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精选(九篇)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第1篇: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关键词:现代休闲生活方式 现代科技 文化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以及社会文明所推动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现代休闲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同时这一问题又和当前的农村发展关联较大,所以思考现代生活方式的内涵及其背后的哲学意蕴,对于构建与反思现代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本身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现代休闲生活生活方式来缓解所造成的压力。就现实情况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更多的物质才财富带给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但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同时使人们认识社会的视角、方法与能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有利于人们克服以前很多所谓的不治之症,解决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很多难题,但同时也给人类伦理观念、思想方法、认识能力等等带来了都提出了很多的挑战。由于认知与实践的现实有限性及动态性,所以人类在试图解决以往问题的时候却触发了更多的问题,使人类在战胜挑战的同时却似乎遇到了更多的挑战。

在对个人的影响方面,科技起到了更为复杂深刻的作用,新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经济面貌与社会发展状况,而且科技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存方式,甚至也彻底改变了人的生命本身,物质的充盈是科技发展的标杆,个人对物质的占有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个人在科技时代事业成功的标杆,因此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不断累积扩大,而人的生存与竞争压力也随着不断加大,但由于物质财富的丰富,人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在所谓现代占有更多物质财富,更现代、时尚甚至奢侈的生活面前,大多数人对此无法企及,这就造成了个人生存压力增大与物质占有的负相关相并列,物质商品本来是人类获得更好生活手段,但人与人获得物质财富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不满足感随之不断强化,由此造成人的精神疲惫与生活疲惫并存。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巨大发展,然而科学技术却并不能满足与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科学技术能让人拥有什么,却并决定人是什么,怎么样,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的是人的刚性生存的需要,却不能填补人柔性生存的方面。而在当前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人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科技为人类的发展与生存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而人越来越习惯这一切,并作为一种享受而消费各种生活用品。科技强化了人的智力的同时也弱化了人的体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的身体各方面机能的运用频率,如成为一种历史性惯性,就有可能出现用进废退的趋势,这就表明人生存的技术化趋势愈发明显,有时技术有时反而会强加到人身上,从而会加深人对技术的依赖,而科技进步的指向却是强化了这种趋势。在西方近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科学取代了宗教取得了建制化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感反而降低,荒芜的信仰被信仰的荒芜所取代,如马克思所述,近现代社会以来,社会的发展导致人的依赖性社会被物的依赖性社会所代替,科技发展所导致的物性的力量被极大地释放,而人在神性、人性、物性之间摇摆不定,并在这一时代倾向去于物性,从而导致人自身的异化,人进入片面发展的时代。而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性的充分实现与释放则成为一个遥远的未来前景。

二、现代休闲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文明中及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文明社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面前,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构建是文明的一部分,也是问题解决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农村离现代文明的距离较之城市要远一些,但广大农村正在发展的农家乐、民俗旅游等等却为城市的休闲生活提供了较好的实现渠道,因为现代文明所带来了的精神压力、身体压力可以通过旅游较好的得到缓解和释放,但与此同时农村却也承担了较大的环保与生态平衡的压力。有可能在促进某些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也造成了农村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更加遥远。

西方近现代社会以来,西方自然科学摆脱宗教的束缚,独立兴起并逐步成为一种最为重要的社会体制化力量,科学技术推动的是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变革和财富的增加,由于作为一种极为强大的体制力量,科学技术对整个社会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使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入了物质变革的时代,因此长期以来存在的西方中心主义与科学中心主义具有很大的共性关系,科学体制化并且由此形成的科技对社会强大的社会控制,从而使人也陷入了巨大的制约与束缚之中,从而形成了科技对人的物化与异化,而这种异化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劳动、人与产品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为一种人所创造的,但却异己的,反过来又统治人本身的一种力量,这种情况与马克思所论述的物的依赖性社会相符合,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下阶段中物及建立在无的基础上的社会体制对人的巨大影响与控制力。

在当下的经济社会中,科技所导致经济的发展处于一种加速度惯性中,而科技发展速度以及资源成本的波动又带给经济巨大的波动,使得人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付出变得越来越多,文明处于自然疲惫、社会疲惫与人的疲惫交相辉映之中,与此同时,在微观经济体之间,由于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企业之间的竞争导致人与人之间竞争的白热化,而这同样带给人巨大的工作压力与精神压力,解决压力的途径不是退避和摆脱,而是更强,是以一方取胜,另一方失败为代价。而阶段性竞争的结束又会开始新一阶段更剧烈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失败者痛苦,但同时给胜利一方也会产生巨大伤害,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具有积极正面的内涵,但即使在规范的限制之下,竞争的方式仍然会可能时常越过伦理的限制,而竞争的烈度则更有可能超越人承受的范围之内,作为社会生产的出发点与归宿的生活方式如何有效消解这种精神压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社会发展也带来较多的社会问题,除上述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原因之外,文化自身也存在较多问题,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文化相对落后,或者与文化其他方面不匹配,导致文化自身的荒芜,文化与科技的割裂,在西方出现了社会思潮消沉、颓废,精神的空虚,道德的滑坡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来自经济、科技发展所导致,但同时也有来自文化自身的原因,如目前国内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就文化自身来说,多元化的文化之间可能会存在着范式、内容与观念的冲突,现代休闲生活方式作为文化样式的一种表现,虽然不可能文化所有的问题,但在弘扬积极、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形成科学、合理、高效、舒适、现代的生活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三、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多层次内涵

现代休闲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休闲生活方式又不仅仅包含家庭生活,而且还包括旅游、娱乐、文体活动、人际交往等等文化形式和实践活动。从总体上看,现代生活方式同现代文明一样体现从城市到农村的扩散和转移。

