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范文

知识产权资产管理精选(九篇)

知识产权资产管理

第1篇: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科技资源共享;知识产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浪潮在全世界的兴起,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共享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国《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把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提到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随后,全国科技系统广泛开展了科技资源共享建设。

目前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以及企业或机构采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应用过程的不平衡性,使得信息不能获得有效共享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虽然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技术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统一的思想认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科学的规划和组织,存在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缺乏系统的梳理,信息资源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不强等问题,造成资源不能共享。可以说,要实现异构平台、跨平台的信息公平而有效利用,就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二、科技资源共享应用及其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现状

科技资源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硬、软件要素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仪器、设备等,还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科学实验数据和科技人才、科技服务等。

科技资源的共享就是公开并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科学高效使用和管理,不断开创新的资源,使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我认为,科技资源的共享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技硬件资源(即物理资源)的共享,包括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等的共享;二是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包括文献、图书、资料、科学数据等的共享;三是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四是科技服务资源的共享,例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战略决策服务、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

从总体来看,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了对科学数据共享的法律规制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此来规范和保障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的正常运行。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但在立法与司法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实施以来,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标准规范等,但还未出台科技共享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规定。

三、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实证调查

由成都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牵头组织,我们开展了科技资源共享中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现状的问卷调查活动。共计收回11家单位的调查问卷。我们通过广泛了解国内外科技资源共享政策、实地走访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证调查研讨。

1. 调查问卷情况的分析

从调查的11家单位可以看出,目前成都科技资源共享应用主要领域有生物制药、信息软件、机械电子、食品产业。科技资源主要是大型实验仪器设备与实验基地,其次是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网络环境,最后是软件技术平台。参与调查的单位中有55%的单位经常进行科技资源共享;有45%的单位曾参与资源共享应用,且较少进行。参与调查的单位中,曾发生3件以上知识产权纠纷的单位只占9%;其余91%的单位不曾发生知识产权纠纷。这说明,在知识产权应用中,目前知识产权纠纷的发生率较低,且一旦发生,该单位可能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调查中,选择共享各方强调需要政府做的主要工作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制定科技资源共享办法的呼声最高,达到73%;其次是建立科技资源数据库(占64%);再者就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占55%).这说明目前成都科技资源共享尚处于建设初期,科技资源共享应用需要逐步进行平台与制度建设,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意识也正在逐步增强。

为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在应该如何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问题上,有82%的单位认为签订共享协议并做出承诺;其次是制定专门规章(55%);其次才是采取成立专门组织、第三监督、缴纳保证金等措施。

2. 被调查单位的需求与建议

有的单位要求开放并提供文献检索及图书阅览资源,使成员单位能免费共享;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资源共享应以务实为核心。

一些单位在软件测试平台、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提出了需求,建议制定科技人才流动(兼职)有关政策、开发有关科技资源共享信息查询系统。

个别单位认为,要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计划和措施,把企业培育成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

四、科技资源共享应用中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现实特点

从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及各方面了解到的信息来看,科技资源共享应用中还存在信息渠道不畅通、共享机制、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有待改善的特点。

由于科技资源分布状况不均信息网络还不健全,共享的信息渠道因此受阻。一方面许多单位和科研人员不知道谁想共享自己的资源而不能提供共享服务;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单位和科研人员不知道该去何处共享自己所需的资源。

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在科技工作中,人的工作才是最为突出和重要的,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及严密的管理措施。高校的科研队伍整合状况也不容乐观,校与校之间、校内各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都不够,未形成巨大的人才优势。

缺乏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具体法规和运行机制。在我国科技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科研单位普遍缺乏共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具体可操作的共享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等问题尚待探索解决。

管理不完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共享的提供方或参与方对于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尚有待健全。科技资源共享的管理过程要有懂技术的工程人员,还应有熟悉知识产权的法律人员。我国一些企业对外合作时,经常忽略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或者就是根本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价值就从手边流失了。知识产权评估系统不完备。进行科技资源共享合作时,相关费用的收取与出让的知识产权价值有关。我国企事业单位一般对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价值估算较低,对合作方出让的知识产权价值不明确,在费用问题上没有估算标准,只能以对方提出的价格为准。

五、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基本原则

1.促进公益与保护私权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产权法是智力成果专有权的“授权法”,通过“禁止”和“允许”两方面的详细规范,赋予信息生产者或创作者在一定地域和时间内排除他人使用其资源的权利。这种权利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法律对人类智力创作成果的保护,如保护文化创作的版权及其邻接权、保护技术创新的专利权等,而且也包括法律对公平竞争秩序所进行的保障,如商标权、商誉权、地理标志、商业秘密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权利。从法律功能上看,知识产权法通过个体专有权利的赋予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的增长,并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市场有效竞争。

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私权保护是知识产权法的基本考量,但知识产权这种私权具有很强的公共利益性质,换句话讲,知识产权法具有公共利益的目标。美国《宪法》的知识产权条款也蕴含着这一思想:“通过确保作者和发明者对其创作物和发明的有限期的保护来促进科学和有用艺术的进步”,实际上这反映了知识产权立法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这种私权,看似和公共利益有一定冲突,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类公共利益。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护。保护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要对共享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在法律范围内做出合理的限制,以合法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强制许可以及权利用尽原则防止知识产权滥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所以,在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促进公共利益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统一的原则,以此增进社会公共福利。

2.共享自由与保护秘密相结合的原则

科技资源共享的管理要解决许多矛盾:如公开与保密的矛盾、用户与数据拥有者及数据管理者的权益矛盾、无偿共享与有偿共享的矛盾等。对于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政策来讲,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共享与保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既然是资源共享,许多信息与资源将会公开。如何把握好共享公开与保护商业秘密、国家秘密之间的尺度,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科技资源共享中,坚持共享自由与保护秘密相结合,既有助于保护科技资源共享提供者的权利,又有助于保护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者、共享使用者的利益。

3. 免费共享与有偿许可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完全依靠其行政手段有效配置、合理安排发明资源,因为这种资源的最佳流动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市场交易活动来实现的;另一方面,国家并不是一个经济实体,因此很难完全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资源的安排,而往往会更多地从政治利益等一些非经济因素角度进行决策,比如选择其权利人可能更多地考虑他的政治上的可信赖性,而可能忽略那些经济上具有潜在实力的企业等,由此使其决策偏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根据“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国家理应对政府资助项目产生的智力成果拥有所有权或一定程度上的支配权。现实中,政府投资开展一个研究项目,往往有着专门的目的。对于国家投资并拥有产权的发明成果,政府都有免费使用的权利。当承包商或其他许可方对政府资助产生的发明实施不利时,政府还可以强制许可。

六、结束语

以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科技资源共享中要建立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同时,还要注意以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体系观念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共利益。

第2篇: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管理;知识产权

一、企业与知识产权

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发展为未来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作为“企业无形资产”指的是企业通过脑力劳动包括商标、产品名称和各种各样的发明专利。知识产权和企业固定资产、现金、银行存款等有相似之处,可以用于投资,也可以用来购买股票,债券,也可以用于房地产抵押贷款。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是:知识产权问题的基础上,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形成市场竞争优势,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良好的创新机制和文化有必要全面实施知识产权管理,也是核心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的价值。

二、知识产权经营管理

知识产权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环境下操作,为尽可能的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应用资源管理提出了新任务。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的基础是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和安全。企业知识产权操作本身属于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重要环节,即在这种级别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核心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使用功能和特点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战略重点,创造战略,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管理策略是关注如何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资产,整合企业资源,知识产权技术产品及时和有效的方式,使用知识产权,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知识产权资产管理的工作方式包括:企业知识产权授权独家许可、联合许可、交叉许可,许可和其他形式。交叉许可是一种实践。通过交叉许可,企业可以实现等价交换的知识产权,并且可以拯救基金的研究和开发,避免市场风险。知识产权转让:知识产权对受让人有独特的价值。转让人可支配收入转移的行为,获得预期的利润。知识产权运营风险管理业务活动在整个产品,尽可能从源头提前解决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

三、知识产权创新管理

(1)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这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变革,还应包括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变化。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技术变革,技术的变化,反过来,促进业务模型转换和发展市场,只有保持足够的新技术企业,市场的快速反应的敏感性,不断创新,构建一个金字招牌。

(2)企业创新文化和知识产权充分融合,实现了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和创新机制,相互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最好的方法是在企业中,知识产权创造的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充分融合知识产权文化,对企业每一位员工产生一种微妙的影响。让我们每一个人,可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工作。知识产权文化一旦形成,它可以继承,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自然也可以继续。企业创新机制,促进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同样的,良好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制能促进进步和完善的创新机制,这两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四、总结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产权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本形式。企业知识产权资本具有重要价值,知识产权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弥补知识创造的成本。由于理性和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的重要作用,企业需要有效地发展知识产权资本,实现知识产权的资本运营战略,实现企业的价值。良好的创新环境为知识产权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管理机制,知识产权,反过来促进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寅.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海外保护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

[2] 杨扬.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研究[D].郑州大学,2012.

