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知识笔记范文

中医基础知识笔记精选(九篇)

中医基础知识笔记

第1篇:中医基础知识笔记范文

人体解剖学联系学习法应用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医学课程的基石,因此学好解剖学至关重要。而人体解剖学名词繁多,内容枯燥乏味。面对如此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感到知识繁琐、抽象难记,逐渐产生厌烦心理。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谋求解剖学记忆技巧。笔者作为一名解剖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六种联系学习法以便提高解剖学的理解、学习和记忆效率。

一、活体联系学习法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挂图、模型和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免除许多繁琐的文字及语言描述,但教具毕竟不同于实物,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人体部位可让学生对照自身或同学认清其位置。比如,讲到体循环的动脉时,学生可以通过挂图、模型和多媒体的展示,在自己或同学身上触摸到全身脉搏搏动点,并讲解给学生临床常用止血的压迫部位,测量脉搏和血压的部位。这种逐层深入的学习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二、标本联系学习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实验室标本的辨认和尸体解剖的实际操作。要重视实验,学会运用图谱,联系活体实际,必须结合临床工作需要和实际应用,把课堂讲授知识与实验室标本、活体触摸以及必要的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如“怎样计数肋骨和椎骨数?”“昏迷病人怎样穿插胃管?”“有的小儿为何熟睡时张口呼吸?”“法医学上怎样断定婴儿是产前或者是出生后死亡?”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避免学生脱离实际和死记硬背,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的目的。

三、生活联系学习法

生活中常用语与解剖学的联系,比如人们常说的“小心眼”“偏心”“脑子进水了”等。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食品与人体器官的联系,比如:核桃与脑、西红柿与心脏、柿饼与红细胞等。利用生活联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四、功能联系学习法

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在古代,人类的手在劳动过程中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这充分证实了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这一观点。

五、临床联系学习法

解剖学属于基础医学,在学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医学内容,这就要求解剖授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解剖学知识,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临床知识。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完全可以联系相关的临床医学病案,让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一定的医学临床知识。一个有代表性的临床医学病案,常常会起到茅塞顿开、柳暗花明的作用,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病例,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趣味,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解剖学内容的掌握,同时也增加了对临床医学内容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最终为以后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整体联系学习法

系统解剖学把人体分成九大系统,在学习时要把这九大系统相结合的学习和记忆。食管、输尿管、男性尿道分别属于消化、泌尿、生殖三个系统,但它们之间却相互联系。有不同三处狭窄,第二处狭窄的原因是受某个器官的影响等。所以解剖学的每个系统都不是单一孤立,都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在一起。因此,把每个系统相关的知识相互理解、消化、结合才能更高的提高解剖学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适合的记忆方法,经过与没有进行记忆方法训练的班级比较,受指导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要明显高于未受记忆方法指导班级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要更深刻。

本文所列举的几种方法是笔者从事解剖学教学工作中,通过学习实践与交流获得的点滴心得,希望以后能与解剖学界的各位同事共同探讨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兆华,李晓莉.解剖学课堂教学探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23-24.

\[2\]王怀生.解剖学基础\[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34.

\[3\]王云祥.解剖学精品课程视频.哈尔滨医科大学电教中心,2004.

第2篇:中医基础知识笔记范文

若要问华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最具实用性,影响最深远的内容,无疑是中医学。它以独一无二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的历史传承福及国人数千年。在捍卫人类健康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充分证明了自己存在的科学价值。作为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中医学基础》全面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体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1],是中医学理论的入门学科。但是,对学科基础本就不佳的中职生来说,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内容显得深奥且枯燥,极易产生畏难心理、丧失学习兴趣。在国家大力提倡“实施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当下,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必须要走革新教法之路。在此,笔者结合个人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彰显中医理论特色,不断扩展其内涵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兴趣,夯实理论基础和强化操作技能。

拓宽思维,调整内容

西医快,中医慢?西医副作用大,中医副作用小?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类似的言论。作为两大医学体系,西医学与中医学的激烈碰撞从未停止。关于二者孰优孰劣,至今未有定论。学生对此也极为关注、兴趣颇浓。而这恰恰正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兴趣支点。所以,教师可拓宽授课思维,在传授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适时把中、西医学在基础理论、病症诊断、临床治疗中的差异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但能满足其好奇心理,更能让学生科学辨证地看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异同。

根据重要性和实用性,结合大纲要求,将教材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类。仅需了解的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学;要求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让学生熟知其中的医学原理,不作深挖、不加难度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系统地全方位讲解,力求学生能抓住重点、全面过手。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不可或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为优先。另外,针对《中医护理学》、《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三门课程内容之间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状,有必要优化整合这三门中医基础课程,使其知识内容上的联系及分工更加合理化,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创新教法,多元施教

