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基础设计范文

建筑基础设计精选(九篇)

建筑基础设计

第1篇:建筑基础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 基础设计 ;住宅建筑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rowing urban population and land for construction was increasingly tense,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has been a rapid development. For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desig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on the basis that it is a residential building structural safety guarantee.Key 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the basis of design;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亦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及辉煌的成绩。新时代下,配合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住宅建筑强调构筑物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必须由传统高效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住宅的生态性,即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等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新理念。近年来,因住宅建筑基础设计不当,而导致墙体开裂、房屋倾斜甚至倒塌的事故时有发生,大家越来越关注住宅建筑美观的同时,也更加关心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及基础设计。

一.住宅建筑结构设计

住宅建筑结构设计是住宅建筑发挥使用功能的基础,需遵守住宅建筑的功能、美观、经济和环保四项基本要求。具体设计阶段包括四个部分:方案设计、结构分析、构件设计、绘施工图,基础设计在这四个阶段均需参与。一个满足安全、适用、经济、便于施工等原则的基础设计方案,是结构设计人员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住宅建筑的基础设计

1、基础设计的要求及类型选择

1.1 基础设计的要求

住宅建筑由于层数多,上部结构荷载很大,使其基础具有埋置深度大、材料用量多、施工周期长、工程造价高等特点。为此,住宅建筑基础设计时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基础的总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应满足规范规定的允许值;

(2)满足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桩基承载力的要求;

(3)地下结构满足建筑防水的要求;

(4)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不仅考虑基础本身的用料和造价,还应考虑土方、降水、施工条件和工期等因素。

1.2 基础类型的选择

住宅建筑基础的选型应根据上部结构、工程质地、抗震设防要求、施工条件、周围建筑物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应选用整体性好、能满足地基的承载力和建筑物容许变形要求并能调节不均匀沉降的基础形式。

天然地基上的筏形基础比较经济,宜优先采用,必要时也可以采用箱型基础;当地质条件好、荷载较小且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时,也可以采用交叉梁基础或其他基础形式;当地基承载力和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上时,可采用桩基或其它合适的基础形式。

基础是否发生倾斜是住宅建筑是否安全的关键因素。住宅建筑由于质心高、荷载重,对基础底面一般难免有偏心,故在沉降过程中,建筑物总重量对基础底面形心将产生新的倾覆力矩增量,而此倾覆力矩增量又产生新的倾斜增量,倾斜可能随之增长,直至地基变形稳定为止。因此,为减少基础产生倾斜,应尽量使结构竖向荷载重心与基础底面形心相重合。在新《高层规程》规定中,删去了02规程中偏心距计算公式及其要求,并不是放松要求,而是因为实际工程平面形状复杂时,偏心距及其限值难以准确计算。

2、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

住宅建筑必须有足够的埋置深度,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足够的埋置深度可以保证高层建筑在水平荷载(风荷载和地震力)作用下的地基稳定性,减少建筑物的整体倾斜;另一方面可以使地基的附加压力减小,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基础的沉降量,另外还有助于限制基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摆动,使基础的底面上反力分布趋于平衡。基础的埋置深度对房屋造价、施工技术措施、工期以及保障房屋正常使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基础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埋置深度。

基础的埋置深度指有效埋深,一般指自室外地面算起,天然地基算至基础底面的下皮标高,桩基础算至承台的下皮标高;当室外地面不等高时,应按照较低的一侧算起;当地下室周围无可靠侧限时,应从具有侧限的地面算起。《高层规程》规定,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对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可取房屋高度的1/15;对桩基础,可取房屋高度的1/18(桩长不计算在内)。当建筑物采用岩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及有可靠依据时,基础的埋置深度可适当减少。

3、主要的基础设计方法

住宅建筑常用的基础形式有筏形基础、桩形基础、箱型基础和交叉梁基础,本文由于篇幅有限,仅就其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筏形基础和桩形基础的设计方法简单介绍。

3.1筏形基础设计

3.1.1 筏形基础及其设计方法

筏形基础也称为片筏基础或筏式基础,是住宅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它适用于住宅建筑地下部分用作商场、停车场、机房等大空间房屋的情况。筏形基础整体刚度大,能有效调节基底不均匀沉降,并有较好的防渗性能。

筏形基础可分为平板式和梁板式。平板式是一块厚度相等的钢筋混凝土平板,其厚度通常为1-2.5m,故混凝土用量大,但施工方便,建造速度快。梁板式的底板厚度较小,在两个方向上沿柱列布置有肋梁,以加强底板刚度,改善底板受力。

筏形基础的设计方法根据采用的假定条件不同可分为刚性板方法和弹性板方法两大类。当地基土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平板式筏形基础的厚跨比或梁板式筏形基础的肋梁高跨比不小于1/6、柱间距及柱荷载的变化不超过20%时,高层住宅建筑的筏形基础可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按倒楼盖法(即刚性板方法)进行计算。

3.1.2 筏形基础的配筋计算及构造

筏形基础的底板一般仅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肋梁应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对平板式筏基,按柱上板带的正弯矩配置板内底部钢筋,按跨中板带的负弯矩配置板内上部钢筋。钢筋间距不应小于150mm,宜为200-300mm,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采用双向钢筋网片配置在板的顶面和底面。筏形基础的配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平板式筏形基础的底板和梁板式筏形基础的肋梁,其纵横方向的底部钢筋尚应有1/2―1/3贯通全跨,且其配筋率不应小于0.15%,顶部钢筋按计算配筋全部贯通。

筏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垫层厚度通常取100mm。当有防水要求时,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按规范要求确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3.2 桩基础设计

3.2.1 桩基础及其类型

桩基础是住宅建筑中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适用于建筑上部结构荷载较大、地基在较深范围内为软弱土且采用人工地基不具备条件或不经济的情况。桩基础由承台和桩身两部分组成(如图3.1所示),承台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并把它分布到各根桩上。因此,在承受竖向荷载时,桩基础的作用是将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桩尖传递到深层教坚硬的地基中,或通过桩身传递给桩身周围的地基中;对于水平荷载,主要是依靠承台侧面以及桩上段周围土体的挤压力来抵抗。

桩基础的分类方法比较多,按照桩的传力方式可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按桩身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混凝土桩、钢桩和组合材料桩。桩的类型选择应该根据上部结构、施工条件和经验、制桩材料供应条件等综合考虑,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工程质量。

图3.1 桩基础示意图

3.2.2 桩的布置和承台构造

桩的布置至少应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等直径桩的中心距不应小于3倍桩横截面的边长或直径;扩底桩中心距不应小于扩底直径的1.5倍,且两个扩大头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m。

(2)布桩时宜使各桩承台承载力合力点与相应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并使桩基在水平力产生的力矩较大方向有较大的抵抗矩。

(3)平板式桩筏基础的桩宜布置在柱下或墙下,必要时可满堂布置,核心筒下可适当加密布桩;梁板式桩筏基础的桩宜布置在基础梁下或柱下。

(4)柱顶嵌入承台的长度,对大直径桩不宜小于100mm,对中小直径的桩不宜小于50mm,混凝土桩的桩顶纵筋应伸入承台内,其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桩基承台是上部结构与桩之间相联系的结构部分,其平面形状有三角形、矩形、多边形和圆形等。桩基承台的构造,除要满足抗冲切、抗剪切、抗弯承载力和上部结构的要求外,承台的宽度不应小于500mm。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0mm;对于条形承台梁,桩的外边缘至承台梁边缘的距离不小于75mm。承台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300mm。

