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投融资体制范文

投融资体制精选(九篇)

投融资体制

第1篇:投融资体制范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对外。《意见》有何重要意义?有哪些看点?针对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进行了详细解读。 《意见》出台的背景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要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以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取消下放核准事项、改革核准制度、规范中介服务、建立协同监管机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各地区积极探索创新,积累了不少经验,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但是,目前的投融资体制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投资领域的简政放权不协同、不到位,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确立;二是投资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融资渠道需要进一步畅通;三是政府投资管理亟需创新,引导和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四是权力下放与配套制度建立不同步,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仍需加强;五是投资法制建设滞后,投资监管法治化水平亟待提高。 《意见》出台的重要意义

《意见》是投资体制改革历史上第一份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综合性、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意见》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投融资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

投资是影响经济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的重要引擎。投资既能增加生产能力,又对生产构成需求,从短期看体现为需求来影响经济的发展,长期看更多地体现为供给效应,投资是适度扩大有效需求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结合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意见》是在新起点上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特别是2013年以来,通过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投资管理工作重心逐步从事前审批核准转向过程服务和事后监管,极大地调动了社会投资积极性。《意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高更新要求,提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是在新起点上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三、《意见》是经济新常态下发挥好投资关键作用的重要遵循。

《意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自觉把投融资体制摆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大局中,充分利用其他改革营造的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同时要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牵引带动其他相关改革。《意见》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着眼于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通过体制改革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方面扩大合理有效投资的活力与动力,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作用。 《意见》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意见》提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渠道畅通,职能转变到位、政府行为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法制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意见》分五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一是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二是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三是创新融资机制,畅通投资项目融资渠道。四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综合服务管理水平。五是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改革任务落实到位。 《意见》的重大创新举措

一、推行首问负责制。《意见》第十四条提出,探索建立并逐步推行投资项目审批首问负责制,投资主管部门或审批协调机构作为首家受理单位,提供“一站式”受理、“全流程”服务。这是在投资项目服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创新,主要目的是在简政放权、实行并联审批后,加强对项目前期工作的统筹协调,为项目单位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

二、探索“不再审批”管理模式。《意见》第一条提出,在一定领域、区域内先行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探索创新以“政策性条件引导、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的企业投资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这一模式的实行至少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要有清晰、完善、可操作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等准入性政策条件为前提;第二,要以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对失信企业实行联合惩戒、对守信企业实行联合激励;第三,要有全面、高效、有约束的监管、处罚制度为保障。目前来看,这一新的管理模式需要通过试点探索逐步积累经验。

第2篇:投融资体制范文

关键词:财政投融资体制

通常认为,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财政投融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实现途径,在促进经济有效增长、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功效。我国财政投融资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进入8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确立,原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对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大增强。

一、我国财政投融资的现状和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范围狭窄

我国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包括各项财政周转金、预算执行中的间歇资金、专户储存的预算沉淀资金以及行政摊发的国家债券或金融债券,既缺乏市场性融资手段,又不能适应市场的进程,适时地吸收邮政储蓄、社会保险基金和借助于一些社会财力,甚至一些应纳入财政投融资范围的资金也没有到位。

(二)财政投融资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缺乏全国统一领导、规划,财政投融资管理比较散乱,不成体系。主要表现在:(1)财政投融资的机构名目众多,既有财政信用机构,又有财政部门内设的诸如农财处、行政处等业务机构,还有政策性银行,形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一个统筹资金、协调行动的管理机构。(2)财政投融资管理混乱,缺乏严格的计划与法制管理。

(三)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界限不清,也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一方面财政投融资范围界定不严,一些本应通过市场融资的项目却通过财政投融资筹措资金,从而扭曲了资金结构,损害了金融业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过分扩张投资性贷款,投资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这不仅加剧重复建设和结构失调,还会导致银行不良债务急剧上升而阻碍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四)财政投资不规范

目前,在许多财政投融资项目上,有偿资金往往无偿使用,资金投放前缺乏全面科学的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工程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项目结束后也不进行评估,往往是“说投就投,一投了之”,使财政投融资无法维持自身“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

(五)企业在投融资领域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还未确立,其自未能得到很好落实

当前,投资的决策权都在各部门、各地区的行政机构手中,政府行政部门审批投资项目、安排投资计划,对投资项目单位的管理实行以投资项目为中心而不是以企业法人为中心,投资过程中政企不分的状况依然存在,致使一些国有企业缺乏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投资的效益观念和风险意识较差。

二、改革和完善我国财政投融资的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壮大投融资规模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财政投融资应从以下渠道筹集资金:一是预算拨款,但作为无偿使用的资金,预算拨款在整个资金来源中不能占太大比重。二是邮政储蓄存款和社会保障基金的剩余金,从发展趋势看,应将其成为重要资金来源。三是政府担保债券和政府担保借款,诸如向各专业银行发行中长期建设债券等。四是各种民间资金,应作为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预算外资金“专户储存”中间歇资金的一部分,但不包括那些周转快、间歇时间短的预算外资金。六是增加政策性银行筹资量。财政投融资机构除采用借款等融资方式外,还可发行股票、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二)进一步明确财政投资的原则、范围和领域

财政投资的基本原则是:致力于公共福利的增进;不能对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造成扭曲和障碍;不宜干扰和影响民间的投资选择和偏好;不宜损害财政资金的公共性质,进行风险性投资。为此,应进一步明确财政的投资范围和领域,这主要包括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公共领域。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财政投融资的重点对象应当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农业、科技进步、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过去忽视的范围和领域。

(三)加强管理,提高财政投融资效益

1.建立财政投融资计划编制制度。通过编制财政投融资信贷资金综合计划、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计划和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计划,全面反映其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投资预期收益等情况,从长远看,财政投融资计划应成为政府的“第二预算”,由同级人大或人民政府审批,并列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以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制定财政投融资资金使用的审批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回收和效益考核制度、预决算制度、财政投融资内部财务核算制度及其配套管理办法,并切实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实施财政投融资活动,保证财政投融资资金的有效投放和健康运行。

3.建立合理、高效的财政投融资管理机构,并实行现代化管理。中央一级可考虑在财政部内部设置专门管理财政投融资的机构,统管全国的财政投融资工作,制定全国的财政投融资政策,同时负责中央财政投融资资金的筹集与使用。

4.从国际经验来看,凡是市场经济活跃的国家,其法制都很健全。因此,应制定相应的财政投融资法规、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等,使财政投融资活动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四)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

1.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建立和尝试多种财政投资项目运营模式

对非经营性项目,可以采取政府投资、政府经营的模式,授权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对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国外运用得比较成功且适合我国实际的模式主要有:政府和民间合作投资、民间经营模式;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OT);建设转让经营模式(BTO);购买建设经营模式(BBO);此外,还有租赁开发经营模式、管理合同模式以及政府和民间就项目合资组建公司的共同投资经营模式等。

