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地理学科特色精选(九篇)

地理学科特色

第1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1.建构主义教学论与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构建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和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习者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使学习者能够主动地建构意义。

    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在学生整体地理知识建构中起着标志性的作用,地理规律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是学生整体地理知识体系中的骨架。帮助学生构建准确的地理概念,掌握正确的地理规律,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导地理教学,要求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学生熟悉而典型的地理学习情境,呈现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在协作、讨论、交流、思考中完成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的构建。例如,对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区位”的教学,教师可作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创设情境,给学生呈现一幅地图,如全球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分布图,再提示学生观察地图并思考,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在哪里(重庆)?为什么在那里(重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成这两个问题之后,教师继续提出重庆笔记本电脑基地的区位是什么,让学生构建准确的“区位”概念,即包含“位置”和“与周围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两层涵义。

    2.多元智能教学论与地图能力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八项智能。每个人都有1~2项智能强项,并可向其它领域发展和转移,且是动态发展。教育之目的就是要发挥智能强项、发展智能弱项,并向困难领域转移,促使人的智能螺旋式上升。

    地图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包括地图的阅读、分析及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地理空间意识,训练感知地理空间结构和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地图能力只能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少一部分学生的强项智能。地理教学之目的是提升所有学生的地图能力,尤其是作为弱项智能的那部分学生。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地理教学,要求以学生具有的优势智能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实现提升所有学生地图能力的教学目的,达到“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效果。

    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总结归纳出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对以数理逻辑智能和内省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地图完成这些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对以语言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设计让其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最终结论;对以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设计让其动手描画该图,通过注意太阳直射点移动带来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得出结论;对以自然观察者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对比观察三幅图的异同,归纳得出最终结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正确人地观的形成

    人本主义教学论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出来的人应该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具有灵活适应变化的能力,是自主发展的人。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帮助学生引出并澄清问题;二是帮助学生组织材料,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活动;三是作为一种灵活资源为学生服务;四是作为学习参与者——小组成员参与活动;五是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他们自己的感受。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程强调中学生要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持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即正确的人地观,它属于地理学科的思想性特色。

    用人本主义教学论指导地理教学,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结合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解决问题所需的材料,师生共同收集准备材料,或展示教师准备的材料,共同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处理材料,共同分享经验体会,解决问题。

    以“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的教学为例,首先由教师呈现“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图”,学生读图并说出该图表示的主要含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目前人类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以其中一种资源的利用为例,师生共同寻找目前人类利用该资源的材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可以来自各种媒体,也可以通过学生调查访问得到,甚至可以是学生生活的亲眼所见。学生阅读比较这些材料,归纳出该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意识到这些利用方式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用现代信息技术彰显地理学科特色课堂呈现

    1.运用计算机软件演示地理事象运动演变过程

    地理学科涉及到很多地理现象的运动演变过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洋流、生物循环、城市区位变迁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这些过程,掌握运动演变规律。学生现有的地理教科书,在呈现这些内容时,仅仅以图片形式。这种呈现方式是静态的,并且图片数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运动的过程,学习效果不理想。现在用于动画制作的计算机软件有多种,常见的有Macromedia Flash、Adobe Imageready、Adobe Premiere等平面动画软件以及3DS MAX和MAYA三维动画制作软件。教师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动画软件的使用方法,结合课时内容要求,制作出形象直观、赏心悦目的地理动画,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的地理事物,往往是宏观、大尺度的,学生很难形成在不同尺度空间下的正确概念。Google Earth软件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通过该软件可以浏览全球各地的高清照片。师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拍摄高度,查看地理事物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特征,形成准确的地理空间概念。例如,在10千米高度俯视城市,看到的是一个点;在1千米高度俯视,可以看到城市的轮廓;在100米高度俯视,则可以清晰看到城市的道路网和城市功能区。

    2.运用网络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地图呈现

    电脑网络是一种学习工具和手段,能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由于篇幅限制,地理教材和地图册能够提供的地图数量非常有限。教师把网络资源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呈现给学生丰富而且典型的地图,有助于学生清晰、准确、全面地掌握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培养地理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例如,讲授“自然带”内容时,教师在用好教材地图的同时,还可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每个自然带的景观图片、反映各个自然带内植物结构特征的图片、自然带内动物的图片、自然带内土壤的结构图片等,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形成丰富的自然带概念。还可以收集经过适当加工,能更直观展示地理规律的图片,如山地景观变化图片,更能清晰地表明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3.运用多媒体学教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第2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特色办学 必要性 实施策略

一、特色办学的内涵

所谓特色,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独特的征象与标志。对高等学校来说,特色办学是为了在办学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独特风貌。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办学特色有明确的界定:“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并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影响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实行特色办学的必要性

新建本科院校实行特色办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规模扩招的形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些学校必须慎重思考由专科到本科、单科向多科转变所带来巨大的挑战。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证明,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发展。新建本科院校要想站稳脚跟,赢得主动,获得发展,就必须突破固有的办学劣势与发展瓶颈,树立“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的理念,积极主动地谋划和设计特色强校之路。

(二)是凸显竞争优势的客观要求

与许多办学历史悠久、竞争力强大的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实力相对薄弱,缺乏竞争优势。在此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将走向末路,甚至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而要扭转这种局势,就只有从学校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的特殊优势和潜在优势,办出特色,从而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使特色不断得到强化,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不断积累竞争的力量、优势和资本,这样才能凸显其竞争的优势。

(三)是迎评促建的客观需要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明确规定:评估结论为优秀的学校必须“特色鲜明”,良好的学校必须有特色项目。从指标导向的层面来看,这不仅仅是让参评院校去总结办学特色,更重要的是推动各个学校去创建办学特色,成为有鲜明特色的学校。也就是说,要在教育思想匡正的大前提下,在“明确办学思想”、“准确学校定位”、“推动教学改革”、“落实办学举措”等方面下工夫,把学校办成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校。

(四)是增强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都属地方政府创办,从学校分布、生源特点、专业方向、毕业去向上看,都反映了地方性。因此,地方性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特点,也是一般的校情之一。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应更加突出应用性、服务地方性。地方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之间具有互动的制衡关系。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在发展战略上优先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办好特色学科和专业,以强化服务地方的能力来发展自己。

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办学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特色办学理念

高校有了特色的办学理念,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获得相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新建本科院校要想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保持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来取胜。在当前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对办学理念的设计和谋划,既要认真研究本科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秉承历史的、优秀的办学传统,同时还要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实际,构建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办学思想体系。

(二)建设特色学科专业

新建本科院校首先应对学院原有学科专业、师资结构、教学质量等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确立专业建设的近远期目标,分阶段提出实现目标的工作计划和任务。根据办学层次的提高对培养规格要求的不同,改造传统专业课程结构,使学校形成既有传统特色又具现代生命力的学校特色。其次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体现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地缘特征,办出一批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水平特色学科专业。