承台的配筋:对于矩形承台,其钢筋应按双向均匀通长布置,钢筋之间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对于三桩承台,钢筋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且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围成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范围内;承台梁的主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还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关于最小配筋率的规定,纵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架立筋不宜小于10mm,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当有混凝土垫层时不应小于40mm。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基础的设计也更加注重。总之,结构设计是个系统、全面的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活的创新思维和严肃的工作态度,设计人员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基本构件的计算,做到知其所以然,不断学习先进的计算理论,加快高强、轻质、环保等新型建材的研究与应用,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

参考文献

第2篇:建筑基础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近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使得可用城市土地越来越少,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原本不多的人均土地变得更少。为了缓解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人均土地减少,市政部门一方面扩大城市面积,将原有近郊开发,提高城市土地面积。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老城区改造,通过高层建筑的建设将土地使用率提高。高层建筑物,因其对地基和基础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竖向下沉及水平位移)的要求较高,又因城市空间的局限性,导致城市高层建筑的地基及基础的设计等比较复杂。综合各种因素及大量的工程实际经验,近些年来大直径、深长或嵌岩灌注桩往往成为高层建筑地基处理的主选方案。空间的局限性也使得空间的使用向地下发展,高层建筑把地下室与基础结合起来,做成箱型或者筏型带桩基础,再利用地下空间的同时更好的解决高层建筑的变形沉降及承载力的问题。

1 地质勘察

高层建筑已经在城市中推广开来,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诸多便利,一幢高层建筑能提供上万个工作职位,已相当于一个小城市的规模,人们在同一个屋檐下交流,方便快捷。然而对建筑本身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层建筑工程比起一般工程投资更大,前期工作准备时间更长,技术要求更高。精准和更为时效的地质勘查无疑会为后续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勘察的主要包括对场区的地震地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这将为基础方案的选择和分析提供依据。就目前我国的高层建设情况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前期工作时间不足。国外高层项目一般准备时间都在五年以上,有的甚至达三十年。而我国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甲方的投资规划,投资理念等导致工期紧迫,准备时间往往较短。这样在对地下断层、地震活动规律、基础形式的选择和试验、基坑对周面的影响等准备不够充分,不能提供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案,而仅仅满足一般性要求。

现行规范的一些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工程需要。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地下水的下降;一个是新的课题的出现。水对土的强度和变形有着很大的影响,地下水在下降的过程中受到隔水层的影响,在下降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层地下水的分布格局。对于已经解决和正在面对的课题,总结不足,没有提炼出共性的东西,还不能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文本。空间的限制不仅让建筑向空间发展,同时也向地下发展,这样对于基础埋置深度超过20m的高层建筑基础将与周围的地下广场、地下车库等协同工作。以上问题相互关联,也是发展的结果。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是应有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有些工程准备时间是挺长的,只是时间都浪费在了程序和手续上了。如果能简化程序,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地质勘察和基础选型和试验上,那么基础的设计将能更好的反应地质的变化,节约不必要的浪费,安全性也将有更高的提升。其次是新的计算方法的研究探索。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为新的计算方法的提出和验证提供了保证。工程周期短造成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基础设计偏于保守,也就是说承载力要大于实际需求。如上述地下水下降不均匀导致地下水分层的问题,若按地下最高水位考虑比起按多层水考虑计算得出的基础弯矩和剪力偏大。因此尽应根据工程实际的变化调整计算方法,使得基础的设计和选型更为科学合理。最后是对于众多地下工程和基础的一些相互作用和影响还没有展开系列的研究工作,对次还没有清楚的了解,为此应当未雨绸缪,为将来城市的发展扫除障碍。

2 基础选型

高层建筑基础选型是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关键。合理的选择基础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高层建筑基础选型设计的因素众多,包括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上部结构体系类型、施工技术条件和周围环境等,同时要保证所选型式满足造价要求。因此,基础选型应具备身后的理论基础和长期的工程经验。所以基础选型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基础方案选择时,常常应使所选系统能较好的满足多个目标要求,并能实现性能目标的优化。即要满足经济技术性能的要求,还要考虑满足施工性能及其与上部结构、地震性质、周边环境与基坑支护等的适应性等方面的性能,同时,在诸多的性能目标之间,常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部分目标之间还具有矛盾性的特征,选型优化首先应抓主要问题,兼顾协调次要性能,如果片面考虑抓大放小,将使性能得不到优化。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与工程基础的内涵与外延的扩展,是很多地基处理方案融合、吸收了深基础的特点,其处理深度与适用范围得到了延伸和拓宽,为满足各类地基处理的要求提供了可能;同时,地基基础技术的发展,有关基础形式与地基处理方案的融合,使地基基础的艰险有日益模糊化的趋势,实际工程中出现了一些性能优良的地基与基础融合体,如复合桩筏(箱)基础、复合桩基等。

在基础实际设计过程中,常常需要经过设计、计算、修改、再次计算等多次反复进行,导致耗费时间,效率地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得设计人员的计算工作量减轻,将经验性的判断分析以及规范条文等繁琐的工作交由计算完成,从而提高了基础选型的效率和设计质量。

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高层建筑的基础常常面对施工中遇到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问题,由于工程师过于注重工期而忽视施工中的一些材料特性,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往往导致混凝土开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主要是由于水泥水化时放出的热量难以散发,在内部蓄积起来,引起结构内部温度升高,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开裂。因此在设计时应采取以下措施:适当的分层分块,合理设置施工缝和后浇带,以减小约束应力。

科学地选择配筋形式。从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施工性能来讲,钢筋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承担和传递应力,二是给混凝土的教主和密实增添了障碍。前者可以阻止混凝土裂缝的扩展,而后者则是阻碍混凝土的流动,钢筋越密,阻碍作用越强。

通常规定,混您泥土中集料粒径不大于钢筋最小间距的1/3。因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应注意这一矛盾,科学地选择配筋形式。

即要考虑结构跟部分的受力特征,又要考虑施工。尽可能采用较晚龄期的强度。采用什么龄期的强度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所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过分的强调早强则限制了矿物外加剂的使用,而矿物外加剂的掺入将使得混凝土的放热量降低,但是早期强度贡献较小,主要是贡献于混弄土的后期强度。

预置冷却水管。大体积混凝土之所以特别注意混凝土的放热量是因为混凝土内部的热量不易散发,使得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提高,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埋设冷却水管可以通过循环水带走混凝土浇筑快内部的热量,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减小内外温差。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在与岩石地基或混凝土垫层之间设置隔离层。约束是导致混凝土在产生各种非力学变形时开裂的重要条件。在混凝土与地基之间设置隔离层有利于减小他们之间的约束,因而可减小开裂的可能。

4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迅速,而基础作为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被业内人士所重视。高层建筑基础承担着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给地基的重要作用。基础工程所耗费钢材大、水泥用量多、施工难度大,都造成基础工程造价在整个工程中比重较大,而且当地质条件复杂时,比重还会增加。因此,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是保证建筑结构安全、降低工程造价的一个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小松.探讨桩基础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科技信息,2009,(9).

[2] 吴盛有.浅谈桩基施工技术设计与施工控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8).

[3] 李常.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分析[J].科技信息.2012,(2).

[4] 丁振华.浅谈桩基础工程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及处理措施[J].价值工程.2010,(11).