“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告诉我们: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定然会有单调刻板、兴趣日减之感,最终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活跃课堂、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将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趣味记忆法、寓教于乐法、中西合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中医素质,提高学习水平有明显效果。比如用名句“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印证“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典故“范进中举”来说明“喜为心之志、喜伤心 ”,这种寓教于乐自然能让学生一点就通且过目不忘;比如在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时,向学生说明“木火土金水”五者相邻即是相生,相隔即是相克,学生很容易记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识记麻黄汤的四味主药: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时,依其谐音,把它翻译成“干妈贵姓”,这样的趣味记忆相信学生想忘记都难。

善用资源,形成合力

由于中医学基础是一门纯理论学科,基本没有实验课程的相关安排。这是导致学生兴趣流失、信心缺乏的根本原因[2]。在实际教学中,为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独立分析、创思维新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可用课外兴趣小组、图书室开放阅读等载体向学生开设《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食疗学》《中药学》等多门选修课程,让学生能较全面了解中医学知识。

第3篇:中医基础知识笔记范文

1明确培养宗旨和教学目的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长期同疾病作斗争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我国的历史还是世界各国的实践,均雄辩地说明:中医是科学的,中医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医教学既要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又要创立我国的新医药学,以便更好地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服务。

要让学生明确每个章节、每次课程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根据具体教学目的的相关要求,对重点、难点要讲透,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精华部分,同时能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课堂上反复强调,用案例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及时给与补充说明。通过对教学目的认真分析,对相关内容的讲解,让学生能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理解及应用。

2合理处理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突出

中医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笔者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应讲授的教学时数,突出重点,突出实用,主要讲授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介绍中医的理论知识,分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诊法、辨证、治则与治法等,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部分的辨证内容中,穿插讲授中药、方剂及临床的有关内容。第二部分扼要介绍深受基层医务人员欢迎的针灸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如针刺法、经络腧穴、灸法及拔火罐、常见病的针灸治疗等内容。因本课程理论学时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处理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对次要内容则引导或督促学生自学。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包含丰富的知识和哲理,奥妙无穷,而学生思辨能力不足,所以要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了解其知识结构,扎实地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因此在教学中,以讲为主,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因为学时的限制,无法面面俱到,要分清主次。

学习中医,最终还是要辨证论治,而辨证又是论治的前提和基础,辨证的理论基础就是脏腑的生理病理,脏腑生理在整个中医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十分突出。然而教材中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就是几条抽象的条文,学生难以理解,如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等。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都是由脾主运化功能衍生出来的;临床上的病变多表现为运化功能失常,如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等。所以脾的功能中脾主运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只有将这个功能讲深讲透,让学生理解脾主运化,脾与其他方面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才能推断出脾的病理变化。再如“证”的概念,很多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易与“症”相混淆,而中医病因、诊断和治疗都围绕着“证”,所以必须把“证”的概念讲清楚,并与“症”、“病”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辨证。

3教学方法得当

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照本宣科,方法单一,而中医内容相对枯燥,学生难以理解,以至于在课堂上学生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学习厌烦,弃学等不良现象,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定目标。而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一切教学过程都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利用纲目法、归纳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3.1纲目法

纲,即是每科的绪论和每一章节的概述,讲好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于深入学习非常重要。例如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代表药为麻黄、桂枝、荆芥等,这类中药性味多辛、温,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功效是发散风寒,辛温解表,这是共性内容。不同点有:麻黄还能利水消肿,宣肺平喘,而桂枝还能通阳化气等,只需记药物属于哪一类的中药,结合其不同点、主要功效、主治等,自然就掌握了各种药物,方剂也可按照同样的方法去掌握。

3.2归纳法

笔者不仅教案、板书采用归纳法书写,每次下课前或者每章节也运用归纳法进行总结,并将前后、纵横有联系的内容综合整理,归纳对比。这种归纳总结可以由学生进行,也可以教师提出要点,让学生加以发挥,最后教师作出总结。中医知识内在的相互关联,用简单的文字概括繁杂内容,难以记忆可通过归纳使它容易记忆,便于理解。如脾气虚的辨证要点是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脾气虚的临床表现即是纳呆,腹胀、便溏,少气懒言,疲倦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心血虚的辨证要点是心的病变特点和血虚证,心血虚的临床表现即是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足发麻,眩晕,舌淡、脉细。归纳学过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3案例教学法

中医案例式教学法是中医教学的特点之一,在中医基础和临床教学中都被广泛使用,能有效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但是相对传统的中医案例式教学法仍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得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笔者采用多媒体视频临床资料采集’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进行动态式案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4互动式教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联系曾经接触过的、学过的知识,提出一些相关知识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例如讲解病因中风邪的致病特点时,就可用引导式的发问:为什么感冒时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头痛呢?为什么平时出现的病症最多的就是感冒呢?学生可能有很多种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风邪的致病特点去考虑。学生就可以纷纷发言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各种各样的答案得出要掌握的内容:感冒的主要病因就是风,因为风是阳邪,侵犯阳位,所以最常出现的是头痛。而一年四季都有风,所以平时出现的病症最多的就是感冒了。例如运动后出汗多就应该要避风来预防感冒。通过诸如此类的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联系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3.5其他教法

