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医疗发展范文

社区医疗发展精选(九篇)

社区医疗发展

第1篇:社区医疗发展范文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有针刺(体针、头针、腕踝针、腹针、皮三针、眼针等)、艾灸、拔罐(留罐、闪罐、走罐、药罐等)、刮痧、耳针、推拿按摩、刺络放血等,这些疗法都是建立在经络腧穴理论基础之上。中医认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共同病理机制都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衡导致的,通过针刺、艾灸等疗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就会对经络、脏腑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针刺、艾灸、刮痧等中医疗法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一点在古典医籍和现代研究早已得到很好的证实。

下面就针灸科的一些常见病举例说明:中风后遗症:这个时期的治疗主要是在社区进行。针刺方法是先针刺头针,然后做肢体的按摩和功能锻炼,再做体针和艾灸,最后是拔罐,这些疗法的综合利用,往往能起到非常好的疗效,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而三甲医院,由于分科太细,患者要做综合治疗往往要到不同的科室,增大了患者的就医难度。

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而且其发病日趋年轻化,一旦确诊,在调护不好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是终身服药,由于药物的耐受性导致药量越来越大,种类越用越多,不仅加重患者和国家的医药开支,而且给患者产生很多不良反应。中医疗法对高血压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常用的方法有耳穴贴豆、耳尖放血、体针、刮痧、拔罐等,合理地使用这些技术不仅能够稳定血压,减少患者的药量,而且在高血压急救时能安全平稳降压,即刻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睡眠障碍:这个病的治疗可以采用针刺、背俞穴走罐、耳穴贴豆等方法,疗效确切,安全、便捷、价廉,无毒副作用,可以从根本上调整患者的体质状态,从而改善睡眠质量,避免了患者长期服用安眠药的不良反应。

痛经:原发性痛经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主要由于血浆中前列腺素增加,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并造成缺血而引起的。非甾体类消炎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一线药,但由于胃肠道反应、皮疹、头痛等及较少见的消化道出血和肾毒性等副作用,而不能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中医疗法主要有针刺、艾灸、耳穴贴豆、拔罐等,疗效好,深受患者认可。尤其是艾灸疗法全、有效、便捷、无痛,现代研究证明艾灸时产生的近红外辐射穿透力较强,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作用于腧穴,不仅影响腧穴表层,还可深入体内,影响经气、脏腑乃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

第2篇:社区医疗发展范文

在新医改的形式下社区医疗要发展,必须转变现有的管理模式和观念,加强社区卫生工作,下社区、做健康调查、开办示范点,国家投入资源不可谓不多,但和国家大规模的投入相比较,目前社区卫生工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全国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外,大多数的社区医疗机构面临亏损和服务量不饱和的问题。

1 理清社区卫生机构的责、权、利

要理清社区卫生机构的责、权、利,首先要明确社区卫生机构在整个新医改中的作用。无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改革是新医改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新医改政策的解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在了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的最前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绩经费,使其正常运行,在新政策下,国有医院下属的社区医疗机构必将成为最大的收益者。能够在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建设、设施投入方面获得巨大支持。但这些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问题。社区医疗建设要发展还有两个问题必须要解决,一是如何落实社区医疗机构“六位一体”服务的权利。即从根本上落实“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功能。二是如何解决社区医疗工作者的积极性问题。社区医疗由国家买单,但如何避免在社区医疗工柞中出现吃“大锅饭”的情况,如何避免国家投入巨额经费建立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出现服务量不饱和的问题。

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必须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首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应该成为大型医院的附属物,否则,就不能真正拥有“六位一体”的权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然变相成为大医院的门诊部而已,这就违背了他本身应该有的“六位一体”的权利与义务。所以,国家应该在管理上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的放权,让他独立起来。其次,要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两个效益的问题,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更多的是要注重社会效益。社区卫生工作开展到今天,就重庆而言,一些基础工作已经铺垫到位,站、点的设置、装修基本到位,国家的投入也不少。因此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必须把它当成一项事业、一种使命去抓好。而且在其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管理与技术的支撑。现在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集责权利于一体的站、点通常能够把两个效益都做好,发展势头相对其他的站、点表现也要好得多。究其原因就是在这样的站、点中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 响应新医改,引入民营资本进入社区医疗体系

