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跟踪审计范文

财务跟踪审计精选(九篇)

财务跟踪审计

第1篇:财务跟踪审计范文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问题;审计监督措施

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能够为政府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能够降低政府资金的浪费,增强资金的有效使用。并且还能实现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规避腐败行为,减少经济犯罪率。但是由于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是近年来形成的新生事物,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

一、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跟踪审计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跟踪审计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审计监督模式,因此当前缺乏匹配的法律法规及规范,并且也没有充足的审计依据和明确的衡量标准,审计质量停滞不前。尤其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上,没有统一的实施标准和做法。跟踪审计内容、程序、审计报告等均不够规范,致使跟踪审计存在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制约了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部门常常陷入被动的状态,达不到预期的审计质量要求,给审计风险带来了可能。

2.单位存在认识偏差,审计环境不佳

当前,跟踪审计在基层审计机关中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由于跟踪审计实际牵涉了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各部门,不仅项目施工单位多,再加上审计宣传力度不强,缺乏有效的审计措施,相关部门忽视了跟踪审计的重要性,将跟踪审计与跟踪监视混为一谈,认为跟踪审计的任务是控制施工部门的付款,所以相关部门会刻意逃避一些核心环节的审计监督;再加上现代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对跟踪审计存在一定的影响,加大了跟踪审计的运行难度。

3.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审计风险加大

跟踪审计涉及领域较广,责任繁重,要求严格,从事跟踪审计工作的人员大多是非专业出身,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并且所拥有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跟踪审计的要求。此外,由于跟踪审计的服务对象多是施工企业,而这些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利益需求,通常采用一些偷工减料的、高估冒算等手段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样审计人员工作中就会遭遇各类障碍与压力。再加上审计内部复核人员对工程技术审计方面的知识了解不透彻,审计质量控制也潜在严重的风险。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监督的措施

1.构建完善的项目跟踪审计法规制度

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保障,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奠定跟踪审计,为跟踪审计提供有利的法律依据,才能保证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全面开展,从而实现预期的审计目标。当前,上级审计机关应尽快制定行之有效的《跟踪审计操作规程》《跟踪审计监督办法》等标准要求,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促进跟踪审计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充分认识跟踪审计的重要性

审计部门应大力推广与宣传跟踪审计工作,提高建设单位对审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接受审计监督,营造有利于跟踪审计工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还要加强执法,树立正确的审计形象,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监督,以形成监督合力,督促相关管理部门做好设计、施工、监理等各环节的管理,构建相关的制度,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权限,齐抓共管,提高各部门的认识程度,从而共同努力完成审计工作。

3.培养一批优秀的审计人才,加强培训

为了确保审计人员数量达到审计任务要求,应加快培养一批优秀的审计人才,优化审计机构,理顺体制,设置完善的投资审计机构,公开招聘专业的审计人员,落实投资审计的优惠政策,全面发挥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大投资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审计人员参与相关资质与职称考试,以不断丰富自身的财务审计和建设工程审计,争做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复合型人才。

4.将工程造价审计与财务审计有机结合

工程与财务之间属于彼此验证的关系,工程中存在的可疑问题,以财务审计为切入点,通过财务支出得到证实,若工程财务中存在可疑问题,也可从工程造价中得到证实。所以将工程造价与财务审计有机结合,对投资全面审计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反映了投资审计的重点,这是投资审计分析由定性转向定量为主的重要手段。如果只注重一个方面,未将两者有机的结合,那么就会给投资审计带来巨大的局限。所以必须注重两者的结合,才能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作用。

5.全面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动态信息

跟踪审计主要对整个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实际上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动态信息,结合具体的动态信息明确所要审计的环节与事项。加强跟踪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动态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审计工程建设质量、工程款项支付情况等环节。实际中,审计组与审计人员在进行跟踪审计项目时,应严格要求建设管理单位提供详细的工程建设进度情况、信息、资金款项支付情况,以及核心变更事项等。审计组应将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动态信息和关键环节事项审计有机结合,从而科学控制工程造价。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政府部门应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进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跟踪审计规章制度,科学确立跟踪审计范围,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等,为跟踪审计工作提供有利的法律依据。此外,审计部门根据规章制度,编制规范的跟踪审计操作流程及实施细则,为跟踪审计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确保跟踪审计工作的持续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梁士旗.政府绩效审计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谢仁军,张朝勃.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策略探讨[J].建筑经济,2011年03期.

第2篇:财务跟踪审计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investment expenditure has grown gradually i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al expenditure. So follow-up auditing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 become the main way to audit the large and middle scale government investment items. It achieves good result,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 that should be resolved.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se problems, and then 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 painstakingly.

关键词: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对策

Key words: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follow-up audi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E2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23-02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我国建设投资规模的日益扩大,作为工程审计领域的事后审计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需要,跟踪审计势在必行。为了降低项目投资风险,保证建设项目质量,提高投资效益,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全过程的“跟踪审计监督”机制。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在工程准备和实施阶段,审计部门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等,运用现代审计方法对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及结算等全过程和固定资产形成过程中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维护国家、业主及相关单位的合法权益,有效控制和如实反映工程造价,促进管理和廉政建设,提高投资效益。

跟踪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种新模式,是近年来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采取的比较多见的审计方法。它是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一种延伸,是传统审计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是现代管理学在工程项目管理应用上的新突破。其审计行为贯穿投资项目的全过程,与以往实施的事后审计相比,跟踪审计所能辐射的范围更宽广、更全面,内容更细化、更丰富,更符合审计目的的需要。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它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跟踪审计的相关法规不健全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不仅为建设单位制定项目管理制度提供遵循的依据,也为审计机关提供衡量的标准。然而投资审计法制建设已落后于跟踪审计工作的发展,跟踪审计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跟踪审计工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得审计人员在实践中难以对投资建设项目做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以致难以提高审计质量,增大审计风险。此外,当前跟踪审计在法律、法规的建设、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都缺少创新和成熟经验。特别在计算机管理跟踪审计行为,提高工作规范化程度等方面还比较欠缺。

1.2 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缺乏协调,弱化了审计监督力度对政府投资项目而言,跟踪审计项目是一项多机构参与、多单位协作的审计项目。

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招投标工作由发改委负责管理,建设资金的拨付与财务管理由财政部门负责监管,建设监理工作由建委管理,另外,质量监督、纪检、监察等部门也都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有监管的职责。这些机构对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上各自为政。看似机构很多,监督机制健全,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则出现多头监管、责权不明、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而且,跟踪审计制度、规范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参与建设项目各方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尚未从制度上合理界定,各方责权利关系不很明晰,易出现监管内容重复、监管标准不一致,甚至有的项目出现监管盲点的局面等问题。

1.3 审计人员力量和素质不适应跟踪审计的要求目前,我国政府审计人员力量不足和审计任务重的矛盾还很突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的范围和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审计任务越来越重,现有人员很难适应审计任务不断增多的需要,审计力量严重不足。在跟踪审计中,审计人员随着项目建设进程,对各阶段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并及时做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建设工作,促使建设工作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运行。由于跟踪审计的审计范围更加广泛,审计内容更加丰富,审计深度更加深入,审计频率更加频繁,耗用审计力量越来越大。

