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农村住宅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

第1篇: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住宅设计;新农村建设

1.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协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是“千万”工程建设的深化和提升,而村镇住宅建设及改造正是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中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阳市作为全国百强县市之一,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行动中也走在了浙江省各县市的前列。根据市委提出的第二期目标:重点完成集镇规划区,东阳江、南江沿岸,甬金和诸永高速公路沿线的村庄建设,总体完成12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创建,初步显现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

目前,已建成了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花园村,在村镇规划和住宅设计中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经验,东阳江北街道、六石街道、城东街道和白云街道新农村改造已取得初步进展,巍山巍四小区改造、楼西宅、佐村等改造工程正大力推进农房改造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初步具备了理论指导,开始沿着规范合理的方向发展,值得在东阳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借鉴和推广。

2.东阳新农村住宅设计现状

中心镇、集镇、中心村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东阳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打造精品”的要求,加快中心村和一般村建设,从抓点连线到成片,培育出一批中心村及特色村、示范村,不断提升东阳农村整体形象。在新农村住宅设计工程实际中我们发现,由于东阳本地建筑设计院缺少,大多数新农村改造项目设计均由外地设计院或本地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小型设计事务所完成。部分建筑师由于身处其他地域或本身缺乏农村生活经验,又对本地区农村现状、农民生活习惯、地方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不够了解或调研不够深入,只是盲目套用城市居住建筑和别墅的设计思路到农村住宅中,设计成果并不能满足本地区农民生活实际需要。

同时,发达的东阳建筑业带来的东阳经济的发展,返乡建筑从业人员建筑建造思潮的影响,使得其平面设计方案盲目追求品位化,不符合本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要求;在立面设计中受业主的思想影响较大,一味追求独特、奇异、与周边不同等,使得建设不符合村镇规划的整体要求,造成了立面的另类和违规等现象,带来了极大的浪费,新农村住宅设计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应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居民对生产生活新的需求,重点研究住宅形式和住宅套型空间构成,以适应本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生活环境。

3.设计思路与理念

3.1设计思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新农村住宅模仿城镇住宅建筑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失去了传统的农村住宅空间特色与韵味。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居住方式的不断变化,现代农村对居住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美丽乡村建设拟将现代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新农村住宅设计应满足“宜居、宜业、宜游”的整体要求,同时,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本地区农村现状、农民生活习惯、各村文化传统和节能环保、生态要求的不同进行设计,使得住宅设计体现本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

3.2设计理念

3.2.1因地制宜,探索多种住宅形式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版))规定,我国住宅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等。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和本地区农村的特点,低层住宅具有占地面积大、空间形态和建筑造型更趋近自然、平面和空间组合方式灵活等特点,更适宜本地区农村居民的居住实际需求,宜作为新农村住宅的主要设计形式。但是,由于低层住宅建筑密度较低,土地资源消耗较大。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心村培育,带动村庄布局的调整优化,城镇周边地区的农村土地资源紧张,再加上本地区耕地资源紧缺等问题,城市周边农村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考虑多层或高层住宅建设,以缓解土地资源压力,增加农村住宅形式的多样化。

3.2.2切合居住需求,研究适宜套型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进入了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和居住品位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逐渐向高层次的需求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农村生活中社交活动不断增多,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农村居民对住宅功能的分解和各功能空间的尺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新模式下,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产模式,东阳经济模式下,农村土地耕种大多处于出租状态,当地农民基本基于生物高科、基础材料、红木家具、建筑地产、食品服装等工业产业模式生存,物质条件充实,精神追求较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自然也与传统农村差异较大,需要根据生活实际情况,在住宅套型空间构成上进行研究,既结合本地区农民居住实际又不会是城市户型的照搬。

4.新农村住宅设计探索

4.1新农村住宅形式探索

东阳地区地理形势除南北东阳江和南江的两江平原,其他均为山地。根据东阳整体规划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区域基本在南乡与北乡的东阳江、南江沿岸,甬金和诸永高速公路沿线。这些地区是本地区经济主要来源地,居住建设用地资源相对紧张。同时,又存在着卢宅等古建筑较多的保护村落,且原有村落相对分散,而上世纪规划建设的村庄普遍存在着道路狭窄、单一的联排式建筑、间距过小等缺陷,已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居民对居住的要求。

根据地区特点,可借鉴东阳市花园村“以工富农、以工强村”的建设模式,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原有自然村落在实施行政撤并后,实行统一规划,并村建设。在离产业区相对距离较远的村庄,住宅类型主要以并联式住宅为主、独院式住宅为辅的低层住宅模式。而在离产业区较近的村庄,在规划的住宅用地区域,可根据发展要求和居民需求,在开发独院式、并联式低层住宅的同时,考虑发展多层和高层住宅区,以适应综合发展的需要。

4.2新农村住宅套型空间构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了精神追求。东阳产业经济的发展给现代化农村建设注入了经济血液,从而加快了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住宅的空间尺度及构成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住宅从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型向舒适型转变,功能空间的尺度和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以独院式和并联式低层住宅设计为例,在设计实践中,人们对住宅的空间尺度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发生着较大变化,如在客厅设计中,传统的直接式顶棚向多形式的吊挂式顶棚的改变,从普通照明到多样式大型灯具的安装以及各类豪华家具的布置等,都要求客厅空间向着大而高的方向改变,因此在设计中往往与餐厅结合设计,采用错层的方式来实现客厅空间的大和高。

而在功能空间构成方面,传统的居住空间构成已不适应现代新农村的生活习惯,如厨房的使用方式已从传统的秸秆燃料转换为液化气燃料,秸秆的储存空间和大灶台模式被现代化厨房所取代。经济的发展使东阳农村家用汽车的数量急剧上升,因此,车库设计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必不可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住宅的居住空间中的“卧室”也不在是传统的卧室,其私密性要求也不断提高,卧室中也融入了卫生间、衣帽间等的尺度空间。而传统的储物和农机具储存空间等则被省略或者移入到地下室的设计中。以上所述农村住宅功能空间的尺度变化和构成改变,体现了本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在实际设计中应予以综合考虑。

5.结语

住宅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新农村建设“宜居”环境的重要方面,设计是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通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实际工程设计积累,找出与本地区新农村改造相适应的住宅设计模式。实践证明,住宅形式随着农村所处地理位置如距离产业区域的远近等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规划形式,住宅套型空间设计应根据当地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行合理的尺度和空间构成设计,以适应不同的家庭需求。同时,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新材料、新技术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综合要求,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旋律奏响和谐音符。

参考文献:

[1]赵小龙.居住建筑设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2

[2]许耀波,厉文杰,庞杰 天台县农房改造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

[3]帅丽芳.做好“美丽”文章 打造魅力乡村――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3,35(1)

[4]李英豪,郑宇军.基于综合发展规划理念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东阳市花园村为例[J].规划师.2011.5(27)

