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危机管理范文

危机管理精选(九篇)

危机管理

第1篇:危机管理范文

乐百氏的控制权旁落、娃哈哈-达能的合资纠纷等已经警示我们:合资之初,缺乏科学的治理安排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此后,2008年11月,奥凯航空公司第一大股东均瑶集团自废武功,主动申请停航,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教训。尽管2009年2月16日,奥凯航空公司因“停飞”事件中断的13条客运航线全部恢复正常运营,但其中凸显出来的由于缺乏治理安排所导致的巨大治理风险是否得到解决,依旧是个悬念。

冲突爆发

2006年,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解读《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时表示:“根据国资委的最新部署,国有经济要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政策风向似乎有了对奥凯不利的变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波及实体经济,全球经济衰退明显。内忧外患之下,航空业从巅峰跌至低谷,全球约有60家航空公司破产。中国航空业也出现了全行业巨亏,国有航空公司纷纷寻求政府注资,民营航空公司已到存亡关头。据了解,从奥凯开航到2007年3年累计亏损近2亿元,2008年以来,奥凯又出现了几千万元的新增亏损。

2008年11月,作为奥凯航空的法人代表,王均金以奥凯管理混乱、无法行使第一安全责任人职权、无法保证运营安全为由,向民航华北局提出暂停奥凯航空客运业务的书面申请。随后,奥凯航空正式接到民航局“停航令”,令其于12月15日停航。与此同时,刘捷音第三次被“免职”。12月7日,奥凯航空对外公告,因燃油供应、航材供应等问题,对继续安全运行缺乏信心,决定于12月6日暂时停飞客运航班。

争论焦点

奥凯航空停航后,公司内部矛盾急剧升级,一直未在公开场合表态的4位奥凯航空小股东(简称4位股东)于2008年12月11日首次现身,联合声明对均瑶集团表示不满。随后,均瑶集团授权律师发表回应,双方冲突进入白热化阶段。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焦点一

奥凯交能是否履行出资义务

4位股东:奥凯航空注册资本金3亿元,奥凯交能持有奥凯航空63%的股权,应缴纳人民币1.89亿元,但实际出资人民币9168万元,仅占奥凯航空总资本的30.56%。奥凯航空其他4家股东出资总额为人民币1.09亿元,占奥凯航空总资本的36.33%。为此,奥凯航空其他几位股东已于2008年4月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讼,要求其补足出资或按实际出资行使股权。

均瑶集团:奥凯交能在2005年3月至5月期间,已经分三期将2.04亿元人民币的出资额投资到位,占奥凯航空股权比例的68%,奥凯交能的出资义务已经全部履行完毕。随后,奥凯交能将所持奥凯航空5%股权转让给股东张影,因此,截至目前,仍持有奥凯航空63%的股权。均瑶集团自始至终不是奥凯航空的直接股东,因此不存在出资不到位的问题,均瑶集团对奥凯航空也不存在任何性质的欠款。

焦点二

停航是否合法

4位股东:王均金提出的暂停奥凯航空客运业务的申请行为,既未召开股东大会,也未告知奥凯航空其他4家股东,并未获得奥凯航空董事会授权和审批。因此,王均金申请停航的行为涉嫌故意欺骗民航局,不具备合法性、有效性和真实性。

均瑶集团:暂时停飞申请,是王均金董事长在奥凯航空出现经营异常,难以正常履行航空第一安全责任人职责,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做出的。申请暂停奥凯航空的客运业务,合法有据。

焦点三

王均金法人代表资质是否合法

4位股东:北京市工商局顺义分局发出《北京市工商局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对4位股东提出的“王均金涉嫌采用虚假材料和欺骗手段获取奥凯航空法定代表人资质”一事, 拟作出“撤销奥凯航空有限公司2008年1月2日的公司变更登记的行政处罚”的处理意见。

均瑶集团:奥凯航空登记事项变更的撤销权属于市工商局。而部分股东《声明》所附北京市工商局顺义分局出具的《听证告知书》所述内容与事实不符。奥凯航空就股东会的召开已经通知全体股东,股东会召开程序及所形成决议均符合法律和奥凯航空章程的规定。

焦点四

总裁免职是否合法

4位股东:北京顺义区人民法院对4位股东“王均金未经奥凯航空董事会的合法审批,擅自免除刘捷音等奥凯航空主要负责人职务”一案,作出一审裁定:“免除奥凯航空总裁刘捷音等人职务”决议无效。