目前市级审计机关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仅有4至5人,而县级审计机关一般没有单设相关业务股,工作量之大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所能够负荷的程度。虽然,近几年各审计部门都相应地增配了审计人员,但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投资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的情况仍普遍存在,投资审计力量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政府投资审计发展的需要。

另外由于建设项目审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政策性强,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又要熟悉工程业务、财务业务、企业管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再加上跟踪审计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审计,审计形式和审计内容都有了新的变化,所以也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高的自身素质。而我国审计队伍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这对开展跟踪审计工作将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第3篇:财务跟踪审计范文

(一)民生政策跟踪审计近年来,我国民生问题主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医疗、收入分配、食品安全以及反腐倡廉等方面,而对应的民生审计可分为生计审计、生活审计、权益审计、廉洁审计和公平正义审计,具体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五项社保基金审计、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审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审计、城乡低保资金审计、食品药品安全审计、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住房公积金审计、学前教育审计等等。由于民生政策涉及广大公民,对象极广,因此跟踪审计应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预测等方法重点关注政策的公平性、关注政策的执行中是否有夹心层等。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政策跟踪审计,宏观上应关注个人账户做实情况、基金保值增值、基金支撑能力、历年陈欠核销等;微观上应关注是否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养老审批是否规范,养老金计发是否准确、及时等。又如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政策跟踪审计应关注被征地农民是否应保未保,市镇财政配套是否到位,基金是否专款专用,失地农民领取养老金能否有效保障实际生活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跟踪审计应关注低保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情况及实际执行中存在的漏洞,低保入口把关难,是否存在“破窗效应”;低保办法是否完善,部分条款是否操作性不强;人员配置能否跟上管理需要,政策执行是否有漏洞;低保出口是否顺畅,财政负担是否将日益增大;低保卡“含金量”日高,政策公平性是否受到置疑。又如保障性住房政策跟踪审计,应跟踪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工程设计和质量、住房分配和后续管理以及退出机制的建立情况等。

(二)经济政策跟踪审计由于经济政策执行情况影响宏观经济正常运行、引导经济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经济政策跟踪审计着力点应重点关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绩效,具体可采用数据模型、纵向对比等方法,对政策实际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如经济扶持资金政策跟踪审计应通过投入与效益配比情况进行分析奖励补助的效益是否明显,财政扶持政策是否合理,被扶持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率是否配比,扶持政策管理体制是否顺畅,扶持政策是否有效。又如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政策跟踪审计,应关注政府或财政部门是否建立健全上级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制度或管理办法,行业主管部门对各种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是否有具体、相应管理措施;预算管理是否科学;项目管理是否评审,论证是否充分;资金使用中是否存在长期闲置等。

(三)文化政策跟踪审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因此,文化经济政策跟踪审计着力点应重点关注国家扶持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保障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版权保护政策及法制保障政策等。对财政投入保障政策,主要审计是否建立健全同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否逐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是否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是否增加,是否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优先安排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等。对于文化经济政策,主要审计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和对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是否落到实处;在法制保障政策方面,主要检查关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和文化市场监管方面的政策体系是否建立健全、重大的政策措施是否上升为法律法规等。

开展政策跟踪审计对策思考

跟踪不仅是时间上的持续或者追溯,还应该坚持问题为主线,在不同单位、不同时点实施跟踪,使跟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所谓由此及彼,是指对发现的问题,追踪问题漫延的程度或存在的广度,从一个单位跟踪到整个领域,从单个现象发现普遍问题;所谓由表及里,是指从通过检查政策实施情况,揭露政策执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入手,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整理分析研究本质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对策,促进政策的落实和完善。

(一)项目立项。当前审计机关应选择与日常审计业务密切相关的、影响深远的、经济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易于确定的政策项目。同时,在项目实施前,开展政策评估,分析政策是否为规范性和试验性质的新政策,是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偏差;是否公众反响强烈以及效果是否显著。

(二)跟踪模式。政策跟踪审计按模式分,一般分为定期跟踪审计、不定期跟踪审计和实时跟踪审计三大类。政策跟踪审计模式的选择应根据政策真正落地、产生效果的时间不同而相应不同,一是对于起效快的政策,需要审计机关在政策出台的较短时间内进行跟踪审计,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促使政策尽早加以调整。二是部分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政策在公布后,需要审计机关立即实时跟踪审计,如2010年底国家新出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宁波审计在政策出台后马上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金专项审计调查。三是对于一些周期较长、政策环境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政策,特别是事关国家宏观发展全局的重大经济政策,审计应密切关注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综合考虑影响政策发挥效应的多方面因素,跟踪审计应分阶段、分时期选取多个时点进行评估。通常在政策执行的转折时期,如从无到有的试点时期,从点到面的政策推进期,政策普及后的成熟稳定期,容易出现各种管理漏洞,应实施定期跟踪审计。

(三)审计方法。开展政策跟踪审计,除了传统审计项目需要具备的审阅、查询、计算、函证等一般审计方法外,还必须结合政策的出台背景,广泛运用访谈、调查问卷法、专家论证、咨询法、因素分析、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一是民生政策事关民生,要广泛运用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问情于民,问效于民,问计于民;二是基于政策关联多部门性,借用外脑,科学评价,即在数据分析基础上,运用专家论证、咨询等方法,以确保跟踪审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也可以防止审计意见的失当和偏颇;三是政策效果评价,运用因素分析、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采集不同时期的各种数据,运用比较分析法,与前期历史数据、政策规定的要求开展比较分析,以掌握目前政策执行效应,了解与政策规定要求的差距;四是政策预测,采用数学模型分析方法,预计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失地农民保险基金审计中根据享受人数及发放标准,按静态和动态测算未来五年、十年潜在的财政负担。

(四)审计成果。审计项目的成果离不开审计专报、信息、课题等载体。在政策跟踪审计中,应重视审计成果开发管理,及时通过信息、专报等形式反映各种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争取领导重视,取得批示。另一方面结合课题研究,提升审计成果,从理论层面进行科学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政策跟踪审计实践案例

近年来,宁波市本级及下属县市区审计机关一直加快审计转型的步伐,积极探索政策跟踪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计算机数据式审计等,努力培育复合型审计人才,其中宁波审计本级连续四年获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下面列举二个政策跟踪审计案例。

(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政策跟踪审计

1.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现状:自199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而后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2011年开始实施《社会保险法》,浙江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的意见》、《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

2.审计做法:2006年至2012年,宁波慈溪审计采用定期跟踪审计模式,连续7年开展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审计调查),并对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进行了跟踪审计,审计中采用了数据库技术、SQL语句查询法、文件分析、数据模型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重点对参保缴费、基金管理、做实个人账户、保值增值等政策进行审计。

3.审计发现的问题:(1)宏观政策尚存缺陷。一是养老金个人账户未做实。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7%,2050年将超过30%,如果不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在未来30年时间里,我国城市养老金“空账”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二是基金支付能力风险,随着老龄化步伐加快,养老基金支撑能力凸显,而相应的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未有效建立。三是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风险,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无相应的投资渠道,近几年基金存款利率跑不过CPI,实际基金在缩水。(2)微观政策未严格执行。一是基金征缴把关不够严格、缴费基数与实际工资不一致,打折缴费现象明显;二是应保未保;三是陈欠未有效催收;四是养老退休手续不合规等等。

