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企业新技术范文

建筑企业新技术精选(九篇)

建筑企业新技术

第1篇:建筑企业新技术范文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建筑业是走向市场较早的行业之一,早在1984年,国务院就提出建筑企业要作为城市改革的突破口进入市场。截至2001年底,全国拥有建筑企业45893家,从业人员2110.7万人,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5361.6亿元,产值利润率1.9%,产值利税率5.2%,资产负债率66.8%[1].目前,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中有升(图 1)。

2、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速,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竞争全球化,我国建筑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在技术创新方面,建筑企业面临以下问题:

(1)建筑业科技投入相对值较低。建筑业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生产特点决定了科技含量比较低,生产方式较落后。改革开放以后,国内许多行业为了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加大了在技术领域的投入,而建筑业科技投入却在 1999 年后呈下降趋势,从而抑制了建筑业的向上发展势头。(见表2[1][2]、图 2)

(2)建筑业技术装备落后。从表 3[3]可以看出,建筑企业技术装备率虽然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远远不及总产值的上升幅度,并且其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即绝对值增加、相对值下降。

3、技术创新对建筑企业的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傅家骥先生曾对技术创新做过较完整、全面的论述。他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实体,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促进是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的。建筑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细胞,是技术创新得以发生和实现的场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在过剩经济为主导的情况下,竞争力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建筑企业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促进企业开发新产品、进入新领域;

(3)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建筑企业在竞争的压力下,必须不断进行种种技术创新,以维持甚至加大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因此,技术创新是建筑企业生命力的源泉。

4、技术创新与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部日前公布了《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确定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2010年的目标:建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具备以创新为主解决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科技能力;建立和完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技术标准与产业技术体系;形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研和管理队伍。我国加入WTO,这既为我国的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我国的传统产业(包括建筑行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技术创新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制约着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日益突出和尖锐,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乃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当务之急。

上述分析表明,由于建筑业近几年科技投入的下降,造成建筑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动能不足,从而使得建筑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照此发展下去,建筑业将步入夕阳产业的行列。为了建筑业的第二次辉煌,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应该加大全社会整体科技投入,从而带动建筑企业每年拿出相当比例的经费投入到技术创新、科技研发上,使企业向更广阔的相关领域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建筑企业才能在竞争的压力下取得竞争优势,才能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保持企业长久不衰。

5、我国建筑科技发展战略

为了适应建筑业振兴和发展的需要,我国已制定了科技发展战略,其要点是:认真贯彻《建筑法》和《建筑产业改革》;加快建筑工业化发展步伐,实现《建筑工业化发展纲要》;提高建筑功能质量,向社会供应满意的产品;推广先进、适用的建筑技术、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建立和发展工业化建筑体系;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建筑科技队伍和建筑企业职工队伍;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广泛使用计算机;建立新型科研体制,保障科研资金;加快企业技术积累,培育和发展技术信息市场。实现如此庞大的建筑科技发展战略,需要依靠建筑科技市场作基础。只有科技市场充分发育,才能改变科技工作个体化、分散化、低效化、封闭化的传统弊端;才能真正使科学技术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经济和生产发展服务,才能建立我国建筑业的现代化、高水平的大科技,从而,推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2.

[2]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 陈劲。永续发展—企业技术创新透析。科学出版社,2001.

第2篇:建筑企业新技术范文

一、技术创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可以看出, 企业的经营和资本运作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而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质量与方向( 方式) 。技术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技术创新改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我国能源消耗量大、人均资源匮乏、资源利用率低, 大量资源的浪费和严重的生态破坏已经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存状况。因此, 企业必须实现由追求短期利益到崇尚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主动承担技术创新的社会责任。

2) 技术创新是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要求企业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改善环境质量, 培育核心竞争能力, 增强盈利能力, 提升利润率。而技术手段正是源自技术创新。

3) 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方面看, 正确处理效益、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其发展目标是, 循环利用资源, 最大限度节约资源, 更严格的保护环境, 持续改进和加快经济增长的方式,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保障实现上述目标的实现。

4)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最终建立美好环境,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党和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 提倡可持续发展, 又强化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二、目前总承包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基本情况及需解决的问题

1.近年来企业年产值增速较快, 人员规模保持平稳, 职工年龄结构较合理, 对外工程承包收入和利润逐年增长, 发展势头良好。

2.企业利润率偏低, 竞争对手多, 融资途径少,保障安全生产和每年在职工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偏低, 体制、人才、创新力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企业被拖欠工程款的比重较高, 导致资金周转不灵, 影响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加大资金使用成本, 企业生存受到威胁。

4.企业面临的招投标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企业生存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5.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年提高, 创新投入逐年加大, 创新成果显著。完善健全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机构, 加大企业资本积累速度以及企业尽最大可能体现技术创新、技术研发人员价值, 是今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任务。

6.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转型或国际化的需要是建筑总承包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7.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要素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企业核心竞争力, 战略决策能力, 过程控制能力,经营理念, 过程控制能力, 效益按比例提高, 同行业排名逐年提升, 制度创新, 机制创新, 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 核心经营领域, 信誉, 品牌, 信贷, 总承包一体化能力, 成本管理能力, 职业健康管理能力, 生产要素管理能力, 激励机制等。

8.企业近几年创新活动主要集中于: 开发一种新的产品或赋予产品一种新的特性; 设计出一种新工艺; 设计出一套新的装置; 引入新材料或新的半成品材料; 开拓了一个新的发展行业领域。

9.企业近几年采用的创新模式主要有: 自主创新模式, 集成创新模式, 模仿创新模式, 企业! 高校合作模式, 政府推动孵化器模式。

10.目前企业创新资金投入占生产总值1% ~ 2%,技术进步贡献率为10% ~ 30% 。

三、未来企业技术创新的任务与发展趋势

建筑总承包企业技术创新的任务, 总体上说是使企业拥有全面发展的更多的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市场竞争力;拥有持续创新能力; 拥有较强盈利能力和较高管理水平; 拥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 拥有精益求精、优中求精的管理意识与企业精神。

1.建设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包括: 组织机构, 技术中心; 有效运行的创新机制,“技术创新型”企业实施方案; 技术发展规划,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技术管理规章制度; 切实可行的管理流程, 对研发项目有效的管理机制; 创新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 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统筹协调机制; 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 重大技术活动的应急预案。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流程, 对管理活动加以推进和规范, 确保申报项目的可行性、适宜性和创新成果的鉴定、转化。