均瑶集团:调整刘捷音的总裁职务是为了加强对奥凯航空的管理,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扭转奥凯航空客运业务长期亏损的局面。且上述判决并未生效,奥凯交能完全有权依据奥凯航空章程的规定,更换其向奥凯航空所委派董事人选,奥凯交能已经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收场

2009年2月16日,天津-杭州、天津-合肥-昆明两条航线正式复航,标志着奥凯航空公司因“停飞”事件中断的13条客运航线全部恢复正常运营。奥凯航空此次停飞直接损失高达近亿元,其中客运方面8000万元左右,货运方面2000万元左右。此外,公司还面临着联邦快递合作丧失之痛和品牌信誉价值受损等无形损失。另据报道,刘捷音“还在休息”。

经历停航事件,王均金称:“以后再去投资项目,这是前车之鉴。一是投资公司首先看人,公司的管理层怎么样是最重要的;另外处理问题要更快更细,要做就一步做到位,不能太柔。”对于旗下的三家航空公司,王均金表示,考虑三家公司的地域、文化差异,不会考虑整合成统一的公司,奥凯航空和鹰联航空都是投资业务,吉祥航空才是真正的重头戏,均瑶集团暂时没有考虑将大笔资金投入奥凯航空,但欢迎其他投资人进来。

反思:合作之初就应明确治理安排

国内最早起飞的民营航空公司―奥凯航空,最早停飞了,究竟是何种力量在背后决定着事态的发展?金融危机?民营航空业的特殊性?还是创业股东和管理团队与均瑶集团的冲突矛盾?

我们认为,民营航空行业的特殊性和金融危机只是加速治理风险爆发的催化剂,奥凯航空创业小股东和管理团队与后续入场的均瑶集团的控制权之争也只是表象,归根结底,还是奥凯航空与均瑶集团在合作之初没有理顺管理和治理两个层次的关系,为此给奥凯航空埋下了“地雷”。“停飞事件”只是潜伏在稳定经营背后的治理风险被引爆的结果。

首先,奥凯航空的创业股东和管理团队的治理意识相对薄弱。奥凯航空成立之初,股东便发生了三次变更;奥凯交能的注册资本由1000万元变更为1个亿;奥凯交能和奥凯航空的注资资金是否注实,刘捷音称自己搞不清楚。因此,奥凯航空在成立时可能就存在注资是否到位的隐患,当然,这与民航局对民营航空的资金审查并不是非常严格有一定的关联。后来均瑶集团进场,如果奥凯航空创业股东和管理团队想要获得对治理权和管理权的双层控制,均瑶集团只是作为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合作之初,就必须首先制定尽可能明确完备的“规则”来确保其治理权的实现,而不是以为控制了管理权就高枕无忧了。

其次,据报道称,均瑶集团作为奥凯航空间接控股股东,却一直无法参与奥凯航空战略制定、经营管理、人事安排等方面运作。这就需要我们对均瑶集团的“股东身份”进行界定,均瑶集团进驻奥凯航空时,究竟是以投资身份,还是以控股股东的身份进入?

如果仅仅是以投资为目的,要求获得对经营管理控制权似乎并不是非常恰当,即使出现冲突,似乎也应该通过双方的协商来解决,停飞是否成为必要?首先,奥凯航空现在处于生存期,或叫市场培育期,能不能盈利,亏损多少为底线,似乎很难做出客观判断,我们可以看到天津货运每年20%的增长速度和奥凯客运方面2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其次,虽然均瑶集团称停飞选择在航空业最淡的时候,且对复航的很多环节都具有控制力,但是,奥凯停飞带来了巨额的治理成本―直接损失已经高达1个亿,此外还面临着员工的精神波动、痛失联邦快递、声誉等方面的间接损失。

第2篇:危机管理范文

1.危机预防

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在于预防危机,而不在于处理危机。出色的危机预防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积极采取预控措施,而且能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拟好计划,从而自如应付危机。危机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管理的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企业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容易看到企业存在的危机,但在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则并非易事,然而危机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所以,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理解企业有危机,产品有危机。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2)引入危机管理框架结构。以前,人们总是在危机发生时建立一个危机管理小组来协调和控制危机及其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小组是临时组建的,不具备行使一些特定任务所必备的各种技能,同时用来挑选小组成员也要花费很多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危机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信息系统,第二部分是决策系统,第三部分是运作系统。

信息系统主要负责对外工作,由信息整合部、信息对外交流部和咨询管理部组成。信息整合部对外派出信息侦察兵来收集信息,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评估鉴定;信息对外交流部负责应付公众、媒体、利益团体和危机之外的人,咨询管理部主要负责分析危机的影响和危机管理造成大众及相关利益集团对企业组织的看法,并提出改善的建议,把一些重要信息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