趣味记忆法(趣味方歌)掌握方剂的组成,如枳实导滞丸,主要包括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这些药物,如果单纯这样记忆,就很容易忘记,但如果采用趣味方歌的话,“三黄猪(术)只(枳)谢(泻)神灵(苓)”,这就容易得多,而且很难忘记了。还有重复记忆法记忆中药的功效,等等。

第4篇:中医基础知识笔记范文

【摘要】: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面对现阶段教学工作中理论教学时数有限,而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在基础医学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思维能力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医学教学中采用PBL结合多媒体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PBL;多媒体;基础医学教学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繁多的教学任务,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依靠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笔者经过实践,在基础医学教学中采用PBL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1. PBL教学法的优缺点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基础医学中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1]。PBL可以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去粗取精、分析归纳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提升沟通技巧及人际交流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可以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医生所面对的不是书本是生硬的疾病,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病人。提升人际交流能力,学会和患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所必须具备的。

但PBL教学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这种教学法一时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学生在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方面有所欠缺,而且也缺乏具体实践,所以在教学中会有一些困难。

2. 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

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教学更形象更生动,不但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穿插音像资料,使枯燥德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2]。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及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并能通过多种感观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但多媒体教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学节奏快,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不利于学生做笔记,还有一些学生一味地去抄笔记而没有领会老师的讲授;另一方面,每位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不一,有些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有些多媒体课件就是书本的翻版,老师只起到一个播音器的作用,学生听课兴趣下降,教学效果差。

基于PBL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各有优缺点,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PBL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 具体实施

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及有关资料,独立地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还不能独立解决的疑难问题,使老师获得信息反馈,教师再作重点讲解和必要的启发,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难题。一个小班大概30个学生,把他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5个学生,选出一个学生为小组长,来组织协调相关事宜。3个小组制作多媒体课件,把问题融合进去。另外3个小组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充分应用实物投影进行讲解,适当播放幻灯片,把疾病的形态学经过都演示出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去准备,然后利用一节课来检验学生的成果。这样既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也可以再一周后进行及时的复习,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评分表,让他们也参与评分,既给本组打分,也给其他组打分,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按照下列方面进行评分:仪容仪表(5分),语言表达能力(20分),知识讲授正确性(25分),团队精神(25分),课件制作水平(25分);而在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中把最后一项替换成模拟和表演水平(25分),其余相同。6个小组交互进行演示,首先一个小组进行多媒体讲授,派出一个学生代表来讲授他们组制作的的课件,这个小组其他成员则回答在讲授过程中提出的相关问题。每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然后下一组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都演示完以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指出本组和其他组的优缺点,时间控制在2分钟以内,最后由老师做总结,指出并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最后收集评分表,算出平均分,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提升人际交流能力,学会和患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基础医学的教学实效、打造高效课堂,这就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笔者实践证明,在基础医学教学中,采用PBL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医基础知识笔记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笔者在一学期的教学周期中分别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8级本科班253人设定为实验组,第一临床医学院2008级本科班169人设定为对照组,两班学生在入学时均为随机分班。

1.2教材及教学内容

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兆胜主编的《中药学》教材,此次开展“PBL”教学法,笔者选取了6个章节共计20学时的教学内容进行PBL教学。

1.3方法

实验班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为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保证统计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班及对照班均由中药学教研室同一位有多年授课经验的教师任教,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3.1PBL教学实施

(1)授课前准备:在实施PBL教学法之前组织本教研室5位中药学课程的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中药学知识体系的特点以及章节的内容安排,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讨论整理出实验教学的章节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并把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重点突出每一章节药物的共性特点以及每一味药物在共性的基础上自身的个性特征,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问题中同时也涉及到与学习章节内容密切相关的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的内容。根据各章节设计的问题制作相关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

(2)分组和讨论“:PBL”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将下一次课学生应掌握的主要内容和讨论的问题提前发给他们,便于课后进行预习,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进行讨论。由于每班人数较多,加之授课时间有限,为了便于讨论,将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分组,每小组有一位小组长负责,自行确定讨论时间。学生依据问题进行充分的预习,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讨论,每位学生都要求发言,有争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堂加以解答,小组负责记录并在课前交给教师。

(3)课堂实施:在开展PBL教学的课堂上,由各小组组长就本小组讨论过程中存在分歧的问题以及讨论的结果发言,教师对于学生意见一致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对于学生存在意见分歧和疑问的内容以及难点、重点内容,教师要做详细重点的讲解,以保证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逐步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1.3.2传统教学实施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精心准备教案和讲稿,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堂上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每章节在结束前作归纳总结。

1.4评价方法

为客观的评价PBL教学法的效果笔者采用了成绩分析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

1.4.1成绩考核

学期结束,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从题库抽取试题,题库试题均是按照学校统一要求由本教研室教师出题,各章节题量符合学时的比例要求。题型及内容是客观性试题(选择、填空)占60%,主要考核学生基本概念、中药的功效的理解与记忆以及中药的典型个性特征。主观性试题(简答、论述题)占40%,测试学生对药物的理解、应用的能力以及相似药物的异同分析与比较。由教研室人员按照评分标准统一进行阅卷。同一试题由同一位教师评阅。阅卷及评分:得分占题量总分90%以上为优秀,80%~89%为良好,60%~79%为及格,60%以下为不及格。