当前的社区卫生体系建设中,国有医院有政策、资金的注入,生存压力不大。相反,一些民营医院无论从管理、技术、设施等都不能和国有医院比拼,患者的来源就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做好社区卫生纳入议事日程,强化“以人为本”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及医疗质量,造就安全、有效、廉价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同社区居民、居委会、物业管理等建立了鱼与水的关系,自然就容易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可,发展业绩也就要好一些。但民办社区医疗机构在享受国家政策的公平与公正方面却有待商榷。我曾调查过的一家民办社区医院,从1997年开始响应号召,从事社区卫生工作。人户调查、健康建档、上门服务,开设济困病床等,2003年获市级卫生局“示范社区卫生站”的荣誉称号,按照条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认为可以升级为“社区卫生中心”,但因为和国有医院的利益存在冲突,最终未果。据其院长坦陈,他们长期以来,不敢放松社区卫生工作,在发展中,遇到许多问题,如待遇问题,职称问题,继续教育与考核问题等,人员几乎来一批、培训一批、走一批,多数都不愿从事社区卫生工作。国有医院有的待遇政策,他们没有,国有医院有的优惠,他们也没有,但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还得努力做好社区卫生工作。社区卫生工作本该“六位一体”,因为政策的原因,他们只能从事一部分工作,今年几家单位要求他们进行“流感疫苗”接种。理应是社区卫生工作的一部分。因为政策的原因不能开展,妇幼保健工作也不能开展,社区居民认可,在份内的事。但因为政策原因不能开展的还有很多。“非典”期间、“5.12”汶川大地震,他们都本着医务工作者的良知与义务,做了大量的工作,国有医院浓墨重彩,他们却默默无闻。但是就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国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才有了压力,才会不断的迎接来自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竞争。只要竞争是良性且可控制的,那么无疑最终受益的只会是老百姓。

3 为全科医师正名,解决专家进社区执业的问题

3.1 正确对待社区全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不是“万金油医生”“赤脚医生”。也不是“在专科混不下去了才不得不转行做全科医生”,社区医生是关注民生,直接服务于社区患者的医务工作者。

3.2 对社区全科医学专业正确定位:全科不是一个专业,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是如此,在专业领域也是如此。定位的不准确,不仅会限制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更会制约科学的发展。在其他国家,如美国,全科医师准入的门槛是相当高的,要具有至少主治医师以上水平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师才能进入全科专业,这是基本条件。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是原来的专业背景,其二是现在的专业背景。跨学科、跨专业的经营管理临床思维及工作方式方法才是真正国家需要的全科医师,才是真正的社区卫生专业人才。有几种思维模式必须改变:在统筹运作、经营管理雄霸一方,在专业领域服务一片,效果上要满意一方。通过这样打磨的精英人才横空出世,才是社区卫生的春天的到来。但现实环境不利于这样的人才成长,以康复医学为例,社区康复本应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是社区卫生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的情况是:一些治疗项目只能在三级以上医院的康复科才能展开。否则是不能列入患者报账领域,结果一方面是大医院的康复科人满为患,费用也不能降低,另一方面,大量需要康复的患者只能卧床在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苦不堪言。但不能忽视的是,大医院的人才培养、设施添置是国家花了大力气投入、扶持的。理想的状态时把专业技术传、帮、带,让社区康复医疗发展起来,惠及百姓,惠及患者,让所有需要治疗、康复的患者享受到医学进步带来的喜悦,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第3篇:社区医疗发展范文

>> 建立以医院为核心的多层次化养老社区,发展医疗经济 商业养老保险事业发展与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 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医疗险的改革与发展 发展补充医疗保险,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 如何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企业补充医疗体系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结构的调整 防范医疗纠纷为医院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应建立多层次养老制度 多层次、柔性化、开放化的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专访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建立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 多层次区域发展视角下城市群一体化的思考 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汇率市场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发展 浅谈医疗设备管理如何为医院战略性经济发展服务 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协调发展,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中的农村医疗事业发展研究 浅谈医疗卫生事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县域经济发展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影响 构建医疗保障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治理机制 建立多层次养老体系,破解养老新难题 河北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化发展动因及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刘旦中国养老社区开发和运营模式研究,经济论坛 2015(7):79-84.

[4]张卫国 美国养老社区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2(5):136-149.

[5]李沛霖.美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广东经济,2008(6)50.