现代休闲生活方式首先要符合现代科技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文明共识与理念,这种生活方式主张休闲与放松,主张资源的节约、低碳与生态的和谐与环保,但并不主张从形式上到内容上的“复古”与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而是积极主张利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切,因此现代休闲生活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强调对科学的正面态度,认可科学带给社会的变化,但是并不完全依赖科学,甚至迷信科学,而是对科学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具有自身的主体性,强调科技改变生活,但生活同样也可以影响生活。当然这种生活方式也并非一个声音、一种模式,但对科学的认知却有着自己清醒冷静的认知与立场,这种生活方式强调人的主体性与选择性,要求生活赋予人本身自由,是人自主选择下的生活,人是生活的主人。

现代休闲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因此这种生活强调现代性,但这种现代性定性为一种文化的现代性,而非科技的现代性,当然除了在观念上与时代同步,具有开拓性,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生活追求之外,还应该是一种包容的心态与理念,而这种生活方式应该具有多元化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选择,当然这种多样的选择之间并不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同时,对生活与整个社会的态度也应该是宽容与和谐的,事实上它所要起到的是对冲突与竞争的一种生活的缓解,与此同时,对于过去,合理的现代生活方式也应秉持一种宽容和谐的心态,应该积极吸收过去文化与生活中积极的、合理的成分,使得这种文化形式更加丰厚与充实。

健康、环保是现代生活方式所追求的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特征,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强调生活与工作的合理搭配,反对的是颓废的、消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主张生活色彩的多元化,强调运动对于生活的重要性,通过旅游亲近大自然、名胜古迹可以陶冶情操;通过参加文体活动可以锻炼身体,培养友谊;通过健康的娱乐可以舒缓压力,调节情绪。同时健康生活方式也应该是低碳环保,符合生态和谐观念的,这种生活方式绝对不是追求更多的物质、更先进的技术、更多的资源能源消耗,这并不符合现代生活健康生态理念,这种生活方式所追求与实现的应该是一种舒适和谐的生活方式,这种和谐应该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方位动态的和谐。而这种稳定与和谐是一种理性的和谐,与现代农村的存在的自然、自觉状态下的和谐有着完全不同的模式。

四、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哲学意蕴

人们对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追求是与当今的社会思潮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且这种生活方式也与传统文化对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希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密切关联在一起。

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是和当前的生态文明转向结合在一起的,现代休闲生活是建立在对现代科技适度使用的基础上的,不是完全回归自然,而是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主张低碳、节约与环保,这都与现代生态文明的转向相符合,因此科学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资源与能源的态度,当前社会的发展体现出单个社会组织资源使用的集约性与整个社会资源利用的绝对消耗量不断增加这一社会现实,当然科学技术及人类认知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与发现具有更多的潜力和更大的可能性,因此对现代生活的态度,我们应秉承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但同时更多应是一种自省的意识,对环境更深刻的保护意识与实践行动,对资源与能源更加自觉的节约,更加重视与支持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更加强调自然平等与和谐,因此这种生活方式应该是建立在全社会科学文化素养与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的。

现代生活与科技关系的转变也是科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应有之义,在传统的关系中,科技引领生活,科技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产品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观点过多了强调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却弱化了人的生活、消费的主体性,在现代社会,科技具有强势地位,科技主导消费,决定消费,人的生活完全被科技所限制、影响与左右,而在对于现代社会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中,人应该在生活与科学的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科技应服从于人的生活,尤其是技术,应该以人的需要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设计与发展走向,科技不用再具有强势地位,而人的地位应该提升,使得人能够尽可能摆脱科技异化的影响,使得生活更加具有自主性,科技恢复其应有的地位。

现代生活方式不仅和科技密切相关,更是一种文化形式,科学合理的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社会文明所具有的种种问题,既有科技发展的原因,也有文化本身的原因,而这些存在于生产领域,也存在于生活领域,同时也存在于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带来诸多现实问题与精神问题,所以现代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对文化创新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文化自主性与选择性,现代生活方式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实现,也是一种文化创新、选择和整合的过程,现代文明应该是一个多元、多种成分的复合组成的整体,它不应该是一种单色调、单一成分主导,只有这样文明的积淀才更加深厚,现代社会文明才能更好的为人的生活、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袁懋栓:科学、文明、现代生活方式的价值意义,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第2篇: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各位来宾、同志们、同学们:

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月,我们迎来了第届“科技活动周”和第届“社科宣传周”,这是我市群众性科技活动的一次盛会,是推动科技走进生活、惠及群众、服务发展的有益举措。本届活动周的主题是“携手建设创新型白银”,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将与社会公众一起,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感受科技的无穷魅力,进一步营造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白银的良好氛围。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本届科技活动周和社科宣传周的隆重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市、县广大科技、科普和社科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向组织、参与这次活动的单位、工作人员和关心支持我市科技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普活动是需要千千万万群众广泛参与的宏伟事业,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宣传者和参与者。“科技活动周”和“社科宣传周”就是群众性的科普集中活动,是深入开展科普宣传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载体,是建设创新型白银的基础性工程。今年的科技活动周和社科宣传周从月日至日在全市范围内举行,通过开展科技知识大奖赛、大型宣传咨询服务、科技进社区、科技进校园、科技下农村、社科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集中宣传我市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在全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发展创新文化,提高我市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紧紧围绕广大公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面向群众和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让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让科技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则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我们要不断创新群众性科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引导群众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形成人人关注科技发展、支持科普工作、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让创新泉流竞相奔涌,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要加强科普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密切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增进公众对科技的了解,不断提高运用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使科技进步更有效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各位来宾、同志们、同学们,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文化,创新的精神铸就创新的事业。让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汇集全社会的创新智慧,凝聚全社会的创新力量,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推进“创新型白银”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努力!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第3篇: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 发展观 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37-02

当今全球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世界性主题。作为战后各国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发展问题与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一起,基本上横跨了所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地区,并对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认真反思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预测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必要在社会发展中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技的发展不仅沿着自己的历史轨道在前进,而且也造成了人类历史发生重大的变化。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并且他还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而蒸汽磨产生的却是资本主义,这就很明确地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变迁。

一、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当今社会的先进文明是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西方国家的物质生活,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以及人的消费生活和社会对它的服务,都是依靠科学和根据科学原理而形成的技术取得飞速进步的。东亚国家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和解放后,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成为崛起的国家,科学技术是一个重要原因。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体现在:

第一,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并且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丰足的物质前提。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生产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智力同时消耗的过程,人的体力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可是人的智力发展却是迅速的。其次,科学技术能够促使劳动工具更新的速度加快,从根本上去改变生产的面貌。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引发新的社会革命。科学技术能够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生活发生相应的改变,并且迟早能够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革。人们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由此说来,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追根溯源还是由于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的结果。

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科技革命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先导,它能够促进人的头脑革命化。由于科学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养成重视实践,追求实事求是以及真理等好的风尚,所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习惯就会不断产生,伦理道德观念也必然会发生升华。另外,科学发展还能不断改变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式,决定教育改革的方向。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中所体现的理性思维方式等,通过增强人们的素质,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社会发展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可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且是相互影响的。一定的经济社会制度的范围内,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规模与效率的主要因素与前提条件。所以,研究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又要研究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社会条件。

(一)社会生产是科技发展的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由社会发展的要求来提供动力和源泉的,与此同时,强大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也能推动与引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发展要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富足的物质条件、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更加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要进行生产劳动就需要有对物质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还要有改造物质世界的必要手段,这是科学技术最初出现的萌芽。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证明了:技术和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共同根源与动力是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生产的发展决定技术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制度影响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但是,它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相联系的。这种密切的联系体现在:一方面,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改变了社会的阶级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制度、阶级的根本利益也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社会政治制度影响科技发展

从社会发展历程可以明确看出,在奴隶社会中,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反动奴隶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不甚明显。而在东西方的封建社会中,政治制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十分明显了。发展到近代,那些科学技术发展较快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变革往往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扫平前进的道路。而在当代,表现就更为明显了,可见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实现,都离不开强大的政治权力的支持和协调。

三、积极利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转化成物质财富的创造,增添新的物质文明,从而能在物质面貌上改变世界;另外,它还可以转化为社会智能,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从而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

从我国的国情可以知道,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科技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只有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先进成果,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退化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解除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而才能够最终实现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说明了科技能从根本上适应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积极地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社会发展,具体的措施有:

(一)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我们应当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依靠科学技术来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2]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先了解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也要明确知道人类活动可能损害或增进地球生命支持能力的过程,使社会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制定和选择环境与发展政策。

(二)利用新技术开发新能源,解决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

为了实现解决资源和能源短缺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依靠科技大力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想方设法加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勘探力度,最大可能地提高采收率;同时加快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和环境效益,开发煤的热电化工联产技术和合成油技术,进而补充我国燃料油品供应;在能源使用的过程中要从工艺流程、设备制造等方面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其次,我们要依靠科技尝试开发新的能源、发展再生能源。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建成和实现集约型的经营管理模式。

(三)发展高科技,为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前提

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准备条件,另外,机器人和电脑的使用又可以大大缩短人们的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闲暇时间。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才可能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文学艺术等,才能使人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者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手段,是科技发展的动力的话,那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目的,则是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要求人类必须坚持审慎的态度和高瞻远瞩的姿态去审视自己的行为,需要人类以反思性的视角去思考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是合理的、健康的、全面的,并且是有益于人类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因为科技进步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健康持续所进行的努力,并且创造自由自觉、全面完满的属人世界。

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已具有了战略制高点的作用,能够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掌握了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也就有了可能控制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所以,我们要强化科技意识,正确处理好科技、经济与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关系,充分地利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积极一方面,最终真正做到科教兴国,努力发展自己,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杨德才.科学技术的价值及其取向[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4).

第4篇: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当代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些观点很鲜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不是一般的动力,而是“重要动力”、“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些观点,可以概称为“科学技术动力观”。

科学技术动力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放到了一个显著位置。此前,中国提出的一系列科技思想中,对科技价值的理解通常是主要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致都是如此。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与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互动,存在着科技社会化进程。所谓科技社会化,是指将科技知识及蕴藏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等通过一定的渠道渗透到社会之中,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并且内化为自觉的社会生活规范的过程。科技社会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公众尽可能地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更多、更高水平的科学知识;二是(也是更主要的)让公众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确定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活更富创造性,更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技术那种实事求是、客观而公正的本性,否定迷信、不承认教条的革命精神,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学术自由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观念,为真理和正义而义无反顾的科学品格等,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是值得借鉴的。

搞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搞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事实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确立为新时期科技工作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最初起,就坚持把科学技术的精神力量与科学技术的物质力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要坚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充分发挥科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大力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论证和提出建议,推动科学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紧密结合,提出并组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使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转到更多地依赖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的轨道上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相结合的实践中,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不仅全面地把握了科学技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多重职能,而且明确地提出了“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279页的重要论断。科学技术动力观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科技和知识生产力不仅决定着物质(实物)生产力,并且最终制约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水平、速度乃至方向。当今时代是科技生产力即知识生产力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科学实践活动已成为所有实践活动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唯物主义哲学必须给予定位和确认,确认科学实践的社会第一实践的客观地位,确认科技生产力即知识生产力的客观支配地位及其主导作用。科学技术动力观实现了唯物史观的这个飞跃,为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指出了一条基本的实践路线。

第5篇: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关键词:绿色思维;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科技管理

收稿日期:2009-02-10

作者简介:方 熠(1962―),男,湖北英山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期刊出版的研究和办刊实践以及科技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2-0048-03

绿色意味着自然与生态、和谐与健康、安全与和平、协调与以人为本。绿色思维则是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对人类行为方式和生产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思维模式。绿色思维在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中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普及、接受并受到重视,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或者由于主观认识不足,或者由于成本考虑,或者由于其他因素,绿色思维还没有得到科技人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提倡,倡导以绿色思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当今绿色生态社会科技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1 绿色思维内涵

绿色思维是一种秉承绿色理念,实施绿色战略,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协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追求绿色增长的思维方式。对于科技创新活动来说,绿色思维至少具有生态性、可持续发展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内涵[1]。

