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范文

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精选(九篇)

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

第1篇: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范文

总的来说,这六个原则都是规范房屋登记机构登记行为的,但是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属地管理和登记官原则是对房地产登记机构主体的要求;以申请启动和提供信息查询是对登记机构工作程序和提供服务的规范;而房、地一致和在先登记原则则涉及到了物权变动的基本要求。房、地一致原则早在1987年全国房屋总登记时就已经提出并由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身体力行了。而《规程》的,提出了在先登记这一新原则。

此原则提出来后,不少人认为不管什么登记都必须先有房屋初始登记,否则不办其他登记。笔者认为,此种认识显然固执,没有真正理解在先登记原则的立法目的。而且还应该注意到,在先登记原则如把房屋初始登记作为基础,则产生了因法律行为和非因法律行为产生物权变动的两种情形的相互交叉性。

在《规程》里,第1.0.3条的规定原文是这样的:“未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不得办理房屋的其他登记;因处分房地产而登记的,被处分的房地产权利应已登记”。从全部表述看,这个原则包含了两种不同的在先登记情形:对因法律行为而取得房屋物权的在先登记的规则和对非因法律行为而取得房屋物权的在先登记规则。但是,以“房屋初始登记”为在先登记的基础,使得在先登记原则的表述不太贴切,不尽人意。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初始登记的概念。究竟是指房地产即整个不动产的初始登记,还是仅指房屋所有权的初始登记。这个概念的内涵如果不弄清楚,在实践中的执行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因为,在我国,由于土地的公有制,使得房地产一级市场(土地市场)属于国家垄断状态,加之房、地分管体制,使得房地产形成三级市场,即一级市场是土地出让(划拨),二级市场是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屋的一级市场),三级市场是存量房的转让、出租、抵押等。反映在房地产登记上,就会有两个初始登记:即以出让或划拨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或经审批取得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要办理土地的初始登记(《土地登记办法》第26、27、32、33、34条)和以合法建造房屋取得房屋所有权的初始登记(《房屋登记办法》第30、31、83、84条)。在两个初始登记并存的情况下,建立《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的在先登记原则,则应区别两个初始登记在不同情况下的在先原则。如果坚持“未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不得办理房屋的其他登记”(在《规程》用语中,使用“不得”,是正常情况下必须做的),那么,在建工程抵押、预购商品房预告和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房屋登记办法》第59、60、61、70、71条)是否不得受理登记呢?如果这样的话,是否和《物权法》第180条、《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5条相违背呢?可见,在这个地方,在先登记原则是以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为前提的。

其次,新建房屋的初始登记是否房屋登记的在先原则的基础,也不尽然。按照《物权法》第30条规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实际上应该是物权的原始取得。原始取得是非以他人既存权利而取得的物权,原始取得一旦完成,此前标的物上存在的一切负担将随之归于消灭。但是,在我国,新建房屋不属于物权的原始取得,它是在国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取得土地用益物权后,在建设用地使用权上建设的房屋建筑,是基于他人既存权利上的房屋建筑。所以,在此之前的土地抵押权、在建工程抵押权均随新建房屋的所有权登记而转为新建房屋上的限制物权。质言之,新建房屋的初始登记不是以事实成就而进行的最初登记,而是以非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的物权登记,《物权法》规定在物权变动的其他规定条款里。那么,新建房屋初始登记的在先原则,并不是因原始取得作为最初登记而为其他登记的基础,反而适用的是“因处分房地产而登记的”宣示登记的“应已登记”原则。这便形成了初始登记和因处分而登记的在先原则的一个交叉。

产生这个交叉的不仅是新建房屋的初始登记,还有《物权法》第28条“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所取得的房屋物权和第29条“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的物权”。就是说,上述三种情况,直接适用“因处分房地产而登记的,被处分的房地产权利应已登记”的原则,而不能固执于“未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不得办理房屋的其他登记”的原则。这个交叉说明,房屋登记机构受理非因法律行为而产生物权变动的申请登记时,不能要求当事人拿着生效法院判决或有关机关的嘱托,还要补办初始登记后再执行“应已登记”原则。那样,是对在先登记的教条性理解,也是不明白我国在先登记原则具有交叉性的表现。

