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精选(九篇)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

第1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摘要:讨论了苏中地区各高职院校专业按大类和专业点布局的总体情况,分析了苏中3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数与三大产业的适应状况。指出苏中地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虽然总体呈现适应的态势,但还应科学把握二者的适应关系,着力培植优势特色专业,尽快解决部分院校专业重复设置现象突出、与区域产业结构需求脱节等问题。

关键词 :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产业;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05-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笔者以苏中地区11所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情况和专业布局为分析对象,探讨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苏中地区高职教育概况及院校专业设置总体情况分析

江苏共有13个省辖市,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苏南地区含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共5市;苏中地区则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市;苏北地区为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宿迁等5市。苏中地区共有20个县(市、区),扬州市下辖广陵等3区1县2个县级市;泰州下辖海陵等3区及3个县级市;南通下辖崇川区等3区2县3个县级市。苏中地区总面积约2.0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36万人,分别占江苏省面积和人口比例的20%和21%。苏中3市中,扬州、南通有扬州大学和南通大学2所综合性大学。泰州市在2012年以前普通本科院校尚为空白,去年已取得突破,2013年4月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在泰州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泰州学院”。苏中地区高职教育与苏南地区尤其是南京、苏州、无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优于苏北地区。苏中地区高职院校共11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4.6%。

教育部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我国高职院校招生专业类别由19个专业大类、78个二级专业类和532种专业组成。2012年,苏中地区11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设置17个专业大类、54个二级专业类,水利大类和公安大类专业为空白,覆盖率分别为全国目录的89.5%和69.2%(见下页表1)。11所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点数为446个,平均每个高校设置专业40.5个。专业设置数超过40个的院校有4所,最多的设置70个专业,是扬州职业大学;专业设置数最少的是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共设置28个专业。2012年苏中地区11所院校招生计划共37 919人,平均每所院校招生数为3 447人,最多的院校为5 600人,最少的为2350人。

17个专业大类中,财经、制造、土建、电子信息、文化教育5大类专业布点数最多,均在42个以上, 5个大类专业布点数为264个,占总数的59.2%。招生数较少的专业大类为资源测绘、材料能源、医药卫生、公共事业、法律,专业布点数均小于10,该5大类专业布点数共29个,占总数的6.5%。

苏中3市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适应性状况分析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以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分布进行设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可以通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程度来评价。苏中3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毕业生人数按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见表2。

第一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由表2可知,苏中地区高职院校第一产业专业设置和毕业生人数比例分别为6.05%和6.96%,产值比例为7.01%,总体上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但从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设置第一产业专业的院校共3所,苏中3市各有1所,其中又以位于泰州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主体,设置专业数占苏中一产专业总数的70.4%,毕业生人数占苏中总数的84.7%。

第二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土建、材料与能源、生化与药品等大类。这部分大类专业的特点是:对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的要求较高,对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关系最为密切。由表2可知,苏中地区第二产业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8.34%和38.8%,产值比例为53.02%,专业设置比例和毕业生比例与产值比例具有一定差异。苏中3市中又以南通市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与产值比例的差异较小。第二产业中,制造大类专业点数虽然达到64个,但基本集中于少数专业,专业重复设置情况较突出。如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和数控技术3个专业中,机电一体化专业重复率达100%(开设院校11所),电气自动化专业重复率为91%(开设院校10所),数控技术专业重复率为82%(开设院校9所)。这一现象既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又加剧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三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苏中地区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比例分别为55.61%和54.24%,产值比例为39.97%,总体上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三产产值比例。在区域内进行比较分析,3市中南通市专业设置比例(52.11%)和泰州市毕业生比例(47.49%)与产值比例较为接近。从具体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师范类院校,如泰州师范专科学校专业设置以文化教育、财经大类专业为主,三产专业设置率达到92%;综合类高职院校,如扬州职业大学,虽然并入了扬州环境资源学院,三产专业设置率仍然达到63%;某些民办高职院校,如扬州江海学院,更钟情于办学成本较低的三产专业,三产专业设置率达到75%。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三产专业设置比例则可能较低,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三产专业比例仅为31%,南通纺织职业学院三产专业比例为35%。从专业分布情况来看,各高职院校三产专业设置仍然偏重于少数热门专业,如财经大类专业布点数达65个,占三产专业布点总数的26.2%,财经大类专业中,又以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等二级专业为主,11所高职院校共设置该二级专业点数共43个,占三产专业布点总数的17.3%。专业设置重复情况仍较严重。

关于苏中地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适应性的思考

苏中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呈总体适应态势 江苏省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3∶50.2∶43.5,苏中地区当年三产增加值比例为7.01∶53.02∶39.97。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三次产业专业设置比例为6.05∶38.34∶55.61。各院校多年来为区域经济输送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一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南通、泰州市各设有1所以一产专业为主要特色的农业类高职院校;苏中地区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兽药生产等省级品牌专业为特色;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纺织品设计等品牌专业为特色;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以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工程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等品牌专业为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优势较为突出的专业群。

苏中地区高职院校对区域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发展已做出一定贡献,但仍亟待加强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形式,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扬州职业大学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扬州市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已拥有机械和化工类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但目前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仍存在下列主要问题:(1)专业同质化和专业重复设置问题较突出。如前所述,各院校制造类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和数控技术等少数热门专业,三产专业设置则集中在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等专业,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仍较严重。(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所在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存在脱节。如扬州高职院校对本地区四大支柱产业中的汽车和船舶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据统计,2011年汽车类专业毕业生仅303人,占扬州当年高职毕业生总数的2.47%,船舶技术类毕业生尚没有;2012年汽车类专业招生人数为410人,船舶技术类专业仅江海学院开设,招生人数为45人,分别仅占当年招生人数的3.46%和0.38%。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亟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与预测机制,制定出与地方经济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的专业发展规划,使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达到有效平衡。

科学把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适应关系 高职教育既然服务于区域经济,但是否要求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完全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应?完全对应的要求既不符合现实,也不科学。根据专业化理论,每个高职院校只有集中力量办好优势特色专业,才能提高办学效益和培养质量。从苏中地区3所国家示范(骨干)校的发展和专业布局可以看出,这3所学院均已形成自己在行业内的专业优势,建立起一批优于同类学校的品牌特色专业群。但苏中地区其他部分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专业设置较分散、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我院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以化工和建筑工程为主线的“两纵三横”专业群。2012年招生的41个专业涵盖了高职专业目录中的10个大类,涉及工、理、文、经、艺术等各个方面。专业覆盖面过广,增加了师资培养、教学设备投入方面的难度,难以形成适当的办学规模效益。因此,坚持错位发展,依托自身传统专业优势,努力加强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才是地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力俊,曹晔.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1(36):32-37.