绿色思维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思维方式。绿色思维第一关注的是生态环境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后工业社会,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技术的无限追求,对自然界、对地球的资源长期进行毫无节制的掠夺性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极大破坏,使得产生了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生态失控、人居环境严峻等全球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赖于人们进一步增强绿色意识,有赖于新的绿色技术的创造和产生,有赖于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绿色思维的普及和发展。

绿色思维是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维方式。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要注重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环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追求协调、均衡、连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绿色思维的共识是: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只有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协调,人类才能持久、持续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

绿色思维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思维方式。人的存在具有二重属性,即自然人和社会人。作为自然性的人,需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作为社会性的人,又要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绿色思维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蕴含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性思考,彰显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对人类和平、安全、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人文关怀。

2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新思维基础

未来社会是生态社会、绿色社会,绿色思维是当今和未来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思维方法和思维基础。

2.1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逻辑基础

无论是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自然危机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类的生存发展危机,说到底是传统思维方式的危机。绿色思维反对科技创新中片面、急功近利、惟利是图、浪费、掠夺和环境虚无主义,主张崇尚绿色、自然、开放、节约、人道、可持续和面向未来。绿色思维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科技创新活动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目标。没有绿色思维作支撑的科技创新活动将是盲人瞎马、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能够取得所谓“科技成果”,即使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有一定市场,但终究会为未来人类社会所遗弃。

2.2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基础

科技成果的价值必须在市场上体现。科技市场消费主体的绿色意识使他们能够接受绿色价格,支持绿色科技创新。人们崇尚自然和谐的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其对科技产品的绿色价值的期望变得越来越高,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还可能主动选择比较价格更高的绿色科技产品,因而绿色科技成果将产生出更多的价值。科技产品的价值体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科技附加值,而是高绿色附加值。

2.3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生产力基础

人们熟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能否顺利转化成生产力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接受市场的检验。没有绿色含量的科技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呈线性的非循环工艺,从原料―产品―废料,以排放大量的废物为特征[2],应用得越广泛、时间越长,其产生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负作用可能越大,耗费的环境成本就可能越高。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如太湖流域)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只有真正以绿色思维支撑的科技创新成果,才能真正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2.4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力基础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市场已初具绿色思维理性;未来社会,必将造就一个更加成熟的绿色科学技术市场。具有绿色意识、绿色思维的消费者,会从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出发,主动选择绿色技术、绿色产品,自觉抵制一些生产消费过程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使非绿色产品在市场上逐渐丧失市场份额,直到最终退出市场竞争,形成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取代非绿色技术、非绿色产品的局面。即使同样是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前提下,绿色性能的比较优势也将是技术产品的关键性竞争力,绿色思维正是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成为科技创新活动中竞争力比拼的思维基础。

3 绿色科技创新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3.1 绿色选题

绿色思维引领的科技创新活动,必须要把握住几个关键实践环节。首先要把握好科技选题环节。

选题方向从根本上决定科技创新活动的成败。绿色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方向应注意:一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要促进学科的绿色取向,三要与国家目标一致,四要考虑科学问题的内在规律,五要贴近民生,以人为本。

3.2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3,4],是指在科技创新活动的策划和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科技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科技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保障等要求。绿色设计的原则为“3R”原则,即Reduce,减少环境污染;Reuse,减少能源消耗;Recycle,回收再循环或重新利用。人性化设计也是绿色设计的重要内容。

3.3绿色实验

绿色实验是科技创新过程中艰苦而漫长的环节。绿色实验是科技创新绿色取向的保证。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材料使用、结果分析等都应有严格的绿色标准。

绿色实验材料是指可再生、可回收、对环境污染小、能耗低的材料。在科技创新实验环节,实验材料选择上应首选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有辐射性的材料,所用材料应易于再利用、回收、再制造或易于降解,提高资源利用率。另外,还要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以便成品后减少废弃物的回收成本。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应重视绿色指标的达标情况。印证检验应一丝不苟,力求精确无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技创新的成果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科技成果。

3.4绿色转化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成果进行推广普及、转化成生产力,以期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造福人类大众。在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中,更要强调绿色思维的作用,因为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产品,进入消费者中流转使用,如果性能上一旦存在绿色缺陷,必将产生严重后果。2008年三鹿婴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而西方国家盛行的产品召回制度是值得提倡、推广的绿色科技成果转化方法。遵守科技伦理、科技道德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绿色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以绿色思维促进科技管理

4.1绿色科技政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绿色科学技术观念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一起应运而生的,绿色科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相对于工业化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绿色科技方面的差距要稍小一些,只要在科技政策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尽快缩小差距不是没有可能。国家应在科技发展战略上优先鼓励绿色科技创新,保持与科学发展观的一致性。建立有利于绿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采取积极的政策,扶持和奖励在绿色科技发展方面,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方面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和推广绿色科技创新活动,掀起绿色科技创新的高潮。

4.2绿色科技评价

对科技成果及其应用效用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是保证科技成果产生真正效应的重要前提。绿色科技评价是指对科学技术方案、技术成熟度、转化可行性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其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绿色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行为过程。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绿色效益)三方面是有机联系的,但三者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因果链,不能片面追求科技、经济与社会某一方面的高速发展。绿色科技评价制度的使命就在于从宏观上控制和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和速度,保证科技创新向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向着为人类造福,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把科技中的负效应控制到最小限度,使科技与社会、自然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达到最佳耦合状态[5,6]。

5 结 语

绿色思维的生态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发展理念在引领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人类要突破当前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困局,必须提倡和发挥绿色思维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引领作用。如果在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发挥绿色思维的引领作用,将有可能催生出一个崭新的绿色科学技术体系、绿色科学技术时代,使可持续发展变成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秦书生.绿色文化与绿色技术创新[J].科技管理,2006(6):136~138.

[2]王忠学,陈凡.绿色技术系统观[J].理论界,2004(2):51~52.

[3]刘志峰,刘光复.绿色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4]傅志红,彭玉成.产品的绿色设计方法[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0(2).

