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精选(九篇)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

第1篇: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

1、高效电子文件以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观念意识存在偏差

电子文件在传输过程中经常发生变化,特别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导致了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相对于纸质的文件,不管是在法律保护力度上还是制度上都存于不利地位,则就使得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不重视电子文件的移交工作甚至是不加强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更不愿意投入人力和物力对其进行管理。同时,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对电子文件的移交工作认识不足,对文件中的一些数据认识不清楚,相关概念理解错误,文件移交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错误。由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导致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在接收电子文件时,说明只接收扫描文件。

1.2移交的电子文件存在不规范现象

今年来,虽然国家对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是很多制度和措施都比较灵笼统,缺少对移交范围、文件大小、格式以及移交方式的关注,这就导致了电子文件移交过程中出现很多不符合移交要求的电子文件。文件中出现很多原始数据的排版方式和编辑数据不清晰以及数据不完整的情况,这就使得电子文件的额真实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此外,在工作过程中,学校对于电子文件格式的规定多种多样,导致移交的电子文件的格式多种多样,给后期的格式转换以及后期的处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降低了工作的效率,这种不规范性影响电子文件后续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包括文件的整理、管理以及安全使用等。

1.3管理权责不明确

在对大学校园电子文件管理机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学校都没有建立明确的电子文件管理部门,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权责分配存在明显漏洞。电子文件移交工作涉及到档案管理部门、管理部门以及行政部门等,这就很容易造成各个部门对于移交工作的权责不分,部门之间的协调不清楚、管理过程中存在无序管理的现象,对电子文件管理者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应该移交的电子文件得不到及时的、规范的、有效的处理,影响了整个移交工作的进程。电子文件在其前期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的情况之下仓促的交给档案管理部门大大增加了以后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量。

2、电子文件规范化移交的建议

2.1纠正偏差观念

电子文件是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并不断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是政治、经济以及各种活动的真是记录,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档案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应该受到全方位的重视。电子文件在校园中应该企业履行其应有的作用和职责。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是永久性保存档案的重要机构,具有保存档案和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任务和责任,因此做好电子文件的接收与管理工作是其责任范围内的首要工作,所以校园的档案管理机构必须提高对电子文件接收工作的重视,增强接收电子文件的工作能力。移交电子文件既有利于降低各个部门的保管压力,又能对电子文件在移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进行解决。

2.2规范电子文件

电子文件移交部门和学校档案的管理部门在开展电子文件移交工作时,必须对电子文件的准确性、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可行性进行仔细的检查和判断,对于不合格的电子文件要要求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完善和改正,包括调整文件的格式、备注相关信息、补充其中不完善的数据等等。由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电子文件移交工作指导的不明确性和笼统性,学校应该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制度,以便适应学校电子文件移交工作的管理,规范电子文件的移交工作。

2.3明确管理机制

电子文件的移交与接收,不仅仅是档案是实体和信息的移交,更是档案管理责任主体的变更。电子文件在移交过程中,必须明确电子文件移交和接受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文件在移交前后由谁来负责等问题都需要在第一时间明确。电子文件的移交单位应该文件完成之前就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明确单位内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和义务,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电子文件移交前主要有生成单位管理,移交之后有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同时文件在移交过程中还需要有单位的监督人员在场监督移交工作是否符合相关规范。

第2篇: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

为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综合效能,增强政务协同能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

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7号)和省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信息产业厅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创新意见的通知》(粤府办[]11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市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径与市信息办联系。

一、充分认识加强电子政务资源整合的意义

经过各级政府的有力推动,我市电子政务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建立了主要政务业务信息系统和政府网络平台、数据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探索出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有效提高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务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体制造成的“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现象仍存在,自成体系、重复建设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愿取不予、多取少予”的本位观念较突出,电子政务的巨大潜能难以有效发挥,制约了电子政务的整体绩效。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工作,将其作为“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内容。

(一)加强资源整合,是推动行政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整合电子政务资源,通过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流程对接等手段将政务协作程序化、流程化,实现高效的行政协作,是行政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从全局高度、大局意识出发,树立协作意识,高度重视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和共享,积极部署、主动衔接,推动行政管理创新。

(二)加强资源整合,是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手段。

综合利用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关联的社会和市场监管信息,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业务互动,不仅可有效降低行政成本,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减少审批项目,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通过整合电子政务资源,有效利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政府服务资源,可有效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利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体制创新时机,加快整合数据资源、网络资源和基层服务资源,建立社区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模式,有利于改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和便民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效率、降低社会成本。

(三)加强资源整合,是提升电子政务效能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电子政务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已进入整合提高的应用阶段。因此,建立有效的电子政务资源整合机制,全面整合资源,推动条块业务结合、块块业务互动,实现政府各

部门内、部门间最大限度共享政务信息资源和公共信息平台,才能有效节约财政投资,提高电子政务综合效能。

二、电子政务资源整合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行政协作水平,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增强便民服务能力为宗旨,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共享公共基础信息设施,完善和创新电子政务决策、管理、实施等机制,建设集成、协同的电子政务体系,全面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加快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和实现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二)整合目标。

至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流程优化、运作协调、服务便捷、安全可靠的全市电子政务框架,70%以上的部门建成统一架构的业务应用系统和规范一致的基础业务数据库;实现社会保障、治安管理、审批服务、市场监管、食品安全、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建设、电子口岸等一批跨部门系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基本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安全认证、智能卡、政府门户网站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立较为健全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规范标准,开发利用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和专题信息资源库,逐步建成重大基础信息设施统一、信息资源共享、关联业务互动、服务一站式的便民型、协同型、集成化电子政务,有效增强行政协同能力和财政投资效益,提升政府的社会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基本原则。

1.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相结合。各部门不仅要开展部门电子政务架构设计,系统地进行信息资源规划和业务流程梳理,整理规范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整合内部电子政务资源,提出对关联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而且要从加强行政协作出发,充分考虑纵向和横向关联部门的信息和业务需求,积极提供共享信息、衔接关联业务流程,实现电子政务内外衔接、互联互通、相互融合,提升电子政务的整体效益。

2.加强监管与便民服务相结合。要从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出发,整合社会监管部门的业务流程和信息资源;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便捷性出发,整合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和信息资源。要加强监管与便民服务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监管信息,简化审批、审核等服务手续,更好地推动便民服务,并利用公共服务获取的信息强化监管能力。

3.统筹规划与分类整合相结合。电子政务资源整合要强调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和规范标准的指导性,实施整合要抓住重点,根据管理和服务对象,选择关联性强、信息共享迫切的领域优先开展分类整合,有步骤推动各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尽快取得经验和成效。

4.资源共享与信息安全相结合。信息资源共享是发挥电子政务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基础,是提高行政协同能力,降低行政成本的根本。要树立安全侏发展、发展促安全的科学安全观,加强对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分类管理,合理部署安全措施,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推动资源共享,避免以安全保密理由阻碍资源共享。

