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范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精选(九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第1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较强,大多数院校都能够为区域企业培训员工,帮助企业员工提升素质和业务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谈起农村劳动力培训,就很少有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了,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培训项目都定位于企业的高端人才,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广度不够,很少院校开发涉及农业的长期、短期培训项目。因此应该在现有强势的社会服务能力下,应创新培训项目和内容,拓宽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广度。

2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运行机制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很多问题,也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有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制定合理的运行机制,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度、宽度和广度。

2.1制定专项奖惩运行机制,吸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参与为了更好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和设备资源,政府应出台专项的奖励机制,对有能力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教育的院校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吸引更多有实力的高等职业院校参与进来。在保障奖励的同时,要出台监管制度,对培训和教育质量较差的院校要进行惩罚,取消其教育和培训资格。通过严格的监管,保障教育和培训质量,激发农村劳动力参与热情,同时也激励高等职业院校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参与的热情。

2.2制定“定点”扶持运行机制,政府牵头实施院校责任制由政府根据当地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需要,安排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定点”扶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情况和综合实力,建立乡、镇一对一扶持制度,由院校根据乡镇劳动力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教育方案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政府根据院校每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对院校进行考核并纳入省或国家示范院校的评选工作,以激励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热情,保障服务质量。通过“定点”运行机制的建立,将更有效地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全过程透明化、制度化。

2.3制定“三级”评价机制,有效保障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高等职业教育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高质量运行,必须要制定合理的、规范的评价体系,首先由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民根据自身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对开展培训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量化打分,以评价教育机构的教育培训质量;其次政府要根据打分情况来有效地评估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质量,实时进行监督和考核。最后由院校监管政府有关部门资金使用情况,施行公开、透明化管理,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院校要根据政府专项经费的投入情况,实施监控和监管,以保障专项资金的专项使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结语

第2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增长;贡献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2—0049—05

一、山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2001年,山东省高职院校只有33所,2010年增加到72所,十年间增加了39所。2001年高职院校占全省普通高校的比例为44.83%,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55.47%,增长了10个百分点。2002年,高职院校数量开始超过本科学校。

从招生人数来看,十年间增长了446.02%,年均增长18.50%,本科学校增长了144.22%,年均增长9.34%,高职院校年均招生增长速度是本科学校的2倍。2001年,高职招生数仅为3.61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数的23.52%,到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40.74%,峰值出现在2008年,达到61.55%。

从学生规模来看,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从2001年的6.8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9.88万人,年均增加5.3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4.27%。2001年,高职在校生规模仅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7.51%,这一比例十年间增长到37.56%,峰值出现在2008年,达到52.51%。本科学校在校生规模十年间增加了67.4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1.98%,高职院校在校生数年均增长率是本科学校的2倍。

(二)师资状况

如表2所示,十年间,随着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规模的扩大,其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也逐渐增加。2001年,全省高职院校教职工数为14502人,2010年发展到47072人,增长了2.25倍,年均增加3257人。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教职工的规模增长是本科学校的2.54倍,但年均增加人数比本科学校少1060人。

从专任教师数量看,2001年全省高职院校为7638人,2010年增加到31138人,增长了3.07倍,年均增加2350人。本科学校专任教师规模十年间增长了1.63倍,年均增长3737人。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规模的增长是本科学校专任教师规模增长的1.88倍,但年均增加人数比本科学校少1387人。

从生师比看,高职院校由2001年的8.93发展到2010年的19.23,增长了2.15倍,生师比峰值出现在2008年,为26.11。本科学校的生师比十年间增长0.33倍,峰值出现在2005年,为17.25。本科学校2010年的生师比为16.51,基本与平均生师比16.13持平,而高职院校2010年的生师比为19.23,明显大于十年平均数15.57。

十年间,高职院校的生师比波动较大,最大波动值为17.18(26.11—8.93),平均波动值为6.64(15.57—8.93),而本科学校的生师比基本保持稳定。

(三)高职院校地区分布

从全国来看,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共有1239所①,其中,山东省有高职院校72所,占全国的5.81%,位列第三,江苏省79所,广东省76所,列全国第一、第二位。

表3显示,山东省高职院校的地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地区分布很不均衡,部分地区过于集中,而部分地区却又偏少。平均每个地区有高职院校4.2所,济南、青岛、潍坊、淄博、烟台等五个地区的高职院校在6所以上,而滨州、莱芜、聊城、临沂等四个地区只有1所高职院校。

二、山东省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在定量分析中,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国内外众多估算方法的基础。考虑到教育对劳动力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劳动力规模增长不会出现大的变化,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显突出。因此,某些教育经济学家将教育因素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认为劳动力投入(L)由初始劳动力(L0)和教育投入(E)组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变式为:

Y=AKα(L0E)β

对上式取对数求导得到:

y=a+αk+βl0+βe

其中,y表示经济增长率,a表示技术进步率,α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k表示资本投资增长率,β为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l0表示劳动力数量变化率,e表示教育投入增长率。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Ce=βe/y

基于这一公式,将教育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高职、本科和研究生六种类型,通过计算高职教育发展在总教育发展中的百分比p得出2001~2010年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计算公式为:Cz=pβe/y

模型中,系数β是指在假定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产值随劳动力这一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相对变化率。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大多采用麦迪逊的研究结果,即劳动产出弹性系数为0.7,本文也采用此研究成果,认为2001~2010年山东省的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β为0.7。

(二)模型测算

1.2001年和2010年山东省就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

根据山东省就业人口中不同教育程度人口的构成百分比,见表4,可以计算出2001年山东省人均受教育年限如下:

人均受小学教育年限=(24.9+45.8+14.9+4.9+1.3+0.05)*6/100=5.51

人均受初中教育年限=(45.8+14.9+4.9+1.3+0.05)*3/100=2.01

第3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学生 职业发展

职业性体育就是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依据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而产生的,其注重的是在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与其职业特点相关的局部身体素质、实用体育技能、健身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性体育意识。因此,高职院校为适应当前教学形势的发展与要求,应从学生的职业特点出发,进行体育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性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高职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自身的性质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生产劳动一线的职业技术人才,注重的是对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学以致用。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增强学校体育教学的职业针对性。高职院校是学生在校接受就业前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其进行职业病的预防和运动康复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所需的体能、自我健身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或职业转换中发挥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

(二)学生从就业的压力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随着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体能的日益重视,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除了对专业知识掌握的要求外,更多的考虑企业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招聘人员的职业体能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高职毕业生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良好的职业体能无疑可增加就业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如果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健康的体魄的锻炼,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肯定不会受到欢迎。因此,学生对体育技能和健身理论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特别是对与职业相关的实用体育技能和健身手段产生了越来越积极的学习心态。

二、高职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一)坚持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培养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新的目标体系;要以“终身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体育心”、“未来生活需要与学生专业主体需要”、“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树立“终身体育”、“主动体育”的观点,激励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观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形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坚持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原则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须符合社会的需要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知识教育,素质、体能提高,能力、习惯培养,方法、技能的掌握,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紧紧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出发点,把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劳动应具备的身心素质和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作为主攻方向,逐步形成职业体育教学的特色。

(三)实行适当延长体育教学年限策略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的状况是,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三年级即停止体育课。笔者认为应从高职学校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出发,在一、二年级时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体育基本技能基础后,三年级可增开体育选修课,每周1~2小时,内容应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职业体育教育为主,这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以及毕业后参加工作均有很大的益处。当然,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可塑性大,体形、骨骼、肌肉和内脏等变化较大,心理方面也处在非常敏感的时期。这些特点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运动量的合理安排;合理安排早操和课间操、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时间比例。

三、高职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方法

(一)围绕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现代社会职业门类繁多,分工精细,各具特色。在体育教学中,要围绕学生的专业特点,紧扣职业劳动的需要,分析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劳动对从业者有哪些体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重点发展相关的身体素质,可以使学生获得适应职业的身体素质,毕业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如机电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主要有锻工、铸造工、车工、钳工等,劳动的特点是全身参与运动,体力劳动强度大,固定重复用力,蹲、弓、立姿势都有,要求从业者有很好的上下肢的力量和耐疲劳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就可以选择轻器械体操练习、杠铃、哑铃练习,健美肌肉练习、健身跑、走等内容,重点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和人体的协调能力。

第4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 人力资本;职业院校;系统动力学;仿真;广东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4-0025-05

一、引言

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1]。职业教育是与生活、生计、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对群服务”的社会功能。职业院校社会功能的内涵是开展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2]。然而,有研究发现,我国职业院校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对自己所处的位置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忽视自身优势、贪大、求全、追高的倾向[3]。其具体表现是:一是办学理念中学科型教育偏重,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4][5];二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教学要求和追求目标偏重于保少数学生的“专升本”上,影响了大多数学生职业培养目标的实现[6];三是相当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把尽快升格为本科院校作为目标述求。

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我国职业院校改革也必须与时俱进。职业院校如何改革才能使区域人力资本供给满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关系到新型城镇化能否成功,而当前的研究较少涉及这个问题。因此,本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以人力资本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改革。

二、理论分析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其数量和质量表征的资本。人力资本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通过加强对自身教育的投资行为(比如学习、经验积累),使劳动者的工作技能、技术水平、工作熟练程度、创新意识等有所提升,从而增强劳动者的增值性和生产潜力。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人力资本与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教育具有提升人力资本规模与质量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职业教育可以使劳动者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对高等教育更具有目的性。网络经济时代,新旧知识更替的速度越来越快,新行业、新产品不断涌现,许多领域更新周期甚至不到5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培养适应行业技术更新、产品生产流程日益改进的高技能劳动者。作为专业的技能培训机构,职业院校能够不断培养出具有专业生产知识和熟练生产技能的劳动者,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创造效益的价值。