2.建立财政投融资和市场投融资的协调机制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财政投融资活动要严格遵照市场经济的信用原则,对财政投融资资金进行流动性、安全性管理。财政投融资不能唯成分论,而要以社会经济效益高低来决定投融资领域。二是虽然财政投融资体制强调自上而下一致的政策导向机制,但必须借助市场投融资体制,实施市场化的投融资活动。同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导向,要对市场投融资的方向、规模发挥引导效应,使市场投融资逐步纳入到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轨道上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性和短视行为。三是在投融资项目选择上,市场投融资活动要优先参与竞争,凡是适合从其他来源获得资金的项目,财政投融资活动不应向其提供资金,而且,在必须通过财政投融资扶持和发展的领域,财政投融资要注意更多体现政府的经济长期战略,注重宏观平衡和结构均衡。

3.建立多层次的财政投融资风险责任分担机制

财政投融资最大的风险源自财政投融资的产权责任模糊。财政投融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融资主体,是来源于政府的政权行使者和国有经济的代表者双元身份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双重职能,这双元身份和双重职能在具体实施中,容易被简单地运用行政手段所混淆,致使财政投融资活动与行政权力结合在一起,产生低效率和腐败。因此,为减小财政投融资风险,要通过委托和关系,明确资金托管、资金管理和资金运用三个层次的产权关系,落实各个投资主体的责、权、利。

4.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决策机制

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应全面落实企业的投资自,项目立项、前期研究、筹资方式的选择、新建或是技术改造的选择等各个环节都应由企业自主决策。对于新建的经营性项目都要按照《公司法》要求,先确立企业法人,再进行项目建设。政府应进一步减少对企业投资融资的直接干预,而应在加强政策引导,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和完善经济管理功能方面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汪雷.对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10):12—15.

[2]郭励弘.投融资体制改革前瞻[J].中国投资,2003,(07):52—54.

[3]何川.我国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J].经济师,2003,(04):33+38.

第3篇:投融资体制范文

关键词:城建投融资体制问题及对策

当前,随着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日益扩大,建立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以政府财力直接投入为主导,行政配置资源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已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公用行业市场垄断,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最终建立政府融资平台化、公用事业民营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投资主体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一、目前城建投融资平台的现状及问题

1.现有投融资平台脆弱,缺少实体支撑

按照“政府投资、国企运作”的模式,各地通常以无收益的公益性资产为资本组建国资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然后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进行融资并负责项目实施。由于缺少实体支撑,几乎没有经营现金流入,其财务指标通常达不到基本的信用标准,必须依靠政府资源的支持,才能勉强维持平台资金周转。

2.债务问题突出,债务风险凸现

一是筹资渠道单一,城市建设债务主要表现为对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还贷压力大;二是债务结构不合理,多为中短期贷款,资金还贷期集中,可持续能力不强;三是净资产负债率高。城市建设项目基本上是公益性项目,投资回报少,必然造成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而资本金却未能与负债总额同步增长,造成了净资产负债率畸高。

3.项目管理机制混乱,损失浪费问题严重

目前,城建投资项目的具体实施一般由建设局、水利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国有独资子公司作为建设业主,各子公司的组织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专业,违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招投标不规范,存在规避公开招投标,评标把关不严,业主擅自变更招投标结果等问题;二是项目超概算严重,很多项目实际投资超概算50%以上;三是项目建设和基建财务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变更设计施工、违规签证、提前支付或多付工程款等问题。

二、现行投融资体制运行中已暴露出的弊端

1.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城建、市政、交通等领域的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均为各主管部门成立的国有独资子公司,呈现分散融资、单一建设、垄断经营、统一还贷的局面,这些公司拥有代行政府职能的天然业主地位,与政府往日成立指挥部直接参与投资和建设没有本质区别。

2.成本约束弹性化

现行模式其实就是“借贷主体是国资总公司,投资主体是各子公司,最终负债的还是政府”。这样,各子公司既不承担偿债风险,又缺少必要的约束机制,造成各种违规问题时有发生,普遍存在损失浪费资金的现象。

3.融资渠道狭隘化

现行的投融资体制,融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银行,不利于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事实上,许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有意向出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缺少准入规则,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呈封闭式运行,使外界参与投资出现瓶颈效应,抑制了企业和个人参与经营性项目公平竞争的积极性,阻碍了政府财政之外的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对下一步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

1.及时转变思想观念。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传统体制使得人们对城市建设中公用行业的理解发生偏差,往往只注重它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的一面,认为公用行业向社会提供服务应该是无偿的,即使收费,也只能是象征性的。实践证明,无视公用行业经济属性的观点,只能导致这一行业的不断萎缩和衰亡。今后必须真正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以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来运作城市建设,构建城建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节约政府投资,解决制约城建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投融资时应注重直接融资,加快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步伐,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筹资渠道,完善筹资方式,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使用和偿还过程的良性循环机制。主要是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以及各种融资模式的组合方面进行研究,挖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营利点,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实现市场化的投融资格局。

3.盘活存量,搞活增量,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盘活存量资产、搞活增量资产和激活无形资产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互为条件。通过经营城市,最终要使城市资本实现“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

4.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提高运行效率。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可消除原有体制下严重的“等靠要”现象,政府可以把主要精力转向为投资者服务,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同时,政府应防止从统办统揽的职能定位极端走向全盘推向市场,由市场主宰的职能虚位极端,在整个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必须切实加强政府的监管、导向、调控作用。

5.加强对城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为强化建设资金管理提供保障,做到“二控制一加强”。

(2)加强审计监督。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过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对工程合同、支付凭证和工作量的审核,控制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确性,并严格审核项目用款,减少项目资金沉淀。

(3)配套进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通过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设计施工总承包制以及项目制等方式,对项目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6.建立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偿债机制。建立稳定的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和可靠的贷款偿还机制,是保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姜笑琴.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投资环境[J].中国科技产业,2005,(5).

[2]樊保军.小城镇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J].村镇建设,2004,(3):15-18.

第4篇:投融资体制范文

其中,地方政府融资负债问题已经引起各界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特别是投融资体制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却缺乏关注和研究。

地方政府把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其投资可分为四类:一是用财政资金直接投资各类公益性项目;二是用财政资金投资设立各类国有企业和公司;三是通过这些国有企业再去投资和建设;四是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即招商引资。

中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也激励了地方政府投资。特别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各地区之间激烈的竞争,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资热潮,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是改革开放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

不可否认,现行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和模式有其合理性。在保证公共财政运转之外,地方政府的建设投资存在大量资金缺口,必须通过其他融资手段来解决。

而地方政府不能制定税种、税率和税收分配比例,不能调节利率和汇率,更不能发票子、搞赤字,目前也不能自行发债,因此只能想别的办法:可以利用自己的土地等资产做抵押,可以利用自己的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做担保,可以利用自己设立的投融资平台公司等,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等手段,融聚大量社会资金,满足投资建设需求。

这样,地方政府就以较少的财政资金,起到了撬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放大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使地方政府可以在短期内干更多的事。

地方投融资问题和隐患

现行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虽有其合理性,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当前各地投融资平台发生的问题,就是跨过了这个“度”,这些问题和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投资率过高。近几年全国各地大干快上,固定资产投资猛增,形成新一轮投资“”。

2003年以来,中国的投资率连续八年超过40%,2011年中国投资率达48%,为有史以来最高,最终消费率是47%,为有史以来最低,第一次出现投资率超过最终消费率的情况。