三、电子政务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

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分为部门内整合、部门间整合、条块整合、支撑体系整合等四个层面,四个层面的整合偏重不同,但又有机结合。各单位要综合考虑各个层面的整合,结合实际,形成全面、优化的整合方案。

(一)加强部门内的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办公和业务平台。

部门内电子政务资源整合是全市电子政务资源整合的基础,各单位要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核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的要求,开展资源整合,解决部门内的重复建设。一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电子政务规划,明确本单位的电子政务框架;二要按照数据与业务系统分离的原则,理清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对基础数据实行集中管理,业务数据按照需求实现共享;三要按照便民服务原则,优化业务流程,整合部门与下属的网站及服务系统,统一信息和对外服务平台,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四要统筹应用系统开发,建立统一对外的系统接口,不以单一业务向下推广应用系统或软件。

(二)统筹规划、分类整合,推进部门间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整合原则,以业务协作和便民服务为纽带,统筹关联业务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推动业务协作和互动,实现管理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部门间电子政务资源整合的重点是要解决部门间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问题,突破影响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体制。

1.统一市电子政务内外网及其交换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推动各单位局域网的整合及互联互通,解决单一系统组网、多头互联却不能互通的问题。各部门要将本部门外网和内网分别联到市电子政务外网及内网交换平台,利用统一的网络平台构建虚拟专网(VPN),实现互联互通。现已存在的部门政务专网,要统筹安排,尽快接入到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2.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形成信息更新、共享的长效机制。加快梳理业务流程,分析信息共享需求,尽快建立市、区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目录体系,为政府、社会提供信息查询和共享服务;围绕部门内信息的纵向汇聚和传递、部门间在线实时信息的横向交换、部门间业务协同等需求,依托市、区两级政府数据中心,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为各级政府的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等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以市政府公文交换系统为依托,逐步实现部门间公文交换的无纸化。

3.选择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实时性强的政府服务,作为跨部门信息系统整合的重点。以社会保障、社会治安、食品和药品监管、应急指挥、投资服务、智能交通、电子口岸、社会信用、环境保护、安全监管、财政管理、城市规划建设等重点信息系统项目建设为契机,改进和优化业务流程,促进核心业务与相关业务的协同,形成跨部门畅顺的业务流,并根据业务需求开展信息交换共享工作,保证重大信息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形成一体化、相互对接和联动的业务体系和信息系统。各单位要按照重点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整合本单位应用系统,做好相关业务与重点信息系统业务的接口和衔接,形成部门间的业务协同机制,更好地为居民、企事业单位服务。

(三)加大条块整合的力度,提高业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按照条块结合、纵横联合的原则,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的有序采集、更新和应用,充分利用市区两级网络交换平台和数据中心实现条块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按照城市网格化管理要求,配合街道和社区服务中心的网点分布,做好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工作,建立和完善与各部门应用系统业务的接口,实现各部门应用在社区平台的整合,形成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服务网络。

(四)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的整体环境,为整合提供全面的支撑体系。

充分利用全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基础设施,解决政府电子政务应用的共性需求,不再分散建设基础设施,有效降低电子政务运行管理费用,保障信息安全,满足全天候服务需求。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与各部门网站构成信息高度共享、服务相互联动的政府网站群;加强和规范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认证体系,保障信息化应用安全;推广应用统一规划的社保(市民)卡,为政府各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面向市民服务提供电子化凭证和信息载体;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和网络泄密的防范能力;统筹电子政务应急与灾难备份建设,提高电子政务的防灾水平和恢复能力;整合各部门、各行业视频系统,为社会治安、应急指挥和视频会议服务;整合政府呼叫中心资源,建立统一的政府呼叫服务平台;整合政府电子邮件系统,构建统一的政府邮局和市民邮局。

加强电子政务规划、法规和标准规范建设,为资源整合提供指导。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制定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间等基础数据库建设规划和信息安全总体规划;健全政府信息公开、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安全、政府网站管理、政务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制度;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基础上,制定全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建立我市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明确标准制定原则,分步制定标准规范,通过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带动相关标准建设。

四、电子政务资源整合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电子政务资源整合是一项牵涉各方利益、影响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国家、省、市的统一部署,加强统一领导,精心部署,稳步实施。全市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工作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和决策,市信息化办公室负责组织编制规划、制定实施工作方案,抓好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工作,做好资源整合的协调指导。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工作,组建由主要业务部门、信息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专责小组,负责本部门资源整合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协调和配合完成部门间资源整合以及条块整合的相关工作。

(二)需求主导,分步实施。

实现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必须做到统筹规划、统一框架、统一部署,避免出现各部门、各层级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状态。各部门要在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和框架的指导下,以履行部门管理服务职能为主导,围绕有效管理和便民服务目标,制定本部门的电子政务规划和框架,明确近几年的建设目标、任务、项目建设优先顺序和资源整合方案,从网络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平台和基础信息的共享做起,分步实施;跨部门重大项目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和业务需求,在总体框架下部署实施。

(三)规范管理,注重实效。

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市信息办、市财政局要牵头抓好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立项审核、招投标、监理、验收、绩效评估和运行等关键环节,逐步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所有新建和改造升级的政府信息化项目须经市信息办审核,未经审核的项目,市财政局不予安排建设和运行经费,通过审核环节从源头上确保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各单位要按照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以效益为本,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按照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目标开展电子政务应用。对不符合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原则的电子政务项目,不予立项;对实施过程不落实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和安排运行保障经费。

第3篇: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

[关键词]电力物资;信息技术;电力信息化;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084-01

1 电子商务在电力物资管理中的作用

电子商务为电力物资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大大节约了社会总交易成本,电力物资管理工作为电网建设安全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证,电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面对计审批、审计、监察、制造、供应等相关主体,日常工作复杂,对工作规范要求高。电网采购力求以集中招标采购,获取规模优势,降低成本。电子商务一方面破除了时空的壁垒,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各种社会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将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布局和结构。电力资源系统已广泛导入财务管理等信息化系统,但在物资管理的主要业务方面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系统。企业内部、上下级机构及合作伙伴之间各业务系统相互独立。利用电子商务系统整合了资源,达到了资源调控的作用。

2 电力物资系统推进电子商务

第一,电力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应用。最明显的表现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ERP(物料需求计划)等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为主,小到企业邮件服务器的配置,大到企业财务、人力等资源的整合,实现基于企业基本数据库的生产流程控制、办公自动化、科学高效管理和企业自身资源的协调运作。