第二,职业教育可以确保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有效结合,使人力资本发挥最大效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都在力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将学校定位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摇篮。但是当前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对具有专业生产技术劳动工人的需求比对具有高深理论研究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是物质资本(比如生产机器、设备)的更新速度快于人力资本的更新速度,许多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产设备因缺乏相应的技术工人而不能及时投入使用。职业教育通过专项培养和订单式教育可以为物质资本更新配备相应的生产工人,能够将我国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匹配程度,发挥人力资本的社会效益。

第三,职业教育可以实现人力资本形成的多渠道化和人力资本增值的快速化。职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能够为我国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劳动者。针对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而又面临着知识经济挑战的基本国情,职业教育可以使那些素质比较低的劳动力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院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且民营资本投资兴建的民办职业院校发展迅速,自身调整能力较强,弹性更大,能够更快地培养出符合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技术更新需求的人力资本。

三、系统动力学仿真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方法是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研究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种科学方法[7]。系统动力学是建立在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基础上研究反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行为的一种方法,适用于中长期社会政策模拟与分析,被誉为“战略与决策实验室”,因此,适用于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使用系统动力学Vensim-PLE软件建立模型并进行情景模拟。

(一)系统因素分析

从人力资本的需求看,人力资本的规模取决于地区产业发展规模,人力资本的质量体现为劳动力生产效率能否满足地区产业发展速度要求。从人力资本的供给看,人力资本的规模取决于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硬件设施,人力资本的质量则取决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及师生比。具体而言,影响人力资本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1.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

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劳动者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需求也不同。不同的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对人力资本规模与质量的要求也具有本质区别。与经济增长所强调的物质资本积累的价值取向不同,发展更要强调以人为根本,即发展除经济增长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转换、社会进步、资源与环境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未来人力资本规模与质量提升的驱动力在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生产技术进步与物质资本改善。因此,基于人力资本的职业院校改革研究必须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区域经济增长与生产技术进步既是人力资本积累的结果,也是推动未来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的根本动力。

我国中长期的人力资本需求采用总体估算的方法,即人力资本需求量=总产出×单位产出需要的劳动力。单位产出需要的劳动力取决于技术进步水平,技术进步水平越高,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力越少,技术进步水平越低,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力越多。

2.教学投资

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本的规模,而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首先取决于政府投资的力度。从发展趋势看,职业学校将向三个功能发展,即职业准备教育、职业基础教育和社区服务,无论哪一项功能都需要进一步投资,职业学校的设施、实习条件、师资力量都有待加强。仅靠学生的学费维持职业学校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的生产实习设备需要不断更新和加强,也需要不断增加投资。对于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应该是“投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增加投资”的良性循环。而地区教育投资主要取决于当地税收,税收高低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3.师资构成

师资水平是影响职业院校培育、提升人力资本的关键因素。一项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发现,50%的学校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教师资格”。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有2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或者“有点困难”,64%的教师认为没有机会去深造,52%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鼓励教师提高知识水平的措施。这些因素表明,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前职业院校教师质量有待提高,教师结构有待调整。教师的规模与素质是决定人力资本质量(即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

(二)因果关系图

根据建模目的,从各种要素中抽象出能描述系统概貌的变量有:职业院校毕业人数(Supply)、劳动生产率(Productivity)、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Educrate)、教育经费支出(Edu)、专任教师规模(Teacher)、师生比(teacher rate)、劳动力需求量(Demand)、总产出(GDP)、失业人数(Stock)、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期望毕业人数(Expected Stock)、技术进步水平(Technology)。

根据上述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确定的变量集,可构建系统的主要反馈回路:SupplyStockUnemployment RateEducrateTeacherTeacher rateProductivityDemandSupply。此回路表示职业院校毕业人数增长过快造成失业人数增加,使得国家降低对职业院校的经费投资,职业院校教师规模与质量下降,进而导致下一时段毕业学生人力资本质量下降,市场对职业院校劳动力需求下降,进而导致职业院校劳动力供给下降。据此绘制出的因果关系见图1。

图1 因果关系图

(三)SD流图

通过因果关系图可以定性地描述系统的反馈机制,为了定量研究职业教育如何影响人力资本,将图1所示的因果关系图改绘成SD流图,见图2,并在此基础上借鉴相关文献确定模型运行前相关变量的初值及动态仿真运行的参数。