(三)重视培养特色师资队伍

特色师资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办学的重要条件。新建本科院校要以组建学科梯

队和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注重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和人才资源整合,建设一支数量达标、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做到增加数量和提高素质结合,重点引进和着力培养结合,学科学术型队伍建设和应用技术型队伍建设结合。另外,学校还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使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进而推动学校拓展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开发新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将教师的主体作用将完全凸显出来,促进学校特色建设持久深入地开展。

(四)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特色办学的核心选项,教学有特色,更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越来越取代课堂教学成为高校最重要的教学途径。新建本科院校应从三个方面改进教学方式,实施特色教学策略:首先,创新课堂教学,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为“互动”教学模式;其次,强化实践教学,针对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实,积极开辟实践教学新渠道;最后,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网络教学可以解决名师、名课资源供给紧缺的问题,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知识需求,推动学生个性充分发挥,从而促进特色的形成。

(五)做好特色的内部管理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构建科学规范、有特色的内部管理模式,提高综合办学效率、水平和培养质量。特色管理模式包括学校整体管理特色和各个具体管理特色。整体管理特色体现在对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目标的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其实现途径的设计等方面;具体管理特色体现在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在学校内部管理中,必须遵循五大原则:整分合原则,即整体把握、综合协调;开放封闭原则,即开门办学与关门办学相结合;能级原则,即量才使用、权责分明;动力原则,即合理运用激励手段产生动力;弹性原则,即正确估计、留有余地、不断调整。唯有如此,学校的内部管理特色方会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克服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因素,贴近地方、融于社会,积极的面向全国,面向国际开放,不断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长期的改革、创新过程中逐步形成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胡弼成等.特色追求:大学创新之髓[j].高等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4,(10).

[2]阿什比·e.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和飞.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高教探索,2003,(4).

[4]刘智运.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3,(1).

第3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为生命线开展工作必须深思:是首先创办特色学科呢,还是先创办特色专业。我们认为作为一所新兴的普通本科院校,应该首先考虑特设专业的建设问题,创办特色学科要以特色专业的建设为基础,特色专业真正办出了特色,为特色学科的创办奠定了师资结构、实验室条件、学术带头人、社会人才评价需求等各种教育资源之后,特设学科的创办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因为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创立之初,各院系最多只有一两个本科专业,而且各省市在审批新兴本科专业时总要综合考虑该校、该院系申办新本科专业的各种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等各种变量。专业是学科的二级学科,以二级学科(专业)建设作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是形成特色学科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授予学位的学科分为11大门类,64个一级学科,625个二级学科(专业)。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本科专业配置大体上相当于二级学科(专科专业还不能算是二级学科专业),所以只能称为为专业。而学科建设所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确定院、系专业的学科的宽度问题,即学校根据学科群体划分的院(系、部)结构。确定学科既要考虑与国家教育层次的口径,还要从自己的培养目标,即现在和将来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及学位目标等,这样才能有利于自身学科特色的形成。教育部明文规定:新办普通本科院校至少要有两届本科(学士学位)毕业生才能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的二级学科,“专业设置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学科内部门类要齐全和形成特色,并注意跨学科知识的引进”。由于本科大学课程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本系统阐述大学本科课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专门著作。对此,本课题组拟借鉴国外本科大学课程设置的一般模式提出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设专业的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一、国外著名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简介

(一)美国杜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

杜克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大学之一,他的本科教育是通过知识分类要求,以达到学校对学生通识教育的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六个知识领域中至少学习涉及到五个知识领域的知识:艺术与文学(AL)、文明社会(CZ)、外语(FL)、自然科学(NS)、定量推理(QR)、社会科学(SS);每个学生必须在这些知识领域中的4个领域修读3门课程,另外两个领域中必须修读2门课程;本科专业主修课程分三类:系设主修课、特殊培养计划的主修专业和跨系的主修课。

(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是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为了完成通识教育的要求,从1996年开始,本科生必须在四个知识领域中修读至少9门课程,这四个领域是:知识领域Ⅰ:1.文化、思想和价值的发展史;2.人文基础课程;知识领域Ⅱ: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数学;知识领域Ⅲ: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领域Ⅳ:世界文化、美国文化和性别研究。

(三)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本科课程设置

学生在本科四年培养计划中,必须从下列各类课程中获得约124学分,才能从理工学部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这些课程是:各类综合学科的教育(16学分)、外语(12学分)、数学(6—12学分)、自然科学(4-8学分)、实验课程(6-分)、专业课程(56-62学分)、其他课程(4学分)。

(四)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该校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要求学生每学期修读5门课程;除工程学科专业外,其他9个工程专业的第一学年的教学计划是相同的,共10门课,包括应用科学课程(3门)、数学课程(3门)、专业基础课(4门中任选2门)、基础课程(2门);第

二、

三、四学年主要是专业课,同时兼有选修课。

二、课程设计的内涵

“课程设计”(curriculumdesign,curriculumdevelopment),有人翻译为课程开发、课程编制、课程编订,其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设计即为对学校总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制订活动,狭义的课程设计是指对一门课程的设计及教材编写。这种编排或计划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指导,并需要一定的方法来实现预期的目标。课程设计是课程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最早的课程研究成果主要围绕课程编制(狭义课程设计)展开的。而且自19世纪末课程理论诞生以来,主要围绕中小学教育的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影响的课程编制模式:(1)功效模式(efficiencymodel)。一些教育家主张从“功效”、“经济”的角度重新审定学校课程,以剔除多余的学科,以及各门学科中多余的内容。最令人瞩目的是博比特(F.Bobbit)和查特斯(w.w.Charters)提出的用“活动分析”、“职业分析”的方法来确定课程及内容。(2)目标模式(objective:model),这是一种以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指导思想的课程编制模式,其代表人物有泰勒(R.w.Tyler)和布卢姆(B.s.Bloom)等人。

三、新办普通本院校特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一)特色地缘

所谓特色地缘,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要围绕所在区域的社会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来论证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开发理念。我国目前新办的普通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是“城市院校”、“地方院校”,其办学经费来源的主体是学院(或大学)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地市级政府,从办学定位上主要就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同时,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地缘特色、民族特色,甚至还有文化特色,这自然决定地方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质量的特色,进而就要求这些新办的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必须突出地缘特色,否则,毕业生的就业将是制约这类院校发展的瓶颈。人所共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普通院校要在学生择校的大环境中立足、发展,就只有走地域特色之路,而走地域特色之路的首要条件就是课程设计的凸显地缘特色。

(二)特色突变

所谓特色突变,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在遵循国家有关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基础之上,结合地方院校的地缘特色设计大量其他本科院校,甚至是本地其他老牌大学或学院没有的课程。这种特色突变,一方面是培养特色教师、特色学科带头人的必要要件;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新办普通院校的“新”字(学校新、领导新、教师新、教学资源新、地方政府支持新等)作动力源,设计特色课程,甚至是设置特色专业,例如,贵阳学院的软件分院的课程设计,这在我国所有的本科院校中就是首创——与微软公司共建培养IT人才、软件架构师等人才,其课程的85%的内容是微软公司专用课程。这种特色突变既培养了该课程施教的教师,也促进了全校其他老师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特色课程下的特色学生。