第二,电力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应用。电能的发、输、配、供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同时各个部分又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链条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发电企业通过竞价实现电力上网,需要有网络系统的支持,与此同时,输、配、供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电力调度、故障定位等,需要有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利用网络系统记录电力用户的缴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把大量的抄表工人转移出去,用于其他的操作,从而使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第三,面向外部伙伴的电子商务应用。电力企业的运营离不开相应的供应伙伴,发电、输电、配电设备采购需要供应商,尤其是发电企业需要电煤等原料供应,这些都可以利用电子采购来实现。浏览各大电力企业的网站,容易发现项目招标信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各独立企业之间资金结算离不开金融机构,需要利用电子转账系统。

第四,面向用电客户的电子商务应用。虽然电力行业长期垄断、电力供不应求使得电力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市场化改革分拆了电力产业,电力因此以商品的身份走进了市场,这使得电力营销成为关系到电力企业命运的工作,电力客户服务也逐渐提上日程。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用电客户需要通过市场来购买电力商品,获取信息、竞价购买、电费缴纳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来实现。近期伴随着电力危机的频繁出现而不断升温的需求侧管理,更加凸显了电力资讯网、电力市场、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电力系统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规律对电力商品做出相应的调整。

3 电网物资管理工作信息化需求分析

第一,物资采购管理业务需要高度的程序化与规范性。第二,物资采购管理业务需要多方协同。每项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电力物资管理机构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的协调,也需要机构之外的相关各方(如上下级机构、计划审批,设计物流等相关机构、电力物资的生产贸易商)协同工作,系统必须适应各种不同对象的不同办公环境与多种业务需要。第三,必须建立在开放的平台之上,相关各方需要实现平台共享与信息共享。第四,需提供常规管理工具的自动集成,提供管理与决策支持。需实现数据挖掘与智能化数据分析,以供决策参考。

4 电子商务电力物资管理网络物资系统应用分析

实现物资需求信息的电子化传递。第一,通过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省公司、各市电力(业)局、分公司向省公司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其物资需求,包括货物的种类、数量、技术条件、交货时间等在系统的需求表中得到反映,实现省公司对各电力(业)局需求分析的电子化,从而提高物资采购需求统计、分析的效率。第二,通过物资采购方式的创新实现“阳光采购”。在总集中采购范围内的物资需求后,由省公司根据《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招标(或询价)等方式完成招标采购工作。省公司同时对招标采购的信息定期进行公布,从而使省公司系统对各类物资的状态及其流程均有明确地了解和掌握。透明操作从制度上保证电力物资的采购成本的合理性,从物资经营管理的源头为电网企业赢得利润空间。第三,实现物资工作各主体共享与独立的协调平衡。多个招标单位可以共享招标网络招标平台,但招标单位和投标单位充分享有招投标的自。如何招标、如何投标均由招标单位和投标单位按照操作规程自行进行,不受其他人的干涉。第四,全面贯彻招投标“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降低管理与监察成本。流程设计在遵守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与行业制度的前提下,对行业惯例进行取合,照顾操作习惯,从技术上限定了所有操作必须按照限定程序完成,违规操作由系统自动判定为非法指令,不予响应或自动拒绝,最大限度保证了招投标的规范性。招投标操作实现流程开放和信息共享,促进各方信息对称,“公开、公平、公正”得到有效体现。按照设定权限,监察、管理方可以自由跟踪招投标全流程,获取相关数据,查看所需报表。同时实现了上级公司对下级公司(局)需求分析的电子化,从而提高物资采购需求统计、分析的效率。基于系统,可以按照设定方式在各级物资工作单位与个人之间实现电力物资价格信息自由安全的共享,为各级各电力物资部门的采购工作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信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物资工作的技术水平。

5 电子商务在电网物资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发展

基于现有系统运行经验与物资工作需要,结合国内通行的电力物资管理体制,提出了电网物资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的未来规划,以求抛砖引玉。以电力物资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围绕电力物资的信息化管理,规划集成协同各方从审批、物资制造、贸易、仓储、建设及决策参考等完整的信息化平台,跟踪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创造电子商务与移动办公业务平台。根据未来发展需要,系统向上游嵌入省(网)公司的ERP(物料需求计划)系统,横向嵌入物资管理机构现有的财务系统,向下游嵌入电力物资制造商和贸易商的ERP系统,同时为供应商供应合同管理系统,为工程建设服务商提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提升协同各方的信息化程度。

参考文献:

第4篇: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

关键词: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2

一、建设工程电子招投标中应用的意义和作用

在传统招投标平台中,由于存在人为因素而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初期,新的法律条款和规范往往不能在招投标业务中得到及时有效地落实,不仅给参与招投标的企业带来潜在风险,也给行政监管部门增加了管理难度。而电子网络信息传播无边界的特点决定了招投标电子化对于实现招投标信息的充分公开,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转变政府监督方式,规范招投标行为的作用十分有效。在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上开展招投标活动,能降低业务操作的难度,避免业务规范执行的偏差,减少招投标过程的风险。

1.使招投标工作更加公正、透明,促进公平竞争

公开招投标的交易方式,其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竞争性的特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也存在规章制度繁琐、流程复杂、招投标周期相对较长、运作成本较高等问题。而建立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工程项目的招标公告、答疑、中(评)标结果公示都必须在平台上及时,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寻租行为;同时,工程项目招标进程中的每个步骤都得以及时公开,便于招标人、投标人、招投标监管部门对整个招标过程的时效性和合法性进行有效监督和掌握,使得整个招投标工作更加公正、透明,提高招投标的参与度和竞争性。

2.有效提高招投标效率

通过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传输、下载电子招标文件和网上递交电子投标文件,优化整个招投标工作的业务流程;使用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进行评标,大大提高评标专家的评标效率,从而缩短整个项目招投标的时间周期。

3.有效降低招投标成本

招标人(招标机构)通过编制电子招标文件并在平台上进行备案和,有效减少招标文件编制、备案和的材料成本、时间成本、人员成本和交通成本;投标人通过平台及时提供的招标信息,能方便地选择拟投标项目,编制电子投标文件并从平台上递交电子投标文件参与投标,有效减少投标文件编制、递交的材料成本、打印装订成本、交通成本和人员成本。据统计招投标书编制的直接成本降低30%~70%。

4.便于招投标交易资料的存档及查询

由于电子标书的文字和图形都是数字化的,当建设工程招投标交易结束后,可将已完项目进行在线数字归档,不需要存放大量纸质资料。方便招投标资料的快速存档,确保资料的长期有效保存,而且能有效利用历史数据,同时通过全文数据提取,有利于对已存档的数据再次加工利用。

5.促进招投标各方主体的规范化管理

在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上,招投标的全过程将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地共享市场的资源和信息,确保建设工程招投标各环节的“阳光操作”。