4.审计成效:一是审计报告获主要领导批示。审计组根据发现的问题,从政策层面分析原因,并从制度和机制上提出完善当前养老保险管理的对策建议,提交的6篇审计报告分别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二是社保研究课题获突破。其中,近几年在部级审计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大社保审计构建》、《关于开展社保审计的六点思考》等文章,2011年审计组提交的《加快审计工作转型构建大社保审计格局》课题获宁波审计学会一等奖、审计署优秀论文三等奖。

(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跟踪审计

1.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政策现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区域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它是最主要的区域补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能够转移和调节区域收入,从而直接调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状况。

2.审计做法:2011年,宁波市审计局经过项目政策评估,针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总额大、比重高,列入了该年度实施审计项目,在项目实施中采用市县联动机制,充分运用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SQL语句查询法、现场查看等方法,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制度设计、财权与事权划分、资金分配等重点进行审计。

3.审计发现的问题:(1)转移支付制度设计欠完善。我市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仍未完全摆脱传统体制下统收统支的形式,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结构和比例失衡。由于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较小,难以发挥平衡地区间财力、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2)财权与事权划分不清晰。我市各级政府事权、财权相互交叉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在财政体制上,对如何扶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和市重大重要项目的建设未予具体化和明确,因此,既有市级财政负担基层支出的现象,又有下级政府承担市级部分支出项目的现象。(3)资金分配制度有待完善。专项转移支付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所有预算支付科目,由各个部门负责安排,这样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并且造成各地争资金、争项目等情况。(4)项目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一是市县两级未建立统一、完整的项目管理库,项目申报往往根据上级部门专项资金的安排情况临时申报,一定程度上对项目未能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地予以确认;二是专项转移支付的立项审批不规范。

第4篇:财务跟踪审计范文

[关键词]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运用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2-0031-01

0 引 言

工程项目涉及诸多领域,项目建设具有一定的繁琐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也较为复杂。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不但要审计项目资金来源是否合法,还要审计投资安排是否符合相关产业政策;不但要审计工程项目的合理性,还要审计工程项目的计划执行情况、财经法纪情况以及财务收支情况等。所以,工程项目审计人员需要在掌握财务、审计、工程设计、现场施工、工程管理、预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跟踪审计标准,以提高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水平。

1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分析

1.1 跟踪审计标准的内涵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指的是对工程审计客体,如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在从事工程相关工作中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规范。跟踪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对工程审计客体行为进行评价的基准。通常而言,工程审计客体的行为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工程审计人员的检查与评价。为了确保审计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工程审计人员在评价工程审计客体行为时,需要参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工程审计客体的具体行为和审计标准之间的差别,合理评价工程审计客体的行为。如果没有跟踪审计标准,就难以确保工程跟踪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需要审计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内部控制、招标投标、概预算、材料及设备采购、工程财务、工程竣工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内部控制、招标投标、概预算、材料及设备采购、工程财务、工程竣工等方面的有关规定规范,共同构成了跟踪审计标准。

1.2 跟踪审计标准的功能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主要具有3个方面的功能。①为规范审计客体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规范审计主体行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确立了一套科学的审计行为模式,对审计主体行为进行合理指导,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与公正性。②充当工程项目审计控制的手段。工程项目审计标准反映了对被审计单位的要求与期望,是审计人员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行为的直接依据。对被审计单位而言,跟踪审计标准是一种监督力量,督促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标准不断地调整自身行为,以符合工程项目审计的既定标准,通过相关审查。③降低工程项目审计成本。跟踪审计标准不但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审计指导依据,使审计工作的开展更加有效,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了规范化的操作要求,促使被审计单位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从而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成本。

1.3 跟踪审计标准的特点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具有可操作性、约束性、明晰性以及可靠性等特点。可操作性是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能够用于具体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能够根据审计标准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工程审计跟踪标准在客观上对被审计单位提出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约束了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等的行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易于理解,没有歧义,在审计工作中能够被准确地运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是审计法律法规的客观体现,在实际运用中不因人为因素而改变。

2 跟踪审计标准的具体运用

2.1 内部控制在跟踪审计中的运用

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内部控制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首先,审计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在跟踪审计中,根据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规定,审阅被审计单位制定的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有关的全部制度文件,评估其是否存在重大漏洞,是否存在需要建立却未建立的控制制度,以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完备、严密、健全。其次,在工程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循了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违反既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

2.2 概预算在跟踪审计中的运用

工程项目概预算,是根据相关图纸、设备规格表、各种收费标准、概预算指标以及说明书等资料测算出的工程项目投资额。概预算是确定与控制项目投资、衡量工程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考核工程建设成本、编制投资计划、签订施工合同以及控制施工图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需要审查概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应当根据概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概算定额、概算指标等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在对概算的构成是否合法、正确进行审查时,应当根据概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工程量是否按照既定的概算指标与概算定额进行计算,分析工具、材料、设备等的购置费估价是否准确,分析运杂费等费用的计算是否合理。在审查工程费时,应当根据预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预算单价套用定额与工程量计算是否合理;在审查工程间接费时,应当根据预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工程间接费的费用率和计算基础的确定是否合理。

2.3 会计准则在跟踪审计中的运用

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需要遵循一个共同的标准,即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使不同单位的财务资料具有了可比性的基础。在审计工程项目成本与收入时,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工程费用、工程成本、工程收入等的确认是否合理合法。在审计资产交付时,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试运转相关的费用和收入的处理是否合理。与此同时,还应当根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工程项目的账务处理是否准确。

第5篇:财务跟踪审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E232.6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政府出台了财政投资建设项目一系列管理政策、措施、制度,成效显著,但随着新一轮城市基础建设的实施,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论证不到位、规划不完善、设计不周密、程序不完备、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逐渐显现,而实行跟踪审计管理,能较好地解决上述存在的矛盾。

跟踪审计管理是概(预)算审核的一种拓宽延伸的新模式,就是对工程项目从设计到竣工全过程的评审管理,实行全过程造价管理,是造价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目的是强化财政监管职能,规范评审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评审质量,提高政府投资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现阶段实施跟踪审计管理的必要性

1.是弥补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管缺位的有效措施。众所周知,越是在项目建设的前期,审计监督的缺位现象越明显。投资项目传统审计范围仅仅涵盖了建设项目全过程后期施工及竣工结算两个阶段,由于未能对建设前期各阶段进行有效监督,近年来建设项目决策不够科学、建设前期准备不够充分、论证不到位、设计不周密、程序不完善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项目资金损失浪费、项目建设效果性不佳,大大降低了政府建设项目投资绩效。而跟踪审计实行审计关口前移,成为项目建设全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参与者,能够随时就发现的问题提供审计意见,及时对管理漏洞进行修正完善,从而促进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管理,从源头上提高项目投资绩效。

2.是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建设项目管理与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周期较长,影响的因素较多,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使得项目始终处于变化的状态,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修补和完善。实行跟踪审计,将审计监督贯穿于建设全过程,能尽可能早地发现设计、招投标、合同、变更、质量、安全等“十大”关键环节常见的、苗头性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审计建议,督促建设单位加强内控管理,帮助建设单位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二、实施跟踪审计管理取得的良好效果