第2篇: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范文

(一)观点的内涵

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来分析力学问题,称之为力与运动的观点,简称为力的观点,它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适用情况

主要用于分析力和加速度的瞬时对应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主要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以及圆周运动中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三)使用方法

确定研究对象。做好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以加速度为桥梁建立力和运动量之间的关系。要求必须考虑运动过程的细节,即力和加速度的瞬时对应关系。

(四)因果关系

力是产生加速的原因,即力是速度改变的原因,或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这是一种瞬时对应关系,也是一种矢量关系。其规律是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二、用动量观点解决动力学问题

(一)观点内涵

利用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理来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称之为动量的观点。它是从动量角度来分析问题的。

(二)适用情况

常用与单个物体或物体系的受力与时间问题。题目中没有涉及加速度和位移,特别用于打击、碰撞、爆炸、反冲等一类问题。该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时间短、作用力变化快,故常用动量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不必考虑过程的细节。

(三)使用方法

(1)对动量定理:明确研究对象。做好受力分析和过程分析,现取正方向,明确合外力的冲量及初末动量的大小和方向(正、负),最后列动量定理方程求解。

(2)对动量守恒定律:确定研究对象。做好受力分析和过程分析,判断是否符合动量守恒的三种情况,选取正方向,明确初末状态动量的大小和方向(正、负),最后列动量守恒方程求解。

(四)因果关系

力对时间的累积效应(即冲量)是物体动量改变的原因,这是一种过程关系,也是一种矢量关系,其规律是动量定理Ft=P2-P1。

三、用能量观点解决动力学问题

(一)观点内涵

利用动能定理,机械能的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来分析动力学问题,称之为能量的观点。它是从能量角度来分析问题的。

(二)适用情况

常用于单个物体或物体系的的变力和位移问题。题目没有涉及加速度和时间,无论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不管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动能定理均适用。当只有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时,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当有除机械能以外的其他能量存在时,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该观点也不用考虑细节。

(三)使用方法

(1)对动能定理:确定研究对象,做好受力分析和过程分析。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哪些力做正功、那些里做负功。确定总功及初末状态物体的动能。最后列动能定理方程求解。

(2)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确定研究对象,做好受力分析和过程分析。判断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的适用条件。选取初末状态并确定初末状态的机械能。最后列机械能守恒定律方程求解。

(3)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确定研究对象,做好受力分析和过程分析。明确有哪些力做功,做功的结果是导致了什么能向什么能转化,然后建立E增=E减的关系并求解讨论。

(四)因果关系

力对空间的累积效应(即功)是物体动能改变的原因。这是一种过程关系,也是一种标量关系,其规律是动能定理W合=EK末-EK初。

四、综合应用力学三大观点解题的步骤

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明确研究对象。

第3篇: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梯度 物理模型 学习习惯

高一学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主要原因是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差距大。由于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这样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从而真正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状态。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的加多加深了。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

1.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在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以及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讲解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5.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其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好习惯。

第4篇: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 衔接 对策

高中物理是一门初高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不但可以使学生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由于高中物理本身的学科特点(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学生学习的诸多因素(学习基础、学习方法等)的影响,以及从初中到高中的学科跨度较大,学生普遍感到高中物理难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研究。

一、导致衔接障碍的原因分析

1.教材内容不对称加大了学生学习的“台阶”。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往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题型少而简单。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定性分析多,与绝大部分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高中物理章节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表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初中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接受困难。近几年虽然高中教材也有所调整,但由于受高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初高中教材体系和内容的不对称,使得学生学习物理的“台阶”比较明显。

2.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包括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和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与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

3.思维方式僵化。

一些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盲目地照搬旧经验,不考虑新旧问题间的差异;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造成“定势错觉”。初中物理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去猜测正确的结论,而高中阶段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一些经验性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例如,在“力的分解”中,一些学生认为拉小车的绳子的拉力大小与绳子的长度有关,而难以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一些学生不能区别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理概念,如电压和电动势,电势与电势能,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这些都导致了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切,不能抓住其本质。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探讨

1.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学生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教师应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妥善过渡,降低台阶。

教师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教师应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应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而且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如反三角的表示、倍角公式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控制难度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地去阐述它们。最后,对学生因想当然犯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

4.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重要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教师在教学中切不可跳跃式地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如对教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初、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差别,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以提高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刘云超.浅谈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1).