(1)招投标业务流程更加规范

通过引入系统流程管理理念,采用网络技术将招标人(招标机构)、投标人、招投标监管部门、工程建设有形市场、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及评标专家等各业务主体统一在平台上并在各个环节设置相应的操作权限,各业务主体经过身份验证后进入平台,按业务流程规范操作,外部人为因素无法干预计算机预定流程的执行,整个招投标交易的每个环节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2)招标文件的编制更加规范

电子招投标平台严格要求招标机构按照监管部门制定的电子招标文件范本编制招标文件,只能对电子招标文件范本中规定允许调整的区域进行相关内容的修改或增加,并改变颜色标注,便于监管部门在审核过程中及时发现招标文件与范本之间的不同之处,提高监管部门审查招标文件的效率。

(3)投标行为更加规范

一是通过资格审查电子化,有效杜绝投标企业提交资格审查资料的造假行为,规范投标人的投标行为;二是通过使用数字证书,保证了电子投标文件的不可篡改性、完整性和保密性,又为监督部门查证有疑义的标书提供有效的线索和证据。

(4)评标行为更加规范

一是通过设定评审关键点,评标专家对评审关键点进行重点评审,提高评标效率;二是对电子投标文件中的字体、字号、行间距及颜色等方面统一规定,提交的投标文件除了内容不同外,无法产生其他标记,无法对其进行归属性辨认,杜绝了倾向性评审;三是通过答辩线路变声处理,无法通过声音识别,减少了答辩环节倾向性评审的可能性;四是评标全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并刻录存档,为后续监管提供完整的历史数据,对规范评标行为起到一定的作用。

(5)管理行为更加规范

在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上,招投标监管部门、工程建设有形市场、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等部门完成招投标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实现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实时互动。通过接入电子监察系统,在重点环节设定监察点,实施在线监督,进一步规范管理部门的管理行为。

6.为网上远程评标的开展奠定基础

交易管理平台通过将招、投标文件电子化,为实现异地网上远程评标,共享各地建设工程信息及评标专家资源,提高评标质量和效率提供前提条件。

二、建立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可能遇到的问题

1.合法性和安全性问题

一是由于电子化的招投标文件无法像纸质文件那样加盖物理印章和法人代表章(签字),而产生的文件法律效力问题;二是平台的流程设计是否符合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要求的问题;三是网上投递的电子投标文件是否会被其他投标人获取、打开、篡改而产生的安全性问题。

2.标准统一的问题

目前许多城市都在开发各自的电子招投标交易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造成不同城市已开发的系统之间不兼容,招标机构、投标人等在不同城市之间进行招投标时必须重复进行对接。另外,对于招投标电子化后可能产生的如平台的招投标流程是否合法,是否能有效地保证招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等问题缺乏操作和处理的依据,造成了现有的一些电子招投标系统存在“拆迁重建”的潜在风险。

3.信息和功能共享问题

由于各地开发的系统都在建设和运行初期,缺乏统一的标准、规划指导和有效协调,造成各地的系统功能不尽相同,无法实现全流程功能的协调整合和市场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

三、措施和办法

1.通过数字证书的使用保证安全性和合法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具有与纸质签名同等的法律约束力,在电子化的招投标文件上使用数字证书进行电子签名,可以解决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电子化后的合法性问题。依据《中华人名共和国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平台的流程设计,能保证使用平台开展施工招投标项目的程序公正、合法。通过将WORD、EXCEL等可编辑文本格式转换成无法编辑的PDF格式文本,再加盖数字证书,能保证生成后的电子投标文件具有不可篡改性和保密性,同时保证网上投递的电子投标文件投递过程的安全性。今后,还要实现全国各CA数字身份认证系统的互通互认和“一卡认证”。

2.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规范

国家应尽快制定“管理办法”和“系统标准规范”,对招投标电子化操作流程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对每个流程环节提供必要的依据,确保不同地区研制运行的系统的技术和标准规范统一、功能全面、流程合法,同时保证不同地区之间能互联、兼容、安全、可靠,为最终实现异地远程评标奠定基础。

3.建立统一的全过程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

全过程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为招标人(招标机构)、投标人、评标专家、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一个高度集成化、全程电子化、程序规范化、流程控制化和过程监管化的系统平台。这个平台还必须具有信息高度集成、信息快速更新等优点,通过建立丰富的招标项目和投标企业等历史数据库,实现各种数据挖掘、数据共享、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等功能。通过实现招投标信息资源和公共易功能的互动和共享。平台的具体组成见图1。

图1 建设工程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结构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招投标监管体制的特殊性,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不能简单复制一般电子商务平台的市场化模式,必须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建设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平台并实现互联互通。

第5篇: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物流业国内与国际发展现状

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使公司成功实现现代“物流”管理。

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  )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二)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三)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四)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五)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具体应做到:

(一)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

(二)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

(三)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物流主体的资格和权益进行规范,制定了物流活动的行为规范,保障了国家对物流运行的干预和监督。目前,中国物流法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1)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2)行政法规,包括《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发展国内集装箱运输的通知》等。(3)部分规章,包括《关于商品包装的规定》、《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

通过实施以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小静主编.生产企业供应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5,(4).

[3]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6]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7]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8]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9]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第6篇: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

摘要:电子招投标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业务形态,它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招投标模式相结合,实现招标项目全过程电子化。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电子招投标发展过程及现状,分析各地电子招投标运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电子招投标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电子招投标;现状;发展对策为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交易成本,规范业务流程,增加招投标全方位透明度,我国借鉴国外电子招投标经验,在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中引入了电子招投标,各地先后开展了招标项目全过程电子化研究与探索。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新业务形态——电子招投标。

一、推行电子招投标的现实意义

1.确保招投标活动公开公平公正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普遍性和交互性,电子招投标方式相比其他媒介更能增加招标投标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更有利于公平竞争。同时,在强化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保障、增加系统平台操作监督基础上,电子招投标可避免招标投标活动中的暗箱操作,有效保证招投标活动的公平和公正。建立电子招投标平台,使招投标中的每个步骤都依法遵规、按部就班,信息披露更广泛,有效提高了招标信息的对称性,有利于招标人、投标人掌握整个招投标过程,也有利于招投标监管部门对整个招投标过程进行监督。实行计算机辅助评标,使整个程序更加公开、透明,也能更有效防止暗箱操作和虚假招标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整个招投标活动“三公”原则的实现。

2.实现招投标活动便捷高效

传统招投标中,招标人或招标机构(以下统称招标人)需要向不同主管单位送审和报备大量书面材料。电子招投标中,招标人只需将文件资料通过电子招投标平台进行网上申报,相关主管部门即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审批备案。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有效提高了招投标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电子招投标平台发售、下载电子招标文件和网络传输递交电子投标文件,优化了整个招投标工作业务流程;而运用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进行评标,还大大提高了评标专家的评标效率,缩短了整个项目招标投标时间周期。