图2 SD流图

(四)仿真结果分析

本文对2010~2030年在科技进步等因素影响下市场对职业院校毕业的人力资本的需求状况进行仿真模拟,主要输出结果见图3。从仿真模拟结果可以看到,市场对职业院校毕业的人力资本需求呈波动下降走势,未来20年间,广东省对职业院校毕业的人力资本的需求维持在40~75万人之间。可以预期,在广东省“腾笼换鸟”战略支持下,广东省传统的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将转变为依靠机器为主的高端制造业。如果职业院校不及时转变办学目标,假设广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5%的增长率提高,未来20年市场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本的需求将出现明显下降。

图3 仿真结果

数据来源:Vensim-PLE模拟结果。

市场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本需求下降将直接导致更加严峻的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可以加速发展就业容量较大的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应努力提高职业院校职业培训质量,按照市场需求量身定制,以提高职业院校人力资本优势。

通过仿真模拟,如current2模拟结果所示,第三产业发展能够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本产生强有力的吸纳作用。2011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约45%,第三产业产值达24097.7亿元。相对内陆不发达省份,广东省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其当前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则远远落后。近年来美国第三产业总量和GDP占比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从二战后至今,美国第三产业由不到1500亿美元增加到100000多亿美元,增长约70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不到60%上升到80%左右。因此,广东省未来第三产业发展还有较大空间,劳动力吸纳潜力巨大。

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改变教育培训手段,提升职业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本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方案,来提高职业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本质量。如图3所示,current3仿真模拟了职业院校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之后市场对其的需求情况。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市场整体对职业院校毕业学生的需求,但随着市场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本认可度的不断提高,从中长期看,市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会不断提高,甚至可以超过第三产业发展对职业院校人力资本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未来发展应立足自身教学培训方案与市场需求的吻合程度,努力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以改善市场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本的需求情况。

图4 政策仿真模拟

数据来源:Vensim-PLE模拟结果

假如通过改善职业院校师生比、提高职业院校补贴、提高职业院校财政支持等一揽子措施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市场对职业院校人力资本需求将显著上升,模拟结果见图4。模拟结果显示,通过提高职业院校师生比,扩大职业院校教师规模,提高职业院校财政投入能够显著提升职业院校人力资本质量,从而提高未来劳动力市场对职业院校人力资本的需求。在人力资本质量显著提升的情况下,模拟结果显示,市场对职业院校毕业劳动力需求最低约55万,最高约73万。因此,创建以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界值得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系统影响模型,研究了不同发展情景下,市场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本需求变动情况,以及政府与职业院校未来可采取的措施。根据仿真模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能够为未来职业院校培养的劳动力提供巨大的容纳空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未来政府消化吸收劳动力人口的最优选择;二是从中长期来看,职业院校必须提升人力资本质量,通过量身定制培养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劳动力是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紧随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新型服务业人才。广东省未来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继续保持快速上升趋势。从目前第三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总体呈周期性下降趋势,而新兴现代服务业则呈上升趋势。针对此,广东省职业院校未来改革应当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扩大现代新型服务业人才培养比重。

二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提高人力资本质量。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体现在职业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本应具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上。针对此,职业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技能标准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教学方法完全切合生产实际需要,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局面,让人才培养围绕用人单位的需求展开。

三是加强师资培训,提升职业教育实力。目前,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职业院校发展与职业院校人力资本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职业院校应重视教师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升,采用挂职交流、访问工程师等形式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参与行业企业一线生产实践,了解行业企业的生产动态;鼓励专业教师申请评定多个专业技术资格,构建“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等形式聘请大量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校培训指导教师。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提升职业院校培养人力资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文锦.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66-170.

[2]贺修炎,欧阳培城.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探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J].辽宁高职学报,2007(8):4-6.

[3]黄畅.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2):116-118.

[4]张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11(11):71-72.

[5]刘合群,李海.论广东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偏差及其对培养模式的影响[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0-63.

[6]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9-92.

[7]王其藩,编著.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Oriented by Human Capital Theory

――The System Dynamics Emulation and Policy Proposal

XIAO Cui-yun, YUAN Ming-zhi

(Dongguan Polytechnic,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of human capital i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through investing on education. By means of system dynamics, 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effect system model, which is demanded by vocational educati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uman capital needs. It studies the changes of market demand on human capital cultivated b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and the measures that the government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take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an accommodate huge space for the labors trained by vocational colleges in future, and Guangdong province annually demands for about 40~70 million talents trained by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xt 20 years. Secondly, in the medium and long run,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capital, and increase the market’s demand fo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with about 200,000 each year through customized training.