1.4.2问卷调查

为了客观评价PBL的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学生反馈意见表,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法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学生的反馈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成绩分析

对实验班及对照班的考试成绩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218

2.2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253份,回收253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与结果见表2。

3讨论

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学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础科学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每一个问题都要求经过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被严谨地安排在这些问题之中。教师必须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及方式,用自己渊博的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3.1成绩结果分析

成绩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特别是主观题部分,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由此说明PBL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记忆,更能够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反映出学生对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很牢固,同时也对既往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医诊断学的知识进行强化与系统掌握;还能看出学生对中药学中的某些相似药物的能够在掌握其共性特点的基础上对各自的个性特征把握的很好,充分显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2调查问卷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对教学效果满意,认为此法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增强对枯燥的中药学功效的记忆与理解,增强了实际的应用能力,很多同学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表示,通过自主的学习,能对自己或家人生活中常见的疾病进行自我诊断和治疗,有的还收到的很好的效果,不仅更加深了对某些或某一类的中药的理解认识,还巩固了专业思想,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3.3体会

通过PBL与传统教学法相比,笔者体会到:(1)对于教师来说,PBL教学法能够促使教师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需要阅读大量的现代与古代的文献资料,对教学内容理解更加深刻,对每一味中药从渊源到现代研究以及临床的实际应用都有很好的把控,具有更好的知识的驾驭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法机械、枯燥的教学模式,教学水平提高明显。(2)对于学生来说,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同时还培养了学习兴趣,转变了学习观念,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第6篇:中医基础知识笔记范文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更新和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正确处理好化学教育与医学教育关系以及化学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总目标之间关系,是当前医用化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就上述问题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命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更新与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其影响作用正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这种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更加注重社会与个人的结合;(2)更加重视人文精神在科学技术教育中的渗透;(3)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4)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5)更加强调专业技术、技能教育,更好地为社会生产服务。以此为导向,切实做好“六个对接”即职业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1]。化学课是医学类职业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如何改革?总的设想是:改革后的化学课程应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医学教育的总目标和社会需求,能更恰当地处理好化学教育与“六个对接”的关系。

2改革思路及实践

医用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医学联系十分紧密,医生终身都需要化学知识。医用化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医学教育培养总目标和现代医学发展服务。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发展学生能力作为中心任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认识既能反映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又注重社会实践(即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简称STS教育模式[2]),正逐渐得到愈来愈多教育同仁的青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关键。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讲的就是兴趣对学习有巨大作用。兴趣会让人注意力集中,观察仔细、记忆深刻,整个心理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状态[3]。许多学生成绩优秀的诀窍主要是他们对一些学科比较喜欢、比较感兴趣,且下了较多的功夫,说明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2.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读书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手到、耳到、脑到。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多种感官并用,有利于发挥综合效应的作用,这对理解、记忆新知识有巨大意义。学生常常反映所学的新知识容易遗忘。遗忘也有一定规律,即先快后慢[4]。同时,根据医学研究,人脑的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律,每天有记忆力最好的时段:清晨起床大脑最清楚,可多记外语单词,多记医学上的概念和各种正常值;上午8~12点精力充沛,在听课时,多思考课堂中的难点内容;晚上6~8点,大脑记忆最佳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用脑、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多种感观并用,从而获得牢固的知识和技能。

2.3注重教学方法

医用化学这门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学时不多,而教材的起点较高,新内容多。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好这门课,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我们在开课前,首先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以便有的放矢。有些专业招收的学生文科生多,理科基础差,记忆力强,但往往是死记硬背,抓不住要点,缺乏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更缺乏必要的理解力。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否则,很难达到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因此,上好本门课的第一课《绪论》很重要。让学生明白医用化学与中学化学有什么异同,它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有些什么内容,应该怎样去学习等,这样,学生对医用化学有了一个大体上的了解。再者,在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科学知识的发展是无限的。教学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要从科学知识总汇中精选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他们学习的方法。为此,在课堂上把难点尽量讲深讲透,对易懂部分,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学生自学。每门学科都有一些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这就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在教学选材上,注意针对性,结合医学临床实际删去一些理论性强又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注意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医学工作中的应用,对现有教材部分内容作了一些补充和修订。增加了化学与环境教育,元素与健康,并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等,让学生明白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从事医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围绕胺、生物碱等章节教学,讲解一些常见药物,以及和后继课药理等课程的交叉和渗透;围绕元素教学、讲解元素发现史,用科学家献身科学、认真工作、顽强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教育和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发奋读书、爱业敬业。通过这些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内容进行教学,缩短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生活的距离,增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后继课如生化、药理等课的衔接。“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过后全忘记”,这是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不仅是学习上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教师教学上的问题,假如教师在上课时能把必要的知识和获取这些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同时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心领神会,即使不作笔记,也会经久难忘。例如在讲苯的结构与性质时,如单纯地讲,非常抽象枯燥,但笔者在讲解时,会讲芳烃的发现和凯库勒的“梦”并运用PPT给学生作对比讲解。这样既少花时间,又有助于理解,由此所形成的概念很难再遗忘。