[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6]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第3篇:建筑基础设计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基础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随着房建工程的不断发展,房屋建筑一直趋向于复杂化,这使得结构设计成为了影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基础部分的设计尤为关键。基础设计关系到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也影响建筑后续工作,无论新技术如何应用,建筑业如何发展,基础设计作为房屋建筑安全稳定的根本,其重要性都是一成不变的。

2.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从大的意义上说,房屋建筑结构主要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的是房屋的建筑结构,一方面指的是房屋的户型结构。而房屋建筑工程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保证工程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在能够保证工程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的发挥的同时保证工程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提高工程建筑物的性价比。

3.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设计人员在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着手,需要与业主进行良好的、有效的、及时的沟通,确保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既符合客观方面的需要,也符合主观方面的需求;其次,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有提前量,现代的房屋建筑工程在进行基础设计的过程中,将重点都放到了房屋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以及一些上部结构的构件(例如梁、板、柱、楼梯、雨篷等)方面,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弊端,因为很多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并没有完全的结合实际情况,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遇到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

4.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现状总体上还是十分不错的,但是,在目前我国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发展的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还需要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结构平面图的绘制问题

绘制结构平面图属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设计人员在绘制房屋建筑工程的结构平面图时,需要从整体出发,从大局出发,需要把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到首位,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房屋建筑工程的防火等级、抗震等级、防水等级以及保温等级,其中,抗震等级最为重要,同时,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及局部的受压性。

4.2屋面结构图的设计问题

一般而言,房屋建筑工程的屋面都为坡形,当建筑板之间的空隙过大,就采用梁板式的楼板;如果建筑板之间的空隙不大,就采用折板式的楼板,确保屋面结构图的设计与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设计能够相融合。

4.3大样详图的设计问题

设计人员在绘制房屋建筑工程的大样详图时,需要确保图纸的细致性和全面性,设计人员在绘制过程中,需要从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的受力性的角度出发,同时,力争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房屋建筑工程外形、结构以及尺寸的一致性。

4.4楼梯方面的设计问题

设计人员在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楼梯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需要考虑的就是楼梯板的挠度问题,需要保证上下层之间楼梯梁位置的一致性和精准性,同时,设计人员还要注意首段的楼梯板的基础沉降问题,如果在房屋建筑工程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楼梯梁进行统一的、规范的设置。

4.5基础方面的设计问题

设计人员在对房屋建筑工程的基础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证基础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对混凝土的选用方面,还需要注意考虑到结构的适用性和耐久性,以荷载为参考依据对基础的宽度进行及时的、适当的调整,为房屋建筑工程整体的结构的合理性提供保障。

5.房屋基础设计的要求

5.1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特点是层数多,上部结构荷载大,使得基础埋置深度大、在材料的使用上也耗费量大、施工周期较长、工程总造价较高。因此,高层建筑设计时应注意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基础的总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应严格遵守规范规定的允许值;二是对复合地基或天然地基承载力及桩基承载力的要求要满足;三是地下结构做好建筑防水满足规定要求;四是不仅对基础本身的耗材和造价进行考虑,还要对土方、降水、施工条件与工期长短等因素进行考虑,对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虑。

5.2多层建筑

一般砌体结构建筑,应该严格按照建筑的抗震设计的规范要求,并在行动中真正的做到:要优先的采用横墙承重或者是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在布置上最好能够均匀的对称,并且沿着平面进行对齐,沿竖向的面也应该上下进行连续。钢筋砼多层建筑结构的布置,应该尽量的采用规则的结构。如果结构比较复杂,可以预先设置好防震缝,并且将防震缝两侧分割成为各规则的结构,单元为单位,结构布置以少设缝为宜。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使防震缝的设置以及伸缩缝、沉降缝可以得到统一。

6.加强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主要措施

6.1对软弱地基基础设计

局部软弱地基的基础设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时应在满足地基承载力及土层不发生整体破坏的前提下,以基础的沉降量为控制条件,满足使用要求和地基规范允许的沉降量是可以做到经济合理的。在改变地基条件的情况下,还需配合改变基础的设计,一般情况下,变更基础的尺寸,可以有效地调整基底附加压力的分布和大小从而改变地基变形值。当基底附加压力相同时地基的变形是随基底尺寸的增大而增大,而在确定的荷载下若增大基底面积,将会使地基的变形量减小。当然在验算地基变形,调整基底尺寸时还应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软弱粘性土中采用卵石桩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加速固结沉降,改善地基的整体稳定性。有关软弱土地基,处理的方式方法也有多种,同样又受各种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用一种固定模式确定某种处理形式好,因此在场地条件不同的情况下,须经过分析研究再做决定。

需要注意的是,对每个建筑工程都要求设计人员认真编制方案比较说明书,综合评定基础类型,因此应加强对设计人员的管理。一个好的基础工程必须具备能安全地支承上部结构并能巧妙地将荷载传递到下部地基中,它在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必须具有最小埋深,良好的稳定性能,又能将沉降和差异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同时还要具有造价经济、施工简便、对周围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因而,要求设计人员在基础设计中,对所建工程的地质性质和地貌概况、周围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在设计计算中,对其参数、理论的精确度和适应性要进行研究,经多方案比较和调整偏差后,才能确定技术上合理、经济效果最佳的基础类型。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提出明确合理的观点,并形成书面文件。

6.2做好屋顶结构图设计

由于近年来各地“平改坡”的呼声较为严重,为符合客户需要,目前很多房屋建筑大都采用坡屋面的结构形式。这一结构形式主要有梁板式与折板式,若建筑板的跨度较大且建筑平面不规则,屋脊线的转折和屋面坡度复杂,因而基于此种坡屋面大都选择梁板式。反之,则采取折板式。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这两种板都是偏心受拉构件。板配筋时,为有效抵抗拉力,应拉通部分或全部板负筋。板厚度应根据构件而定,通常不低120mm,并在梁板折角处布置钢筋大样示意图。

在设计屋坡面板时,为确保施工操作人员更好的理解图纸,应采取大样详图与剖面示意图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因而作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空间感,就房屋建筑的整体构造做到心知肚明。以整体的视角掌握房屋建筑结构大局,以细微的设计体现其实用价值,坚持这一设计理念,所设计的图纸方能使施工技术人员一目了然的明白设计者的意图。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屋面起坡会导致阁楼层的部分墙体超过高度,因而在设计时就应与门窗顶相结合设置圈梁,从而降低墙体计算高度。

6.3强化楼梯样图设计

在绘制楼梯样图时,应注意楼梯板挠度的控制,楼梯梁梁下的净高度必须满足建筑要求,确保楼梯梁位置上下层互相统一。若局部不符合则应采用折板楼梯,并注意折板楼梯钢筋,尤其是内折角处应断开并分别锚固,从而预防局部应力的集中,注意楼梯板的宽度和梁下净空要求,如果是首段梯板,应充分考虑基础带来的沉降,并在必要时设置梯梁。

6.4做实基础设计

在设计基础时,应注重混凝土标号的选择,并确保与结构耐久性要求相符。基础配筋必须确保与最小配筋率相关要求相符,条基交接处的钢筋设置必须选用标准图或详图,且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不能重复利用,并注意基础宽度的调整。若局部墙体的局部荷载较大也应就基础宽度进行调整,对于基础图中的构造柱,若定位不明确应进行精准定位。

结束语

总之,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工作。作为设计人员,做好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是确保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在设计工作中做好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尽可能的提高房屋建筑的功能,从根本确保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质量,进而确保房屋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建鑫:《高层建筑结构地下室和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山西建筑》,2011年04期

[2] 宋春霞 张玉忠:《高层住宅局部框支结构设计要点》,《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23 期

[3] 杨国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与几个常见问题的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9期

[4] 李剑波:《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异形柱节点受力特点分析》,《价值工程》,2011年01期

第4篇:建筑基础设计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基础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new building more and more, house prices rising unemployment, people for housing demand is also pretty strong. But, housing construction is a complex project, especially in people for housing demand is higher and higher today, housing construction design is to measure quality of building a big factor, and the foundation design as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fundamental part,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The author in this industry for nearly 10 years,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basic design much research,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ir own experiences,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form, the foundation design principl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basic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the design basis for house aims to improve the play a positive role

Key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Structure design; Found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新建筑越来越多,房价节节攀升,高房价是人们对于房屋建筑的了解远远高于以往,人们对于房屋的需求也是益发的强烈。房屋建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特别是在人们对于房屋建筑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房屋建筑的设计更是衡量房屋质量的一大因素,虽然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一直都在不断地发展,新的技术应用越来越多,但基础设计作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根本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却是一直不变的。