作者简介:

第2篇: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

1.1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宅实施节能设计,但尚需系统规范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农村人口、产业、用地及功能处于快速动态的结构性变化中。随着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建住宅量持续增长。近年来各地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对其居住建筑进行了基本的节能设计,采用了护结构保温、门窗保温等节能技术措施(见图1、图2),达到了改善居住水平和建筑节能的良好效果。但在规划与建筑本体设计中还不能完全达到绿色生态节能的标准与要求。1.2既有农村住宅节能设计缺失,住宅用能能效低而耗能高从调研地区农村现状可以看出,既有农村住宅(不包括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宅)的建设,长期以来多属于农民的个人行为,其建设、施工基础标准低,节能设计严重缺失,如平面设计、形体设计、门窗细部设计等几乎不考虑节能;外墙普遍没有保温做法(这一比例达90%),建筑材料还较多采用黏土砖,外墙做法亟待改善;建筑外门窗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很差;冬季供暖、日常做饭所用燃料多为煤炭、秸秆、柴草等,设备简陋、热效率低;家用电器快速增加,用电量持续增长。现状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而室内热环境与卫生环境较差(见图3、图4)。1.3缺乏正确的节能认识在农村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能源观:①在很多经济不发达的乡村,人们往往单纯地讲求节水、节电,努力降低生活成本,减少生活能源与资源的消耗,这种情况使村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生活环境较差。②有些经济发达或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村民的经济状况较好。有些村民存在着一种盲目攀比的心理。在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盲目增大建筑面积、室内净高、门窗尺寸,追求复杂多变的形体,采用所谓的高档建筑材料,如黏土砖、钢筋混凝土、玻璃等导热性能强的材料。购置大量大功率的家用电器,例如安装了4~5台甚至数量更多的空调。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建筑的能耗,造成了极大的浪费。1.4利用太阳能热水再生资源,但较为单一再生资源利用方面,太阳能热水已普遍应用,在调研的新型农村社区中17%采用了地热能,其他如太阳能热源供暖、沼气、风能等很少利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用能急剧增加,农村能源商品化速度加快,尚需加快开发利用再生资源(见图5)。1.5农村既有住宅室内外环境质量亟待改善垃圾处理、污水排放不规范,存在垃圾无处理、污水随处排放问题。庭院养殖住户导致人畜混处,卫生状况难以保障。住宅日照、通风、采光、保温、隔热还需改善,室外绿化美化、居民饮水质量等还不能达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1.6既有农村住宅布局分散,“空心村”“闲置房”现象严重既有农村村落点多面广,规模小、分布散,住宅布局不紧凑,公共设施难以配套,住宅多为平房,“空心村”“闲置房”现象严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集约集聚效能差。

2农村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2.1农村新建与既有住宅改造分类实施村庄建设具有新建、整治及保护等不同类型,根据全省及各地村镇体系规划统筹布局。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居住建筑与原有村落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应采取不同的节能设计策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建筑,应执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824—2013《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相应国家与地方节能设计标准,基于绿色生态理念,进行系统科学的建筑节能设计,达到规定的节能设计技术要求,采用适宜节能设计技术,确保从建筑本体设计开始奠定良好的节能基础。原有村落既有住宅改造必须明确原有村庄是保留、改造,还是新建、迁并的不同情况,避免局部出发、就单体论单体,导致盲目改造、拆了改、改了拆,造成新的资源能源浪费。要依据相应标准进行节能改造设计,采用切实可行、经济适用的节能改造技术。2.2规划布局设计先行农村住宅节能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规划布局层面先行进行整体节能设计,是最有效、最经济、最生态的建筑节能设计,使农村住宅从根本上获得最大的节能效果。针对农村住宅的特点,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从规划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技术方案,从选址、布局、朝向、日照、通风、平立面、体型到建筑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绿色生态节能设计,改善区域内建筑节能的基础条件,从规划设计角度把握整体节能设计方向,从宏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技术着手,从源头开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2.3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被动式节能设计优先目前的农村住宅设计实践中,还不能从建筑生命周期能耗角度分析设计,从而大大提高了建筑能耗。不能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被动式节能设计,将导致先天不足,后天主动式节能技术措施补救也只是舍本求末。对处于量大、快速建设更新周期的农村住宅,不能再走单一重视运行能耗、过分依赖主动节能技术补救、被动式节能设计缺位的歧路,应从建材生产及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建筑拆除、废料回收和处理5个阶段全生命周期能耗考虑,对建筑本体进行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被动式节能设计,达到建筑节能最佳的效果,从起点避免以往建筑业节能所走的弯路。针对农村住宅设计现状,借鉴采用相关研究成果,应研究提出农村住宅基于建筑生命周期能耗,以优化设计成果为目标的被动式节能设计操作程序,同时,总结出农村适用的绿色示范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导则要点[3],以指导农村住宅节能设计科学规范的展开。2.4主动式低能耗设计技术适用性选择农村住宅利用主动式低能耗设计技术,应遵循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安全可靠、讲求效益的原则,按照有关技术标准,选择适宜当地经济和资源条件的技术来实施。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应逐步示范应用,宜采用太阳能热水供热供暖技术或主被动结合的空气供暖技术,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应做到全年综合利用。在地热能利用方而,在可行性分析适用条件下,农村住宅可采用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供暖空调或利用地热能直接供暖。

3结论

第3篇: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

关键词:日本农宅;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199-02

几乎所有后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都曾经是二元格局社会,也就是城市先进而农村却远远落后,它们要发展,就必须在实际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拉近城乡差别,使得农村和农业摆脱困局。对于我国新农村规划工作中的农村住宅设计,很有必要在结合国情和地方特点的前提下,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取长补短,统筹兼顾。其中,日本农宅建设的经验就值得借鉴。

一、日本农宅建设概况

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不断推进农村居住和生态环境整治。注意营造农村景观,建设出富有特色的日本农居成为这个国家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一大亮点。在此期间,也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民居建筑文化。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节约性和节能性。日本的民居建筑单个房间占地小,楼房层较小,节约用地和材料。日本是一个节能模范国家,节能在日本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日本在提出“建筑节能与环境共存设计”理念的同时对住宅设计提出了“环境共生住宅”的设计理念。在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的同时提出对各种能源的循环回收和利用。在材料方面,墙体利用保温材料,利用中空玻璃窗,屋顶铺设太阳能电板等。(2)统一性。日本农居高度趋于一致,较少有特立独行的建筑形态。建筑材料轻且比较整体,砖瓦材料运用较少。虽然新的建筑融入了一些时代的元素,但住宅风貌依旧保持原有的形态,很富有日本民族特色。(3)以人为本的环境理念。日本在家居环境方面的思考和改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式的小桥流水,配以野生的植物,给人以心旷神怡的和谐家居环境。(4)以功能划分住区建筑形态。普通的农居住家往往辟有单独的工具用房、仓库用以堆放杂物。家居住房则分开建造,与其他住房有明显的距离空间。因此,很少有私搭乱建的现象。(5)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日本常见的宏伟的庙宇、传统的民居、受保护的农村古建筑形态等,并未因为半个多世纪的“西化”发展而消失。(6)日本住宅具有分散性。由于日本是土地私有国,住宅往往建在拥有土地的中央。因此,日本住宅多呈星罗棋布状。