2.建立激励创新的新机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是建筑总承包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激励机制的主导思想是加大技术创新成果的激励力度, 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 按贡献大小, 提高工程技术创新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或技术持股比例; 特别是主持重大技术开发项目、创造专利等知识产权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强调贡献优先原则, 用奖励力度体现员工的工作实绩和突出贡献。

3.树立创新精神。创新精神, 包括: 经营创新观念、无形资产观念、质量效益观念、经营风险观念、人才观念, 诚信观念; 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要敢于质疑, 要把创新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一丝不苟, 严格苛求, 反复论证, 并善于倾听并尊重不同的意见; 要有不知疲倦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精神, 同时还要避免迷信权威、本本主义, 避免主观臆测和教条主义; 。要有团队意识, 要树立整体理性思维的大局观、整体权衡利弊的利益观, 要通过强有力的整体团队力量来创新, 并且要达到1+1> 2的效果。

4.搭建创新管理的新平台。与政府( 官) 、科研院所( 研) 、高校( 学) 以及兄弟企业( 产) 联合, 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持, 搭建起一个内外互通的平台, 要发挥好平台的内促进外互动的作用, 以专业领域研发为突破口, 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 根据新材料的性能与特点研发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 并形成工法。加强建筑总承包企业的现代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更新换代。

5.建设技术创新型建筑总承包企业。企业应组织发动全体员工在全过程、全环节中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开展创新活动, 使创新体现出全面性、广泛性、系统性、外延性、纵深性和复合性。拓宽经营思路,突破技术范围, 实现综合利用, 形成优势互补, 为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在整个企业的范围内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等 。

结论

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 建筑总承包企业在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空间广阔, 任重而又道远。企业的决策者, 既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 又要以困境为契机, 积极研究应对市场突变所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以需求为导向, 以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 以创新精神为龙头, 以资金投入为支撑, 创新求异、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建筑企业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水电安装;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5-0049-02

近些年来,建筑产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比如工期较短等等,这样就会影响到建筑工程水电安装的质量,在已交付使用的水电安装工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开关不灵、漏电、渗水等等,这样就会对建筑的使用功能产生影响,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还会对建筑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1 施工图纸的审核

在建筑施工水电安装工程的技术准备方面,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水电安装设备的详细审核,要知道,审图工作的质量,将会对安装工程的施工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施工图纸的审核中出现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修改和解决,尽量要在施工之前完成这项任务。具体来讲,图纸的审核需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内容:一是保证设计图纸没有违反国家相关技术政策和规定;二是保证设计的合理性,保证建筑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协调配合,没有矛盾存在,并且在管井尺寸、楼板厚度等方面也需要符合相关的安装规定;三是设计图纸与施工技术装备条件要相符;四是对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材料进行审核,保证其在规格、数量以及品种方面都没有问题;五是要保证有清楚、明确以及齐全的图纸说明;保证设备层以及墙壁上的预留洞、套管数量符合要求;保证正确的标高和尺寸;选取的是合理的管道材质以及连接方法;专业之间的管线不存在矛盾以及交圈的问题;在管道、器具以及设备的固定方面没有出现问题,卡架的形式符合相关的要求;结构足够的牢固;有着十分明确的试压标准、测试标准以及检验标准等等。六是依据分项工程来进行审图,在水暖方面通常是由导管立管开始,然后向器具设备等逐渐延伸;在电气方面,接地、干管、层盘等是首先审核的对象,然后分别是器具和设备,并且保证没有矛盾存在于审查的各个分项工程之间;如果在审核中发现了问题,需要大家一块儿讨论,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法。

2 技术交底

众所周知,技术交底的意义在于让所有参与项目施工的人员可以详细的了解施工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设计细节、技术要求、结构特点以及质量标准等等,这样以往经常发生的技术错误或者操作错误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减少。因此,就需要做好技术交底的工作,让参与施工的工作技术人员熟悉工程设计的具体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掌握具体的技术措施以及施工方案等等。这样各个工作小组都会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采取正确的施工技术和措施,来保证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

3 施工方案的设计

相较于一般的建筑工程来讲,水电安装工程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比如工程多方关联性较强,有着较强的功能系统性;工程质量会受到设备材料质量很大的影响;此外,还有工程施工作业有着较高的要求以及较差施工难度较大等特点。

因此,在设计施工方案的时候,就需要将施工特点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依据施工规范和验收规范,来对管材以及其他的附件和设备的选用进行说明,同时,在施工方案中还需要加入其他一些内容,比如工艺的流程、质量标准、连接敷设的方式以及允许存在的偏差范围等等。

4 加强材料以及设备的质量控制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水电工程的质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设备材料质量的影响,因为如果设备自身存在了问题,那么在安装施工的过程中,采用任何措施都是于事无补的。因此,要想控制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做好设备材料选型以及采购等工作。管材进场时,施工人员需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抽样检验,保证原材料以及设备进货的质量,要保证进场的原材料以及设备拥有必要的质量合格证明,同时,材料和设备的材质、型号以及规格等与设计的要求相符合,产品性能方面既可以满足工程的要求,又符合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认真的验收和复试进场管材,如果在验收中发现了产品不合格,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解决,比如及时纠正、降级使用、退货索赔等等,这些存在问题的产品是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使用的。比如,在管道方面,需要保证裂纹、砂眼等问题没有不存在,壁厚的偏差在规定的范围内,没有损坏现象存在于丝扣中。管材有着十分均匀的厚度,要保证镀锌管内部镀上了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够存在闸阀关不严以及卫生器具接口不标准的问题。

5 对施工全过程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要想控制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控制施工全过程的质量。而要想保证施工质量,则需要重视组织质量检验、不合格安装产品纠正等工作。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指导时,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施工规范和施工要求来进行;项目管理人员在划分各个工程质量验收任务的时候,也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规范和要求来进行,既需要对批质量进行检验和验收,还需要对分项工程、子分部工程等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工作,不能放过每一个细小环节。

6 建筑施工企业水电安装技术创新

在给水设备安装方面:在安装之前,需要核对检查相关资料和合格证文件;结合相关的要求,对水泵房中的安装位置以及纵横排列形式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布置机组时,需要保证是最短的管线和最少的弯头,保证可以非常方便的连接管路,并且走道和空间也是需要留

设的。

在管道布置和安装方面:管道可以分为明装和暗装两种形式,明装时,需要平行于墙、梁柱等辐射。在墙内敷设卫生设备支管;暗装时,需要对管道及附件的安装检修可能性进行考虑,尽量避免水平敷设管道,一般采用竖向敷设的办法。

在综合布线方面:控制金属线槽内导线总截面,要小于线槽内截面的百分之二十,如果是垂直或者倾斜敷设线槽,那么就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导线的移动。要将护口加设于金属管段,在箱盒处设置导线接头,如果电缆、封闭式母线及金属线槽需要换过防火墙等,就需要进行必要的隔离。镀锌电缆桥架必须要有两个以上有防松螺帽或防松垫圈的连接固定螺栓。可以将绑扎处理应用到普通电缆中,在绑扎主要电缆方面,还需要将电缆头套加设上去。

7 结语

在建筑整体工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水电安装工程,如果在水电安装中出现了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因此,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选择合适的安装工序,控制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工程水电安装的质量。本文简要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水电安装的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李启兴.建筑工程中水电安装技术的质量管理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1):123-125.