[2]傅琼.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探析[J].职教通讯,2012(6):71-75.

第2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一、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管理人员偏多,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在调查现状的3000多家开发区企业230222人中,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关系不甚合理。其中,管理人员105518人,占45.8%,专业技术人员124704人,占54.2%。开发区企业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应当远远大于管理人员。目前开发区企业的人员现状,与大力加强开发区各产业、行业的科技推动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相比,管理人员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而专业技术人员占的比重相对较低。

(二)高层次人才缺乏,总体质量不高。从职称结构分析,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10947人,占4.8%,中级职称30374人,占13.2%,初级职称53044人,占23%,没有职称的135857人,占比高达59%。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明显偏少。从学历结构分析,博士研究生401人,占0.17%,硕士学位研究生1206人,占0.52%、大学本科学历28070人,占12.2%,大学专科学历52978人,占23%,中专(高中)及以下147567人,占比高达64.1%。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等人才太少,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员占大多数,人才质量明显偏低。

(三)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从职称结构分析,管理人员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2%、15.4%和18.8%;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4%、11.3%和26.6%,管理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比高于专业技术人员4.9个百分点。从学历结构分析,管理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学历的占17.4%,而专业技术人员占9.1%。管理人员的技术层次和业务素质明显优于专业技术人员。

(四)制造业人才状况好于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具有中、高级职称人才比例,制造业占本行业16.9%,服务业占14.4%,其他行业为12.5%。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学历人才比例,制造业占本行业9.7%,服务业占7.8%,其他行业占7.5%。总的看,制造业好于服务业,服务业好于其他行业。

二、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伴随我省开发区经济和谐发展,未来几年将是开发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旺盛期,人才需求总体呈现出“数量大、质量高、专业化强”的特点。

(一)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扩大,管理人员需求量放缓。从调查情况分析,1300多家企业未来几年需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3337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需求20332人,占需求量的60.9%,比专业技术人员现状高出6.7个百分点。特别是对技能型、操作型中级、初级职称人员需求量较大,需求11045人,占到了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的54.3%。管理人员需求13038人,占需求总量的39.1%,比管理人员现状降低6.7个百分点。企业在重视管理的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明显增强。

(二)技术层次高、学历高的人才需求量提升,初级操作工需求量降低。从职称需求情况分析,企业需求高级职称4191人,中级职称7511人,初级职称10585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2.6%、22.5%和31.7%,分别比现状高出7.8、9.3和8.7个百分点。其中,企业管理人员需求高级职称1745人,中级职称3587人,初级职称3464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3.4%、27.5%和26.6%,分别比管理人员现状高出8.2、12.1和7.8个百分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高级职称2446人,中级职称3924人,初级职称7121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2%、19.3%和35%,分别比专业技术人员现状高出7.6、8和8.4个百分点。

从学历需求情况分析,企业需求博士研究生488人,硕士研究生752人,大学本科9039人,大学专科9875人,中专(高中)及以下13216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5%、2.3%、27.1%、29.6%和39.6%,分别比现状高出1.3、1.8、14.9、6.6和-24.5个百分点。企业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数量上升,尤其是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明显加大,对中专(高中)及以下低学历的初级操作人员需求量大幅度降低。由此说明,企业对人员的技术层次和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需求分析,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百分比,制造业分别为11.9%、20.1%和35%;服务业分别为10%、17.4%和34.7%;其他行业分别为14.5%、13.1%和35.6%。调查结果说明,所有行业对初级职称人才的需求基本一致,大体占专业技术人才的1/3,而对高级、中级职称人才的需求则因为行业不同有所不同。制造业对高级、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于服务业和其他行业。

从专业技术人员学历需求分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所占百分比,制造业分别是1.4%、1.6%、21.2%、23.6%和52.2%,服务业分别是0.8%、2.3%、30.6%、20.4%和45.8%。调查结果说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趋于一致,对具有大学本科、专科学历的人员,服务业需求量大,制造业需求量小,对低学历的操作工人,制造业企业需求量大,服务业企业需求量小。

三、调查分析结论

根据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人才需求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开发区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根据对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人力资源需求的调查分析,把企业数量放大到全省开发区,预计近几年开发区企业需求人员60万人,总体增长26%。其中,需求专业技术人员36.6万人,增长29.4%。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制造业企业需求31.3万人,增长35.8%;服务业企业需求1.7万人,增长28.3%;其他行业企业需求3.6万人,增长11.5%。由此看出,目前我省开发区企业人才全面紧缺,人力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由管理型向技术型转变。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信息化推广,运用高技术、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制造业和积极培育服务业,开发区企业对管理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由管理型占主导,向管理与技术并重,并快速向技术型为主过渡。从调查结果分析,企业目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高于管理人员8.4个百分点,但未来几年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比管理人员高21.8个百分点,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体现出了以技术型为主,要求40.9%的管理人员具备高级、中级职称,说明企业对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开发区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人才结构变化。从人才需求调查中可以看出,开发区企业在人才需求数量增长的同时,又明显地体现出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特点,对职称和学历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与现有人才现状相比,企业对具有高级职称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2.6倍,对具有中级职称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1.8倍,对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2.4倍。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企业存在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错位问题,人才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长迅速,说明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专业素质、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这既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人才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提升的需要。

(四)先进制造业仍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制造业既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目前,先进制造业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但人才十分紧缺,对人才的需求一直保持居高不下的趋势(人才需求平均每年增长26%)。今后几年,制造业企业人员需求占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总数的85.5%,与现有企业人员构成相比,提高了15.3个百分点,需求总体增长35.8%。其中,人才需求量最大的纺织服装业需求8.7万人,增长63.5%;依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2万人,增长105%;食品业需求1.8万人,增长41.9%;化工医药业需求1.4万人,增长12.1%;电子信息及家电业需求1.2万人,增长60%。这一情况表明,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食品等传统产业依然是大多数开发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明显上升。医药化工等产业相对稳定,人才需求的增长相对较缓。

