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会计学基础知识点精选(九篇)

会计学基础知识点

第1篇:会计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论文摘要: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基础课程的掌握和理解是培养学生账务处理能力的重要前提。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作为中职会计的重要教学内容,已引起教师的重视。针对中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展开论述。

中职学校侧重于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当前中职技术学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他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动手能力,加强对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在提高技能方面,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基础课程方面的教学,使他们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中职会计学生学习现状

1.学生基础较薄弱

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的全日制学校学生相比,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一点欠缺。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基础较差,难以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由于学生主观上存在的问题,也给会计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缺乏实际的应用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将会涉及到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很多概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通过枯燥的理论知识切入到实际教学之中,导致学生在学习时要么因没兴趣而心不在焉,要不因听不懂而放弃。因此,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3.会计术语较多,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在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将会涉及到很多的会计专业术语。比如,在《基础会计》这一科目中所涉及到的会计主体、权责发生制、复式记账以及会计要素等专业术语,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的学生而言,感到十分抽象,因而难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出现畏惧、退缩的情绪,而且由于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也会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4.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

长期以来,中职会计教育受传统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条件方面的限制,课堂教学模式依然需要依靠教师被动灌输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的模拟教学,对学生也难以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难以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中职学生对一般基础知识的学习决定了单纯采用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和吸收,我国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在会计教育中没有将案例教学方式提高到一个有效的阶段,有些学校只是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很多院校广泛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中职院校在这一方面却没有广泛地应用,除对会计电算化培训采用较多的计算机教学外,其他课程教学依然停留在教材、粉笔与黑板这一层面上,落后的教学手段也是影响其基础课程的重要因素。

二、中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1.加强基础性知识的技能练习与培养

中职会计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一技能的培养并不是瞬间就能学成的,需要一定时间的过程练习和实践。但是在此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无论是珠算的看法、计数、指法和算法,还是传票算的翻页、找页等,都应该让学生重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培养相关的技能时,也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学习和练习,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有效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有效地运用。

2.明确界定重点与一般的教学方式

基础课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更不用谈今后的学习情况了。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应该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与难点,明确必须掌握与一般掌握的相关知识,有些理论虽然重要,但是也并非是教学重点,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暂不作过高的要求,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自然会得到补充。与会计核算直接相关的内容,比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账户和复式记账等基础知识应必须重点掌握好,而对于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则需要作出一般性的要求。通过分清楚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更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中职会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应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顺利的适应相关的需求。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概念性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训课的讲授,既能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对基础课程的教育中,应改变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4.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所涉及的概念性、记忆性的知识较多,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实施模拟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此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的进度,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模拟活动,既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案例教学,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学习基础课程时,也应该通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首先,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各种的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会计知识的理解。其次,充分利用相关的财务软件进行教学,在讲授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通过软件进行模拟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又有助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进而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职院校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飞.浅谈如何上好中职会计基础实训课程[j].科教导刊,2009,(14).

[2]董书俊.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质量探讨[j].考试周刊,2008,(17).

[3]李建红.优化《会计基础》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成效[j].考试周刊,2010,(17).

[4]何洪.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教学研究初探[j].中国经贸,2009,(20).

第2篇:会计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基础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56-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加大了对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力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取得了重大的进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逐渐出现在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中,以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人才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的飞速发展,除此之外,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学生们不仅要增强自己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程度,更要学好如何使用信息化手段工作生产生活,于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在我国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同样存在着教学问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且缺少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效率也大大降低,而微课的引入可以再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中出现的问题,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授课方式,授课教师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录制讲解知识点的相关的小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有针对性的短时间视频学习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并可以为学生很好的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们对原本枯燥无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对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学习的重要性。

1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中职学校在其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都存在着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的现象,老师授课时只是一味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点进行讲解,甚至不会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缺少互动,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兴趣,往往还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时的注意力无法一直集中,出现思想溜号的现象,这就很有可能错过老师讲课时出现的重要知识点或者是其他重要的注意事项。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实际上机操作的机会少,这就会造成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弱,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实践严重脱节,虽然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积累的较好,但是在实际上机操作时,由于不熟练于上机操作,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因,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效。

当前的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老旧,计算机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处在一个非常被动的条件下,在这样的条件限制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完全遵照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难以做到主动积极的思考问题,因此,中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中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微课的运用成功的改善了学生学习热情降低、学习效率下降、独立思考能力减弱、师生之间互动匮乏等,出现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微课的引入成功的推动了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短小精炼的视频,却能紧紧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点,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着重讨论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微课收获的教学成果,分别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四个方面对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思考。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在学习中充满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授课方式,授课教师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录制讲解知识点的相关的小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短时间视频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师授课方式,在同学们观看学习视频教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的注意学生们对视频中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点的吸收情况,进而及时调整授课速度,最大程度的使全体学生在短时间内吸收计算机基础知识点,除此之外,在学生观看学习视频教程的同时,教师可以密切的把握学生们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中兴趣点,进而可以随时调动课堂学习气氛,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活跃起来,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最大程度上做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微课的引用成功改善了中职学校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改善了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吸收效果越差的窘境,使得教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不再死板教条,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模式,收获最好的教学效果。

