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课堂范文

传统课堂精选(九篇)

传统课堂

第1篇:传统课堂范文

一、在观念上使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 

很多人认为,翻转课堂一定要在家解决自学问题,笔者认为翻转课堂也应该是先学后教的代名词,可以和传统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堂自学和教师传授、教师检测结合起来。通常来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由教师来掌握节奏,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节奏来学习和思考。这样就会导致一些问题,如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教师的节奏慢,提不起兴趣;但又有一部分学生消化较慢,没有跟上教师的速度,最终丧失学习兴趣。 

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翻转课堂中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习主体来安排自己的进度和节奏,教师作为学习的助手可通过在课堂上的检查、引导和答疑来发现和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这样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两者有机结合,可以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平衡班级和个人的差异,通过在课堂上灵活运用翻转课堂元素,在传统教学中实现个性化教学。 

二、在内容上使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 

翻转课堂将学习的掌控权给了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消化水平定制出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用适当的时间来进行理解和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却不能真正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 

学生不擅提问和学习主动性差是直接影响翻转课堂效果的两大原因。如果每个知识点都课前在家学习,或许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应在内容学习方面使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在课堂上用微课介绍易学易懂的学科知识点,用课文培养其深层理解、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地训练。对于一些需要不同时间来吸收的掌握要点,则要求课前自学解决。如一些朗读性的内容,可以下载朗读技巧的微课、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自己在家训练,在课堂上汇报朗读效果。这样,既不耽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时间,又让基础有待提高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 

三、在方式上使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 

第2篇:传统课堂范文

一、微课与传统课堂录课的概念区别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由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在 2008年秋创造的。他指出微课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微课是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而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而这种理念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之上的,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建构,并且为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服务提供资源。在我国,微课开始被倡导是由胡铁生先生提出的,他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2.课堂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应是一堂完整的教学课。拍摄要紧紧把握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活动,记录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实录在录制过程中使用摄像设备,运用专业知识,完整反应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情绪和气氛,全面反应教学的效果,成为教育教学资源。

课堂实录务必要真实、客观地表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完成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执教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要摄制人员的再创作。所以说课堂实录需要教师、学生和摄制人员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达到教育教学效果。

二、制作手段与传播途径的异同

1.课堂实录的制作与传播

优质的课堂实录应该是摄制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拍摄人员事先应与教师沟通,了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过程,然后进行策划。合理布置机位,安排好摄制景别。一般课堂实况采用两台摄像机进行拍摄,在拍摄技巧和后期剪辑上需要专业知识。一堂优秀的课堂实录需要复杂的前期计划,需要专业的拍摄知识,在制作上费时费工。

90年代,为了传播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将优秀教师的课堂案例录制成视频资料,刻制成光盘,供大家学习和观摩。随着科技的发展,进入到网络流媒体的时代,借助当时的网络技术,开启终身学习,电视广播大学依托网络,建立了新的广播学习时代的特点。它们将课堂内容录制成视频资料,依托网络平台,建立网络终身学习的机制,受到学习者的欢迎,网络教学视频资料如一夜春风般出现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教育产业。

2.微课的制作与传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技术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从早期的幻灯、投影到多媒体计算机,到现在的电子书包、iPad,在教育领域起到越来越多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近年来,在Web2.0环境下,带有“微”字样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微信” “微博” “微电影”,教育研究者看到了这一点,希望通过“微”形式助力我们的教育。微课应运而生,它不仅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同时依托网络平台和移动设备,也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可能。这一点我们从微课的概念中就可窥见一斑。

在微课的制作上,更具有开方性,具有很多传统录课不具备的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的时长一般在10分钟以内。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的教学实录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少:相对于传统课堂,“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简练。

(3)资源容量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只有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主要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主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学习者可在线观摩,查看辅助资源;也可灵活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录制手段多种多样。网络的发展为微课提供了强大的制作技术,不论是制作软件和制作方法上,人们都可以免费获取。

(5)制作人员。在微课的制作上,因其短小和制作工具的原因,可以说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成为微课的制作者,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微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微课和传统课堂实录建设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

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我国课程改革的10多年时间里,主要接触的还是课堂实录这样的教学资源。微课现在还处在摸索阶段,许多老师对微课的态度很模糊。观念还停留在微课的“短”、“小”等外部的特点上,对于微课建设所需“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考虑不周全,即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只是把录制的时间缩短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发掘“微课”的理论优势。