以上特点是当今日本农村住宅建设发展的主要潮流,形成日本最具特色的民居文化,可以说它有许多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建设来说,更重要的是创造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传承自己的文化思想和脉络。

二、我国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一些建制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等各功能分区混杂分布,严重干扰居民生活;有的小城镇住区系自发建设,布局杂乱无章,整体环境布局差;有的住区虽然有科学规划,但没有严格执行,由于经济利益、行政干预等原因随意变更。

2.资源、能源浪费严重。首先,由于缺乏合理使用土地和节约耕地的意识,许多小城镇住宅建设出现了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宅基地在133~200平方米/户以上的情况较为普遍。其次,一些新建住宅层高过高,开窗过大,普遍采用粘土砖、普通钢木窗等传统建筑材料。另外,由于盲目攀比,设计不适应居住需要的变化,建材质量低劣等种种原因,部分小城镇住宅使用寿命短,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3.特色危机。目前,以小城镇为主要聚居点的新一轮建房热潮席卷大江南北,而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施工技术的趋同化,使得从南到北都是枯燥单调的方盒子楼房和粗陋的装饰。地域建筑文化特色丧失,地方材料和有科学价值的传统技术方法被弃用,全国各地小城镇住宅已经没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4.环境质量差。一些小城镇对住宅建造非常重视,投入较大,但却忽视与住区配套的绿化,户外环境的改善。污水处理及垃圾收集等基础设计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居民小康生活的需要,出现了“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局面,对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5.科技含量低。由于小城镇建设技术含量薄弱,缺乏高水平的设计,又缺少适宜的建设材料和部件产品。因而在住宅建筑体系开发、智能化管理、住宅成套技术等层面上完全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是无可选择的地位,往往成为了城市转移落后材料和技术的“殖民地”。

三、日本农宅建设的启示

1.创新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住宅建设,统领农村住宅建设的全寿命周期,建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省能节地型”农村住宅,使农村住宅建设由传统的资源浪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化。

2.加强立法和执法。依据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健全农村住宅建设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引导农民依法建房,政府部门严格执法,将农村住宅建设的管理向法治管理转变。

3.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建立促进“节能省地型”农村住宅的激励机制,运用财税、保险、信贷等经济杠杆,激励农民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在省、市、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借鉴赣州市的经验,采用“财政拨一点,涉农资金调剂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农民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从事农村住宅产业化施工、建材生产、农村建筑用小型建筑机械生产和租赁等行业,支持农村住宅建设。

4.加强规划和设计工作。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的科学程序指导农村住宅的兴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保证住宅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引导农村适当集中建房,实现集约用地,搞好“道路、供电、通讯、供排水、公共活动场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配置,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沼气、秸秆造气)等可再生能源。注意体现地方特色和农村风貌。

5.加强技术服务。按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住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新课题,我国在这方面的科研工作十分薄弱,建议将农村住宅产业化、农村节能省地型住宅、农村建筑用小型多功能机械开发、农村用利废节能墙体材料等项目列入国家科研计划,组织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进行开发和研究,并将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做好对农村住宅建设的技术服务工作。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贡献率为70%~80%,我国仅为30%(对农村住宅建设的贡献率更低)。我国必须加大科技进步对农村住宅建设的支持力度,这是确保农村节能型住宅建设实施的重要方面。

6.逐步推进农村住宅产业化进程。住宅产业化是世界住宅建设科技进步的潮流,也是我国建设业“十一五”规划中的发展方向,由于农村住宅的特点,城市住宅产业化不能盲目照搬到农村实施,农村住宅产业化是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生产各种农用住宅的构配件、成品、半成品,在现场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或人力装配,或“预制+现浇”,从而达到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节约能源、材料,减少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的目的。

7.重视旧房改造。如前所述,我国农村现存大量既有住宅,其中不少是近十几年新建的砖混结构建筑,实践证明,通过加固和改善性改造,可以修旧如新,延长使用寿命,节约农民资金和减少资源浪费。据分析,旧房改造只需新建住宅费用的20%~30%,但可延长使用寿命50%以上,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对旧的砖混结构住宅进行改建,美观实用。所以,把旧房改造作为建设新农村住宅的一个部分,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做法。

8.加强国际合作。韩、美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建设新农村住宅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开发了不少新技术,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也是促进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科技进步和加速发展的有力措施。如辽宁本溪市黄柏峪村在2005年5月21日开建了“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工程,这是中美合作的建设项目,以草砖作墙体材料,保温性能好,比砖混结构保温效率高72%,而且将农作物废料(桔梗等)化废为宝,是环保型住宅。

参考文献:

[1]C.B.史密斯,殷元章,等.节能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2]陈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治理[N].南方周末,2006-08-11.

第4篇: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省会哈尔滨。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黑龙江省位于祖国的东北边陲,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太阳升起最早的省份。最北端的漠河县北极村,北纬52°33′30′,是我国最靠近北极圈的地方。农历夏至和冬至时,在这里会有极昼或极夜现象,被称为中国的“北极”。

在中国的农村中,黑龙江省农村是农村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具有典型作用的。

黑龙江省的农村人口数量大,居住分散,东北本文由收集整理是寒冷的地区,东北村镇住宅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热能耗能高。同时也造成极大的自然资源的高度浪费。所以,东北严寒地区的农村住宅的建筑节能意识对于提高东北农村农民的生活、生产和居住水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建筑能源浪费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的农村人口数量大,居住分散,黑龙江是寒冷的地区,东北村镇住宅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热能耗能高。传统的民间农村住宅的主体形式多为低层的砖混结构、木架配青瓦的屋顶形态,简单的建造技术,因为科学水平的缺乏,甚至忽视热量新能源的应用及防潮湿、防腐化的措施,导致房屋住宅的保温和隔热功能特别差、消耗能源特别大、舒适程度较低,同时也造成极大的自然资源的高度浪费。

我国农村建筑能耗现状我国农村现有人口约7.3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6%。农村居住面积约为2 300万hm2,占全国居住总面积的60%。其中农村建筑能耗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37%。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城乡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村民用建筑商品用能总量和单位面积的商品用能耗都远低于城市建筑。