2.4注重技术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从事社会工作和医务工作的能力

结合职业院校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富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这个特点,加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更显得必不可少。结合卫生部部颁大纲技能目标要求和本地区实际情况,把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实践内容上充实,方法上改进;加强对学生指导、考核,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明确化学实验中有哪些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哪些必须熟练掌握、哪些一般能完成,清楚基本程序。化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实验技能、用化学用语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基本计算等。实训中,首先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能促进学生在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基本技能达到熟练、正确的目的。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没有一定量的训练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采取了适当增加学时数、合理安排、突出重点、实验操作达标等办法进行实施。重点突出了与医学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化学试剂基本知识、溶液配制及浓度换算、天平使用、滴定分析等基本操作。让学生反复练习,教师示范,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过关。第二,加强化学实验技能考核。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能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状,对促进教学、考试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学生今后工作需要制定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考核评分标准”,标准包含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实验室管理基本原则、常用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操作动作要领及规范等内容,根据内容给出量化分数值。其次,将平时考核与学期年终考核结合起来,让学生重视每个实验内容。在实验中加强教师巡视检查,纠正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实验结束后,检查学生实验记录,结合实验报告评定学生每次实验成绩。学期结束时,教师给出实验内容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实践经验积累写出实验原理、所用药品、仪器设备、实验步骤、结果计算。教师在实验室观看操作,并考核量分,最后将平时与学期成绩综合处理。

3小结

通过实施STS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今天所学知识就是明天所需。因此,教学的导向性是明确的,也是正确的,有激励学生学习的功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因选择的教材内容十分贴近生产、生活和医学科学,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其适应能力也增强了,工作后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实施STS教育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无现成教材,很多知识还得教师重新学习和组织,加重教师教学负担;缺乏社会实践考查经费等。这些问题,还待进一步探索,以谋求得解决。

参考文献

[1]周如俊,董振.“六个对接”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24):77-80.

[2]张友楚.医用化学教育与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4.

[3]中华中等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编委会.中华中等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5卷[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190.

第7篇:中医基础知识笔记范文

关键词: 传统中医教育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走出困境

我国中医高等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等中医学专业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然而,当前中医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这使得许多人对高等中医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困境。[1]笔者通过传统中医教育和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对比研究,对现代中医教育作出一些探讨,以期对现代中医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传统中医教育与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比较分析

(一)选拔方式

传统的中医人才选拔需要通过不断的考核,确认其医学知识够得上准入资格和自身道德没有大的过失方能继续深造学习,如此就可以确定通过的学生拥有足够的医学基础和一定的道德修养。如清代造就医官人才,分为内教习与外教习两种。内教习是教授内监中的学医者,外教习是教授普通平民及医官子弟中的学医者。外教习人员的选拔及培养均极其严格。按照规定:“初进医生,自取同乡京官印结,赴院(太医院)具呈报明,经本院首领厅验看后,再取本院医士、医官保结,由堂官(院使,院判等)面加考试。医学可造就者,准其在院候试,挨次顶补。”这些经过重重考核、确系“通晓医理、身无过犯”者,才可以进入外教习厅学习。[2]

现代中医高等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是经过高考选拔,学生只需通过相关中医专业的分数线即可进行深入学习。这种选拔方式通过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在确认其是否具有足够的医德修养基础和合适的学医动机方面缺少一定的选拔标准。

(二)医德教育

四川名医陈鼎三曾说:“以德统才方为良医。”传统中医教育在准入和学习过程中都有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学生在接受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师辈或者父辈的医德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有良好的医德修养。[3]

现代中医教育在医德修养的培养上主要靠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对学生的考查较缺失医德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无法保证中医人才能否对病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自己从事的这一职业负责。

(三)专业知识结构

在传统中医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内容除了相关理论的书籍外,主要学习师傅或者父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学生往往是师傅或者父辈所属学派的继承人和发扬者,使得各学派有传人。其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自承师意而不易接受其他医家、学派的学术思想,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会有一定的局限性。[4]该模式下培养出的中医人才,学术界限清楚,多不容易接受或兼容其他学术派别的思想与技术。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一部分的课程划归为西医课程的学习,使得现代中医人才中西兼学,没有了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限和学术思想的派别限制,认识能力也大大加强。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高校多学科发展,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也不断丰富。

(四)中医理论基础

传统中医教育十分注重中医典籍的学习,这使得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师承教育形式一般要求学生在学习初就必须熟记汤头、药性等,在应诊中逐渐融会贯通。中医带徒,更会要求弟子认真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世医之家的家传教育中,父辈从学生年幼时便授以脉诀等理论知识,作为定向培养,因而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4]