2.技术问题

第3篇:传统课堂范文

关键词:传统课堂 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的基本概述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概述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即班级授课制,历史发展悠久从不完善到完善制度大约有两个世纪之久,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制定最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流程,主要以教师自我“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途径。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概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言,课堂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知识传递”置于学生课外时间,学生观看教师针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做出的教学视频,自主完成个性化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的促进作用

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时代下教育领域最为推广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课堂教学流程,理论上重构课堂师生关系,两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存在对彼此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主要促进作用有: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结构完整化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但教学结构实施尚未健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提倡“学生橹行摹钡姆转课堂教学,但学校的教师传授知识的模式与学生吸收知识的模式在短时间内依然受到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该模式促进新型翻转课堂教学结构正加完整。翻转课堂教学的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检测三个阶段中,依然受到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首先,翻转课堂继承传统课堂教师每节课制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计划,教师备课依然使用该种方法,促使课前教学更加完整。其次,传统课堂教学在课中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提问学生问题,翻转课堂的课中师生交流沿袭固有教学模式,只是将以教师为讲授者的身份翻转为讨论者参与者的角色,促进翻转课堂课中师生交流沟通熟练化。第三,在翻转课堂沿袭传统课堂课后检测总结的常规教学模式,只是将周测月考曾检测模式转化为课后师生共同反思较为平等的课后总结。因此新型的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应运而生但尚未形成完备成熟的教学模式,依然离不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与促进。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翻转课堂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突出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翻转课堂具有“短小精悍”且传统课堂不具备特点。

翻转课堂具备“短小精悍”的特点,但优于传统课堂,减少受学习时间与学习场所的限制,固翻转课堂的实施离不开传统课堂的促进。第一,固有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促进教师发放学生视频之前与制作视频时形成完整清晰的讲课思路,促进教师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与导学案,利用固有教育理念方法抓住课程重点难点,将每节视频课程尽量缩短在5至8分钟左右。第二,固有教学资源教材丰富翻转课堂传播的教学内容,在丰富的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资源与知识中,合理科学的添加固有教材的知识与教学内容。第三,固有的教学思维促使翻转课堂师生角色互换,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问题的交流程度与探讨。第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予新型课堂教学参考样式,教师在固有教育思想模式的鞭策下,扬长避短,录制出精湛预言讲解课程内容的视频。因此,在传统课堂教学的促进下,翻转课堂原本的优势愈加突出。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的阻碍作用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翻转课堂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培养

独立于传统课堂教学之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需求为特点,翻转课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心理需求,教师发放给每一位学生视频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我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进行课前的预习,与课中的师生交流,以及课后的自我检测与总结反省。但在新型课堂流程中受固有课堂教学的冲击,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影响,以保障高效完成教学目标与计划为主要教学目的,制定教学导学案与计划均以教师与教学需求为目标,尚未尊重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程序的不同,新型课堂需要课前进行预习的流程,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自我学习责任心与学习约束能力提高,增强自我完善学习机制的能力,但固有的学生遵循教师安排的课堂阻碍新型课堂的发展,因为传统教师认为一味遵循学生自我学习,易降低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的效率,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传授知识的同时,为了保障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效率,依然不完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教师教案为课堂核心。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的形成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负责讲解知识的教育模式是教育领域最为倡导的一种师生关系,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以最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主要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历史悠久,固有思想方式被教师学生无意识带入新型翻转课堂中,教师担心在规定时间完成不了制定的教学计划与目标,会将课堂中的交流与探讨环节更改为教师讲解学生提问的环节,甚至只有教师讲解传授知识的环节,学生也习惯于教师这样传播知识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增强了讲课效率,提高了教师整体安排课堂大局的安全感。因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阻碍了翻转课堂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四、小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短小精悍,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只需要学习者观看与教学内容一致的视频进行学习,节省学习者时间,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第一,视频课程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易产生学习知识疲惫与厌倦心理。第二,信息技术的冲击,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利用图像语音等多维角度对学习者的感官有一个综合刺激。第三,学习者节省时间之外,不受学习场所限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早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近一百多年,教育思想理念原本根深蒂固,翻转课堂的冲击之下,短时间难以改变,因此传统课堂教学对新型课堂教学具有促进也有阻碍作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任何事情均有双面性,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翻转课堂的出现对传统课堂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短时间彻底根除一种教学模式不具备现实意义,利用传统课堂教学对翻转课堂的促进作用,减缓对其阻碍作用,是当下信息技术时代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2]樊宁.利用微课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基础教育研究,2015(14):62-62.