1、房屋建筑中基础设计的选取原则

房屋结构设计主要是指房屋基础结构和上部结构。由于房屋结构受到的重力恒载以及竖向静力等力的作用,其上部结构主要为其在这种受力状态下保证结构的稳定性。房屋的静态荷载一般呈垂直传递,地震作用是恰恰和静载作用相反。为了适应到结构中上部和下部的地基条件,选择基础结构异常关键。

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全面和系统的工作,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以确保遵循四个基本原则:“整体上抓大放下、设置多道防线、刚柔相济协调、打通重要关节”。在此基础上做好反馈工作,对建筑的具体情形具体分析,不断提高设计水平,这有这样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现在房屋建筑中基础设计的选取方法主要是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之间的作用力,以之作为依据选取合适的基础设计。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弊端,主要是由于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决定,而是基于一些假设,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误差,

针对大部分设计,常规设计还是主要的设计方法,其主要理论依据是经典结构力学与弹性力学,这种设计优点是简单方便,能满足大部分要求,但是对于对地基沉降敏感的结构却不适应。

2、房屋建筑常用的几种基础形式

(1)墙下条形基础

常见的是混凝土刚性基础,它的作用是承受抗压强度、抗拉、抗剪强度,但是效果不理想。一般来说这种基础适合建设5层以下的建筑。它的优点是价格低,方便,可因地制宜的改造整体的刚度。此外,较好的墙下条形基础还有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它能够很好的解决上部结构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又较低,且地基又不很均匀的问题,在6层以上的建筑中这种基础使用较多。

(2)独立基础

独立基础可分为刚性独立基础和柔性独立基础,他们在柱下基础中使用较多,基础的断面有方形和矩形,主要依据是不同的柱荷载偏心距。当有比较大的柱距时,独立基础相较于其他基础明显性价比更高。在多层建筑的上部结构作为框架体系的时候,如选择独立基础比较合适。此外,独立基础较普遍的应用在民用建筑的中柱,目前看来效果是不错的。

(3)柱下条形基础及十字交叉基础

在柱荷载或者地基条件恶劣而不能采独立基础的时候,柱下条形基础是相对不错的选择。它的刚度较大,能够调整沉降的均匀度,不过柱间距较大时这种设计则不可以采用,因此,采用这种设计要在柱间距不能过大的前提下。十字交叉基础比较适合地基的承载力比较小但柱荷载却比较大的时候,它能够较好的完成目标。不过虽然它的空间刚性较大但不能随意的使用。

(4)钢筋混凝土筏片基础

钢筋混凝土筏片基础适用于基础之间的空隙较小并且基础的底面积出现重叠的情况。在有地下室的结构中,筏片基础作为地板结构应用较多。此外,根据荷载的大小可以选择合适的筏片基础。筏片基础的优点是整体的刚度较大,可调整整体沉降的均匀度。不过钢筋混凝土筏片基础也不是万能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

(5)桩基础

承载力高、沉降量小是桩基础的优点。在地基变形和强度方面都无法满足要求时可采用桩基础的深基础。桩基础适应于以下情形:建筑物的上部结构荷载较大,而地基上部负载能力小,下部有可作为桩端持力层的坚实土层时;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沉降量过大,即使进行地基处理也不能满足建筑物要求时;对较为重要的建筑物,虽然地基承载力尚好,但由于对控制沉降有较高要求,不允许有过大沉降,也可考虑采用;对土层不很厚,土质又较差,如做条形基础,土方量较大,可考虑采用钻孔,灌注短桩。

3、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绘制结构平面图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抗震设防烈度,如果符合抗震措施的要求,则能够省略建模的过程,否则,必须要有建模过程。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局部和整体受压的情形。

第5篇:建筑基础设计范文

【关键词】民房建筑;结构设计;基础设计

1.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新建筑的建设如雨后春笋。房屋建筑功能的不断完善,造型上新颖别致,众多因素导致工程设计也变得复杂起来。高房价和选择面的拓展使得百姓在购房时更是对房屋的外观、性能、质量等方面抱有较高的期待。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论朝着先进水平不断发展,将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实际中不断地进行完善并加强。研究强度高、材质轻、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应用于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去,提高房屋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使得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朝着可靠、实用、经济的高性价比方向发展。

2.民用房建筑常用的几种基础形式分析

2.1 墙下条形基础

对于墙下条形基础来说,通常所采用的材料是砖、毛石、混凝土等一些刚性基础材料。选用这些刚性基础材料的原因是考虑到这些材料具有较强的抗压性,同时这些刚性基础材料还具有抗拉和抗剪的能力,但是相对于抗压性来说,墙下条形基础的抗拉和抗剪的强度不是很高。基础内产生的拉应力、剪应力则需要通过刚性角进行控制,而且要保证其所产生的拉应力和剪应力不能够超过材料本身所允许的值。

墙下条形基础的适用范围一般在五层以及五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和轻型的生产用房,如果地基具有较高的承载力,而且地基又比较均匀,那么相应的楼层还是可以适量地进行增加的。五层以及五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和轻型的生产用房采用墙下条形基础,是因为墙下条形基础具有造价低、施工快等特点,而且通过地圈梁的加强,墙下条形基础的整体刚度还会有所增强,能承受来自上部结构比较大的压力,甚至当地基发成一定程度的变形,同样能够适应。除此之外,民房建筑结构中所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也是墙下条形基础的一种比较好的反映形式。当来自上部结构的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地基所能承载的压力又比较低,而且地基又不是很均匀,这时候,如果采用刚性基础结构,那么会造成基础断面过大的现象出现。如果要想保持浅基础,那么就必须让基础露出地面,而加深基础,则需要通过增加土方量基础的方式进行造价。即便采用刚性基础,也不可避免地会在基础产生较大的抗拉、抗剪应力时,出现基础裂缝、不均匀下沉的情况,继而导致上部结构墙体裂缝。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一般会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因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可以承受较大的弯矩和剪力,用基础断面大小和配筋量来满足受力要求。如果地基不均匀,还可加肋梁,以增强抗弯能力,调整不均匀沉降。一般六层以上民用建筑或轻型厂房可以采用这种基础。

2.2 独立基础

柱下基础一般用于刚性或柔性独立基础,根据柱荷载偏心距的大小,基础断面的形状既可以为方形,又可以为矩形。当柱距较大的时候,通常而言为独立基础,因为这样的结构比较经济。为了使基础的整体性增强,我们也可以适当地采用拉梁进行拉结,当地基发生变形或者发生地震时,拉结可以加强地基适应变形和抗震的能力。当多层建筑的上部结构为框架体系时,比说说当地基具有较高的承载力时,地基发生变形的几率较小,荷载及柱网分布较均匀,这时候采用独立基础是最佳方案,但在纵横两个方向,则应当采用拉梁进行适当的拉结。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对拉梁断面的选择一定要大小适宜,具体的尺寸可以通过相关的数学计算进行确定。大多数民用建筑中的内柱,通常可以选用独立基础,而不是采用条形基础,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满足了承载力及变形的要求,又具有经济性,能最大程度地获取经济效益。

2.3 柱下条形基础及十字交叉基础

当地基较差或者柱荷载较大时,独立基础是不能够满足承载力的要求的,对基础面积进行扩大的同时又受到了场地的限制,这时候才会考虑选用条形基础。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条形基础自身具有刚度强的特点,刚度强则能够很好地对不均匀沉降进行调整。但是当柱距较大,条形基础的刚度也不是很强的时候,就不能很好地对不均匀沉降进行调整,这时候,选用的柱下条形基础应当把柱距控制在6毫米至7毫米之间,这样的柱距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当地基承载力较低、柱荷载较大时,亦或是地基变形、柱荷载分布不均时,一方面要求对基础底面积进行扩大,以满足对承载力和地基形变的要求,同时又要求基础的刚度强,以对不均匀沉降进行调整,这时候可以考虑设置十字交叉基础。十字交叉基础自身具有较大的空间刚度,是一种较好的基础形式,但它也有自身的适用范围,不能够随意滥用,只有当条形基础不能够满足相应的要求时,才可以选用十字交叉基础。