Key words human capital; vocational colleges; system dynamics; emulation; Guangdong

收稿日期:2014-01-02

第5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35号),加快我省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一)“十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更加明确;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民办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级人民政府不断加大投入,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但从总体来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建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省综合竞争能力的重大举措;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00万名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60万名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百万人次,使我省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建立和完善布局合理、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每个设区市都要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职教中心)。乡镇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依托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培训基地,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

二、突出重点,为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四)职业教育要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认真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我省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航空及精密制造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业、食品工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业、原材料工业等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定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

(五)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认真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按照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重点在粮食、水果、畜禽、乳制品、水产品、茶叶、蔬菜等领域,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六)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认真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

(七)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认真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和举办夜校、周末学校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

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八)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九)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标准和制度。

(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建设好实验实训基地。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的有关政策,大力支持职业学校创办校办企业并给予政策扶持。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十二)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优质职业院校对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支援工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城市与农村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区要加强统筹协调,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有条件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分阶段、分地区的办学模式,学生前1至2年在农村学习,其余时间在城市学习。鼓励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与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质职业院校实行跨地区的联合办学。

(十三)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十四)加强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实施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专项建设计划。强化设区市人民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作用,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每个县要重点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并把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放到与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重点扶持建设100个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各市、县(区)要安排资金改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尽快改变目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薄弱的县(市、区),要合理调整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积极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

(十五)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十六)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围绕我省六大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紧缺人才的需求,重点建设100个精品专业,并建成1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资源共享、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

(十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为职业院校招聘人才提供服务,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指导和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和技师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条例的要求评聘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度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相关待遇。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达本科以上学历达标率,鼓励本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教师。鼓励本科院校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后劲

(十八)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要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十九)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二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要进一步优化办学环境,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兴办一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扩充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资源。要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

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六、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二十一)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二十二)要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新上项目都要安排员工技术培训经费。

(二十三)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办学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所属职业院校的政策扶持力度,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鼓励学校做大、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学校在本行业职业教育中的示范骨干作用。

七、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十四)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要进一步完善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的准入办法。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

(二十五)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要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八、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

(二十六)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帮助艰苦行业、农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二十七)省人民政府制订全省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确定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民办职业院校的收费,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有关政策规定执行。要加强学费的管理,确保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发展。

(二十八)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施好《*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计划》。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按年人均05元,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专项用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国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十九)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各级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三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有关优惠政策及金融信贷支持,重点抓好100所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其建设项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可享受省政府支持优质高中工程建设相关优惠政策。

九、加强领导,进一步关心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三十一)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统筹协调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第6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劳务派遣 培训

劳务派遣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新型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在我国向着普遍化和常态化趋势发展,现实中劳务派遣纠纷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被派遣员工的权益难以保障,参加培训的平等权利难以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构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两大要素,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必然组成部分。在派遣单位和用工企业不够重视劳务派遣员工培训的现实下,职业院校应为和谐社会建设承担更多责任,在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制定劳务派遣员工培训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劳务派遣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生活质量。

一、职业院校开展劳务派遣员工培训的必要性

1.劳务派遣员工培训现状不容乐观

劳务派遣机构作为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因此其会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支出,而用工单位选择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其出发点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同时我国现行有关劳务派遣的法规,如《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对派遣员工培训的规定又比较笼统,基于成本考虑,派出机构和用工单位势必会尽可能减少培训成本支出。

2.党和国家对职业培训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使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任务目标。党的十报告提出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因此,针对目前劳务派遣员工的培训现状,国家有必要进一步通过加强立法等措施,全面保障派遣员工包括接受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各种劳动权益。

3.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必然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我国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准备教育和就业培训、岗位培训、晋级、转业及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二者是构成职业教育体系的两大要素。职业院校通过实施劳务派遣员工职业培训,可不断提高其劳动技能,更好地维护他们的权益。

同时,开展培训也是职业院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必然会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

4.开展劳务派遣员工培训是职业院校的使命

随着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发展,做好其培训工作,对实现派遣员工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增强就业稳定性和提高就业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院校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制定劳务派遣员工培训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生活质量。

二、职业院校开展劳务派遣员工培训的可行性

1.良好的教育培训资源体系

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及完善的办学场所、良好的培训师资,具备制定科学培训方案和开展技术教育的能力。只要措施有力,职业院校完全可以把培训做大做好。

2.教育服务的公益性

教育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在开展培训时,应注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适当向劳务派遣员工倾斜,这也是职业教育济贫性质的应有之意。

3.教学资源齐备,具有管理与服务优势

特别是与社会培训机构比较,职业院校教学组织完善、教学资源齐备,培训师资稳定可靠,目的性和计划性强,在教学管理过程、后勤服务保障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职业院校虽然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但不等于其开展劳务派遣员工的必然成功,学校必须在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师资的确定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培训效果,确保派遣人员学有所获。

三、劳务派遣员工培训系统设计

职业培训系统是由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母系统,如图1所示。

1.培训计划阶段

(1)培训目标及其确定。培训目标是培训方案的核心内容,要有实用性,同时能够对受训人员起到引导发展的作用。

从劳务派遣员工情况分析,其培训的目的可涵盖以下几方面:第一,提升劳动技能;第二,培养维护自身权益意识与能力;第三,获取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自我发展能力;第四,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的养成。