第5篇: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范文

一、初高中产生台阶的原因

1、初高中物理知识本身的差异。初中物理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经验性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演示实验使学生建立物理概念认识其规律,获得定性知识。高中物理具有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的特点,抽象思维为主,如高一物理所讲的摩擦力产生条件、静摩擦力方向、物体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瞬时速度、加速度等,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难以适应。

2、学生学习心理的主观台阶

(1)思维过渡困难。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中学生思维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即从初步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他们能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初中物理研究的是实实在在的物体,物理知识也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初中物理学习内容基本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但高中物理研究对象大多是理想模型,要求学生更多地运用抽象思维来获得物理知识,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多数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正从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过渡,其中经验思维仍占优势,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具体经验材料,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演绎推导。而高中物理有相当严密的推理系统,始终强调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水平很难马上适应高中物理思维抽象程度的要求,故造成了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困难。

(2)认知结构重建。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而言,是具有更强包括性的上位知识,对上位知识的学习应重新组织认知结构,把原来已有的相应的下位知识,作为理解和支持新的上位知识的生长点。掌握了上位知识,下位知识不难由此记忆或导出。但原有的知识结构往往对更新认知结构产生障碍作用。经验性错误和原有知识的负反馈影响正确概念的形成。其一,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原有的一些认识,包括不少浮浅或错误的认识,影响学好新的物理知识。

3、学生学习方法的台阶。初中生掌握物理知识习惯于教师多讲、细讲,解决物理问题从头到尾,步步不缺,教师也常为学生指出重点、难点,要学生背牢记熟,对于如何指导学生认真读书、建立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极少考虑。学生逐渐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呆板学习方法。高中物理学习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精讲,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物理情景,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课堂学习的知识,独立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第6篇: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范文

例1(2010年安徽卷)实际的电源都有一定的电阻,如干电池,我们需要用它的电压U和电阻r两个物理量来描述它,实际计算过程中,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一个电压为U、电阻为零的理想电源与一个电阻值为r的电阻串联而成,如图1所示:

在图2中R1=14 Ω,R2=9 Ω,当只闭合S1时,电流表读数JI=0.2A;当只闭合S2时,电流表读数I2=0.3A,把电源按图1中的等效方法处理,求电源的电压U和电阻r。

解析 这道题以高中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为背景,要求初中学生去解答,学生只要认真理解试题中提供电源的相关信息,再利用初中知识:串联电路电流、电阻特点、欧姆定律,就能顺利解题。

教学衔接启示 高中物理教学要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所谓知识的结合点,就是指初三和高一都涉及的,但内容在深度、广度上有所不同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应分析高、初中的知识点,找出两者间的结合点,从结合点展开教学,学生自然感到顺理成章,也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l第三章第二节《弹力》教学,学生在初中时对压力、支持力、拉力已有初步的了解,这便是知识的结合处,所以,在上这节课时可以不直接从弹性形变入手来介绍弹力,而从对压力、支持力、拉力的认识来引入,教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演示放在桌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分析力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出形变的概念,讲清弹力产生的条件,最后做微形形变实验,得到只要物体之间存在着接触并产生挤压作用,必然会产生形变的结论,从而形成弹力的概念,这样教学,在高、初中知识之间搭建一个“引桥”,减缓了知识的坡度,促进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另外,像第四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第七章功、功率、重力势能等知识点都是存在知识的结合处,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分析,一定会给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带来益处。