[2] 何光屏.浅谈建筑工程中水电安装技术的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6):76-78.

[3] 肖瑜.建筑工程中水电安装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18):34-36.

第4篇:建筑企业新技术范文

1.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多个要素,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1]科技创新能促使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技术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必须采取产品的形式。[2]因此,建筑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1.2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相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新形态,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循环流转,增强了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则主要基于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展开,忽视了经济中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的研究。[3]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范式的转变,建筑产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统产业,有必要站在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结构和运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科技创新体系也具有一些新特征。

2.1系统复杂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发生在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一个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过程。构建科学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用系统的思想和观点,通过企业内外诸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财力与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2.2网络组织性

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而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环节当中。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活动主要有研发、技术管理、组织、设计、施工等。这些活动并不是按照线性方式序列进行,往往存在着多重循环、往复的交叉活动。所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应是由多个部门和人员组成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群集型网络化组织。

2.3动态开放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制度、组织、管理、资金、信息等诸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纷纷跨越边界,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建筑企业的跨越区域边界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强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流,淡化企业、部门等边界,使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子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特征。

3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建筑知识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中应该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并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通过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使知识的创新源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研究、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教育与培训。首先,建筑企业应建立开放的、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人才是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而开放并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入知识创新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知识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促使原有人才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才结构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知识创新要求的人员,形成动态激励机制,从而使知识创新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4]其次,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还需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信息,如相关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以增加和丰富企业的知识供给;也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本企业工作或开展讲座,通过交流合作来开阔知识创新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可以经常性地对知识创新人员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实验方法。通过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使企业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再次,在建立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指导,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系统工程、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等各领域专家的智慧,面向建筑市场的需求,科学认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及其作用机理,促使建筑企业的科研工作、技术研发、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3.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配置相关的、与利用创新资源相关的各种机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运作机制构成的系统,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筑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调控手段,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中介服务等参与者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速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向企业转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发系统。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形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工艺研发优势和高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利用勘察设计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扶优扶强,提高企业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通过大力促进建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筑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建筑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标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演进,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带动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标准化与试验、检验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开放创新。因此,建筑企业构建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激活科技要素,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建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进行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

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要素,并且非技术要素带动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由其引领的管理创新成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有助于及时获取信息,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建筑企业的数据标准、信息规范、技术交底以及方案优化等,通过制度与管理的重塑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的良性互动。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整合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组织、运行一体,决策、执行、监督协力,政府、企业、高校互动,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一是建立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加强各项活动之间配称性的谋略。卓越的技术及持续创新是建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建筑企业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技术先进、全面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依靠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职责,为企业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充分的施展舞台。建筑企业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使科技创新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都致力于维护企业的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二是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心的职能。建筑企业要形成以企业负责人为主要领导、企业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6]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管理决策层,主要针对能长期影响企业发展的事项。在这一层面中,企业科技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测创新项目及其经济效益,最后由创新委员会审查决定需启动的创新项目。第二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层。建筑企业应设立研发计划部和研发管理部,全面负责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在这一层面中,科技中心需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实施计划,提出完善的科技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总结和完善企业科技标准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第三个层面是与项目相关的科技创新实施的操作层。建筑企业的研发成果必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凸显价值。许多情况下,复杂的大型项目都会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因此,科技中心必须为客户量身定制设计、技术、材料等创新方案。三是强化研发资源体系的管理,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科技创新进行持久性的投入。对于新型结构和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应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在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基础上,建筑企业要拥有充足的科技研发人才,形成由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强培训,改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新型创新人才;注重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科技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四是建立畅通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建筑企业要重视相关科技及产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根据科技研发工作的性质和客观环境,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项目信息在企业内部网络的共享、远程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同时注重与外部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发创新网络,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第三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和知识产权负责人的引导与管理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并不断推动标准的演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3.4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建筑知识创新、建筑技术创新、建筑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如图4所示)。其中,知识创新体系依托不同领域专家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强调开放与自主创新,强化科学研究、知识管理、教育培训与科学传播的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由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来驱动,以标准化为核心,强化产学研一体、政策和服务支撑的需求与价值的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则以信息化为载体,强化管理与制度的重塑。在现代科技发展催生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融合,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体系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的,推动着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形态。

4结语

第5篇:建筑企业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方法

0.引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采用技术管理方式对建筑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技术管理方法是现代建筑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通过技术管理方法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在市场中所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建筑行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带动社会其他行业的繁荣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产业链中具有大规模的产业经济。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在竞争日益劲烈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更为长远的发展,是各行各业都要面临着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通过技术管理方式能够促进建筑行业更健康的发展。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意义

技术管理方式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能够有助于建筑工程的建设。通过思考,笔者认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意义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能够反映整个工程的管理水平

在现代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通过较高的技术管理水平和装置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行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不断的发展。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技术管理水平的采用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状况。在建筑行业中,由于建筑工程的类型、规模不同,使得在施工的过程中面临交叉使用多种技术,使得繁杂的工序通过相应的技术管理能够在施工中获得足够的保证,为建筑工程的建设提供有效的质量保障[1]。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科学的组织各项技术活动,使得在施工的过程中各项操作能够符合相应的规范。通过技术管理不仅可以有助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技术水平的提升,还能够使得企业在科学管理的方式中确保工程能够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规范推进。

1.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能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建筑工程建设利润逐渐降低。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企业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通过提高施工的技术力量,有效降低施工的成本。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若出现了与之相关的技术问题,运用良好的技术管理方法能够减少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建筑企业解决问题的有效率、及时率[2]。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不应只对工程建设中的参数进行管理,还应在施工的过程中加强技术管理。对施工中参与的相关的人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