2)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对每位同学基础知识的吸收情况并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有没听懂的地方如果没有及时向老师反映,那么这个问题学生只能在课下继续思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吸收的速度,微课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仔细揣摩不明白的地方,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掉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印象,让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微课课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学习,这很好地将学生们许多零散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为学生们对其他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可以通过留言平台对老师教学视频的录制提出建议,更好的优化微课课堂的效果,增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在网络信息化逐渐拓展的今天,微课教学绝对是提高学生们学习效率的绝佳方法。

3)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表征着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也是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培养个人能力的象征,拥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过分依赖教师引导的障碍,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进行训练,这也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当前的许多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都存在着师生、学生之间的缺乏互动的现状,我们可以通过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引入微课课堂,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微课中留有答案不唯一,有理即可的开放性问题的问题,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讨论问题,进而来活跃学生们的思维,以保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们注意集中点,保证学生在一节计算机基础学习课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时时刻刻准备回答彼此的提问,在回答问题之前积极思考,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中职学校在其计算机基础传统教学中都存在着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的不良现象,这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时的注意力无法一直集中,出现思想溜号的现象,错过老师讲课时出现的重要知识点或者是其他重要的注意事项,而微课的引入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密切注视学生们在观看微课视频时的一举一动,进而掌握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吸收情况,及时对存在疑惑的学生进行指导,有针对性为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讲解,及时的为学生们答疑解惑,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在观看视频后想老师反映观看体会,为老师提出建议,帮助老师更好的掌握微课视频录制应该注意的基本事项,学生将学习体会反馈给老师,老师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真正做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3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更好的发展微课

微课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发展时间并不长,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微课还存在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微课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方式,授课教师不能过分的依赖于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微课,如果授课教师过分的依赖于微课授课,不仅会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疲劳,还会使得教师失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其次,中职学校要大力提倡微课教学的运用,鼓励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使用微课教学、鼓励学生增加对微课教学的了解,进而促进微课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发展运用;再者,中职学校应该注意优化微课制作,争取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微课学习服务,进而最大程度上收获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成果;最后,中职学校可以聘请对使用微课授课,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向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分享使用微课的授课经验和心得,以争取中职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微课授课,收获最佳的微课使用效果,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模式,收获最好的教学效果,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学习兴趣,让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人才为祖国的信息化发展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4 结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以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人才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授课方式,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短时间视频学习方式,微课以十分钟左右短视频形式,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微课的引入可以再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中出现的学生学习效率低、缺乏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教师之间互动差、缺乏思考能力等问题,微课的引用还成功的改善了中职学校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改善了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吸收效果越差的窘境。但微课从出现到兴起的时间并不长,要想更好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还需要中职学校根据学校自身授课情况,合理地掌握微课的运用程度,尽可能地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明松. 关于微课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若干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3):258-259.

[2] 向东.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体会探讨[J].电子测试,2015(16):92-93+7.

第3篇:会计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1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中,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重任。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核心组成部分。从理论学习的角度看,操作系统实现中所采用的思想与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从操作技能培养的角度看,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操作系统知识有益于对应用软件的理解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

与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教学存在着特殊之处:

(1) 教学目标不同。“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和结构,理解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培养其操作系统应用、维护、管理的能力,重在学习原理,掌握设计与开发技术。与之不同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操作技能训练为辅,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系统软件基础知识,结合操作训练,加深其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机理的认识,重在理解与应用。

(2) 教学对象不同。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安排较晚,原因在于前导课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周期,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等,经过前导课程学习的学生建立了支持理解操作系统知识的知识结构,较为熟悉计算机系统。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在入学之初,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对计算机的认识很多是靠经验和直观感觉获取的,与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差距。

(3) 教学条件不同。从前导内容看,“操作系统”课程的前导课程较为完善,知识结构之间的衔接更为连贯;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前导内容仅涉及计算机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等,知识点之间联系较为松散。从课时上看,“操作系统”课程课时安排充分,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能够分配给操作系统部分教学的课时相当有限,以我校为例,课堂学时仅4学时。从实验环节看,“操作系统”课程开设的多是验证性实验,与理论教学相呼应;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实验以操作训练为主,重在对操作技能的培养。

这些区别表明“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不可能采取“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要在短学时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设计更符合该课程特点的教学策略。虽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越来越多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已经摆脱了“零起点”,但是,他们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还仅限于直观认知的水平,大多并不系统和准确。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教学重在理解与应用,其内容以基本概念为主,辅以基本操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基于科学概念的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机理的正确认知。但是,根据认知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以其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学生缺乏对计算机系统准确的认知基础必然会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增加其难度,因此,根据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策略就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2基于迁移理论的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直观认识,但认知不够准确或全面的知识点,另一类是学生完全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的新知识点。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产生影响。因此,教学应尽可能的利用其原有知识、创设情境,促成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迁移理论是教学策略设计中的常用理论,它体现了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James M. Sawrey)。迁移既可以是顺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如果学生根据所学的科学概念解释了操作系统问题,或利用原有的其他领域知识获得了操作系统知识或解决了操作系统问题,这就是顺向迁移;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不严谨、不全面、不正确,不足以支持对操作系统的理解,需要通过教学,在肯定原有知识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改组或修正,这就是逆向迁移。