[3] .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 封泉明.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 李苑.电信运营企业跨国经营目标选择战略[D].北京邮电大学,2012.

[6] 宋.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知识产权融资探究[J].商业会计,2011

(25).

[7] 赖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后的企业机遇[J].纺织服装周刊,2011(11).

[8] 姚王信.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研究理论、模型与应用[J].天津财经大学,

2011.

[9] 封泉明.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0] 林逸平.加快国内企业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的构思及策略[A].发展知

第3篇: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知识产权;价值链;维度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理解,比如从资源观、资产管理和战略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知识产权管理活动与企业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密不可分,知识产权管理的过程就是将知识产权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知识产权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产权实施动态管理、法制管理和市场管理,从而提高企业运营知识产权的水平,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发挥市场竞争优势。知识产权的开发、运营、利用、保护等都是属于知识产权价值链上的环节,因此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分为知识产权取得管理、开发管理、运营管理、维护管理和组织管理五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企业价值链

价值链的概念是迈克尔.波特在他1985年出版的著作《竞争优势:创造和保持卓越绩效》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种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由5项基本活动(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销售和服务)和4项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组成。这些活动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即价值链。

二、知识产权管理价值链模型构建

向子梦(2005)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提出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利用和知识产权保护是构成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最主要的三个子系统。柴金艳(2008)提出了知识产权价值链的概念,将知识产权管理与价值链的概念有机结合,它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辅助活动:知识产权结构和制度、知识产权人员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基本活动:知识产权信息收集、知识产权开发、知识产权产品化、知识产权市场化和知识产权服务。

因此综合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以及已有学者对知识产权价值链的研究,本文提出,企业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分为:知识产权取得知识产权开发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维护。成功的知识产权管理不仅在于对资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而且在于认清各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厘清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不断优化环节之间的联系,加快知识产权的生产与流动,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与动力。因此,我们建立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

知识产权管理的价值链包括知识产权取得管理、开发管理、运营管理和维护管理者四项基本活动,这四项活动构成了知识产权管理价值链模型的主体。而知识产权的组织管理为整个价值链系统提供支持与辅助。知识产权价值链是一个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存在着上下游的互动关系,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性。从整体上将知识产权体系内的各种机构和制度有效组合起来,以增强整体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途径。同时,知识产权价值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强调分工协作与系统的优化和整合,它将相关的知识产权环节连接起来并将各相关要素组织起来,通过协调互补、沟通合作,协同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的整体效益,从而实现将知识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

三、基于价值链的知识产权管理维度分析

基于上述模型,我们知道,基于价值链的知识产权管理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产权取得管理维度,知识产权开发管理维度,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维度,知识产权维护管理维度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维度,下面分别阐述各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维度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1)知识产权取得管理

知识产权的取得方式多种多样。企业可以通过创造,购买、收购与兼并、合作开发,风险投资等途径获取知识产权。但总体来说,知识产权的取得途径可以概括为两种方式,一个是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创新获得,一个是企业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包括购买、收购与兼并、合作开发,风险投资等。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也分为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基于市场交易获得的知识产权管理。

(2)知识产权开发管理

知识产权开发管理也叫知识产权生产管理,是知识产权的产品化过程。这是产品从研制到形成批量生产投放市场所必需的过程,因此,存在着一个“时间差”,由此导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新产品被仿制和假冒。从维护创新者利益出发,企业在知识创新的开发阶段,需要对创新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进行知识产权的开发管理。

产品或者服务是知识产权的载体,在知识产权的开发管理阶段,首先要重视的是知识产权产品化的效率问题。技术或产品创新从研发阶段到生产阶段存在着实际的操作问题,知识产权的开发管理就是要将这一操作过程效率化、平稳化,保证所有的创新都落实到实处,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摩擦。其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应协调研发部门及生产部门,以实现两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以利于知识产权的快速应用,减少知识产权闲置的成本。

(3)知识产权运营管理

知识产权运营,是指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或依法有权处分的组织和个人应用知识产权,谋求或取得相应的竞争优势或收益的过程。知识产权运营的主要途径包括产品的制造和营销,还包括防止竞争对手产品进入市场、发放知识产权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合作开发、共建研发平台,利用知识产权改善商业伙伴关系、提高利润分享等。本文根据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的具体模式建立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运营机制。如图2所示,将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知识产权转移管理、知识产权扩散管理和知识产权自营管理。知识产权转移管理主要是指在通过授权、许可、连锁和转让等方式进行知识产权运营过程中的管理。知识产权扩散管理主要表现在合作生产、建立知识产权联盟过程中的管理。知识产权自营管理则为企业自行销售或建立全资子公司或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投融资过程中的管理。当然整个知识产权运营管理还包括选择何种运营方式的决策。

(4)知识产权维护管理

知识产权的维护管理是主要针对知识产权开发管理、运营管理而进行的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冲突管理。提供技术服务主要是对知识产权的运营进行巩固,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运行的效率(如签订长期合作合同等);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指企业通过法律和管理途径,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冲突管理是对已经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进行处理,以保护自身合法的知识产权,其中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产权维护管理的主要方面。同时,企业要不断监控知识产权情况,防止被侵权。这项工作不是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就能够完成的,应与对侵权行为具有有效对策和对打击侵权有经验的专业律师事务所和公司广泛合作。当侵权行为已发生时,企业应运用法律手段,打击侵权行为,进行知识产权维权,维护企业利益。

(5)知识产权组织管理

知识产权组织管理是指权利人为了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促进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维护而进行的组织构造、人员设置、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链管理的载体。

①知识产权管理组织建设

管理组织建设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直接表现了知识产权在企业经营战略框架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在企业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中的渗透能力,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

②知识产权人员的配置和培养

知识产权工作是比较专业而又综合的管理活动,需要配备一定专业的知识产权人员,并辅之以兼职的从业人员,才能起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职能划分、职责规定等,为不同的管理岗位配备适合的人才,同时实施必要的培训计划。

③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

在技术能力特定的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往往大于技术,恰当而有效的制度本身也能释放出强大的制度效应。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产权的归属、奖励机制、知识产权的运用、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以及知识产权教育、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的制度、促进知识产权利用的制度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等方面。由于知识产权的产生、运用、转让等都有着不同于有形财产的特殊性,要使知识产权真正发挥作用,知识产权工作应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全过程。因此,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必须要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④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及其成员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积累和提炼而成的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现象的一种态度、价值、信念和制度等。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文化缺失,导致“有制造无创造、有知识无产权、有产权无保护,有保护无利用”的现象十分普遍,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官司不断,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生成与运转,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形成一种尊重知识、重视学习、鼓励创造、积极维权的良好环境,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综上分析,知识产权取得、开发、利用、维护和组织管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知识产权取得是知识产权开发和利用的不竭源泉,也是知识产权组织管理和保护的基础;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为知识产权取得、利用和保护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平台;知识产权利用是知识产权取得、组织管理和保护的目的和动力;知识产权保护为知识产权取得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知识产权创造、组织管理和开发、利用的效率。总而言之,知识产权管理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一项工作,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使得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向子梦.基于创新绩效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D].电子科技大学,2005.