1.提出合理化建议,节约建设资金。跟踪审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充分了解财政投资项目建设和工程做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供建设单位参考。比如在某市政管网工程中,需铺设一条临时性的排水管,设计的意见是采用HDPE缠绕管。跟踪评审人员经研究,认为按照该排水管的性质、作用及所处位置,可以不必采用缠绕管,因而建议采用UPVC双壁波纹排水管,与HDPE缠绕管相比,不影响使用效果,但单价上要便宜181元/米。最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采纳了这一建议,此项造价节约了近一半。

2.审减不合理的现场签证。签证是对施工过程的记录,也是最终工程价款结算、索赔的依据。现场签证往往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出现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这就需要跟踪评审人员严格把关,坚决拒绝不合理的签证。如在某市政广场工程中,施工单位对土方外运的距离增加提出索赔,签证单上有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签署“同意”的意见。但是跟踪评审人员发现,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意见中未注明外运土方的方量及运距,而且施工单位报送的变更预算中在直接工程费的基础上计取了施工组织措施费、综合费用等所有费用和税金,存在多取费的现象,明显违背了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中相关条款精神。于是跟踪评审人员将此变更退回,要求重新计价、签证后再报审,节约资金95.4877万元。

3.合理确定暂定价。暂定价的确定由于材质、规格、市场、时间甚至主观上等因素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极易导致建设资金的浪费,也是对工程投标时其他未中标的投标人的不公平,所以必须谨慎对待。如在某宿舍工程中,投标时塑钢窗为暂定价,在施工过程中,需确定此价格。跟踪评审人员参与了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参加的市场调查,并对调查的厂商家名称、材料型号规格等作了详实的记录。参加了建设单位组织召开的价格论证会,对会议的流程、各建设主体的职责履行作了监督,并对会议形成的纪要作了备案留存。通过这样公开、公正的方式确定暂定价,既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造价,又维护了各方的合法、合理权益。

三、实行跟踪审计管理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开展跟踪审计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要准确定位职能,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只有职能定位清晰了、明确了,才能更有作为。跟踪审计管理的职能应是:参与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形成的每一个环节的相关主要活动,了解工程造价形成的来龙去脉,发现其中的不规范、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向相关单位指出和披露,并在可能时尽量提供合理化建议,以此促进投资效益的提高。

基于此定位,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从建设服务性政府的要求出发,政府投资评审机构是财政管理的一个技术支撑部门,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立足监督,着眼于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通过监督搞好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牢牢把握“用心去执法,用情去感化”这一现代工作理念,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开拓评审工作新思路。在跟踪评审过程中,既不以监督者的身份代替管理者,也不以评审者的服务代替监理方,实现评审单位与被评审单位的和谐共处。

2.处理好协作与独立的关系。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关责任单位尤其是建设单位的配合,互相之间要有充分的沟通和协作。成功的跟踪审计不仅是技术才干的成果,往往也是与有关各方面沟通与协调、集思广益、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结果。在目前我国的法规框架下,采用“建议型”的跟踪审计工作方式比较恰当。同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要以服务工程建设为己任,逐步建立起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相互间的一种沟通机制。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审计监督都不能替代项目管理。目标和重点要明确。跟踪审计是一项颇费人力和时间的审计模式,如果目标不明确,必然是“出力不讨好”,导致“重点不突出缺点突出,成果不大风险大”的不良后果。善于沟通协商、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敢于发表审计意见,履行监督职能,不能随大流。

3.处理好责任与作为的关系。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相关责任主体都应该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跟踪审计既不越俎代庖,又不放松监督,审核与被审核单位既明确责任,又都有所作为。对于有些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管理人员存在“买保险,甩包袱”、“少签字,少负责”的思想,要从流程标准、规章制度的规范上来进行约束。业主代表、监理单位代表跟踪监督在各个施工环节,各负其责,严格把关,即时控制,相互制约,对每项工程变更认真审核,仔细计量,按规定计价。所有变更签证联系单应做到内容描述清楚、真实准确,各责任单位的意见表述明确,签字盖章手续齐全,报批流程规范、有效。这样才能防止施工单位巧立名目、以少报多,杜绝结算时靠回忆搞突击签证等现象,减少因变更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损失。

跟踪审计是新的尝试,作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控制工程造价的一种新手段,任重而道远,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总结、完善和提高。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抓住重点,处理好相关关系,不断学习提高,不断积累经验,科学发展,创新克难,不断提高财政投资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质量,实现跟踪审核的目的,为财政项目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时现,《关于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

2. 武旭华,《做好跟踪评审 提高评审效率》,《财政评审》2008年第6期。

3. 张 伟,《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探讨与思考》,《财政评审》2009年第2期。

第6篇:财务跟踪审计范文

一、跟踪审计的基本内涵

跟踪审计是审计活动中的一项内容,审计的主要属性,在于它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这种经济监督活动,主要由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来进行,主要是对于被审计的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济效益及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定期审计。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一般是通过委托授权的方式来进行审计活动的,其中包括经济的评价、监督、鉴证。审计的结果可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委托责任,审计工作的独立的结果具有权威性,审计同时也有淘汰和解除被审计单位经济委托责任的情况。跟踪审计作为一项在我国重大特定投资项目中大力推行的模式,其定义则一直没有在研究界达成一致。有学者认为,跟踪审计主要包括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管理、竣工结算等阶段进行全过程审计,并对项目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情况进行效益分析”。也有学者认为跟踪审计是对于项目的建设前期、执行期、完工期、后续的跟踪审核评价。

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重要性

(一)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特性决定

对于企业来说,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是极为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也是在工作实际中与《审计法》中的有关条例的相结合的要求。固定资产投资的各种特性决定了跟踪审计的重要性。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中,投资金额大且时间跨度长,所调动的人员众多,需要进行的建设也项目繁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动用的资金数额巨大,且资金的投入是随着项目的进展而进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对整体投资结构造成影响,这样的变动极易引起资金亏损,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极容易被利用而滋生贪腐行为。例如,项目审批把关不严格、高估项目投资、挪用项目资金、偷税漏税等问题。因此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跟踪审计,严格审查相关问题,及时做出控制,防止投资失控,降低对项目的恶劣影响。

(二)有利于防范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成效

由于跟踪审计本身的深度大、范围广,审计人员在对于项目的审计过程中得到的资料十分丰富,且更加详细,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时准确选择切入点,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时审计人员在对于各阶段进行分别跟踪审计时,对于项目的宏观情况也有着清晰的了解,因此,出现审计错误的风险和项目本身资金风险都得到了降低。另外一方面,跟踪审计可以有效降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成效,我们在传统思维中,可能会认为审计是在投资项目中查找缺陷,其实不然,审计工作是审计与被审计互相协助的过程,一旦出现问题,审计要提出建议、参与解决。跟踪审计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中,可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进行动态监督。审计人员要在项目的前期阶段,在进行规划和决策时,提出相应的意见以完善项目规划,从而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使得审计的结果更加有价值,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是有极大帮助的。