其次是投资方向和投资波动变化大。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新的市场机会很多,又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除了垄断行业以外,经济要素和资金的投向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之间快速流动和变化。资金通过投资的形式在各个行业之间流动、聚集和再变化,除了有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的客观规律外,也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波动和结构的不合理。

一个主要原因是各行业之间的平均利润率差异太大,且变化太快。企业追逐利润本来无可厚非,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地方政府推波助澜,有些行业被国有企业垄断,行业协会不起作用,是行业利润率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投资结构不合理。这重点表现为政府投资快速增长,比重上升,但职能分工不清。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存在重投资、轻公共服务的现象。

2009年以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大幅增长,近几年很多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此前若干年之和。特别是在一些垄断行业,这种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了严重挤出效应,各方面已有很多意见。

客观上,地方政府的责任大,要干的事情多,要投的项目多;主观上,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又投资了许多不该投的项目,造成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交错的乱象。

一方面,政府本应负责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却投资了很多经营类项目,例如很多国有企业都投资房地产。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国有企业投资和管理相当混乱。

一是层级、数量太多,例如天津某控股公司下边层层投资达八九级之多,各级全资、控股和参股公司多达上千家;二是相同行业重复投资,不但与民营企业争利,而且自相竞争。

同时,城市建设改造和房地产投资比重过大。近两年,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抑制了房地产盲目投资和价格上涨,但是各地不但设法避开中央政策,还在加大城市建设和改造投资。一些地方政府一说发展产业,就想投资建设产业园区盖房子,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城建、轻产业等现象,实际是在搞变相的房地产。

此外,各地基础设施等公用事业投资猛增,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投资过大、过于超前的现象。

投资体制结构性缺失

首先是现有的法规和制度,并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

例如200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指导全社会的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前两年大家都还关注这个问题,而在近几年的投资高潮中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及了。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很多关于投融资管理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这些法规在近几年各地的大干快上中受到许多冲击,贯彻落实的情况并不理想。

其次是有关制度的缺失。例如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边界都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

再次是制度本身存在问题。例如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过多且不够规范。目前的审批制度不完全是计划经济的问题,而是政府职能问题,更是一些部门和官员的权力和利益问题。

例如人事干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查阅一些地方对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文件,只有考核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指标,而没有考核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指标,有的地方即使有,规定得也很粗泛,更谈不上考核投资效率和风险债务方面的指标。

地方政府投资也存在大量非理。地方政府在许多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中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讲市场原则,不进行市场调研,不做可行性分析,不遵守相关程序和制度,不执行已有规划和计划,不集体讨论,全靠长官意志。更多是由于政策导向问题,部分领导干部心态浮躁,眼睛向上,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总体来看,地方的投资效率很低下。目前我们对政府投资的绩效评价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统计办法和数据也很难准确计算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从现象看,主要还是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盲目投资,乱上项目,结果有效投资不足,投资回报少,效益差。

最终,大量的重复投资、产能过剩和地方产业同构、房地产空置率过高等,主要是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造成的,政府的无效投资无疑是最大的浪费。

融资负债风险不断积累

近两年,举国关注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担忧其风险失控。

2011年,国家审计署的意见是“总体看,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尚未超出其偿债能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可控,基本安全”。但这些测算数据和结论,距离实际相差甚远,和我们在地方工作的感受也不一样。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风险可控,基本安全”,而且要对地方政府的整体经济工作有更高标准。

这两年,许多地方政府的投资和负债规模超过了之前若干年之和,今后几年是还款高峰期,还本付息压力很大,地方财政非常紧张,这已成为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稳定的一大风险。

地方债务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底不清,心中无数;财税分配制度不尽合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和债务管理不善;地方国企存在问题较多;部分官员思维和行为方式错误。

出现这些问题,还是因为市场经济改革不到位,政府职能太越位,“无形的手”太弱势,“有形的手”太强势。

中国这种“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各级政府是实际上的投资经营主体、资源分配主体和利益主体,有些“公司化”了。各级政府已成为游离于市场企业主体之外的又一个庞大“准经济主体”,其结果是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且无人对此负责。

这种强势的地方政府行为,割裂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影响了中央宏观调控。我们既要继续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又要设法将其引导到正确方向,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因此势在必行。

投融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法规制度、人的道德行为等各个方面问题,需要综合研究解决。很多问题还要从宏观层面,从大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等方面入手加以解决。投融资改革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根据投融资逻辑关系和改革力度大小,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改革阶段。

近期:加强投融资基础性管理

当务之急,是加强地方政府对投融资的基础性管理工作,达到相对提高政府的投资效率,控制融资负债风险等有限目标。

首先要提高认识,执行法规,总结经验。各级政府要根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主要依赖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增量推动发展,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要提高地方政府整体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区域经济的投入产出比。

发达国家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投融资,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近年来,中国各地政府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探索,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等有许多成功经验,对各地都有借鉴意义,应当从国家层面进行经验总结和推广,以推动整体投融资体制改革。

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十二五”规划,制定“投融资总体规划”,认真研究测算各项投资建设所需资金规模,编制“融资负债规划”,即完整的大资金平衡计划;再与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一并制定完整的“投融资总体规划”。

其中重点在制定 “融资负债规划”。要设计好“地方政府债务解决方案”,把遗留的历史问题解决好,再由地方政府与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共同制定“融资负债规划”。

要建立对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评估考核体系,完善干部人事制度。为此要建立一套评估考核投资效果的指标体系和制度,促使地方政府提高投资效率和整体投入产出比。还要建立一套考核融资债务风险控制的指标体系和制度,促使地方政府合理降低债务比例和财务成本,合理缩短还债时间,特别是防止和控制把过多债务风险留给后任。

为了简便易行,真正落实,应该把对投融资的专业考核内容与政府审计工作相结合,作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要件之一。

中期:在现行体制内深化改革

中期的改革目标,基本是在现行体制内通过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政府投资,增加社会投资,加强外部制约。

要通过制度化建设,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推动投融资改革。200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八年后形势已发生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对这一《决定》进行修订。国家有关部委要尽快出台《政府投资条例》,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建议由国务院制定出台关于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相关意见(下称《意见》)。

为此,明确政府责任,按投资项目类型进行分工。政府投资主要放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项目上,放在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方面和关系国家重大利益的领域。还应根据这些项目的经营收益情况,分为非经营类、准经营类和经营类等类型的项目,政府主要负责投资公益性的非经营类和准经营类项目,基本不投资经营类项目。

要明确各级政府职能和责任分工,明确中央负责干什么,投资什么,地方省、市、县各级政府应该干什么,投资什么。

还要从投融资改革的角度,提出对财税制度改革的要求,这是投融资改革的基础。

应考虑明确划分各级地方财政支出用途、支出边界和支出责任,提高中央财政支出的责任和比重。要帮助地方政府完善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要改革税收制度,调整中央与地方分税的格局,合理提高地方政府税收比例;给地方政府更大的营收自,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改变主要依赖于土地收入的地方财政结构,探讨建立以地方为主体的税种和税源。