[2]柴金艳.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培育——以华为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54-56.

[3]张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的组织设计要素与原则[J].现代管理科学,2007(02).

第4篇: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范文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不但要转变现行的企业经营与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调整组织管理结构,更重要的是建立企业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单位到各部委企业化转制的r&d研究所,没有哪个单位有某个人可以一口说出其科研成果的收益是盈是亏?投入多少?产出多少?一是因为其会计管理都是以物权管理为基础。现行会计管理体系突出表现了按生产型企业制定的特点,会计信息对企业内部由材料到成品的生产物流的价值转移全过程真实反映,对外部合同或项目的资金流与物流交换完整描述,最终形成损益、负债、资本和现金的管理,而对生产、经营活动是以占有大量知识产权为基础的r&d型企业和部门,现行会计制度只对日常的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开发等四技合同进行独立会计管理,年终只以项目或项目组为核算单位进行一揽子经济决算,可以知道一件产品或一个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用了多少材料、多少工时、多少费用和多少设备折旧等,不要求对每项科研成果进行投入产出核算。二是因为知识产权的物权非排他性决定了其价值转化的特殊性。从微观看,研发成果或产品是凝聚了多项专有技术,某项专有技术可以用于多项成果或产品,现行会计制度对具体某项专有技术的盈亏无法进行核算;从宏观上看,技术成果的大额投入并非可以一次性从某一产品或四技合同中回收,在技术成果转移后技术仍在企业中,可实现多次转让和继续衍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专有技术的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等无形特性,与实物产品和资本有着质的区别。如何计算一个技术的成本和收益,并在会计管理信息中清楚、真实、完整的反映技术研发和价值转化过程?这是摆在每一个r&d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开展知识产权经营前急需解决的会计问题。

二、r&d企业知识产权会计管理的误区

1.在现行会计管理中,一提到知识产权,就与无形资产相联系。一提到无形资产,就用资产的属性来要求和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中,把无形资产的一般特性列为:①没有实物形态;②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③持有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受益而不是为了转卖;④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⑤是企业有偿取得的。对r&d企业的技术成果而言,其满足①、②、④、⑤条款,只是在“不是为了转卖”这一关键点上有出入。应该说企业所有资产应该都是允许以经营的观念来买卖,企业应从事其产品和资产的同时经营,这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最大特征。

2.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又设置了一个专有技术,即发明人垄断的、不公开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技术、资料、技能、知识等。实际上其中垄断性和不公开特点都不是其作为会计管理客体的条件,只有后面有实用价值、可为企业创利的特征才表明它具有会计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项目的研发阶段和应用阶段常常出现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属不同科目管理的特点。如在日常运作中,会计按项目、合同分科目管理,作费用的收支记账,而某一成果的研发和效益实现通过不同的合同和项目,即合同无法与某一成果的全部研发成本和盈亏相对应,无法真正实现按技术成果核算。

4.技术成果是无形资产,具有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特性,无论是买来还是自创,其市场价值和企业价值应该是非线性变化的,且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其时效时间是不可以用合同期限来确定的,也无法用折旧方法管理。

5.现行的损益表中只有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计量。而在某一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多少才直接反映了一个r&d企业的实力,其有形资产占有量仅仅是辅助因素。

实际上,r&d企业是知识的原创者,对它而言新技术成果类似于生产型企业的产品。一个产品的产出有资本投入、购进材料、加工半成品、装配成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一个知识的原创过程也相似,它经历了资本投入、试验材料和设备购进、基础技术整合、成果物化的加工、推向应用的过程,只是往往它的投入过程与产出过程分离,且投入成本较大、时间较长,往往不能一次从交易中收回,要跨会计期间,通过许多次、许多年收回。如果用“产品”来认识,知识产权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会更加合理。只要改变对产品的认识方式,把一项研发项目看成为一次投入的一批产品,且不是通过一个合同在一个会计期间转换成利润,来代替目前把研发看成为单件产品的利润实现,突出产品的可多次买卖性、创利性,就可以把知识产权与产品的会计属性统一起来。这样一来也解决了企业知识产权与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失衡的问题,用产出成本与销售价格的关系来解决作为资产类管理中出现的转出价格只可低于买入价格的矛盾。同时,消除了作为资产管理不可经常转卖的限制。脱去自创知识产权在价值转移的资产特性,体现知识产权的创利性、经营性等产品特性,也克服了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认证支出和交易支出分开记账的成本核算难题。

但具体应如何制定r&d企业自身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以达到用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会计管理终极目的?在什么程度上与产品生产、工程、服务类企业的会计实务相一致?等等,这些是解决r&d企业会计管理的现实问题。

三、r&d企业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基础

在r&d企业的会计管理中把知识产权作为原材料和产成品,纳入成本管理,而不按无形资产管理。这样变化以后,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如何适应?

1.与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一致性

①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很明确:“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管理的终极目的。对r&d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应真实、全面、完整的反映其知识产权原创的全过程和市场交易盈亏、损益情况,此应为r&d企业会计管理的目的。

②新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包括r&d企业,同时给出了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会计调整,制定政策和方法,以适应企业内部实际会计管理水平、业务特征和管理要求,只要不有悖于相关法律、制度和企业会计规定即可。r&d企业与生产(服务)型企业相比的最大差异就是以原创知识产权为经营活动特征,这里只调整了会计管理对象,把研发的专有技术转变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

③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四个基本前提、三个一般要求和十三个基本原则。对照会计主体来说,应以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转移过程中的各事项和交易等方面做会计记录为基础,用会计信息反映其原创、产品化和经营活动。且这种活动对r&d企业和现代企业资产经营来说都有持续性,并可以实现以交易合同和研究项目为核算实体的分期核算。对研发成本、合同价值等都可用货币计价。对照记账一般要求看,按材料成本管理处理知识原创成本支出,三个一般记账要求都能够满足。对照基本原则来看,只有对项目这种内部知识产权原创过程和合同这种知识产权交易及再创过程进行描述,才能实现对r&d企业科研、经营过程不虚、不歪曲、不失真的客观反映,这是真实性原则的前提,同时也是实质重于形式和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配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的根本要求;也是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相对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实际成本原则等实现的基础。也就是说,对r&d企业和企业资产经营业务而言,把知识产权由资本性支出转变为成本性支出是合乎企业经营客观规律的,是“科研活动”实质重于“属性”形式的表现,是“原创经营”重要性的突出体现。总之,把r&d企业的知识产权按产品类做收益性会计管理是不违背会计制度的基本目的和原则的。

2.知识产权作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的基本认识

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进行财务管理,不能简单的用知识产权代替产品来进行会计管理。知识产权和有形物品一样是现实存在的事实,它与有形产品相比较有许多特性差异和相同点,这些异同点决定了会计管理方法的异同。

首先说明,这里一开始就用“知识产权”这个词,而不用自创无形资产、专有技术、科技成果等名词来作为管理对象,是因为“知识产权”具有产品与资产二重性,在使用方为资产,在原创方为产品,有别于自创无形资产;科技成果缺少社会承认和市场的产权交易特征,并且不具体,它是一个知识创新成果体的总和,也不包括相关研究方法创新;专有技术的面太窄,不可涵盖买来的专利、引进的技术成果、未货币量化的技术等。虽然以往知识产权的概念包括必须社会认证的条件,但是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产品交易过程中,未交易前的产品就已经具有了物权属性。同样知识在原创后就应具有产权属性,一定要社会认证后才有权力属性的传统条件限制应该取消。