决策系统由危机管理者统帅,负责处理危机的全面工作,他必须有足够的权威进行决策,一般由首席危机管理者,如公司的经营决策层担任,也可由中级或基层管理者担任,但是这时必须由高级决策层授予其较大的权限。

运作系统由部门联络部和实战部组成,其中部门联络部负责联络公司内部受危机影响的部门与不受影响的部门,是正常经营地区与受危机影响地区的联系纽带,而实战部则负责将危机管理者的策略计划翻译成实战的反应策略和计划,并通过专业知识来实施这些计划。这种危机管理框架结构,不管应付何种类型、规模与性质的危机,都清楚地限定了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和目标。将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和提供给外部团体的信息分开,减少了误解和对抗,降低了对企业信誉所造成的影响。

(3)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数进行分析及在可能发生危机的警源上设置警情指标,及时捕捉警讯,随时对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危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以达到防止和控制危机爆发的目的。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危机监测。指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搜集有关企业危机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企业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二是危机预测和预报。指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危机监视与预测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企业进行危机预控和处理危机的基础与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收集和整理信息,选择适宜的方法作出判断,以赢得危机处理的时间。三是危机预控。指企业应针对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2.危机处理  

危机预防管理只能使危机爆发次数或程度减到最低值,而无法阻止所有危机的到来,那么企业亲临危机时如何应对呢?笔者以为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处理计划,如果初期反应滞后,将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当然不能照本宣科,由于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应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和充实危机处理对策。

(2)应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想取得长远利益,企业从危机爆发到危机化解应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企业的短期利益,拿出实际行动表明公司解决危机的诚意,尽量为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弥补损失,这样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形象。

(3)开辟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危机发生后,应尽快调查事情原因,弄清真相,尽可能地把完整情况告诉新闻媒体,避免公众的各种无端猜疑。诚心诚意才是企业面对危机最好的策略。企业应掌握宣传报道的主动权,通过召开新闻会,使用互联网、电话、传真等形式向公众告知危机发生的具体情况,公司目前和未来的应对措施等内容,信息应具体、准确:随时接受媒体和有关公众的访问,以低姿态、富有同情心和亲和力的态度来表达歉意、表明立场。

(4)选择适当的危机处理策略,如危机中止策略、危机隔离策略、危机排除策略、危机利用策略。

隔离策略,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连锁效应,一种危机爆发常常引发另一危机,为此,企业在发生危机时,应设法把危机的负面影响隔离在最小范围内,避免殃及其他非相关生产经营部门。

中止策略就是要根据危机发展趋势,主动承担危机造成的损失,如停止销售、收回产品,关闭有关工厂,部门等。

消除策略。需要企业根据既定的危机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消除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善于利用正面材料,冲淡危机的负面影响,如通过新闻界传达企业对危机后果的关切,采取的措施等,并随时接受媒体的访问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利用策略。这一策略是变“危机”为“生机”的重要一环,越是在危机时刻,越能昭示出一个优秀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只要采取诚实、坦率、负责的态度,就有可能将危机化为生机。处理得当,就会收到坏事变好事的效果。

(5)充分发挥公证或权威性的机构对解决危机的作用。利用权威机构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处理危机时,最好邀请公证机构或权威人士辅助调查,以赢取公众的信任,这往往对企业危机的处理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例如雀巢公司的“奶粉风波”恶化后,成立了一个由10人组成的专门小组,监督该公司执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情况,小组人员中有著名医学家、教授、大众领袖乃至国际政策专家,此举大大加强了公司在公众心中的可信性。  

3.危机总结  

危机总结是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制定新一轮的危机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应对危机管理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

(1)调查分析。对引发危机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系统的调查分析。

(2)评价。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程序、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第3篇:危机管理范文

医院有危机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请看近年来发生在我们同行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二医院天价医疗费事件、深圳人民医院天价药费事件、辽源市中心医院火灾事件、华西医院某教授被患者家属砍伤事件、四川省人民医院炸弹敲诈事件、深圳医护人员戴头盔上班事件、株洲市二医院某患者注射TAT死亡事件等等,这些带着血和泪的事件真真切切地表明,危机离我们并不遥远。再请看我们医院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发生医疗纠纷70余起,其中恶性医疗事件15起,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42万元,报刊上负面报道3篇,网上投诉10余起;还有因骨科高值耗材“回扣”问题导致骨科病人曾一度骤降;中心医院建设资金的巨额贷款和巨大缺口,令院领导班子乃至市委、市政府十分头痛,这些都实实在在地表明,危机就在我们身边。