2.4 钢筋混凝土筏片基础

当地基的承载能力相对比较低的时候,而且地基的土质分布的不是很均匀,来自上部结构的荷载较大时,我们会选用十字交叉基础,但是有的基础之间几乎没有空隙,有的基础底面积又互相重叠,已然不能提供足够的基础底面积,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筏片基础。对于有地下室的民房结构来说,它本身不要求进行防水或防潮的设计,二钢筋混凝土筏片基础恰好就是地下室的底板结构。当荷载不太大时,通常使用平板式筏片;当荷载较大时,可以使用梁板式筏片。由于钢筋混凝土筏片基础的刚度整体较大,所以能将各柱或墙体的不均匀沉降调整得较为均匀。对于分布不均匀而且土质又较软的地基来说,当务之急应当是对地基进行处理。

2.5 桩基础

桩基础自身有沉降量小、承载力高等特点。对于大多数建筑物来说,应当尽可能地使用浅基础,如果无法满足地基对形变和强度的要求时,可以用桩基础。出现以下情况时,可以采用桩基础:

2.5.1 当来自建筑物上部结构较大的荷载时,而地基的上部相对比较软,下部有可作为桩端持力层的坚实土层时,可以采用桩基础。

2.5.2 当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沉降量过大,即便对地基进行处理也无法满足建筑物的要求时,可以采用桩基础。

2.5.3 对一些较为重要的建筑物而言,虽然地基有横好的承载能力,但是由于对控制沉降有较高的要求,而又不允许有过大的沉降,也可考虑采用桩基础。

2.5.4 当土层不是很厚实,土质相对来说比较差,以条形基础为例,由于土方量较大,这时候可以考虑采用钻孔,灌注短桩。

3.对民用房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评述及建议

目前对民用房建筑结构进行基础设计时,可行的方法是将地基、基础、上部结构进行科学有效地结合,但是这种做法也有他的不足。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设计来说,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经典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结合起来进行设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方便、快速,对于单层排架结构以及地基情况良好的独立基础来说,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对于高层剪力墙结构来说,通过对计算的结果进行简化,同样也能达到目的。但缺点是,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这类结构来说,计算出的结果不能应用到实际中来,对于条形基础来说,以这种方法计算,得出的结果和实际差别也较小。对于高层建筑框架结构,随着层数的增加,作用在基础上的柱荷载也将增大。

4.结束语

任何一个建筑物打好地基基础至关重要,设计是主线,施工是内容,统筹规划与配合,才会事半功倍,保证建设质量与效果。因此基础设计和施工对民用房建筑本身至关重要,只有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及计算方法能够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并且降低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第6篇:建筑基础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基础如果设计方法不对或者选型不当,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不恰当的基础设计,可能因承载力不足引起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开裂或倾斜,引起难以修复的工程质量问题。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一个有效措施。基础工程在建筑工程造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通常情况下可以达到25%左右,在结构复杂或者地质情况复杂时,所占比重还会有所增加。因此,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合理选择基础形式对缩短施工工期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基础工程的施工工期可以占到土建工程工期的30%左右,因此正确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对节省施工工期有很大的意义。

一、建筑工程地基与基础的结构设计的内容

建筑基础的设计,包括下列各项内容:

(1)选择基础的材料、类型,进行基础平面布置;

(2)确定地基持力层和基础埋置深度;

(3)确定地基承载力;

(4)确定基础的底面尺寸,必要时进行地基变形与稳定性验算;

(5)进行基础结构设计(对基础进行内力分析、截面计算并满足构造要求);

(6)绘制基础施工图,提出施工说明。建筑基础设计时要充分掌握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地基勘察资料,地基勘察的详细程度应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相适应。在仔细研究地基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考虑上部结构的类型、荷载的性质及大小和分布、建筑布置和使用要求以及拟建基础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即可选择基础类型和进行基础平面布置,并确定地基持力层和基础埋置深度。

二、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在很多的建筑物中对于抗震烈度的要求在六度的时候,很多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认为六度没有必要进行防护措施,这样更加利于受力分析。但是没有防护的结果会导致承重柱的截面较小,在外界强加外力的作用下,会使柱与梁之间产生断裂的现象,这样就会对建筑施工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降低了建筑的耐久度,一旦有强烈的地面运动就可能会发生倒塌的事故,轻则建筑歪斜,重则人员的伤亡。

2、砖混结构中建筑工程构造柱与承重柱混淆不清

如构造柱与承重柱混淆使用会降低墙体的约束作用,一旦有地震发生,构造柱的强度不及承重柱就会使其中的薄弱环节遭到破坏,最终导致建筑的坍塌。在建筑的过程中构造柱一般不另设基础,这就会造成承重能力比较薄弱,当构造柱当做承重柱使用的时候,较大的负荷就会使支撑的部分发生裂缝,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正确区分构造柱与承重柱,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适当的地方使用,避免错误使用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建筑工程地基与基础的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建筑基础工程是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为了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消灭其中的安全隐患就得注意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若要提高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首先应避免这些质量通病的发生。

1、基础轴线位移

基础轴线位移原因:(1)基础大放脚收分(退台)砌筑尺寸不易掌握,当砌至大放脚顶处,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容易发生轴线位移。(2)横墙基础的轴线,待砌横墙基础时,基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防治措施:(1)在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标志板,防止槽边推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2)防止砌筑基础大放脚收分不匀而造成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砌筑基础直墙部分。(3)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方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

2、基础中标高出现偏差

基础标高偏差原因:(1)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铺灰厚薄不匀或铺灰面太长。(2)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砌砖层与皮数杆形成标高差。(3)砖基础下部的基层标高偏差较大,在砌筑砖基础时对标高不易控制。(4)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停歇时间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防治措施:加强对基层标高的控制;对于宽大基础大放脚的砌筑,应采取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在基础的中心位置夹砌;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方木或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

3、基础防潮层失效

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在施工前基面上不做清理浇水量不够影响了其粘合度,操作时呢压不实养护不好导致脱水等和受冻等关系都会英气基础防潮层失效。防治措施:施工时不流会少留施工缝,同时注意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土回填后进行,避免填土时对防潮层的损坏。

四、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分析

1、基础施工技术

在建筑中基础的施工技术包括土方开挖、现浇混凝土、基坑的支护等,工作,所以建筑的基础施工是整个建筑中的重点工程。其施工周期也较长,占总工期的30—40%左右。在《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明确的提出,对于基础埋置高度有不同的要求,埋置桩基时要占总建筑高度的1/15,埋置天然地基时占总建筑高度的1/12,要注意不能将桩长算在埋置深度中。由于建筑的施工地点一般是城市的密集场所,施工场地比较狭窄。所以要对周围建筑以及市政工程设施要有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同时在施工中要对基坑的稳定和位移不能出现任何的差错,而基坑工程在施工建设中不属于长期的工程。对于深基坑的开挖和支护,在施工中的危险性比较高,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强,力学强度与位移的问题都要有很好的把握,同时还要解决土力强度与支护结构的相互影响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施工中不能够有精准的计算,就会造成施工设计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基坑的工程事故。在基坑深度超过5米以上的工程,就要采取专项的施工方案,对于边坡支护和底下降水有特殊的要求,在经过施工专家组的许可得到审核通过后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施工项目。