知识产权不但在产权属性方面与产品可比,在成本与市场价格不完全相关这一点也与产品相同。知识产权的原创需要有办公费、材料、实验室租赁、设备购置、工资及福利等项成本支出,而其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也与原成本相对脱钩,以实际交易合同额计算,与成本之差为半纯收入。实际上产品本身的利润来源于有意识劳动,无论这种劳动多少由机器做,多少由设计者做,多少由直接劳动者做,多少由管理者做,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知识产权与产品不同仅仅在于其无形与有形的差异,实质上产品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物化形式,以产品实体结构、组成和功能体现知识成果,而著作、图纸、思想、方法、工程、服务为另一种表现形式。如设备折旧转买无利润,只有残值,而当其组成生产线转卖,就有技术含量,就有了创造利润的能力,就有了市场经济价值。

在会计管理中知识产权也不能简单的与产品划等号,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一般分为创意、实验、形式化、物化、价值转化等五个过程。在各环节中需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在会计核算时,应该注意到,在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本组合中存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成分,前者是间接的有形实物价值转换成本,后者是无形的,不需要本期支出成本,是在以前工作或学习过程中已付出成本积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成本核算中应能够反映这种早期成本和后期收益的后效性特征。其二,一个知识产权包括了理论基础知识组合、技术方法组合、和如此结合实现特定功能的正确性肯定等三方面无形内容,不是单一知识的体现。如同产品由材料、零件、配件、套件等一级级组成,知识也有一级级知识元组合的存在形态。但是,每一个知识元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在这次组合中它为产品,在另外一次组合中它为配件,在知识结构中有较复杂的结构关系网络,其关系的隶属层次不稳定。因此知识元的成本管理的账务结构不同于实物材料管理,对一个知识元会有多次收支记账,不同期间的收支不同。其三,知识产权不具有排他性,理论上可以无数次创利和衍生,只有当其生命周期结束时才以纯基础知识的身份存在。它不存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四、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解决方案

知识产权的原创-推广的过程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在不同的研发项目科目中。不像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随实物形态转移,价值转移。知识产权可无损复制,与价值转移不一一对应。所以存在一组知识产权产生一组新的知识产权后,要合理分摊原创成本的问题,这是其会计管理的基本特点。这要求rr&d企业的会计管理实务应以知识产权管理为中心,以项目成本核算和交易合同核算为基础,在现行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知识产权核算的会计管理体系。具体记账方式的原则如下。

1.科目归类

在建立知识产权会计管理体系时,要坚持以现有会计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原则。在资本、负债、权益、成本和损益等一级科目中,知识产权从资本科目中移出,纳入成本科目中管理。其二级科目中包括商标、版权、商誉、专有知识等分类,专有知识又有按知识元分类,知识元细目对应原始凭证的序实号。不同的是专有技术的细目是变化的,是以知识本身的概念结构来编码的。在项目研发完成时随着新知识元的增加而增加,在年终知识库盘点中,删除丧失价值的知识元。

2.研发阶段

在原创阶段,知识创新过程是按项目管理。在一定研究目标下,具有特定知识基础的人组成一个研发实体开展工作。其工作中需要办公、调研、实验、资料、福利及工资等支出,一般对此采用分门别类的项目费用独立核算。当项目完成后,应把项目中新增设备以残值转入设备类固定资产,把项目收集的资料以残值转入图书类固定资产,把研制的产品化样机转变为产品,折价记账,最后核算研发项目总费用分摊计入各取得的新知识元中。

新知识元是把项目完成取得的创新点分解,逐项编制说明资料(包括实验成果和条件),注明可能的外推应用领域,会同总的研究成果资料一起入知识库。库中采用概念的结构化分类管理,并把剥离固定资产剩余的全部成本按各知识部分的价值评估,用系数分摊成本。

在评估中要注意,总项目应与各分项目分开评价,同时计算系数,并按系数分摊成本;评价中要考虑其可能使用领域、使用区域、使用时期和创新组合能力,以及成果中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不要过分减少总项成本,加大分项成本。这样把原创项目成本分解成为各项知识产权成本。

知识元的细目编号不随部门和项目编号的注销而注销,独立存在。知识元的成本为企业或部门的沉淀成本,表示知识投入量。

3.交易阶段

r&d企业往往是以四技合同实现知识产权交易,这是知识显性化和创利润的过程。在完成合同的过程中,有直接材料、测试、整机实验、福利、工资、交易等项费用支出,形成有形产品成本。产品转移到对方企业,以合同额进入对方企业的固定资产账或费用账。如合同执行中购置的设备应折残值进固定资产,剩余资料折价进库存。特别是合同执行中的新创成果编入知识库中,按评估系数折成本计价进入知识库中成本记录,再扣除合同的各项其它费用,计算项目盈亏,结算合同利润;合同执行中使用知识库中成果和新创成果,都按原来成本分摊比例,分摊一定比例的利润,另外一部分利润由完成该项合同工作的人员或部门、对该项合同管理有贡献的部门分摊。其中知识产权和管理部分的利润记入企业盈利账中,而自创成果和正常工作创利为该合同利润,记入研究组创收。年终分部门形成盈亏核算结果。

4.知识产权的损益

在实物资本计算之外,从知识库的总沉淀成本中减去当期总收支和前期收入,得出当期知识库盈余;由项目所涉及知识元的收支核算中计算当前某项技术投入的盈余;由合同核算中计算部门知识产权推广应用的总盈余。期终在计算新增固定资产、管理收支结算、信贷收支、资产经营收益等,累计出本会计期间总收入之外,计入本期间知识产权投入、当前知识产权盈余;计算企业知识产权成本沉淀和累计收益,反映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整体状况。再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利税计算方法等计算总利润,随后划出各风险准备金,计算利润分成,完成期终会计结算,形成实物资本和知识产权两个经营报表。

综合分析上面四个过程,实质是在目前r&d企业进行合同、项目独立会计管理中间增加一个知识库管理环节;在项目完成决算时,对其成本和收入进行分摊;在会计期间对企业或项目进行损益统计。从而使会计信息能够及时跟踪反映研发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资金收支活动,分清了合同的获利属性与项目的投入属性的差异。实现了直接对各知识产权进行逐一经济核算,以及参考知识库的收益客观评价r&d企业经营状态的目的。

五、以知识产权为中心会计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这一会计管理过程中还有如下一些问题需要明确:

①其知识库的各项知识产权不用折旧来摊消成本,而采用固定成本(最多加入二次开发、提高、改进、改正等成本),用收益分摊来自然折抵成本。从而解决了在知识产权多次无损复制和对外转移中存在的一事多计的会计管理难题,与一事一计原则相统一。同时解释了在会计信息中出现的知识产权摊消为零价值或过量摊消等客观现象。

②知识库中的各项知识产权管理按其生命周期,综合考虑其应用领域、地域、时期,以及作用关键性和相对独有程度来评价其理想现值,得出效用预测曲线。在企业作用市场,当该技术普及率达50~70%时,其理想限制为零,企业可停止使用该知识产权;在理想市场范围,当该技术普及率达70%时,该知识产权失效,理想现值为零。这种管理方式比以往采用专利有效时限、合同有效时限和无形资产10年等机械式的生命周期管理更客观,适应每年调整,甚至每季调整的实际需要。

③知识库的总成本减总收益为总盈余。其总成本反映开发投入历史,总收益反映创利能力,总盈余综合反映经营效益。知识库理想现值总和为r&d企业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以此解决传统管理中出现无形资产过大、与固定资产比例失调的矛盾。另外对各相关知识方面的成本、收益和盈余进行会计核算,反映其技术创利水平、库存底蕴,预测发展重心偏差,发现技术应补充、均衡和重点攻关投入的方向,以及与实物资本、金融资本的配比关系。这样用会计信息客观、全面、完整的反映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的过程和状况,合理评价研发实力。