其实,危机的存在是一种必然,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居安思危,化危为机,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必修课程。下面我就谈谈医院危机管理这个好似陌生却又十分严峻的话题。

何谓医院危机

从字面上讲,医院危机就是医院面临的危险与机遇。其涵义是由于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而打破医院原有的平衡状态,超出了医院常态的管理范围,要求医院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状态。医院危机按其性质可分为医疗灾难、后勤保障系统瘫痪、医患关系恶性事件、核心员工背叛或犯罪和自然灾害等五类。

医院危机的特征

1 突发性。医院危机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在爆发之前毫无征兆可言,通常是从一些细小而不为人所注意的事件迅速演变而来的。

2 紧迫性。危机爆发之后,要求管理者在没有经验性知识可供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利用当前的有限资源来应对危机事件,以降低危机对医院所造成的损害,因此具有时间的紧迫性。

3 不确定性。由于医院危机事件演变迅速以及周围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事件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4 不可完全预知性。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决定了事态发展的趋势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所以危机的发展过程难以控制,结果也难以预测。

5 破坏性。危机的产生会导致医院脱离正常轨道而陷入危机的非均衡状态,对医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是医院危机最根本特征。

医院危机管理

所谓医院危机管理就是针对医院可能或正在面临的危机,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危机事件对医院产生的负面影响,最终使医院摆脱危机并从危机中获利的管理活动。医院危机管理的职能有预防职能和处理职能。预防职能包括在危机爆发前进行的一切预防工作,其目的是事先避免爆发危机;处理职能包括危机爆发后处理危机所进行的一切工作,其目的是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防范和应对医院危机的对策及建议

危机总是存在,如何理性看待危机的存在,有效防范危机事件的发生,从容应对危机,成功处理危机,化危机为转机呢?下面谈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 增强全员危机意识:危机管理的理念就是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增强危机意识不仅是院长和医院管理者的事,而是全体员工的责任。在危机事件中,医院里任何一个人的言行都将有可能影响事件的发展态势。

就拿哈医大二院天价医疗费事件为案例。事件之初,患者家属是想“私了”,但该院对自身存在的过错拒不承认,最终逼迫患方将事件全盘抖给媒体,媒体曝光后,院方仍未对事件可能的走向及将要产生的严重后果作出正确评估,甚至有一位副院长还公开表示:“我们不担心对方告,就是告了,医院照样还是门庭若市。”事件再一次升级,媒体紧追不放,该院管理者招架不住,开始对外采取沉默的态度,然而在医院管理者闭口不言、身陷事件漩涡之中时,医院其他许多员工又无意识地接受了媒体采访,他们的话成为媒体和患方打击医院的重磅炸弹,医院也因此失去了利于自己维权的最后机会,使一宗普通的医患纠纷最终演变为影响非常恶劣的公共事件,医院门诊量开始急剧下降,许多已出院的病人都开始怀疑自己住院时医院是否也多收过费,事态一发不可收拾,酿成一场严重的危机。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全员危机意识的树立和强化,是医院危机管理的首要之举。

我们医院此类的事情不是没有,对使用吻合器病人作肠镜检查后不假思索地发出缝针滞留的报告,三天输液泵监测收了700多个小时,一天输氧收了26个小时等等类似错误时有发生,病人投诉后有的这样解释,有的那样解释,有的还态度不好,一味狡辩,导致该病人对医院极度不信任,这就是员工危机意识不强的表现,也是医院潜在的危机。我们必须加强全员危机教育,一要扩大危机教育的对象,上自院领导、中层干部,下至普通医护人员乃至工勤人员、卫生员都应接受危机教育和培训;二要创新危机教育的形式,可将危机理论指导、危机发生情况和相应的处理措施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编成手册,或制作成录像、幻灯、卡通片等向员工全面介绍应对危机的方法;三要增强危机教育的效果,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技术能力,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医疗纠纷以及危机事件的发生。

2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危机管理中首先就是信息的管理,人们渴望信息,如果不能够有效传播信息,就有可能滋生谣言,影响形象。因此,医院非常有必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其意义有五:一是实现从宣传形式向传播形式的制度转型,可以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二是进一步增强医院的透明度,架起医院与社会、医方与患方之间的沟通桥梁;三是明确医院要说什么、由谁来说、何时说、向谁说、何地说、如何说等问题,以免乱阵脚;四是新闻经过了认真准备,可以避免信口开河的现象;五是可以避免在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却还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就由医院一把手出来说话而出现没有回旋余地的尴尬情况。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医院新闻发言人呢?其一,最好是领导班子成员;其二,具备基本的临床医学知识,懂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对医院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其三,具有良好的诚信形象;其四,有比较成熟的新闻技巧;其五,平时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