[3]赵丽丽.创新远程教育服务体系――美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特色研究与启示[J].继续教育,2012,06:62-64.

第4篇:传统课堂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49-01

现在,中小学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教学效果却是不尽如人意。为此教育界提出了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的响亮口号,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高效课堂,目的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其根本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下面就传统教学呈现的种种弊端,浅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间缺乏理解与沟通。好像只有课本与作业本才是师生之间传递感情的纽带。师生接触的时间只局限在短短的45分钟。

(二)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交往技能。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不强,对班集体的工作冷淡,甚至出现忌妒、敌意等不良心理行为。

(三)教师不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一人说了算,学生的主体异化为盲从。日久天长,教师的包办代替使学生的依赖性增强,毫无主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失去了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四)教师难以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性发展。班集体授课制使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尖子生总在台上表演,而更多的学生是当观众、陪读或陪坐,有的一陪就是几年。其结果使儿童失去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少年时代。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所以,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个转变

1.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教师要做到角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2.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教育。

(二)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教师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紧盯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紧盯教学对象,高效课堂中要变“教案”为“导学案”,所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意味着课堂中的内容必须要学生在课前做到预习,解决简单易学的内容,课堂中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一部分问题,最后的难点,重点再由老师重点讲解,备课时应当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教师必须将每节课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课前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预习,课前解决部分内容。

(三)教师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

1.创建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式之一。对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使用的策略,人人都有自己的妙招。但在谈及科学建组,竟然是惊人的一致,认为必须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组内差异情况把它称作“异质型合作小组”。这种异质型合作小组是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建构成的小组合作形式。教师将全班学生,按照这个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异质”是为了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组间同质”是为了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又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2.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生生互动式学习,学生更容易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讨论中接受教育。所以,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这些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3.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赛为主”。

要使学生讲知识当堂消化必须做到这三点:

以学为主: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体味学习带来的乐趣,最终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以练为主: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第5篇:传统课堂范文

创新课堂是指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老师”。通过转换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主导课堂为主,老师起引导和导向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内科护理学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关系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新[1]。探讨创新课堂在内科护理学的应用效果。对比《内科护理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差异。发挥创新课堂新奇,趣味性强的优势,激发同学们对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其自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团队意识,提高其综合技能。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创新课堂;传统课堂;差异

何为大学?用英国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讲“大学的职责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环境。让年轻人凭借自身所具有的敏锐、坦荡、同情力、观察力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自由交谈和辩论中,得到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为开发大学生的潜能,解放其思维,有必要大胆的去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反交到学生手里,让其充分展示自我[2]。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对比在《内科护理学》中传统课堂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1创新课堂的定义与特点

创新课堂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结合老师的指导,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目标及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完成预期目标的学习模式。此学习模式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调控、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反思[3]。创新课堂具有创新性和独立性等特点,以充分尊重、发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消极转为积极。创新课堂不仅注重解放学生的思想,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在学习中建立其自我独立性,促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凭借自身所具有的敏锐性和观察力去自主学习;创新课堂尊重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的自我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价,从而达到因人制宜的效果。而创新课堂所具备的创新性和独立性,能使一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发现自己的潜能,解放其思维[4-5]。

2传统课堂与创新课堂的差异

由表1可以看出传统课堂与创新课堂的具体差异。“教师”与“学生”均为特定的,在教学领域中的身份符号和社会角色。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条件、管理、内容、方法等诸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一个动态前行的过程。然而这并不代表着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或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并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教师指导和帮助的机器人,而是有自我想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6]。传统课堂束缚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下降,主观能动性不足。而创新课堂是把由教师主导的教学转向为由学生主导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些许不足。

3研究背景、对象与研究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老师”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在短期内就受到了许多学者、教师的关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较传统课堂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改善了在传统课堂中学生一味听取老师授课,缺乏自我思考的缺点。本研究于2015年9月份开始选取昆明学院医学院13级护理学两个本科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施行创新课堂以及与传统课堂的两种教学模式,分别施行创新课堂与传统课堂两种教学模式其中护理学1班为实验组,以创新课堂的模式进行《内科护理学》教学;护理学2班为对照组,以传统课堂模式进行《内科护理学》教学。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成绩分析,比较《内科护理学》创新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差别以及对学生的具体影响,并做出具体分析。