④知识库中对知识进行三维管理,一维为专业技术门类,二维为会计属性,三维为生命周期属性。生命周期属性是指按基础知识、初创成果、成熟技术、产品化技术、有用知识和废旧知识等分类,分别建账管理。对每个知识点都要反映出所包括的基础知识、方法和应用推广范围,以及成本、收益、原创项目来源、理想市场价值等属性。以及记录成本分摊、合同收益情况的分册名细账。当该人不在本企业,企业又无外来和内部接替掌握此知识,其产权即刻丧失。这反映知识所具有的人本特性。

总之,在现有会计制度下,从产品的角度认识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采用以知识元为基础的会计账务处理和成本核算,实现对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过程的会计管理。这一企业会计管理形式的调整,与现行会计原则一致,且有利于实现对企业技术实力和知识产权经营做全面、定量、及时的经济评价,促进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形成以会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生产、研发、经营、人力资源、情报资料、知识产权引进等职能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这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改革的关键。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解决方案,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和研究才能达到实施程度,如变科目知识库结构、知识元的剩余成本结算方法、成本/利润分摊比例和方法、知识元理想价值的计算模型等等。这里提出解决方案供大家讨论。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制度研究组(编)。(企业会计制度)及讲解。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于玉林等。现代无形资产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

[3]武晓玲。会计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10.

[5]李寿德,万威武。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影响因素的哲学思考。理论与方法,1997,8.

[6]袁健红。论企业内知识资本评估。中国科学论坛,2002.43-47.

[7]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0,(9)。63-66.

第5篇: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范文

企业的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创新的灵魂所在,因为企业知识产权的水平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企业无形资产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经济利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已经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关系着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已经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当前企业的发展,应该及时作出改变,以谋求企业的长足发展。

1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面临的问题

1.1 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薄弱

当前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然而企业领导层往往较为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例如:固定资产、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这种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能够给人心理上带来实质性的成就感,然而像无形资产这样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资产,往往会使管理者忽视,然而正是这样的无形资产才是代表了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在行业竞争中重要主要竞争对象。目前,知识产权仍旧停留在被保护的层面上,然而,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应该作为资本,进行资本化的运作,我国大多数的企业还没有这种观念,从而又会使知识产权处在不被人们重视的地位,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2 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缺乏专业的人员和严格的规章

我国的企业在面临知识产权的问题时往往是找寻律师的帮助,企业内部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管理效果,因为外界的律师没有企业内部人员了解企业的情况,当律师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管理时会出现一些因为不了解企业而导致的问题。同样的因为企业缺少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规章制度,也是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不善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与制度不到位,导致企业在知识产权的管理上形不成系统的管理模式,就会导致知识产权管理效率低,无法发挥知识产权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1]。

1.3 政府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不到位

就外界环境来讲,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是政府方面。虽然,近年来政府已经开始大力支持知识产权,但是政府在管理上对企业来说依旧是繁琐的。因为当前我国的知识产权是一个多头管理的状态,与专利相关的事项是由知识产权管理局管理,然而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其他的例如著作、商标等方面的内容却由其他部门管理,这样对企业来说,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上又增加了难度。

2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意识薄弱,缺少主动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少了主动性。在发达国家中,企业把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量,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将知识产权的管理看得极其重要,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是主动的。由于我国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计划经济的时期,在经历从计划经济到的成果管理体制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体制时间还很短,人们的惯性思维还没有转换过来,所以,企业还没有形成主动管理知识产权的意识,这是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2.2 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缺少

导致我国企业没有关于知识产权的严格的规章制度,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在我国,法律和知识产权两者全都懂得人才匮乏,这样的现象会导致两个严重的问题:一个就是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的研发上出现止步的现象,这样会导致我国企业难以在创新上有突出的贡献,会出现科研与生产的脱节;另一个问题就是企业会因为无法因为知识产权而收获巨大的经济效益,致使企业经济收入减少[2]。

2.3 企业知产产权的管理缺乏积极性

企业存在的问题中,有一个大问题是政府在知识产权的管理不到位,这就严重打击了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的积极性。当申请知识产权的过程复杂繁琐时,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就不愿再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从而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出现裂缝,进而会一步步瓦解,削弱知识产权在企业管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3 解决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应该大力推行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理念。在推行知识产权战略的时候要注意时刻以企业自身为基础,旨在企业推行知识产权时要注意企业自身的特点,在兼顾行业共性的同时发挥企业自身独特的特点,在推行知识产权战略时更要考虑到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与实际相结合,确保知识产权战略的落实;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长期的企业战略,由于市场经济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战略措施,争取在同行业竞争中能够拔得头筹,并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应该纳为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核心部分,作为企业长足发展的指导目标,并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适应,若是背道而驰,则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效果[3]。

3.2 引进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建立企业完备、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就要引进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引进新式人才是建立制度的关键。这样的人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有专业的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拥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人才,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够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拥有了专业的知识的人才对企业来说是,既能够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水平,又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何况是企业间的竞争,谁拥有了专业的优秀人才,就拥有了在竞争中斗争的资本,所以,引进专业的人才,对企业取得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建立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

面对政府管理不完备这个问题,企业不能够改变政府的不足,但是可以从自身来弥补这个不足,即建立完备的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旨在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员工能够为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进行激励机制的制定时要着重强调员工的权利与义务,完善奖励机制,对于在工作中表现活跃,能够积极展现自我的员工要给予肯定,这样才能够激励全体员工为企业出谋划策,从而确保知识产权的管理能够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工作中,从而能够构建出体现科学创新的价值体系。在激励的作用下,企业一定能够实现更好地发展。

第6篇: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范文

“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这一信条,早已成为企业竞争中的共识。

2009年,一名退休工程师将一家铁路央企告上法庭,指其在某隧道中的施工方法与自己设计的排污管铺设方法“雷同”,侵犯了专利权,提出巨额索赔;另一家科技型央企的技术人员离职后,将相关技术带走了,并用这些技术开发出相应的产品,与原来的央企竞争,不仅给原来辛苦开发技术和产品的团队带来巨大打击,而且使得该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家钢铁央企的老职工掌握了独一无二的锻造技术,但是当他退休的时候,这项技术秘密就面临失传的危险;王老吉和加多宝的“正宗”凉茶官司和口水仗迁延日久……一系列不断引起业界关注、对国企、央企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知识产权。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竞争博弈中的主角,是企业竞争的无形利剑。知识产权价值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练就“剑术”最高境界的重要法宝。

这片蓝海

国资委提出的“三个三年”法制工作目标已经进入第三个目标的尾声,央企的法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作为法律风险防范最难的一个领域,央企在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早在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公开的一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指南”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央企业及所属子企业中,有50%以上的企业主要产品及其工艺没有专利技术,40%以上的企业主要产品没有注册商标。

随后的几年,国资委将央企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了重点工作范畴。中智配合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的中央企业知识产权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央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14万多项,其中发明专利占近三成。一定程度上,央企在“十一五”期间,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专利申请数量、质量和实施率连年大幅提高。中央企业主要的专利指标平均每年增长35%以上。

但国资委也意识到,央企知识产权工作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国际知名品牌较少、通过知识产权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不足、自我保护和维权的能力不强等。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透露,目前我国75%的中央企业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但仅有25.8%的企业实施。2013年4月,上海市二中院的《2008-2012年涉国有企业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白皮书》披露,近5年国企频频因侵犯知识产权而成为被告。其中,在已判决案件中,有88%的案件是以国企担责而告终。

在国企中,知识产权流失情况也亟待解决。有的企业因人员流动带走本属于原有企业的职务发明创造成果,这些成果被流出人员申请了非职务专利;有的企业员工把单位的成果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还有的企业将本属于自身的商标允许他人使用……

据《国企》了解,大部分央企对知识产权风险管理都有归口管理,但是没有专门机构。也就是说,央企的知识产权工作分散在各个部门,而没有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没有将知识产权作为专业的工作管理起来,甚至个别企业对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基本的知识产权概念都分不清。