(三)特色规避

所谓特色规避,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要规避学校所在地区其他老牌本科院校已有的课程设置,甚至是专业设置也要规避。因为这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专业和课程体系所要考量的问题,而且由于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地方学校”和“新院校”等的特点,所有的教学资源将无法与老牌院校(或大学)相抗衡,尤其是学生生源与就业的文化限制更是要求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必须规避本地其他老牌高校。但是不是规避全国所有的其他高校,其他省高校有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是完全可以借鉴与竞争的;当然要尽可能地规避,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就基本规避了全同与雷同。

(四)特色提升

所谓特色提升,就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可以利用原来专科段的某些特色资源,把原来的特色专科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提升为特色本科专业并加以深化、提升其课程设计。尤其是许多老牌专科学校有许多省级示范专业、部级示范专业或省级、部级示范课程等是完全利用,并可以深化和提升的,而且许多示范专科专业或课程在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前几年还在继续兴办着,这就需要学校尽快利用已有教育资源把这些专科专业或课程提升为本科专业,并深化其课程设计。比如贵阳学院原来的服装设计专业和档案管理专业都是省级或部级示范专科专业,但是除了服装设计专科专业还在继续兴办外,档案专业在学校合并和系部整合之初就停办了,而且据课题组所知,目前整个贵州省都没有档案管理本科专业,档案局的领导还多次问我们有没有该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急需该专业的人才,我们只好建议他们到四川大学去招聘,而且本校该专业的几位专业课教师只好改行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效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本科课程设计的建议性方案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本科课程究竟怎么设计呢?我们认为在遵循国家本科课程设置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建议采用下述方案:

(一)课程设置理念上可借鉴美国本科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把通识教育课程引入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之中

虽然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但是,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是立足地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工作、学习的;同时毕业生的就业不完全是本专业行业内的,再说,没有通识教育的基础,学生在校学习和未来就业发展都是狭隘的。

(二)课程设置形式上我们建议开发本科多元文化课程,相应淡化专业课程

因为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应用性的本科生,能成为研究型学术型的本科生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且我们比较同意“普通本科层次不能培养专门化的人才,而只能培养人才的‘毛胚’,养成一个人的现代性价值取向。‘毛胚’具有多样发展可能性,具有广泛的选择性;这就需要给‘毛胚’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多样性的视觉和思维方式”的观点。因此课程设计要具有多元文化性、宽广性,而且这与实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致的。当然,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设计不仅仅是提供几十门选修课,更不可能提供几千门选修课,因为仅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师资数量就没法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师资数相比,例如,美国杜克大学虽然也只有在校生一万余人,但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三千多门选修课,可是其专任教师就有一千六百多人。多元文化课程设计也是要紧扣特色专业的特色来开发特色的多元文化课程。

(三)课程设计的主体必须是多元参与论证主体

特色专业要真正办出特色,在课程设计的主体上必须实行多元参与论证主体,即必须符合课程论规定的课程设计主体的完整性,也就是说:课程设计的参与主体必须包括学科专家、任课教师、学生、社会人才需求行业的专业人士、家庭、学校等,只有这些主体对具体课程的需求达到了优化组合,这样的课程才具有特色竞争力。据课题组调查,传统本科课程的设计很多都是在某一专业申报之初,仅仅是各个教研室或某个学科院系的部分专业人员进行的编制,甚至于就是一两个领导参考其它大学的课程设计初略调整一下就上报教育主管部门,一旦教育部门审批之后,该课程体系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忠实地执行着,这是严重不符合课程论的课程开发原理的,必然会导致这样一些课程及其培养的学生根本不具备特色,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与就业、家长、社会怨声载道。特色专业的课程开发只能充分利用各个主体:充分考虑现在与未来社会人才需求与趋势、借鉴学生及其家长的有效性建议、采纳任课教师对具体课程的实践经验、遵循学科专家的前沿性建议、分析具体学校及其专业的教育资源等来进行课程设计。要办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课程设计就不能是闭门造车和行政大于一切的模式来开发课程。

(四)课程设计内容上凸现专业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专业兴办和发展的支撑基础。我们认为课程内容突出特色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很多种操作方法,例如:工程技术类特色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可以借鉴德国工程技术类本科课程的设计方式——三分之一的课程内容完全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具体工程技术公司完成,而且教师也就是公司的工程师;哲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特色专业可以借鉴美国本科课程设计模式——学生一进大学就实行“导师制”,既实行通识课程教育,又使每个导师能为具体学生指导设计具有长远发展的学习、科研计划,并付诸实践;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类的特色专业的课程要凸显特色,我们认为,首先就要打破毕业前集中实习的课程设计模式,必须每个学期前两周都要安排实习、见习,让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专业学习与探索;美术、地理、史学、旅游等特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在每个学期的最后两三周里带起学生走出学校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实践,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课程开发模式,……也许有些领导会认为这将使教育成本增大,其实按照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学校课堂教学的时数完全可以大大减少,而且美国本科大学的课程计划中三分之一的课时数完全是学生在进行自修;可是国内的本科课程设计的绝大部分还是教师的“一言堂”,这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发展。……

(五)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课程设计一般步骤

第4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论文关键词:分类发展;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

当前,我国有高校2600多所,学生总规模2980多万人,每年毕业生600多万人,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已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各高校开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介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在大众化教育深入发展的今天,走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的道路,无疑是每一所高校的必然选择。

技术本科院校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兴起的一种高等院校类型,是以从事本科层次技术教育为主的院校。以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体,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此类院校往往具有比较显著的行业背景,隶属于地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加强传统优势,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不仅是技术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新时期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高等院校特色发展问题,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是决定高等院校办学水平、优势、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要素。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在特色,在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新征程。《规划纲要》对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为高等教育发展绘就了蓝图,为推动高校特色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为高校的特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质量,2010年中央财政开始设立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办学特色鲜明、符合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高校。可见,办出特色是获取中央财政支持的一项重要条件。2011年上海启动了“上海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项目建设规划编制及项目申报工作,项目启动的目的在于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上海高校按照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扶需、扶特、扶强”原则,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逐步建立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实现卓越发展。

由此可见,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需要问题,国家教育战略及落实教育战略的各项政策导向均为各高校特色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是新时期技术本科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技术本科院校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产生的一种高校类型。此类院校往往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或几所院校合并而成。虽然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许多办学成就,但由于办学时间短、底子薄等原因,技术本科院校在改革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办学理念不明确、特色学科专业少、高水平师资缺乏、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等制约学校特色发展的诸多问题,并受到来自普通高校的挑战,一些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开始凸显。

办出特色是新时期技术本科院校应对挑战、争得机遇的必由之路。技术本科院校只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才能在高校如林的激烈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才能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在特色发展过程中,技术本科院校要明确高校办学特色的几个特质:一是独特性,办学特色应是本校所特有的,是高校遵循教育规律的自主创造;二是优质性,特色是水平,是优势,其基本要素就是高质量的教育;三是稳定性,办学特色应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征,传统是特色之基;四是发展性,办学特色不仅是对过去优良传统的理性总结,更要反映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五是认可性,办学特色是在竞争中产生、保持并发展的,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并被公认的。