2.1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观念的知识点,教师应在肯定或者补充学生概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科学领域学习某一概念和原理之前,根据日常经验或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对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或不正确的看法和观念,称为前概念。前概念与错误概念不同,它可以与科学概念一致,只是缺乏严谨而科学的表述,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只要稍做引导即可;它也可以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甚至相悖,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试着去理解其合理性,进而对概念进行补充修正,实现知识的逆向迁移。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大学新生的前概念相当普遍,如表1所示:

学生持有的前概念对于科学概念的学习既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导致消极影响。利用与科学概念基本一致的前概念进行教学,教师只需对这些前概念做适当引导即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并非研究的重点。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的前概念却可能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学生的操作系统前概念大多是基于自身对计算机系统的观察和以及计算机操作经验而形成的,通过直观经验建立起的前概念通常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拥有这些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的前概念,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科学概念。

实现前概念向科学概念逆向迁移的首要条件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得学生不满意自己的观点,认识到已形成概念的不足和不合理的地方,意识到新概念对于自己的价值,从而做好将新概念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内容的心理准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操作系统教学中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设计实例或反例,或创设具体情境或背景的方法,使学生原有的操作系统观念无法解释新现象,转而接受更为合理的科学概念。

下面,以并发概念为例说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逆向迁移的方法。一般学生操作计算机时都会有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的经验,如使用QQ聊天,同时使用MP3播放器听音乐,甚至还浏览网页、处理邮件等,但不会感觉到明显延迟。教学中可以基于这些直观认识引入并发概念。但是根据现实世界的经验,学生通常会认为在同一时间内有不同程序的多条指令在计算机中执行,如果排除高级体系结构、多CPU等因素,这显然与常用微机系统存在着不一致,此时如果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CPU,即在同一时间内只可能有一个程序的一条指令能够获得执行,前概念认知就无法和实际系统相统一,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继续就该问题连续提问获取不同回答,则会进一步激化这种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思考。此时教师再适时提出正确的概念表述,科学概念就会很容易排除前概念的稳定性影响,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接受。在原有观念被修正的同时,学生对并发概念的认知也进一步深入。过程如图1所示:

2.2基于相似情境的教学策略

一般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操作系统内容比较浅显,以基本概念居多,大多可以通过日常经验或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前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但是,也有一些涉及计算机系统运行机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受实验条件所限,很难获取直接经验,加上缺乏必要的前导知识,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进行的,因此,对于这些缺乏经验和背景的知识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和背景,使其能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设计相似情境,通过相似情境向新知识点的顺向迁移实现教学。一个好的相似情境不仅易于实现向新知识点的顺向迁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以进程三种状态的转换过程为例,说明基于相似情境的教学方法。该知识点属于操作系统基本原理,难以通过操作获取直观经验,我们选择排队就诊作为相似情境来阐释进程状态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进程状态转换与排队就诊之间的概念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假设只有一个医生,一队病人)。

设计的排队就诊相似情境流程如图2(a),进程状态转换过程如图2(b)。

虽然设计的排队就诊流程与现实存在着一定差别,但是由于排队就诊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因此,学生拥有足以理解该设计流程的经验背景。依图2可知,设计的流程与进程三种状态的转换过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基于上述的概念映射关系,学生很容易实现从排队就诊流程向进程三种状态转换过程的顺向迁移,理解并接受新知识点。

3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课程,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相关知识必然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的教学历来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难点。本文根据这些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实践表明,这些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听操作系统内容枯燥、理解操作系统概念难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随着社会的进步,该课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相关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将继续。

参考文献:

第4篇:会计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基础会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3-0005-02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基础课程,也是该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第一门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垫脚石,该专业学生能否对会计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往往取决于该启蒙课程的启迪。对于从未接触过会计工作的初学者而言,首先要让学生听懂课,其次要让学生愿意学,最后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应用能力。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让学生听懂每一堂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确保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第一步。

一 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本科三批录取的学生,所以相对于第一、二批本科录取的学生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

1.家境好,兴趣多,综合素质较高

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境一般较好,大部分学生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少学生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在计算机操作,英语口语、形象大赛等方面都能崭露头角,喜欢参加学校各项社团活动,尤其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参与意识很强,积极性较高,且表现优异。

2.接受能力强,但自学能力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尤其在数学方面,但是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事物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对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易接受,在课堂上也表现出较强的接受能力,但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一般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涉猎课外知识的热情和主动性,即使老师布置他们去预习或复习,也无法准确地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和对知识的应用,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3.在学习中缺乏毅力、动力和自信心