为此要减少政府投资、增加社会投资、创新投资模式。要根据地方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及有关人均指标等,制定地方政府投资率控制指标,对不同级别政府实行不同指标控制。

最终,要确立民营企业在投资中的主导地位。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公益性项目和垄断行业的投资,还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体制改革。

融资债务方面,要研究制定不同级别的地方政府负债率和债务率等指标,设定不同的限额标准,实行严格的限额管理。《意见》还应制定优惠政策要求,鼓励地方政府通过金融领域的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最近全国人大在研究《预算法修正案》,有关新增条款提出“预算分为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各级政府的全部支出和收入都应当纳入预算”。这是非常重要的,修正案一旦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执行《预算法》要求,把《预算法》作为管理和约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力武器。

还应建立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制度。有专家建议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指出地方政府负债是国家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可以用这一思路指导地方政府制定“投融资规划”,将来还可按照这一思路建立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制度。最终要将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管理,纳入地方经济发展宏观管理体系,将短期经济政策的长期成本显性化,将债务风险跨任期、跨部门之间的转移显性化。

还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的债务和信用管理。为此要支持建立社会化独立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开展对地方政府债务信用评级,并以专业机构报告形式公布地方政府债务情况,用市场和舆论推动政府提高债务透明度,建设“诚信政府”。

要制定政府投资项目及内部管理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要涵盖政府使用和管理的各类资源,作为计划及投资项目的依据,并将这一标准体系作为《意见》配套文件,当成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工作。

最后,应重新组合架构地方国有企业。不少地方国企架构混乱,且与投融资平台公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仅仅清理和整顿平台公司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对地方国企动大手术:

第一,明确规定省、市、县三级政府,每级只能保留一个国有控股公司,同时负有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职责;

第二,地方国有控股公司下面所有企业应进行重组,“合并同类项”并减少层级;

第三,规范省、市、县三级控股公司之间的关系,规范每一地区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并最终纳入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

第四,严格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企要“去行政化”,不得有行政职能和行业垄断等特权;

第五,地方国企要坚持市场化大方向,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维护企业的独立法人财产权,保证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远期:全面改革解决深层次问题

长期来看,不仅从经济领域,而且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以及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等领域全面推进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彻底解决深层次问题。还要通过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方投融资体制,最终通过市场支配经济要素流动。

市场经济体制应建立起自主决策、行为规范、责权利统一的多元投资主体体系,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市场有效约束的融资体系,全方位、全过程的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以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为此有如下两项改革建议:

一是从投资的角度,解决行业平均利润率差距过大的问题。

最根本的是,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防止过度投机,促进各行业平等发展,保证产业结构合理和经济运行稳定。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可以作为企业的参考,但不应通过行政干预去主导产业发展。

政府首先要放开市场准入,打破政府和国企对某些行业的垄断;其次要通过宏观调控,深化财税改革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通过更加灵活的结构性税率调整,调节行业利润率的过大差距;最后要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二是从融资的角度,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为此必须彻底改革征地制度和土地出让制度,进而改革土地收费制度,变一次性收费为长期征收土地税,或实行土地年租制度,或建立土地收益基金,规定当期政府可支配使用的比例。最终实现土地出让收支的跨期合理配置,以平衡不同任期政府的财税收入,并长期享受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

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要推动地方政府从投资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

政府不能作为一个经济主体,更不能作为一般的投资主体,即使要参与某些必要的经济活动,也应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出现,而不能靠行政权力干预和破坏市场。

规范和约束政府权力的核心环节,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中,投融资项目审批改革又是重中之重,最终要减少官员的自由裁量权。

可由立法机构和独立部门(类似过去的体改委)全面清理政府行政法规,尽快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审批法律体系和管理模式。原则上取消对民营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进而做到除有明确规定外,取消所有项目审批。

明确规范国企的行为和责任,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环节。政府和国企不应有自己的利益,更不能与民争利。只要不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政府和国企应退出所有经营性领域的投资。

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投资追求的目标是资本回报率,提高资本回报率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市场的营销,而这又有赖于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改善和价值观的驱动,特别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此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这不能只有良好愿望和许诺,政府要牺牲和让出部分权力和利益,包括经济资源分配权和投融资项目审批权。这些改革,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彻底解决现行投融资体制约束乏力的问题,还在于人事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

政府投融资决策等重大经济事项,不能领导个人说了算,一定要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有人负责且能追责,这是规范和制约政治经济权力的重要部分。

第5篇:投融资体制范文

如近日国务院纠风办在全国纠风工作会议中表示,在2007年纠风工作中,将加强药品成本价格调查和监测,改进药品价格核定办法,扩大政府定价药品范围,逐步推行对所有处方药实行政府定价。

哈佛大学博士郭凯评价这一政策说,“这真是一个相当有想象力的政策”。“药贵了,政府就来给处方药定价,房子贵了,政府就来搞限价房。”那么,白菜贵了,政府是不是再来给白菜搞定价或限价?“以此类推吧。反正这种政策背后的逻辑一定是:只要政府管住价格,原本越来越贵的东西就可以变得不贵。”

这种自以为通胀问题就是价格问题的错误观念,诱发了错误的政府行为。可是不是政府管住价格,原本越来越贵的东西,就不会更贵,就不会有通胀?任何在上世纪80年代使用过外汇券的人都知道,地上的外汇券价格远低于“黑市”价格。而任何在药品市场的人都知道,政府管住了这个名字的药品价格,那就换个名字继续涨价。是的,真正的市场价格并不是政府所能管制的,任何存在管制的地方,就必然因此而存在“黑市”,通胀只不过游离于政府管制之外,但并不等于不存在。

想想这种自以为有了限价,价格水平就能被约束住,管住了价格水平就管住了通胀等想法,颇像中国古人所言的“掩耳盗铃”,也像自找的“一叶障目”,以便“眼不见为净”。问题是,这类计划管制带来的,几乎必然是一个短缺经济,就像药价问题上,处方药价是果,处方药品供应渠道短缺才是因。

而这又是由错误的投融资体制改革观念所导致的,君不见当今药品投融资体制改革中,讲得最多的就是招投标体制改革吗?但这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励弘曾经评论指出,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为滞后的一部分,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就像药品供应渠道市场上的改革,如果仍旧把招投标体制改革当成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全部,那么药品价格就注定是扭曲变形的。

过去10年中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措施,集中反映在三个纲领性文件中: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九五”计划和“十五”纲要。仅就投融资体制而言,文件内容和实际措施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方向正确但实际上不到位。比如,用项目登记备案制代替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对企业出资建设国家非限制类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还有一类是说得很对,但不属于投融资体制改革范畴。比如,把建筑业改革(投标、招标、工程监理制)混同为投融资改革。还有一类根本在提法上就有错误。比如,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对于项目融资类的项目,当然需要成立项目公司,但是项目决策是由项目发起人、政府或者企业作出的,项目公司和项目一样,都是决策的产物。既然决策在先,项目公司在后,它就只能承担建设责任,不能承担决策责任。所以说,投融资体制改革这些年来根本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第6篇:投融资体制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投融资 投资渠道 建议