3.1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成绩分析的方法。对昆明学院医学院13级护理学1、2班共137名同学,进行逐一问卷调查,同时对其期末成绩进行分析。其中1班女生69人,男生3人,男女生比例为1:23;文科生11人,理科生61人,文理生比例为:1:5.55;省内60人,省外12人,省内省外比例为5:1;其中专升本6人。2班女生60人,男生5人,男女生比例为1:12,文科生56人,理科9人,文理生比例为6.22:1;省内60人,省外5人,省内省外比例12:1;其中专升本3人。

3.2调查工具①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自编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班级、性别、对创新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理解、喜爱度等进行调查。②期末成绩分析。期末成绩内容:1班以30%期末考试成绩加70%平时分;2班以70%期末考试成绩加30%平时分的形式统计总的期末成绩。

3.3问卷调查方法向需要进行调查的同学老师说明研究目的,获得其同意后,利用内科护理学教学课堂为平台发放问卷,指导学生正确填写问卷,当场收回。问卷发放137份,回收137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3.4统计学分析考生内科护理学成绩等级判定按照90分以上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数据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7],excel进行数据录入。

4结果分析

4.1考试总体成绩分布

4.2“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下考试成绩分析

4.3“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下问卷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得知同学们对创新课堂的喜爱人数为97人,占总人数的70.80%,其中1班有64人,占本班总人数的88.89%,2班有33人,占本班总人数的50.77%;愿意接受创新课堂的同学有102人,占总人数的74.45%,其中1班66人,2班36人;不清楚什么是创新课堂的同学共48人,占总人数的35.03%,其中1班2人,2班46人;下学期愿意接受创新课堂的同学有114人,其中1班69人,占本班总人数的95.83%,2班45人,占本班总人数的69.23%。数据分析详情见表4、表5。

5讨论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内科护理学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具优势,能充分的激发同学们的思维,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创新型教学模式(护理学1班)能使部分同学脱颖而出,1班90分以上的同学明显多于2班,1班优秀率达5.56%,2班优秀率仅为1.54%。在创新型教学模式下的1班同学大多数都处在良好以上,占整班的80.56%,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2班同学75.38%在中等到及格范围。由表4可得知下学期有83.21%的同学愿意接受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内科护理学,其中就有50.36%的是此学期已经接受过创新型教学模式的1班同学,从喜爱度来看70.80%的同学喜欢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期末成绩或是问卷调查上看,创新型课堂更受同学的喜欢并且能给予同学积极的影响。打破了传统课堂对同学们的约束,使同学能独立思考解放思维。不再只做老师教什么就只学什么,能自我学习,甚至做到拓展学习,把老师作为学习中的指导者、朋友。而不是传授者、约束者。提高同学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改善了师生关系。传统课堂有传统课堂的优点,而创新课堂将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传统课堂好的地方扩大、发扬,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舍弃。使内科护理学教学模式得到不断完善,让同学在学习内科护理学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

[2]于进.创新课堂教学设计[J].教学探索,2010(4).

[3]韩延明.建设创新课堂提高教学质量[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32(4).

[4]刘恩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重塑大学课堂魅力[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32(4).

[5]李惠红.论创新课堂的“新”教育理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3).

[6]王攀峰,张天宝.试论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困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5).

第6篇:传统课堂范文

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学段“教什么、怎么教”,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

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要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

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课堂,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转化为现代教育的宝贵资源,还应注重“教”与“学”这两方面。

从“教”的方面来讲,如何找到传统文化进入课堂的切入点,打开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的素质教育、学科教育相融合的局面,是“教”方的关键。要想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教”方要改变原有的育人观念,加强文化育人的理念,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尊重历史、关爱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教”方还应该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立足本地,实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些身边的文化,孩子们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其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将在孩子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另外,“教”方还应积极开发出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我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其中哪些内容应该进中小学课程中,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是“教”方在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时,应该审慎思考的问题。“教”方应彻底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沦为形式主义的问题,学校可自编教材,将传统文化教育固化为日常教学的内容。为此,“教”方可将传统文化设置为不同的选修课,同时给予选修课程相应的学分,即将传统文化的课程进行量化处理。再者,传统文化进课堂,还应实现不同学习阶段的联动,逐步加深理解课程的内涵,即“教”方应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后,“教”方还应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意义,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孩子身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

第7篇:传统课堂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俗;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14