有的企业因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获益而开始重视此项工作。有的企业则是在摊上重大知识产权纠纷,蒙受较大损失后,才开始意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

一家科研央企的高管告诉记者,该院过去并没有重视申请专利,后来却被外企窃取了专利技术而反过来告该院侵权。有了惨痛的教训,该院才开始将知识产权工作当作重中之重,并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尽管在国资委的倡导下,央企对知识产权工作日趋重视,但知识产权工作毕竟是一个高端的专业领域,即使得到央企的重视,仍然需要专业的工具支撑和完备的体系确保落地。”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简称中智)总法律顾问兼中智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咨询中心总经理王旭告诉《国企》记者。

但市场上对此研究较少,而且知识产权工作并不是一个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部门,无论是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还是打商标官司,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所以,目前整个行业都处在发展初期,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

价值的途径

如今,企业竞争的实质已不仅是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较量,而且包括规则和标准上的较量。而这种较量依靠的主要手段就是知识产权。

“拥有专利就好比你拥有一辆车,虽然车是你的,但是如果所有的路堵死了,你的车无路可走,仍然毫无价值。此时,战略的指引就变得十分重要。同时,战略的落地需要制度的支撑。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王旭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告诉记者,知识产权价值管理是以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基于企业竞争能力及竞争目标的差异,设计不同的知识产权价值实现路径,实现企业内部多业务部门联动控制的综合性管理体系。企业应按照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定位和要求持续改进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体系。

这几年,中智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规划制定和实施能力建立与完善的投入保障,适应智力服务第四产业特征发展趋势,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优势,逐步确立体系化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市场营销和法律保护紧密结合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和实施机制。

2011年,中智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成立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咨询中心,以加强公司在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力。该中心定位为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整体服务供应商,以人才流动中的技术秘密保护问题为切入点开展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咨询研究工作。

实际上,早在前几年,中智已经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来发展。作为唯一以人力资源为主业的央企,中智在国资委政策法规局的支持下,完成了一项《人才流动中的商业秘密保护应用体系构建》的课题研究。

为此,中智选取了五家具有代表性的央企,涵盖了科研类、贸易类、制造类、服务类等行业或领域。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调研,不断探索中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已初步完成央企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央企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与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等咨询服务产品的开发。

王旭介绍,具体来说,中智在几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是流程化管理。在评价标准的确立、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全流程管理体系的建设等方面,中智对企业知识产权流程化管理颇有心得。

“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有没有得到较好的实施,通过我们一整套关于知识产权管理的评估工具就可以得知。”王旭告诉《国企》,哪一项专利是谁在申请,哪一些市场客户的信息是谁在掌握,哪一个人参与过哪些项目的申请,掌握了哪些商业秘密,一系列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一套信息化管理和评估工具进行检查,并对企业的管理现状做出评价。这就避免了人才流动时带走相应技术或商业秘密的风险。

据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咨询中心副总经理王娓娓介绍,2013年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正式,中智是北京市推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认定机构。因此,中智为北京的企业做过大量辅助工作,首钢集团、中国建材研究总院等国企都从中获益。

其次是走差异化路径。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用于同一套全流程标准化服务。针对不同企业在知识与技术能力、市场状况、客户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中智会辅助其采取不同的实现路径。

有较强科研开发能力的企业,专注于研发有创新价值的知识产权,而已经拥有高价值知识产权的企业,重点放在知识产权运营方面,开展多种知识产权运营活动。

“一般的贸易类企业可能更重视品牌,服务类企业更多依赖商标保护等。”王娓娓举例说,“如大唐电信和中国医药集团这种通信、医药知识产权比较密集的行业,对专利的需求已不仅仅体现在数量增长上,更多则是跟技术本身的咨询相结合。企业想知道研发的方向,想知道研发的重点,想知道将来我的知识产权商业模式要走向哪里,需要我们提供一种更高端的服务。”

拥有知识产权不等于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将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定位于强化知识产权运营,就是要求企业在相关市场上考虑进行高效率的知识产权运营以实现价值。

再次是创新管理模式。知识产权价值管理是关系企业竞争能力与竞争目标实现的管理体系。中智为企业设计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变化中创新,不拘一格,将知识产权工作上升至决策层并与研发部门、法律事务部门、资产经营部门等形成联动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知识产权组织管理模式。企业的知识、技术、客户以及市场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所以,中智也会时刻关注动态变化,及时予以调整,创造富有弹性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最后是建立联动机制。王旭认为,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不仅要对知识产权本身的形态及权属关系进行管理,而且要对与知识产权价值有关的研发、法律事务、财务、经营等活动进行管理。

目前,很多企业知识产权部门与企业研发部门、法律事务部门、资产经营部门等业务相关联但职能分开,研发资讯、法律动态与经营状况沟通较少,不利于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统筹规划与实施,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互动与反馈。

“可以考虑将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部门的级别设置略高于其他业务部门,将与研发、法律及资产经营相关的知识产权价值管理工作结合到相关的职能部门中去,建立起联动工作机制。”王旭表示。

小白鼠的实践

2012年,中智与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简称中煤能源)合作,在国资委政策法规局的指导支持下,正式启动实施“中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中央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模式,树立行业标杆和典型示范。中煤能源有五大业务板块,中智选取了其中的煤机制造板块进行试点,针对其行业特性和自身发展特点,为中煤能源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这个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内容核的示范工程,以总法律顾问牵头,来建立整个集团的知识产权风险的管控体系。

具体而言,首先基于中煤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从管理标准的角度出具管理及运营风险评估报告,根据各层级的不同需求,助其搭建相应管理体系,解决战略落地问题。

其次,以总法律顾问牵头,从法律风险防范的角度将与研发、法律及资产经营相关的知识产权价值管理工作结合到相关的职能部门中去,建立起联动工作机制,避免部门职能冲突,真正落实管理职责。

再次,搭建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固化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流程与标准。“也就是说,通过这样一套信息系统,集团能看到每一个企业的每一个人和知识产权相关的每一项信息。”王旭告诉记者。

第7篇: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范文

知识经济下,企业竞争的成败,越来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下,取决于企业是否利用自己独特和有价值的、竞争对手不容易模仿的知识产权。企业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财务应用。知识产权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与无形资产相关联,知识产权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为企业拥有或控制,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新会计准则的出台,规定企业自行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对于开发阶段中,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上的付出符合一定条件的,可直接计入公司的无形资产,在当期财务报表上直接反映,便于企业及时运用,及时获得收益。

二、知识产权财务应用的形式

从财务角度看,知识产权的应用可概括为两大类型:一是直接经营为公司产生收入,二是为公司筹措资金。

1、直接经营收入

(1)收取专利许可费。专利许可贸易,是指专利权人依据专利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采取与被许可方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形式,允许被许可方在合同约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实施其专利技术的一种贸易行为。以朗科为例,凭借闪存基础专利为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优势,牢牢把握住了市场主动权,在专利运营上获得了巨大的成效,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向朗科缴专利费,朗科成功开创了“专利赢利”这一全新的商业模式――即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变成持续不断的专利收益,或者说企业赢利。商标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经济价值,通过签订合同,企业授予他人使用商标、商号,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向企业支付特许经营费,有利于进一步扩张企业规模。现今,著作权的范围日益广泛,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著作人身权一般是不可以转让的,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等。但是著作财产权是可以转让并获得报酬,如音乐、戏剧,建筑,摄影作品等等,只要版权明晰,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授权他人使用,企业以许可的方式收取使用费,直接产生现金流入。

(2)将权利出售获得收益。企业获利的途径除了进行产品经营之外,也可以出售知识资产获利,如企业可以将技术专利估价后出售获得收益。版权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便于直接交易,出售版权获得收益比较容易实行。目前,音乐影视和文字出版物的版权都已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交易行为,且交易范围日益广泛,交易市场不断扩大。版权交易和收益形式可以多途径、多渠道地实现,作为版权所有人的企业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2、筹措资金