2、结构转化层施工技术

不同高度的建筑从建筑功能上有明显的区分,对于上部就要用小空间的轴线布置,对于下部则用大空间的轴线布置,这种区分与自然布置截然相反的。在力的作用下,下部楼层所受到的载荷较多,上部楼层受到的压力载荷较少,自然布置就要在下部楼层加强刚度、柱网等建设,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之间的距离,为了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就要与自然布置的方式相反,下部布置大空间、下部布置小空间的方式。在楼层设置转换层,这样就能够满足在上部实现刚度大的剪力墙,在下部楼层有小的框架柱。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进展,转换层的位置也要不断的上升,所以要对带转化层设计出筒体的结构。主要影响筒体结构的因素为外筒的刚度、内筒的刚度以及转化层的高度。转换层设置的越高,在上下层之间的位移角就变大,对抗震性的影响就越大,所以在工程设计时要对转换层的高度进行限制,在转换层较低的带转换层中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可以通过调整上下层之间的位移角进行控制,同时提高筒体及落地墙的厚度,可以有效地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

结束语

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建筑质量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身财产的安全。“百年大计,基础为本”的话不是没有根据的,特别是现今的人们对于房屋建筑要求越来越高,新的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多,但基础设计作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根本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却是一直不变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思考学习,加强基础施工技术,努力做到好。

参考文献

[1]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第7篇:建筑基础设计范文

【关键词】 结构设计;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概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75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2-064-02

概念设计一般指不经数值计算,尤其在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根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整体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它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始终贯穿和应用结构概念,是一种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是整体宏观控制和细部构造措施,设计原理和工程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在方案设计阶段就运用概念设计的思想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而且要将它贯穿应用于整个设计过程,才能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提供有力的保证。本文论述了概念设计在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1筏型基础的设计理论

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一般都被用作地下车库的使用空间。所以设计人员往往倾向于采用筏型基础,而不愿意选择纵横内隔墙较多的箱型基础。筏型基础又可分为梁板式筏基和平板式筏基。计算筏板基础时,常用的方法有“倒楼盖”法、静定法(截面法)、弹性地基梁板方法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倒楼盖”法和静定法都是一种简化计算方法。按“倒楼盖”法进行基础设计时,要求地基土比较均匀、筏板基础的刚度较大、上部结构刚度较大、柱轴力及柱距相差不大、荷载分布比较均匀;按静定法计算的要求与“倒楼盖”法大部分相同,只是静定法适用于上部结构刚度较小、柱轴力及柱距相差较大的情况。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的缺点是不能考虑基础的整体作用,也无法计算挠曲变形,“倒楼盖”法夸大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静定法则完全忽略了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按弹性地基梁板计算。近年来,随着计算软件的进步,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分析法在筏板基础内力计算中得到广泛运用,该分析法基础按弹性地基上板考虑,地基模型一般采用文克尔地基、弹性半空间地基和压缩层地基等地基模型,常用数值分析方法为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其中有限元法较为常用。

2桩筏复合基础的设计理论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5.2条11款规定,桩基设计时,应结合地区经验考虑桩、土、承台的共同工作。相关规范对桩筏复合基础的计算方法并未做出统一规定,采用的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多根据当地情况和经验确定,大致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2.1假定整个建筑物和重量全部由桩传到地基中去,而承台板只起连接桩顶和传递上部荷载的构造作用。在群桩布置中使桩的受力均匀,桩群形心与上部结构传给基础的荷载重心尽量重合。当群桩数量较多时,采用了“外密内疏”的内桩方法,即适当减少群桩中部的桩数而增加桩数。这种方法主要以桩受力为主,这种情况下,没有考虑承台板基础的支承力,将会增加桩的数量,造成浪费。

2.2发挥桩土的共同承载作用,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采用控制沉降的方法将上部荷载由桩和筏板共同互补承担,使桩的数量及筏板厚度得以减少。建筑物的沉降一般分为沉降量和沉降差。减沉设计是控制沉降而设置桩基的方法。也即是在设计时由基础的沉降控制值来确定桩数和桩长。减沉设计概念主要应用于软土地基上多层或小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中,桩在基础中除承担部分荷载外主要起减少和控制沉降的作用,桩可视为减少沉降的措施,或作为减少沉降的构件来使用。同时,承台或筏板也能分担部分荷载,与按桩承担全部荷载设计的桩基相比,根据不同的容许沉降量要求,用桩量有可能减少,桩的长度也可能减短,因而可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效果。

2.3减沉设计的内容。

2.3.1桩长及桩身断面选择。选择桩长应尽可能穿过压缩性高的土层,桩端置于相对较好的持力层。在承台产生一定沉降时桩仍可充分发挥并能继续保持其全部极限承载力:选择桩身断面应使桩身结构强度确定的单桩容许承载力与地基土对桩的极限承载力二者匹配,以充分发挥桩身材料的承载能力。

2.3.2承台埋深及其地面尺寸的初步确定。首先按外荷载,全部由承台承担时其极限承载力仍有一定安全储备的原则,先初步确定承台的埋深及其底面尺寸,然后确定减沉设计的用桩量,再验算承台的初步尺寸,并给予调整。

2.3.3不同用桩数量时桩基沉降计算。根据初定的承台埋深及其底面尺寸,原定若干种不同的用桩数量方案,分别计算相应的沉降量,从而得到沉降s与桩数n的关系曲线图,减少沉降桩基础的桩距一般应大于6d,桩的分布与建筑物竖向荷载相对应。

2.4减沉设计的基本原则。

2.4.1设计用桩数量可以根据沉降控制条件,即允许沉降量计算确定。根据沉降s与桩数n关系曲线,按建筑物容许沉降量确定桩基实际所需的用桩数量。在用桩数量确定后,再按已经选定的桩数和初步确定的承台埋深及底面尺寸计算其极限荷载,验算安全系数或调整承台埋深及底面尺寸,以确保合理的安全度。减沉桩基础桩距较常规桩筏基础布桩要大,一般至少大于4倍~6倍桩径,故其介于天然地基浅基础与桩基础之间。

2.4.2基础总安全度不能降低,应按桩、土和承台共同作用的实际状态来验算。因而减沉桩基础也称之为控制变形疏桩基础。对于减沉桩筏基础的沉降计算则应结合当地经验考虑桩同作用。

2.4.3为保证桩、土、和承台共同工作,应采用摩擦型桩,使桩基产生可以容许的沉降,承台不致脱空,在桩基沉降过程中充分发挥桩端持力层的抗力。在上部土层为松软土质、次固结土以及承载力太低土组成时,桩与桩间同作用得不到保证时,就不能考虑桩与桩间同作用,而应该按现行桩基设计。

在共同工作分析中要重视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共同工作分析的成果优化设计,而优化设计的关键乃是尽量减小沉降差,从而降低筏板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减小筏板厚度和配筋,提高桩筏基础的可靠性。为此,提出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概念和方法。这也是发展控制变形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3变刚度调平设计

3.1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内容。对无限大地基上的局部区域,其沉降应与该区域的荷载成正比,而与其刚度成反比。地基局部区域沉降较大,是该处荷载较大而刚度较小所致。削减该处的荷载或增大该处的刚度就可以减少该处的沉降。变刚度调平设计旨在减小差异变形、降低承台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内力,以节约资源,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确保正常使用功能。

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荷载分布是由上部结构确定的。而上部结构由于受到功能的限制,一般很难进行调整。只能调整基础的刚度,对于桩筏基础,可通过变化板厚、设置肋梁,缩小墙距等调整基础刚度分布。但费用往往很高,因此减少某处的沉降或进行调平设计主要是针对筏底布桩与筏底地基土。调整地基桩土刚度分布不仅可行而且调平效果显著,是变刚度调平设计的中心内容。变刚度调平设计总体思路:以调整桩土支承刚度分布为主线,根据荷载、地质特征和上部结构布局,考虑相互作用效应,采取增强与弱化结合,减沉与増沉结合,刚柔并济,局部平衡,整体协调,实现差异沉降、承台(基础)内力和资源消耗最小化。