第6篇: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关键词】高校 学术科技型社团 育人育才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个人能力方面等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术科技型社团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按照学校提出的“人人有社团,个个有活动”建设目标,积极围绕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大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建设力度,着力建成结构合理、活动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团体系。

一、高校学生学术科技型社团的意义

(1)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大学生成才就业。学术型社团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社团成员的共同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成才目标,尽快完成职业生涯设计,有效地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同时,通过社会实践与服务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既受到教育,又增长才干,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学术型社团建设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它有效地把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学术提升连接起来,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校园中培育了学专业、爱专业、用专业的浓厚氛围,极大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通过专业交流、社会实践与服务等形式,集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并确保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发展方向。

二、高校学生学术科技型社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受约束。目前,学术科技型社团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学术科技型社团无论挂靠在学校、学院哪一级的行政管理部门,都缺乏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以及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更缺乏与学院具体人才培养相关性机制的衔接。学术科技型社团同其他性质的学生社团一样,其成立、建设和发展大多是由学生自发、自治来进行,管理也较为松散。由于缺乏校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和规范的管理机制,加上低年级的学生社团干部缺乏组织经验、换届流动性大等因素,使得学术科技型社团无法摆脱学生社团“因人兴社、因人废社”的问题。

(2)匮乏软性条件的支持,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受影响。首先,对于社团的指导教师而言,教师参与学术科技型社团的指导工作很难被认可,也得不到实质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激励。部分指导教师仅仅因为欣慰于学生的求知热情和从事学术科研的潜力而自掏经费给予支持,并自发邀约交叉学科的老师共同组成宽松的指导团队,但这样的指导十分脆弱、有限。更多的指导教师因得不到学校、学院的认可,或因其他教学、行政事务的繁忙和自身科研经费的不足而没有对学术型社团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其次,对于参与学术科技型社团活动的学生而言,最初加入社团组织的动力是满足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如个体身心发展、个体归属、个体社会化以及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但是,由于学术科技型社团长期得不到学校的有力支持,其发展一直无法突破软性条件匮乏的瓶颈,因此学生的需要就无法满足,这使得不少学生逐渐丧失参与热情。

(3)硬件条件受经费、学科实力的限制较大。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费用主要来源于成员缴纳的会费、社会赞助、校院两级行政拨款等。在某些高校,校级学生社团才能象征性地收取少量的会费,挂靠学院社团则不能收取会费。并且校院两级的行政拨款多少也要由学校和所在学院的经费实力状况和重视程度来决定,各学院的投入情况极不均衡。社会赞助对学术型社团的支持多以活动经费支持为主,导致大部分社团经费来源非常有限。学术科技型社团活动以支持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为主,会产生资料费、耗材费等日常开支,还有参加校内外竞赛的各项开支,比一般性的社团活动开支大。而实验室条件与配备、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等硬件条件均与高校学科实力息息相关,同时,这些方面共同作用,也影响着更高一级的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的经费投人,从而影响到学术型社团硬件环境的改造。

三、高校学生学术科技型社团建设的思路

(1)健全管理机制,大力扶持学术科技型社团发展。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的独特组织特点,决定它的管理机制不能是完全的学生自治模式。一是成立协作管理中心。成立校级层面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宏观领导,教学分院提供支持,教学单位、教研室或课题组等具体管理相结合的协作管理机制。协作管理中心由教务处牵头,团委、科研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计财处、工程实训中心和招就处等部门组成,负责落实解决各类科技创新型社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教师选派、工作量认定、社团所需实验设备材料等),统筹协调解决、组织好校内各类相关专业竞赛,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更高级别竞赛。二是成立学术科技型社团联社。在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中成立专门负责学术科技型社团的日常管理部门,设立专项经费,扶持重点社团、支持优秀社团、奖励精品社团,切实加强对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的领导与建设;三是从教学(教辅)单位、教研室、指导教师、学生社团等几个环节和方面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在活动经费、设施保障和活动内容上积极支持学术科技型社团的建设与发展,通过设立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活动基金、项目培育经费,将学术科技型社团活动纳入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环节等措施,推动学术科技型社团的建设。四是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在学术科技型社团中引入学分制,对参加社团的科研实践训练、获得一定成果的学生计算一定的学分,使社团成为学校第一课堂的深化和延伸,让参与社团的同学有所学、有所得。

(2)加强学术指导,建立学术科技型社团导师队伍。建立一支工作认真负责、热爱学生工作、学术水平较高的专业导师队伍是学术科技型社团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在学校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将学术科技型社团建设纳入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体系,组成由教学分院(教辅单位)领导、专业教师等组成的导师队伍,享受本科生导师同等待遇,从而激发学术科技型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专业教师指导学术科技型社团开展活动成为本科生导师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学术科技型社团的性质、特点,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聘请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实行责、权、利配套,教学工作量、业务与职称相结合的鼓励措施,设立“社团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对社团指导教师的辛勤工作给予肯定。二是加强社团指导教师的培训,要求指导教师有目的、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社团学术活动。如在社团成立之初开设一些有关科研基础知识的课程;在社团开展活动时指导学生制定符合社团成员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程序和方案;在具体的科研选题与实践的过程中要给予必要的专业性指导;对于社团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带领社员商讨对策等等。运用多种方式把优秀的教师引入社团,可以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的发展,避免盲目性,确保社团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科学化。

(3)打造精品活动,营建浓厚的校园学术科技氛围。依托专业、着眼应用,提升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丰富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倡导在学生中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参与一项课外科技项目、听一堂科技讲座或参加一项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以“大师讲坛”、“树人大讲堂”等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类讲座与专业学习报告,邀请指导老师开展技能培训等,积极打造具有很强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精品社团活动。一是建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研究制度,鼓励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积极结合社团特点和学科专业,积极参与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在参与研究课题的选题、研究到最后结果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全面的、完整的科研能力锻炼,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建立以竞赛为龙头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通过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社团科技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导各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围绕各大赛事开展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的校园风气,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引导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结合专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激发创新灵感。