二、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战略选择

作为一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是技术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应然之举;作为一种战略,特色发展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在战略实施上,应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凝练办学理念: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引擎

办学特色强调整体性和目的性,以独特的办学理念为逻辑起点,用发展战略贯穿全局和始终。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特色发展的灵魂与精髓,是对办学目标和办学行为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考,是一所高校中相对稳定的因素之一,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方向,引领着一所高校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这样的大学的行为和认识,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创新。

一所享有良好社会声誉,并被社会公认的富有特色的高校,都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顾,教学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是其办学特色形成的依据。印度技术学院(IIT)仿照麻省理工学院而建,坚持“科技与人文并重,多样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理念,进而构建了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技术教育体系,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内迅速成长为世界级理工类顶尖院校。上海电机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为谋求与其他本科院校的错位竞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将紧扣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致力于为企业工作现场提供从事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的优秀人才,并将“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以此为起点,确定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建设一流的技术本科院校,全力推动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办出技术教育的特色和水平。但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已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技术本科院校还不多,确立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的独特的办学理念,还是今后一个时期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艰巨任务。

(二)强化学科特色: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核心

学科建设始终是高校的战略举措,是体现一所高校办学特色的基础,是高校办学特色中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离开特色学科专业,学校的特色发展战略就失去了根基。所以,高校要不遗余力地持续加强特色学科的优势,并努力将其做大做强,形成具有绝对排他性和不可撼动的优势。学科发展有特色,水平高,就可以带动学校其他方面工作的发展,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根据自身的优势,结合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某些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以这些学科为突破口,率先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如,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年轻大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重点发展了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商业与心理学等新兴学科专业,目前凭借这些领域的卓越成就已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佼佼者。

高水平的学科支撑高质量的教育,建设特色学科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战略重点。无论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本科院校都应重视特色学科建设。那么,技术本科院校应建设什么样的特色学科?如何建设其特色学科?这是值得每所技术本科院校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其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方向。《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对照《规划纲要》要求,技术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思路上,应当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历史积淀实施差异化战略。

首先,要明确学科研究方向,重点大学重在开展“顶天”的基础研究,技术本科院校则有责任承担起“立地”的、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性研究,要面向行业企业生产实际,重点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同时,技术本科院校也要瞄准国家当前的重大发展战略,积极争取承担和进入国家或行业重大、重点项目,结合高技术的研究,不断创造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其次,要明确学科发展路径,技术本科院校的特色学科建设要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基本路径,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深入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采取与企业共建、共设发展研究院等产学研联合体的方式,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技术进步,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知识的转化。技术本科院校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形成学科力量的集聚,构筑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创新平台。再次,借鉴国内外许多一流大学都以某一种或几种学科群为优势和龙头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共同发展的经验,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的技术本科院校更要确定学科发展重点,要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出发,结合区域、行业、学科发展情况,重点支持优势明显的学科,实施人财物的政策倾斜,促进其在区域内、国内获得自身地位,并逐步形成以特色学科为核心的学科群,带动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

(三)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是其立身之本。能否培养出特色人才是高校特色发展战略价值的最重要体现,也是一所高校特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国家强调办学特色,其根本目的也是希望以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去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所以,判断一所高校办学有没有特色主要看其所培养的人才与其他高校相比是否具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并最终体现在毕业生以及毕业生日积月累的社会声誉上。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一流大学重在培养精英化的学术型人才不同,技术本科院校更多应是培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应是未来的行业技术领军人才,行业建设者和振兴者,其特点是理论基础扎实,并能将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灵活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他们主要在工作现场从事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其基础知识宽于高职院校学生,其实践能力强于传统大学学生。

人才培养过程特色是特色人才形成的途径与保障。技术本科院校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要努力构建校企共建机制,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推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项目攻关,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要特别重视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技术理论和技术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渠道。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人才培养特色的主要尺度,质量是特色的归宿。所以,技术本科院校在追求特色发展的时候,必须牢牢把握“质量”这一标准。那么,如何检验其教育质量,其根本评价指标就是学生。首先,要检验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其次,要看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度,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上;第三,要看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是一所高校是否具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本科院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过程中,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能适应工作变化并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形成机制

技术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不仅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国际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还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院校办学规律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因此,在考虑特色发展战略时,必须认真思考并探索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形成机制。

(一)改革创新是特色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不少高校自身成长的经验总结。当前,技术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新兴力量,在发展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观念不够解放,大学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办学条件有限、学科专业特色不鲜明,学生创新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学校社会影响力不够等问题。解决新时期技术本科院校发展中面临的这些有碍学校办学特色提升的问题,改革创新是根本推动力,必须解放思想,开放办学,深化改革,破解学校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促进办学质量的提升。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根据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改革方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按照教育规律,推动学校在办学理念、学科与科研发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闯出一条新路,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产学研相结合是特色发展的基本路径

当前,技术本科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世界经济、科技与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使得高等教育与社会各界的全面合作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技术本科院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向行业企业,加强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满足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校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办学活力,才能获得更丰富的办学资源。

技术本科院校应认真研究地方产业结构发展规划,结合自身优势,找准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围绕行业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做出贡献,从而不断强化学校科研特色,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技术本科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融入行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紧密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在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并根据本校实际,在立足主要服务面向的基础上,产学研合作应积极向相关领域拓展和延伸,扩大服务面向,构建多层次有梯度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特色发展的源泉

第5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社会服务 特色发展

[作者简介]于凤丽(1978- ),女,黑龙江林甸人,黑河学院科研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和高等教育。(黑龙江 黑河 164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BC121108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39-02

一、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特色发展的必要性

为社会提供特色服务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推进地方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因此,黑龙江省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的意义不容忽视,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保证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是政府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以及满足地方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而创建的,其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等社会服务,因此,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新建本科院校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一定特色的社会服务,那么,其存在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地方政府就不会在财政和政策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对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说,资金缺乏将会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且,新建本科院校如果办学特色明显,在招生方面也会具有一定的优势,并通过学费获得可观的收入,进而为其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2.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高等学院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一方面,在人才强国、人才强省的战略下,新建本科院校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明确的市场定位,进行特色办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人才,直接投入到地方的经济建设当中去,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动力;另一方面,黑龙江省面临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任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黑龙江省的国有企业和一些中小企业都面临着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技术开发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将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3.推动地方城市化进程。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8月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已达51.27%。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必须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不能只重视某些城市的发展而忽略其他城市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情况下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的,属于地方城市的文化中心,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引领者和传播者,通过培养具有先进文化和现代观念的学生,对偏远地区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进行正面的影响和科学的引导,并通过各种方式对乡村文化进行更新和创新,推动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逐渐形成具有本土气息,又符合时展需要的地方文化,进而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二、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特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为社会提供特色服务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但从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社会服务特色不明显的问题,该问题的存在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办学理念无明确的定位,缺乏符合时代精神的大学文化。新建本科院校在成立之初,由于校区合并、教师队伍重新组合以及职能拓展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变化,加之新建本科院校基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开设新专业以及扩充教师队伍方面,而对于深层次的、对学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办学理念的定位和大学文化精神的培养则呈现出一种忽视甚至是轻视的态度,而办学理念的模糊性则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也就无法积淀成符合时展需要的大学文化,而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根基的大学文化理念和现代大学精神的缺失则会成为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软件要素。