浙江高考自2009年开始,将传统文化解读直接纳入高考。当高考语文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广博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必将是高考分值流向的最大可能。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有必要运用好传统文化知识,使传统文化的教学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下面,笔者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教学,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是以社会文化生活为主要讲解内容的,所以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恰当地重视以及搞好传统文化教学,对上好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下面,笔者就服饰礼俗、居所礼俗及位次礼俗来谈谈如何让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走进《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

一、服饰礼俗走进课堂

服饰和礼仪是汉民族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一种文化符号。服饰之美不仅是方便美观,更重要的是不同场合的服饰所代表不同的文化意义。通过一个人的着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性格、风度、爱好、志趣等,展示一个时代的风貌。对《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服饰描写进行探究,将会开启一个新的解读视角,让人获得别样的阅读乐趣。《林黛玉进贾府》中写了很多人的服饰,有详有略,其作用各异,相得益彰。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渗透传统文化的服饰礼俗。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衣着服饰可以显示人的身份、地位。王熙凤的出场是《林黛玉进贾府》的一个重头戏,曹雪芹浓墨重彩写她的服饰。“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五彩刻石青”应该是清初朝褂之形制。结合后面小说的情景我们知道,贾琏捐了个正五品同知,王熙凤自是五品夫人。她的穿着正是显示了其身份和社会地位。她的打扮自然“与众姑娘不同”“恍若神妃仙子”,她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地位显赫,打扮当然与众不同。她的服饰还以金色为主,整体色调“彩绣辉煌”,体现其高贵与华丽,也彰显了她在贾府所处的显赫地位。

对于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贾宝玉,曹雪芹也是不惜笔墨来装扮他的。对贾宝玉的服饰描写,在短时间里就有两次,且不惜精工细描,可见贾宝玉在贾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者对此岂能视而无睹?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他出门刚回来,可以顺理成章地分两次写他出门时的豪华服饰及居家便服,就更全面地展示了宝玉的形象。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项上挂着“金螭璎珞”,还有那片刻也不离身的“通灵宝玉”,用“五色丝绦”系着。当他知道神仙妹妹都没有玉,便把玉狠命地摔在地上,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等到贾母等众人安抚,风波才得以平息。仅从玉上我们就可见他作为贾母、王夫人的掌上明珠,贾府的宠儿。课文中其他少量的关于仆人的服饰描写,也可以看出贾府之富有,丫头、仆妇甚至小厮打扮得气度不凡,这也彰显了贾府的地位。

服饰还可以烘托人物气质。王熙凤的外貌是她在贾府能够纵横捭阖,特别是她对付男人的有力武器。曹雪芹肯定要精心打扮她的,与她本人风格相得益彰:紧身袄红袄,外罩石青色褂,下面则是青绿色的裙,再配以浅黄绿的宫绦,玫瑰色的玉佩,多么俏丽!头饰以黄色为主色调,与衣服形成红黄对比强烈,显得富丽堂皇,艳丽夺目,给人以威赫华贵之感。 与之对应的是,稍后出场的宝玉一身行头不次于王熙凤,出门在外的服饰:“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列出他的服饰颜色,“二色金”“大红”“石青”“青”“金”,我们就发现,穿戴整齐不俗,绣金线图案的大红箭袖高贵典雅,罩上石青倭缎褂又不显得张扬,再束五彩丝宫绦点缀,加上头上的金色饰额、足下的青缎靴,真是色调和谐,高贵大方。

二、居所礼俗走进课堂

中国古代居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关注其中的人物描写和“问读”“摔玉”等情节,每每跳过了贾府中建筑布局、房屋摆设、建筑装饰等描写内容,特别是上的“大”与“小”的细微差别之处,似乎觉得那些建筑布局、房屋摆设离我们太远。其实,有关贾府外在建筑与内里布局、房屋摆设、建筑装饰,都是林黛玉进贾府时观察的重点,课堂上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

课文一开篇,写林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这里的建筑彰显了贾府的富贵荣华和社会地位自不必说,为什么林黛玉到了荣府,却不走正门,只走西角门。这也正是印证了古人说的“庭院深深”“侯门深似海”的句子。古代院落正面有大门,大门建筑颇为复杂,一般是三开间,中是明间、左右是暗间,前者称门、后者称塾。日常富贵人家的正中间的大门是不轻易打开的,正显示其门第之高。那到底什么时间可以打开呢?笔者认为遇到元妃省亲的时候,就应该允许进大门了。说明了不同的人在进门这一小事上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可见,贾府规模之大,礼仪之繁杂,等级之森严。