我国采暖范围日益扩大,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农村建筑围护结构能耗增加,致使采暖能耗迅速增加。由于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建筑能耗(空调、采暖能耗)也随之增高,造成能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加剧。因此要实现全国节能的目标,首先要解决农村的采暖能耗问题。我国农村的主要采暖设备包括:各种形式的土暖气、火墙、火炕等。虽然火墙、火炕、土暖气的采暖方式存在污染环境的问题,但是在采暖季仍然能够满足人们对室内舒适度的要求。目前火墙这种农村住宅中最重要、最有效的供暖设施,逐渐被一些农民盲目的用土暖气来代替,造成空气污染明显加重,采取支出大增。

黑龙江农村住宅多数为月落式单层建筑,多为正方坐北朝南。调查的结果显示,外围护结构的墙体材料普遍采用实心砖,外围护结构中窗户的类型以双框双玻的木窗为主,但密封性较差,因此,住户多采用在床上进行密封,如用塑料布布贴在窗框上以减少冷风渗透负荷,但这种简陋的方式,既不美观,密封效果也并不好。外围护结构窗墙比南北朝向上差别很大,南向窗户占比例比较大,而北向的窗户比较小。建筑的屋顶以坡顶为主,屋顶材料以砖瓦为主,屋顶记室内的顶棚很少采用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均布置在室内屋面上,且以自然材料为主,其应用比例见。从调研来看,黑龙江农村住宅的外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外窗的冷风渗透量大,黑龙江农村的建筑节能还大有潜力可挖。

长期以来, 北方农村住宅建造技术水平低, 而且忽视建筑热工性能和舒适性要求, 导致其保温隔热性能差,舒适度低,随着人们对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要求的提高,住宅能耗也随之增高,造成能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加剧,由于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的能耗增加, 致使采暖能耗迅速增加,因此,对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进行研究,对于乡村建筑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5篇: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

鄂南新农村生态住宅建设案例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广大农村居民对住宅提出了新的要求。咸宁市政府组织规划、建筑、土地等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实地调查、详细分析和科学评估的方法,在充分尊重传统民俗、生活方式及农耕文化的前提下,挖掘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历史文化进行住宅建设。下面以湖北省咸宁市双溪桥镇3个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为例,探讨鄂南新农村住宅生态化建设。案例概况双溪桥镇三桥村张寿湾、郑良村大塘丁湾、高铺村张家巷湾的人口共约500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土地类型构成多样,平地、低山丘陵兼有,塘堰河流并存,丘陵区地势相对高差50~100m,丘体零乱、圆浑,垄岗、残丘相间。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偏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6.8℃,夏季最高气温41.4℃,冬季最低气温-15.4℃,年平均降水量1577mm,年平均日照时间1750h,植物绿化覆盖率较高。村落规划设计阶段咸宁市双溪桥镇的村湾规划设计构思以丰富的山水资源为切入点,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规划以建筑和原生态的山林、水系为载体,构建“山水田园”的人居环境,建立多形态、多层次绿化的生态空间。规划采取成片系统地布置建筑与绿地,新建住宅尽量利用原有老宅地基修建,在滨水区和原生态林地等生态敏感区尽量不做或少做建筑,保持高地、山谷和水岸线的景观特征及其连续性,使民居住宅旁绿地率达到36%以上,体现绿色村落的环境品质。交通道路的流线设计强调安全快速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块地形的特点,做到人车分离、动静分离,保证居民出行通达安全,对外形成快捷交通体系和多层次、多功能的交通网络,对内结合农户的生活需要设置快速通勤道路、劳动道路和休闲健身廊道相联系区域,沿主干道和次道路设置公共服务设施。新建住宅建筑群体组合设计中,各建筑物的体形之间彼此呼应;各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互相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7]。三桥村张寿湾和郑良村大塘丁湾的住宅建筑群,考虑满足群体组合的日照、朝向、采光、通风等居住条件的前提下,做到住宅集中连片组团式布局,布局的建筑以造价低、节省用地为原则,采用行列式布局为主要布局形式。在整个区域建筑空间布局上,以2~3层的联排式为主的住宅建筑形式组成完整的居住建筑群,以打谷晒场、文化广场、水域为中心,对内保证了居民生活的宁静雅致,对外展示了新农村民居区的朴素品质,呈现出布局多样的变化。规划中的单体建筑设计坚持生态优先、经济适用的原则,着重考虑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环保理念,建筑外观造型尽量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注重地方传统文化继承与时代创新。在新旧建筑结合的村落规划设计中,旧宅部分保留、部分翻建是鄂南农宅建设的另一种方式。高铺村张家巷湾集中建设前存在的住宅,由于农户建房资金不足、宅地从属关系的问题,使得住宅布局杂乱。建设规划中宜坚持有次序分阶段地进行,以不同的住宅形式适应农户不同的资金状况,方便居民提高生活水平。在住宅造型设计中没有追求多种风格并置的效果,以独立式的住宅为主要布局形式,把已经建成的现代风格住宅墙面色彩统一为灰白色,并通过鄂南传统民居样式,尽量保留村落的原生态风貌与生活形态,延续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单体建筑设计阶段