我县小城镇建设近年来发展迅速,以洒河、三屯两镇为例,两镇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发展铁矿开发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镇村经济实现了跨跃式发展。2007年财政收入洒河镇1089万元,三屯镇1348万元,分别增长了33%和28%,占全县财政收入34824万元的7%。几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按省、市的统一部署,结合各乡镇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在政策、财力等多方给予了扶持与帮助,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我县小城镇投融资体制的现状

当前我县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渠道主要有三种:

(一)镇村自筹建设资金。这种投融资渠道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为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镇村每年都适当自筹资金用于小城镇的道路改造、文化体育设施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洒河、三屯两镇自2004至2009五年间,每年自筹城建资金达百万元以上,仅2008年洒河镇就筹措资金760万元,扩建城区道路2.8公里。

(二)借用银行贷款。近两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理财观念有了新的转变,认识到了小城镇建设是改善投资硬环境的重中之重,“没有梧桐何以引凤凰”,敢于在小城镇建设上加大投入。洒河、三屯两镇分别贷款350万元和210万元,用于本镇道路改建5.6公里,道路照明5.6公里,城镇绿化3000m?,增建体育健身设施场所6处,提升了小城镇建设的档次和品位。

(三)县级财政安排小城镇建设资金。县财政每年在预算中都安排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2004至2009五年间,共安排小城镇建设资金百余万元。

二、小城镇建设中投融资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投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我县的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渠道除上述三种资金来源外,其他渠道几乎为零。为什么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改善?一是小城镇建设大多为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属无利行为,财政资金为保工资、求稳定,已很难再挤出一大笔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每年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二是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没有将小城镇建设真正融入市场经济,现在的管理体制是各级政府投资,政府管理,造成了对资本市场,民间投资、外商投赆的壁垒,政府的投入是净投入,无法开辟其他的投融资渠道。

(二)投资效果不明显。就我县洒河、三屯两镇的建设情况看,除2008年改扩建的城区道路、城区照明、城区绿化有明显效果外,其他投入只维持于修修补补,没有明显的改观和新的成效。在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既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日常维护实属两难境地。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量较少。按2008年洒河、三屯两个镇的财政收入和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投资比例看,所占比重甚微。

三、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的建议

(一)注重小城镇开发和建设并举,多渠道引入资金,提升小城镇建设的规模和档次。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中小城市的开发已程逐渐饱合趋势,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热点。为此,我们应把握这个机遇,做好小城镇建设这篇文章,一是应做到新城镇的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以较为优惠的条件引入开发资金,将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开发项目之中,做到“引凤入巢,借鸡下蛋”;二是吸引外资兴办小城镇企业园区。我县的自然环境优美,是个青山碧水的田园式县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享誉中外的“京东板栗”这块金字招牌,就是我们吸引外资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洒河、三屯两镇既是迁西板栗主要产区,又有铁矿和金矿的自然资源优势,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首选地势,为此,我们应制定一些法规允许范围内的优惠政策,创建宽松优越的投资环境,兴办一些有迁西特色的“日商板栗园”、“生态旅游园、“镇办工业园”等多种形式的开发项目,从而带动小城镇建设。

第7篇:投融资体制范文

关键词:金融市场化; 空间分析; 投资; 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02308

一、问题与文献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30年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所谓的“中国奇迹”。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市场机制已经逐步替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中推进,其目标是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不断渗入到投资的各个领域,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环境,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使中国从一个封闭的经济体蜕变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资高地。

金融市场化是指针对现有或传统的金融体系、运作方式、管理办法以及业务活动等方面展开的金融改革和创新活动,尤其是针对政府对金融的过度管制所进行的一系列逆向行为,主要包括了利率自由化、合业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构准入自由、资本自由流动。改革的目的是使金融行业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加全面与完善的服务。

20世纪60年代,以Goldsmith[1]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最早肯定了金融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他们对金融发展的特征、一般轨迹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认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出现扩大了金融资产的范围,导致了投资和储蓄分离,从而使金融活动通过投资和储蓄两个渠道提高经济增长率。Mckinnon和Show [2]于20世纪70年代观察到当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对金融的不当干预出现了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等金融“干预综合症”,并针对这一现象首次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

论。其后,Mckinnon [3]等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改进,提出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认为金融自由化如果按照一定次序进行,就能保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健性。Levine[4]的研究检验了约50个国家的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以及经济发展三者间的关系,认为就资本积累而言,金融体系通过改变资本积累率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而金融体系影响资本积累率的路径则是通过影响储蓄率或者重新配置资本到更有效率的生产部门来实现。Kaminsky[5]认为金融市场化包括对外汇领域资本账户和国内金融领域管制的解除。Vlachos和Waldenstrom[6]的研究发现在金融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 金融市场化增加了高度依赖外部融资产业的产出并促进了新企业的诞生。在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中,鲜见对转型期中国经验的研究。殷德生[7]运用区域金融一般理论,从区域金融结构、区域资源配置和区域货币资金流动等角度论证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目前对中国经验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金融体制市场化与区域投资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金融市场化不但能够促进投资信息的产生和传递,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的信息成本,而且还可为投资者评估投资机会提供有效的相关信息。金融市场化不仅可以降低投资交易成本,还可以实现资本集中并促使储蓄向投资转化从而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促进投资的发展,从而作用于整个经济系统,促使本国经济增长。Ndikumana[8]的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投资存在一种加速器提升效应(acceleratorenhancing effect),并强调与国内投资有关的是金融发展水平而非金融体系的形态。杨俊[9]采用门限模型验证了中国现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为线性关系。韩旺红[10]就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跨国比较分析,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总量的合理确定方法。张鹏[11]指出经济增长在地区间呈现差异性,与此相对应,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也表现出不均衡性。龙霞[12]研究了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是否过快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率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讨论。雷辉[13]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经济增长也反过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两者间呈现出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

从方法论的角度回顾以往的研究:韩廷春[14]采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利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模型,量化分析了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胥嘉国[15]使用基于工具变量法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曾五一[16]构建了一套统计指标对地区投资水平、地区金融发展、金融体系投资效率和运行效率进行了测度,利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以及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等计量方法来分析地区金融发展变量与区域投资变量之间的关系。贺小海、刘修岩[17]使用1987-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各省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二者的相互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当银行集中度降低时,东部地区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中西部地区小;并且,同一般均衡理论模型预测一致,各省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

目前绝大多数文献均未考虑经济变量地理空间上的相关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在传统的实证研究中大都假定各地区相关变量是独立的,不存在空间上的相关关系。然而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这一结论在许多研究文献中均已得到证实。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存在事实上的空间相关与集聚效应,就不能将具有空间效应的区位分布变量视为外生给定的,忽略空间效应将导致计量估计结果有偏。

基于此,本文总结前人关于金融市场化进程研究的基础,尝试从空间分析的角度,考虑各地区空间地理位置因素,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研究区域金融市场化水平对投资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有不少关于投资及经济增长、对外开放、金融发展等相关宏观经济变量的理论模型,比如最早的加速器模型以及随之发展出的现金流模型、Q-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参数估计方法在关于金融发展、金融深化与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了大量应用。其中Ndikumana[8]使用参数估计方法建立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以银行业结构和证券市场衡量的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对投资的影响。本文沿用Ndikumana [8,18] 的思路,使用参数估计方法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基本模型如下:

lnIit=α0+α1lnFit+α2gyit+α3lnTradeit+εit(1)