独立学院办学层次、学习氛围和学生素养与一、二本院校相比确实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他们对美好大学校园理想生活的破灭,加之大学生活没有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监督,致使他们在学习中缺乏学习的毅力,学习起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一、二本学生差个档次,难以弥补或弥补也无济于事,往往易自暴自弃,在学习中碰到一点点困难,就产生自怨自艾的消极心理,缺乏自信。

4.就业压力大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就业中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他们没有普通高校或重点高校的过硬敲门砖(毕业证),却希望能得到和他们同等的社会认可和待遇,所以他们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实用性较强学科比较有积极性,对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学科缺乏认识,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二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学习的内容是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亦称会计的“三基”。至于“三基”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准则;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的目的和任务。(2)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方程式和会

计的平衡理论;复式记账原理;存货盘存制度;会计的循环理论。(3)会计的基本技能:编制凭证、开账、过账、试算、调整到结账、编表的全过程及所涉及的一些错账更正和成本计算等操作技能。

从其教学内容来看,基础会计具有专业性和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所谓专业性和基础性体现在通过基础会计的学习必须对会计有个全面的认识,了解什么是会计,会计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阅读会计报表等,但对这些知识又不需太深入、做到面面俱到,因为在基础会计课程之后会有专业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来进一步讲解。所谓理论性与实践性体现在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框架,对这些理念知识必须做到深入理解,并在理论教学中要突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性的教学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

三 独立学院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二是老师的人格魅力。独立学院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专注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思想教育,包括为他们进行职业定位和规划,帮助他们设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以及在遇到难懂的会计专业理念知识时,忘记了鼓励,没有及时和他们分享学习会计的体会和心得。思想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以致对学习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自然无法产生求知欲。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个性较强,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他们希望老师不但是“专才”,还是“通才”,他们会由对老师的喜欢而转变为对该学科的喜欢,也会由讨厌老师而讨厌这门学科。有的老师在教学中缺乏激情,对待学生提问表现冷漠,甚至冷嘲热讽,在言行穿着方面有时也极为不注意,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只把握到了理论课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课时,导致学生在该门学科结束时还不能对会计有整体的认识,不能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相联系。近几年随着老师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出现了部分教师过度注重实践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草草了事,导致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对所学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3.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陈旧

目前,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时由于受专业知识的限制,上课时很难与学生互动,只能由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将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传授给他们,所以在教学中不注重双边教育,未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欠佳。另外在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理论化,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四 独立学院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重视第一堂课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第一堂课上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对该门学科甚至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教师给他的第一印象。那么如何来上好第一堂课呢,首先要注意自身的仪容仪态,着装干净舒服,谈吐语调愉悦,神采奕奕,且要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真诚和责任。其次,在授课内容上,第一堂课不需要急于传授知识,而是花时间来讲述他们急于想了解的问题,如什么是会计、会计学科包含的内容、每门学科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如何学好会计、会计的就业前景等。最后,帮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介绍会计职业中的资格考试、职称考试和执业考试,讲述其考试内容和所学专业知识的关系,为他们制定一个长远目标,另外根据本学科的讲授内容制定短期目标,举一些成功案例来证明他们正确的专业选择,激起他们学习的动力。

2.理论与实践并重,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众所周知,基础会计中的理论知识不但对本学科的学习有影响,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大影响,所以在时间上要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高质量掌握。而对于实践技能的学习,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是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完成单项知识点的实训,这部分主要采用手工操作,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这个实训过程较简单,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多,其目的通过单项知识点实训可将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务,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增进学生的感知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第二阶段是在完成了理论教学之后,学生利用基础会计实训平台进行无纸化综合实训,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后作业在宿舍或实验室完成,指导老师定期收集审核,然后利用增加的第二课堂时间(晚上或周末)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在教材里看不到的各种原始凭证,如支票、增值税发票等,为学生创造填制真实原始凭证的机会,同时学生能在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下去辨别和完成各种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如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这样,既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整套会计工作的技能和方法,也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分析、判断经济业务,把握会计工作的实质,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具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该学科各章节之间的钩稽关系,使学生明白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从而整体所学知识,同时基本了解所学知识的重、难点;第二,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份授课计划,将每一章节课前问题和课后案例列入其中,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设的问题开展预习工作,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每一章节讲完后,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课后案例,回顾本章所学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用自拟的生活化、形象化的语言,讲解晦涩的会计概念和难懂的会计原理,使学生对各知识点感到形象生动而倍感亲切,如由学生描述一小型餐饮业的创立及一个月的经营业务,然后教师将会计六要素有效与他描述的相关内容对应,并适度加以展开,让学生感到会计就在身边;第四,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袁良荣.优化《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2011(3)

[2]梁飞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实践[J].财会月刊,2011(5)

[3]赵敏、沃健、梁飞媛.《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范式的实践与探索[J].会计之友,2011(7)