第4篇:社区医疗发展范文

关键词:社区 医疗 社区卫生服务

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区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十报告提出:“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由此可见,国家的长远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社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则是基础,因此,不断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能力,不仅可以节约医疗资源,也可以减轻国家和病人压力。

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保障体系的完善,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发展的同时势必暴露出重重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并结合相关理论针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期改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为社区的建设和居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帮助。

一、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2009新医改的提出,我国逐渐将社区医疗卫生改革放在了首要位置,对于社区医疗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大提高。医改实施三年来,中央投资630多亿元,支持了3.3万所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数已超过13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2013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要求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持续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度、法律的不完善

第一,法律的不完善。政府对社区的管理缺乏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的约束有利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无向健康完备的方向发展;政府对其监管有利于缓解医疗腐败,有利于政策制定与制度建设。第二,政策的不完善。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虽不断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央对地方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而导致财政投入不够,社区卫生医疗设备以及医务人员培训不够;此外,地方政府对社区的建设规划不详,没有严格落实中央政策。政策的缺失是阻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第三,制度的不完善。社区还没与公立医院之间建立起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和协作机制。医疗救助机制能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在短时间内做到及时受理、即时救助,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按规定标准及时给予救助,切实缓解困难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2.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专业化团队的缺乏

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政策、制度、法律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社区医疗团队的服务水平及发展。因此,促进社区医疗服务与发展,需要在医疗制度、政策、法律完善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对医疗团队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及监督,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医疗队

三、提升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路径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

(1)加大对社区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财政投入不足直接阻碍着社区医疗的发展,对此,中央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同时,通过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而促进其发展。各地方政府应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基础医疗卫生设备,并对社区一线医务人员的培训给予适当补助,根据各社区人口比例、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预防保健、服务数量和项目等给予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

(2)制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规划。各级地方政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通过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度发展计划等落实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在各社区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实行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与居民住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政府制订社区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护理院、医务所等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对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机构,应加以完善和补充。要按照平等、择优、竞争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2)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的友好关系。调整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把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与承担。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实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区各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建立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的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3.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制度

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社区医疗救助制度,创新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制度。一方面,推进医疗资源的共享。将公立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移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实现内部管理一体化;将检查设备共享,实现设备与技术一体化;将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实现健康管理一体化。医疗资源的共享使社区卫生服务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公立医院可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诊疗能力,制定双向转诊标准,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同时,探索建立分级诊疗格局,引导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首诊,将危急重症、疑难杂症送往医院,合理分流病人,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就医模式。 4.建立专业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团队

构建高效能专业化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将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加强对社区医疗全科医生的培养,实现与世界先进医疗水平的对接,完善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选拔、晋升、考核机制,并制定激励机制和年终绩效考核机制。发挥每一位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为社区群众提供细致周到的医疗服务。

总之,社区医疗服务是全国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这对建立新型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对优化城市以及全国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社区医疗发展范文

一、医疗服务行政管理概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且城市社区建设越来越繁荣,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且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使得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基于此种形势,我国逐步确立医疗体制改革并通过试点推行的方式,将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

二、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

从我国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即在医疗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社区医疗机构建设不完善,医疗设施不完备,使得其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大削弱。许多居民寻求医疗服务时,一方面考虑的是医疗费用高低问题,另一方面即医疗服务水平。在两者之间权衡之下,许多居民为追求治疗效果,宁愿选择费用相对较高、但医疗设施较完善、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大医院。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仍不高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其服务水平不高,是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又一大问题。由于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多为小型社区医疗机构,其资源配置相对较差,医疗人员的收入水平不高,且未来发展的前景不明朗。许多医疗人员在尝试一段时间后,仍选择进入正规医院当中。同时,当前医疗服务体系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频率较低,导致其医疗服务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医疗服务相关制度尚未有效建立

我国医疗服务仍处于探索和建设当中,其在运行时的许多相关制度仍未有效建立,导致其在运行时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首先,社区医疗服务相较于大型医院而言,其当前主要的服务目标是对小型病症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对诊断出的重大疾病,并及时转由大医院。然而,双向转诊制度的缺失,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承担的责任相对有限。其次,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险政策对于社区医疗机构的就医报销问题仍未有明确的政策规范,使得人们在社区医疗机构就医时面临着报销过程复杂、报销占比较少的问题。