例2(2007年汕头市卷)图3是法拉第发明的能够产生持续电流的机器——发电机,金属圆盘可以看成是由无数根长度等于圆盘半径的导线组成的,金属圆盘在磁极间不断转动,每根导线都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从而产生持续的电流,某校探究小组仿制了这个发电机装置(如图4),对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进行如下探究:

①当圆盘转速增大时,电流表指针偏转增大,说明电流大小跟______有关;

②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一个半径更大的金属圆盘,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更大,说明电流大小还跟______有关;

③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_______,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更大,说明电流大小跟磁场强弱有关,

解析

这道题是以高中知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背景,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法拉第发明的发电机,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仿制发电机探究感应电流(电动势)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衔接启示 高中物理教学要适当渗透物理学史,“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掘,”高中物理教学引入物理学史,除了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与技能之外,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掌握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高一新生不适应物理教学,正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自主探索精神有很大关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当渗透物理学史,这将有助于学生完成初中到高中的物理衔接。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如果仅按教材的逻辑顺序“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来展开教学,这无疑已失去了物理学史的本来面目,失去了有声有色,波澜壮阔的科学斗争的历史光辉,使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如果按照物理学史客观发展顺序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揭示出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观察一猜想、假设一实验验证一修正推广,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而是非常亲切、具有真实感,同时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熏陶,促进学生从“被动思考、获得知识”向“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转化,获得真正的智慧。

高中物理教材提供了许多物理学史方面的内容,为渗透物理学史教育提供了方便,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增减,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应抓住重点、言简意赅,切记喧宾夺主、主次颠倒,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高中渗透物理学史,除了上述课堂教学渗透方式外,还可以在作业中渗透,如学完牛顿第一定律以后,可布置作业:阅读课文、查阅资料或网站搜索完成表1,并思考各位物理学家的贡献。

例3(2004赤峰市卷)实验可以得出:在温度不变时,导线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写成公式为:R=ρl/S,其中R表示导线的电阻,z表示导线的长度,s表示导线的横截面积,ρ是比例常数,叫电阻率,不同材料的ρ不同。

现有一段粗细均匀的细电阻丝,用你在初中物理实验中使用过的仪器和掌握的实验方法,如何用公式R=ρl/s测这段金属丝的电阻率ρ?

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2)直接写出p的表达式,(为简单,每个要测的量只测一次,需画电路图的要画出。)

解析 这道题是以高中知识电阻定律为背景的较复杂的间接测量型实验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公式推导、得出测量原理,根据使用过的仪器和实验方法即可作答。

由于这道测量型实验涉及测量物理量较多,测量方法多是间接测量,再加上要进行数学推导运算,所以解答此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衔接启示 初中教学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数学解题能力,初中教材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多,理解的少;定性多、定量少,而高中则要求学生理解应用多、定量研究、数学工具与技巧的应用多,因此,升入高一的学生不能适应高中物理教学则在所难免,知识是迁移的大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基础,在部分定量计算中有意识培养数学能力,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会起到促进作用。

注重基础知识,就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例如速度、密度、机械效率、杠杆的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都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概念和规律,要重视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知道它们的由来,二是要让学生弄清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掌握物理规律和表达式的同时,还要明确公式中量的意义和单位、适用条件、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使

学生掌握初中阶段物理学科完整的基础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注重基本技能,尤其要重视测量型实验的技能,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量的测量是实验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最大量的工作,在测量性实验中,熟悉各种仪器及仪表的操作规则是实验的基础,明确实验原理和实验的基本方法是重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测量工具有八种,分为两类:一类是直读式的测量仪器,如刻度尺、温度计、弹簧测力计、量筒(量杯)、秒表、电流表、电压表,一类是比较式的测量仪器,天平,在这些测量工具(量杯除外)中,其相邻的刻度之间的长度与相关物理量之间都成线性关系,有其共同的特性,在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综合、对比,注意它们的单位、量程、最小分度值,让学生养成以刻度的分度值为基础的观察力。