(五)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成为新的热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开发区制造业发展质量提高和发展速度加快,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日臻成熟,导致对人才需求急剧增长,成为新的人才供需热点。今后几年,开发区服务业企业需求人员1.7万人,与现有企业人员状况相比,人才需求总体增长28.3%。按照人才需求增长比率排序依次是:信息传输服务业需求1456人,增长7.7倍;社会服务业需求1816人,增长60.7%;仓储和交通运输业需求3308人,增长51%;商业和餐饮业需求665人,增长24.5%;金融保险业需求90人,增长15.3%;科研和技术服务业需求503人,增长15.9%。按服务业对人才需求量分析,主要集中在仓储物流、信息传输、社会服务等新兴产业上,传统的商业、建筑和金融等产业人才需求相对放缓,而作为人才聚集较为集中的科技和技术服务业,则人才趋于相对饱和,需求增长速度较慢。

四、几点建议

今后几年,是开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发区企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时期。如果不加快人才的培养、引进与开发,人才缺口将成为制约开发区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提高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人力资源作为稀缺性、战略性资源,是开发区发展的生力军和助推器。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企业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人才效益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统筹人才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把经济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保证人才总量与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增创人才新优势,建设一支与开发区经济和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二)加强企业人才供需情况的研究。企业竞争,人才是关键。积极推进企业人才引进、开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需求情况的研究,及时掌握企业人才总量、结构和分布现状,把握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并对人才需求提供准确预测,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提出科学性指导意见。目前,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人才供需预测机制”的要求,要尽快建立开发区企业人才资源供需预测预警系统,监测开发区产业发展、就业环境变化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及时收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编制紧缺人才目录,建立开发区企业人才需求预测信息交流机制和定期制度,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三)不断提高人才素质。针对目前我省开发区企业人才资源紧缺、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对企业现有人才加强培养,全面提高现有人才的层次和素质。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企业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性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合作培养和自主培训,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积极实施现有人才的全面培训规划与计划,改善和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学历层次,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促进企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加强企校合作,培养企业适用对路的人才。建立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对接对话机制,推动企业与院校进行高层次和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企业人才需求与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沟通,根据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优化院校学科专业,有效解决供需矛盾,培养大批企业适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与高校可以建立委托培养机制,定制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四)积极有效地引进人才。根据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制订和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需的各类紧缺的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通过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等措施,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优惠配套政策。在落户安家、工资福利、生活补贴、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提供优惠,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第3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广西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为了解广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现状,于2010年1月对广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广西5个市、共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卫生技术人员。

1.2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性别、学历、职称、专业和知识掌握情况。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调查124人,其中男、女性各27人、97人(性别比1:3.59);平均年龄(36.5±10.5)岁,主要集中在20岁~和30岁~(分别占33.9%、31.4%)。

2.2专业和执业资格证:以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为主,分别占37.9%、38.7%;护理类执业资格证居多(35.6%),其次是医疗执业资格证(22.2%),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占13.3%,公共卫生执业资格证书仅6.7%。

2.3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最多,分别占37.9%、36.3%,高级职称仅2.4%,无职称23.4%。

2.4社区卫生服务知识掌握情况: 将内容归纳为健康基础知识、营养基础知识、食品营养知识等六项,每道题满分124分。总平均分仅76分。

3 结论

3.1性别、年龄构成不合理:男女比例失衡,女性占绝大部分。年龄结构上,构成过于年轻化,实践知识欠缺,需要强化培训和培养。

3.2专业学历层次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23.4%,高中/中专及以下的占29.0%,与《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的到2015年医生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有很大差距。

3.3公共卫生及全科医生、护理人员数量不足: 全科医师与2015年全科医师数不低于1/3的目标相差很远。

3.4职称结构不合理: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高、中、初级职称比例是1:3:1[1]。目前广西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非常低,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偏高,且无职称人员比例高达23.4%,高级职称比例低于昆明市四城区高级职称的比例7.1%[2],无职称人员比例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无职称人员的比例2.78%[3]。

4建议

4.1加强机构自身建设: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作为社区的挂牌医生或护士为居民服务,提高知名度[4]。鼓励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称的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工作,起到“传、帮、带”的作用[5]。

4.2根据培训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社区医疗预防保健知识的补课教育,加强社区康复、预防医学、心理学、健康教育人际交流等内容。

4.3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方式:可采取自学考试的方式,设定学习科目,单科结业,所有科目结业后颁发合格证书。

4.4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鼓励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经过全科医师培训转为社区全科医师。

参考文献:

[1] 贾利高,王芳,林良强,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况调查[J].中国社区卫生杂志,2007,24(1):35-37.

[2] 李伟明,姜润生,韩云涛,等.昆明市四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1:40-42.

[3] 梁万年,李静,关静,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现状及地区间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3): 1038-1041.

第4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在国际上,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应用型本科教育早已有之。从20世纪中叶起,随着西方各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各国迅速崛起。美国有四年制工程教育、二年制社区学院;德国20世纪60年代创办了一种与传统大学并行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高等专科学校,其在专业设置上侧重应用技术、重视实践教学、以培养各类技术型人才为主。可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是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科技含量、技术密集程度明显提高,技术进步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对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已十分迫切,而现有的二、三年制高职专科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普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短期内难以适应一线工作要求。因此,发展应用本科教育,既是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一种需要。它的发展将有利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有利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应用本科教育要讲求适度发展,在现阶段应以专科层次为主,不能盲目升格,应适量试点,逐步发展,进而在我国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

应用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

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关系应是平行发展的。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应用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尽管高职都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但应用本科出现以后,高职专科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当有所调整,与应用本科有所分工。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

应用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分支,应具有高职教育的特点。同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亦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考虑到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和社会性。

1.高等性。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应用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中的较高层次,自然“高等性”应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因此,应用本科的专业口径方面应该比高职专科更宽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则应该更厚一些,使学生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

2.职业性。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自然“职业性”应是应用本科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应用本科更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取得代表其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使其毕业时能够胜任较高技术要求的岗位。