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实行方法

在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从内容来看审计的具体实行方法为工程审计和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一种常见方法,主要内容是对项目的财务进行资料审计,检查财务报表内容是否属实,核实财务报表和账目的明细是否相符,审查是否有会计凭证对应相应的账目内容。最后财务审计要核实投资各项目与国家政策是否相符合。还可以从审计的手段角度来看,跟踪审计可以分为收红审计法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法。手工审计作为一种沿用已久的设计方法主要依赖于审计员的手工翻阅计算、审查复核,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被审计资料做出审查,以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并使被审计方及时做出改正。手工审计较为方便、灵活,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过程的问题调整跟踪审计的重点,进行专业判断。此外还有许多实用的审计方法,例如内查外调法、关键点测试法、实地丈量法、重点内容详查法等。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中,一般都不会使用一种单一的审计方法,而是使用多种审计方法以达到跟踪审计的目的。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重在全过程的跟踪和把握,因此将计算机辅助审计与审计调查结合,统一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四、在企业各投资项目中跟踪审计的应用要求

固定资产投资的跟踪审计,在应用中有以下几个要求。首先,跟踪审计分阶段开展,贯穿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整个活动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活动,是循序渐进进行的,跟踪审计也要循序渐进。必须从投资项目建议书开始,主要分析资金的相关落实情形并对于项目最终效果做出预估。在项目建设进行中,要从采购等分支活动开始进行监督,以使其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最后还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算审查,对于经济效益进行计算,提供有效的数据而为后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其次,要围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延伸至项目各有关部门才完善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在进行时,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在监控项目的活动,对于偷税漏税、高估冒算、资金转移挪用等问题进行重点监管。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涉及的部门较多,各部门都有参与投资项目的职权,对于这些部门的职责以及部门法规的监管,也成为了跟踪审计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跟踪审计不避免地延伸至各职能部门的内部,管理资金、检查项目收支等,跟踪审计可以采用工程概算执行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实现跟踪审计的职能延伸。

五、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审计环境的构建

1.构建完善的自律体制

在实际工作上,审计部门要时刻注重审计人员素质的提升,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律体制进行完善,从而保证审计队伍的纪律性。另外,企业基于我国审计行业“八不准”纪律的前提下,可以与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协商,完成审计工作自律承诺书的签署,并以此为监督机制,不断构建自律廉洁的责任制度。发现相关问题时可以发挥直观能动性快速地处理,积极避免相关问题给企业审计工作带来的危害。

2.构建风险处理体系

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时,风险处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审计问题的及时处理,在实际上就是企业项目投资前风险分析与处理方案的设立。另外,在项目投资上,回避机制同样属于风险处理体系的一环,其主要是为了避免利益相关人员在审计工作上的刻意行为。简单的说,就是在安排相关审计人员时,对于其背景,企业同样要进行核查与审计,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不能够与审计项目存在利益关系。

(二)构建完善的审计流程

1.信息收集

在项目审计前,审计部门一定要对审计项目进行有效调查工作,从而为风险控制计划与固有风险分析提供真实的参考,分析在审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另外,在审计的过程中,工作经验虽然属于一个重要的技术资源,但是在实际工作上,真实证据的依据才是保证审计工作准确性的基础,因此证据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好坏。与此同时,根据检查思路完成审计工作,并对审计证据进行整理与认定也属于信息收集的重要内容。而在实际工作上,对于计算、实物以及书面等证据来说,无论是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其都需要规范化信息收集的保证,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审计风险的出现。

2.审计方案与制度的构建

在项目审计时,依法进行属于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规避审计风险的基本手段。在审计方案制订的过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构建审计前与审计时的相关制度、业务标准等。其中,在审计前制度方案的构建上,一般涉及项目的实际调查、资料整理以及分析等,从而明确审计目标与风险问题。而对于审计时的制度方案,则主要涉及到审计计划的制订,其内容一般包括审计的方式、证据、目的、范围人员构成以及相关部门的批准建议等。在一般情况下,审计计划制订后是不能随便修改的,只有根据环境的变化与需要才能进行相应的调整。

3.审计结果评价机制的构建

在审计结果评价时,必须要保持公平公正,保持对项目审计活动评价的有效性与规范性。在最后的审计意见时,需要根据事项重要性在审计职责范围内的进行审计评价,对于关系性的事项如果存在证据不足和标准不明的情况,不可能随便给出评价。从而在企业内部构建长期可持续审计氛围,避免往后审计风险的出现。

第7篇:财务跟踪审计范文

跟踪审计的提出已经有十余年了。1998年,在朱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提出“对重大项目要进行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1999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提出审计部门要依据《审计法》对国家拨款的重大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2001年,在《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也明确指出,对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或者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机关可以对其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但是跟踪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一直没有太大发展。

直至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后,跟踪审计实践和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08年,审计署已先后对灾后重建项目、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和奥运场馆建设项目、京沪高铁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跟踪审计相关理论的研究也引起了审计工作者和理论研究的关注。但总的来说,跟踪审计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家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中,一些“巨无霸”型国家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不断上马,如:三峡工程总投资约1800亿元;南水北调工程总投资可能超过5000亿元;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项目总投资约为1435亿元。这些项目如果不能顺利建成并发挥预期作用,将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影响国计民生。为了降低国家重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风险,保证它们的投资效益,避免出现“工期无限期,投资无底洞”的情况,传统的投资审计已经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迫切需要建立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机制。传统的投资审计重心停留在合法合规性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审计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很难进行事先的预防和控制。也正是基于此,审计署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政府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增大的背景下而采用的新型审计模式,也是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但是不可回避地是,在跟踪审计开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由于跟踪审计实践和跟踪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对跟踪审计的概念、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程序和方法等还没有明确,对跟踪审计的顺利实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造成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了跟踪审计的概念和特点、审计阶段划分及各阶段审计重点,以及跟踪审计在法规体系、程序和方法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之处。

三、跟踪审计的概念和特点

目前,跟踪审计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虽然已经有学者和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进行研究,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些定义是以工程造价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为核心审计内容;有些定义强调审计过程的连续性。

本文认为,跟踪审计是指分别在不同时点对同一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建设实施、竣工验收全过程和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质量监督、建设管理等全方位进行审计,促进建设项目规范管理,通过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促使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保证政府投资的效益和建设资金安全。目的是规范项目建设程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经济秩序。

跟踪审计具有如下特点:

1.跟踪审计内容全面。

跟踪审计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是决策、审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竣工决算全过程的审计,合法合规,建设单位管理情况,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单位职责履行和人员配备情况。

2.对同一项目多次审计。

跟踪审计是对同一项目在不同时点介入的多次审计,通过对开工前,建设实施过程中和竣工验收后三个阶段的审计,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3.预防和控制。由于重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大,虽然事后控制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惩处,但对造成的损失将难以弥补,所以,跟踪审计突出对建设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的事前和事中控制,来达到顺利完成建设项目,确保投资效益的目的。

四、跟踪审计的阶段划分和各阶段审计重点

跟踪审计是为了规范建设管理,纠正和预防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具体如下:一是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索贿受贿;二是一些部门违法违规决策上马项目和审批规划,违法违规审批和出让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三是一些招标人和投标人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四是一些招标机构违规操作,有的专家评标不公正;五是一些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违规征地拆迁、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责任不落实;六是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乱上项目,存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豆腐渣”工程。并在监管方式上提出“组织实施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