3.降低招投标活动交易成本

电子招投标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能有效降低招投标活动时间、经济和社会成本,还能降低招标人、投标人的招标或投标成本,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和交易场所等部门公共服务成本,有效降低各种开支并节约资源,推进绿色采购。采用电子招投标后,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不复存在,投标人参与竞争的机会明显增多,由此造成竞争数量显著增多,招标项目竞争性扩大,投标价格普遍降低,招标人也从中受益。

4.促进招投标活动管理规范

随着招投标规模和范围的拓展,传统的招投标业务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规范化、效能化要求。在电子招投标平台上,全过程电子化招标项目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招标投标全过程受到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双重监督,促使招标投标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电子招投标通过系统流程管理,采用网络技术使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在电子招投标平台上按业务流程规范操作,管理部门在电子招投标平台能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监管,整个招标投标交易的每个环节始终处在可控状态,实现全过程监督和管理,确保过程的公正合法。

二、我国电子招投标的发展过程

1.电子招投标发展初期阶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实施之前,各地区对电子招投标已有初步探索和研究。1999 年外经贸纺织品配额招标中,我国首次使用电子招标方式。2001年,中国国际招标网在我国率先开始运营针对机电产品国际招标采购的“国际招标项目管理平台”和“国内招标项目管理平台”,主要业务流程实现了在线操作,开启了中国电子招标平台先河。随后,世行和亚行项目、外国政府贷款项目招标采购也采用电子招投标方式。此后,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积极开展电子招投标系统与实践的开发与探索。2007年,四川省采用电子评标系统进行评标;2008年4月,国内首个建设工程远程评标系统在苏州开通,并于2009年7月1日起在江苏全省推行;2008年12月,宝华招标公司自主研发成功国内首个全流程网上招标平台,并顺利完成首个“网络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项目”网上招标,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全国第一个网上全流程招投标项目的诞生;2009年3月,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建筑工程电子化招标投标实施细则(试行)》,规范了工程电子招投标活动。此外,广州、深圳、南京、昆明、安徽等省市电子招投标系统也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并取得较好成效。

经过十多年发展,电子招投标在我国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覆盖领域也从货物采购逐步拓展到重大装备招标采购、建筑工程招标采购、政府采购、药品采购等领域;电子招投标已从早期的网上招标公告、公示中标结果,逐步发展到整个招标过程全部实现电子化。

2.法律法规健全与完善,推动了电子招投标发展

2012年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电子招标投标”。2013年2月4日,国家八部委联合《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技术规范》。《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确立电子招投标的法律地位,《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技术规范》统一了技术规范,改变了建设技术标准不一的局面。2013年7月3日,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关于做好〈电子招标投标办法〉贯彻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推动了我国电子招投标工作,成为我国招投标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13年底,国家发改委制定了《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确保了进入市场的系统安全合规,推动了标准统一,实现电子招标投标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需要,明确了各行政机关在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监管中的职责分工、监管重点以及监管手段。2014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电子招标投标办法》附件《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技术规范》的配套文件——《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同时它也是《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附件,该《检测认证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的程序、内容、方法和准则。

3.信息技术和监督机制研究,促进了电子招投标发展

201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研究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暨招投标经验交流会上,与会代表交流了电子招投标建设经验,探讨了接口开放以及如何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及招投标全过程真正电子化等问题。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也是单一系统向集成系统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014年7月18日,在中国招标投标协会组织召开的电子招标投标监督机制研究课题第一次专家会议上,许多央企和各地交易中心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建成后,面临如何建立监督机制等问题,专家认为,对电子招标投标监督机制研究很有必要,新的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建设中,需要解决行政监督平台与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关系问题,也需要相应的办法予以规范。会议确定了《电子招标投标的监督机制研究》课题研究任务,探讨了将监督机制在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中落实的办法。

三、我国电子招投标现状分析

1.我国各地区电子招投标的实践我国对电子招投标主要分为三种模式:

(1)政府主导模式。以北京等地为代表,由政府招投标综合职能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直接主导,交易场所、技术支持单位协同工作的模式。综合职能部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选择建设和运行维护技术支持单位,组织实施方案并全程指导、协调、管理,将全部依法招标项目统一在一个平台上实施。

(2)交易场所主导模式。以深圳、南京等地为代表,由交易场所牵头,政府部门指导,制定运行规则,自主选择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技术支持单位,实施电子化招标,提供相应的服务,将本交易场所覆盖的项目纳入实施范围。

(3)招标机构主导模式。以上海宝华等单位为代表,由招标机构作为建设单位,自主决策、自行管理,自定运行规则、技术标准,提供电子化招标平台,为本机构所的项目提供服务。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政府部门、技术支持单位和交易场所各方分工协作,区别在于决策管理和推进实施的范围、标准、力度有所差异。从政府部门对招投标活动的职能分工及监管方式的创新、各种模式实际应用效果以及电子招投标的发展趋势看,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电子招投标体系是电子招投标发展的必然要求。

2.我国电子招投标存在的问题

(1)电子招投标建设标准不够统一。目前,我国电子招投标在技术、管理和业务上存在较大差异,系统建设、安全认证、流程操作甚至文本格式等都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比如,各地区、各行业甚至同一地区不同交易平台使用的数字证书的认证机构均不相同,且不能相互兼容;电子招投标文件制作工具及数据电文文件格式迥异,有的地方电子招投标文件制作工具在数据接口上只兼容部分造价软件编制的工程量清单。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平台之间互不兼容,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造成各地区、各行业间各自为阵、“烟囱”林立,甚至重复建设,同时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势必形成新的区域屏障、市场封锁和技术壁垒,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格局,导致各地区、各行业在推行电子招投标中大量的资源浪费。

(2)电子招投标推行方式认识不一。

由于电子招投标在我国是一项新型业务形态,既没有固定统一的发展模式,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性指导文件,加上各地行政主管部门条块分割和职责分工,全国各地大部分是在招投标主管部门指导下,依托本地交易资源、监管力量实际情况推行电子招投标,导致我国各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县市之间的模式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应当由国家统一建设运营全国性的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以统一建设标准、技术规范和数据接口,有利于促进全国电子招投标的发展,避免由各地政府自行建设运营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造成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的认为应当以省为单位全面推行电子招投标,建设运营全省统一的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每个省份根据各地招投标实际情况,创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电子招投标,促进了全国各地电子招投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有效避免了不同城市建设、运行多个交易平台带来的投资增加、资源分散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有的认为各市县级区域均可建设运营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以利于电子招投标稳健有序发展,避免由全国或全省统一建设带来的系统庞大、操作冗繁、运营复杂等问题。电子招投标的本意是形成信息和资源公开透明、公平共享机制的招投标市场,转变和规范行政监督方式,加强社会监督。在今后推行电子招投标时,电子招投标系统的设计应根据《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及《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技术规范》要求,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