新闻发言人具体做些什么事情呢?第一,定期或不定期地通报医院重大改革措施、学术交流、健康讲座信息等;第二,通报医院便民利民举措,并对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通报和解释;第三,对群众的意见、建议做出及时反馈,对广大市民或患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给予集中回复;第四,介绍医院新设备、新技术、新项目;第五,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这样在医院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记者们会给予多一些配合,少一些怀疑。

3 提高媒体应对能力和技巧:医疗卫生领域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是危机易发的领域,也是容易引起媒体炒作的领域,在医院危机事件管理中,我们始终避开不了新闻媒体这个结。既然避不开,我们就要坦然面对它,积极应对它。

一要认识媒体,了解不同特点。要加强专职宣传力量,学习新闻知识,掌握新闻规律,把握医院宣传方向。

二要重视媒体,发挥疏导功能。当媒体介入时,要防止下面几种情况:(1)找宣传部或找领导压稿子;(2)找熟人疏通关系部发稿子;(3)用送红包、走水路等方法规避、抵制媒体;(4)封锁消息,拒绝采访;(5)对负面舆论不屑一顾,懒得回应,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6)简单的否认或以“无可奉告”了事;(7)认为记者在与你聊天、扯谈,其实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被利用上成为媒体报道的依据;(8)对记者的追问不耐烦,甚至态度粗暴,说些过激的话、“雷人”的话。 三要善待媒体,建立良性互动。要有坦诚的心态,尊重媒体,支持配合媒体,经常向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对媒体举办的有益活动给予热情帮助,欢迎媒体参与和监督医院工作。

四要引导媒体,掌握说话技巧。要主动说,赢得话语的主导权;要滚动说,不让谣言有空子可钻;要准确说,不撒谎,不掩盖事实真相;要统一口径说,用一种声音对外说话,不打乱仗;要高水平说,巧妙回避找岔刁难的问题;要找人说,找公众信得过的部门或权威人士说,提高说话的公信度。

五要运用媒体,及时予以回应。当报刊、电视、电台、网站等媒体出现医院负面消息时,要分析判断这些内容是否属实,若不实,要立即联系文章作者和网站管理员,要求其删除或更改;若属实,要立即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与文章作者或网站管理员联系,请求他们谅解并及时删除负面文章以减少负面影响;若作者执意不肯删除,甚至网上疯狂转载,影响极大,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启动技术手段、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进行处理。当媒体对医院进行负面报道后,应继续运用媒体进行有利于修复医院正面形象的报道,重拾信心,重建形象。

4 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品牌建设对规避医院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实施品牌战略,认真落实14项核心医疗制度,做好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的工作,降低医院危机发生几率。

第4篇:危机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美国次级债危机主要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信贷危机,如今主要从次级债产生的原因,引发以及次级债的危害出发,联系中国企业实际情况,针对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作了初步探索。

1994~2006年,美国居民的房屋拥有率上升到很高的比例接近70%,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如果这时你问美国人得益于什么?他会告诉你:这部分归功于次级房贷。看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并且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次级抵押贷款的产生

美国次级债危机是由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信贷或流动性危机的影响外溢造成的。相比起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级债危机展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危机源自全球最发达的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而且危机中美元依然保持坚挺,汇率不再是主要问题。美国次级债危机主要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信贷危机,其中既有美联储加息给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带来的冲击,又有金融机构本身盲目扩张为危机埋下的种子,还有金融衍生产品在危机蔓延过程中的助推效应,是多种因素综合起来造成的。

二、次级债危机的引发

过去两年,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产生埋下了导火索。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很自然地会出现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恶性循环,引发了次级市场危机的爆发。

三、次级债带来的危害

全美第二大次级房贷放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NewCenturyFinancial)的破产。

美联储加息的压力,房地产市场的萎缩,借款者不断增加的违约,资金提供者的退出,以及贷款前锋线估计和控制工作的不完备使新世纪及其他次级贷款放款机构由巨额盈利陷入严重危机。当新世纪于2007年3月初公布要修改其2006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报表时,高盛等投资机构立即要求缩短对新世纪的借款期,随后,新世纪的股票价格一泻千里。2007年4月2日,该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金融股率先大跌,拖累美国股市全面下挫。道琼斯30种工业平均指数大跌242.66点,跌幅1.97%;标准普尔500股指下挫28.65点,跌幅2.04%。