古代宅院依中轴线而建,沿中轴线到堂前的开阔场地就是庭。庭较大,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古代正规的住宅多为堂室结构,因为堂与室都建在中轴线上,所以颇显尊贵。黛玉来到荣国府的核心位置――荣禧堂,荣禧堂坐落在荣国府中轴线上的内仪门内,是五开间正房,是荣国府地位最高的建筑,也是荣国府的场所。课文中通过黛玉的眼睛观察,我们知道荣禧堂住着贾政,黛玉来拜见贾政,自然不会入正堂。这样的正房什么时候用,书里写到过一次,那就是贾家过年(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类似这样的节日应该还有元春省亲和可卿出殡,不过书中并未多述。黛玉去正室东边三间耳房等待。注意,东边!为什么去了东边的耳房,因为黛玉是来拜见贾政的,所以才在东边的耳房等待,如果黛玉是来拜见王夫人的,那么直接去廊子边的小正室就可以了。这说明这正室东边的耳房也不是正常起居的地方,只是贾政夫妇招待客人之处,如果有重要的客人来,他们的内眷就应该是在这里接待了。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窥一斑见全豹,通过居所礼俗,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礼仪之繁杂,等级之森严,由此能使人领略到封建礼制在维系封建社会延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

三、位次礼俗走进语课堂

古代座次的排列也反映出古代中国特有的礼仪习俗。宴席上座次如何排定,看似小事,但事关礼仪、事关与席者身份、地位的尊卑次第,故自古及今人们都很重视,绝不会随便对待,正规场合、隆重场面尤其如此。

林黛玉来拜见二舅舅的时候,“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为什么呢?因为黛玉看出来这两个锦褥是贾政和王夫人的位子。自然,东边为贾政,西边为王夫人,所以黛玉不肯上炕,“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黛玉虽说今天是贵客,但毕竟是外甥女,王夫人虽说要尽地主之谊,但依然还是要保持长辈的尊严的。所以她坐了东边的椅子,这也是很得体的。

黛玉正在与二舅母谈宝玉的事,“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携黛玉回到贾母处,“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是四张空椅子。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知是上座,十分推让,贾母解释后才肯落座。接着迎春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清代座次排列上“最尊为南向坐,次为西向坐,再次为北向坐,最后才是东向坐”,座次安排要看人物的身份、地位。按照传统的仪宾礼,坐北朝南为正为上,是主客之位,可黛玉幼小,外祖母当为上位,左一为次上,右一再次之,依次类推。而且按传统礼仪,客人不能主动就座,要有照客的安排其位。贾母设的虽为家,但也显示出宴请的礼仪堂上的宴请座次是颇为讲究的。 “在宴请中,人们极重视座次的排列,且由此显示出身份、地位的尊卑贵贱之别。”看似小事,但事关礼仪,因此从中可见封建贵族家庭礼仪习俗的严谨。

第8篇:传统课堂范文

一、在常规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一)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二)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

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课文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须对教材内在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比如:在文言课文中出现万乘之国时,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战车文化;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讲讲传统服饰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在讲到《鸿门宴》中的座位安排时,可以讲讲传统礼仪文化。还可以在课堂上专门介绍某些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时,对古诗和文言文的运用。古诗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最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文言文当中蕴涵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使之大放异彩。

二、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传统习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才能期望他们去延续这些传统。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中秋节、重阳节可以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可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还有春节、元宵节等。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这既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也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

三、在经典阅读中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在阅读中积累传统文化的精华。教材来源极为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作品

我们不仅充分利用了现用教材上的古代作品,还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文言水平,推荐适合他们的课外古代作品,基本上在高一,推荐他们读篇幅短小的文言作品,到高二推荐学生读语言较浅易的较长作品,到高三则结合高考复习,充分利用古文复习题目的文段,这样一方面进行了文言文的高考训练,一方面又不放松古代文化的渗透,同时又为高考作文准备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素材。一举三得,效果良好。

(二)蕴涵丰富传统文化的现当代作品

我们可以依托教材,在教材选编的名著片段及名著导读基础上,利用学生的节假日时间,开列一些现当代名著书目,由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作品,可以独立研读,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研读。并写读书报告,要求明确总结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业检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确实能够很好地认识传统、感受传统,但很多东西他们独立理解还比较困难,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毕竟时过境迁,很多传统与习俗令他们难以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再加上他们对这种较深层次的文化表述接触也较少,于是在写作读书报告时很难对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括清楚,以至没有很有价值的相关材料,这是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遗憾。