3.区域性。区域性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日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应是不一样的。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来讲,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能力结构应是不一样的。从目前应用本科的试点来看,应用本科教育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第一线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地方企业的科技含量,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4.社会性。社会性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普通本科教育也在讲要实现与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那么应用本科教育则更需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服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和向市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相应地,应用本科人才作为一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和素质:

第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应用本科教育属于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应用本科人才‘应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技术技能的操作水平区别于高职专科教育。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具体、工作层次多么基层,它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这就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第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应用本科教育是一种高职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的生产: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技能水平为日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设置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应用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第三,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应用本科人才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人员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际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们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四,人才的创新意识。应用本科人才是一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而且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其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现场工程师岗位群。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为“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

上面探讨了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应用本科人才,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课程建设和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

1.课程建设和改革。应用本科教育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上应当体现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的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而不是简单地在原来三年制专科的基础上增加几门课程。同高职专科相比,应用本科的专业口径应该更宽一些,但比普通本科教育要求要低。在课程上应该体现“两个加强”:一是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高职专科的基础理论学习是“必需、够用”为度,应用本科的专业理论基础则应该比较厚实。据了解,美国大学本科工程技术专业都开设大量的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的理论课程。二是加强实践环节。应用本科学生面对的技术和工艺更加复杂,对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因而应用本科应当充分利用四年的时间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培养应用本科人才的关键。基于应用本科人才的特点,教师不但要求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等的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因此,要结合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现场考察,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以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同时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教师比例,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3.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应用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根据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在确定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顶岗实习。同时也进行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

[参考资料]

[1]赵月望,饶开芹,马寿喜.普通本科、应用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定位的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2004,(6).

[2]李均,魏书敏.发展本科高职的误区及其校正.复旦教育论坛,2003,(6).

第5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信息化的时效性使得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引发对物流业提速和快速整合的强烈需求,大批融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新生物流企业正在悄悄地影响着传统物流业。”新生物流企业所具有的系统综合和总成本控制思想,也影响了它的人力资源结构和水平,教育不能缺位,进而对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也在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建设物流管理专业,集物流管理专业与智能化、信息化之和,包括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革、实训室与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等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扩展,是本项目所要研究的课题,其意义是提高供给侧改革与智能化形势下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效果。

二、本项研究的意义

(一)本项目调查对象与研究内容。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广州北部18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师、教务处负责人及物流企业中层干部。调查的院校包括12所公立高职院校和6所私立高职院校,它们分别是: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调查的企业有广东心怡物流有限公司、江门市万里达物流有限公司及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研究内容包括产业经济发展、信息技术发展、国家政策法规、企业发展及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等情况,拟提出供给侧改革形势下广州北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二)本项目研究的社会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社会都享受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商品大繁荣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幸福。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问题——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业利润越来越低等发展态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决定着我们的命运。所以,当科学家们在努力提高科技水平的同时,也应注意它所带来的后果,人类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领域获得利润源的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于是,物流领域的潜力开始被人们所重视。1970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日本物流成本学说的权威学者西泽修先生提出第三利润源说,即把物流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随着第三利润源学说被世人所认知和接受,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快速发展起来,伴随着物流企业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培训也兴旺繁荣了。几乎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甚至一度出现了招生数量达到最好的历史时刻,成为当时各个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道亮丽风景。彩虹过后,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遇到了就业找工作等诸多的不顺,特别是智能技术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和供给侧改革,加大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也为职业技术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如何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本项目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对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学生的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广州北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情况调查

(一)广州北部的界定。2015年,广州最新行政区域规划出炉,将广州市划分了11个行政区域,分别是越秀区、天河区、白云区、荔湾区、黄埔区、海珠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区和从化区。其中,荔湾区、越秀区和海珠区是广州市的老城区,白云区位于广州市老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西界南海区,南连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黄埔区等6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区。本研究以老城区为地标,将从化区、花都区和白云区统称为广州北部,并以此为界来研究广州北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情况。

(二)广州北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情况调查。目前,广州北部共有高职院校18所。其中,公办院校12所,私立院校6所。公办院校中,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和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却在其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里设置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训等2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另外14所高职院校均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

从调查中知道,广州北部职业技术学院最早成立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是2002年,最迟的是于2012年成立物流管理专业。成立物流专业最晚的高职院校全部是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公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几乎都是在2002~2006年期间成立的。各个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室雷同性强,基本是传统的物流综合实训室,现代化的、立体式的物流模拟仿真实训室很少;物流专业教师资源也是大同小异,年龄在50岁以上的高级教师均不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几乎都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半以上来自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年龄段在45~50岁之间的讲师,学历一般以本科为主,专业背景以机械类和管理类为主;40岁以下的专业教师,基本是物流管理专业的硕士;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很少。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比较好的院校有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创办于2002年、2003年和2006年。其中,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省级示范性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和“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广东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和紧缺型人才培养工程专业、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和省级高职高专教育实训基地,2016年获得省级品牌建设专业和一流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项目。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0年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高职首批重点建设专业,是广东高职院校中唯一的物流重点建设专业。获“2013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2015年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服务产业建设项目专业,拥有物流模拟实训室和物流信息管理实训室。专业特点是立足铁路物流,拓展专业发展领域,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物流人才。其他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速度较慢,大部分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不是本校的重点专业,专业特点也不明显,只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追风而成立了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设置也不明确,专业课的设置大众化和科普化。

所调查的三个物流企业中,江门市万里达物流有限公司是创建于1998年的传统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是摩托车仓储和配送。该企业的管理者表示,随着政府禁摩令的持续深入,摩托车产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小,摩托车仓储量的大幅降低是必然,而且没有可逆性,其直接后果就是用工量的减少。广东心怡科技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的浙江心怡科技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依托电商物流和大数据等核心优势,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及物流电商平台等多个新兴产业齐头并进,是国内最大的第三方电商物流供应链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阿里巴巴集团、菜鸟网络、云锋基金相继入股广东心怡科技物流有限公司。其主营业务是天猫商超核心仓储管理服务提供商和天猫国际跨境运营主体。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组建方是由信息技术和供应链资深专家联合的创新型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提供商。主营业务是向客户提供综合供应链、快递、快运、电商和软件服务。百世物流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创新的力量为整个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致力于打造中立、开放、共享、智慧的综合供应链服务平台。目前,心怡物流和百世物流因其业务量大,正在广州各高职院校广泛招聘员工。