(4)建立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术科技型社团持续发展的动力。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社团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在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的管理过程中结合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推动学术科技型社团的持续发展,通过指导教师、社团成员和学校管理部门的评价激励,不断地推动社团目标的实现,激发社团成员的创造性、认同感和荣誉感,同时培养社团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术科技型社团通过定期对社团成员进行量化考核来促进成员专业知识转化的效果,考核各项活动的参与情况、活动成果和社会效应等,并将考核的结果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第二课堂成绩等结合起来。通过建立评价机制,不仅可以激励社团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参与活动的激情,同时又使每位成员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我前进的方向,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5)构建科学模式,着力加大学生学术科技型社团蓬勃发展。一是学科专业模式。以本学科专业为基础,由本专业的学生或对该专业有兴趣的同学组成,该类型社团的特点是社团会员来源比较稳定,社团活动容易得到相关专业的技术支持。二是专业课程模式。以某一门专业课程为基础,由对该课程有浓厚兴趣的同学组成,该类型社团的特点是可参与的学生来源较少,但是该社团的凝聚力强。三是研究课题模式。以课题为基础,由参加该课题或对该课题研究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学生社团,它的特点是社团规模小,活动的空间窄,它更类似于一个课题兴趣小组。如大学生数学建模协会等。四是理论学习模式。以理论学习为核心,由乐意参加该理论学习的学生自愿组成,活动以理论学习、研究为主,政治性和理论性很强。比如: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等。五是学术赛事模式。按照以赛组团、以赛促学、赛学结合的原则,采用工作领导小组宏观管理、教学(教辅)单位具体主抓模式。在学术赛事中,如: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挂靠土木工程学院;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挂靠机械工程学院;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挂靠工程实训中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挂靠理学院;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挂靠土木工程学院;ACM国际编程大赛,挂靠网络信息中心等。

参考文献:

[1] 刘鸫根.当代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模式新探――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创新型社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12).

第7篇: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关键词]社团建设创新能力优势对策

[作者简介]崔剑(1981-),女,山西运城人,宁波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包装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宁波31521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66-02

高校不仅担负着培育学生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同时也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责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的持续发展。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结成,为实现成员共同目标而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不断推动着社团会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共赢。随着学生社团种类的越来越多样化,社团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

1.就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言,大学生要学会创新。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国家及民族之间知识、技术和制度创新的竞争,体现为国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面对这一情况,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因此,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2.就学生个人发展而言,大学生要学会创新。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大学生素质构成的核心,是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大学生学习本身而言也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这种能力,大学生就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也不再是“专业对口、基础扎实”来衡量,学生从学院不仅要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应这种千变万化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获得。最近上海师范大学某课题组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如何实现职业理想这一选项当中有70%的同学选择“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仅有5%的同学选择“所学的专业是否热门”。上述结果表明,创新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持久的动力。

二、学生社团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突出优势

1.多学科社团成员交融,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社团成员是来自学院工、文、理、管理等各个专业的学生。他们之间互相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真正做到多知识结构结合,多专业信息的融合。以我院数学建模协会为例,社团成员来自各个学院,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社团在开展活动过程当中,同学们互相交流,在交流学习当中同学们都学会了用数学方法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协会会员在每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都屡获佳绩,一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协会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也能够运用在协会学习到的数学建模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利于提高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同学的学习状态往往是被动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成作业,考前完成复习,所学知识并未应用到实践过程,因此所学的知识,考试过后会迅速遗忘。通过参与学生创新社团活动,一方面能够使同学们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机结合,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创新社团活动,帮助他们在课余时间继续钻研学习。我院建工学院结构创新协会以4C(creation、construction、competition、cooperation)为宗旨,形成了创新、建设、竞争、协作能力的培养机制,通过骨干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通过鼓励协会会员参加浙江省结构设计竞赛,省、院内学生科研项目团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多项创新平台,帮助学生将第一课堂知识与第二、三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了多方联动的工作体系,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的形成。

3.与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组成社团,有利于形成坚强的创新团队,有效地组织开展创新活动。同学们在社团活动当中,不断发挥“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责任感和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协作,上下一心,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我院电信学院的程序设计协会,就由一群对计算机软件程序有兴趣的同学组成,在开展社团活动当中,大家为了完成一个编程任务,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形成了一个坚强的团队,社团会员因此才在全国、省、市等各类ACM程序设计大赛中频频获奖。

三、立足学生社团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学生社团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我院本着“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规范化”的发展思路,以“扶持、引导、管理”为核心的社团培育措施,对各类社团进行分类指导,使学生社团健康、蓬勃发展,真正发挥社团建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1.确立社团目标,做好社团规划。在社团建设的初期,根据社团类型区别,确立社团性质和目标。以创新型社团为例,大多集中在以提高社团成员科技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以研究学科发展前沿为主要内容。将社团建立在学科上,可以积聚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分子,他们能够围绕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同时也可以集中一批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充分依托教师的科研资源和实验资源,一方面巩固专业知识、培养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在科研学习中学会做人做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综合素养。

2.营造具有浓厚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参与社团的内在动力。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具有浓厚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与学生社团的发展相辅相成,在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影响下,有效促进了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我院校园文化精神是以“知行合一”校训精神为核心,突出知识和实践的统一,做人与做事的结合,思想和行动的一致,在这一精神的引领下,通过举办各类社团科技活动、学生学术沙龙,在社团活动中形成了勇于实践的学风和注重实效的校风,学生乐于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学生社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加大保障机制,对学生社团实行创新型管理。创新型社团在发展过程中要得到学院各方面保障。首先是组织保障,积极依托各部门的资源优势以及各学院的学科优势,建立以学科为支撑的创新型社团,基本实现“一赛一会”,全面保障各类学科竞赛的宣传发动、氛围营造,实现了全院每年有20%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其次是资金保障,对创新型社团的发展投入创新基金,通过挖掘院内及院外资源设立创新基金,创新基金的运作,通过奖励以及项目申报的形成进行立项投入,同时也积极争取院外资源,例如在校友基金会中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再次,在创新社团实行创新型管理模式,在管理体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以学院管理为主,在效能评估上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要将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量化与非量化评估,集体与个人评估相结合,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学院社团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指导了创新型社团开展创新活动,大学生结构设计协会和大学生电子设计协会被评为省级优秀社团、最后引入激励机制、建立特色学分制度。特色学分的内容包括学生科研项目、科技竞赛活动、国际交流项目、社会实践项目、行业证书等多项内容,设立特色学分奖学金,学生社团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和优质服务,让同学们在社团中有所学,有所得。