在物理测量实验中,根据测量原理(思路)及运算难度,将测量方法分为三种:(1)直接测量,如用天平测固体质量;用电压表测电压等,(2)简单间接测量,如用刻度尺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等,(3)复杂间接测量,如上述例3。

培养数学解题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如指数运算、密度、速度复合单位之间的换算等,其次要培养学生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如初中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浮力公式、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等的推导虽然不是中考的内容,但也要让学生经历推导过程,因为是培养运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例4(2006年宿迁市卷)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2:

(1)为验证猜想一:应比较实验序号______和______,结论是:_______。

(2)请你帮助小明验证猜想三:

①器材:0.5 kg的铁球A、1 kg的铁球B和皮尺,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

②实脸步骤:

③结论:

(3)小敏同学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让两片完全相同的纸(一张平展,另一张对折)同时从三楼由静止开始下落,她发现两片纸______(填“同时”或“不同时”)着地,此下落过程一中两片纸作的_____(填“是”或“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因为______。

解析 这道题是以高中知识自由落体运动为背景的探究性实验题,重点考查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法及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实验结论的能力,这道题是考查探究要素比较全面的中考题。

教学衔接启示

初中教学要注重探究性实验,培养思维能力,初中物理以直观教学为主,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而高中较多的是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因而升入高一的学生在自身的思维能力上出现台阶,初中物理教学要以探究性实验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起到重要作用。

第7篇: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范文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原则

(一)教学的科学性原则

教学的科学性是进行教学衔接的保证,特别是初中教师更应注意。刚接触物理的学生会有较高的兴奋性,较强的新鲜感,很容易引起先入为主的现象。如果对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化、庸俗化,甚至歪曲了科学知识的本意,学生一旦形成错误观点将很难予以纠正。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求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教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这一原则,使它成为教学衔接的纽带。例如:在学习摩擦生热的原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冬天人们常用摩擦两手来驱寒,砂轮打磨物品时会溅出火花等生活事例,到了高中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摩擦力会做功,机械能一般会减小了。(因为其中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了)。再比如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到底是阻力还是动力,很难抽象思维出来,若联系人走路、传送带工作、汽车刹车等实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自然降低了学习台阶。另外,初高中的电学部分都很容易和实际相结合,家庭电路设计,楼梯开关的原理,参观变电所、供电局等都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应用知识能力。

(三)直观性原则

这是由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决定的。通过直观感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运用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力、注意力和科学思维都起到积极作用。借助实验、实物、挂图、模型及多媒体电教技术等直观手段,并充分发挥言语直观的作用,不断刺激学生感官,维持学生较强的兴趣。直观教学的衔接作用还表现在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选择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具,使学生不断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启发性原则

学习都是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主观上降低衔接的难度。这就要求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采取民主学习的方式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且人们急于想知道的感到困惑的问题就应让学生去研究探索。如:帆船能逆风而行吗?怎样识别杆秤的优劣,你能造一杆秤且秤出一根重木头吗?能不能设计一除尘器来自动消除讲台、黑板的白色污染?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会很乐于去研究这样的问题,提出让你大吃一惊且比预想得多的多的解决方案。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五)巩固的原则

巩固的过程是知识内化形成素质能力的过程,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基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如提问、作业、科普论文、知识辩论、课外阅读、课外实验、制作、兴趣小组、实践应用等更广阔的背景下深化巩固知识。以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创新应用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途径

应该怎样消除学习上的台阶,从而做好教学上的衔接工作。根据前面分析的衔接教学的原则和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我提出以下几种做法。

(一)重视概念、规律的教学,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概念、规律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进而使其对规律的产生过程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深化产生认同感。比如,我们进行力学教学时,应该从初中学过的力的三要素引入,引起学生对初中所学知识的再现,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不同方向的力对物体的不同作用效果来顺应矢量概念的学习,同时深化了对“力的三要素缺一不可”的认识。又如,初中物理课本对动能只作了定性描述,“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动能,跟质量和速度有关”到高中就要注意和初中的知识进行顺应同化得出动能的定量式EK=mv2/2。其概念和思维的关系为:

其中通过做功大小等于能量(动能)转化(表现为差的形式)的多少来顺应界定出“-”两边应是动能。从而从理性角度推出EK=mv2/2这一定量表达式。

(二)在初、高中必须注意加强语、数相关学科的学习

学习物理既有抽象逻辑思维,也有一定的情景载体。前者和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后者和语文密切相关。例如数学:比例关系(几乎所有物理公式等)。函数关系(规律、定理、矢量求解等)不等式关系(物理量范围的界定)几何图形(相似图解法、平行四边行法等)极值法、数学归纳法,图象(s-t/v-t/p-t图象等)但在应用数学知识时,其思维要服从物理语言特点。如:a=F/m,a跟F成正比,跟m成反比,但m=F/a就不能认为m跟F、a有关。从t=0开始到t=t1这段时间不能由数学纯粹等式得t=t1=0。语文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上,(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区别)和对物理情境的理解上(增几倍、是几倍、物体参与物理过程的发展变化情况等)。如学生没有相应基础,势必给衔接工作造成困难。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这两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终生有用。其培养障碍主要是在学习方法问题上,一般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上课听讲没重点,课后复习背结论,答题凑数。不会从中总结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规律。依赖例题、公式的套用和老师的讲解提示。一讲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其解决方法可为: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暴露思维过程,与老师一起分析其思维的优缺点。

2.根据概念、规律的内在逻辑顺序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科学思维。

3.检测小结要侧重对问题的解决过程、知识的获取过程能力的考查,淡化结果。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学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离不开知识的应用。要创造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思维。同时还应重视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变式教学法培养思维策略的科学选择和应用。定势思维和发散思维并重。初高中新生形成一定的定势思维(可定势几种形式)然后再引发发散思维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效果会更好。如:在加速度的求解中学生定势思维为“通过运动学公式求解,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其中牛二定律应用定势成: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运动状态规定正方向据牛二定律列方程讨论。这样实际交给学生一把常用的钥匙,对科学、缜密的思维能力培养不无裨益。在此基础上可采取变式教学来优化学生思维。如:正交分解法和图解法分别借用“严密数学函数关系式”和“几何图形相似求解原理”的工具,在解决力的变化情况问题上,效果明显不同,后者大大优于前者。教师还可通过变化一题的题设条件,组合为一系列相关习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选择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8篇: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范文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二、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三、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五、妥善过渡,降低台阶

第9篇: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范文

一、初、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

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相比,其变化是:①从直观到抽象。比如,初中讲机械运动是指物体的运动,而高中是讲质点的运动。②从单一到复杂。比如,初中研究二力平衡而高中研究多力平衡,从初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到高中匀变速运动、变速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③从标量到矢量。初中的代数运算到高中的矢量运算,在语言上从浅显表达到比较严谨、规范的表达,物理量从定性讨论到定量的计算。④初中物理涉及问题的特点简单、直观、具体、形象;高中物理分段运动多过程、连接体、临界状态。⑤初中物理涉及公式、定理、定律少、简单、容易记;高中物理涉及公式、定理、定律多,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应用。⑥初中的学习由于教学的进度比较慢,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变化不多,而且学习方法比较简单、机械,既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只要记住公式,把题中的已知条件代入就可以知道答案;高中的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的密度大大提高,概念多,公式多,抽象,物理规律复杂,物理规律表达方法灵活,对数学能力要求高,如力学对三角函数的要求,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来学习的方法,是行不通的。⑦初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是比较低的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对物理问题简单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高中物理对思维方式要求比较高,常常要用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⑧初中科学探究主要是指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高中课程科学探究,主要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比如,在初中物理中对摩擦力的探究主要是研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而高中物理对摩擦力的研究是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间压力的关系及计算公式、研究最大静摩擦力,引入静摩擦力。一个定性,一个定量。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知道,初中课程的科学探究注重探究过程的体验、初步处理实验数据、简单描述实验结果,并尝试解释;高中的物理科学探究注重探究或验证物理规律,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二、初、高中知识内容上几个重要的落差点