四、供给侧改革对广州北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2016年7月30日,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2016中国物流供给侧改革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物流产业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已刻不容缓,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必须实现的基础要求之一。并强调用技术保证进步是实现物流供给侧改革的一大要素。纵观广州北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情况,基本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根据自身学科优势错位发展的。物流行业的发展也正向淘汰传统物流业、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方向挺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供给的改革刻不容缓,物流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供给需要与物流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步伐相适应,以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给物流产业,实现物流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加大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资金。在2013年9月25日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贺词表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作为我国科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微观环节——物流管理专业,承载着物流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作用,更要树立为物流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力度,为物流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再教育机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强调,“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2015年11月5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答新华社记者问时明确提出,“一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因此,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各个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让教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再教育形式,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产业发展及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以促使教师科学地组织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第6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职;通信;就业

[DOI]10.13939/ki.zgsc.2015.15.161

1 通信产业的发展背景

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互联网发展重心从“广泛”向“深入”转换,各项网络应用深刻改变网民生活。移动金融、移动医疗等新兴领域的移动应用多方位满足了用户上网需求,推动网民生活迈向全面“网络化”。

网络与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通信作为一个科技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也正在不断地发展。通信技术从2G时代,经过3G时代,到达了4G时代,很多新的互联网概念形成,网络文学产业趋于成熟,互联网金融产业似乎一夜爆发,疯狂成长,未来通信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趋于多元化、多态化。

2 通信专业的设置与定位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需要,成立于2003年,通信网络与设备技术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面向应用型的宽口径专业方向,也是当今非常热门、大有前途和实用性很强的技术。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地处江苏无锡高新区,学院不断贯彻“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政策,发展专业,推动学生就业。无锡新区作为无锡市重要的经济增长地、对外开放窗口、科技创新基地和转型发展引擎,打造形成了光伏太阳能产业、微电子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博世公司、通用电气、希捷、松下,索尼等一批世界著名公司落户新区。成功获批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

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与无锡三通科技有限公司、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无锡君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互联网相关公司合作,培养学生,推荐就业。旨在培养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领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必备的网络通信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团队合作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系统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能对通信网络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3 近年来就业情况分析

3.1 地理优势显著,就业率长期较高

2011―2014年,通信专业的就业率都在99%以上,新区就业人数每年都超过25%,主要集中在软件外包类行业、通信服务类行业。

3.2 通信工程类就业较少于服务类

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部分课程是安排构建网络、工程调试、维护等,作为高职的定位是要求学生学会综合布线设计、工程调研等技能,但是从事这类工作的学生较少,主要分析有以下几点内容:工程公司要么是中兴等大型企业,要么就是“包工头”形势的工程队,来校招聘机会少,学校推荐可能性小;有个别大企业来校招聘后,部分学生受不了苦、收入不高或者地域较偏的情况,而放弃就业机会。更多的学生愿意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网站制作、维护等这类“白领”级别的工作,特别是软件测试类的工作,入职门槛低、企业招聘人员数量多,因此更多的通信专业学生和软件专业学生一起选择相对专业对口的软件测试工作,甚至网络营销类工作。

3.3 专业对口率,女生较男生低

从招生情况来看,通信专业的男女比例从2008年的1∶1,到了后来的2∶1、3∶1,可以看出已经有更多的女生不愿意选择通信专业,可能是对于通信网络与设备这个专业名称的过于狭隘的理解,认为通信就应该与工程相关,也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平行的发展了一些专业,如软件开发专业、物联网专业、移动互联专业,与通信专业的相关性较强,但专业名称看起来似乎更加可以吸引到考生。我们从就业的相关资料也显示出了问题,通信专业的女生一部分选择升学外,就业的无外乎几种情况:软件企业做软件测试类工作、销售或者文员策划类(专业相关企业或者跨专业),极个别的女生选择做了硬件测试类的工作。对于女生来说,她们的选择性似乎更小,更多人愿意选择升学或者寻找文职类工作。

4 提高通信专业学生优质就业的方案

4.1 分层教学、项目化教学深入实施

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通过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只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培养高职学生的局面,与企业合作,对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嵌入不同的企业师资、企业课程、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等,实行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的培养。对课程实现项目化,让学生进教室如同进公司,做作业如同做项目,提早感受企业工作的形式,对项目有全面把握。这项改革在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软件专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刚结束大二课程的学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使学生得到技能,企业得到人才,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1]

4.2 就业指导、职业定位教育必须加强

虽然一直以来,入学教育开始就有了专业介绍一类的教育在不断的深入,但是由于通信专业是一门涉及范围极广的工程学科,专业课程繁多复杂,而课程安排又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通信行业的发展不断改革,学生似乎很难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甚至很多人毕业时候都不能清楚的回答通信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更有学生在面试过程中被企业奚落说学习的知识过于落后。必须让学生知道学习专业知识并不能满足课本教学,而是要立足基础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动性,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并理解专业知识,并通过各类实践,融会贯通,学以致用。[2]

学生自我定位也是一个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对自我认知有较大的偏差,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多年,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不应该下到一线去做“苦力”,工程类的工作不愿意做,特别是女生。对每个学生的个性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全程就业指导必须加强,才可能可以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又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放弃专业。这就必须要求每一个班主任、辅导员都能够了解专业趋势、职业分布等就业指导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对于班主任、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培训必须加强,才有可能可以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鉴于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通信专业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指导形式都必须与时代接轨,与行业接轨,让学生充分地做好自我职业规划与定位,才能使每个学生在毕业时找到一份优质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7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摘要: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在重新认识苏南地区经济社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苏南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加以分析,有助于构建一个定位科学、注重内涵、结构合理、层次相互衔接、学科体现区域特色的苏南地区高职教育的新体系。

关键词:苏南地区;高职教育;区域经济;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可以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苏南地区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苏南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大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进入企业。面对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苏南地区要创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新苏南发展模式”,争取赢得主动,需要高职教育提供不可或缺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重新认识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高职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加快发展苏南高职教育,前瞻性地构建苏南地区高职教育体系,对推动苏南地区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十分必要。