三、产生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

基于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则主要因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均匀,大型医院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多,社区医疗机构则因其运行过程仍不稳定、可提供的医疗服务相对有限,使得其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少。社区医疗机构为解决生存问题,不得不采取以药养医的办法,通过药物价格上涨来弥补医疗收入的不足。这就造成居民认同感下降,最终导致其失去市场资源,生存环境更加严峻。

(二)发展空间较小,医疗人员培训不到位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服务水平较低,主要因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仍处于探索和发展当中,并未形成严密有效的运行机制,其未来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差,使得许多医疗人员选择跳出。当前的医疗人员队伍则普遍学历层次不高,且并未有健全的培训机制,使得医疗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培训资金的投入和管理人才的投入,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费用资金,也就反映到医疗服务机构获得的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上。

(三)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

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前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虽已经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表现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但该政策在各地方具体实施效果并没有有效保证。许多社区医疗机构尚未进入到医保定点单位系统当中,也就导致许多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医疗费用报销政策。此外,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医保用药目录与二三级医院不一致,许多高质量、高费用的药物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居民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医疗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四、发展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有效配置医疗资源,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

为有效解决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实现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当前社区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匮乏,其医疗服务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政府可对医疗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对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需求量进行综合评定,确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同时,建立有效的医疗服务网络,使得各医疗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实现信息共通,并对资源进行分享和整合利用,有效解决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的问题。

(二)加大社区医疗机构扶植,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由于我国社区医疗机构仍处于探索发展时期,其运行过程仍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扶植,通过政策偏向的方式,使得其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得到重要保障。健全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国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地区性医疗人员培训机制的建设,使得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为医疗服务机构人才的发展打造有效通道,提高医疗人员的薪资待遇,使得医疗人员的服务热情和自我提高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三)加强监督管理,引进社会医疗服务力量

第6篇:社区医疗发展范文

1预防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

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为载体。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同预防保健工作的内容是相互契合的。作为一种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形式,社区卫生服务坚持以早期预防和干预为主,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改进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从源头上保护与增进群体健康,这同预防保健政策的初衷是相一致的。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平台的疾病预防和保健模式具有许多优点,如对于危及群体健康的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问题,在社区中预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对疾病进行早期教育、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人们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地缘优势,有利于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和健康管理的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通过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健康管理。只有社区卫生服务才能切实掌握社区的疾病谱,对大病、重病、慢性病实行系统跟踪管理,并据此制定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康复计划,使不同人群增强健康意识,养成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增强预防保健工作的效果。

2基本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

基本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具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和目标,即满足民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并控制医疗费用。作为两种相辅相成的政策,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可以形成良性经济循环,从而为民众提供高耗的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机构能以较低的资本构成卫生服务中心,因而成为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单位。且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所实行的属地管理原则,使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趋向均等化,客观上要求巩固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其次,社区卫生服务通过不断增加居民对优质低耗服务的利用,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促进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都远低于城市上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费用低廉,而且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于一体,大部分小伤小病的治疗,慢性病和老年疾病的预防、康复都能在社区用低成本得到很好地解决。这样,病人的支出减少,使医疗保险的支出成本大大降低。

3农村合作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

首先,农村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可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广覆盖过程。一方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向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卫生服务并控制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从而推动合作医疗的发展。另一方面,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可以丰富合作医疗的内涵,不断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和筹资渠道。原来的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目标定位偏低,医药费报销仅限于门诊费、部分药费、检查费等,作为分担风险的费用保障机制,它的受益者只是患病人群,健康人群得不到任何形式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将健康保健内容融入合作医疗,赋予了合作医疗新的内容,解决了过去合作医疗保障只面向少数人的矛盾,不仅分担疾病风险,而且对没有发生费用报销的参保对象,开展健康检查、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服务。合作医疗保障体制与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结合,做到有病经济补偿、无病保健服务,在坚持对弱势人群照顾的同时,兼顾其他社区人员的医疗需求,可提高群众自愿参与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可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问题开辟一条渠道,而这一渠道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第7篇:社区医疗发展范文

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对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各地在大力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基层医疗机构定点范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以及适当降低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自付比例等措施,引导参保人员利用社区及基层医疗服务,既方便了参保人员就医购药,减轻了参保人员费用负担,又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和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为进一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基本原则