从初、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来看,存在几个大的台阶,成为衔接的主要障碍。

1.模型工具运用的力度加大

初中物理教材强调直观性,而高中,学生面临着使用大量的抽象物理模型问题如质点、轻绳、轻杆、光滑平面、光滑斜面、点电荷、电场线、磁感线、等势面、理想伏特表、理想安培表、理想变压器等。比如,以简单的月球绕地球的运动来说,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不知从何算起。初中针对的是一些要学习的“知识”,而到了高中,要针对的是很多的学习知识的“工具”,或者说是“解题思想、解题方法”。这些“理想化”了的纯物理模型,学生在理解上是个难点;在应用上,建立物理模型则更是个难点。

2.矢量的问题导致物理问题难度加大

虽然初中物理知识也涉及到矢量的概念,但只限于知道和了解层次。但进入高中,矢量的问题成了物理内容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分析、要运算,如求合位移、合力的问题涉及到矢量法则的运算,以至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动量、冲量等问题,矢量已经成为了物理知识中的一大关注的问题。

3.图像法处理问题成为非常重要的方法

对于直观、内涵深刻、形象抽象一体化的“图像法”,初中涉及的也不多,就是涉及到,也只是应用它形象、生动的一面,避开它深刻、抽象的一面。而高中在研究物理规律,处理物理实验数据时出现了大量的图像问题。初中应用图像的目的是“由抽象向形象”过渡,而高中则需要“由形象向抽象”的过渡,高中应用图像要去解决大量抽象的问题。例如,变化率问题,初中是由变化率看图像,而高中却要由图像看变化率。初中用图像的直观性“解决”一些问题,而高中是要由图像去“抽象”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交流电等内容中,对图像的应用层次更深,应用到三角函数关系。在单摆、电磁感应、电路分析的内容中,从图像中还要分析出更深刻的含义,图像的斜率、与坐标轴截距、与坐标围成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等。高中还往往把图像和函数式(公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演绎。

4.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是初、高中的一个跳跃

初中讨论的变化问题,也都是形象、直观的,所进行的变量的讨论与分析,与“函数”结合的不紧密。初中的计算,也只是根据公式,代入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而已。初中的“量”和“数”,主要是静态的。而到了高中,“公式”已经演变为“函数式”了,“量”、“数”演变为“变数”、“变量”了。在高中,更多地注重变化规律问题的探讨,甚至有很多“变化范围”、“极值”、“多元性变化”问题的讨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工具大量地用于物理问题之中。

三、衔接中要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

1.循序渐进原则

这是最主要的原则其包含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知识的难度上,要循序渐进。高一物理开始的教学,要放慢速度、降低难度。对一些问题,开始时候尽量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多做练习和复习,逐步向抽象化过渡,比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教学中,防止过早的做整体法、多物多过程的问题,防止一步到位的教学。二是所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思考、讨论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块,然后逐渐增大问题的难度。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由初点,逐渐向高点过渡,在一些知识上进行复习与补充,比如在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中大部分内容初中已学过的,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初中也有了,在教学中必须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例如,在选修3-1“电路的计算和分析”中,要对初中的串、并联特点进行复习,逐渐增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开始多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后再多注重能力的培养。知识需要学习,能力和习惯也需要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2.以大多数为主、少数为辅原则

在教学中,应该以新课标为准,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特别是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为了便于今后的教学、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基本概念应理解透彻,练习做题、布置学生做作业也是以基础题为主,而那些综合性强的、偏、难、怪、繁的题目,一定不要做,以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不同的,因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在物理课堂上,看似学生都懂了,其实真正理解掌握的很少。普遍的情况是学生感觉都懂了,而做起题来又不会做。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多给学生自己探究和体验的时间,多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时间,多给学生归纳问题和整理思路的时间,多给学生理解的时间。

3.教学方式多样化原则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恰当地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和速度,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消除个人的思维僵化。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推理、分析能力。让学生听老师讲,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培养学生虚心好学的品质。让学生探究,锻炼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归纳、分析、记忆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