第5篇:会计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课程建设

一、前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造成了新的挑战,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也开始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重新的认识。《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课程,它有了更深层次的定义。由于办公自动化的普及,计算机基础应用成为很多人日常工作中的必需技能。各大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为了全力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当下这一课程的核心应当重在“应用”。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达,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都有个人电脑,而且几乎人人都会网上冲浪、网上聊天等。虽然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但对于办公软件等方面的知识还是十分有限,甚至有的学生不会使用word编辑文本。这种情况会使学生在工作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因此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施教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职院校对于毕业生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考核要求,在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中,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这是高职院校对应我国应试教育所指定的一项指标性的任务。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应用无处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经不仅仅是作为计算机高等课程的基础知识,也是高职院校其他课程中所必需的基础技能。在学生所学的其他课程中,例如市场营销课程,学生需要利用计算机来制作PPT演示方案;而在统计学当中,学生需要将统计的数据制成表格和图标的形式,这些都涉及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理论知识,学生只有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全面掌握了,才能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有更好地学习和发挥。

最终高职院校的学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就业问题,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是做好一份工作最基本的前提,因此,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才能有效地获得更具有竞争力的职业发展。到了实际工作中,除了一些专业针对性强的工作,大部分的工作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其中很关键的一项就是计算机文字图形处理能力。试想,如果连word文档、ppt演示文稿都不会制作,那么工作也难有突破,因此,提高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核心的意义所在。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施教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中,懂得使用电脑的占很大一部分比例,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在于学习计算机在工作中的应用,这与学生平常的电脑知识是不一样的。因此,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这一领域的能力还是参差不齐。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施教方式占了主导的地位,课程的施教以学生通过考试为主要的出发点,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都非常强的,如果只是枯燥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理论,只是为了通过考试,那么也失去了开设应用课程的意义。

课程的名称中有“应用”两个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去实践,现阶段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施教模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讲授理论知识,并不考虑学生的吸收和乐趣,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失去学习的兴趣,一个既缺乏实践又枯燥无趣的课堂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

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核心课程设计

(一)核心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及高职院校在施教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全面改善课程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本文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习兴趣,考试与就业兼顾的课程设计理念,既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吸收情况,适时改变教学内容,从考试的层面上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轻松的学习顺利的通过考试;从就业的层面上,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二)核心课程主要框架介绍

核心课程的设计摒弃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书本上的章节设计,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将课程知识重新编排。首先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试大纲作为基准,梳理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将枯燥的章节转化成人性化的学习流程。如今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课程的设计要更加贴近生活。

通常情况下的计算机课程主要分为四个章节:计算机理论基础、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办公自动化硬件。我们将课程的知识点重新归并,按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计算机的过程,在不减少考试大纲知识点的前提下,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编排为笔记本及台式机选购指南、计算机的日常维护、计算机单机使用、计算机网络使用以及计算机的周边设备。

五、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拓展课程设计

(一)拓展课程设计理念

拓展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强化实践。在前期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部分以及相关的基本操作。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通常都被安排在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第一个学年,所以有不少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很多计算机基础知识都已经遗忘,办公软件等的操作也逐渐生疏。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初衷,各大院校可以在最后一个学期以就业实践为导向,加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拓展课程。

(二)拓展课程主要框架介绍

拓展课程框架的构建主要基于计算机一级的考试大纲,并且要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要和专业课程学习。在这一前提下进行拓展课程框架的建设和内容顺序的安排。依据大纲内容,我们将其中涉及的八个考试重点编排成四大块,分块介绍相关知识点。通过对这四个模块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入门知识,并初步理解办公自动化的软、硬件的初级使用方法。在充分学习完框架范围内的知识点后,学生将会对计算机的选购、维护以及相关硬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在联网及非联网情况下的应用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除了以上介绍的基础知识,课程中还依照学生的工作需求和专业课的学习需要,选定了一些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案例。通过具体知识在这些经典案例中的剖析与演示,充分地突出课程在先后编排上的特色与重点,并真正达到方便学生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灵活运用计算机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华.浅谈高职“核心+拓展”的课程建设[J].课程建设-理论博览,2011,(05).

第6篇:会计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0引言

会计学科体系大致可分为基础会计、中级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其中本文重点分析基础会计这一学科,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比较重要的会计专业课。如果想要学好后面的会计课程,就要学好基础会计课程。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开展过程中,师生间缺乏互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学习效果不好。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势在必行。

1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1.1多媒体教学模式已产生

在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中,所有的知识理论都是通过教师的当堂说教传授给学生们的,主要通过板书的形式向大家传输知识点。虽然利用板书教学模式讲解知识,学生们可以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但是所获得的信息量较少,有时也会有因为课时紧张而删掉某些知识点的讲解。鉴于板书教学的弊端,现如今已经大约有80%的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学。一些学校在课堂上实行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互协作的手段,弥补了教学信息量不足的缺点,使教学更加直观。还有一些学校利用多媒体,把基础会计课程的相关内容做成了网课,可以供学生们学习更多的知识。