目前以院校教育模式为主的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教学多以中西医并重,有的高校甚至缩减了中医课程,增加了部分西医课程。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步压缩,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1]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和学位英语的考试,中医专业的学生花了大部分时间用于英语学习,而对中医典籍课程应付了事成为普遍现象,致使其对中医理论基础的掌握不够扎实。

(五)实践与临证

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在传统中医教育模式中,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5]学生在每天随师侍诊的过程中将中医典籍中的经文含义、方药用途,以及师傅辩证论治的点滴经验同实际相印证,逐步完成对中医概念、理论的深刻理解,特别是领悟其中某些不可言喻的意蕴。这种形式使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在生动、直观的临证过程中还原为具体感知。[6]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有其优势和特色,但现行的教学模式过于突出“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听说教、啃书本、背概念,学生只是通过机械地记忆去消化前人总结归纳的经验。而中医学理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恰恰是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所难以逾越的障碍,并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缺乏在实践中结合理论知识的机会。[6]

(六)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完美结合的一种独特的医学科学体系,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因此,中医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中医学上有所发展,就要对中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7]

师承教育历来重视传统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为其以后在中医领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孙思邈强调医生“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医说》谓:“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3]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往往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必修课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很少,有些高校在选修课中设置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课程,但这很难保证学生得到较好的学习,其重要性也得不到体现。

二、对现代中医高等教育走出困境的建议

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现代中医教育要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应当注意树立正确的学医动机和选择适当的学医时机,重医德修养,注重中医典籍的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课堂与临证并重,等等。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中医专业思想和医德的教育

在当前高等中医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传统选拔方式的可行性有待商榷。因此,通过高考选拔的中医专业学生大多数没有明确的学医动机和一定的中医基础。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入学专业思想的教育尤为重要。大学新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强,各中医高校应将名家学说、医案、经典著作、中医面临的机遇等作为讲授内容,采用讲座、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中医的源远流长,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医热情。

医德教育需要理念灌输和行为培养双管齐下。在理念灌输上,各中医高校应把“大医精诚”的思想通过深化和衍化融入到办学理念中,成为校风、学风的核心思想;各中医高校可设置医德修养的课程,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感、医生的使命感。在行为培养上,各中医高校应建立相关制度和规定,将理念贯穿于实际行动。各中医高校医德的培养应重在持续、落实,切忌流于形式。

(二)改革课程设置

中医知识结构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以中国春秋至秦汉之际的文、史、哲和其它学科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第二,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为代表的经典医著。第三,《伤寒杂病论》、温病学和出于历代临床医家之手的代表性医著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第四,以中药治疗为主体,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疗法。

课程设置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设置要完整、准确地体现中医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当前各中医高校应当认真改革中医课程设置,传统中医教育的基础理论无不包括《素问》、《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1]此次,中医专业学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建议各中医高校可增设《易经》、《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当然,西医的课程不是不要,各中医高校可安排在高年级阶段。中医的知识比较抽象,西医的知识比较直观。当学生把握了中医理论基础的体系以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西药知识,是比较科学、明智的安排。[8]

(三)增加临证时间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临证时间少,先集中时间读书,再集中时间实习的模式也不尽合理。当前中医本科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普遍实行个人拜师学徒的方式。笔者建议各中医高校实行读书与临证长期交叉进行的制度,学生的学习至少应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内度过。各中医高校可以通过压缩课堂讲授课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临证时间,每一段理论学习之后,安排学生进行临床学习,实现临证与课堂学习的交叉进行。此外,笔者建议规定中医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中医院参加社会实践,使其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中医的实践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6]

参考文献:

[1]赵志英.浅论中医高等人才之现状.中医药导报,2007.2,VOL13,(2):20-21.

[2]梁峻.清朝中医考试.中国中医药,2003,(3):36-37.

[3]丛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02-407.

[4]程磐基,吴鸿洲.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模式探讨.中医教育,2000,19,(2):47-48.

[5]吴荣,王阶.中医传承方学法浅议.中医杂志,2006,47,(6):475.

[6]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江苏中医药,2005,26,(10):60-62.

[7]王新陆.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83-90.

第8篇:中医基础知识笔记范文

中医传承班相对于普通中医学本科生班具有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思想牢固,师资力量强大,以中医经典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重点,传统中医特色突出等特点。而《中国医学史》课程自开课以来,一直作为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之一其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源流J里解中医学的特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本素质。同时増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巩固中医专业思想,为学习其他中医课程奠定基础关于怎样开展《中国医学史》教学,各高校该门课程教师立足本校教学实际,积极进行教改实践,获得了较多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只是针对普通中医本科学生,而面向“中医传承班”学生的《中国医学史》教学经验却鲜有涉及,鉴于此笔者在跟随导师为“李斯炽班”讲授《中国医学史》课程时随堂听课和指导下,针对中医传承班的医史教学的讲授内容和授课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课程定位简洁化