由此可见,上述问题都将是跟踪审计的关注点,也是期待跟踪审计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如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建设。所以,为了较好地实现跟踪审计的监督、控制和预防的作用,跟踪审计应就不同审计侧重点在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进行审计。首先,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确定审计介入的三个基本时点,即工程开工前、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工程竣工验收及竣工决算后。工程建设实施过程(第二阶段)的审计次数,可视工程建设规模和工期长短以及建设中审计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增加一次在建过程中的回访或审计,以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纠正以工程顺利建设。竣工验收及竣工决算审计(第三阶段)可视情况分为竣工验收使用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两次进行。

第一阶段跟踪审计应在工程开工建设前,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决策、建设程序、招标投标、建设力量情况进行审计。

此时审计重点,一是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决策、审批或核准、建设资金来源、土地征用及使用、环境影响及评价等前期工作是否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建设程序进行操作。二是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物资、采购等招标投标活动是否公开、公平、公正,有无不招标、围标、串标的情况发生。三是关注参建各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是否达到法规规定的要求,以确保建设队伍高素质、专业化。有无因招标资格预审标准低或是评标不严格,造成不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有无因投标人不按招标文件要求及投标文件承诺配备人员,导致主要设计人员、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主要技术人员由不具备相应职业资格人员担任的情况。

根据审计结果,审计单位在跟踪审计第一阶段的审计报告中应说明,该项目是否具备开工条件。

第二阶段跟踪审计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重点对建设管理、质量控制和建设资金管理进行审计。并对第一阶段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核,并对整改情况做出评价。此阶段的审计可根据工程规模和审计中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整改情况回访和增加审计次数。这一阶段的审计工作内容与重点,我们近年来开展的在建项目工程审计相似,此处不再赘述。仅对工程质量及质量控制体系和工程资料完整性审计两方面进行论述。

强化工程质量及质量控制体系审计,审计内容工程质量及各参建单位质量职责履行情况。重点关注监理、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控制职责。通过现场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有无不按图施工、偷工减料等工程质量问题,有无因监理单位、质量监督单位、检测单位未履行职责或职责履行不到位,造成质量问题没有被发现也未得到纠正,并出具与实际不符的监理资料可质量监督资料的情况。

对基本建设项目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应引起重视。工程资料管理是工程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将来工程质量问题的责任追究,工程价款结算起重要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等多个法规中,均要求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向有关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但是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经常发现部分建设单位对工程资料不够重视,而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也存在工程资料不真实不及时的情况,工程资料不完整,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给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和取证工作造成困难,影响审计工作成效。所以,在跟踪审计中,应加强对工程资料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审计,并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反映。

第三阶段跟踪审计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及竣工决算后,对建设项目的概算执行、财务收支及竣工决算进行审计。对前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对整改情况做出评价。

综上所述,跟踪审计通过在不同时点对同一建设项目进行前期工作、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全过程和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质量监督、建设管理等全方位进行审计,通过纠正问题,规范管理,促使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另外,跟踪审计也将在如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跟踪审计通过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能够对基本建设法规体系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从而发现建设法规中不科学、操作性差的内容,使之逐步完善。

2.完善建设市场监管体制。建设市场上长期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了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建设管理监督体制上长期存在的问题,履行职责不到位还是机制体制不完善,通过跟踪审计可以全面系统地对建设市场监管体系及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无疑将对规范建设市场起到重要作用。

3.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审计威慑力,将有效地防止舞弊、遏制“寻租”,预防腐败。

五、进行跟踪审计还需进一步完的善配套工程

跟踪审计理论的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跟踪审计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审计的法律依据,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调整,审计成果的形式和考核指标等均需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法律法规中跟踪审计的内容狭隘,跟踪审计亟待法律依据。

《审计法》审计机关职责中明确了审计机关在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职责范围为“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对国家建设项目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项目竣工决算,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中第四条“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依法对与政府投资项目有关的部门和单位进行审计或调查。预算执行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包括检查建设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的真实和合规,评价投资效益情况,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可以看出,这种仅限于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审计监督范围,是无法达到跟踪审计的预期目标,所以,要从法律上赋予跟踪审计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审计的合法地位。

(二)审计程序和方法。

跟踪审计的对象是国家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其投资巨大,关系到国计民生,无疑审计风险也比较大。如果达到跟踪审计预期目标,同是时又要合理地规避审计风险,必须制定相应的一整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跟踪审计程序和方法。

(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调整及观念更新

由于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全过程和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质量监督、建设管理等全方位进行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和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各建设主体行为要求均要有所了解,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调整知识结构。并要更新观念,跳出传统审计的思维模式,把握跟踪审计的目标和审计重点。

(四)需对跟踪审计项目的业务文书进行补充。

目前,由于跟踪审计与以往审计在内容和侧重点上均有所不同,而且将对同一个项目在不同时期出具几次报告,跟踪审计项目的不同阶段的审计报告的要求需进一步明确。

另外,跟踪审计强调通过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和控制,达到纠错和预防的目的,从而使工程项目整依法合规地建设,并确保其投资效益。那么,监督和控制,纠错和预防的跟踪审计成果需要新的业务文书来反映相应情况。

(五)跟踪审计项目审计成果的考核。

对于跟踪审计项目来说,其强调预防和控制,所以它的考核体系与以往审计项目侧重点不同,应监督和控制、纠错和预防效果纳入考核体系中。

第8篇:财务跟踪审计范文

文章以全面开展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必要性为基础,阐述国家审计融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全过程所存在的制约因素,从加强保障房跟踪审计基础理论研究、统一保障房跟踪审计认识、构建保障房跟踪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形成保障房跟踪审计常态化等方面,深入探讨全面开展保障房跟踪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对策

保障性住房是公共产品,是公共资源在公共领域中的分配,也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首要功能与核心价值是实现分配领域的社会公平。审计署从2007年开始,连续五年以资金、政策为主线,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分配、管理及资金筹集等方面进行跟踪审计,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资金运用的绩效性和政策落实的保障性等方面。同时发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保障房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被套取、挪用及违规发放,保障房空心、闲置、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开展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能有效加强审计监督,促进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和政策的落实,维护广大住房困难家庭的切身利益,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保障房建设、分配全过程的“免疫系统”功能。由于各省(市)情况不同,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实践也不同,本文以宁波市为例,阐述全面开展保障房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1开展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1.1促进保障房公共财政资金运用的真实性、合法性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自2008年起,中央政府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建设规模连年攀升。“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大约是过去10年的两倍。政府投入的公共财政资金比例不断提高:以审计署开展的五年保障房跟踪审计为例,2007年至2009年,19个省市筹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1038.8亿元(中央补助67.25亿,占14.99%);2011年,66个市县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2811.62亿元(中央财政投入983.61亿,占34.98%);2012年,31个省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性资金4128.74亿元(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1861.65亿元,占45%);2013年,全国各级财政筹集安居工程资金共4722.92亿元(中央财政1749亿元,占37.03%);2014年,全国各级财政筹集安居工程资金共5601.55亿元(中央财政资金1984亿,占35.42%)。在这样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下,必须开展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不仅审查保障房公共财政资金运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还要对工程建设及后续管理进行审计。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可以对保障房建设社会效益进行全面审查,准确掌握保障房的建设情况。