1.2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不统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响应国家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上大学的号召,会计类专业也进行了扩招,因此会计类专业遍布于全国各个大学。这些大学有的是非常著名的财经高校,有的是一般的大学,这些大学里开设的会计类专业也分为本科、专科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各个高校里,教师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无法做到不分层次、统一标准。此外还有许多其他专业,也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比如电子商务专业等。这些专业教授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侧重点都不相同。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中,有很多的专业课教材可以选择。针对这些版本,教师要根据本校以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教材的选择。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缺点,但很多高等院校在订购教材时盲目要求订购所谓的高层次教材,较少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而选用适合的教材。

1.3基础会计课程的任课教师存在差异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应该只是停在书本的表面,照本宣科地讲解已有的知识点,而是应该更多地挖掘深层次的内容,注意基础会计课程可能更新的内容。基础会计课程的任课教师,一部分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一部分是任课时间相对较长、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青年教师,但是更多的教师任课时间不长,还不熟悉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化课程。知识结构也不够完善,无法准确把握教材,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从知识结构方面讲,会计知识结构体系不够完善,例如:传统的讲授模式学习会计账簿,需要6个课时左右,如果任课教师学会使用会计电算化,课时可以减少为以前的一半左右。但是有很多任课时间较短以及对教材不熟悉的教师,他们没有办法找到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关键点。这些就造成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在不需要详细讲解的内容上,而该详讲的内容因课时不够无法详讲,出现了教师授课感到任务重、学生学习也有难度的局面。

1.4基础会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

据了解,许多学校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设会计专业基础课。在大一第一学期,学生们还没有完全从高考以及较长的假期中缓过神来,又经历了为期几周的军训。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无法很好地学习会计专业的基础课,他们对抽象的专业名词无法理解,接受起来就更加困难,从而造成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的现象,这些都体现出了基础会计课程安排得不合理。

1.5对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不重视

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既需要获取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又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提升能力。所以说,二者是同样重要的。可是现在的基础会计课程,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总课程相应地减少了。这就造成了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后,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们去会计手工实验室和会计信息化试验室来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1.6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学校、院系管理体的影响

很多学校、院系管理者认识到了教师的重要地位,对任课教师采用了激励的策略,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以使教师积极地参与到科研中去,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其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2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2.1合理安排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针对上述所提到的由于教学计划改革,教学课时变少的问题,教师要做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由于课时的减少,教学内容被压缩、教学进度加快的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教师要注意,不能因为教学进度的问题,不再和学生们进行课堂互动,这样会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完知识点后,针对课堂上学生们没有理解和自己没有讲解透彻的知识点,通过微信、语音等形式进行交流,为学生们解开疑惑,也可以通过学生提供一些网络视频课程,供学生自行学习。

2.2运用多媒体教学

前面已经说明了传统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传统的教师“一支粉笔行天下”的教学模式配合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模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有一些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数据线和表格等信息,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被学生全面地认识。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这些知识就非常直观地展示在学生们的眼前了,使学生们自愿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也可以在课下,把一些有价值的在线课程的学习资源发给学生们,促进学生们自学能力的培养。除了这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在自己的学习能力范围内,去设计一些小课件、或者做某一节课的幻灯片,并依照自己的理解对其在课上进行讲解,再让在座的同学评价课程。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应用多媒体做PPT的学生在讲课以及备课过程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也使评课的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加强对基础会计课程知识点的掌握。这些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都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基础会计课程的信心。

2.3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提倡理论结合实际

在学习完基础会计课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的会计专业的考核工作。有的考核模式是课堂中的答疑,教师通过这种在课堂随机提问学生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有的考核模式是期末考试,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教师会设计一张符合本学期所学知识的难度的试卷,对学生们进行考核,并给予打分。这样的考核模式,会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意识,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通过复习、巩固,使自己所学到的基础会计的知识更加牢固。与此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规定,现在的课堂中都采用分组教学,教师也可以把考核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对这些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统一管理,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的友谊更加牢固。

2.4加强实践锻炼

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轻视,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及学校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在当今的社会局势下,我国需要的是可以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习基础会计的学生,以后大多会从事会计工作,在工作中,一个优秀的会计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教师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要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例如让学生们掌握做账、查账等实践操作能力。

2.5采用激励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的激励方法是学生加快学习进度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动力,例如评职称以及分发奖金等。教师一方面出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要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这些激励政策,会督促自己主动进行教学反思,努力把课上好,并且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不断进行强化与改革。

3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基础会计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把最新的教育技术引入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来;面对新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长久的发展眼光看待,找到适宜会计专业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们摆脱学习单调、枯燥无味的局面,更加热爱学习。

4结语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总体而言,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教学改革,教师的任务不容小觑,应正视这个问题,秉着积极的态度去适应新模式的教学,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比如专业知识以及技术能力的更新,使自己成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中脱颖而出的新型教师。

主要参考文献

[1]时军.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财会通讯,2011(27).

[2]胡敏,陈立波.非财经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

[3]毛玉萍.加快《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适应“升本”要求[J].科教文汇,2006(6).