知识产权筹资主体是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时也是企业和个人最常见的财务运营行为。筹资的方式很多,主要有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资本化,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合资或合作方式吸收外资以及扩张式运作等。

(1)质押贷款。中小企业尤其在创业阶段往往缺乏房产等固定资产抵押物,多被银行拒之门外。但是,这些企业却因拥有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而形成了潜在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市场预期,为其发展筹集到了所需的资金。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信贷业务,将成为银行利润新的追逐点。

(2)债券等证券化产品。知识产权证券化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一条新途径,通过这种方法可使知识产权未来产生的经济效益提前变现,对于所有者来说可以迅速地获得一笔固定的收益,获得资金时间价值,更好地进行财务运作,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财务基础。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一种债权融资方式,不仅可以分散知识产权所有者的风险,而且在为企业筹集资金的同时,企业的所有者仍然可以保持对企业的控制权,从而保护企业创办人的利益。

(3)知识产权资本化(作价入股)。知识产权资本化即知识产权的所有人拿知识产权来出资,以其知识产权作为对价来获得所投资企业的一部分股权,如知识产权出资的公司拿专利商品或使用特定商标的商品的质量、名牌商标的信誉出资,或者以商标许可使用方式出资。

(4)股权融资。股权出资将成为企业融资的新渠道。公司或个人可将知识产权投入企业所换得的股权进行质押,作为向金融机构、个人贷款的担保来进行融资活动,从而把更多的“死钱”变成“活钱”,换取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5)合资或合作方式吸收外资。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利用自己有影响力和信誉度的知识产权,就能更好的吸引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扩大融资渠道,弥补资金不足。当前社会资本闲置过多,正在寻找市场机会,他们的资金会向优势企业集聚。企业应该把握机遇,充分发挥无形资本的吸纳功能,赢得融资的主动权,善于利用自己集聚的名牌、市场网络、管理等无形资本、运作吸纳有形资本。

(6)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权益资本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一个企业在创业之初,可以利用其在技术、管理、营销、人才等各方面的综合优势,吸收风险投资取得创业资本。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拥有独特的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对于中小型企业吸引风险投资者是关键的。风险投资是知识产权筹资的重要方式,使企业能够迅速腾飞。

(7)扩张式运作。企业盈利要求资本扩张,知识产权能在扩张中实现资产的增值,优化资源配置,盘活有形资本。知识产权扩张式运作的主要途径是兼并控股。拥有品牌、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可通过兼并控股,以无形资本调控有形资本,达到获得利润的目的。无形资产进行资本扩张的最大优势就是交易成本低,风险性小,投资省。

三、知识产叔财务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直接经营方面,收取专利许可费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应用方式,但在收取专利许可费方面,大部分的中国公司并不具备这一技术优势,还不能够独立进行专利的许可贸易,一般都是通过交叉许可来进行。在目前环境下,将专利许可费作为企业主要的盈利方式以获取稳定的收入来源,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并不具普遍可行性的。企业虽然可以出售知识资产使公司获利,但是知识产权与其他资产不同,有自己的特性,例如商标与企业紧密联系,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单独将其出售,其商业价值可能不存在,这样就不能更好地为企业盈利。知识产权贸易需要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但知识产权具有不易估价的特点。不能确定知识产权的合理价值,就难以在知识产权买卖双方之间形成合理预期,也就难以促成交易,顺利实现产业化。在目前情况下,知识产权的估价只能靠买卖双方商议定价,由于其评估成本十分高昂,小额交易的权利人通常难以承受,因此,追求独立的权利交易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知识产权的直接经营,无论是收取许可费还是作为资产直接经营,都依赖于产权的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但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存在有制造无创新,有创新无产权,有产权无应用,有应用无保护的状况。知识产权管理尚未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目前的法律与文化环境下,知识产权的直接经营对大多数权利人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在筹措资金方面,知识产权质押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担保质押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二是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不规范,评估结果差异巨大。现实生活中缺少规范化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制度,导致企业的融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融资成本过高。三是知识产权质押经验不足,质权实现困难。银行贷款往往要求借款方提供第三方担保或有形资产担保,以有效控制风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通常是以未来预期现金流作为担保,未来是未知的,一旦质押品贬值,便会产生违约风险,质权的实现就容易悬空。四是知识产权质押物处置困难。由于其是无形的,与不动产抵押相比,流动性相对较差,而且其中具有复杂的权益关系,需要耗费银行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知识产权资本化虽然可以取得投资企业的一部分股权,对企业而言,其还可以凭借知识产权在公司中占有的比重达到对公司的控制,但知识产权资本化具有长期的高风险性。

目前,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相对薄弱。知识产权管理尚未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有80%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职能部门,也没有专人来负责这项工作。90%的企业没有对所拥有的品牌进行价值评估,知识产权,特别是作为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制度缺陷是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

基于知识产权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针对企业目前的现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致力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创造、保护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政府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上要发挥更大作用。政府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熟悉世界知识产权法律、政策方面的新进展,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司法、执法部门聘请技术专家、知识产权法律专家担任咨询顾问并协助解决疑难案件。政府还可引导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建设,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评估,将知识产权通过中介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企业领导要增强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加强企业业务和技术创新工作的紧密相结合,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聘请专业的知识产权人员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运作,在此过程中还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以便更好地进行知识产权的财务运作。

第8篇: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31-03

知识产权为智力成果的创造人享有该成果的专有权利,并受法律保护[1]。农业知识产权为农业方面的智力成果专有权,可有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2-3]。农业科研单位是知识创新主体和知识产权重要的生产基地,从科技成果、科学发明、科技专著、科技论文到植物新品种、高新技术新产品、育种栽培新技术等,有多项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因此,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对于有效保护、科学运用知识产权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各农业科研院所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还不够规范,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专利申请到授权这一过程需要1.0~1.5年的时间,申请不同类型的专利所需的时间略有不同,申请发明专利耗时最长,从申请到授权约需要1.5年的时间,而报奖、成果鉴定、耗时较短。因为取得这些成果耗时短,且有利于职称评审、职务晋升,所以科研人员比较重视报奖、成果鉴定、发表科技论文,而对申请专利不够重视。因此,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完善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刻不容缓。

本文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热科院品资所)为例,介绍热科院品资所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阐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建议。

1 热科院品资所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1.1 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为提高科研人员申报专利的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热科院品资所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管理办法(如:专利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明确规定各个研究室每年申报并获批的专利超过5个以上的,申报并通过审定植物新品种超过3个以上的,其超出部分所需缴纳的相关费用由单位自筹经费支付;有些研究室的研究经费比较短缺,但其申请的发明专利研究方法较新颖,在国内外具有市场竞争力,且对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实有助推作用的,实施前景显著的发明创造,单位也会根据这些研究室的具体情况承担一部分专利申请费;根据不同的授权专利,单位还会自筹配套奖励数额不等的奖金。这些相关办法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热科院品资所科研人员申报专利的积极性,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逐年上升。

1.2 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窄,类型单一

农业知识产权是国家依法对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作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主要包括以下6种:植物新品种权、农业专利权、农产品商标权、农业商业秘密、农业著作权和农产品地理标志[4],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较广。热科院品资所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所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和软件著作权的寥寥无几。目前,热科院品资所已自主选育了华南系列木薯新品种12个,热带牧草新品种24个,芒果、蔬菜、花卉和水稻等新品种17个,共选育了新品种53个。从热科院品资所近10年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统计情况(表1)可以看出,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仅有3项,占选育的新品种总数的5.66%,申请软件著作权的有4项,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非常窄,类型很少。