1.2保障房跟踪审计可以合理避免审计盲区保障房建设过程涉及住房形式的多样化、保障对象的层次化,而政策执行、资金筹集又涉及到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以及发展改革、财政、民政、物价、国土资源等职能部门。只有将所有相关部门均列为审计对象,才能合理避免审计盲点,确保被审计单位采取审计建议和具体措施,掌握政策的执行效果,对保障性住房政策漏洞和体制及制度方面的缺陷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促使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

1.3推动保障房准入退出机制不断完善自从有了保障房,不符合条件的人享受保障房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城市,一边是保障房大量闲置,另一边是急需住房的新就业大学生以及外来务工者等住房困难群体成堆。这种极端现象表明,保障房建设需要全过程的跟踪监察,以保证这一民心工程的初衷。开展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从传统的公共财政资金审计入手,整合保障房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公平正义审计、权益审计等不同的审计内容,对保障房建设全过程相关职能部门与职能主体的履责情况进行监督,并采用科学、量化的指标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全过程的绩效进行评价,不仅推动保障房准入退出机制的不断完善,也为保障房建设、分配、管理全过程的公平性保驾护航。

2宁波市开展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的具体实践

宁波市从2002年实施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以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保障房跟踪审计工作。截止到2014年底,纳入各级住房保障部门统计口径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总资金1488955万元。开展的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涉及范围之广、审计资金之巨是前所未有的。宁波市开展的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实践,对于审计发现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和体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很多审计建议。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高度重视审计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先后出台了《宁波市市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办法》、《宁波市限价房管理办法》、《宁波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住房保障阳光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宁波市市级住房保障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并根据群众需求,不断调整住房供需结构,构建多层次供应体系,切实缓解了中低收入家庭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压力,推进了城市内涵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宁波市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筹集和管理不够规范,项目管理不到位,分配及后续管理不够严格。如未按规定从土地出让净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足额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未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未及时拨付使用或管理专项资金,项目进度缓慢、配套设施不完善、建设程序不规范、建设面积超标、租金物业费收取难和退出难、住房分配不够严格等。

(2)国家住房体制存在缺陷,如相关保障性住房法制建设层次低,没有一部有关住房保障成文的法律或法规。虽然中央政府以通知、意见和办法等文件形式来推动住房保障体系,但法律权威性不强,政策措施的强制性力度不足。

(3)国家保障房类型过于繁杂,包括了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四种主要类型,还包括林区、垦区、煤矿、工矿的棚户区改造以及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众多类型的保障房不仅造成公共财政管理难,也导致保障房跟踪审计存在盲区。

3全面开展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存在的制约因素

3.1审计理论研究落后,审计依据缺失从现有开展的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实践看,大部分都是研究一种形式的保障房跟踪审计,而没有将各种保障房形式和过程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也没有展开对相关审计标准、方法、手段等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而且缺少实证成果,使保障房跟踪审计的理论只停留在表面层次。跟踪审计还存在审计依据缺失等现实困境。目前国家尚未出台有关住房保障的法律,已有的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方面的行政规章都属于各成体系的地方性法规。这与全面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战略目标不相匹配,不仅造成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缺乏长远规划,也导致各地住房保障的标准、原则、形式的混乱,出现了地方“合法化的突破”,给开展保障性住房审计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3.2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尚未出台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的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绩效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和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保障性住房审计作为事关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切身利益的民生审计,应该对各地保障性住房的绩效情况进行严格、有效的评价,但目前保障房跟踪审计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至今还没有一套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也缺乏比较成熟的、广为认可的专业指南。同时,国家也尚未出台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评价指标。虽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出台了《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但其中也仅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这一项指标有硬性规定,中央对各省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考核也只局限在开工率和完工率,而对于住房供应中的适度性、分配管理的公平公正性、项目效益和政府执行效率等方面都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

3.3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绩效有待提升随着保障房建设这一民心工程的全面展开,保障房跟踪审计受到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审计署连续五年公布了不同省市的保障房跟踪审计结果,但这些公告都是从整体出发对建设全过程涉及的资金、政策进行审查评价,查处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却没有一起因为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的违法违规问题而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刑事处罚,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导致审计结果威慑力不足。不仅如此,虽然近几年的保障性住房审计已将保障性住房的质量状况纳入审计范围,但审计组并不具备完全的实施工程质量审计的能力,导致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性、住房质量在审计报告中得不到全面的答案,而构成审计报告主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利用率不高,屡审屡犯的恶性循环现象层出不穷,所以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的绩效有待提高。另外,由于保障性住房信息及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从相关主管部门取得的家庭和个人等保障对象在住房、收入以及金融资产等基础信息不足,造成审计难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保障性住房形式多样,审计过程涉及部门繁多,包括发展改革委、建设、财政、国土、民政、物价、林业、农业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运作相对独立,实行分块管理,每个部门都掌握一个或几个环节的信息,这造成审计对象过多,覆盖面过广,导致跟踪审计绩效不高。

3.4国家审计人员结构和素质尚待提高保障性住房审计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高度,不仅查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政策执行中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还要关注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质量、效益,加强对项目资金和建设的管理,为实现住房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审计势必涉及财政、投资、社保等多个领域,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必须具备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的专业人才,以及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相关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然而,现有的国家审计团队均不具备这些综合素质。

4开展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的对策

4.1保障房跟踪审计要常态化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的必要性,增强开展保障性住房审计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逐年加大审计覆盖面,切实把全面持续开展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提上日程,形成跟踪审计常态化。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方针,在全面掌握保障性安居工程各项资金收支总体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重点揭示资金的筹集管理、项目的建设管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分清责任,提出建议,促进资金使用绩效的提高和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选取延伸项目时也要突出重点,抓住规模大、影响大、政府和群众都瞩目以及指标明显、便于实施的住房保障项目。

4.2构建保障房跟踪审计指标评价体系针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审计理论研究系统性、深度、广度、力度都不够的现状,要加快审计理论研究步伐。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改进保障性住房审计的理论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在保障房跟踪审计实践中,除了常规的审计方法外,审计的标准、手段、方式、原则都需不断探索、创新。同时将研究重点放在制定保障性住房审计指标评价标准和具体方法上,以便为开展保障性住房审计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本文结合宁波市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实践,构建了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如表1。

4.3强化保障房跟踪审计的威慑力,增强跟踪审计公告力度为强化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的威慑力,要将审计过程中查处的问题与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完善政策法规和推进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审计内容上,逐步将保障性住房的质量、规划布局、效益纳入审计范围,并揭露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问题和影响效益发挥的违纪违规、腐败行为等问题;在审计方法上,应当将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要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大人力资源整合力度。在审计项目质量、规划布局时,可针对性地吸收工程项目审计人员或聘请工程领域的专家作为短期工作人员或顾问参与审计。同时,对现有审计人员可通过脱产培训和以审代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其政策理论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业务水平。开展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要根据具体实践,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查处的同时,应当发挥国家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的优势,利用所掌握的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的信息资源,针对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国家住房保障政策和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3]路君平,糜云.我国保障房的发展现状与融资渠道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11):50-57.

[4]王大华.浅谈如何做好保障性住房审计[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2(10):33-34.