1.3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有效提高施工的质量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技术管理方式能够强化工程建设监测。在施工的过程中,强化相应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过程中问题解决的能力,在相关的技术参数的保证下,保障工程的质量。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技术方案、施工组织以及检测手段都是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其有效实施是工程建设质量的可靠保证[3]。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大力推举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可以提高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需加强企业的管理。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管理方式,能够有效保证建筑工程建设顺利的进行。企业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运用技术管理方式可以改变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面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方法

技术管理方法对于建筑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技术管理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有效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技术管理方法不断运用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还可以运用以下的技术管理方法于建筑工程的建设中。

2.1制定并严格执行技术管理制度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想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方能够有效的运用其中,首先应制定相应的技术管理制度。制度是方法运用的有效保证。通过制定相应的技术管理制度,技术管理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建筑工程中,使得技术管理方法在相应的规定中进行运用。建筑企业制定了相应的金技术管理制度后,还应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下去,保证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2.2加强建筑工程中技术的管理工作

技术管理要想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一个较为明确的方法就是需要对该方法持之以恒的运用下去。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技术管理的责任人制度,加强相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机构,使得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发挥。建筑企业还应对技术管理工作的进行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确保技术管理工作运用到实际中。建筑企业在加强技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加大对技术员工技术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的建设。

2.3加强组织协调技术管理工作

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使得建筑工程的建设能够有效运用技术管理方法,建筑企业还应加强相关的技术协调工作[4]。通过相应的协调工作,可以促进技术管理方法更好的运用于实际中。以期技术管理的方法能够为建筑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3.结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技术管理始终贯穿于施工的整个过程。技术管理方法的有效运用对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技术管理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建筑企业在日益竞争的环境中更能够长远的发展。当然,技术管理方法的有效运用在为建筑企业带来较为明显的优势时,企业还应加强对技术员工培养,使得技术管理方法能够长久有效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曲静波.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14):20.

[2]童明达,周庆夫.议建筑企业技术管理的创新和完善[J].四川建材,2009,12(01):253-254.

第6篇:建筑企业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竞争能力

一、前言

自我国加入WTO已近十个年头,“与国际接轨,向世界看齐”的口号天天挂在嘴上,却不见有多少企业实践性地行动起来。特别是我国的建筑企业,还停留在原始的经济形态下,改革的脚步异常缓慢艰难,很多大型企业和一大批中小企业不了解国际市场趋势和运作形式,光说不练,未能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在管理制度上和技术素养等方向与发达国家竞争起来力不从心。具体表现为管理上缺乏先进实用的理念;施工生产中存在随意性,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程度底,这就导致了我国建筑企业与国际承包商竞争起来,显得危机重重。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在国家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提升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就显得非常具有与时俱进的实践意义。

二、我国建筑企业竞争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我国建筑企业竞争能力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如国家因素、行业因素、企业自身的因素等,具体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竞争能力的国家因素

改革开放之前,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养成了建筑企业依靠国家按计划分配任务的惰性,同时,大批企业为国有性质,盈亏只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奖惩制度不完善,从而制约了其发展的积极性,束缚了企业发挥的空间,致使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企业竞争能力低下,承揽任务能力不足,最后越发显得困难只能艰难靠国有资产维持运营。

(二)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竞争能力的行业因素

行业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绑架了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体制。我国建筑市场开放程度不高,长期自闭式的管理,使得企业看不到竞争对手的存在,同时也就看不到自身在竞争中的弱点,想发展也无从着手。长期不规范的管理,使得我国建筑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管理制度和技术素养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三)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竞争能力的企业自身因素

大部分建筑企业的国有企业性质造就了其“等、靠、要”的行为模式,一旦市场化程度提高,不但无法适应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而且自身毫无竞争力。长期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造成其管理能力低下(如信息管理系统的空白等)、技术水平落后(如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不高等)、标准化程度不高(很少企业有自己的技术标准等)。

三、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方法

建筑企业竞争力通常体现在那些难以复制且具备独特性,并能够为建筑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它是建筑企业的核心资源集中体现,亦是评判建筑企业强弱的主要指标。因此,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重点就是培育、协同和整合建筑企业的核心资源,形成企业独特的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

因笔者职业及篇幅所限,不便从国家及行业层面上提出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措施,本文只从建筑企业自身挖掘,探索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根本解决途径。

(一)实施绿色施工,塑造企业形象

实行绿色施工是建筑企业施工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

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音扰民等,而是要把绿色施工的思想观念进行扩大,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绿色施工的原则可包括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施工结合气候;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

实施绿色施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它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环保意识,降低环境风险、法律风险;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节能降耗,从而降低成本;有利于企业的社会形象和长期的发展。在这点上与创品牌所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扩大了知名度,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才能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当然这种方法在本质上就是技术创新,因为实施绿色施工本身就是从各个方面进行突破、求新。

(二)树立人才观念,抓好人力资本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建筑企业,创新的实质是通过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创造新的思想、方法和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有力推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创新的成果要靠人来完成。“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建筑企业要发展,建设科技要创新,必须全面提高建设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的工作才能向前推进,创新的目标和任务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树立好人才观念,努力抓好人力资本。

首先,应创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杜绝“养而不用,用而不留”的恶性循环。良好氛围的建立要把用人和培养人结合起来,要积极创造一个团结和谐、进取向上的环境,要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使那些在技术创新上有贡献的专业人员得到比较丰厚的待遇,还要用好人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其次,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体系。技术创新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行为,而作为“人”的因素也应推向市场。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人才的流动,都需要有发育成熟的市场环境。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宏观管理,大力培育人才市场,大力发挥社会中介,积极推动建设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的有效流动。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缩短创新的周期,降低创新的成本,增强企业的创新效益。企业也要在内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探索技术与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使那些技术好、手艺高的人享受较高的待遇,在建筑企业的内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三)组织创新体制,构建创新环境

任何技术上的变革都会对建筑过程的组织产生影响,同时会影响到建筑企业的每一个人,所以组织对技术创新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配套的组织设计是技术创新的保证。这就牵涉到建筑企业的组织创新问题:保持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及时对企业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是加快和提高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所以可以通过组织创新达到改进组织成效、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笔者将从组织的扁平化、动态化、虚拟化三个方面进行浅议:

首先,建筑行业具备兼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特性。因此,如何一方面建立满足日趋个性化、柔软化、分散化的顾客需求体系,另一方面向拥有咨询、设计、采购、项目管理等综合服务能力的发展,适应不断出现的新的项目管理模式,正是建筑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应放弃以传统职能分工为主的组织方式,对外满足业主的需要,对内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交流,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也就是应把金字塔式直线职能型垂直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转变为层次较少且以任务和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扁平结构。