3.2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步骤。

3.2.1根据设计资料,按上部结构的性质、荷载分布情况、地质条件、基础埋置深度等进行初始布桩并确定板厚。

3.2.2对上部结构、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进行分析,绘制基础沉降图形。

3.2.3对基础沉降图形进行分析,按“强化主体,弱化裙房”的原则进行设计。当天然地基总体沉降不大而局部沉降过大时,根据具体条件,对主体沉降过大部分采用局部加强处理。如采用筏底布桩或复合地基,在桩基沉降较小部位,应抽掉一部分桩;或视土层情况适当缩短桩长或减小桩径。对沉降较大的部位,应适当加密布桩或视土层情况,适当增加桩径桩长,重新形成刚度体系。是改变桩的平面布置、桩数、桩长、桩径以改变桩土刚度,还是采用复合地基改变筏底地基土和桩—土界面的性质,选择的标准只能是根据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一般来讲,对桩筏基础,桩在基础中占主导地位,改变基桩的参数效果显著。

3.2.4进行共同工作迭代计算,直至沉降差减到最小。在此过程中,可根据沉降图形,判断主裙楼间是否设置后浇带或沉降缝,是否需对基础板厚和构造进行调整等。显然,调平设计的关键在于合理地计算桩筏基础的沉降分布与沉降差。

3.3变刚度调平设计的优点。减小核心筒冲切力,降低承台整体弯矩;优化承台设计,降低造价;减小地基差异变形,降低上部结构刚度次应力,提高耐久性;合理发挥桩、土、承台共同作用。

4上部结构、地下室、地基基础的相互作用

高层建筑的基础上部整体连接着层数很多的框架、剪力墙或筒体结构,地下室四周很厚的挡土墙有紧贴着有效侧限的密实回填土,下部又连接着沿深度变化的地基。无论在竖向荷载还是水平荷载作用下,它们都会有机的共同作用,相互协调变形。尽管在这方面的设计理论仍不够完善,但如果在把基础从上部结构和下部地基的客观边界条件中完全隔离出来进行计算,是根本无法达到真正设计要求的目的的。现在结构设计人员所用的一体化计算机结构设计程序仍是沿袭着不具体充分考虑相互作用的常规计算方法,所设计的计算结果往往和工程实测结果相差甚远。在诸多工程实例中可以看出,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实际所承受的弯曲内力都远远小于常规设计值,有很大的内在潜力。同时,设计中应充分挖掘地下室的潜在功能,利用它的有利作用。

5结语

对于实际存在的大量无法计算的结构构件的设计,可以运用优秀的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来满足结构设计的目的,弥补现行结构设计理论与计算理论之间存在的某些缺陷或不可计算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11

2国家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8

3林同炎.S.D.思多台斯伯利.结构概念和体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高立人.方鄂华.钱稼茹.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

第8篇:建筑基础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is a building and grou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mponents.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from the vertical system load to the foundation, and the vertical structure system will load is focused on column frame structure as patch distribution, or will load on the wall is linear distribution such as multilayer residence or a patch distribution but also has a linear distribution of load such as high-rise residential. This is the main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bearing parts, so the foundation to design and choose is very important.

Keywords: buildings; Found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应根据建筑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体型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烈度等综合考虑,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地基基础的设计与选择

常见的基础形式有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桩基础,通过不同的基础组合使用以达到设计要求。多层内框架结构,如地基土较差时,中柱宜选用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中柱宜用钢筋混凝土柱。框架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小可采用单独柱基。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时为增强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可采用十字交叉梁条形基础。如采用上述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基础强度和变形要求,又不宜采用桩基或人工地基时,可采用筏板基础(有梁或无梁)。框架结构、有地下室、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要求严、防水要求高、柱网较均匀,可采用箱形基础;柱网不均匀时,可采用筏板基础。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柱网、荷载较均匀、地基较好,可采用独立柱基,抗震设防区加柱基拉梁,或采用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或筏板基础。筏板基础上的柱荷载不大、柱网较小且均匀,可采用板式筏形基础。当柱荷载不同、柱距较大时,宜采用梁板式筏基。

当地基较差,为满足地基强度和沉降要求,可采用桩基或人工处理地基。多栋高楼与裙房在地基较好(如卵石层等)、沉降差较小、基础底标高相等时基础可不分缝(沉降缝)。当地基一般,通过计算或采取措施(如高层设混凝土桩等)控制高层和裙房间的沉降差,则高层和裙房基础也可不设缝,建在同一筏基上。施工时可设后浇带以调整高层与裙房的初期沉降差。当高层与裙房或地下车库基础为整块筏板钢筋混凝土基础时,在高层基础附近的裙房或地下车库基础内设后浇带,以调整地基的初期不均匀沉降和混凝土初期收缩。

二、静压桩的适用性问题

目前,几乎所有可以采用打入式施工的混凝土桩都能采用静压法沉桩。然而,静压法沉桩的应用也遇到了麻烦。经专家研究认为,当地表软弱土层较厚,压桩法施工中移动压桩机时,因机器重量较大,可能导致桩身倾斜;若再加上厚厚的软弱土层下有较坚硬的土层,就容易发生断桩。这一现象表明,在地表软弱土层较厚的情况下选用压桩施工方法时必须谨慎。如果能对压桩机的移动作出改进,使之对已打入土层中的桩不造成影响,那么对静压桩使用的限制自然可以取消。当这一改进措施尚未实现,而现有压桩机需要继续使用时,就必须从结构专业的角度,对静压桩的使用作出限制。目前的研究分析表明,影响静压桩垂直度及导致断桩的主要因素是:一是压桩机移动时的影响力大小;二是预制桩抵抗附加侧向作用能力的大小;三是桩在软土中的长度与桩长之比;四是上层软土与下层硬土抵御受挤压变形的能力之比。

三、结构缝设置不合理、缝宽度不足问题

在一些超长建筑物设计当中,为减少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合理地设置伸缩缝是必要的。有些设计人员提出用后浇带代替伸缩缝,笔者认为此种做法并不一定妥当,因为后浇带仅能减少混凝土材料干缩的影响,不能解决温度变化的影响。后浇带处的混凝土封闭后,若结构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后浇带就不能再起任何作用了。对于不能或不便设置温度伸缩缝的超长结构,除留设施工后浇带外,还应采取其它构造加强措施,如加强顶层屋面的保温隔热措施,对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适当配置直径较小、间距较密的温度筋,或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地下室结构宜尽量不设缝。有些设计人员常在高层建筑地下室与裙房地下室之间设置沉降缝,这虽可解决两者间的差异沉降问题,但地下室设缝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地下室底板和外墙在沉降缝处的节点处理非常复杂,施工困难,易出现渗漏水等质量问题,另外还常会导致高层部分的基础有效埋深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对地下室结构宜尽量不设缝,而采取其它技术措施来解决差异沉降问题,如采用桩基,使绝对沉降和差异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或在主裙楼之间留设施工后浇带,待主楼封顶后再连成整体。地下室埋于土中,建成后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对长度较长的地下室可采取留设后浇带、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局部提高配筋率等措施来解决混凝土干缩和温度应力的影响。地下室底板和外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太高。目前普遍采用商品混凝土,一般来说,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水泥用量越大,混凝土的收缩量也越大。对需要抗震设防的建筑,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四、高低层连体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及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物,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需要,高层部份往往与裙房及地下车库连成一体,为了避免因高低部分差异沉降过大而造成连接部分开裂甚至破坏,地基变形设计是实际工程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解决高低层连体建筑物主楼与裙房之间差异沉降的主要原则是尽量减少主楼的沉降量,而相应增加裙房的沉降量。常见方法如下:(1)主体结构中尽量采用轻质材料,比如轻质隔墙,轻骨料,钢结构,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等;(2)主体结构尽可能坐落在低压缩性地基土层上,而裙房尽可能坐落在高压缩性地基土层上;(3)主楼采用筏形基础,裙房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4)主楼座落在复合地基上,裙房落在天然地基上。此时可引入变刚度调平理论来优化设计以降低造价;(5)充分利用建筑物施工期间的沉降量,设沉降后浇带,待主楼施工完毕后,再施工裙房部分。