(3)电子招投标使用范围有限。目前,全国各地电子招投标系统主要应用于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领域,即实现了施工、监理、设备和材料等招标电子化,电子招投标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拓宽,电子化范围还需拓宽。目前,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勘察、设计、交通、水利、民航、铁路等项目、产品和服务采购、科研课题立项、土地使用权转让以及政府投资项目采购等招投标仍处于传统招投标阶段,也应逐步实现招投标电子化。

(4)电子招投标现有系统设计待调。2013年2月4日,国家八部委联合《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技术规范》。《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在总结我国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基础上,规划了电子招标投标的系统架构,规定了建立由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行政监督平台构成,分类清晰、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的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同时《电子招标投标办法》规定了“依法设立的招标投标交易场所、招标人、招标机构以及其他依法设立的法人组织可以按行业、专业类别,建设和运营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国家鼓励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平等竞争。”但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现有的电子招投标系统多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交易场所主导建立、运行,且招投标交易、公共服务和行政监督功能集成在一个网络平台。《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的出台,意味着要对现有系统中的招投标交易功能模块、公共服务功能模块和行政监督功能模块进行拆分、剥离,建设形成相互独立但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工作平台。尤其是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应当独立于行政监督部门,且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营应交由市场来进行调节,各交易平台可以公平竞争。

四、推进我国电子招投标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借鉴引用国外电子招投标的成功经验

我国招投标活动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知识与做法主要引自和借鉴国外经验。西方招标与投标活动已有较长的历史,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应用与实践,西方形成了较为成熟与系统性较强的工程招投标理论与机制。同时,在把握科技变革的契机不断推进下,信息技术与招投标活动相互融合,使招标与投标活动实现了电子化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运用。由于起步较早,西方各国的电子招投标在技术、方法等方面相对完善,制度建设更为齐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目前加拿大、美国、英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在电子招投标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而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也普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子招投标体制与市场。

国外较为成熟与广泛推行的电子招投标理论与技术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其发展模式与操作方式实现国内电子招投标的后发优势。随着《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技术规范》的出台,在国内十多年的电子招投标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及借鉴国内外电子招投标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国电子招投标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运行等整个体系的发展。

2.建立健全我国电子招投标的法律体系

2013年以来,国家相继制定了《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技术规范》等电子招投标领域法律法规及配套文件。这两个文件实现了为我国电子招投标的发展保驾护航作用,但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电子招投标领域法律体系,引导与规范电子招投标市场行为,确保电子招投标进程的稳健发展。例如,建立行政监督平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关管理规定,创新监管方式,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立电子交易(商务)法,系统规范电子交易行为;建立电子认证及电子认证安全指南等,确保交易的安全性。

3.统筹规划我国电子招投标的全面发展

电子招投标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参与的对象众多,且权限分配的差异较大,电子招投标系统的设计应根据《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技术规范》的要求,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招标投标流程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我国电子招投标的全面发展。在建设电子招投标系统时,应以实现招标项目全流程电子化为理念进行合理规划,同时必须建立在有良好的平台支持、有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实现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之上,具备高度兼容性和集成性,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接口和信息共享的电子招投标系统,防止资源互相占用与重复建设,为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一个高度集成化、全程电子化、程序规范化、流程控制化和过程监管化的系统平台。

4.研究创新我国电子招投标的发展模式

我国电子招投标发展模式,根据推行的市场主体大致可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类。其中政府主导可以细分为中央政府主导的全国性发展模式和地方政府主导的区域性发展模式。全国性发展模式目前刚刚处于试点阶段,日前国家发改委确定深圳为全国首个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城市,以点带面,推进全国电子招标投标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的发展及应用。区域性发展模式可以再细分为两种:对于区域范围内招投标市场发展水平均衡的地区,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对于区域范围内招投标市场发展水平差异的地区,则宜采取先行试点部分地区,再逐渐由先进带动落后的渐进式推广方式。市场主导的电子招投标发展模式,《电子招标投标办法》规定了交易平台建设运营市场化的指导方针,给予了依法设立的法人组织建设和运营交易平台的法律权利。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中央关于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要求,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营和选择使用等方面,鼓励平等竞争,提高效率、改善服务。我国还应综合分析国内外电子招投标的实践,深入研究和创新适应中国招投标活动的电子招投标发展模式,调整招标投标行业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发展电子招投标中优化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五、结语

电子招投标是一种创新的招标投标方式,它是传统招投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招投标方式的重大改革。电子招标投标与传统方式相比,实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阳光交易”,提高了招标采购透明度,节约了资源和交易成本,创新了监督管理方式。它是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落实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长效机制的迫切要求,电子招投标必将为我国的招投标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星明,张翠萍.浅谈电子招投标的发展及建议[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13(1):29-32.

[2]林宗绍.我国建设工程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的建设与思考[J].建筑经济,2011(8): 48-50.

[3]衣芙蓉.试论电子化招投标的优势及未来构想[J].招标采购管理,2014(02) : 21-22.

[4]崔建涛.建设工程电子招投标项目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5]张伯威,周翔.北京建设工程电子招投标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中国招标, 2012(37):13-14.[6]安连发.电子招投标发展亟待实现“两个突破”[N].中国建设报,2014-4-5(004).

第7篇: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物流

中图分类号:F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346-02

1 我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据了解,四大外资国际快递价格均低于中国邮政EMS的10%~15%。??这四家国际物流企业先后在上海的APEC通关系统工程采用的高科技快递工具DIAD(速递资料收集器),是业内第一个可将货件签收人的签名数字化的便捷式高科技设备,收货公司只要用它扫描包裹上的条码,便完成快递记录。高科技成为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3)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4)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5)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2 信息化是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以信息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开创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命题。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利用信息网络化发展三大规律:(1)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Moore's??Law);(2)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Law);(3)信息活动优势与劣势反差强烈的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开创新型物流产业。

信息产业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政策和措施如下:

(1)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逐渐改变企业商贸运行模式,促进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输销售网络电子化管理。

(2)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控制中心包含以下功能模块:①集中控制功能;②运输流程管理功能;③车、货高度管理功能;④仓储管理功能;⑤统计报表管理功能;⑥财务管理功能;⑦客户管理功能;⑧客户查询功能。

(3)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长期有计划的培养专业队伍。对从事物流人员在物流管理中心进行定期培训,要求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持证上岗。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才能保证物流信息管理专业化、现代化、高科技化发展。

(4)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实现企业零库存、无积压、无等待、全天候24小时,快速有效的物流配置体系。要建立一定的铁路、公路以及仓储物流配置的专门机构,实现快速、准确、无差错、高效益传递的物流配置,做到四化:①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②物流服务网络化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③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④物流经营全球化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