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基本特点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2006年,苏南地区经济形势良好,表现出如下特点:(1)工业经济走势强劲。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苏南地区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34.08亿元,占江苏省生产总值六成以上(62.1%),苏南地区整体已步入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初期。(2)外商直接投资(FDI)仍以苏南地区为中心。2006年1~9月,江苏省新批准总投资9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42个,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117家,在苏南地区落户的达100家,同比增长47.8%。(3)支柱产业龙头作用明显。随着国际制造业大规模向我国转移,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将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步优化,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分布格局。2005年,江苏省共有86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名单中,其中在苏南的有73家,占84.9%。(4)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加快。苏南地区现已有集成电路、软件、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0个部级高新区和31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数量占江苏省的3/4,2005年,高新科技工业区实现总产值5504亿元,充分展现了高新技术的生机与活力。同时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和需求多元化以及第二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也将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高科技、信息化背景下,苏南地区将依靠科技进步培育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积极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优先扶持新兴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工业化,以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发展趋势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1)经济发展特征趋于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正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二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业群。(2)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江苏省政府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把江苏省打造成国际制造业基地。苏南地区正利用本省生产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之路。(3)科技创新得到重视。江苏省明确提出了构建创新型省份的目标,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创业、激励科技人才、强化科技载体建设的重要举措。(4)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苏南地区已经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且随着教育的发展,每年都有近二十万高素质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改变,曾经不被重视的高职教育如今已逐渐成为热门。随着这些高素质劳动者大量步入工作岗位,苏南地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将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区域经济转型呼唤高职教育的优化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高职教育的优化发展经济结构决定着教育结构,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带来了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高职教育不但承担着提供人力资本、改进人力资本储备结构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生产知识的职能。苏南地区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局限于院校的个体发展,没有与区域经济圈紧密结合,院校间缺乏协调、错位与分层的发展意识,教育资源配置也处于不均衡的状态,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严重,对人才的培养以及经济建设的发展与优化构成了障碍。江苏省政府和教育厅十分重视经济结构的变化对教育的导向作用,先后发文指出:“高校要主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通过对进入21世纪以来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和现实状态的考察发现,近年来苏南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总体上趋于合理,充分显示了高职院校主动调整自身专业结构、不断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积极姿态。

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就区域经济的结构性而言,苏南地区的经济正经历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高移,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轨、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发展力度,这不仅使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成为客观需要,而且必然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别及其功能提出新的要求,促使区域高职教育向更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就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而言,苏南地区的发展已进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集约型增长的轨道,在推进新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兴的职业岗位,这些岗位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夯实学生的技术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职业世界,提高其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而改革现有的专业布局与培养模式也就势在必行。

建立与苏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高职教育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网络,科学规划高职教育层次布局在社会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的情况下,政府主管部门有责任强化对高职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强化对人才培养结构的宏观指导。在坚持逐步推进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依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进步的整体要求,按需、分类、分层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具体到苏南地区而言,就是要按照人才实际需求科学配置多层次的高等应用型技术教育资源,重点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应用型技术教育,探索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等应用型技术教育。在稳定专科院校规模、扩大本科院校规模的同时,在学校类型设置上还要注意以工学、理学、生物学院校为主体,以经济学、法学、文学、农学院校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他类型院校为必要补充,构建一个基础扎实、渠道畅通、结构合理、层次相互衔接、学科有所区别的区域高等应用型技术教育网络。

科学确立发展定位,实现区域经济中心城区的教育辐射作用区域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借此,提出苏南地区三大教育中心的设想,即分别在南京、无锡和苏州、常州和镇江建成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三个教育中心。南京以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和生物医药工程专业为主体,以教学研究型本科层次为培养方向,探索发展高职类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无锡和苏州以机电、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硬件、精细化工专业为主体,以应用型本科层次为培养方向,适度发展专科高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形成一体两翼;常州和镇江则在纺织、机械、金属材料加工、化工等专业上下工夫,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各教育中心之间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特色,本着“面向区域、术业专攻、资源共享,突出发展”的思路,强调相互协调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教育中心的教育辐射作用,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数量、质量、结构、效益要相互协调,同步发展,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高职教育的结构体系,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产学合作模式,形成区域专业特色在向国际制造业基地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本地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制造业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苏南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一目标。从对苏南地区的企业调研来看,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愿望十分迫切。高职院校应以合作育人为主导,针对区域专业特色,实施从就业、科研、培训、开发、经营等方面全方位的产学合作,形成共赢局面。(1)应建立区域校企合作办学组织,形成互动的运行机制。江苏省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建立不同类型的职教集团,促使企业介入教学,教育介入生产,先后成立了江苏建筑、农林、商贸、现代服务业和信息等职业教育集团。2006年12月28日成立的以培养现代制造业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宗旨的江苏机电教育集团,打造了校企、校际联合共享、连锁化合作办学的实训与研发基地(群),可为学生提供现场实践的环境和具体指导。这种区域校企合作办学形式,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2)应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即由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投资建设与区域高职教育的结构体系相匹配的产学研基地。《2005~2007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布局规划实施方案》提出,通过省级财政资助,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规模较大、水平一流、资源共享、能起示范作用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这些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型基地的建设,可以与区域产业结构衔接,充分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3)应实现实质性结合,形成生产、科研、教学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苏南地区一些高职院校已认识到了实质性结合的重要性,如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了学院的专业技术与人才优势,成立了绿色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拓展了产学合作领域的广度与深度。该所充分利用拥有的项目信息和文献研究的优势,常年给学院教学人员提供横向科研项目,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产学合作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了双赢。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内涵建设近几年来,苏南地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大体适应了经济的发展,至2006年底,苏南地区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有47所,占全省普通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67.1%。苏州的国际教育园,常州的大学城自启动至今,一直备受全国高教界的关注。由于过分追求“短平快”,在专业建设和管理中,虽然院校规模扩大了,但一些基础条件指标(如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图书数量、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出现了下降趋势,导致内涵建设与规模发展不同步。因此,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内涵建设是关键。首先,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基础,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心。高职院校应注重开发和培养自己的核心专长,全面带动专业及课程建设、科研及学校管理的优化整合,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核心专长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除学术专长外,专业服务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都可以构成一所学校的核心专长。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形成若干个真正体现高职特色的具有不可替代优势的品牌专业或特色课程,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内涵发展的重点。其次,科学、规范的管理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通用的、并得到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规范,适用于各行各业。借鉴与采用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有助于建立一套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及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合本校特点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与管理机制。

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托,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实现区域化发展,这不仅是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叶海平.构建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的知识经济创新体系的政策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4).