2.规章制度体系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特色办学目标不凸显。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新建本科院校健康发展的基础,也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走向和各种办学要素的有效组合和整体绩效。有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保证学校的各种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一般情况下会在短期内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但由于学校建立之初,大学文化和办学理念还不明确,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缺乏内在的统一和权威性,各个部门往往从自身情况出发,各种制度的实施缺乏协调性和衔接性,导致学校的权力分配、资源分配和利益格局的混乱和扭曲,学校的办学目标呈现断点式和短期性,特色办学目标无法凸显,并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

3.办学资源匮乏,社会服务特色发展资金支撑能力较弱。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政府在教育投资方面的重要性和支配地位,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经费、人事编制、专业设置以及招生计划、考生录取等方面具有审批的权力,并决定学校办学经费的额度,各个高校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取决于其在高校系统中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各个大学获取教学资源的能力存在巨大差异。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在当地高等院校当中处于弱势地位,其社会影响力、学术话语权都无法与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相比,因此获得教育资源的能力较弱。在地方政府资金投入较低的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面临巨大困境,甚至被边缘化,为社会提供特色的服务也由于资金紧张而无法顺利开展。

4.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明显,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符合时展需要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引下,将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制度、教学评价等有机结合,并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而逐渐形成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模式。人才培养是新建本科院校提供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但通过对黑龙江省的新建本科院校的调研发现,黑龙江省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大都还秉承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理论教学,与各个企业和行业缺乏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缺乏特色,或是简单地效仿其他院校,与自身的实际发展条件不符,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较弱,为社会提供有竞争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贡献力不足。

三、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特色发展的具体路径

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特色的发展必须在办学理念的定位、制度完善、教学资源获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寻求特色发展路径,以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在高校系统中的优势地位。

1.形成特色办学理念,积淀符合时代精神的大学文化。新建本科院校在建立之初就应该在学校领导层的倡导下,与全体教职人员共同商议、探讨,结合本校的发展条件和发展优势,并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明确办学理念,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大学文化的积淀,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大学文化培育的长效机制。首先,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在大学文化的培养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奠定大学文化发展的根基;其次,大学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通过知识的传授将大学文化传播到学生群体和社会中去;再次,应激发学生在大学文化积淀和传播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制度制约、奖惩机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大学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2.完善制度建设,推进特色办学目标的实现。新建本科院校为社会提供特色服务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条件。在明确办学理念的前提下,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以办学理念为基本原则进行规章制度的建设,并注重规章制度的人本性和可实施性,注重规章制度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机制中的保障和规制作用,既要发挥规章制度在创新思维培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激励作用,同时,还要保证规章制度在教师责任心确立和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方面的规制作用。通过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的运行,推进学校特色办学目标的实现,并通过为社会提供特色服务,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3.多途径获取办学资源,为特色社会服务提供资金支撑。政府、学术界和市场都是大学获取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高校系统中的弱势地位,导致高校在教育资源的获取方面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新建本科院校不能完全依赖教育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而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办学资源。在众多获取资源的途径中,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将获取教育资源的重点放到市场这一重要途径上来,通过市场获取人才资源、物力资源,或者与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共建机制,获取企业的捐赠,通过人才的联合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能力,并进一步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4.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其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如果新建本科院校还效仿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或者延续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那么,其发展的短期性则无法避免。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探索出一个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突破口,发挥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的优势,拓展学生的实践基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惠互利,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这样,既保证了地方企业在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方面的便捷性,又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会使学生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并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碧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培育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2]罗清恋.依托学科、突出特色、服务地方――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发展的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鲍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特色化理论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9).

[4]王建勋,阎华荣.研究型大学办学理念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0(4).

第6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 新建本科院校 办学 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1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自1999年以来迎来了高等教育的重大历史变化,高等教育从“稳定发展”迈向“加快发展”的轨道,以此为契机,由国家教育部组织评估新建了大批的本科院校,这些院校或是由原来的专科层次升格而成,或是经由多所院校(中专、师范专科、各地教育学院、高职高专)等合并或转制形成的省地共建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据统计,从1999年至2012,我国共批准新建了310所本科院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生力军。

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受到历史、民族文化、区域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新建本科院校群体中属于“后进”院校,在教育发展观念、学校办学条件、校园文化环境、师资队伍、管理水平、学生的整体素质等诸多方面仍未摆脱“欠发达”状态,与中心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能否正确认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发展状况和肩负的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服务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实行“特色”办学,这成为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的内涵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谈及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发展”,有两个相关的概念需要厘清,那就是“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

2.1 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的涵义需要从宏观及微观的角度上整体把握,宏观上指的是高等学校在社会系统中的定位以及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微观上则是高校自身发展寻求的定位。本文谈及的研究对象为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在对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其办学定位指的是如何以自身为主体,在分析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挖掘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活动中确定办学的前进方向。

2.2 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与办学定位既区别又联系的概念,《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区别不同的地区、科类和学校……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这是对于高校“办学特色”最权威的涵义解读。如何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办学理念,将历经岁月积淀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传承、发展、创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方面中体现出独特性、优胜性,得到社会及大众认可,是谓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2.3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的内涵

结合上述对于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两个概念的分析,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在抓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将其在原有院校基础上积累形成的历史积淀、办学优点保留下来,在新的本科院校的办学过程中经过创新和发展,形成新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这是在发展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谓“特色发展”。

3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特色强校战略

在等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价值观统领,是在明确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与内涵,目的与要求的前提下,对于学校的发展形成的根本的方法和观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不仅要发展教育,而且明确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立足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秉承原有优良传统,着眼未来,走依法治校之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办学质量的提升为立校之途,重视科学研究,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加强学科建设,突出原有学科的优势,发掘新兴学科的优势,突出特色和重点,逐步增强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为民族地区培养地方服务人才,传播先进文化理念,为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智力支撑。

3.2 体现办学的“内涵式”特色,形成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事物的发展表现有两种形式,一为外延发展,一为内涵发展。外延发展强调的是以事物的外在因素作为动力,其发展的源泉是数量、规模和空间的扩张;而内涵发展强调的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其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内部因素和结构的变革。这两者一个强调的是外部因素,是事物外在的表现形式,一个强调的是事物的内部因素,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变革。外延发展重视“量”的扩张,内涵发展注重“质”的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发展的基本原理遵循着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轨迹,外延发展是基础,内涵发展是根本,只有内涵发展,才能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地区发展的劣势,经历合并升格后,最初的发展主要依靠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来实现办学条件的改善,当校园的扩建、设施的升级等外部要素具备后,然而要想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实现学校的内涵提升,包括治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的特点、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改革的理念等诸多内涵因素,这些才是学校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3.3 以制度建设为“内涵式”发展保驾护航,凸显制度特色