其中,地区下标i = 1, …,N;年份下标t = 1, ...,T;Iit为i地区第t年投资;Fit为该地区金融市场化进程指标;gyit为该地区经济增长指标;Tradeit为该地区对外开放指标;εit为误差项。

在该模型中,指标均采用各变量占GDP比值计算,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投资指标Iit 采用该地区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当年GDP的比值计算;经济增长率指标gyit采用该地区实际人均GDP增长率,从而消除各地区人口规模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对外开放指标lnTradeit采用该地区当年进出口总额与当年GDP之比的自然对数值计算。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指数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黄金老[19]、刘毅和申洪[20]、周业安和赵坚毅[21]、庄晓玖[22]、陈邦强[23-24]等人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黄金老[19]参照国外研究金融自由化的方法,使用了利率市场化程度、信贷自维护程度、机构准入自由程度、商业性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程度、业务范围自由程度、资本自由流动程度、社会融资的市场化程度和金融调控间接化程度8个指标来量化测度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刘毅、申洪[20]在黄金老[19]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增加了外汇储备需求程度指标,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其后,周业安、赵坚毅[21]综合二者指标体系构建了1978-2003年的中国金融市场化指数,并对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庄晓玖[22]使用利率自由化、信贷控制放松、进入壁垒降低、银行自治加强、银行产权多元化、证券市场改革、资本和经常帐户开放7个方面分指数构建中国金融市场化指数。上述研究均是衡量中国总体的金融市场化进程,而针对中国各地区的金融市场化进程的研究很少,陈邦强[24]沿用全国总体金融市场化进程测度的研究思路,采用8个基础指标构建了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相对指数,比较而言,其指标体系是现有文献中较为全面的。

本文在充分考虑中国金融市场化既有特点的前提下,沿用陈邦强[24]的方法构建了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相对指数,简单说明如下:各地区金融市场化总指数Finit包括4个一级分指标:金融中介市场化相对指数FAit、政府行为市场化改革相对指数FBit、金融市场自由化相对指数FBit、金融对外开放相对指数FDit。4个一级分指标分别衡量各地区金融中介、政府对金融的干预、金融市场、金融对外开放这4个影响金融市场化进程最主要的方面。一级分指标由8个基础指标构成,详细的指标设置和计算方法可参见原文。

本文使用1990-2007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统计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库。考虑到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政府快速推出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实现了紧急触底后的迅速回升,这并不能真实反映金融市场化对投资的作用关系,所以没有采用相关的年度数据。模型中各地区GDP、人口总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数据(包括当年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等变量数据均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分别按各地区GDP、各地区GDP指数及人口数计算得到。

三、空间计量分析

(一)模型介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相邻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使用空间计量回归模型能够克服传统回归模型忽视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的缺陷。空间计量经济学常见的模型是纳入空间效应(空间差异和空间相关)的空间常系数回归模型,它又分为空间自回归模型(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

空间自回归模型(SAR)主要探讨各变量在一个地区是否存在溢出效应,用于研究相邻地区对整个区域其他地区产生影响的情形。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y=ρWy+Xβ+ε (2)

式中:y为因变量;X为外生解释变量;W为空间权重矩阵;Wy为空间滞后因变量;ρ为空间回归系数,用于衡量地理溢出程度;ε为随机误差向量;参数β反映了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

空间误差模型(SEM)主要应用于地区间的相互作用因所处的相对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的情形。其数学表达形式如下:

y= Xβ+ε (3)

ε=λWε+μ

其中:ε为随机误差向量;λ为空间误差系数,用于衡量空间依赖作用;μ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向量;参数β反映了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参数λ衡量了样本观察值的空间依赖作用。

本文在基本模型基础上构建空间滞后模型(SAR)如下:

lnIit=α0+ρW lnIit+α1lnFit+α2gyit+

α3lnTradeit+εit(4)

构建空间误差模型(SEM)如下:

lnIit = β0 +β1W1nFit + β2gyit +

β3lnTradeit + εit(5)

εit = λW・εit + μ

其中:ρ是空间回归系数,反映样本观测值的空间依赖作用;W是空间相邻矩阵。该模型主要分析考察变量是否存在外溢效应。

(二)模型选择及空间相关性检验

对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之前,首先进行模型选择,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混合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次使用OLS面板回归的残差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检验标准包括Moran′s I、LMsar、LMerr、Lratios及Walds检验,原假设为:H0 : ρ=0或λ=0,即不存在空间相关性。最后选择恰当的模型进行估计,通过比较LMerr 和LMsar统计量的显著性来选择恰当的模型。Anselin和Rey [25]利用蒙特卡罗实验方法证明该方法对模型选择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但以上5种检验都是针对截面回归模型提出的,不能直接用于面板数据模型。为了将检验扩展到面板数据分析,可采用分块对角矩阵C=ItWn代替Moran′s I等统计量计算公式中的空间权重矩阵 [26]。具体方法为在MATLAB软件 本文主要使用Elhorst(2003)的极大似然法(ML)进行参数估计,使用由LeSage 和Elhorst等人编写的基于MATLAB的PANEL SEM和PANEL SAR程序(http:///),用MATLAB 7.6软件进行空间计量模型估计。

中输入普通0-1空间邻接矩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为0,如果地区i与j相邻,则Wi,j为1,否则为0。通过使用基于MATLAB软件的空间计量程序包所带函数,分别得到分块对角矩阵。其中W要经过行标准化处理,即用每个元素同时除以所在行元素之和,使得每行元素之和为1。检验结果见表1。

观察各检验值,各省间明显存在空间影响,为了消除空间相关性带来的偏差,本文使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其中LMsar统计量值大于LMerr统计量值,这表明空间滞后模型(SAR)是较好的选择。当然这种纯依赖计量经济学的判断并不十分严格,为此本文同时给出两类空间模型的估计结果。此外对于被解释变量投资,该变量随时间变化,自身变化不大,但对于不同省差异明显,因此本文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三)各地区空间模型结果

空间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分析如下。

SEM模型的拟合度指标R2以及自然对数似然函数值均大于SAR模型的统计值。因此,SEM模型是较好选择。在SEM模型中,除FB的统计值不显著外,其余金融市场化相对指数的t检验值均在1%检验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与投资存在极为显著的正向关系,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确实刺激了投资的增长。

经济增长指标gyit对投资的影响均在1%检验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在各地区金融市场化进程中,地区的经济增长带动了投资增长,这一结论与传统分析完全相符。地区对外开放指标lnTradeit在SEM模型中,系数估计值均通过了1%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地区投资增长幅度越大。