其次,还必须实现由功能固定的静态组织向动态多功能群体的转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市场的需求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细分出的市场形成新的竞争环境。处于这样的多样化环境中,新型的组织结构必须是集战略、结构、管理过程于一体的动态网络。

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呈现出虚拟化的特点。所谓的虚拟组织即若干成员为共同获得某一市场优势,依靠信息手段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组合形成的没有企业边界、超越空间约束的临时性动态联盟,市场机遇一旦消失就解散的结构形式。其实质是企业间的暂时联盟。而联盟的基础在于企业间是否有技术互补和核心能力。其灵魂在于市场机遇,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新产品、新技术的市场开拓。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普遍发展,虚拟组织在技术创新方面优势凸显,具体表现在:整合成员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减少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成本投入,分散经营风险;极大缩短从产品概念到进入市场的时间;扩大企业规模,便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有助于成员企业的相互学习,加强技术积累,增强成员企业的竞争力。

(四)确定创新战略,牢固创新观念

由于建筑业所面向的对象是大自然中的不动产,它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建筑核心技术的开发必须紧密结合资源、气候等自然环境,遵循自然规律;二是应用技术创新中存在较多的障碍,如产品的单件性,地域的离散性所导致的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比很低,信息交流的不稳定,建筑供应链上的不协调导致的风险成本增加等;建筑技术的重大突破多半由新材料、新设备的出现以及IT技术的渗入引起。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和制约着建筑企业的创新行为的这些特点和问题,正是构建科学的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依据。

在构建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过程中有必要让政府职能部门及相应的大专院校及专业研究院(所)参与进来,共同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建筑业产、学、研及关联产业的资源和人才的流动,同时要做好产、学、研的分工合作工作。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固定性和现实的复杂性,这就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绝大多数建筑企业不具备适应多类型工程的设备和技术,所以更要加强这种合作。在分工方面,努力做到大专院校能成为创造和传播知识的主体,注重基础研究,组织国际学术交流,培养科技人才;研究院(所)成为应用技术的创新主体,注重于公共项目的课题研究(包括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筑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注重以现场施工技术为主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开发投入主体。

建筑业的产、学、研各方基于以上的分工从事技术创新工作。这种产、学、研分工协作、互动的创新主体与政府推动建立的创新环境共同构成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平台,能有效适应建筑技术及技术创新的特点,促进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更能凸显建筑企业的地位,促进生产能力的输出。

(五)加大创新投入,促进企业发展

由于长时间对创新投入的认识不足,造成建筑企业长期滞留在低水平、低效益的运行状态下恶性循环。然而,近年来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得建筑企业感觉到竞争能力低下的压力十分突出,为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加投入已取得广泛共识。国外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多寡决定着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企业创新投入占销售额小于1%,则企业难以生存;占2%左右,企业才能勉强生存;大于5%,企业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我国很多建筑企业根本没有相关经费,有经费的往往不足其销售额的1%,只有发达国家的1/6-1/5左右,结果导致企业自身的积累能力较弱,使得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创新投入资金的来源主要有自筹和融资两种。为规避风险,尽量采用对外融资来提高创新投入的能力。在对外融资方面,企业往往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另一种是发行股票、债券的直接融资方式,由于改革观念落后,组织安排混乱,技术水平低下等种种原因,使得许多建筑企业处于既得不到银行的支持,又无法直接融资的局面,造成建筑企业想投入而无资金可投入的尴尬境地。

鉴于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所面临的以上困境,笔者认为引进风险投资体系是可行的。一般理论认为的风险投资亲睐于高新技术产业,而就笔者看来,传统的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可以被认为是“高新技术‘产业’”。这样,引进风险投资就有了理论上的可参照性。

确实,风险投资体系能够从源头上促进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众所周知,任何活动都是始于投资,没有适当的、足量的投入,任何活动都无从开启,更不要说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了。在企业活动的供应链上,投资占据着战略性的地位,而传统的建筑企业存在着诸多的弊病,以致其不能取得社会大众投资体系的信任,而只好借助于政府的行政权利取得一些原始的融资数量,如上文提到的银行贷款、股票债券等。而风险投资体系则一改传统的思想模式,它注重的不是企业的短期效益,而是把眼光关注在企业的长期的、潜在的效益上,这就使得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避免“逆向选择”。再者,风险投资机构作为风险投资体系的中介其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仅把资金注入到建筑企业,而且还充分权衡利弊,参与到建筑企业的组织活动中,给传统的建筑行业带来最新的经营理念和组织结构模式,让企业从根本上促进其技术创新,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风险投资更多的是强调企业的软件环境的优势:相较于一个拥有尖端产品而企业管理团队素质平平的企业,一个出色的风险投资家宁愿投资于一个产品一般而具有一流管理团队的企业。这就给建筑企业的人文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本文“树立人才观念,抓好人力资本”所言,这与风险投资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彼此包容,共同为提高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服务,并以此为突破口达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四、结论

第7篇:建筑企业新技术范文

1.1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

从专业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行业来说,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具有固定性、流动性、多样性、协和综合性等多方面的特征。应当看到,在实际工作中,每一项建筑施工工程都是不一样一样的,它不仅受到具体环境的制约,还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和功能方面的影响,所以说每一个工程项目它们都是各具特色的,对技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技术水平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实际工作中,工程项目一旦确定了施工处则不会轻易改变的,除非是遇到非常特殊的情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公司的协调参与,对不同阶段的技术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资金投入也相对高。

1.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

在技术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联系上看,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脱节,在实际工作中创新能力严重匮乏。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起面临着对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比如说非线性分析、最优控制、反馈分析及材性分析等,这些分析都应当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综合创新运用分析,而不是孤立的进行运用;另外,对于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实用性理论研究方面,没有创新应用,存在传统的局限性,没有形成系统的集成和有价值的实践应用创新,限制了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此外,在工程施工技术实际应用的标准存在局限性,在工程施工中,准备工作不充分,目标不明确,对于工程施工的要求马马虎虎,更不要说进行技术创新。最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团队,但是当前的建筑施工工程在管理上也存在管理漏洞,工程施工管理中出现问题,找不到相应的责任管理人,出问题不知道找谁,很多项目都是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到最后却推来推去,最终不了了之。施工的过程中,不注意质量管理,影响力技术创新的开发,对工程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