(2)培训需求的确定。培训目标来源于培训需求,培训需求是特定工作的实际需求与任职者现有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即培训需求=理想的工作绩效-实际工作绩效。

差距导致低效率,只有找出存在绩效所在,才能确定可否通过培训消除差距,提高员工生产率。结合劳务派遣员工来看,可从组织战略要求、工作任务需要及个人技能水平三方面进行分析。对派遣人员来说,我们应重点做好员工个人分析,通过分析其年龄、知识结构及能力现状,寻找到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这样才有可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2.培训实施阶段

(1)培训课程。课程在职业培训中具有核心地位,是职业教育培训的“心脏”。课程建设应满足劳务派遣人员提高技能的需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密切合作,将传统的教学计划与课程 “解构拆包”,根据职业与岗位具体要求,进行“重构建包”,制定出适合派遣员工培训需要的“培训包”(培训课程),从根本上保证培训目的的实现。

(2)培训师资。教师是实施职业培训的关键资源。培训师资应能够根据经济、技术发展,结合员工具体需要,掌握并运用现代培训理念和手段,成为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提供者、学习过程的咨询者和参谋、学习内容的导航者、学习绩效的评估者。

(3)培训对象。劳务派遣培训的对象为成人,而成人培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学习的特点。所以为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的效果,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分析成人学习特点,努力营造开放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正确引导派遣员工运用既有知识与经验去体会、掌握新知识与技能。

(4)实训条件。派遣员工培训的功能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实训环境,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动态关注实践教学条件,加大对实践教学设施与设备的投入,制定与岗位群、技能群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实现提升派遣员工技能的宗旨。

3.培训评估阶段

广义的培训评估,是指对培训实施全过程和效果的综合评价,但培训最终效果评价,是培训评估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目的在于使各方了解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后续培训的制定与实施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培训效果评估,一般可按照“柯氏(kirpatrick)四层次模式”逐层递进进行,以帮助培训实施方发现培训目标及实施过程的不足及偏差,提高培训质量。

在效果评估的同时,还应进行培训成本效益分析,这是检验培训成果的有效途径,也对制定后续培训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张小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R].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上的报告,2007-3-9.

第7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培训 工作思路

社会培训是高职院校开展的面向社会、企业和劳动力市场,除常规教学活动之外的另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主要内容涵盖了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知识的灌输,以及创业能力的激发和塑造。同时还包括对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公民意识、职业道德和市场意识乃至法制观念的培养,等等。在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很大发展的今天,社会培训也越来越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但是由于其以学历教育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和社会培训认识误区及实施难题的现实存在,使得高职院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培训市场中立足成为亟待探讨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必要性

(一)社会培训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位增长,劳动力结构失衡日益显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成为我国现阶段解决劳动者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国构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无疑是我国现阶段最有实力担起社会培训重任的教育机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正是当前最紧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也符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纪之交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提出的“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社会办学,将学历教育与社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新理念。

(二)社会培训的开展顺应了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决定了它比普通高校更注重产业服务。它既承担了职业技术学院的计划内高等教育职能,又承担了职业培训学院的社会培训职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行业联系、企业合作,以及更好地把握市场动向,通过开展社会培训,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高技能人才,为解决现今社会就业难题贡献一份力量,从而提高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在中国尚不成熟的培训市场,相比较于民办培训机构、就业训练中心和技工学校等职业培训机构来说,高职院校也拥有着其高等教育性质带来的先天信誉优势。同时加上教育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学经验、教学设施和实训场所等有利条件,使其拥有了一定的培训市场份额,从而增加实践经验和扩充资金储备,进一步优化组合,为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提供更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二、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偏颇,培训实践存在误区。

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被视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末班车,也是地方教育规划体系里调节普通教育生源的缓冲带。由于高职教育被看作“二等教育”的观念普遍存在,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社会地位差异,也使得高职院校自身更愿意强调自身的高教属性,重视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这样的自我认知上的偏差必将导致将培养应用技术和应用型人才的己任抛于脑后,脱离了服务的办学宗旨。在办学过程中,将自身服务定位趋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缺乏为地方经济服务意识,社会培训工作的开展缺乏积极性,导致高职院校脱离自身环境,丧失原有的区域优势。

(二)制度不健全,社会培训缺乏保障。

制度的不健全首先体现在外部环境上。尽管国家强调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劳动者的重要性,也指出要重视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培训。但至今尚未建立大职业教育观下的高职院校职业培训体系与体制,也未形成完备的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校内学术教育和社会培训衔接协调合理分工的制度环境。