(一)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是当前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完善、网络的健全和运行机制的转换,将对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以及医疗保险制度功能发挥产生重要的影响。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发挥医疗保险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项目管理的作用,促进新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形成,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便捷、经济的服务优势,更好地满足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

(二)基本原则。坚持城镇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和医疗保险制度三项改革同步推进的工作方针,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研究完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坚持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原则,合理确定医疗保险基本保障项目,引导参保人员合理利用医疗服务,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稳健运行;坚持严格管理和改善服务并重,强化对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优化对定点医药服务机构和参保人员的服务;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推进,配套实施,鼓励探索创新。

二、积极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范围

(三)要根据当地政府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积极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范围。允许各类为社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门诊部、诊所、医务所(室)等机构)申请医疗保险定点服务。

(四)在坚持医疗机构定点资格条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点资格条件。取得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符合当地政府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达到国家规定的医疗技术人员和设施配置基本标准,严格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规范内部运行,有明确的基本医疗服务和药品使用范围,执行物价部门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的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掌握医疗保险的各项政策规定,具备医疗保险信息管理要求的基本条件等。

(五)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按规定程序及时审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出的申请及有关证明材料,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取得定点资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名单,供参保人员选择。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及时根据参保人员选择意向确定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签订定点服务协议。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同步审查,均符合条件的要同步纳入定点。对由定点基层医疗机构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继续定点。

三、切实将符合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支付范围

(六)要在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范围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根据物价部门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价格标准,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等基本医疗服务进行逐项审定,明确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要根据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家庭病床建床标准及管理规范,制定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管理办法,明确家庭病床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范围。参保人员发生的家庭病床医疗费用,符合出入院标准的由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给予支付。

(七)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公平享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向辖区居民提供的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预防保健、建立健康档案以及慢性病和精神病社区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其中按规定应免费提供的服务,医疗保险基金和参保人员个人不再额外支付费用。

四、完善参保人员利用社区医疗服务的引导措施

(八)参保人员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中要有1-2家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保人员可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设的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定点。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直接与社区医师签订服务协议的定点管理办法。在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和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允许参保人员到定点零售药店直接购买非处方药和持定点医疗机构医师处方购药。

(九)适当拉开医疗保险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的支付比例档次。不断完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办法。有条件的地区,对纳入统筹基金支付的住院和门诊特殊疾病的医疗费用,可探索按病种确定定额标准,由统筹基金和参保人员按比例分担的费用结算办法。

五、加强医疗保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与服务

第8篇:社区医疗发展范文

[关键词]社区医疗;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51-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9年的医疗改革意见中提出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几年过后,医疗改革逐渐步入正轨,它不仅影响着带有公益性质的国有医疗单位,也给社区医疗带来很大的发展动力。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社区医疗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我国社区医疗现状

1.1社区医疗资金缺乏

国家财政对于社区医疗建设的投入不足是社区医院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按国家规定,社区医疗所需的资金应由同级财政部门补助,这导致社区医疗缺乏良好的卫生服务筹资渠道,筹资能力有待提高。而同级财政补助的额度没有明确的规定,需要根据不同地方的人口、经济以及对社区医疗重视的程度确定[1]。我国的社区医疗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方政府对社区医疗事业重视的程度不同,所以资金投入差别很大。

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具有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基本卫生条件,但是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上是通过原来的街道医院改建而来,在进行改建时的起步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改建之后也需要大量资金增添相应的设备。资金缺乏、设施不完善已成为困扰社区医疗发展的瓶颈。

1.2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师人才空缺

在我国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中,全科医师很少。如果按照每名全科医师服务5000名社区居民的最低标准来计算,全国5亿城市居民大约需要10万名全科医师,但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资格考试的全科医师仅有3000多人,意味着只有25%的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全科医生的服务,基本上在大多数城市仅有一名或两名全科医生,在很多中小城市,几乎没有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2]。由于待遇不高、工作条件比较简陋等原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留住高职称、高学历的医护人才。再加上社区医院全科医师缺乏,目前从事社区医疗的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胜任和担负起社区医疗“六位一体”的任务。不能提供高水平的医疗,就越不易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就更容易引起恶性循环。