咸宁市双溪桥镇的村湾新建住宅单体设计从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生态化的要求,贯彻“节地、节材、节能”的建设方针,整体考虑空间环境因素,注重平面布局、功能分布、建筑造型等空间的组合内容深化设计,突出地域传统文化特色,满足农户活动的各种生活需求。双溪桥镇的村湾建筑设计中住宅户型布局紧凑、功能合理。起居室、卧室等生活空间置于南面,利于夏季通风、冬季采暖及防风;厨房考虑卫生及除湿条件,西面可提供最强日晒,为理想位置;走廊、楼梯间、浴室、厕所、车库等服务性空间因为对室温、照明的要求不高,尽量安排在热电荷最不利的面,或采光最不利位置,作为室内生活空间的缓冲空间;储藏室、廊道等服务性空间因对自然采光要求不高,可置于室内[8]。二、三楼设置阳台、阁楼作为晾晒、贮藏、隔热的用途。结合庭院空间把住宅一层局部架空,形成半虚半实的围合状态,既具有收纳农业用具和生活用品的功能,又可以起到通风、防潮、隔水的效果;在庭院中巧妙布置水池和种植瓜果植物,可起到调节住宅庭院小气候的作用。双溪桥镇的村湾新建住宅广泛采用先进的建造方式,注重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创新。根据当地气候特征,以构造设计学的视角,借鉴鄂南斜坡屋面的传统建筑形式,起到利于防水排水、冬暖夏凉的效果,建筑两山墙屋面的墙垣设置马头墙,起到防火作用,外墙墙面以白色涂料粉刷,墙头墙檐覆以青瓦,造型特色明朗而雅素,使整个建筑立面含蓄而不失优雅,规整中又充满时尚灵韵。通过安装含有古典元素的门窗、遮阳板等建筑构件,达到建筑护结构的隔热及立面装饰的作用。建筑的用材充分利用鄂南地区常见的青灰瓦、青石、圆木、竹子、鹅卵石、毛石、粉煤灰砖等自然环保材料,体现出地域性的乡土文化气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咸宁市双溪桥镇的村湾住宅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营造出良好的住宅空间环境,实现消耗资源可持续性的利用。太阳能结合鄂南当地气候、建筑造型的特点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绿色能源,农村住宅可依据朝向充分利用阳光,采用单户式的太阳能热水系统,考虑到阴雨天和冬季下雪的时间里太阳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增加辅助电加热保障相结合的双系统,保证太阳能的采暖与热水供应系统功能,满足村民洗浴的日常生活需要。考虑到建筑室外造型的美观,把太阳能的集热器与储水箱分开布置,集热器安放在屋顶上,与建筑顶部的造型融为一体,储水箱可放入室内,以免管道零乱影响美观。太阳能照明灯可以解决庭院走道的夜间照明问题,太阳能照明灯具有无运行费用、使用寿命长、免维护等特点,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沼气鄂南地区农村家用沼气在有条件的地方一般采用“牲畜养殖、沼气发酵、果林栽培”的能源模式,在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先进的生物质气化炉满足农户的炊事用热。沼气是一种清洁、环保的能源,鄂南地区农村大量存在的秸秆、粪便、树叶等有机物质可以为沼气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农民的使用成本低。雨水节约水资源是新农村生态住宅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鄂南地区农村住宅节水措施应充分利用雨水,通过储水池将雨水收集后净化处理,供卫生间冲水和绿化使用,并推广安装节水型卫生器具和绿化管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房前屋后的低洼地储存雨水,起到涵养地下水、节约用水的作用。植物绿化种植植物是创造较舒适的小气候最有力、最经济的手段[9]。鄂南地区植物种类丰富,在住宅东南面种植枫香、三角枫等落叶高大乔木,夏季植物的浓荫能遮挡阳光,冬季落叶后又能透射阳光;住宅西北面可以种植桂花、深山含笑等常绿高大乔木,用来抵挡冬季的寒风。住宅外墙种植爬藤植物和建设屋顶花园,通过利用植物表向水分的蒸发达到降温和增加空气湿度的目的,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墙面遮阳和屋面隔热的问题。

小结

第6篇: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建筑;建筑规划;建筑标准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4-0184-02

一、农村住宅建筑及布局的特点

农村与城市住宅区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更多完全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在生产方式、历史文化、人口结构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改革农村住宅发展模式中,不能简单套用城市的做法。只有了解农村住宅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1.农村住宅要满足居住和生产双重使用功能。传统农村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就地耕作,因此在村庄住宅建筑布局上大都保留着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所形成的分散零乱的特点,在住房结构上反映出个体经济活动所需的一些内容。

2.受到人口结构和伦理关系的影响。农村人口构成相对复杂,伦理道德观念强,对住宅的结构和布局形成很大的影响。传统农村是以家庭、宗族等初级社会关系(血缘与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农民聚居点,是自然形成的聚住部落,农民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较浓,处事重伦理,同时,不同地区和民族差异也大。

3.农民住宅为私人房产,自筹自建,在细节设计上有很大的自主性。也因此,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农村没有市政建设,在水、气、热方面难以统一配套,路网、绿地、文化、教育、体育等设施还很简陋。

二、我国农村住宅建筑及布局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住宅的发展相对城镇大为落后,建筑模式单一、结构不合理,旧房空置、布局散乱现象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房屋结构不安全。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住宅建筑缺乏设计,房屋结构不科学、不合理,在安全性上都存在很大缺陷。据地震部门提供资料,有史以来80%以上地震发生在农村,5级以上地震有92%以上农民的伤害来自住房倒塌,也有的因选址不当。被海啸、泥石流、山洪、滑坡等天灾所没。近年来,我国的云南、张家口、内蒙古、甘肃等地震震级虽不高,但农房损失惨重。主要原因是农宅墙体承重、结构跨度等不科学规范。随着气候多变,南方多强降雨,沿海多强台风,农宅抗灾能力更显得脆弱。

2.建筑不节能。从总体来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砖混结构的长期存在,粘土砖的大量使用,致使造砖产业发展庞大。目前,全国砖厂占地459万亩,每年毁田20多万亩,耗煤1亿多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整体布局不规范。农村住宅不仅在农房建设上,没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在住宅分布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大部分村镇的住宅建设没有总体规划,随意性很大,缺少宏观控制和长远的打算。均按自然状态发展。大多数农民建房或者喜欢扎堆,或者喜欢沿公路建设,分布散乱;而且多数建新屋不拆旧宅,村庄日益外延,空心村比比皆是。农宅布局分散,院落空旷,使得村落占地面积十分惊人。

4.配套空间建设不健康。农宅除外观造型和墙体结构不科学外,在基本功能间的建设上,大部分农户,饮水靠院内水井打水,水缸储水;旱厕与畜圈混合,厨连着卧室,做饭、取暖以煤和薪柴为主,十分不利于农民的生活健康。认识和了解我国农村住宅的现状,分析其问题所在,对我们在今后的新农村景规划设计中,如何经济合理地解决农村住宅建设问题,改善广大农民的居住条件,着重要意义。

三、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农村住宅结构及布局规划设计,一般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居住用地应布置在空气污染源常年最小风频的下风侧和水污染源的上游,要相对集中,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与生产地点有方便的联系,同时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住宅要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满足当地管理部门规定的日照间距系数。在山区和丘陵区,建设场地坡度宜在25%以内,要优先选择向阳的南、东南、西南方向坡面,避开滑坡、洪水冲沟、常年风口等地带,竖向处理采用筑台、错层、叠落、分层入口等手法,形成灵活多样的布局。

2.住宅规划要体现农村住户根据所从事产业的性质(一般农业户、专业生产户、个体工商服务户、企业职工户)以及其他住宅功能变化的趋向,选定多层次、多元化的住宅类型与标准,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家居生活行为的需求。

3.突破传统格局,生产与生活空间分离,提高居住纯度,提倡建设楼房,科学合理地确定住宅的层数与层高,以求节约土地和节省建房资金,同时,要改进和突破农村传统落后的建造技术,选择坚固耐用、施工简便的新型住宅结构。

4.注重住宅的室内外环境质量的适居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住宅的朝向、间距要满足日照、通风、防灾、卫生等要求。而且,为保证住宅建筑主体与设备产品之间有机配合,必须采用国家制定的统一模数及各项标准化措施;

5.创造与环境相协调,并充分体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用材以及不同的建造方式所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同时,还要注意村镇风貌的整体性和住宅群体形态的可识别性。

6.新型的农村住宅的组成与传统民居构成上既有其相同的部分,也有其不同部分。由于农民生产方式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住宅功能发生了变化,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若从住宅套型设计上看,每套住宅都应做到功能齐全,方便实用,各功能空间应确保不同程度的专用性和私密性要求。而且,各功能空间应根据家居生活的各种要求以及各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惯等特点,确定适宜的空间尺度和良好的视觉感觉。合理安排设备、设施和家具,以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稳定。其基本组成有居住部分、农副业生产部分、辅助部分、交通部分以及附属建筑、服务院落等。每一部分都包含着农村家庭生活的必备内容。