2 热科院品资所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热科院品资所专利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申请及授权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申请专利保护意识淡薄,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长久以来,我国对于科研成果的管理方式是进行成果评定或课题检查[5]。而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评审职称或职务晋升的前提是或获得自主科研成果,现有的科研单位管理方式导致农业科研工作者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不足,缺乏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意识,对品种审定非常重视,但忽视了新品种权的保护,极大地抑制了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据统计,热科院品资所2005―2010年5年间,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有17项,审定的新品种有11个,获省部级奖励27项,在各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或交流论文553篇,出版专著38部,申请植物新品种权2项,申请专利21项,授权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由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重视,许多科研成果通过成果鉴定,报奖,发表SCI、EI、ISTP等科技论文而公诸于世,一旦公开知识产权也随之流失。

2.2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完善

热科院品资所为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制定和颁发了一系列相关管理办法(例如专利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没有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管理部门主要挂靠在单位科研办公室,管理职责不强;没有专职管理人员,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一般由科研工作人员兼职管理,管理工作尚停留于知识产权的申请与获批数量的统计;依然以科研项目管理为核心,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未加强对立项查新的重视,只知一味地埋头钻研,同时忽视了技术保密工作,盲目急于[6-7],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尚未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便被公之于众。

2.3 知识产权管理与项目管理严重脱节,知识产权管理滞后

众所周知,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至关重要。当前,热科院品资所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相联系,在项目立项时未进行知识产权目标设计,项目研发过程中未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在项目结题、成果产出后知识产权管理才开始介入,致使有些创新成果不能获得知识产权,权利“无辜”丧失[8]。

2.4 知识产权转化率低

目前我国多数实验室申请获批专利后,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非常少,由于专利转化实施率低,因而对于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显著。2007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9]。截至2013年12月,热科院品资所已获授权专利30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明专利23项,转化6项,占授权专利总数的20.0%。专利转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专利技术含量不高,对农业科技发展实用性不强;专利技术脱离市场需求,导致专利转化难度大;缺乏转化资金,导致专利转化渠道不畅通。

3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3.1 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研单位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挖掘农业科学技术发明,对于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创新应用,以及实现知识产权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共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应建立健全科研单位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细则》《知识产权奖励办法》等,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中,有效联系知识产权与科研创新、技术推广、产业发展等环节,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及应用水平。

3.2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实施知识产权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利于加强科研工作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对于推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应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同时负责普及教育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等。二是应建立知识产权审核制度,对于创新性强的科技成果应先申请专利再进行评审鉴定,对于向外提供的技术与产品应提前评估其知识产权,办理法定的知识产权手续,使公有科技成果在转移过程中得到法律保护。三是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管理人员除了应选聘具有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人员外,上岗前还需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提高管理人员专利法、技术合同法、经济法等法律知识水平,防止和控制单位无形资产的流失。

3.3 加强知识产权知识传播,强化科技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切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应强化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因而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科技人员应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了解和认识,从主观意识上重视知识产权。强化对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充分利用单位网站、单位简报、单位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加大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单位领导和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创新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单位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题讲座,并组织部分科研人员深造学习。对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10]。转变科研人员“重成果、轻专利”的传统观念。对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发明创造,应先申请专利保护,再、鉴定成果及报奖,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4 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技人员申请知识产权的积极性

应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制订相关规定。在科研人员的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审、授予荣誉称号中,把获得专利及其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列入评审条件中。如美国联邦实验室把科研人员对技术转移的参与纳入人员考评体系中。农业科研单位应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基金[11],激励科研人员加强源头创新。有许多科研人员因经费不足而放弃了部分专利的申请,有的申请了国内专利,而没有申请国际专利,或已获得专利授权,但因没有经费维护,不能得以长久维持而被遗忘丧失。单位内部应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基金,对某些潜在市场大的发明创造因经费不足无法申请专利和维护的专利,应给以部分经费上的支持,激励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无形资产以防流失。

3.5 建立产学研合作方式,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了实现共同愿望、获得最佳利益和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彼此的资源或优势而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正式但非合并的合作关系”[12]。农业科研单位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和知识产权产生的重要基地,理所当然希望自身的科技成果能够投入到经济领域,产生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作为人才和知识产生的殿堂,高校也希望其科研成果能有效地发挥服务经济的作用。高校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使其科研更加符合社会市场需求,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研发资源的作用,还有利于高校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产学研合作正是企业、 高校和科研机构结合各自优势,实现资源整合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将农业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投入到经济领域,推动农业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实施,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4 结语

知识产权管理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加速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有效手段。因此,农业科研单位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通过知识产权的创新管理,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跨越式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2] 林祥明,蒋和平.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评价[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1):27-28.

[3] 李军英.论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的保护[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2):156-158.

[4] 赵新生.农业领域知识产权类型与其保护措施[J].种子期刊,2012,30(5):21-23.

[5] 于志娜,马三喜,陈彦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J].新农村建设,2010(10):29-30.

[6] 郭郢.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的难点浅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5):50-52.

[7] 黄亦鹏,李华军,吴凡.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1):142-146.

[8] 周云祥.论技术类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5):403-404,411.

[9] 张丽,杨怀卿.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6,26(5):1-3.

[10] 蒋和平,孙炜琳.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1,20(6):12-18.

第9篇: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 知识产权管理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134-01

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现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WTO后,现代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很多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还存在诸多不尽完善之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体系、保护体系、开发与运作知识产权的经验技术、管理能力等还较为薄弱。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视度,大力构建和完善现代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1 现代企业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知识产品的所有人对其具有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利。在现代企业中,知识产权工作涉及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以及保护等各个层面。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特性和功能,从法律、经济和科技的角度,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运营而进行的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和利用的活动。企业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是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需要,企业是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实施的主体,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优化将大大推进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现。其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知识资源的价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全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很多跨国公司将专利大战的目标对准我国,使我国企业屡受损失。因此,现代企业应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淡薄,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比较晚,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重视对有形资产的使用和管理,而忽视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对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比较弱,不重视专利申请和技术秘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知识产权基础工作十分薄弱,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未能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与全方位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且缺乏管理与运作的人才。

2.2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都偏低,行业仿制率高,欠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发挥知识产权的功效不高。据调查发现国内大中型企业平均专利拥有量不足百件,且大多是科技含量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涉及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偏少。

2.3 对知识产权信息利用不够,缺乏相应激励机制

专利情报的合理利用可大大缩短研发时间,节省研发经费。但目前我国企业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专利文献,导致重复研究。虽然大多数企业已建立了知识产权方面的激励机制,但科技奖励制度较为单一,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与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未挂钩,奖励报酬与知识产权的创造及收益也未挂钩,不利于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4 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其主要表现在:(1)知识产权立法不够完善,如法律规定的赔偿额较低,禁令、临时措施的可操作性不强,专利审批期限过长等。(2)知识产权司法机关执法不力。法院与仲裁机构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处理中无法达到及时正确的裁断。(3)行政执法力度不够。行政机关对严重侵权而致犯罪的行为,缺乏防止措施和指控的权限。(4)市场上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中介市场不完善,中介机构难以发挥其职能。

3 构建现代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

企业要依据自身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开展有针对性、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同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设立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的专门部门,健全覆盖企业研发、生产、管理、销售各环节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另外企业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管理的投入,配备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员,加强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及知识产权运营管理。

3.2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研发

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将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积极开发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与前瞻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产学研”联合,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开发人员素质,并积极推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 建立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完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的不竭动力,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考核机制,通过对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及实施利用情况明确员工的业绩,合理分配知识产权利益,对技术核心员工实行持股计划。同时,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参与专利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有效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工作

企业要建立并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机制,建立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首先,通过局域网,加强各个企业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针对企业所在的行业领域建立知识产权专用数据库,收集和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对专利信息进行二次开发,并加强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以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5 善用外部资源,协同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政府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上应发挥更大作用,完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立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快速反映机制,依法公正高效调处知识产权纠纷。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依法追究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规范,引导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建设,加速专利信息网络的建设。

总之,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力度、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应从运营管理的视角重视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消极的防御和保护”变为“积极的管理和利用”,切实提高知识产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全面促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