3 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中模式创新

通过电子商务最新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因此要用电子商务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对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EDI??技术(电子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佳模型)、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新的供应链集成系统。物流信息能在开放供应链中实现物流的及时、准确的配置。

EDI技术即电子数据技术交换,是使用一种商定的标准来处理所涉及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商业或行政交易事项,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递。具有快速、?精确等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降低成本,高效、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实现了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为系统地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合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GPS??技术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均匀分布在6个平面上的24颗高轨道工作卫星所构成,可在地球的任意地点、任一时间向使用者提供4颗以上可视卫星。地面监控系统是由5个监测站构成的。其作用是对空间卫星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并向每颗卫星注入更新的导航电文。信号接收系统是由GPS卫星接收机和GPS数据处理软件所构成的。GPS技术可以提高铁路、公路等物流路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高精度控制网,如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的上海段就是利用GPS建立了首级控制网,??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cm左右,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同时也大大提前了工期。GPS??技术可以实现货物跟踪,实现有效物流配送方式,建立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新模式。

(1)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注:“业务流程再造”是指通过企业对现有流程的重新分析,改进和设计组织流程,以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非增值内容最小化,从而有效地改善组织的绩效,以相对更低的成本实现或增加产品对顾客的价值。核心作业流程包括企业的各项设计和生产的作业活动,以确保企业作业流程以最小成本及时、准确运行的管理活动,以及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以确保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完成。“再造”的观点即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管理程序,实现管理理论的重大突破。经过综合评价筛选出最基本的、关键的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形成企业新的运行系统。)物流管理模式,适合于在大中型企业集团内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推动我国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起高新的微观物流配置模式。

(2)电子商务在企业外部建立起最佳“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注:“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是指物流管理社会化的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运作可以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第三方完成,实现了物流管理的高级化和社会化管理的目标。这将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以企业物流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管理体制模式是物流管理高级化发展的标志。它将促使企业实现以“物流战略”为纽带的“企业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从企业专业化管理中获得宏观规模经济效益。国内“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为中国入世后进入国际物流产业打下了重要基础。)。根据这一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地区物流合理配置和提高物流业的经济效益,突破区域的局限性,实现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高新配置,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物流配置模式。

4 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物流主体的资格和权益进行规范,制定了物流活动的行为规范,保障了国家对物流运行的干预和监督。目前,中国物流法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1)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2)行政法规。包括《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发展国内集装箱运输的通知》等。(3)部分规章。包括《关于商品包装的规定》、《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

通过实施以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经济在加入WTO以后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物流

1我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据了解,四大外资国际快递价格均低于中国邮政EMS的10%~15%。??这四家国际物流企业先后在上海的APEC通关系统工程采用的高科技快递工具DIAD(速递资料收集器),是业内第一个可将货件签收人的签名数字化的便捷式高科技设备,收货公司只要用它扫描包裹上的条码,便完成快递记录。高科技成为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3)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4)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5)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2信息化是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以信息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开创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命题。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利用信息网络化发展三大规律:(1)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Moore''''s??Law);(2)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Law);(3)信息活动优势与劣势反差强烈的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开创新型物流产业。

信息产业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政策和措施如下:

(1)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逐渐改变企业商贸运行模式,促进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输销售网络电子化管理。

(2)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控制中心包含以下功能模块:①集中控制功能;②运输流程管理功能;③车、货高度管理功能;④仓储管理功能;⑤统计报表管理功能;⑥财务管理功能;⑦客户管理功能;⑧客户查询功能。

(3)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长期有计划的培养专业队伍。对从事物流人员在物流管理中心进行定期培训,要求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持证上岗。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才能保证物流信息管理专业化、现代化、高科技化发展。

(4)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实现企业零库存、无积压、无等待、全天候24小时,快速有效的物流配置体系。要建立一定的铁路、公路以及仓储物流配置的专门机构,实现快速、准确、无差错、高效益传递的物流配置,做到四化:①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②物流服务网络化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③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④物流经营全球化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

3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中模式创新

通过电子商务最新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因此要用电子商务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对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EDI??技术(电子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佳模型)、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新的供应链集成系统。物流信息能在开放供应链中实现物流的及时、准确的配置。

EDI技术即电子数据技术交换,是使用一种商定的标准来处理所涉及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商业或行政交易事项,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递。具有快速、?精确等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降低成本,高效、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实现了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为系统地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合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GPS??技术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均匀分布在6个平面上的24颗高轨道工作卫星所构成,可在地球的任意地点、任一时间向使用者提供4颗以上可视卫星。地面监控系统是由5个监测站构成的。其作用是对空间卫星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并向每颗卫星注入更新的导航电文。信号接收系统是由GPS卫星接收机和GPS数据处理软件所构成的。GPS技术可以提高铁路、公路等物流路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高精度控制网,如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的上海段就是利用GPS建立了首级控制网,??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cm左右,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同时也大大提前了工期。GPS??技术可以实现货物跟踪,实现有效物流配送方式,建立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新模式。

(1)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注:“业务流程再造”是指通过企业对现有流程的重新分析,改进和设计组织流程,以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非增值内容最小化,从而有效地改善组织的绩效,以相对更低的成本实现或增加产品对顾客的价值。核心作业流程包括企业的各项设计和生产的作业活动,以确保企业作业流程以最小成本及时、准确运行的管理活动,以及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以确保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完成。“再造”的观点即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管理程序,实现管理理论的重大突破。经过综合评价筛选出最基本的、关键的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形成企业新的运行系统。)物流管理模式,适合于在大中型企业集团内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推动我国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起高新的微观物流配置模式。

(2)电子商务在企业外部建立起最佳“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注:“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是指物流管理社会化的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运作可以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第三方完成,实现了物流管理的高级化和社会化管理的目标。这将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以企业物流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管理体制模式是物流管理高级化发展的标志。它将促使企业实现以“物流战略”为纽带的“企业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从企业专业化管理中获得宏观规模经济效益。国内“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为中国入世后进入国际物流产业打下了重要基础。)。根据这一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地区物流合理配置和提高物流业的经济效益,突破区域的局限性,实现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高新配置,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物流配置模式。

4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物流主体的资格和权益进行规范,制定了物流活动的行为规范,保障了国家对物流运行的干预和监督。目前,中国物流法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1)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2)行政法规。包括《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发展国内集装箱运输的通知》等。(3)部分规章。包括《关于商品包装的规定》、《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

通过实施以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经济在加入WTO以后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

    一、电子商务合同的签约前监管(也可称为网络环境监管)

    电子商务合同签约前阶段主要是买卖信息的网上检索,交易双方都需要对支付问题、交货问题、信用认证问题作充分的考虑和准备。其核心“信息流”是电子商务中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一部分。电子商务合同好比一群百灵鸟,运行的空间如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百花齐放,结论是百鸟争鸣自不待言。但如果是枪林弹雨,恶树毒草,乌烟瘴气,势必会“千山鸟飞绝”。从法律环境讲,这要求政府尽快修订出台《电子商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起一个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体系,以解决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安全、支付、电子货币、智能犯罪等问题。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工商行政管理,应在规范和监管“信息流”方面担当重要角色,为电子商务合同广泛使用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