7.保护文化遗产、尊重地方特色。农民居住区的地形情况复杂,有山地、平原、草原、水边等独特的自然风貌,对新农村的规划设计,不可以破坏自然环境来进行村庄改造。有的村落应保留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产,古井、古树、古塔、古庙、古村舍和古标志性建筑都可以很好地体现村庄的地方特色。

第7篇: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5.12+5 文献标识号: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2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新农村住宅投资比例不断加大,建设规模保持稳定的增长,新农村住宅形式也正在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进行转变。政府通过大力整合城镇土地、环境、房产等优质资源,大大提高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逐渐形成了 “弃宅进镇,发展经济”的方式促进农民城镇集居。新农村建设中住宅形式也从独立式低层住宅和多层公寓式住宅形式双向发展,使一些农村居民走出“土地“的同时,也走出独门独院的居住方式[1]。这种新的农村居住形式具有配套齐全、私密性较强的特点,大大改善了农民以前房屋乱建、鸡鸭乱跑、柴草乱放的生活环境。但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1 环境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新农村住宅小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规模保持稳定增长,但大多建设只重视了“量”的 增加,却忽视了“质”的提高,特别是在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住宅的景观设计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新农村住宅的景观不能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或民族风情,导致“千村一面”、“雷同”的现象。

1.1 建筑布局和景观规划不合理,缺乏特色

就目前我国大部分新农村住宅布局的形式来看,布局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排排座”的形式出现[1]。小区内道路系统混乱,内部缺乏功能分区,生产与生活功能相互混杂,景观性较差。由于没有明确空间的功能性,导致小区内部一些消极空间和功能性缺乏的空间成为农民用来晾晒衣物、谷物、腌制咸菜的场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住宅景观的艺术性,一些废弃地更成为农民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废材和农用生产工具的堆放场地[2]。许多新农村住宅景观忽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仅仅只有简单的行道树种绿化,形成“一条路,两旁树”的单一呆板形式。

1.2 景观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细节

由于我国大力加强了“村村通电”的建设力度,农村居民在用电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除此之外,新农村住宅小区在排水、给水、集中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严重落后,特别是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公共服务设施还是一片空白[1]。道路景观设计时,对材料的选择和艺术性的表现上更是简单草率,小区道路铺装率较低。亭、廊、健身器械、儿童游戏器械等公共服务性的景观设施无法满足农民休闲、娱乐的要求。小区景观设计的细节存在设计粗糙、不合理、不科学、缺乏景观联系性和观赏性等问题。水景内容过于简单,驳岸设计过于粗糙,加上疏于管理,水景景观便成为农民生活用水的来源,如洗衣、洗菜、拖地等。

1.3 绿化设计不科学、植物配置不合理

我国新农村住宅小区内绿化面积较少,主要为一些点状绿化、线状绿化、草坪绿化等生态效益较差。除必要的道路绿地和建筑周围的宅旁绿地外,对住宅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例如住宅小区中心花园、儿童活动区、老年活动区等休息场地等相当不重视甚至缺失。有些小区虽然有绿化,但是规划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一方面,植物品种单一,缺乏养护管理。大部分只有一些香樟、杨树、槐树、柳树等农村常见树种,花卉、灌木品种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忽视乡土树种,植物配置不合理。一些政府为了追求景观效果,盲目选择和引进国外树种,植物配置中缺少乔木、灌木、花卉的结合,根本达不到“四季有景看,四季有花赏”的景观要求。在植物配置中,主要以简单的行列形式栽种,少有大小韵律之感。

1.4 照搬城市的模式,景观的可持续性不强

我国许多新农村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照搬城市的模式,脱离了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现对同一张景观设计图纸进行简单修改、重复使用的现象,结果形成新农村住宅千村一面的现象。我国的新农村住宅景观规划容易忽视农家群落的特点,忽视农村生产与生活结合的特点和民族风俗特点等。设计时不能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景观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由于对农民停车位估计不足,出现了 “见缝插针”侵占绿地的行为,破坏景观空间的整体性,且未进行人车分流更会造成安全隐患。

2 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规划的解决途径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就提出了“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因此,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目前,我国只有适用于城市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应通过深入研究我国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我国新农村住宅小区建设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指导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建设,促进新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 利用本土材料,景观设计与防灾相结合

由于我国新农村住宅小区建设配套资金有限,为了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造价成本,在进行小区景观设计时应坚持节约型园林设计的理念,充分利用与当地村庄整治相适应的施工技术、工艺、设备,优先使用当地特有的石材、砂材铺设宅间道路,既能节约生产水泥的能源,又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护生态、降低造价[2]。

新农村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应与防灾减灾相结合。目前我国新农村住宅小区的规模较大,成片集中规划普遍存在建筑密度较大、防灾消防设备落后的特点,因此在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到景观与防灾减灾功能的结合。

首先,应对居住区内的道路进行人车分流。在景观设计时住宅区内道路的宽度应能容纳消防车辆正常通行,居住区内的景观建设不应影响消防车通行,应设置平坦的回车场地。其次,将水景景观与消防水池联系起来进行设计,或利用天然水源作为消防水源。再次,应在居住区内规划建立面积较大的公共绿地,能够满足一定的服务半径,当灾害发生时能够成为农民紧急逃生的聚集地以及承担集中救援的场所。同时加强宅旁和庭院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通过乔、灌木结合,能够在灾情发生时形成天然的防护隔离带。

2.2 公共绿地合理布局,增加景观设施

新农村住宅小区绿地主要包括了: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等[1]。小区内的公共绿地是农民主要活动休憩的场所,有助于邻里之间的交往,能够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活动、健身、游憩的场地。当灾难发生时能够成为紧急避难、疏散人群的场地。因此公共绿地的布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公共绿地至小区各个方向的服务距离应适当,其服务的半径适合周边居民到达。由于公共绿地是人群聚集较多的区域,因此应该加强景观设施功能性与美观性的要求。通过设置花架、凉亭、桌椅等为农民提过纳凉、休息、下棋的场地。同时铺设建身器械、儿童游戏器械等丰富公共绿地的活动内容,创造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景观。但应注意景观设施的尺度比例,过大的尺度不仅提高造价成本,同时失去亲和性。小尺度的景观设施更易塑造景观,与植物结合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

2.3 选择乡土树种,配置合理

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较高的物业维护管理费用是农民一笔不小的支出,因此在选择植物品种时,应选择能够适应本地生存环境的植物品种进行景观规划。应坚持使用乡土树种为主,易于管理、耐病虫害、抗逆性较强、易修剪的植物为原则。以乔木为主,结合花灌木的种植方式取代生态效益较低的“大草坪”式的配置形式。