关于制度,在制度经济学及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的观点中颇具特色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前者认为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制度的演进,后者提出制度能通过影响资源分配的方式来激励人们采纳那些被社会上广为接受的做法。制度因素同高校发展的其他投入要素,如物质要素、资本要素、人力资源要素相比而言,对高校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制度因素是决定高校发展的内生变量,是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影响高校发展的速度、质量、规模及效益。制度是决定高教事业发展的内生要素。

在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数量日渐增多,其发展状况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影响日渐增强的环境下,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若想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大环境下占据一席之地,须将制度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内生因素,惟此才能实现长效发展及科学发展。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理顺自身与地方政府、社会的关系下,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扩大并落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自,形成院校自主发展,创新政社校关系,这是体现办学特色的关键环节。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应立足于自身实际、按照大学组织运行的规律,逐步创新办学定位的形成机制,循着“务实性”、“地方性”和“应用性”三个基本原则,立足自身,将学校类型和层次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定位纳入制度化轨道,

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起步晚,底子薄,要理性看待自己所处的位置, “应以效益为核心实现适度办学规模,应创建其与当地社会互动共赢的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成本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观念,在服务社会这一职能范围内,地方院校的社会服务的机制应按市场机制来运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植根当地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结构、技术需要设置,学科专业,凸出“应用型”方面上的特色功能定位,以此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在高等教育大系统中取得其应有的地位。

3.4 以文化立校,以文化兴校,体现大学精神,凸显大学文化特色

办学特色在本质上是一所大学文化个性的体现,特色是文化的伴随物,有文化定有特色。建设富有个性的、高品质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特色,就是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品格及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整体的办学特色中,形成学校领导层倡导、全体成员共同判断、自主选择、主体实践,历经积淀形成的精神产品,最终形成的即为广大师生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积极践行的共同的行为价值准则与办学理念,这里蕴含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优良的校风及校园文化,这些是大学文化的载体,是体现大学精神,凸显大学文化特色的载体,因此实现大学文化的转型升级就成为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3.5 “以人为本”,强化特色承载之躯

对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人”的因素是其办学特色发展、长效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这里的“人”的概念,一方面包括支撑学校发展的广大的教师、教学及科研管理工作者及后勤管理服务者。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管理队伍优化,打造一支服务型的后勤管理队伍,是学校发展的血液,民族地区应注重人才的引进及教师培训、进修等工作,打造教师团队,为学校的肌体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血液的循环流动,保证肌体的健康生存及发展。另一方面,即是履行大学人才培养的责任,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面向生产、面向管理、面向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传杰.大学特色的文化属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0,(2).

第7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特色建设

论文摘要:论述了吉首大学图书馆特色建设的思路、方法与成效。

吉首大学图书馆坐落在美丽的吉首山城,是湖南省的西部的唯一的一所民族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地处在发达地区的图书馆相比,既无交通便利,也无资金优势,更无吸纳人才之诱惑力。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处在边远地区的图书馆,如同她的母体高校——吉首大学一样,凭借着她艰苦奋斗的背篓精神、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深入挖掘内涵,积极打造特色。通过近几年尤其是近五年?的稳步发展和改革创新,在资源建设、管理服务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在湖南省图书馆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凭借自己的声誉和实力当选为常务理事馆。2006年11月,国家教育部专家组在吉首大学进行本科教学评估验收期间,对其特色建设思路与成绩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吉首大学图书馆的特色建设主要体现在馆藏特色、管理特色两个方面,每一个特色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凝聚着管理者的智慧和心血。

1依托文化地域优势,着力打造特色馆藏

早在上个世纪末,吉首大学图书馆就意识到特色建设的重要性,结合图书馆的已有文献的特点和处在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和文化优势,1997年成立民族地方文献中心、1999年筹建民族文化博物馆,2000年接管了沈从文文献珍藏中心。此后,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力,着力打造特色馆藏。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1专款采购,专人管理

经费是建设的保障。为加强特色资源的建设,保持资源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吉首大学图书馆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每年拨出专款,深入边远地区专门采购地方文献和文物,充实博物馆与民族地方文献中心的内容。同时选派具有相应的专业或背景知识,责任心强的人员进行管理,便于资源的整理、加工与深度开发。

1.2情感联系,获取捐赠

在资源采集过程中,许多珍贵的东西是用金钱买不到且无法衡量其价值的,如私人收藏、名人手稿等。对于这类资源的收集,吉首大学图书馆一般利用名人的故乡情节及亲情关系来获取。经常与湘西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的家人保持友好往来,与黄永玉先生保持亲情联系。通过情感联络,获得大师手稿、墨宝及其它文物。如沈从文先生写作坐的方凳及部分生前衣物、黄永玉先生的画作及其收藏的珍贵文物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

1.3重视特色资源的开发研究工作

吉首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特色资源的开发研究,依托特色馆藏,开展文献信息的深度开发。2002年来先后编辑了沈从文百年诞辰纪念资料、里耶秦简开发研究资料、湘西旅游开发研究资料、湘西原始宗教文化研究资料等六本专题研究资料,建立了苗族文献数据库,同时将特色建设与科研项目、科研方向的有效结合起来。馆里科研立项课题基本上都是围绕特色资源而展开,其领导与管理的信息资源研究所的三个研究方向之一就是“民族地方文献的组织与管理”。

通过特色馆藏的建设,吉首大学图书馆目前收藏有以民族地方文献两万册左右,文物400多件,沈从文及黄永玉先生的作品、研究资料及其它珍贵文物若干,实现文献与文物的互证,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的互补,为学校的民族学学科群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保障。学校许多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研究成果的产出都得益于这些特色资源的支持。据统计,吉首大学各级科研立项课题中,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占60%以上。与此同时,图书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对外交流时,谈及这些的特色,往往令业界同仁刮目相看,此外,还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和查找资料。

2以人为本,积极创建管理特色

2.1以人为本,人才强馆

吉首大学图书馆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工作中强调以职工为本,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着重帮助职工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为此,采取了如下措施。

2.1.1加强德育教育,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

时常将德育教育寓于政治学习、党支部活动、工会活动之中。在工作中倡导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通过组织职工参加校运会、歌咏比赛、春游、秋游及各类娱乐活动,提升团队精神。

2.1.2重视学历和业务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

图书馆制定了“十五”人员培训计划,每年选派职工外出学习?邀请图书馆学、情报学知名专家来我校讲学?组织和鼓励职工业余进修。从多方面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为他们职称晋升和事业发展提供优越条件。

2.2重视科研,锤炼学术队伍

重视科研工作,提升职工的学术水平。我馆以科研作为提升学术队伍水平的突破口,精心组织和指导课题申报工作?鼓励和组织职工参加各级成果评奖活动?将科研成绩纳入年终考核,与年终奖金挂钩?管理者带头,通过传、帮、带培养科研新人。通过上述手段,增强职工的自信心、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2.3建立健全图书馆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化与人性化的完美结合