第9篇:财务跟踪审计范文

摘要:加强工程审计,注重政府投入资金的产出效益。本文通过对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对工程中有无擅自降低建设标准、工程量造价不真实、高估冒算工程建设资金等问题及时发现,同时对项目效益情况进行调查,减少工程事故隐患,促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健康发展。

关键词:全过程跟踪审计;问题及应用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作是一项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性基础工程。一个规划协调、设计科学、施工合理的土地整理项目可以增加有效耕地而积,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创建人地共荣的土地生态环境。由于土地整理工作刚刚开始,项目管理体系尚未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相当的随机性、功利性,缺乏长期性和规范性。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可以使土地整理项目管理走上一条规范化的道路,通过近几年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作为项目承担单位的国土资源局有必要对所实施的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跟踪审计指审计部门自项目批复开始至工程竣工验收,依法对与建设项目有关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分阶段进行跟踪审计监督。Www.133229.Com通过检查和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建设部门规范管理,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和投资规模,保障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跟踪审计立足项目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改变了工程竣工后集中一次结算审计的传统审计模式,实现了审计工作从静态向动态转化。

一、政府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盲目追求政绩,决策失误,造成项目效益低下。地方政府或个人为追求政绩,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在项目实施前,不经科学论证,有的工程设计有误或存在缺陷。

二是一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薄弱,建筑市场秩序欠规范。招标投标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健全,招投标、合同管理不规范,存在“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有的存在“长官”意志,个人说了算,监督约束机制形同虚设,导致投资决策管理严重失控。

三是一些政府投资资金监管不力,基建财务收支管理混乱。其一是有的项目纳入单位财务账中混合核算,没有单独建账;有的乱列与工程无关的支出,挪用工程款。其二是违反现金管理条例,直接以现金支付工程款。其三是用收款收据作支付凭据,或以建筑材料发票抵冲工程款导致对方漏缴税费等,由于政府投资资金相对独立,监督机制乏力,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一时也难以到位,致使挪用、贪污投资资金等现象比较突出。

四是现场施工管理和监督违章。有的建设项目总监不到位,监理工作不履职,现场监理临时外聘人员多,对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把关不严,默认施工单位变更工程;有的施工单位未经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同意,擅自取消或增加工程项目。

五是一些政府投资项目高估冒算,超概算投资现象严重。有的因项目本身设计背离项目实际,概算粗糙,中途变更较多;有的项目批少建多,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

二、跟踪审计应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的综合性活动,需要各项目参加者相互配合协调,使各项工作形成合力,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因此,在开展跟踪审计工作时,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跟踪审计的事前控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机构的组建。审计部门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跟踪审计时,应派出专职审计人员进驻施工现场,专人专职负责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监督与管理。审计人员应由造价审计人员、财务审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审计人员依据项目特征、可行性报告、概(预)算文件、年度预算安排情况、有关工程核算管理制度等制定相应的跟踪审计方案。在开展跟踪审计工作之前,审计人员应加强与设计、施工、监理、建设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十分必要。同时,正确处理好与基建管理、财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

(二)跟踪审计的事中控制跟踪审计的目的是规范管理,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投资。审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活动这个核心,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造价的环节是跟踪审计的重点。因此,跟踪审计应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1、招投标阶段。审查工程量清单并参与标底答疑。现行的工程量清单招标实行量价分离,量的风险由甲方承担,因此审计人员应根据招标文件及图纸要求审查工程量清单是否完整、准确,以减少结算中因量的变化带来造价的增减。审查招标文件并全过程参与工程招标。2、合同签订阶段。合同审查的重点是:合同主体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形式是否符合该工程特点;文字表达是否准确;合同条款是否完整。特别是投标时不考虑,而在结算时需调整的项目:如赶工措施费、优质工程奖等如何计取;在履约过程中出现的变更、签证等如何处理;如何界定违约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等。另外,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合同文件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三者之间的统一,避免产生矛盾。3、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是项目投资的实施阶段,加强对施工阶段的审计对降低投资具有重大的意义。施工阶段审计重点环节有:设备材料采购和使用、工程资金使用、工程施工执行情况、工程质量与验收、工程变更和工程签证、工程索赔。4、决算审核阶段。工程结算是工程投资的汇总,也是单位工程造价的最终确定。工程结算的方式应与合同约定相一致。审核前,首先要熟悉合同和投标文件,弄清招标范围,明确哪些内容可调整,哪些内容不可调整,对于可调整的部分,再根据现场有关资料,审核工作量计算是否准确,与现行有关规定有无冲突,定额套用是否正确,有没有高会重算,材料价格是否符合合同约定,费用计取与有关规定是否一致,让利是否满足合同约定等。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与甲方、乙方、监理多沟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要客观公正、坚持原则,也要注意工作方法,最大限度的使工程造价得到准确反映。审计结果在得到甲乙双方共同确认后,审计人员出具审计结果通知书,审计结果通知书中除了写明审计结果、核减(增)额,还应把一些特殊事项交代清楚。

(三)跟踪审计的事后控制工程审计结束后,必须及时将审计工作底稿、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及附件、现场变更及签证纪录、审计结果通知书等资料整理登记归档,并对审计数据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建立审计项目档案。档案资料必须真实完整,不得有遗漏,做到一事一档,事完档成。

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跟踪审计注意的问题

(一)跟踪审计工作的定位作为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一方,务必保持审计独立性,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在开展跟踪审计过程中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应正确处理好与基建管理、财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保持审计的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二是将跟踪审计工作等同于传统的事后审计,将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与工程建设的(下转295页)(上接294页)其他工作隔离开,只关注工程造价,不能动态地监督全过程各阶段运作是否正常,也不能为工程建设提供合理、有效的审计建议。因此,审计工作一定要定位准确。(二)提高跟踪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传统审计工作重点放在事后对数据和文字资料的审核上,审计人员很少深入施工现场,不了解新工艺和新材料而可能会导致审计结果失真,思想还停留在传统审计模式,从而使跟踪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因此,要高效地开展跟踪审计工作,首先要提升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树立崇高的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其次,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审计制度,让审计人员充分了解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论,制定出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和实施细则,保证跟踪审计有效实施。(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由于建设项目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一次性非重复性工作。因此,跟踪审计方案必须与工程项目相适应,切忌生搬硬套,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项目特征、不同施工方案,有针对性地制定跟踪审计方案,使审计方案切实可行,真正对审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四)设置审计查证作业关键控制点。开展跟踪审计时,应当以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为主线,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实时跟踪。为了保证跟踪审计质量,应对建设工程全过程中对工程投资有较大影响的环节予以重点关注,在实施审计时,可在招投标、签订合同、设备材料采购、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变更签证、索赔和竣工决算环节设置审计工作关键控制点,制订各环节跟踪审计细则,确保建设项目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将传统的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做到关口前移、全程监控,在全面全过程的审计中找准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以规范工程建设行为,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促使工期、质量、功能和投资最佳化,争取最佳投资效果。同时也建议国家投资项目要严格执行项目立项审批、规划审批制度。杜绝随意变更项目增加投资,维护计划管理的权威性,要加大对在建工程的跟踪检查力度,遵循项目工程建设本身固有规律程序进行。先勘察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先验收后使用,并接受审计机关的全过程跟踪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