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1创新是当前时展的主题

创新是时展的主题,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上也不例外。应当看到近些年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业发展速度惊人,伴随而来的是技术水平的迅猛提高,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上,我国要走的路还很长。从当前的发展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在自主创新上还不能够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而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行业而言,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从技术创新角度进行出发,因为技术创新意味着企业能够为社会提供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也才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

2.2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发展在当前社会中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在社会发展要求,建筑行业也面临着大洗牌的境况,企业的优胜劣汰也越来越明显。所以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断地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建筑中,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3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策略

3.1强调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理念

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激烈的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生存下来的,在市场经济的洗牌中,企业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技术,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建筑施工企业除了要要雄厚的资本外,还应当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在企业中普及技术创新理念,保障工程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创新,促进工程建筑施工的质量,在管理、施工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建筑工程技术的革新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使得技术创新能力转化成企业实实在在的利润增长,提高企业对外发展的速度。

3.2建立完善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机制

针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机制,创立企业自己的团队,研发具有企业发展特色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形成企业内部发展的核心技术。现如今,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而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普遍面临着素质低下,专业的技术水平并不高的局限,这就要去企业在发展中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并加强对现有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开展各类培训课程,聘请各个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并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鼓励奖励政策,对做的好的员工进行鼓励。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企业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技术完整落实。

3.3加强对创新技术的应用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是否先进,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企业的效益和成本控制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突破传统的技术观念,努力的实现技术创新,例如,在施工中会涉及到地基、混泥土、钢结构等方面的技术,实践中也会涉及到深基坑支护技术(包括桩锚支护体系、桩锚支护体系、在钻孔灌注桩时的旋挖工艺等等)创新、新型预应力技术创新、钻孔灌注桩技术和土木工程自动化方面技术的改革和创新。这些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都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新技术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企业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降低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人与自然人的和谐发展。

4结束语

第8篇:建筑企业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创新机制 民营建筑企业 核心竞争力

随着建筑市场发展的多元化,在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业中,我国的民营建筑企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应该看到,国外建筑企业的准入、国家对建筑企业高标准、高要求的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得民营建筑企业发展的道路日益艰难。我国民营企业既要遭遇中国公司和国外企业的严峻挑战,又要面临国有、集体等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民营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并提高企业独有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而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企业保持快速前行的动力。民营建筑企业必须考虑建立适应市场的创新机制,营造企业创新环境,以增强企业实力,形成并保持其竞争优势,实现民营企业长期的良性发展。

一、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机制现状分析

( 一 )创新意识薄弱 许多民营建筑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管理还没有树立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在企业发展壮大时缺乏危机感。尤其由施工队发展起来的建筑企业还长期处于粗犷式管理之中,内部矛盾堆积,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企业的动荡。在扩大企业的竞争力上,没有意识到创新是争取企业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内容。

( 二 )创新环境缺乏 目前,由于种种的原因,大多数民营建筑企还仅仅满足于有任务就接的低水平重复劳动的状态,创新并未被作为重要的工作来进行,而是在企业内部把主要的资源与精力配置于承担生产的部门,企业往往追求完成更多的生产任务,得到眼前的利益,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有投入就立刻产生回报,因此常被看成是成本,而没有获得企业应有的支持。企业过分的关注眼前利益,使得产值成为了企业内部唯一的分配导向,完成的任务越多,得到的利益越大,很多高端人才的收入甚至与企业内一般的技术人员相差无几,这种做法严重打击了高端人才创新的积极性。过分短视和功利的环境实际上是不利于创新的,创造一种宽松的创新环境对企业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创新机制除了体现在制度、管理等方面外,还有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的创新,工程技术科技创新同样是一个建筑企业发展的主导动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直接承担的项目,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的技术创新如掌握使用新技术、创新施工工艺等,结果大都和项目有关,多是结合生产而进行的。但是民营建筑企业普遍存在:对创新的内涵认识不够;民营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缺乏与社会科研机构的合作;能够实际用于创新的资本较少,给与创新的风险资本更是微乎其微;同行业间过多的重复建设的低水平竞争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大部分民营建筑企业都没有确切的技术科研投入比例,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普遍较低,每年没有明确的用于企业技术研发的科研预算,即便已存在的科研预算也是按科研项目来申请和投入科研经费的。

( 三 )专有技术缺少 很多大型的国有建筑企业都拥有专利技术,总体来说,相对于国有企业,拥有专利技术的民营建筑企业比较少,也有一些民营建筑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但是相对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工程类企业而言,民营建筑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较薄弱,缺乏对自己专有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只有将获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持续,成为有生命力的科研成果,也只有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才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大型的国有建筑企业在取得专有技术、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工程技术,提高了施工质量、节约施工成本,开拓了新的服务领域,也有企业针对未来的市场需要,提前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科研开发,以取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程度较低,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市场问题,一些企业缺少创新成果推广的市场,或是不去推广使用,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本、人力、财力去开发,却没有应用于所承揽的项目中,创新的效果不明显,企业没有看到效益,这也是一些民营建筑企业不愿意在技术创新上投入经费的原因之一;二是经济的因素,多数企业认为创新成本过高,投入资金用于技术创新,能否研究出成果、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使投入得到回报还是未知的,这是阻碍创新的主要经济因素。

( 四 )创新人才短缺 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竞争追根究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人员的素质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国民营建筑企业要扩大市场生存空间,促进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国际化、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流失是民营建筑企业面临的非常严重的问题。许多民营建筑企业总认为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低,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也不愿在员工的福利和保险上投资,这样无形中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民营建筑企业中主要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性非常频繁,使企业欠缺人才储备,丧失了发展的动力。