制度是管理的依据。2004年,吉首大学图书馆制定了《图书馆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实施方案》,引入竞争机制,优岗优酬,奖勤罚懒,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又修订了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以部门工作职责、岗位工作职责、业务工作细则和读者守则为框架的涵盖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制度体系。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使图书馆各项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用真情感化人的心灵。

第8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关键词: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徐州工程学院;地方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

作者简介:汪银梅(1980-),女,江西九江人,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徐州工程学院2011年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YGJ115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07-02

一、地方性院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研究现状

1.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而高等学校作为各类专业技术的聚集地和培养场所,我国高校也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各类不同的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高校在办学特色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我国“985”高校和“211”高校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如:兰州大学以生态学为特色,同济大学以建筑学为特色。另外,一些老牌的地方院校也在办学特色和定位研究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桂林理工大学以环境工程为特色,江西理工大学以金属冶金为特色,河南理工大学以安全工程为特色。但是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特色和定位研究方面由于时间积淀不够而存在较多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是照搬照抄一些重点高校的办学思路。[1]如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践环节安排、毕业设计和论文等方面。这对地方院校的发展和国家高校区域设置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较大的障碍。各大地方高校应该根据地方和区域需求,确保风格、维持传统。如果频繁改变学校的办学特色就很难成为精品。[2]

2.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对高校定位研究起步早,很多高校定位准确,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正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尔逊所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就大学群体来说,大学的活力也在于多样化,在于相互补充、相互竞争。[3]可见美国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特色,是美国高校保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方向标”。哈佛大学以培养政治家而闻名;麻省理工学院以培养工程师而闻名;牛津大学以数学闻名;剑桥大学以物理学闻名;耶鲁大学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培养总统而引以为骄傲;普林斯顿大学以重质量、重研究、重理论并培养出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享誉世界;斯坦福大学以强烈的进取精神,以“学术顶尖、科研开发”的构想建设大学,成为“硅谷”的强大后盾。

二、国内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影响因素

相比于国际一流的高校、国内“985”、“211”高校以及一些省属高校,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研究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4]

1.充分发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

各级政府对地方高等学校进行恰当分类、合理分工,引导地方本科院校正确定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地方本科院校仍走精英化发展之路的不明智行为应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地方院校正确定位。调整政府拨款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地方本科院校求大攀高的功利。地方政府调整拨款机制,缩小地方院校与重点院校之间政府投入资源的巨大差距,支持地方院校办学,从源头上控制地方本科院校求大攀高的功利。如:2010年中央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安徽、河南、重庆、福建、天津、广西等地高校均获得较多的专项经费。另外,一些地方政府财政也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地方高校建设。

2.地方本科院校主动寻求发展定位

(1)将学校的发展定位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法》赋予的自主动进行规划活动,将学校的发展定位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中。集中全校教职工的智慧,认真研究和分析自身发展状况,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明确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明确一段时期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目标、人才培养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和基本办学资源配置等具体规划。如:江西抚州的东华理工大学主动与国防科工委合作进行放射性元素的研究,使核资源与环境成为该校的办学特色;江苏连云港的淮海工学院根据自己区域优势,形成了以“海洋开发和研究”为特色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因此,高等学校对知识的实践运用未必一定是具有全球性的,但一定是具有地方性的。[5]

三、徐州工程学院办学定位与特色研究的内涵思考

1.徐州工程学院错位发展地区优势

徐州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地处江苏省北部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是苏北地区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徐州市工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机械、电子、化工、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和冶金、食品、丝绸、轻工、能源、汽车、皮革等主值超10亿元的支柱行业。徐州市的工程机械、天宝电子、轮胎、大东印务、北方氯碱、维维等10个企业已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其中5家企业跨入全国工业500强行列;全市有50多个产品分别居全国或全省同行业第一位。徐州的汽车起重机、压路机、装载机等远销欧美,汽车收放机、立体声电唱机、卷烟、锻压设备等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先进水平。徐州已成为全国的工程机械基地、华东地区的能源基地、江苏省的建材工业基地和化工工业基地。

2.徐州工程学院办学定位和特色形成机制

徐州工程学院位于江苏省苏北地区。江苏省是教育大省,普通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对江苏省地方高校而言是机遇与压力并存。一方面,学生数量增加,扩大了高校的运营规模,降低了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学生规模超常规的发展对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教室、实验室、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等软硬件设施形成严峻挑战。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很多地方高校对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进行了修正和确定。同时,徐州工程学院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也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根据徐州工业发展、地理优势,徐州已经成为苏北最大的教育、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目前有非军事类本科以上高校3所。徐州工程学院可以结合这些特点创建自己特有的专业,或者在原有的专业中选出能和当地企业合作的专业并大力发展。徐州工程学院如果想在这种竞争压力下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创出自己的品牌专业。依据错位发展和重点扶持以及多年的发展和积淀,目前徐州工程学院形成了两大主力专业,即食品专业和机电专业。

食品专业是根据徐州市粮食产区、食品加工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区域优势发展起来,形成了食品加工、食品储藏等研究领域,成为苏北地区优势专业。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第六批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特色专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食品与生物工程实验中心”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生物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苏北地区食品行业领域的领跑者。

3.食品科学与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了组建综合性院校和实现徐州工程学院办学特色可持续性发展,徐州工程学院必须依托食品专业,整合和扶持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要促进食品科学和技术相关领域的发展以实现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并带动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和人民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加强食品科学和技术相关的专业建设,以支持食品科学和技术学科的发展。这就必须涉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生态学学科、化学化工学科与微生物学学科等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等一级学科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同时,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科学可加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如: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特别是重金属污染问题对农产品质量及安全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给农产品造就良好的生长介质,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从污染环境修复、农作物生长介质生态构建、污染毒理学和农产品生物检测等方面全方位保证农产品生产质量和产品安全,使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从而组建了“江苏省食品资源开发与质量安全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成为苏北地区和江苏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龙头。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也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学科为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的协同作用下,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生态学”成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组建了“徐州市生态修复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徐州工程学院受损环境生态修复研究所”、“环境工程团队等”等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大大促进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

四、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战略思路

地方院校无论是从办学时间、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诸多方面均无法与“985”、“211”院校、部属、省属等重点高校相比,多数地方院校属于市属高校。为了给地方院校提供发展空间,就要错位发展,并作为一种补充来填补重点高校办学定位的空白。重点高校主要服务国家大中型城市、国家重大科技前沿、国家重点学科发展。而地方院校则应该以服务地方、服务农村、服务基层等己任,从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针对地方、针对农村、针对基层的发展需要为自己的发展寻求更为广阔的空间,实现办学正确定位。与此同时,地方院校应该针对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和信息不畅等不利情况下,寻求地方需求、地方特色、地方优势,先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一些相对强势的学科和专业,再以此带动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实现特色发展之路。最后采取资源综合、信息共享等形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地方院校,某些学科、某些专业在省(直辖市)内占据一定的优势和资源。这是目前中国地方院校必须遵循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的战略思路之一。[6]

参考文献:

[1]杨晓霞.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J].高教探索,2009,(1):57-58.