1.3群众对社区医疗缺乏信任

群众普遍不信任社区医疗机构,认为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容易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而延误病情,因此生病时不愿意去社区医院就诊。虽然,社区医疗服务有着方便和便宜等优势,但其设备相对落后,药物种类不全也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根深蒂固的“看病找专家”的观念,很多病人最终选择了条件较好的大医院就诊。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面临信任危机,这也是我国社区医疗发展的一大瓶颈。

1.4医疗服务的价位没有拉开

社区医疗机构的药品不全,实际的就诊过程中,很多药品只能在大医院买到,在社区医院或者药店无法买到。价格方面,社区卫生机构进药批量小,无法和大批量进药的公立医院竞争。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以药养医”的利益驱动,其药品价格并不便宜。本应以“物美价廉”为优势的社区医院,既没做到“物美”,又没做到“价廉”,怎么会得到患者的认可呢?

1.5相关制度的缺失

1.5.1社区医疗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脱节

我国不同地区医疗水平及医疗资源配置状况存在着很大差别,不同地区医疗保险制度及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各地在设计社区医疗卫生体系时,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因素考虑不周全,导致居民在社区就诊后无法报销,限制了社区居民对原本方便、快捷的社区医疗的热情,阻碍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1]。

1.5.2社区医疗“首诊制”、“双向转诊制”难以落实

“社区首诊制”是指社区居民生病后(除非急诊)应首先在定点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的一种制度,若病情需要再由社区医疗机构为患者办理转诊手续。“双向转诊制”是指居民在社区医院首诊后,不能治疗的,社区医院提出转诊建议并办理转院诊治。当病人病情稳定后,住院医疗机构将病人及时转入社区医院继续治疗。但这两项制度在我国落实起来有很大困难。调查发现[3],这两项制度在社区卫生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执行和落实,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被调查的三家社区医疗中心根本没有首诊病人信息记载、也没有接到上级医院的转诊病人,其中一家每年仅有少数几个往上级医院转诊的病人,另两家4年根本没有或只有3个转诊病人。这与相关政策的缺失有关,也与人们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意识淡薄有关,使社区医疗能够承担的责任极其有限。

1.5.3社区医疗机构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大多数社区医疗中心处于亏损阶段,监管力度很弱,普遍存在轻管理、重利益的现象。例如部分社区医疗机构为了利益最大化,过度宣传社区的医疗功能,而没有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作为服务重点,使其变成了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

2对我国社区医疗的几点建议

2.1加强政府投入,鼓励居民就诊

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完善设施、采购药品、聘请全科医学人才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国家要加大财政投入,并努力拓宽社区医疗筹资渠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筹备系统,保证足够的资金来促进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同时,当地政府要充分意识到社区医疗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中的重要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帮助其健康发展。同时,加大社区医疗的宣传力度,树立其正面形象,帮助居民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的良好意识,积极就诊,形成良性的循环。

2.2加强全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

目前,社区医务人员很多都是专科医生,对医学知识缺乏全面的掌握,因此加强培养全科医务人员十分重要。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开设全科类医学专业,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在医学生入学时即签订定向就业合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才流失。同时,为在职医务人员进入大医院深造提供机会,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全科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积极落实社区医务人员在住房、工资等方面的问题,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来确保社区医务人员的稳定。

2.3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社区医疗的报销额度,下调未到社区医院治疗的患者费用报销额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区医院的患者人数。积极贯彻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度[4,5],完善社区医疗机构与综合性医院的衔接,将非急诊类、非重大疾病患者截流在社区医疗机构,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利用率。

加强对社区医疗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针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社区居民满意度等绩效因素,纳入考核范围进行综合评价。成绩优秀的给予经济奖励;成绩差的机构实行批评、限期整改等措施,指导其改进服务;整改后仍然达不到标准的,取消医保定点机构资格,甚至勒令停业。通过这种淘汰制度,激励社区医疗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态度,为居民健康提供更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4实行大型医院帮扶制度

大型医院可以派驻人才到社区医疗机构指导,社区医院也可以抽调人员到大型医院培训,从而增强社区医疗业务能力。老百姓不信任社区医院,其实是对医生的医疗水平缺乏信心。通过大型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医疗人员的双向轮转换位,一方面让大型医院直接面对社区医疗工作,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能力,赢得群众的信任;另一方面社区医务人员也可以在大型医院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学习新的医疗观念和医疗技术,提高医疗水平。此外,大型医院可以和社区医院进行资源共享。大型医院拥有许多先进的设备,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大型医院可以和社区医疗合作,进行设备资源的共享[6]。