美国股市的恐慌很快波及亚洲股市。3月15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2.65%,日本日经225指数下跌3.08%,印度孟买股票交易所指数下跌3.01%。

从此引发了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

四、美国次级债引发的中国企业管理问题思考

2008年1月21号的全世界股灾让我们越来越对美国次级债引发的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进行思考。因为次级债不单是美国经济衰退中国出口受冲击的问题了,它带来的是思维的革命或者风暴。

第一、避免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首先,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美国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人有信用等级划分,即“次级信用”,但对于中国的按揭贷款者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信用等级可言。近几年,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没有谁是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如果这样,很大一部分信用欠佳的贷款人必然会进入到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中。

按照银监会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指引,个人按揭贷款的贷款额是个人每月按揭贷款的还款额不得超过个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50%的比重。但实际上,目前国内居民及住房投资者在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时,其实一部分人是很难满足这一基本标准。此时,他们想方设法从单位开出假的工资收入证明,就出现了用假收入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的市场现象。

如果以美国的个人信用评级标准,中国这部分住房按揭贷款者不仅没有信用,甚至是负信用。这就必然造成了部分人利用这种假信用从银行大量套取贷款,进行房地产炒作。比如,2004年在上海曾经出现有人贷款7800万购买128套房屋的大肆炒房现象。

虽然目前国内不少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信用不好,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路上涨时,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可是,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如果一旦暴露,国内企业将面临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与风险更加严重。

第二、避免“模型”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灾难。

大家知道花旗银行和麦肯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吗,很多人会异口同声说是“模型”,大家都顶礼膜拜于他们的模板,其结果是全世界的人都在偷偷地学他们用他们的模板,全世界的咨询公司都在抄袭麦肯锡的战略咨询模板带来了企业对咨询公司的不信任。

全世界的人都用花旗的模板让各大机构付出了次级债的传统代价。你抄我,我抄你,大家都是在抄麦肯锡。这想起银行的信用评估,他们也是用一套所谓的评估体系,大堆的财务指标,连制造企业生产什么用什么机器生产都不知道的人做贷款调查员的,这难道跟花旗银行的闭门造车做“模型”一样吗,聪明人在玩傻游戏,可惜是皇帝的新装,谁也不去说。

当企业正陶醉在用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模型”搭建起来的先进的管理体制的企业的时候,殊不知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向他袭来:曾经给其他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宝贵“模型”,正是麻痹企业管理者神经的药品。套用“模型”也就套用了风险,这一点值得企业认真检查一下。

第三、避免对外投资给企业带来的金融风险。

次级债危机虽未给中资银行带来大的财务问题,但中资金融机构要从这一事件中汲取教训,提高其境外投资的风险管理能力。近年来,境内企业在从事海外投资虽然也有获利的时候,但总归是“赔得多,赚得少”。而眼下我国正鼓励境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在这种环境下,国内企业更应提高其境外投资的风险管理能力,不能因为短期利润损失小就掉以轻心。

国内在进行境外投资前,应对其投资的对象做一个充分的市场调查,不能盲目追风投资。此外,投资管理团队也应深谙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规律。具体到投资对象的选择上,包括来钱快的金融行业和资源类(铁矿、石油、铜矿)的大型企业都是理想投资对象。

第四、企业必须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第5篇: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 预警机制 救治机制 恢复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危机事件的发生既有必然因素,又有偶然因素,完全避免不可能,因此危机管理本身具有战略性。如何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我认为应该从预警、救治、恢复等综合治理的高度,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我就如何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制谈谈自己的观点。

1.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任何危机都是由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构成的,必然因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认知性,属于危机可规避范围,偶然因素则存在不确定性或者不可认知性,属于危机不可规避范围。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前提是完全掌控必然因素,合理预警偶然因素,这就对当今政府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样,如果做好危机预警工作,整个危机管理机制将成功大半。预警离不开各行各业专家队伍,因此预警机制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做好危机管理的预警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危机意识要求管理者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和平、发展的时期,抱着遭遇和应付危机状态的心态,预先考虑和预测可能面临的各种紧急的和极度困难的形势,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对抗困难境地的准备,预期提出对抗危机的应急对策,以防止在危机发生时束手无策,无法积极回应,而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强化危机意识。首先,我国的各级政府要从关系党和国家进一步生存发展的高度上认识危机处理的重大意义,做到“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同时,要从各种危机中汲取教训,从党和国家的兴衰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源头和制度上建立健全防范、制约和监督机制。其次,对公众而言,要改变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增强居安思危的预警意识,普及危机知识,让公众掌握应对危机的方法,提高危机意识。