[3]马成荣.江苏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8).

[4]吴增军,陶亦亦,戴涵莘,张芬.苏南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应用型技术教育对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5).

第8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第二条选拔任用管理原则

1、党管干部原则;

2、管人与管事相结合原则;

3、简政放权、提高效率,职级分开管理原则;

4、轮岗交流、竞争上岗原则;

5、注重实绩、任人唯贤原则;

6、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7、依法办事原则。

第三条职数设置

1、领导班子职数。区人民法院设院长1名,副院长3名;副院长级领导职数3名,分别为:纪检组长1名,政治处主任1名,执行局局长1名。区人民检察院设检察长1名,副检察长3名;副检察长级领导职数3名,分别为:纪检组长1名,政治处主任1名,反贪污贿赂局局长1名。

2、专职审判委员会委员、检察委员会委员职数。区人民法院设专职审判委员会委员2名,区人民检察院设专职检察委员会委员2名,按照领导班子副职规格和条件,从具备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符合任职条件的法官、检察官中选任。

3、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为,编制在3名以下的设正职1名;4-6名的设1正1副;7-9名的设1正2副;10名以上的设1正3副。

4、科级干部职数。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科级干部与全院科级以下工作人员之比按最高不超过1:1.9设置,其中正科级干部与副科级干部之比为1:2。

第四条干部管理权限

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正副职实行行政职务与级别分开管理。具体管理权限如下:

1、区委管理的干部。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书记、副书记、成员,纪检组组长,政治处主任,执行局局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其中非专职审判委员会委员享受所担任职务的相应的职级待遇),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书记、副书记、成员,纪检组组长,政治处主任,反贪污贿赂局局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其中非专职检察委员会委员享受所担任职务的相应的职级待遇),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

2、区委委托区委政法委任前备案管理的干部。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正职,法庭庭长。

3、区委委托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党组管理的干部。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副职,法庭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检察员,助理检察员。

第五条任职资格及条件

1、科级干部任职资格与条件。应具备《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资格与条件。其中,提任副院长、副检察长,执行局局长,反贪污贿赂局局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检察委员会委员,还必须同时具有法官、检察官资格,或者符合《法官法》、《检察官法》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

2、内设机构正职和法庭庭长任职资格与条件。在内设机构副职、法庭副庭长岗位上工作满2年,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担任业务部门正职的还必须同时具有法官、检察官资格,或者符合《法官法》、《检察官法》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

3、内设机构副职任职资格与条件。工作满2年,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担任业务部门副职的还必须同时具有法官、检察官资格,或者符合《法官法》、《检察官法》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

第六条任免程序

1、科级干部任免程序。由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与区委组织部沟通,区委组织部会同区委政法委考核,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办理,报区委研究决定。

2、内设机构正副职任免程序。内设机构、法庭正副职由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提出任免意见,任前报区委政法委审查,任后报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备案。需要依法任免的,按照法律程序办理。

3、任免材料呈报。对区委管理的干部,由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向区委组织部呈报任免材料;对区委政法委备案管理的干部,由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向区委政法委呈报任免材料。呈报材料包括:干部任免请示、党组讨论会议纪要、干部任免审批表、考察材料。

第七条管理制度

1、交流轮岗制度。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领导班子成员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五年的,原则上要进行交流;任职满十年的,必须交流;分管同一项工作满五年的,必须调整工作分工。担任内设机构、法庭的正副职在同一岗位上工作满五年的,必须轮岗。根据工作需要,需要进行交流轮岗的,也要积极进行交流轮岗。适当加大全区政法系统干部交流力度。

2、竞争上岗制度。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正副职岗位出现空缺时,原则上实行竞争上岗,根据需要确定一定比例的职位面向全区有任职资格人员开展。符合条件的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必须参加竞争上岗选拔。

3、任职回避制度。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单位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工作。

干部交流轮岗、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任职回避的具体办法由区委政法委会同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研究制定,报区委组织部备案。

第八条有关待遇

1、现担任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人民法庭正副职的,本办法实施后,因工作需要组织安排改任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的,分别享受正、副科级领导职务工资待遇。

2、现担任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人民法庭正副职的,本办法实施后,因组织处分或不胜任现职改任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的,分别享受正、副科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待遇。

3、本办法实施后,提拔担任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的内设机构、人民法庭正副职,分别享受正、副科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待遇。

第九条纪律与监督

1、对未按本办法规定办理的干部任免事项,一律无效;干部任免主管单位对违反本办法作出的干部任免和调配决定,有权予以纠正。

2、要严格按照核定的各项职数配备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

第9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社区学院;师资队伍;管理;启示

一、社区学院的师资概况

(一)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

美国社区学院的一大特色就是有大量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是美国社区学院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中,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比例最高。在社区学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兼职教师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到2003年,公立社区学院兼职教师的比例增加到66%。具体情况见表1:

(二)专兼职教师职称构成及比例

1 学历结构

在学历上,不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他们多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003年专职教师中,拥有硕士学位以上者占85.2%,兼职教师中占64.8%。具体情况如见表2所示:

2 职称结构

在职称方面,兼职教师大多数为讲师及其他无职称者。从表3中可以看到,兼职教师中,助理教授以上者占6.6%,讲师及以下者占93.4%;专职教师中,助理教授以上者占51.2%,讲师及以下者占48.8%。

二、社区学院的师资管理

(一)社区学院的教师聘用制度(以洛杉矶社区学院为例)

洛杉矶社区学院地处加利福尼亚洲,由洛杉矶教育委员会于1929年创建,该学院主要提供两年终结性职业教育和大学转学教育。这所学院的创建获得加利福尼亚洲社区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并正式获得西部学校和学院协会的鉴定认可。