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正在稳步前进,社区医疗是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必然。增加政府投资,加大宣传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唤起社会的全面重视,同时完善管理体制和操作规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社区医疗就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蓬勃发展,成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申丽坤我国社区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

[2]郑诚社区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2(S2):25

[3]陈起坤,张俊妮,陈燕奎,等城市医疗供给制度对社区医疗就诊的影响分析——城市社区医疗及其就诊问题系列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1):817-819

[4]赵志威我国社区医疗现状及推行首诊制的必要性[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28):283

第9篇:社区医疗发展范文

一、医疗机构现状

(一)综合性医疗机构:目前我区区级医疗机构有区人民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区第三人民医院3家。三所区级综合医院的医疗用房、医技装备、卫技队伍整体水平均已达到或正在达到国内县级医疗机构的水平。已能满足区域内人民群众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病的医疗需求,布局合理。

(二)中心、镇(街道)卫生院:瞿溪、泽雅、丽岙、茶山4家中心卫生院,医疗用房、医疗装备和卫技队伍素质水平较高,能充分发挥中心卫生院的功能。6家乡镇卫生院,布点于各个乡镇所在地,承担着农村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等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可进行临床生化检查,能成功地实施危(急)重症病人院前急救,基本改变了过去“小病乡医看、大病送上级医院”的局面。

(三)社会医疗机构。目前全区有民营医院4家(其中梧田辖区3家,分别是东方女子医院、中山医院、万福医院;景山辖区1家:同德医院),门诊部5家,个体诊所58家,厂矿医务室16家、卫生室147家。这些医疗机构由社会、私人、企业投资经营,是公立医疗机构的有益补充。个体诊所、村卫生室对方便群众就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医疗机构管理经营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水平的局限以及投入不足,用房、装备水平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难以适应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充分整合卫生资源,提高队伍总体素质,努力将一部分村卫生室转型为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医疗机构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医疗机构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区域医疗机构的发展水平,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提前基本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具体把握以下原则:

(一)实现区级医疗机构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根据全市卫生发展规划,随着医学院附属一医新院区的迁址,已经基本解决了*区南片优质医疗资源问题,故不再发展新的上规模医疗机构。而原来我区3家区级综合性医院维持现有数量不变。其发展要求是:合理病区设置、美化院区环境,加强学科建设、争创特色专科,更新医疗设备、创新医疗技术,深化内部改革、严格管理制度,力争每年都有新发展、新气象。*区人民医院维持原规模,新行政区建设也可考虑迁建*区人民医院,按三级综合医院建设,至2010年设置病床500张,规划用地120亩;*区第二、第三人民医院在原址扩建,至2010年设置床位300张。在2010年前,这三所区级综合医院争取达到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

(二)全面改善中心、镇(街道)卫生院的就医条件。现有10家卫生院要巩固改革成果,以发展为目标,以改善农民群众就医环境为手段,以提高人的健康素质为根本,以密切与群众联系为纽带,认真实施用房改造和装备更新改造,努力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转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运行质量。卫生院中临床从业人员资格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三)将部分村卫生室整合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目前村卫生室审批的条件较低,导致村卫生室中的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水平不高,加之投入不足,用房、装备落后,难以适应农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因此决定今后不再审批。根据《关于印发*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20*年)的通知》(温瓯政办发〔20*〕75号)文件精神,全区新建、转型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137家,主要承担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职责。

(四)适当发展民营医疗机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现有辖区内4家民营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原则上不再设置新的民营医院和门诊部。根据现有布局,民营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主要是紧缺专业和农村缺医少药地区。由于大部分门诊部存在不同程度的违法违规操作,干扰了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并由此引发了许多医疗纠纷,损害了患者利益,患者和社会反映强烈,因此决定今后不再审批。个体诊所,按照市场需求情况适度有所发展,在现有58家基础上可发展到193家;所有新设置的个体诊所均须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场地、设备、人员配置等方面,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

(五)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转型的医院、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内部机构设置、功能定位、工作职责、人员配备等都要围绕社区卫生服务进行功能转换,医院、卫生院全部挂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村卫生室经过资源整合到20*年部分归并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省市区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要认真履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做好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体化管理。

三、具体设置规划

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到2010年,全区医疗机构的具体设置规划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