[2]张思强,卞继红.论办学定位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耦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4):48-52.

[3][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4]刘超良,郭军.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之内在因素的关系[J].江苏高教,2011,(5):69-71.

第9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关键词:行业特色大学 文科 综合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45-02

1引言

所谓行业特色型大学,亦可称特色型大学。为了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对专门性技术人才的需要,上世纪50年代,我国仿照原苏联的办学模式,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形成了众多的行业部门管理的单科性高等学校 。原隶属于国家工业部委,后在世纪之交国家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转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这些学校行业特色性的特点鲜明,学科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了与该行业相关的较为集中的学科专业体系,并有很强的学科行业背景,群体优势明显。本文以行业特色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选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有助于行业特色大学学科布局的合理化、学科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因此,行业特色大学必须大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

2行业特色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必要性分析

2.1从时代背景来看

是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的需要。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全球化的影响进一步加剧。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还推动了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教育全球化。针对教育全球化而言,我国高等教育要想真正的与世界接轨,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院校,就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一流高校的发展经验,要走全面发展之路,走综合化之路。

2.2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

是顺应文理渗透、交叉融会的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的需要。科学是一种认识手段,本身没有文理之分,我们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人为地把它文理化,随着我们认识的深入,这种单纯的学科分化已经不能很好的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为此我们必须顺应趋势,将其重新综合化。

2.3从高校自身发展来看

是活跃学术气氛,培养学生开放、多元思维的需要;是适应社会的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是形成大学的文化氛围与文化性格的需要;是提升大学综合实力与形象水平的需要。

2.4从现实情况来看

现实中,由于片面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忽视人文社科教育而导致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单纯的科学技术发展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心理问题等。科技教育的片面发展不仅不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内心的矛盾,反而使矛盾逐渐的加剧,这就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行业特色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可行性分析

3.1时间优势

一方面,行业特色型大学兴办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时间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约束相对来说较少,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有较强的自由度。另一方面,行业特色型大学新办文科起步晚,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理工科院校成功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先进经验,吸取其发展文科的先进理念,从而少走弯路。

3.2资源优势

行业特色型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资源。这为其在文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文科师资配备、图书建设等方面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3.3学科优势

行业特色型大学有着极强的理工科背景,在这个前提下发展文科,有利于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产生新兴交叉学科, 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行业特色大学兴办文科的现状

4.1行业特色大学兴办文科取得的成果

(1)文科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由表1可以看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行业特色大学文科飞速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一批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文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2)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文科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学校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科体系,建成了政法、经管、人文、外语等文科学院,形成了哲学、文学、历史学、外语、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点。

(3)培养了大批通用复合型人才,取得了大量丰富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批新兴的学科。在几十年的文科建设与发展中,行业特色大学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文科通用复合型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

4.2行业特色大学兴办文科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思想上不够重视。传统的理工科院校由于其建校背景与多年的办学模式的影响,大都对文科不够重视,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对文科的重视严重滞后,重理轻文现象明显,严重影响了文科的发展与建设。很多高校还存在着文科“无用论”“冲突论”的错误思想。

(2)目标定位不清。就目前来说,国内一些行业特色大学发展文科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而是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国内一些理工科院校仅仅是为了单纯适应学科综合化的趋势,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才被动的发展文科,文科发展只是一味的贪大求全,过分强调文科的实用性。注重学科单个学位点的建设,忽视学科整体优势的形成。

(3)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完善。文科与理、工科的区别并不仅限于研究内容,二者思考问题的方式、成果的评价、取得社会效益的时限都不尽相同。工科重实际、重功效,强调严谨性;而文科侧重学术性、理论性,讲究思想的高度和观点的新颖,其成果多体现在发表文章的质与量上 。一方面,理工科大学文科的管理体制往往延续了理工科的管理体制,在课程设置、教学评估、教师晋升、科研经费的划拨与监管等方面往往延用理工科的管理模式,忽视了文科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过分强调行政管理,忽视学术权力。这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文科的建设与发展。

(4)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配备与图书收藏严重滞后。有人说文科建设就是大师加图书馆,作为理工科院校来说,在经费投入上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文科建设经费严重滞后于理工科,这就使得理工科院校很难引入与留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很难保重充足的图书配备。

5对行业特色大学兴办文科的几点建议

5.1观念上要重视文科发展

要重视文科建设,破除文科无用论,正视文科建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与人文是一个整体,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命题,必须用人文引导科学发展,使科学发展永远为人类服务。科学是培养人的方法论的,而人文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内在精神,培养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方法论必然服务于价值观。因此,行业特色大学必须要转变观念,重视文科的发展,必须在政策上、组织上、资金上给予文科更多的支持,同时指定分管文科办学的副校长,划分权责,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以实际行动推动文科发展。

5.2要合理规划文科的发展

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要结合自身现状,实施阶段性发展的战略。要遵循理工科大学成功地发展文科的一般规律:第一阶段是为理工科服务而发展文科,这一阶段的文科发展主要是为理工科服务的;第二阶段为依托强大理工的背景优势发展独立的特色文科,朝着文理学科与专业的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这一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第三阶段构造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追求与一流理工科地位相当的高水平甚至一流的文科 。行业特色型大学兴办文科的时间短、基础弱,短时间内很难大幅度提高文科的办学水平。因此,我们必须找准新的文科生长点,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融汇的大趋势,结合自身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以理工科为依托的文科。

5.3加大对文科的投入

首先,要确保充足的经费投入。理工科院校中文科发展相对薄弱,更要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要加大资金投入,聘请留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保证充裕的文科课题经费,促进文科的发展。其次,要大量引进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大学者,乃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 学者之间探讨某某学校某某学科的强弱,往往指的是这个学校是否拥有大师级的人物及科研成果的多少。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引进留住高水平的教授,根据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管理学中的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教授们单靠经济与物质激励是行不通的,还需要权力与地位等的刺激激励,赋予教授相应的权力与地位,使教授的责、权、利相统一,帮助其实现自身的抱负和价值 。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再次,要确保充足的图书资料投入,俗话说文科建设就是教授加图书馆,没有及时丰富的图书资料,是很难推动文科的发展的。

5.4要完善文科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交叉新兴学科

学科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发展水平,高水平的学科研究要能够抓住学科前沿,前沿是学科的生长点、突破了前研就是学科的创新,学科就向前发展了。要明确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突出重点, 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 要“有所不为, 有所为”, 集中人力、物力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环境、氛围。要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发展思路,重视人文科学的建设,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行业特色大学,作为我国行业建设的支柱,在几十年的建设中,形成了比较强劲的理工科基础,因此,依托理工科发展新兴交叉文科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在多年的积淀中这些学校聚集了一批文理兼容的专家学者队伍,在此基础上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优势明显。在完善学科建设,推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文科。

注释:

杜向明.特色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作用[EB/OL].长安大学新闻网, 2009年5月12日.

刘元芳.理工科研究型大学文科建设[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