第7篇:会计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考核方式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非机类专业学生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其中材料专业、电器专业、工业工程和工业设计,甚至管理类的某些专业等均会学习应用该课程的相关知识。这些专业的学生不具备机械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不小的挑战。目前对于该课程教学方式已经进行多方面的研究[1-5],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分析该课程的特点,然后了解相关专业学生的特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基础知识的综合,内容多,知识面广,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的运动副、自由度计算、一些专用术语、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

2.相关专业学生的特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是针对非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这些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对机械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入学习只需掌握构件之间的连接、各种传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等知识。比如对管理类的学生,偏重文科知识的学习,对于首次接触机械通用零件和常用机构,常常会比较迷茫和不知所措。专业老师也很头疼,认为很简单的专业知识,花很长时间讲解,学生理解还是很困难。但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一些常用的健身器材四杆机构脚踏器等,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均避免不了会碰到。针对这些情况,根据多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进,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的改进

(1)激发学生的兴趣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对于工业工程和工业设计及管理类的某些专业的学生而言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机构比如拖把挤干器、手压抽水机、飞机起落架、画板支撑机构和雨伞等每个人都会接触的常用机构。同时结合机械设计基础的专业术语讲解,学生就相对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把近几年湖北省学生机械创新大赛的作品展示给学生,同时讲解各种机构设计的巧妙之处,机械设计并不枯燥,也是很有趣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

(2)加强实验教学

理论讲解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抽象,常常如堕五里雾中。结合学生情况,多组织学生到机械实验室参观各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对一些常用零件分别命名,使学生走近零件和常用机构,并且认识它们,结合处于东风公司专业厂所在的城市,寻找一些汽车零部件及各种不同失效形式的零件,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理论知识从专业的角度对失效方式进行总结和讲解,使学生感觉学有所用。针对一些常用机构,引导学生多动手,让一些机构动起来,然后先让学生寻找原动件,以及运动传递路线和执行构件,分析构件与构件的连接方式。结合课本内容老师演示一步一步讲解,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有意思。

4.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提炼关键内容,有重点地授课。比如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业产品创新设计及相关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领域的开发、研究、策划。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生只需掌握各构件之间的连接、一些常用传动机构及相关工作原理等知识,因此重点不在各构件的受力分析、具体设计和详细的理论计算,而是知道生活中有这些机构和通用零件,以及这些机构的工作原理,在具体地进行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时,在不影响产品的主要功能下,对产品进行有创意的外观设计。

5.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主要是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深刻的掌握和理解。但是,对于非械机类专业的学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要有所改变。先要明确学生学这门课的目的是熟悉和了解一些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具备最基本的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可进行如下方面的改革。

(1)课堂考核

当学习一些认为学生需要的知识点时,可课前告诉学生这部分要课堂考核,讲解后出一至二个题目让学生做,交上后,再讲一次,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公交车门开闭机械传动部分,先放动画,讲解工作原理,指出原动件,以及传动路线和执行构件和构件间的连接方式,让学生画出机构示意图,并且计算机构自由度,然后交上来,最后把正确的机构简图一步一步画出来进行详细讲解。根据学生所交资料的情况给相应的成绩。

(2)课堂讨论和讲解

当讲解到某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零件或者机构,就让学生自由发言并相互讨论。比如火车上常用的拖把挤干器,把照片和工作过程放过以后,问学生坐火车注意到了没有,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拖把挤干器,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和思考。同时让每一个同学准备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给五分钟时间到讲台上讲解。这样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学习课本知识,并且锻炼学生面对多人的敢于表现自己的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给出成绩。

(3)制作模型

让学生根据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常用机构,制作实物模型,这让学生兴趣很高。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尽情发挥专业特长,制作出各种各样形状和不同颜色的作品,而且具备机械常用机构的功能。这比一些机械专业的学生做的还要精致和漂亮。而且不同专业,不同的思维方式,常常诱发学生不同的创新思维。根据作品情况给一个成绩。

(4)开卷考试

利用最后一节课,出几道题,开卷考试并结课。结合几部分考核,给一个综合成绩。

6.结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及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分析,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出更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所培养的学生更贴近、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海贤,孙占刚.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6(1):39-42.

[2]闫存富,孔令云,张崇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7:125-126.

[3]张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数字化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和探讨[C].第二届心理学、国际会议管理和社会科学国际会议,2014,31:35.

第8篇:会计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收稿日期:2014-05-09

作者简介:梅梅(1993- ),女,吉林白城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会计专业学生。

会计类人才是典型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其成长过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一些基础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课程枯燥而厌学,导致学习基础不牢固,在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其是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学好《基础会计》,以形成过硬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以及随机应变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基础会计》的基本构架

《基础会计》的内容是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应用。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基础会计的特点、对象、基本前提、一般原则,是全书的理论指导思想;第二部分为实务篇,重点介绍会计工作的主要步骤,也是会计循环的主要内容(从凭证到报表),是全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为总结篇,是对会计循环的归纳总结,并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核算组织形式;第四部分为了解篇,介绍会计组织的有关问题。把握其基本框架,便可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理清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二、《基础会计》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困难