制度不健全的另一表现是在高职院校内部,尚未建立有效的培训管理制度。少了制度的保障,社会培训工作就无法利用学校的合力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使其业务宣传拓展和培训实践操作都遇到相应的阻碍,从而限制了培训工作的规模化发展。片面地依赖从事培训工作的部门单方面的努力,使得培训工作无法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三)投入资金缺乏,不同培训项目失衡。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高职院校还是依赖在校学生的学费生存发展。于是扩大学历教育的招生规模,创造经济效益,成为高职院校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扩大办学规模、改善教工福利的手段。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一些培训量较大、短期内经济效益明显的培训项目,获得一定的重视并得以发展。而一些需要一定资金投入、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培训项目,即使对社会有较大意义,也不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开展,逐渐萎缩甚至停滞。

三、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思路

(一)认清自我,市场化运作。

高职院校首先需要对开展社会培训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以服务社会、解决就业难题为宗旨,积极主动开展社会培训。院校首先应当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批准下成立培训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当地社会需求,制订计划,把握方向。培训机构本身不能脱离院校,相反要加强和校各教学领域的合作,合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及原有的师资力量。

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高职院校与机制灵活、嗅觉敏锐的其他社会培训机构相比,优势并不明显。要想占据一定的市场,就必须利用院校拥有的相对稀缺的教学资源推出一般培训机构无法开展的培训项目。不片面追求培训眼前效益,要对有发展潜力的培训项目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主动与企业或其他培训机构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高层次的技能培训,形成稳定的培训项目,使社会培训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

(二)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校企合作。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培训需求,通过实地调研,从企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根据职业岗位和个人需求开发实用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内容,与受培训者的工作相结合,开展对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

通过合作,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将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职工培训的教学质量,同时使企业认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放心地让职业院校承担职工培训工作。

(三)加强自身建设。

要使培训工作取得成果,必须促使职业院校教师加强自身的技能学习,首先要深入企业,了解职工的工作内容,学习、掌握各种设备的使用、各种工艺流程的操作;其次要深入设备生产厂家学习,学习新设备的原理、使用、维护及故障处理等,同时学习各种新工艺、新流程,全方位地提高自己;最后要与科研单位合作,学习设备改造、技术更新等科研知识。通过各种学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从师资上满足社会培训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8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范文

一、唐山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唐山坚持教育立市,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加快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一项基础战略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各项改革,实现了职业教育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

1.规模不断扩大,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步伐走在全省前列。“十一五”以来,全市整合原有中专、企业职工大学等教育资源,新办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5所,在校生2.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57所,在校生1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基本实现了大体相当,每年向社会输送各类技能型人才约5万人。基本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高职与中职相衔接、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沟通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基础投入不断加大,2007年以来,市本级安排职业教育经费占到当年城市教育费附加总额的40%以上,高于国家和省规定的30%投入比例。2009年全市仅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总投入达到5.99亿元,职业教育资源人均占有量在全省居领先地位。全市规划新建、迁建的中职、两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总投资额达到42亿元。

2.质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取得明显进步。各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学校和企业、城市和农村、省内和省外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实行学历教育和中短期培训并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采取灵活的学习期限、多样的学习方式、实用的学习内容,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办学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深化、教学基本建设的加强,特别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2007年以来,全市职业院校50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省级业务培训,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市市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7%。企业职工在职培训持证率达到60%。全市建成17所部级重点职业学校、14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建成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丰南区职教中心、玉田县职教中心3个部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正在依托河北机车技师学院(南厂技校)在丰润动车城扩展区建设中国动车城培训基地。

3.功能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全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技工学校共培养初、中、高级技术工人约23万,有42万企业职工参加过不同层次的技能培训,目前这60多万技术工人成为了唐山经济建设上的生力军。目前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基本囊括了全市一、二、三产业。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能源类(采煤)专业、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冶金类专业、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服务类专业和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装备制造类(数控技术)专业、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的影视类(影视动画、影视广告)等特色专业,都成为了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专业。全市80%以上的职业学校开展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进订单培养和联合办学。许多职业学校与北京、天津、青岛等用工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中专、职业高中就业率达到85%以上。面向农民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70多万人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4.9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1.9万人。

二、唐山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尽管唐山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形势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还不稳固,特别是职业教育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