观察市场化指数的总指标与分指标的空间分析结果,基于地区层面的金融市场化进程在金融中介市场化、政府行为市场化改革、金融市场自由化与金融对外开放这四个方面对投资的影响显著不同。金融中介市场化FA对投资的影响较大,由于金融中介市场化包括了银行产权改革、银行信贷市场化、中介机构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业务经营自由化这些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关键特征,所以其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这也与中国发展的经验事实相符。政府行为市场化FB对投资的影响较低,且并不总是显著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行为市场化改革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且改革措施并未完全贯彻执行。金融市场自由化FC与金融对外开放FD对投资的影响作用与前二者相比较小,这两方面主要涉及到资本对外开放与汇率改革。

(四)三大地区子样本估计

本节采用上节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三大区域子样本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三大区域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实证模型使用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第一,比较SAR和SEM的检验结果,无论东中西部,模型均为SEM较优。

第二,东部地区仅金融中介市场化FA、金融市场自由化FC、金融对外开放FD的各项统计值显著;政府行为市场化FB和总指标FIN并不显著;经济增长水平与投资依然保持显著正向关系;对外开放指数lnTradeit同全国结论一致,在SEM模型中全部显著(表3)。

第三,中部地区仅在SEM模型中对外开放指数显著,这或是因为中部8省地理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因此就没有在区域内部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表4)。

第四,西部的金融市场化进程对地区投资的影响显著,各金融市场化指数的t检验值均1%水平下显著(表5)。观察SEM模型,金融市场化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金融市场化总指数所衡量的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程度大于四个单一指数衡量的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由此可知,为了更好拉动中国的投资增长,应从金融市场化进程的整体出发,综合考察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外开放指标对投资的影响显著为正,这与预期相符。

第五,经济增长指标gyit与投资的关系仅东部稳健,这说明在金融市场化进程中,金融制度变迁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具有区域性差异。三大区域lnTradeit 对投资的影响均显著,说明在金融市场化进程中,对外开放与投资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强,这与全国范围内对外开放与投资关联密切的结论一致。

第六,对三大区域的模型拟合效果进行比较,西部地区模型拟合效果最优。从市场化进程来看,东部、西部均大于中部的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金融中介市场化FA、政府行为市场化FB、金融对外开放FD三个方面对投资的影响均为西部地区最大,这可以说明在金融市场化进程中,西部地区在金融市场化改革中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了1990-2007年间中国各省份以及三大区域金融市场化进程与投资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空间地理因素所存在的影响明显,所考察变量在地区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金融市场化指数的测度结果揭示了金融市场化发展与投资的关系以及各地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均衡。改革初期,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省份;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西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中国金融改革制度推进以来,各地区的金融市场化进程以及全国金融市场化总体进程均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根据本文的空间计量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在总体上还处在欠发达阶段,亟需转变金融发展方式,继续推进金融改革与开放。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市场准入的条件和标准,鼓励不同层次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从而实现各类别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协调和联通。

第二,建立结构合理的多层次金融市场。积极发展货币市场,主要在于拓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透明度和效率,以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积极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同时引导货币经纪业务的发展,并积极发挥专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债券发行机制,在核准制发行债券的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以最终实现注册制发行,同时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信用评级机制并规范参与债券市场各类中介机构的运作。继续推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要强化上市公司治理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还要积极运用并购重组、产业整合等资本市场手段来提高经济效率。

第三,协调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国内金融环境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金融创新会带来风险,但金融创新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动力和金融深化的关键。因此,不能片面强调金融监管而抑制金融创新活动,应该在金融环境安全与金融创新之间找到一个最有效率的均衡点。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拓宽金融监管的范围,尤其是对基础性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其次,关注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问题,建立对系统性问题有效、及时的风险评估、监测和应对机制;最后,细化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促进各种监管机构包括央行与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参考文献:

[1]GOLDSMITH R.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McKINNON,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R].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3]SHAW E 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4]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 and agenda [J].Journal of Ecomomic Literature,1997,35(2):688-726.

[5]KAMINSKY G L,SCHMUKLER S L.Shortrun pain,longrun gain: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R].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2002,No.2912.

[6]VLACHOS J,WALDENSTROM D.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industry growt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5(10):263-284.

[7]殷德生.我国金融组织空间结构:路径、效率与改革[J].当代财经,2000(8):37-41.

[8]NDIKUMANA L.Financial development,financial structure,and domestic investment:International evidence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5,24:651-673.

[9]杨俊,刘.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门限效应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14-18.

[10]韩旺红,杨海.对我国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武汉金融,2003(1):28-32.

[11]张鹏,向家敏.制度变迁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52-56.

[12]龙霞.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3]雷辉.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对外贸易大学学报,2006(2):50-53.

[14]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1(3):31-40.

[15]胥嘉国.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距以及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6.28(6):22-26.

[16]曾五一,赵楠.中国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及区域资本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4):35-42.

[17]贺小海,刘修岩.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南方经济,2008(10):14-24.

[18]NDIKUMANA L. Financial determinants of domestic in subSaharan African: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J].World Development,2000,28(2):381-400.

[19]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0]刘毅,申洪.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度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2.28(9):39-46.

[21]周业安,赵坚毅.我国金融市场化的测度、市场化过程和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05(4):68-78.

[22]庄晓玖.中国金融市场化指数的构建[J].金融研究,2007(11):180-190.

[23]陈邦强,傅蕴英,张宗益.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结构、政府行为、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见的影响研究[J].金融研究,2007(10):1-14.

[24]陈邦强.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第8篇:投融资体制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发展,从而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巨大的公路建设资金只靠财政投入及公路规费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投融资思路,拓展投融资空间。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积极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

国有高速公路资产也要纳入社会管理体系,建立与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相配套的管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高速公路资源的最大效益。据初步估算,全国已建成5.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每公里公路按4000万元现值计算,存量资产也突破了2.2万亿元。高速公路产业开发成为高速公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个新课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产业开发的主要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土地开发:高速公路的修建国家给与了大量优惠政策,特别是低价划拨充足土地,并且公路沿线土地都迅速升值,我们要做好土地这文章,进行房地产开发、出租、收取土地增值费等。

1.2广告开发:高速公路要利用本身拥有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收费站、加油站、服务区、停车场、收费票据等载体上经营广告业务,收取广告费。

1.3旅游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开发日趋火爆。

当然,以上产业开发不能违背国家政策,虽然国家与高速公路产业开发有关配套政策还没有出台,但我们可以利用注册公司的形式进行开发,所得收入全部用于高速公路建设。

2充分利用交通规费收入资金,降低收费成本

交通规费收入资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

通行费征收主要目的是作为道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工具达到偿还投资成本,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能有今天的成就,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实施的收费公路政策密切相关。为了多渠道筹集公路建设资金,政府出台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公路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等级和规模的公路,可以依法收取车辆通行费”。近年来,偷、逃、抗缴通行费的现象日益严重,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我们要加强高速公路管理,严厉打击偷逃高速公路通行费行为,保持高速公路通行费快速增长。同时降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成本。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新建一条高速公路即成立一个公司或管理处,新成立的公司或管理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队伍管理和购置设施设备,这样必然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改革高速公路管理模式,建立与高速公路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降低收费运营成本。