1.2进行危机监测。

任何危机事件都有前兆,这就需要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设立专门机构对危机事件的前兆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潜伏的危机,以便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同时,根据监测情况,结合灾害发生的历史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对灾害爆发的可能性、强度、范围做出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告知社会公众,使其及时做好防范准备。一般来说,经济长期困难、政治动荡不休、社会结构失衡、贫富差距扩大、各种矛盾激化均是重大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条件。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一般利用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如果按照这两个标准,通过社会调查,发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贫富差距比较大,就有必要警示决策机构采取相应措施来防范危机发生。

1.3编制应急预案,制订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

居安思危就是不能等到危机发生后才开始被动地反应,而是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做好各种防范和准备。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就是由政府事先制定的在危机发生时进行危机控制和处理的组织指挥、行动方案、物质准备、通讯演练等方面的计划,由于它是以危机的发生来设想的,因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应该包括:分析可能发生的危机状态;制定预防措施和危机时应采取的战略策略;确定可能受危机影响的公众和机构。制订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时要注意,“危机计划应该是行动的真正灵活的指导原则”,“并不是单独描述行动或程序的死板教条”。所以,首先,在制订危机计划时,应全面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以避免计划的不完全性。其次,要将计划的原则性和执行计划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因为高度不确定性和无法预知的变化是危机情境的特征,所以计划应考虑到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最后,计划制订者要让计划执行者了解并理解计划,使计划在危机发生时真正成为危机管理的有效手段。

2.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救治机制

由于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因此危机一旦发生,就要求政府必须迅速做出反应,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危机处理领导小组,迅速展开工作,力争将危机损失降至最低。

2.1进行危机决策。

要对付危机,“政府中枢决策系统就必须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并且可以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在危机状态下,决策者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要么亢奋,要么保守。同时还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其风险性使得决策参与者的意见难以达成妥协和统一,有时还会出现巨大的分歧。因此,政府必须根据危机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迅速做出权威的决策,并强制性地执行。第一,这种决策需要一个最高的机构来进行,各级政府机构和部门按照最高机构的决策做出自己本单位、本部门的子决策,并严格执行。第二,这种决策是一种不同于程序化决策的非程序化决策,需要决策者迅速决断。当危机出现时,决策者应该在危机信息调查和准确的危机预测基础上迅速做出决策、稳定秩序,如果决策者优柔寡断、犹豫不定、过度分析,就会失去解决危机的宝贵时机,可能使危机迅速蔓延,造成更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事实上,人们关心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决策者对于事件的态度。

2.2实施危机隔离。

由于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演变迅速,因此必须对危机进行隔离,这样就可以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避免造成更大的公众心理伤害。世界各国都从“损失小利益,保护更大利益”的原则出发,对宪法中所确定的基本人权做出一定范围的限制,以达到更好地保护公民权利的目的。实施危机隔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危机隔离必须建立在正确信息的基础上。确立危机隔离的前提,是尽可能地收集各方面的危机信息,只有在准确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实施隔离和决定隔离的层次。第二,危机隔离必须树立“生命第一”的原则。在危机中我们要始终把危机事件对人的影响放在首位加以考虑。第三,在危机管理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之间设立一道“防火墙”,以保证政府其他部门正常运行。针对某类危机事件,不应该影响政府整体的正常运行,除非危机发展致使整个政府陷于无序、瘫痪和严重混乱状态。

3.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恢复机制

实现对危机事件发展的有效控制并不意味着危机事件处理过程的结束,还必须进行一些善后处理。亡羊补牢,在这个阶段政府应认真思考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重塑政府形象。如果处理不当,危机恢复期可能成为新危机的发生期。

3.1恢复社会秩序。

危机造成组织或社会整体或某一局部的失衡和混乱,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失去了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生活在高度的不稳定中。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后期要采取多种措施,尽快恢复社会秩序。第一,开展生产自救。如政府可以通过对受灾企业减免税收,弥补其危机损失,以帮助其迅速恢复生产。第二,建立和健全灾害心理援助制度。对社会来说,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人们对危机的体验会诱发一种复合性负情绪―――焦虑。所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对社会公众进行心理辅导十分必要。

3.2实行国家援助。

国家援助是在传统社会保障之外,提供事前承诺与事后援助的一种新型制度性财政安排,它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危机管理中被广泛使用,实践证明它能有效克服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恐慌。所以,我们有必要及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援助机制,承诺对国民和境内的外国人在特定突发事件中受到的生命和财产伤害进行国家援助。