中医传承班旨在造就一批“通人文、强经典、重传承”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学生本身在入班前就树立了献身中医之决心。因此《中国医学史》的促进学生热爱中医,更加稳固专业思想,树立献身中医的决心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不再作为重点与之相对应的中医传承班学生的医史教学和课程定位就应简洁化,但简洁不代表简单,《中医医学史》融合了医学和人文学科,课程内容涵盖医药名家、医药名着、医药文化历史、中外医学交流史以及人类疾病史等模块气所以课程定位的简洁化目标要求学校和教师做到以下两点(1)简洁化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科学、有度。一堂课要侧重解决学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东西远比整节课从头讲到尾或者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要实用的多。当然,简洁化的课程需要教师高度化地总结教学知识,简洁不是简单是明确重点,让学生更好地接收学习。因而简洁化的背后是教师更认真精要地备课,学生也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更多时间启发其独立发现和思考的能力,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认识和掌握医学发展过程,运用中医的思考方法启发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学习医学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之间存在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总之中国医学史课程的开设,可以使他们尽快了解祖国医学宝库J果究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历史轨迹和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学相关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医思维常态化

重医术更重“中医思维”,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过:“好中医不只靠单纯的技能训练就能培养出来,一名好中医一定是要有‘中医思维’的,而且临床实践力也很强”。当代中医学生在科学思维的教育中成长起来,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与他们日常所学或所接触到的现代思维模式不同,这就成为了当代中医学生学习中医的阻碍,为此对于初入中医之门的传承班学生来说,转变思维方式,顺利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对于能否学好中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中医理论与中医思维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中医思维贯穿于整个中医学,并指导着中医的理论、诊断、治则。我们学习中医,只有了解、学习并且灵活运用中医思维才能掌握中医学的特点及其规律。《中国医学史》作为中医学入门课程之一其教学是为了达到补充其他中医类课程未能考虑到的重要中医药知识的目的。中医学学术体系比较特殊,特征也极其鲜明,而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此中国医学史的教学目标就是探寻中医学术体系及特征的形成背景,分析其缘由,在此基础上对中医学术体系和特征的本质、指导意义及研究价值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阐述0从而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中医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学并对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达成实现中国医学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发挥其指导性意义。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1. 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讲解方式有机地融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料的丰富,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多样化,改变了目前教学形式单一化的现状。如此不仅解决了有限课时与教材内容丰富之间的矛盾,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知识内容,而且让比较枯燥无味的历史内容变化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医学史课的教学彳曽加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以及感性认识。采用多媒体上课,多数教师是坐在电脑前,按照课件按部就班地讲给学生听,虽然可以在有限课时内教授更多知识,解决了有限课时与教材丰富之间的矛盾,但是缺少生动的肢体语言交流,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采用黑板一粉笔一讲授的教学模式,虽然讲述内容有限,但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都是与学生的交流,而且教师板书速度可以与学生的笔记速度保持一致,书写内容轮廊清晰完整,便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总结于课后掌握和加深记忆,因此中国医学史教学方式应为二者的有机结合。

2. 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教师为主进行医学史理论阐述和分析力卩之医学史作为考査科目学时的有限性,《中国医学史》很容易被学生忽视。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将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积极弓I入到《中国医学史》课堂教学。同时将问题式教学法涵盖其中首先由师生针对教学单元共同设计问题其次以问题的不同划分相应的学生讨论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即时引导和解疑,最后各问题组学生选代表发言或者辩论,由教师点评总结并分析难点和重点这样更加有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优势彳吾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创新的精神进而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中医医案的作用。中医医案是记录中医临床实践的一种文字资料。中医医案不仅具有促使学生认识中医学的发展史,了解历代中医学的发展成就与特点、医家对中医发展做出的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医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和加深学生对中医课的认识。所以将中医医案适当引入到《中国医学史》教学中所起到的教学作用可谓事半功倍时由于中医传承班配备的师资力量强大,授课教师多为资深中医专家,他们就能够将自身多年总结的中医临床经验和在临床中见到的经典案例结合医史相关内容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解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理解,为深入学习中医、献身临床打下基础。

四、考核方式灵活化

当前高校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成绩考核方法仍以传统的试卷考试为主且考核的内容更侧重基础性识记部分,因而这种衡量方式仅仅使得学生了解中医学历史梗概,并不能达到该课程最初的教学目标,更不能适应中医传承班教学要求的需要。笔者认为,制定考核目标和指标应该从教与学两个角度考虑不但要考察学生最终掌握该门课程的情况,更要顾及学生平时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思考和动手实践获取的医学史知识,也就是将考核方式设置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将考核成绩分为多个部分,即:曰常课堂的讨论形成性考核成绩+课下学生自学和对医学史深入理解的情况+期末开卷考试。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将其课后阅读的通俗易读的医学史读物的心得体会成绩作为其平时的考核成绩。期末以开卷为主要形式的考试方式,全方位多方面考査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将课堂内外及期末考试的成绩相结合作为学生学习《中国医学史》效果的检验。

五、教学反馈标准化

教学考核的目的除了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一环是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教课方法和手段,即教学反馈。同时,我们知道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都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因此,我们还要建立教学反馈机制。