1.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尽管目前唐山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基本实现了大体相当,但盲目追求高学历仍然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的观念误区,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宁可花高价也要读高中考大学。同时,社会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低,一些部门和地方对职业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支持不够,重学历、轻技能的片面人才观还依然存在。在整个社会大环境背景下,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处于从属和补充地位的现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全社会支持和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舆论导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完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和沿海先进省市发展职业教育的实际经验看,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与学生比例一般为1:13,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高等职业教育师生比一般为1:16,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研究生比例为40%。而唐山实际情况是“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短缺,人事人员过多。学校有编制但紧缺专业教师却进不来,人事教师过多,政府不负担经费,学校负担沉重。据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唐山市职教中心、唐山市对外经贸学校等5所学校统计,共有编制1837人,在编人员1639人,空编185人,人事673人,每年由学校负担人员经费2415万元。同时,高职教育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匮乏,职业教育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影响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财政投入力度还不能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相适应。尽管各级财政和职业院校的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但与职业教育自身快速发展所要求的软硬件差距还很大,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较弱。一是资金投入主要依靠财政,办学结构单一。全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除少数民办教育和企业办学,绝大多数主要依靠财政支持,学校自身还不能形成造血机能。二是政策文件还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国家和省市政府要求,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2008年度只有丰南区、迁安市、开平区、唐海县达到要求。按照每人每年一元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大多数县区没有达到。市属职业院校因迁建扩建、增加设施设备等原因不同程度的存在债务负担,一些学校的债务负担沉重,已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唐山市劳动高级技校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1.45亿元;唐山市对外经贸学校拖欠工程款0.35亿元,实训基地等后续工程资金缺口达1亿元。三是职业院校发展用地矛盾十分突出。教育部评估标准生均占地面积应为0.9分,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占地面积278亩,在校生约1万人,生均占地面积不足0.3分;唐山市建筑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占地面积53亩,其中租地38亩,在校生4235人,生均占地面积仅0.13分;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占地面积88亩,其中租地69亩,在校生2000多人,生均占地面积0.44分。这些学校的人均占地面积明显不足,多校区分散办学,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4.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服务三农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和政府投入等方面都存在城乡之间的不平衡,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仍然是难点问题。特别是唐山是个传统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各职业院校面向三农的专业设置甚少,高等职业院校甚至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涉农专业,更缺少面向三农的实习实训基地。而实际生产生活中,农民迫切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的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力,增加收入,职业教育在这方面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在对口培训、输送实用劳动技能型务工人员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仍然满足不了农村进城务工者的技能水平要求,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技能的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三、加快唐山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当前,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唐山应紧紧抓住契机,按照职业教育“规模倍增、跨越发展”的精神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逐步建立适应唐山转型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1.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一是努力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结合中职、高职教育扩招工程,出台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实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实行“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私人办学”等多元化办学模式;鼓励冀东油田、三友集团等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可采取企业联办、校企联办、校校联办,也可中外合作办学,实现唐山职业教育资源的最大化。二是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议将专业设置相近的技校进行整合,与学校改扩建和搬迁同步规划实施,以实现师资、品牌、设施等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扩大办学规模和影响力,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提高中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加强示范性院校建设。结合国家重点建设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工作,重点支持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唐山市劳动高级技校等一批职业院校创办部级和省级示范性院校。力争到2012年,有5所职业院校进入全国示范性院校行列。

2.加强人力物力保障,夯实职业教育基础。一是应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培养、培训体系,采取固定与灵活相结合、紧密与松散相结合的方式,招聘一批兼职技能型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兼职教师实行固定补贴,外聘教师由市财政给予补贴。通过建立规范、高效的教学秩序,运用灵活、实用的考核手段和奖励机制,调动教学的积极性,努力打造各自的部级、省级品牌专业、优势学科,办出特色。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应抓住中央、省大幅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的机遇,通过积极申报中央和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重点专业建设、示范型学校建设项目,争取上级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三是加大地方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市财政要确保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落实到位,通过专项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用于职业教育;进一步落实解决职业院校生均经费问题,确保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统筹用于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和培训;四是协助解决职业院校建设土地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优先帮助职业院校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用地瓶颈问题,鼓励职业院校向曹妃甸新区科教城和凤凰新城大学园区搬迁,实现资源共享。

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方面更加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积极探索推行“双元制”、“引企入校”、“三段式”办学等多种模式,广泛开展“订单培训”,真正实现由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转变,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结合唐山培育壮大精品钢材、先进制造业、精细化工、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需要,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重点推动由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与33家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组成的河北省能源职业教育集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79家单位组成的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实质性运行,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积极协调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与餐饮、旅游、家政、房地产等企业合作,组建唐山市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打造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龙头。同时,搞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为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第9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范文

20**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出如下决定: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一五”期间,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到**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二、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三)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

(四)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

(五)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六)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和举办夜校、周末学校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

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七)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八)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九)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十一)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区要加强统筹协调,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有条件地方的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分阶段、分地区的办学模式,学生前1至2年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学习,其余时间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学习。鼓励东部和城市对西部和农村的学生跨地区学习减免学费,并提供就业帮助。

(十二)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十三)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每个市(地)都要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乡镇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

(十四)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重点扶持建设l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各地区要安排资金改善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

(十五)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年以前,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

(十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十七)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要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十八)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十九)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六、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二十)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二十一)要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新上项目都要安排员工技术培训经费。

(二十二)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七、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十三)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要进一步完善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的准入办法。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

(二十四)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要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八、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

(二十五)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农业和地矿等艰苦行业、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省级政府应当制订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

(二十六)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国家和地方安排的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国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要合理确定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确保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发展。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十七)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区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九、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二十八)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也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