洛杉矶社区学院的教师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需要引进新教师时,通常由系副主任或主任确定岗位需求并将其提交人力资源办公室,由该办公室发出招聘广告,招聘对象面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不分肤色、种族、国籍、性别、年龄等;然后由学院审查委员会根据要求通过电话会谈、核实经历。最后选出正式候选人到校面试。他们来校不仅要接受审查委员会全体成员的面试、提问考查,为师生作学术报告,还要与师生广泛接触,与系主任、校长面谈,参观学校设施等,面试结束,委员会根据标准与需要投票表决后正式聘用。

洛杉矶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在数量上多于专职教师,一般占教师总数的60%,但是该学院对兼职教师的聘用并不是毫无限制的,在对应聘者的学历和教学经验等方面都有较严格的规定。他们把教师是否获得硕士学位作为学业方面的条件。该学院社区的行政人员制定了教师聘任的最低标准:需要主修领域或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如果不需要所学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有学士学位,加上两年的工作经验和教师资格证书;如果没有学士学位,则需要六年的专业经验和教师资格证书。可以看出该学院在招聘教师时更注重的是教学经验,没有学位或仅获得学士学位的兼职教师占相当大的比例。

(二)社区学院的教师评价制度

1 评价内容

社区学院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他们很少从事科研活动,社区学院教师的评价内容实质上就是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涉及教师的课程提纲、课堂教学观察和教学测评。一般情况下,教师必须在每学期的第一周内,把这学期讲授的课程内容提纲、教学目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评价学生成绩的步骤和方法等呈交院长或系主任;对于教师所呈交上来的课程内容等材料,有关领导必须把上述材料和评价意见送交有关教师;如果教师对评价有疑义,有关领导必须与教师面谈,共同讨论学校作出的评价意见。对于课堂教学观察,学院院长或他的代表及其他有关领导每年至少听一次课,在听课后两个星期对听课情况进行书面评价,并将评价意见送交有关教师;有关教师在接到评价意见后必须对评价作出迅速反应。教学测评是对教师教学好坏的评价,在社区学院通常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加以评判。

2 评价主体

参与社区学院教师评价的主体有:管理人员、同行、学生及教师本人。社区学院管理人员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权重较高,各社区学院都非常重视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管理人员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指导学生以及参加学院各项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的工作加以评价。同行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科知识、教学投入、教学质量、课程设计及讲义等方面,这种评价易为教师所接受,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专业背景且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最为常见,有的学院规定每学期或每门课结束后,教师要向学生发评价表,让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发表意见。进行评价。自我评价是教师对自身工作好坏的一个价值判断,相对他人而言,教师本人应该对自己较为了解,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自我评价更有利于教师的发展,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社区学院的教师培训制度

对教师进行培训是社区学院优先考虑的问题。1966年美国《成人教育法》规定:联邦政府拨给各州的款额中,必须有一定的数额用于培训已从事或即将从事成人教育工作的人,使其成为称职的成人教育专业人员。除了法律规定外,社区学院本身也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训,这在美国社区与初级学院协会的一份报告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报告指出:“一个学院的工作人员是学院的一种最大财富,从经济观点上看,教职员工是学院最重要和最大的资本建设投资。”

1 职前培训

目前,越来越多的社区学院开始强调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因此,一些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研究生院设置了专门培养社区学院教师的教学项目,开设教学法、成人教育、教学管理、课程开发、教育实习、计算机运用及测量与评价等课程,学完这些课程后可以获得社区学院教师资格证书。另外,社区学院也特别加强了新教师的职前培训,他们给予附近大学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大量做兼职教师、教育实习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完备的职前教育课程,指导他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为他们到社区学院任教做好了准备。

2 在职培训

社区学院鼓励专职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和在职进修。社区学院教师进修最常用的方式是参加短训班和讨论会等短期进修形式,社区学院还向教师提供短期和长期的国外访学机会,并且报销相关费用。

社区学院普遍重视教学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吸引与鼓励教师自愿去参加教学技能培训。运用教育技术是美国高校教学手段乃至教学方法与思想上的一次革新。因此,社区学院也比较关注教育技术的培训,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把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对我国高职教师管理的启示

(一)鼓励聘用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聘用情况来看,兼职教师的比例还比较低,稳定性也差,并对兼职教师的作用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对美国社区学院教师队伍的研究来看,应该鼓励高职院校聘用兼职教师。首先,聘用兼职教师可以节约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晚、基础弱、社会认可度低,最重要的一点是办学经费不足。而兼职教师的工资和福利都低于专职教师,并且学校也不必为他们投入过多的硬件设施,这样学校就降低了教育成本,可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其次,聘用兼职教师教学有助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我国的高职院校提供的是终结性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人才,注重对知识的应用。兼职教师主要是来自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他们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由他们来教授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可以把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还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方面的最新情况与学生所学内容及时地结合起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真正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并且能学以致用。

(二)完善招聘制度,实行多元化的聘任标准

美国社区学院十分重视实用技能的教学,对师资的要求除按照州政府有关颁发教师资格证书的规定外。还特别强调教师的实践经验,因此美国社区学院在招聘教师时对专业性特别强的学科没有严格的学历限制。而我国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忽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倾向,在聘任教师时,往往把学历标准当成唯一标准,认为高学历是进校任教的先决条件,是否具备专业知识仅在其次。高职教师的工作实践性很强,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在招聘教师时,对一些通识性、基础性比较强的学科严格要求应聘教师的学历,以保证所聘教师能胜任该学科的教学工作;而对一些专业性较强。需要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学位要求,甚至不作学位要求,但前提是必须具有该学科较长时间的实践工作经验。同时招聘教师时应按需设岗、以岗聘人,特别是招聘兼职教师,要有计划性,根据教育的实际需要进行,不能单被经济的诱惑所驱使。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师考核评价是教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还未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基本上采用其他高校的教师评价方案,显得十分僵化、单一。从评价内容上看,学校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或者以教师数量来衡量教师工作的好坏。这是一种静态的评价,只注意到了结果,而忽视了行为与过程;只考查教师做了什么,而没有考查教师是如何做的,以及做的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不能针对性的对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意见。从评价主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中,比较重视领导、专家与学生的评价,忽视了同行的评价与教师的自我评价。从美国社区学院对教师的评价来看,仅仅依靠领导、专家与学生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领导、专家、学生、同行的评价与教师自评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