(三)作为文化对照,还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经典外国名著

第9篇:传统课堂范文

案例一:师资短缺,左右为难

某校为了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将地方戏曲剧种吕剧引入了课堂。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吕剧教师,只能由学校的音乐教师和外聘的民间艺人任教。孩子们倒是对这种与众不同的学习内容非常喜欢。可是音乐教师却叫苦不迭,本来课时量就不大,现在又凭空增加了很多,而且还要现学现卖,况且这种戏曲唱腔的学习也非易事。再就是外聘的民间艺人来学校任教,学校要支付一定的薪酬。如果由学生来承担,就违反上级某些收费规定;如果由学校来负担,这确实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去留之间,左右为难。

思考:有位校长说:“我们也想开设一些地方传统文化课程,但没有教师和教材,我们也无从下手。”的确,师资问题是制约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瓶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学校要主动和社会上的一些文化团体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一些传统文化名家或者非遗文化传承人来学校授课,以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学校要深入挖掘本校的教师资源,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逐步培养出一批校内的传统文化教师,以满足教学需求;最后,上级政府或者财政部门要给予学校对外合作与教师培训以必要的资金支持,让学校有更多的底气和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引入校园。另外,相邻的学校也可以通过抱团合作开展活动,通过优势师资的校际走教方式,实现师资的互补和资源的共享。

案例二:盲目引入,追风逐利

一次培训会上,朋友谈起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话题,朋友对他们学校的做法满腹怨言。前几年盛行经典古诗文进课堂,他们学校就轰轰烈烈地搞《三字经》《弟子规》……后来,周边的很多学校又开始搞起了书法、戏剧什么的,于是,他们学校也不甘示弱地让学生学起了围棋;而今又开始酝酿着如何将中华武术引入课堂了。还不止如此,每换一种“文化特色”,学校都邀请各级领导到校“指导工作”,并且大会小会地宣传学生获得了什么等级奖励,学校打造了什么文化品牌,传承和发扬了什么优秀文化……

思考:传统文化进课堂不是搞噱头,更不是作秀。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应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科学规划、统一安排,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起来。”首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易于学生接受和学习。其次,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地方特色文化是地域发展历史的缩影,选择这样的文化内容有根基,有资源,有氛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拓展。最后,要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管选择哪种文化内容,其最终目标依然是育人。能够培育学生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完善学生道德修养的文化内容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当然,传统文化进课堂贵在坚持,切莫朝令夕改,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案例三:操作随意,有形无实

在一次县域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某校长介绍说他们学校打造了“太极拳进课堂”的特色课程,在各年级都开设了太极拳课,学生人人喜欢太极拳,人人会打太极拳。现场参观环节,该校确实随处可见有关太极拳的知识图片,学生也做了精彩的表演。但是在问及学校有没有专门的太极拳课程教材、有没有各年级段的教学工作计划、有没有指导学校太极拳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等问题时,答案却都是否定的。所谓的“太极拳进课堂”,无非是体育教师学了套太极拳招式,然后学生照着学了学做了做而已。

思考:既然是传统文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也一定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核,如果我们的工作有形无实,花拳绣腿,根本无法实现主席所提出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目标。作为学校,首先要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按照学段或者年级段进行科学划分和设置,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教学流程。其次,要明确各年级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计划,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要有整体规划和阶段目标,构建一套较为完备的目标体系。最后,要定期邀请相关名家或学者(而非领导)对学校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进行论证和指导,以保证我们的教学工作向着定位更准确和方式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案例四:评价滞后,关注度低

某校在学生各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评中,都把“传统文化”这门地方课程定为开卷甚至是“免测”科目。本地中小学使用这一套必修的山东省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国学经典、风土人情、民谣谚语等各方面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说对于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增强爱国情感,提升人文修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虽是必修课程,可很多学校实行的却是“自修”甚至是“免修”,由于其不参与上级对学校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考察,因此,这门课程一直未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与认可。

思考: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作为学校来讲,首先,要给予传统文化课程以高度关注,开足课时,建立健全专门的课程研究团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其次,要尝试和建立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传统文化学习水平;最后,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业务培训、专业赛课、评先树优、职称晋升等方面,要给予传统文化课程以同样的关注,以不断提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