4.依托学院各类平台资源,大力加强对学生社团建设。当前,很多高院都涌现出了一批创新型社团,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院在几年社团建设当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型社团。通过学生社团参与承办省、市级各类科技竞赛,积极增进与兄弟高院的学习交流机会,我院的化工设计协会、物流设计协会、学生创业协会先后参与承办了浙江省第四届化工设计竞赛、宁波市首届物流设计竞赛、宁波市“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多项科技竞赛,一方面为协会的会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也使协会了解了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社团科技活动,让协会会员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科技创新意识,提升了科技创造的能力。通过依托学院的各类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为协会活动开展提供了专用场地和配套设施,我们已经在化工学院、电信学院、建工学院、机械学院、理学院、交通与物流学院、经管学院、人文学院建立了科技创新基地,为协会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应有的保障。通过建立社团创新成果网络平台和实物展厅,充分展现了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各项成果,为创新活动的宣传氛围创造了条件。

5.强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积极拓展学生社团活动的新领域。学生社团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要把所学知识在实验和实践中加以深化,仅仅在校园里完善知识结构是不够的,更应该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我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批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积极发挥学院教育基金会、院企共建合作单位、实习基地的作用,依托企业优势,鼓励学生社团参与企业项目,在活动经费得到保证的同时借助企业先进的生产实验设备开展科学研究;积极依托地方政府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帮助各类学生项目无缝对接。在学生社团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创业创新孵化项目,在积极构建高校地方一体化共建的过程中,我院的KAB创业协会累计有十余名会员的项目入驻了各类大学生创业园,帮助他们实现了创业的梦想。在社团建设过程中也要注重对社团骨干的培养,我院以创新类社团为依托,集聚一批科技创新骨干分子,与海曙区教育局共同启动“中小学课外科技辅导员”项目,要求每位科技创新骨干分子参与到中小学课外科技辅导活动中,将科技创新知识与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有效拓展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服务领域。

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各个学校的学科建设、学校定位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院的学生社团发展以工为主,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办学方向为指导,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运作体系,但相对于国内其他高校,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加以研究和实践,建设更多优秀的社团,培养更多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廖生武,秦思,崔璨.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管理,2008(1).

[2]环敏.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构建[J].大理学院学报,2009(8).

第8篇: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之——科学技术,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产力功能。

(三)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

(四)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五)经济功能

    在当代,科学技术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服务并影响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促成的。

第9篇: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1科技文化产生于科技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古今中外强国的崛起无一不以发达的科技作为坚实的后盾。中国明朝永乐年间由于拥有高度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远洋航行的国家,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纷纷朝贡,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经历过工业革命洗礼的英国则以坚船利炮扣开了当时陆地领土世界第一的清朝的大门。科学技术不但能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丰富的文化财富。科技文化即在发达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孕育而生。文化的形成由低至高分成了四个层次,即器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理念层。在人类实践和文化积累发展到一定条件下,人们出于认识自然、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存质量的需要,于是去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人们在利用新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为的规范和制度。由于制度和规范被政府以法律、法规等形式固化下来,人们则会逐渐形成相信科学、崇尚理性等精神层面的理念。科技文化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文化,是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为根据,并对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进行认识和反思的观念结晶,是人物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不断作用于人、自然、社会而演化出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科技文化的实质是人类与科学技术的互动关系及产物,因而科技文化又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孕育科技文化的过程相反,科技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从高到低的,即从精神理念层面向下延伸到物质层面。如果社会上人们普遍保持尊重科学的价值取向,则会促使制度的形成,从而指导或激励人们进行创新的实践,于是新的生产工具被不断创造出来。科学技术催生了科技文化,而科技文化又反过来推动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犹如车轮直径上的两点,不断循环往复,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四大文明古国因为在历史上出现了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而使它们都曾经称雄于世界,又因为它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而使他们的文明续写千年。如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则应该是其逻辑意蕴。

2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应该成为广东传播科技文化的先锋力量

一直以来,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都以传播科技知识为其基本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紧扣时代脉搏,提出了科技服务企业、科技服务民生、科普进社区的命题,但从本质上来说,以上的活动仍然是以传播科技知识为基本点。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经过20年的发展,其科普的教化功能已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基础的科学知识的普及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在新的形势下已经不应该再成为面向公众的科普任务。同时,科学的文化价值,即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则仍然未被公众所广泛认知,因而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引导公众进行创新实践和理性思考的功能尚有很大开发的空间。正因为科技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首先是从精神层面开始的,所以,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理应进入科技文化传播更高的阶段———科技文化传播,即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方法的培养。为此,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传播理念应该有一个更高的定位: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是传播科技文化的先锋力量。科普工作不但要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更要重视科技文化价值的传播。说到底,就是要传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目的不是要把每个公民都培养成为政治家,但应当使越来越多的人让科学的创造精神、科学的求实精神、科学的自由精神、科学的变革精神、科学的审美精神在思想和实际行动里生根,能够越来越自觉地运用唯物的、辩证的、理性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认识自然从而指导实践。这是新时期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传播科技文化的要义所在。