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应结合农村的特点,可适当种植一些当地有经济价值的林业树种、果树、药材类植物花卉。同时加强小区的垂直绿化,例如在屋顶、院墙、栅栏上通过种植藤蔓植物加强景观视觉效果,提高绿视率。要形成四季有景看、四季有花赏的居住景观,还应在新农村住宅小区植物配置中选择适当的色叶树种,以及姿态优美的观赏树种、气味芬芳的庭院树种,搭配组合,提升小区景观效果。为了使小区的绿化景观效果能够迅速呈现,在选择树种时应以采取速生树种为主,与慢生树种结合的形式。环境绿化还应与山水泉池结合进行水景景观设计,利用植物遮挡出水口,驳岸处理,自然形成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景观意境, 达到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3] 。

2.4 结合农民的使用习惯,增加归属感

在建设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的设计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归属感”、“家园感”。可以通过将农民原有住宅地的果树、苗木移植到新住宅小区内,对原有地形上的池塘经过水质处理后保留其原有造型并结合植物配置、放养鱼类等活动,让其焕发新的景观意义。甚至可以将一些对农民精神文明影响较深的文化景观建筑和自然景观植物例如祠堂、古迹、古树等保留或移植到新的农村居住景观中,并配以文字解释说明,增强居住区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这样既能体现农村的乡土气息,增强农民保护家园环境的意识,又能丰富住宅小区的景观内容[4]。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加强地方特色的体现,例如用虎皮墙、毛石墙、竹编墙、砂岩墙等作为新农村住宅小区的围墙建设素材[2]。结合景观塑造一些农民劳动生产、生活场景时的小品雕塑,既可唤起农民生产劳动的记忆,又能丰富景观内容。从景观视觉效果上看,草坪绿化和菜园绿化没有太大区别,但菜园是种植户自己维护,草坪需要专业养护公司维护。在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规划时,可以选择合理的地理位置或屋顶、限制面积大小,采用“八卦田”的菜园绿化模式,根据蔬菜的品种、色彩、种植季节进行搭配设计。

3 结 语

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的设计应以尊重农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为前提,让农民充分参与到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加强新农村住宅小区的安全感、归属感。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效果的提升,不仅要靠合理的景观绿地布局,而且要加强农民的绿化生态意识和后期养护管理的水平。因此,需要通过村委会、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绿化知识,强化农民绿化意识,提高农民爱护绿化成果的自觉性,让居住区的农民也参与到养护管理中,发挥自主性,助于绿化意识的加强。只有重视农民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新农村住宅景观,提高养护管理和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为农民群众提供优美、舒适、实用的居住环境,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5-10]。

参考文献:

[1] 骆中钊,苏文杨,林琼华.瑰丽家园巧营造住区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4-9,139-153.

[2] 叶齐茂.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图解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15,83-86.

[3] 顾建平,胡惠根. 浅谈新农村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8,02:87-88.

[4] 韩宏.我国新农村环境景观规划理论问题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5] 王军,马军辉. 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17 662-17 664.

[6]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前景展望[J].天津农业科学,2012(4):58-61.

[7] 朱振亚,宴兰萍.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成功经验探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6):100-104.

[8] 许月明,刘永利,胡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J].天津农业科学,2013(3):62-64.

第8篇: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住宅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cross the country to start to Susong County Xu jinlingzhen AGF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explains how cost-effective use of land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bined with the rural lifestyle, living habits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residential patterns with r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o improve farmers' living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 rur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residential patterns.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提出“允许农民以各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思想指引下,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农村住宅的集约化就显的尤为重要。

现阶段许多村庄的建设缺少规划,选点随意,住宅结构松散,空间布局凌乱,交通不便利,乡村住宅多以联建的方式存在。笔者以宿松县许岭镇宏富村村庄整治规划为实例,结合当地农民的生活模式、居住习惯和环境特点,提出如下的规划设计方案,可以在联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节约土地,提升住宅空间的多变性,完成住宅模式的复合型转变。

1 项目概况

1.1规划范围及规模:

宏富村位于许岭镇东南,太下公路穿境而过,距离许岭镇区约2公里,向南沿太下公路通下仓镇,交通十分方便。行政隶属许岭镇管辖。本次规划为4个村民组拆并新建,总户数约160户 。

1.2现状用地评价:

目前许岭镇集镇发展模式主要是沿过境的太下公路两侧发展,建筑沿公路两侧“一层皮”布置,这样的发展模式会给居民的出行、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同时不便于基础设施的集中布置,加大了投资,不符合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规划用地范围内用地平坦,地形西北略高,东南低,有一10KV高压线及电信杆线由基地内穿过。建设条件良好,适宜村庄建设。

1.3现状居民生活方式评价:

许岭镇集镇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二个方面:外出打工及农作物收成;部分临街的住宅兼做一些日用品小买卖。

一家三代同堂是该村最为主要的家庭结构方式,但一年中有约9个月的时间,青壮劳动力均选择前往城市打工挣钱,只在农忙或者节假日回乡团聚。

2规划原则:

(1)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2)合理用地、集约发展原则。

(3)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建设新江南风格村落。

(4)生态环保原则。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5)因地制宜原则。尊重现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节约投资。

(6)农民自愿、尊重民意的原则。村庄建设规划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意愿,反映农民的要求,保护农民的利益。

3规划理念:

规划设计充分尊重当地的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倡导和谐邻里关系,反映传统农村自然风貌,在体现出新村作为湖边丘陵地区乡村景观特色和建筑特色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徽派建筑手法,加以发展,注重体现人文、历史特色的新江南风格村落,并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以获得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规划强调居住与环境的融合,将农村周围的水系、农田等自然环境纳入村落中,使水系、农田等开敞空间能更直接地为本村居民服务,通过多样化的物质空间形态组合,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4住宅户型设计:

本着“城乡统筹、集约建设、坚持特色、生态环保、因地制宜、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做好充分的实地调研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村民的家庭收入状况,将原有的分散的住宅形式转化为联排集中布置。住宅采用底层高密度满足容积率的要求,中间设置内庭院来继承当地传统院落的居住形式。面积紧凑,空间流畅,所有功能房间全明设计,也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入。

规划设计推荐的户型以一种复合型住宅为标准,面积为253.3㎡。

根据当地居民的日常活动习惯,将堂屋作为主要场所进行安排,承担着一个家庭对聚会、休息、交流、会客、祭祖等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卧室、厨房、餐厅、卫生间等围绕这个中心布置。利用房屋之间的日照间距来布置庭院和道路,根据地形的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有序而丰富的韵律空间。

5住宅模式延伸分析:

在大量的走访与数据统计中,发现村庄里存在着四种家庭结构形式。

5.1四世同堂:

家庭结构:祖-父-子-孙;家庭人口:7~10人; 生活模式:父、子辈外出打工, 祖、孙辈留守。

平时家中以妇孺老人为主,常住人口在5人左右,以生活方便、安全为第一要素,日常就餐可在小餐厅解决。厨房设置在后院,减少一定的隐性危险。老人避免攀爬楼梯,孩子住在上层也便于照看。

节假日或农忙,外出的青壮年回家。常住人口在10人左右,和谐团聚很重要。按中国传统,堂屋成为最主要的聚会就餐场所,小餐厅可作为备用空间,可做临时寝所或者备餐或者冬季储粮场所。

5.2三代同堂一:

家庭结构:父-子-孙; 家庭人口:5~8人;生活模式:子辈外出打工,父、孙辈留守。

这种布置是在标准户型基础上略作改动,为家中有年龄偏大或身体不适的成员的家庭准备了一楼的房间,提供了很多便利。 考虑到很多传统家庭对传统生活习惯的坚持,对堂屋这个重要的场合还是予以沿袭。

5.3三代同堂二:

家庭结构:父-子-孙; 家庭人口:5~8人; 生活模式:务农为主,副业贴补。

这个户型较适用于沿街的住户。对于住户原先拥有商铺的合理置换是我们在做整体改造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多样化的户型选择可以缓解不同需求之间的矛盾。

商铺的设置在方便当地人生活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小区整体的景观形象。

5.3二代同堂:

家庭结构:父-子;家庭人口:3~5人;生活模式:务农或者经营小买卖

这种形式在现村庄存在较少。

6 结语

新农村的建设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吸收传统建筑的精华,尊重地方乡土文化的延续,创造尺度宜人的特色村庄;在有限的设计中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生产需求的村民为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优化组合可能性是打造特色村庄的基本手段。

作者简介:郭艳秋(1978~),安徽合肥人,女,工学学士,现为城市规划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龚蓉,谷洪波. 小城镇住宅区规划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3):31-34.

[2]方明. 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3]方明.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多角度思考[J].建设科技,2006(22):50-51.

第9篇: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

[关键词]:农村 住房建设 规划 政策 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113.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农村住房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占有比例在国家总人口数量中的占有比例最大。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于农村住房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住房建设问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早期,我国农村的住宅结构形式多与当地的浓厚地域特征相关联,农村住房建造过程中,一般都以农村的地理环境为主,进行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建设。从农村住宅结构形式中能够凸显出当地的文化底蕴或者是风俗习惯等特征,或者农村的住宅结构形式多于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经济进步,以及我国住房建设的越来越趋向于商品化的发展,农村住房的建设在结构形式上也日渐的单一起来。如今,我国农村住房多是以单层或者是2至3层的低层房屋建筑为主,或者是独立院落的住房结构形式,在进行住房建设中多以高净空或者是大面积作为要求,而且很多的农村住房建设都使用的是砖混结构形式。但是,我国农村住房建设由于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等方面影响,结构形式与建设要求上还是有一定差别。比如,我国南方地区农村住房建设中多是以双坡屋顶的结构形式为主进行设计建设的。

农村住房建设中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的提高,农村住房建设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住房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升。比如农村住房建设占地过大、农村住房设计不合理、农村住房质量低下、住房空间功能更新以及空心村现象严重等,这些农村住房建设问题对于农村住房建设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制约。

(1)农村住房建设中的质量安全问题

农村住房建设中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农村住房建筑,尤其是农村自建房,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进行专业正规的施工设计,主要通过模仿其它建筑的设计,并且在进行农村住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多是一些自由组建的施工队伍,并没有专业的建筑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安全意识等,因此,在进行农村住宅建筑施工过程中,极容易因为施工设计不合理,或者施工技术应用或者施工安全意识不足等,造成一定的农村住宅建筑施工质量或者施工安全问题,对于农村住宅建筑的使用质量以及使用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

(2)农村住宅建设的功能和经济问题

农村住宅建设的功能问题主要是指农村住宅建设在实用性和功能完善性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农村住宅建设中,农村住宅的建筑空间在实用方面具有很突出的矛盾。农村住宅建设实用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村住宅建设时,农村住宅用户之间的盲目攀比的心理,或者是农民传统意识中对于新房建筑大面积的错误认识,造成农村住宅建筑面积过大或者过空,对于建筑的实用性考虑比较少,从而导致农村住宅建筑中存在着一定的实用性问题。在进行农村住宅建设时,不仅要考虑到农村住宅的居住空间设置,还应注意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设置一定的生产空间等,以满足农村住宅的生产工具存放等需求。此外,农村住宅建筑中还存在着给排水系统和广电网络等方面的功能不够完善等问题,也是农村住宅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农村住宅我国农村住宅建设中,农民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多的农村建筑经济问题也相对比较严重,债务背负对农民生活质量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影响。最后,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着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农村住宅的抗震功能问题,很多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都没有这方面的设计,导致农村住房建筑极容易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建筑质量和安全问题。

(3)农村住房建设的美观问题

农村住房建设中的美观问题也是影响农民生活质量水平提升的重要问题。一般情况下,很多农村住宅在进行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没有经过专业的施工设计,农民对于住宅的建设也多以面积大、房间大为追求,因此,对于建筑住宅的美观问题考虑就相对较少,造成农村住宅分布杂乱、结构样式单一等问题出现,不仅显得没有特色,建筑结构功能混乱,而且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不够美观的情形。

规范农村住房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我国农村住房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农村住房建设时,为了避免农村住房建筑问题的出现,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和预防。首先,注意对于我国农村住房建设的相关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农村住房建设的相关管理体制,是对于农村住房建设的规范与管理,对于农村住房建设质量以及安全有很大的保障作用。而且实施农村住房建设的管理,还有利于对于农村住房建筑从建设施工过程中尽心监督与管理,而且对于农村住房建筑中因住房设计不合理造成问题,进行避免和控制。此外,农村住房建筑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于农村住房建筑的功能完善以及节能、环保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对于农村住房建设问题的避免与控制,应注意从对于农村住房建筑的科学合理设计中进行避免。对于农村住房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对于农村住房建设中资源浪费以及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都可以从根本上进行避免与控制。再次,对于农村住房建设存在问题的控制,还应注意从农村住宅建设技术知识的科普宣传上抓起,通过对于农村住宅建设的科学知识的科普宣传,使农民自己认识到住宅建设技术对于建设施工以及农民利益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合理的住宅建设,避免住宅建设问题出现。最后,应注意重视对于农村住宅建筑的抗震与环保、节能等功能设计应用。

结论

总之,在进行农村住宅建设中,应注意结合农村住宅建筑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农村住宅建筑设计,避免农村住宅建设问题的发生,保证农村住宅建设质量和安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玲娣.新疆农村居民住房建设成就及存在问题[J].新疆财经.2009(5).

[2]吕萍,甄辉.城乡统筹发展中统一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