五、软土地基基础设计

软土地基设计的关键是控制地基变形问题。桩基和条形基础、弹性地基梁、箱形基础、筏板基础等基础形式,对解决地基沉降和不均匀沉降都有明显的效果,但造价都很高。对于一般性建筑物,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来控制地基变形:(1)在结构类型较简单,地基较均匀的条件下,采用相同的基础形式和相同的埋深对防止地基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是有利的。(2)在结构类型较复杂,地基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根据地质资料估算地基变形。根据变形情况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和不同的埋深来调整地基沉降量,使同一建筑物各部分沉降均匀。(3)通过调整基础底面积,采用不同的基底压力来控制地基变形差异,使地基沉降均匀。(4)在考虑建筑整体刚度的同时,恰当地加强基础强度,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

总之,建筑基础设计应通过综合考虑,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同时,设计者应该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确合理的设计方法,使建筑工程做到安全可靠、方便施工、经济合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清云.地基设计若干问题之辨析[J].福建建筑.2010(7)

第9篇:建筑基础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膨胀土系指粘粒成分主要由强亲水性矿物组成,具有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的粘性土。由于膨胀性土会因为土中含水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膨胀或收缩变形,特别是在场地膨胀性土层厚度不一,均匀性不一、不同部位处含水量的变化以及建筑物基底压力不等等原因时,就会导致地基土不均匀的隆起或下陷,使得建筑物产生墙体开裂、地面隆起或下陷等破坏。因此,必须对膨胀性土场地进行处理,以满足自由膨胀率δef均小于0.4的要求。

2 膨胀土地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膨胀土地基的处理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基的胀缩等级、场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和建筑物结构类型等。结合建筑经验和施工条件,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如果能够采用换填非膨胀土或采取化学等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地基土的性质,则是根治的最好方法。如果用桩基或深埋的办法,使基础落到含水量较稳定的土层,就能大大减少建筑物的危害;对于上部荷重较轻的小型建(构)筑物,亦可浅埋基础但必须避免扰动下部膨胀土。

由此可知,膨胀土地基的处理应根据场地土胀缩性能、水文地质条件,考虑具体建筑物适应变形的能力,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加强结构的整体变形能力,切断基底下外界渗水条件,以保证地基的稳定性。

3膨胀土地基处理方法

膨胀土的这种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开裂且反复变形的特殊工程性质,给工程带了较大的危害,准确地了解膨胀土的特性及变化的条件,就能够知道地基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形,从而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膨胀土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有5个:

(1)换土

可采用非膨胀性材料或灰土,换土厚度可通过变形计算确定。平坦场地上I、II级膨胀土的地基处理,宜采用砂、碎石垫层,垫层厚度≥300 mm,垫层宽度应大于基底宽度,两侧宜采用与垫层相同的材料回填,并做好防水处理。换土法能够得到比其他处理方法更大的地基承载力,从根本上改变地基土的性质,工期也比较短。

(2)改良土质

在膨胀土中添加石灰、水泥等非膨胀材料或添加化学剂使膨胀土失去膨胀性的材料。在膨胀土中拌合一定量的石灰或水泥可降低或消除膨胀土的膨胀性;同时,有机和无机的化学剂也已经在膨胀良中得到应用,可以降低膨胀土的塑性指数和膨胀潜势。

(3)采用桩基

膨胀土层较厚时,应采用桩基,桩尖支承在非膨胀土层上,或支承在大气影响层以下的稳定层上。

(4)预湿膨胀

施工前使土加水变湿而膨胀,并在土中维持高含水率,则土将基本上保持体积不变,因而不会导致结构破坏。

(5)隔水法

根据膨胀土的特性,土体的含水率的变化是膨胀土产生危害的根本条件,采用综合措施切断基底下外界渗水条件,就可以保证地基的稳定性。各种处理措施,有时单独采用,有时需综合采用。

4膨胀土地基基础处理方案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从平面上可见,竖向结构体系将荷载集中于点,或分布成线形,但作为最终支承机构的地基,提供的是一种分布的承载能力。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足够,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但有时由于土或荷载的条件,需要采用满铺的筏形基础。筏形基础有扩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但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通常要高的多,因此只在必要时才使用。不论哪一种情况,基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力。因此,分散的程度与地基的承载能力成反比。有时,柱子可以直接支承在下面的方形基础上,墙则支承在沿墙长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基础上。当建筑物只有几层高时,只需要把墙下的条形基础和柱下的方形基础结合使用,就常常足以把荷载传给地基。这些单独基础可用基础梁连接起来,以加强基础抵抗地震的能力。只是在地基非常,或者建筑物比较高的情况下,才需要采用伐形基础。多数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墙、柱都可以用各自的基础分别支承在地基上。中等地基条件可以要求增设拱式或预应力梁式的基础连接构件,这样可以比独立基础更均匀地分布荷载。如果地基承载力不足,就可以判定为地基,就必须采取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应按局部土层考虑。勘察时,应查明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情况,根据拟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提供相应参数。冲填土尚应了解排水固结条件。杂填土应查明堆积历史,明确自重下稳定性、湿陷性等基本因素。在初步计算时,最好先计算房屋结构的大致重量,并假设它均匀的分布在全部面积上,从而等到平均的荷载值,可以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相比较。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大于4倍的平均荷载值,则用单独基础可能比伐形基础更经济;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小于2倍的平均荷载值,那么建造满铺在全部面积上的伐形基础可能更经济。如果介于二者之间,则用桩基或沉井基础。

5膨胀土地基基础的设计

房屋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体型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烈度等综合考虑,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型式。 砌体结构优先采用刚性条形基础,如灰土条形基础、Cl5素混凝土条形基础、毛石混凝土条形基础和四合土条形基础等,当基础宽度大于2.5m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即柔性基础。 多层内框架结构,如地基土较差时,中柱宜选用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中柱宜用钢筋混凝土柱。 框架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小可采用单独柱基,在抗震设防区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1l条设柱基拉梁。 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为增强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可采用十字交叉梁条形基础。 如采用上述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基础强度和变形要求,又不宜采用桩基或人工地基时,可采用筏板基础(有梁或无梁)。 框架结构、有地下室、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要求严、防水要求高、柱网较均匀,可采用箱形基础;柱网不均匀时,可采用筏板基础。 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柱网、荷载较均匀、地基较好,可采用独立柱基,抗震设防区加柱基拉梁。或采用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或筏板基础。 筏板基础上的柱荷载不大、柱网较小且均匀,可采用板式筏形基础。当柱荷载不同、柱距较大时,宜采用梁板式筏基。 无论采用何种基础都要处理好基础底板与地下室外墙的连结节点。 框剪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均匀,可选用单独柱基,墙下条基,抗震设防地区柱基下设拉梁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 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柱下可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以加强整体性,如还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或变形要求,可采用筏板基础。剪力墙结构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地基较好,宜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当有防水要求时,可选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高层建筑一般都设有地下室,可采用筏板基础;如地下室设置有均匀的钢筋混凝土隔墙时,采用箱形基础。 当地基较差,为满足地基强度和沉降要求,可采用桩基或人工处理地基。

6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