二、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 一 )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民营建筑企业的战略选择 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民营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其它建筑企业所没有或不完全拥有的核心能力,在社会影响、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等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并拥有保持这种领先地位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包括行业的领先地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差别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在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是企业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有效保证。广义的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指企业所独有的包括技术、管理、组织结构、生产制造、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在内的核心资源以及对核心资源的整合、对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协调;狭义的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仅指以企业技术为核心,能够为顾客创造独特价值的专门技术和技能,并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系统控制、组织管理等的相互融合,而获得的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评价企业是否具有出色的业绩或稳定的优势,往往是企业在同对手的竞争中体现出来的,是同竞争对手比较的结果。提升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可以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例如能显著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消费者的特殊效用,满足顾客的使用需求等,为顾客所认可它的实用价值,给民营企业带来在市场上的稳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获得超额的利润。其次由于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企业所特有的,因此,这种难以被替代、被模仿的能力能够为民营企业带来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利润。提升核心竞争力可以使其具有更大的延展性,能够同时在多个不同的任务中应用,帮助企业扩展相关市场,增加企业的主动权,保证企业多元化发展,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客户的需要。核心竞争力是民营建筑企业在建筑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上形成核心产品。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棵大树,花果、树叶是产品,那么树干、树枝是核心产品,而提供营养的根系就是核心竞争力,只有根系发达了,树干才会粗壮,大树才有茁壮的生命力。民营建筑企业要建立企业牢固的根基,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重视不断培育、制定培植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战略己成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二 )机制创新是提升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机制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战略创新、人才创新、经营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等。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创新行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够创造财富。事实上,创新本身创造了资源”。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是管理和制度创新,它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企业对人才、技术创新的支撑和保障。而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技术创新是企业塑造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因为由企业对于内部涌现出来的技术创新成果,具有一种很强的自催化功能。当一项技术创新成果研发出来,并逐渐在企业内部转变为核心技术,甚至成为企业新的核心业务,企业自我的新的核心能力和技术模式逐渐形成,使得企业拥有了能够越来越趋于相对稳定的技术结构,企业可以在较长时期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收益。而由此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的“寿命”将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企业技术创新所推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其意义远远超过某一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败,企业若要长远发展,应更关注在未来市场上如何获得竞争优势地位,而不是在当前市场如何做得更好。从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和功能来看,单一的要素很难使企业产品具有稀缺性、持久性或其它企业的难模仿性等特性,不能具备为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的能力,事实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常是需要多种核心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民营建筑企业尤其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首先根据己有的技能,从中识别选择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某些特征的核心要素,区别核心的与非核心的要素,挑选核心要素并加以有机整合,重新认识整合后的产物,根据未来市场的发展,看其是否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全部特征,若具备,则说明在企业内部一项核心竞争力已基本形成。若缺乏某项或某些核心要素,但是却在市场中面临巨大的商机,足够吸引企业发展相关业务,就需要先进行创新核心要素,再将创新后的核心要素与己有的核心要素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从无到有,需要较长的时间,实现目标的周期往往较长,因此,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不能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去临时决策,考虑创新,那样容易失去机会,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或者与其它社会科研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投入一定的资金,维持研发能力,拥有一定的创新储备,也可以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创造创新氛围,以激发企业员工开展创新工作。来自于日本的经验表明,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销售额相比,如果科研投入只占到销售额的1%,企业将难以生存,如果达到2%,企业勉强可以维持;只有达到5%时,企业才可能具有竞争力。目前,我国许多民营建筑企业长期进行低端的、技术简单的重复性的作业,创新意识不强,部分企业管理者开拓意识差,不思进取,或者错误的理解改革和创新,盲目跟风,企业管理流于形式,反应迟钝、人气低落、浪费严重、效率偏低,企业竞争力较弱,面临竞争无所适从。因此民营建筑企业更应通过制定改革和创新战略,积极推进创新机制改革进程,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含量,摆脱面临的种种困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和不断增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三、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

( 一 )制度创新机制 企业制度创新对民营建筑企业是极其重要的,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是按一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不灵活、不完善的机制是制约民营建筑企业发展的大问题。企业制度创新包括为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经营观念、分配方式等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同时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调整民营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力。给企业经营的活动提供体制保障。制度的创新应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形式,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具备生存发展能力,以保证正确决策与有效的运行,充分利用和整合本企业现有的内部资源和需要的社会资源。制度创新应不断进行、长期发展。

( 二 )知识创新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是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知识资源、外部关系资源、内部组织资源、情报资源等体系的资本力量是相当惊人的,国内民营企业大多主要依靠的是熟悉和掌握本土市场、人脉以及其他特种资源。当面对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时,作为竞争对手的国有企业及国际企业利用其在长期的企业发展历程中建立的各种资源,依托有序管理而又不断发展完善的资源体系,正成为民营建筑企业的可怕的竞争力量。这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断提升竞争力:分析客户、开发市场、制订经营战略等。企业建立制度化的知识共享,通过学习系统化、组织化的知识,优化企业文化,创新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再辅助具体的决策、实施、效果评估行为,提高生产运作效率和效果,降低经营风险。知识时代的资源竞争表现为“直接的”知识资源竞争以及对知识资源的创造者——“间接的”人才资源竞争,民营建筑企业进行整体战略规划时应将“知识管理”纳入机构计划之中,作为战略武器辅助机构日常的经营管理运作,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三 )战略创新机制 战略是企业对外部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内部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而作出的积极反应,以此获得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制定战略是为了超过竞争对手。战略创新是企业在追求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而针对企业的形式、状态、性质的转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企业的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的变化带来的企业战略内容的创新;二是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企业组织的创新,这种组织的变化也会进一步引起企业战略内容的创新。面临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所有的模仿都只能是暂时现象,民营建筑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战略目标,培养企业应变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民营建筑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建立好的机制,二要改变承包模式。尤其对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集团公司更应对整体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对原有功能作出调整,强化大项目调控和管理大项目的辐射功能,消弱行政色彩浓厚的管理职能。理顺公司的职能分工,建立监管和调控机制。随着国内投资体制的改革,承包模式逐渐向总包管理模式转变,而国外的资金建设项目也日益增多,民营建筑企业应该摆脱做承担风险很多却盈利很少的专业分包的处境,增强总包的能力。(1)品牌战略创新机制。品牌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被顾客普遍评价和认知的,是一项能给企业带来溢价的无形资产,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建筑行业的专业划分较多,技术性较强,民营建筑企业品牌主要表现为企业品牌和专业品牌。建筑企业如果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品牌,忽视安全生产、现场管理,不能有效的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都会使企业形象受损,很难进行二次经营。民营建筑企业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对企业品牌战略进行调整,创名牌工程,在工程质量上精益求精,重信誉,创精品工程,树立企业形象,加强品牌竞争力,实现品牌的可持续成长。民营建筑企业品牌战略主要是通过设计品牌要素、传播推广品牌、实施品牌维护等方法,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建造优质工程,巩固和提高专业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保证品牌的长期健康发展。(2)技术创新机制。在很多时候,技术决定企业的成败,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杀手锏”是拥有竞争对手没有的所谓的核心的先进技术。从实践看,民营建筑企业若要拓大发展空间,需要跟踪世界建筑技术潮流,把握发展趋势,保持与世界建筑技术潮流同向的发展,掌握核心技术,以技术、工艺创新为主,注重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保持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重视特色专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在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技术储备。技术创新可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技术创新资金,增加科研投资,或寻求科研机构的技术与经济合作;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形成专利制度,保护技术创新等,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将技术创新作为民营建筑企业的自觉活动,逐渐形成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 四 )人才创新机制 面对人才竞争的态势,民营建筑企业应以人为本,主动探索市场配置人才的路子,建立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的人才创新机制,挖掘本企业的优势,尊重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建立竞聘上岗机制,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种激励措施相结合,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薪酬体系,全面规划薪酬制度,将薪酬与业绩结合,加大对人才的物质激励,同时,完善其它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情感激励、沟通激励等,刺激并制约激励客体。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职工培训,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技能不断提高,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结语