    根据网络案件查处实践和网站抽样巡查,影响电子商务“信息流”的网络违法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虚假广告宣传。包括网上经营企业本身、网上所售商品情况所做的虚假宣传和为虚假宣传提供媒体(网络)。

    ——无照经营。包括未经工商登记注册而在网上销售商品、提供服务和为无照经营提供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传销、变相传销。

    ——合同诈骗。

    ——利用互联网贩私。

    ——侵犯消费者权益。在网上经销假冒伪劣商品,侵犯他人注册商标。

    ——超越经营范围。国家实行许可经营的特殊行业,未经许可而从事经营。

    由此,电子商务合同的网络环境监管,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切实加强对电子商务主体资格的监管,严把市场准入关。这包括:(1)经营性网站的准入;(2)网络经营公司的准入;(3)网站经营者的准入;(4)网站经营特殊商品和服务的准入。

    网上交易、网上广告、电子合同确认、网上拍卖无一例外地涉及网站域名、经济主体准入和身份合法性的确认。“域名”相当于传统经济中企业与商家的名称或字号,身份认证则是网络环境下准入和网络经济主体资格的“营业执照”。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域名核准与网络经济主体认证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监管经济主体的名称、准入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以国家工商总局为中心的电子商务网站中文名称核准与经济主体资信认证体系已成为监管电子商务合同最为有效的途径。建立以国家工商总局为中心的电子商务“营业执照”认证体系,对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络经营者和网上经营者发放数字证书(电子营业执照),并在网上交易过程中认证,以及受理审核证书的年检、变更、注销等,能有效地监管和规范网上“信息流”的真伪,为电子商务合同广泛应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是监管电子商务中的商标、广告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净化电子商务合同运作环境。网上商标、网络广告的有效监管,是保证“信息流”真实诚信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电子商务法》和国家工商总局的网上广告、商标监管办法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应积极探索运用《广告法》《商标法》监管调整网上广告、商标行为的法理手段。尽快地培养网络监管人才,改善网上监管的技术条件,以适应网络科技发展的要求。

    三是监管电子商务交易行为,开展网上信息咨询和网上举报与投诉。这要求工商行政管理诸部门树立“多兵种”协同“作战”意识,利用工商行政管理的整体职能,对整个网络进行多方位监察,建立公平交易秩序。利用电子版营业执照和传统纸质营业执照“扫描上网”相结合进行网络主体资格认证,以规范市场准入行为;将网上巡查与地域巡查紧密结合,以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由于电子商务是在网上交换信息、交易,其要约和承诺过程难于管理。维护网上交易秩序,从目前的管理手段看,应积极进行网上工商法规公告和宣传,通过对违法交易行为的处罚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入手,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合同应用空间。

    二、电子商务合同的签约过程监管

    电子商务合同的签约过程即交易谈判和签订合同过程:主要是指买卖双方对所有交易细节在网上进行谈判,交易双方利用电子手段经过认真磋商后,将双方在交易中的权利、义务,所购买商品的种类、数量、价格、交货地点、交货期、付款方式和运输方式、违约和索赔等合同条款全部以电子交易合同的方式作出全面详尽的规定 ,合同双方利用EDI进行签约,或通过数字签名等方式签订电子贸易合同。但由于电子商务的法律规范相对滞后,有关电子商务市场准入、认证体系、支付结算、交易文体的行为规则以及电子交易中必须涉及到的电子合同、电子税单等的法律效力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以致我国目前电子商务仍处于自发、无序的发展状态。可喜的是,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已开电子商务立法先河。通过法律和行政管理调整,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方向。工商行政管理作为合同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 ,寻求有效的电子商务合同监管手段,应从建立“合同信用认证网络平台”和建立“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入手。

    (一)建立合同信用认证网络平台。合同主管部门(工商部门)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站,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合同信用状况的有关信息传递给公众。社会公众随时查询不涉及国家机密和企业商业秘密的企业登记及其他有关信用的档案信息(如企业、违规受到处罚,资质、资信等信息)。该网站公示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合同履行、信用遵守等情况。二是社会、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合同信用状况的评价。前者具体反映:(1)企业合同管理是否做到组织、人员、制度“三落实”;(2)企业是否通过IS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3)企业签订合同是否依法;(4)合同订立后是否依法履行;(5)企业在履行合同过程出现的违约行为。后者具体反映: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社会团体颁发、确认的先进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肯定方面;企业因各种违法行为受到有关部门处罚如抽逃资金、偷漏税款等否定方面。该网站通过与国家工商总局电子营业执照认证中心及各职能部门、司法机关、金融机构和有关中介组织联网形成全国统一的立体资信认证、信用监管、查询系统,为电子商务合同运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建立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对合同开展鉴证工作是法律赋予工商部门的职能之一。开展电子商务合同的网上鉴证也是我国合同鉴证职能的有效延伸。网上交易存在着安全风险,对电子商务合同进行网上鉴证 ,对交易的款项或货物进行信用提存,是解决电子商务活动中这一风险问题的科学、有效途径。

    如何鉴证电子商务合同?最好办法就是对交易双方已签订成立的电子商务合同进行网上鉴证。首先是对交易双方的主体资格进行确定。只要是国内注册的企业,我们工商系统的内部网络完全可以实现对其资信情况的调查。如对方网络不健全,可通过 电话咨询等传统方式辅助完成。其次是对合同内容依据有关法律进行审查。再次,监督双方的合同履行情况。

    目前,全国工商系统完整和强大的企业信息资源以及不断完善的系统的网络布局已基本具备了成立“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的条件。具体办法是:在设区的市开设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将该地区的企业录入并制作成网页,通过互联网与全国工商系统网络联网。企业通过点击登陆鉴证网和“合同信用认证网络平台”,可以了解交易对方企业的状况,如果想继续同某企业进行业务洽谈,通过点击该企业的网址,直接同该企业进行谈判。洽谈成功后,需要对签订的电子商务合同鉴证时,可回到企业注册地网站的电子商务鉴证平台进行网上鉴证。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并可接受双方的委托对电子商务合同进行货款、货物的信用提存或者进行合同监督。

    三、电子商务合同签约后的履行监管

    电子商务合同签约后的核心是“清算支付,货物承运”,即资金流和物流,最重要的是电子支付环节。这也是电子商务目前还欠成熟的部分。物流与资金流分离的特点,导致了电子商务的风险所在。如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一般都不与经营者以及商品或者服务直接见面,因而其合法权益易受到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