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常常会感到此课教学内容技术性强、抽象、枯燥,不易听懂学会,主要存在三方面学习困难。一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难以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会计》教学仍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即使是实践教学,仍是依据教师的逻辑、教师的讲解而进行,学生更多的是模仿教师做实验。二是教学时间过于紧凑,导致学生难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大多数学校的《基础会计》课时安排都是一个学期。学习时间过少,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或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认识不深刻。三是理论教学全部完成后才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弱。《基础会计》教学安排,大都是理论教学全部完成后才进行实践教学。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三、学好《基础会计》的方法

(一)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要想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正确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付诸行动。其是会计专业的启蒙课程,同时还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基础会计》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此,会计专业的学生要站在国家和自身发展的高度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

(二)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

一是形成明确的知识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明确会计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基本职能;能够按照会计要素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能够正确而完整地填制各种凭证并合理进行账簿登记;能够掌握会计的核算程序;能够编制完美的会计报表等,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知识储备。二是形成明确的能力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按照经过严格的审核并确认没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完成填制记账凭证的能力,能根据相关凭证进行账簿登记,能根据账簿内容编制会计报表。三是形成明确的职业目标。必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必须做到诚实守信,不做假账;必须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必须具有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确立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争取做到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如果发现的问题比较复杂,自己无法独立解决,可以通过和其他同学之间的探究与合作解决问题,如果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可以求助教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始终确认自己的主体位置,不能事事依靠教师或者其他同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调动自己的潜能。

第9篇:会计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方法;高职高专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融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体系中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因此,基础会计教学中,如何让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动力已经成为这门课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

《基础会计》这门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来说比较简单易懂,因此会有一些老师认为这门课教学很轻松,只要将内容讲完即可。其实不然,作为一门基础课程,除了知识点的讲解要清晰易懂,还需要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提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继续将这个专业学下去,这也是这门课应该起到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上好《基础会计》的第一堂课,做好本课程的入门准备。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假期结束,新学期开始,很多老师需要放下家中的事务回归学校。这时候,会有部分老师还不能把重心全部放在教学上,对于个人形象和精神面貌难免不够重视,也认为不重要。但其实恰恰相反。学生在进入新的环境中,眼睛观察到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往往对于老师的形象要求更高。因此,有好的精神面貌就已经吸引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

其次,树立学生信心。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学生第一次接触会计这门专业的时候,作为老师,除了讲解知识内容外,在第一堂课,更应该带领学生进入这个新的知识领域,为他们建立会计专业的知识体系,让他们了解在校期间需要完成的课程、达到的目标、取得哪些资格证书,以及会计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方向。让学生对这门课有信心、对这个专业有信心。

再次,采用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基础会计》的第一堂课一般会讲述会计的概述,这些知识相对枯燥抽象一些,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尽可能多举例说明、旁征博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比如可用使用投影设备和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作为多媒体进行授课;比如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演示所举实例;又比如在讲述会计专业知识体系时,可用树状图更清楚的表达体系结构。这些方法的使用都可以让第一堂课生动形象,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对后面的知识有求知欲。

第二,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理论实践相结合,增加课堂趣味性。

第一堂课完成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接下来的整个学期的教学中,依旧需要用心的准备。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现阶段单一的知识讲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工作岗位中能熟练操作会计业务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在《基础会计》整学期的教学内容方面,还可以采用手工实践法、学生指导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熟练操作会计业务。

手工实践法:《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选择用企业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来举例,通过模拟企业的会计核算,用实例来解释说明理论知识,以运用会计手工账完成企业会计核算为工作,明确会计工作的内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练习和操作,在实践中产生知识需求。并针对其需求引入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实践的趣味性,做到理论和实践良性循环的效果。

学生指导法:旨在挑出理论知识好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辅导其他学生。让学生在指导他人的过程中,更深入的认识到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弥补欠缺的部分;让被指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努力探索知识。培养团结精神的同时,提高课堂趣味性。

第三,两种教学手段并用,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

作为整个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除了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取阶段式实践教学手段,用实践来巩固学习效果。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整章节实践教学方式、综合模拟实践教学方式。

整章节实践教学方式:在完成了单一知识的学习后,以企业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为基础,将单一知识点连接在一起进行统一处理。做到对知识点串联的熟练掌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章节可整章节进行知识点实践操作。例如针对某一经济业务进行凭证填制、凭证修改、错账更正等操作。

综合模拟实践教学方式:仍以企业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为基础,将更多的、甚至整本书的知识点融入实践中,做到综合实践的目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填制凭证、修改凭证、错账更正等知识点在一个练习中同时考察,来体现学生在相对复杂的情况下能否正确处理会计工作。

在《基础会计》这门课中,用这些实践手段循序渐进,形成科学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环节,巩固会计业务的实践操作。

《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只是一个经验和想法的探讨。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要求教师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还需要拿出认真的态度对待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才能做到熟练操作会计业务。

参考文献:

[1]刘宜鸿.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

[2]翟星红.改革“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3]钟莉.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求知导刊,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