1.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学反馈方式。在传统的以书面文件为主的高校教学评价基础上彳曽加一些其他形式的教学反馈方式,例如在接受中医教改的每个年级中挑选一些学生代表,针对中国医学史教学效果开展座谈会形式的调査工作?,不但要积极总结好的可以借鉴的经验,而且也要根据学生代表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不断修正中医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同学们的求知需求真正让《中国医学史》这门课程起到了解中医历史,建立中医思维的作用。

2. 详细传达反馈内容及结果。目前高等院校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仅仅注重分数和排名激师无法得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更谈不上发扬优势,改善劣势,故而笔者认为应将学生对教学情况的评价结果详细传达给教师,以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3. 加强教学反馈效果跟踪及验收。教学反馈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所以不应仅关注教学评价结果,更应该将反馈效果的后续情况作为重点,如关注教师是否根据反馈结果及时提出相应的整改目标与办法,是否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进一步验收教学质量与整改以前相比是否得到提高等H,实现“教一评一教”良性循环局面。

第9篇:中医基础知识笔记范文

【关键词】功效;教学法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灯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学专业的基础课。作为中医学“理、法、方、药”四大框架的支撑之一,《中药学》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因此《中药学》的讲授方法也至关重要。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日后《方剂学》及其他临床学科知识的学习。

为了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为了提高中药学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功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供同仁探讨。

1.功效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对应教学法

在讲授《中药学》课程之初,我们都会去强调“什么是中药”。

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脱离了中医基础理论,就非我们所讲之中药。中医基础理论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中药学的功效就对应地有祛风、散寒、解暑、化湿、润燥、泻火;中医基础理论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中药的功效就对应的有解表、温里、散寒、清热、补虚、泻实、滋阴、壮阳。[1]

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与中药学的功效紧密的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对于药物的理解,又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功效而未能达到活学活用、服务临床的宗旨。如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发汗力强,善治无汗之风寒表实证。因患者以寒邪袭表为主,寒主收引,故无汗。桂枝功效“发汗解肌”,善治有汗之风寒表虚证,虽称为风寒表虚证,实则并非虚证,而为实证。患者以风邪袭表为主,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有汗。两药功效同为“发汗”,主治证却有所不同,如不详细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势必容易误解或混淆应用。

2.药性、功效、应用的推理教学法

中药药性和功效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如具有寒凉药性的中药多具有清热的功效,具有温热药性的中药多具有温通祛寒的功效。因此,由中药的寒凉性可以推导出清热功效,由温热药性又可推导出温通祛寒功效。又如,从五味角度讲,具有辛味作用的药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效。因此,由中药的性味可以推导出相应的功效。

功效对应应用则贯穿于中药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麻黄三大功效对应三大应用。麻黄发汗解表之功效,对应风寒感冒之应用;宣肺平喘之功效对应实证喘咳证之应用。[2]

通过药性、功效、应用的推导过程,可使难记的中药学变成了可以通过逻辑推导的知识,而逻辑推导反过来又使学生因为找到了学习的规律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有章可循。

3.重视中药经典古籍,拓展教材功效

《中药学》教材的编写来源于中药经典古籍,但由于学时等因素的限制,教材内容无法全面详实。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应适当拓展教材中未载入而经典中所记载的功效。如桔梗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为“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主惊恐悸气”。在一些著名的方剂中也载入此药,如治疗心痛的“活血逐瘀汤”,治疗泄泻的“参苓白术散”,治疗心悸的“天王补心丹”等。[3]而教材中对于这些功效并没有记载,《方剂学》中对于桔梗在此三方中的解释多为“舟楫之官”,“载药上行”,过于笼统。因此回归经典,对于中药潜在功效的挖掘和应用更有意义。

4.重视功效名词的层次分析

很多中药功效的名词存在层次性,因此,在教授时不能只谈笼统的功效,要进一步分化,讲解具体的功效内容。

如“收敛固涩”这一功效就是笼统的,一定要将其具体化,分解为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咳、止血,不同收敛固涩药物的具体功效是有所不同的,如龙骨、牡蛎的收敛固涩可以化分为敛汗、固精、缩尿、止带。[4]

如具有“补气”这一功效的药物有人参、党参、白术、黄芪、山药、甘草等,然后它们的主治病证是不尽相同的,或者是有所侧重的,当进一步结合归经来具体解析:人参、甘草可补心气,党参、黄芪可补脾气,山药可补肺肾之气,以此来分别适应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等证。

又如具有“补阴”这一功效的药物有沙参、百合、麦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女贞子等,然后结合脏腑定位,阴虚证当分为心阴虚、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之不同,对于用药来讲,用以上“补阴”药大方向正确,而准确度不够。[5]

因此,对于功效含糊的药物,要具体细化分析,才有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准确性,正确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功效是贯穿于《中药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准确掌握功效是今后临床中正确用药的基础,如何讲授好功效是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谢崇源.谈谈怎样教授《中药学》[J].高等中医教育研究,1987,7:15~17.

[2]王君明,贾玉梅,崔瑛,冯志毅.基于“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3):84~85.

[3]宋永刚.《本经》桔梗功效释义[J].中国中医药报,20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