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制定和改革科学的创新机制,积极稳妥的推进民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做出有特色的核心力,使企业拥有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在市场中长期生存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

*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我国中小建筑企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8240045266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沈文乐:《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问题研究》,《上海企业》2009年第8期。

[2]曾晖、杨平、胡俊:《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模式研究》,《建筑经济》2010年第4期。

[3]区莹:《建筑企业创新型人力资本激励问题分析》,《商业时代》2009年第20期。

第9篇:建筑企业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战略,必要性

 

一、我国建筑企业的现状

1、优势分析

(1)具备一定的规模与能力。我国的建筑企业,特别是一级资质的企业,大多数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实力较强的施工队伍和较高水平的管理人员队伍,具有承建、招揽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

(2)建筑技术能力全面。我国的建筑企业具有不同的专业特点与优势,所承接的工程门类齐全,涉及的领域包括:核电站、水电站、火电站等能源工程;纺织、食品、机械制造等工业工程;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等交通工程;煤炭、自来水、污水处理等市政工程;饭店、写字楼等商业设施及住宅等。特别是在岩土工程、工程结构抗震、综合爆破、大型结构与设备整体吊装、预应力混凝土和大体积混凝土等方面,有些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建筑投入成本低。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得多,而且劳动力资源丰富,并有庞大的劳动力供给潜力。我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建筑业的从业人数占全世界建筑业从业人数的25%,而且每年新增人口逾千万人,加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为建筑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从业者,因此劳动力成本很低。劳动力成本低,其它建筑成本也相对较低,使得建筑企业在投标时总造价较低,因此,在同等条件下比其它国家建筑企业更具竞争力。

2、劣势分析

(1)组织结构不合理。在招投标工作中,由于长期以来受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垄断的影响,建筑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2)技术创新能力差。我国建筑企业缺乏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专利技术少、而且技术应用层次不高,科技含量普遍偏低,特别是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施工机械化水平方面,都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许多建筑企业在权衡廉价的劳动力与高额的设备费用后,还是选择使用大量劳动力的人海战术。

(3)经营管理能力低。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其中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仍采用粗放型模式。建筑企业在施工生产中随意性强,未形成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管理上缺乏先进、实用的手段,企业信息的网络管理技术还属于半空白状态,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软件应用水平还很低。

二、我国建筑企业战略制定与技术战略

建筑企业拟定备选战略方案的依据是建筑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这就有多个备选的战略方案。建筑企业每个备选战略方案形成的过程,都需分析建筑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并分析外部环境对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预测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预测企业自身条件,改善自身条件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及其对战略目标实现的影响,预测完成战略目标可以采取的措施和实现的可能性,并对已实施完毕阶段的企业的绩效进行分析,这就要有个衡量的标准进行战略评价。

1、建筑企业的备选战略方案的拟定

有建筑企业拟定备选战略方案的依据是国有建筑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发表论文。这就有多个备选的战略方案。国有建筑企业每个备选战略方案形成的过程,都需分析国有建筑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并分析外部环境对国有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预测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预测企业自身条件,改善自身条件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及其对战略目标实现的影响,预测完成战略目标可以采取的措施和实现的可能性,并对已实施完毕阶段的企业的绩效进行分析,这就要有个衡量的标准进行战略评价。发表论文。

2、建筑企业的技术战略

建筑企业的技术体系通常以一项或者几项关键技术为核心,企业的技术优势往往就体现在这些核心技术上。识别、开发与有效利用这些核心技术,并围绕其形成特色的技术体系和核心产品,才能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奠定基础。

建筑企业要以技术创新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并把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与日常的工程技能改善以及施工现场作业技能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现代工程建设对承包商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先进技术工艺的承包商往往可以以自身的技术优势为突破口,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建筑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核心业务。考虑到建筑业的现状,笔者认为建筑企业技术创新首先要加大应用“四新”力度,即通过技术研究在建设项目设计时,加大使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力度。建筑企业的核心技术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关键建造技术。建设部发布了《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施工建造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克服施工建设中的质量通病。如新型结构住宅建造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不断完善,使住宅在承重体系方面有了新发展,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砌块结构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以粘土砖为主的混合结构。预应力施工工艺为住宅大开间的建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建筑企业应当抓住关键建造技术进行创新,形成核心技术。发表论文。

(2)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是实现产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因此,建筑企业应加大使用高新技术装备的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3)在软技术方面,我国建筑企业在工程技术开发、工程项目管理、项目投融资以及人才素质方面,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在工程技术方面,创新能力不强,对国际设计标准运用不熟练;项目管理模式与国际惯例未接轨,投融资能力严重不足,企业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精通国际商务和法律、能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三、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许多建筑企业已经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但是却没有注意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基业长青显得异常重要。

1、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具有协调性

战略的协调性是指国有建筑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及其与企业内的子公司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调,使企业战略成为一个统一的目标整体,企业内各职能部门或子公司的管理行为必须符合企业的整体战略部署。国有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协调性也要求国有建筑企业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衔接。

2、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动态性

国有建筑企业要把握未来的市场演变趋势,要准确的监测房地产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果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并将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基础,企业就应尽早发现这种趋势。国有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具有动态性,及时准确的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及时应付环境变化给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威胁。

3、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筑企业肩负着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因此,企业战略既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也要维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是对多种因素分析后的决策,企业战略决策者选择战略方案时,要重视下列影响因素: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管理层对待风险的态度;企业曾经采取的战略的影响;企业战略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趋向;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竞争对手的反应。

四、结束语

建筑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求发展;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品牌;实施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1]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8)[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业,2008.

[2] 张存禄:企业管理经典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司春林.企业创新空间与技术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陈衍泰,司春林.开放思维,开放企业[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

[5]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