2.2车辆购置附加税、燃油附加税收入

可以看出,自1984年在我国诞生收费公路以来,确实为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带来了开创性的变革,没有收费公路就没有今天便利的公路交通条件。因此,必须坚持收费公路政策,推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收费站点的设立,人民群众的意见也日益增加,这与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也不相符。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收费公路的管理,规范公路收费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对收费定价实行听证制度,及时撤销不符合条件的收费站,实行政务公开,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收费政策,支持收费工作,创造良好的收费环境。

3高速公路企业债券融资

公路债券是公路企业为投资于公路建设项目,按照法定程序发行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债券融资作为企业外部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总体规模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发行次数都远远超过了股票融资。以美国为例,企业的资金来源,债券占29.8%,银行贷款占61.9%,股票只占2.1%,其他占6.2%。从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企业债券融资放开了限制,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融资需要和市场资金供求情况发行多种形式的债券。

2006年4月7日,山东高速公路集团发行10亿元公司债券,债券期限为2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为4.10%。这是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的首支企业债券。本次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将全部用于山东境内高速公路建设等项目,里程共计289.79公里,计划投资总额93.16亿元。本次债券的成功发行拓宽了山东高速公路建设融资渠道,筹集到了巨大的公路建设资金,降低了融资成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转让收费公路经营权及施行股份制

股份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筹资方式是经营权转让制度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建设。1996年9月18日,我国颁布了《公路经营权有偿转让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转让方获得的转让公路经营权收入,首先用于偿还被转让公路经营权的公路建设贷款和开发新的公路建设项目”。在收费制度形成以后,公路经营权转让制度是收费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资金积累缓慢,在公路建成的早期,交通量较低,收费额较少,收费额与贷款偿还数量不相匹配,难以偿还到期本息。在公路经营到一定时期以后,现金流才会逐渐增大,为了解决现金流与贷款偿还之间的错位问题,把未来的收益提前变现,用于偿还贷款,高速公路收费经营权的转让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未来预计收取的通行费提前集中获得,迅速筹集到大量的资金,也达到公路资产变现的效果。

5结论

纵观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的确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也存在投资过快、过热现象,盲目投资、重复修建现象时有发生,建设质量有待提高,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佳融资方式,以上融资方式也可以相互配合利用,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投融资体制,从而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

参考文献:

第9篇:投融资体制范文

[关键词]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思考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公路快速发展、加大投资力度的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要求公路总里程达到230万公里,五年新增3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6.5万公里,新增2.4万公里。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数万亿元的巨额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才推动了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完成“十一五”公路发展的艰巨任务,仍然需要继续推动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因此,认真思考、总结、完善公路投融资体制,对公路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回顾

建国初期,公路建设由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中央政府负责国家干线公路的规划与修建,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公路的规划和修建。1958年,中央政府决定,除国防公路仍由中央政府专款投资建设外,将其他公路的建设与管理权全部下放到地方,中央政府基本建设中从此不再列公路建设项目,而改由地方政府计划安排。

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公路建设投资主体单一,政府是惟一的投资主体,而且中央政府把繁重的公路建设投资任务交给地方,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有限,难以拿出充足的资金发展公路。公路建设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运货难、乘车难,运力与运输要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把解决公路瓶颈制约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开始了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1984年,国务院作出允许贷款或集资修路收取车辆通行费(即“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决定。1997年颁布的《公路法》,以法律形式对政府收费还贷公路、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收费公路及公路收费权转让作出了明确规定。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加快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各地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公路投融资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

1.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做项目业主,贷款修路、收费还贷。2.由各级政府集资修建收费路。3.利用国外政府和银行贷款修路。4.鼓励国内外各类经济组织投资修建高等级公路,包括股份制、BOT方式等。5.出售现有收费公路的全部或部分经营权,再投入新路建设,滚动发展。6.选择经济效益前景好的高等级公路,明晰产权,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发行股票,在金融市场融资。

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正是在这种新体制下,我国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迅速达到4.1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发展速度令世界惊叹。据交通部统计资料,“十五”期间我国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23万亿元,超过建国后前51年完成投资的总和。道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占到综合运输方式的92%和72%,为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公路建设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符合公路建设发展经济规律,符合我国国情,改革的经验值得充分肯定。

二、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在充分肯定我国公路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近年来对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一些意见,主要是收费公路、收费站点过多,增加了运输成本。对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收费公路约15万公里左右,占全世界收费公路总量的70%。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各级政府财力不足是根本原因,但在具体操作上也存在对公路经济学属性认识偏差的问题。

1.公路是基础产业,从本质上讲是公共产品,绝大部分公路应由政府无偿提供。公路建设资金需求巨大,政府财力无法满足,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公路发展要求迫切,各地运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形成了较大数量的收费公路。这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加快公路发展中出现的情况。

2.从经济规律看,由于存在道路级差效益,适度建设收费公路是符合公路经济规律和公平原则的。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数量的收费公路。但发达国家在修建收费公路时,一般比较重视道路的级差效益,主张要提供与收费公路平行的不收费公路供公路用户选择,使用者可选择是以支付公路通行费为代价来换取增加运输量、降低运行成本、缩短运距、节约时间、减少交通拥挤等道路使用效益,还是以忍受不便为代价来换取在公路上免费通行的权利。我国在规划、建设收费公路时,没有充分考虑道路级差效益,常常出现多条收费公路并行现象,使人们有到处是收费路的感觉。

3.随着公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等级公路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公路严重匮乏,技术等级普遍偏低,很多地方为建成一条二级公路而欢欣鼓舞,人们把二级路收费视为理所当然。现在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高速公路作为体现道路级差效益的高等级公路收费,人们从心理上是能够接受的,但很多二级路在人们心目中已不再是当年的高等级公路,对其仍然收费就产生了质疑。

这些问题已引起高层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明确提出公路发展坚持非收费公路为主、适当发展收费公路。面对这些问题和情况,必须进一步完善公路投融资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我国公路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对收费公路作了明确界定:高速公路连续里程30公里以上、一级公路连续里程50公里以上,中西部地区二级公路连续里程60公里以上。

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符合我国公路发展阶段性实际的,也是符合公路发展经济规律的。但由于目前我国公路投融资体制还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政府对公益性质的一般公路投资力度不够,各级政府及其交通主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困难。为此,对完善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建议如下:

1.国家财政应承担起一般国道的投资责任。长期以来,国家基本不向一般国道建设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实施,这是造成一般国道收费站点多的主要原因。现在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财力大大增强,中央财政对今后一般国道的建设和改扩建应承担主要投资责任,以避免新设收费站点。

2.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性资金对公路建设的投资。要按照《公路法》规定,省道主要由省级政府投资,县道由市、县级政府投资,县、乡、村三级是乡道、村道的投资主体。目前,各级财政对公路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地方公路建设主要靠养路费,而养路费顾名思义主要应是道路养护资金,而不是建设资金。各级财政从公共财政理念出发,应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支出。养路费作为国家为公益事业发展而依法征收的税费,要严格征管,不能挪用,也不宜为发展某个产业而减免,否则会对全社会的福利造成损失。

3.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中西部地区的二级公路,仍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业主多层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的改革方向,加大筹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

4.由于公路所具有的巨大的外部经济特性,各级政府要继续从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公路建设优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