3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传播科技文化的实践创新

前文论述了新时期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应该以传播科技文化为第一要义,本部分则探讨如何进行传播的问题。在科技进步活动月创立之初,“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培养科学方法”、“满足全省人民不断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便是其宗旨所在。然而,20年来,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重科普宣传、轻文化传播,重活动开展、轻精神弘扬,导致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内在的科技文化精神核心缺失,活动开展略显得流于形式。大致来讲,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实践创新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营造、优化科技精神文化氛围,为科技进步活动月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二是强化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品牌和形象传播,增加科技进步活动月在社会上的显示度,提高活动月在公众心中的地位;三是规划、制定科技进步活动月信息反馈制度,以促进活动月本身的自我完善。具体说来,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重科普轻文化向传播科技精神文化和科技知识并重转变;由重活动轻品牌向活动组织与品牌渗透并重转变;由重宣传轻反馈向宣传与反馈并重转变。

3.1以人文科学为载体,在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中强化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思想,一般是指在科学的历程中,对科学现象和科学活动的理性思考、认识、看法和基本观点、观念。它主要体现在一些著名科学家、学者的自然观和他们对研究领域所作的创造性工作的阐释中,体现在科学家群体对有关的科学理论的论述和在科学研究上所采取的方法与手段中,体现在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论争中。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思想决定了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任何时期的科学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而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人文科学则是体现科学思想的理想载体。一直以来,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都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传播科学思想,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可以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广泛参与,开设如“科幻故事”创作评选、“科幻影片”创作展播等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为特色的活动,这不但能调动社会公众的创作热情,更是科学的创造精神、求实精神、自由精神、变革精神、审美精神的体现;此外,除了向普通公众普及科技知识外,还可以面向大学生、科研人员等高层次的受众开展针对科技史、科学现状、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研究的政治—伦理思考蕴含的论坛、讲座、辩论会等活动。通过上述能产生思想交锋的活动,传播务实求真、尊重规律、追求理性等科学思想。通过自然科学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通力合作,一同开展一系列旨在体现科学思想、激发创新思维、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不但能让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活动更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为活动月注入了科技文化的灵魂,促进社会公众的科学知识丰富与科学精神培养的有机结合。

3.2利用现代品牌传播模型对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进行品牌传播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宗旨是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技文化、发扬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而要实现该目的,关键就在于提高科技进步活动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20年来,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通过持续的组织已经成为广东省科普的品牌活动,然而,该品牌在社会公众中的品牌认知度和品牌认可度却相当低。活动月的社会传播功能始于科学知识的传播,终于社会公众对信息的接收和反馈。活动月本身就是科技知识、科技文化的传播媒介,没有公众对活动月的认知,则活动月所承担的功能也随之消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品牌传播,则其品牌传播的意义甚至大于其本身。2001年,一种新的品牌传播模式———品牌社区被提出。品牌社区也称品牌共同体,是一种新的消费者沟通载体和互动方式(注:在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品牌传播活动中不存在商业意义上的消费者,但公众仍然是科技文化知识的消费者,他们要付出时间和获取其他信息的机会成本来获取科技文化知识,因此,本文提出的消费者实际上是科技信息的消费者)。一切与品牌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如活动月中的工作人员、公众、组织者、媒体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应包括在品牌社区内,其中,核心消费者是品牌社区的中心,品牌、产品、消费者、营销者均为品牌社区的重要组成要素,在该结构中存在着与消费者相联系的各种关系和实体。在品牌社区模型中,核心消费者在传播过程中处于不可动摇、不容忽视乃至决定性的地位,已有的研究表明品牌社区成员对品牌拥有稳定的忠诚度。借用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类比接受科技文化信息的受众是消费者,而这个群体是联结活动组织者、媒体、其他信息消费者和科技文化知识的中心,而要实现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品牌的高效传播,则要培育活动月自身的科技信息核心消费者,例如,可以考虑建立宽松的会员制,会员可以优先获得活动月里各种活动的信息,优先获得与科学家沟通交流的机会,优先获得参观某些科研项目或实验室的权利等。通过类似的活动强化核心消费者的优越感来提高其参与兴趣,培养其对活动月品牌的忠诚度,并实施传播引导。由于品牌社区主要以口碑传播为特征,而口碑传播又是众多传播方式中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传播方式。口碑传播包含了注意———兴趣———决策三个阶段。故此,在这个模型中,首先培育成熟的核心消费者,可以把活动月的品牌有效且高效地传播给其他消费者,引起他们的注意,提高他们对活动月的兴趣,形成他们参与活动月的决策,进而这部分消费者就可以又被培育成新的核心消费者。如此,活动月核心消费者的群体会越来越大,其品牌则可以有效并高效地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随之而来的则是科技文化的有效传播。

3.3利用新媒体构建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公众反馈渠道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是一种政府传播行为。政府传播是组织传播的一种,指的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是广东省科技厅进行科技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政府的组织和推动下具有组织行政性,因而是一种政府传播过程。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应该完全具有经典传播模型(信源———信道———信息———信宿———反馈)中的任一环节,而多年来,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却缺少了公众的反馈。反馈是指通过有关一个系统过去行为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的未来行为。在一个传播系统中,反馈是指接受者对于信源从前信息的回应,表明它的效果。反馈可以促使一个系统的自我完善,而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由于缺少了公众信息的反馈渠道,不但阻碍了其本身的自我完善,更导致了科技文化传播的不畅。当今时代,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层出不穷,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和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渠道,因此,利用新媒体构建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反馈渠道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化技术基础的、能够实现交互传播的、非线性运行的大众传播媒介,新媒体不仅能把科技信息从其发现者传递到受众,帮助他们共享和应用这些知识信息,同时能使科技文化知识够打破时空的限制,扩散到不同个体,并最终实现跨时空的科技信息共享。当前,手机短信、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反馈带来了新的渠道和发展契机。以互联网的微博为例,由于它们具有容量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则可以直接成为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进行科技文化传播和获得反馈的渠道。微博目前在许多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已经逐渐显露出其优势,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利用这一新兴的网络媒体进行传播也必将大有作为。此外,手机媒体也是当前科技管理部门获得公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具有成本低廉、传播迅速、操作简便等强大优势,在目前众多的娱乐电视节目中手机媒体展示了其强大的互动能量,如果这种能量在以互动性和参与性为重要特征的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中加以积极利用,则手机必将在科技文化传播和信息反馈方面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