3.3调查危机根源。

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多元化的社会诱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危机是一定时期内,潜在的社会制度问题的外在表现。”因此,建立突发事件调查制度,由突发事件调查组从多方面、多角度探寻危机的根源,这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调查组在查明事件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应急措施、事故性质和责任的基础上写出危机事件报告和措施建议,并尽快公之于众。这样可以让民众了解危机真相,暂时安抚心理情绪,保证社会稳定,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消除危机做准备。另外,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技术、管理、组织以及运行程序上加以改进,避免以后类似危机事件的发生。

公共危机是人类的一场灾难,它直接威胁到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要正视公共危机存在,居安思危、思则有备,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救治、恢复机制,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保护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时事出版社.2003.

[2]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

[3]普劳斯.决策与判断[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第6篇:危机管理范文

危机管理理论产生于经济管理公共事务管理政治学外交决策理论等多个学科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出现了有关企业危机管理政府行政危机管理国际重大危机事件管理方面的著作80年代后,美国政治学界所谓“政治学新革命”的兴起,增强了政治学研究者解决现实社会危机的责任感;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研究方法的更新,使学者们有能力利用计算机等工具,构筑全新的危机分析框架学者们开始超越对单个危机事件的分析,而走向横向纵向的比较研究综合研究,从而将危机管理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90年代以后,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危机管理的研究范围和重点也有所改变国家之间重大突发事件以及一国国内的重大政治事件虽然仍属危机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大大上升,成为新的研究重点美国《危机管理》作者菲特普曾对财富500强的高层人士进行了一次调查,高达80%的被访者认为,现代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危机,就如人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美国微软公司早就提出“微软公司距离破产只有10个月”,小天鹅公司实施末日管理,张瑞敏要求所有的员工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危机意识

现代危机管理理论认为,政府企业甚至个人都面临着危机,危机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企业和个人都要有意识地参与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对危机的管理要强调“治理”的理念,使危机管理成为一种实现了分权分层次分目标的多元化系统管理;危机管理过程要重视各部门的协调和信息共享现代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和持续发展,必须要学习危机管理,进行危机管理

二在危机中立足:银行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危机风险日益加剧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金融市场运行规则的调整转变,信息披露的公开和透明,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施,居民对国有银行的行政职能色彩要求和商业化经营的冲突,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各种突发事件对银行的不利影响,加上银行业自身固有的脆弱性,使得国内银行机构面临着空前的营运危机,使得危机风险日益加剧主要表现在:其一,市场风险增加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的进行,国内银行资产质量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性的好转,潜在风险仍然较大,银行经营的市场化基础还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二,金融竞争的加剧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以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挑战中资银行,以及各种非金融机构的崛起,金融经营的同质化和混业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国内银行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必然与日俱增,愈来愈多的突发事件与潜在风险将难以规避其三,社会生活中的突发性事件导致的经济金融危机给银行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如严重的恐怖袭击“非典”危机等,都迫使商业银行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之策其四,我国现在还没有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存款客户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较其他国家高,一旦出现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恐慌和挤兑其五,诚信环境缺乏,社会信用意识薄弱,借款不还的情况远未改观,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二)国内银行业危机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1.缺乏危机管理意识银行及银行员工很少对其面临的危机环境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没有充分认识到银行危机将会越来越频繁,危机事件爆发后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对危机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没有明确和清醒的认识,危机意识严重缺乏

2.缺乏危机管理的经验银行由于不重视危机管理,致使银行机构,不管是从总行到基层行,还是从高管人员到一线员工,都缺乏危机管理经验如2004年初,成都某国有银行,业务员为某客户办理完业务时,不小心将其银行卡掉在地上该客户大为不满,要求用卡取100次9分钱,再存100次予以报复直到该支行领导主任陆续赶到现场,赔礼道歉,其才同意停办每笔9分的取款业务此时,这笔“业务”已经进行了27次之多可见,对这次小小的服务危机,该行从经办人到行领导,除了赔礼道歉外,均无有效措施,极度缺乏危机处理的经验和技术

3.缺乏一套完整的危机分析评估处理办法和系统银行面临经营环境变化,为有效的开展业务和处理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危机处理系统但由于银行自身基础管理的薄弱和基本数据的缺乏,信息系统研发滞后,银行基本上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危机分析处理系统,有的银行从“非典”过后,才开始涉足这方面的领域,但对危机的认识还非常片面

4.缺乏专门研究管理危机的组织机构至今国内没有哪一家银行建立了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建行虽制定新闻宣传管理办法并由办公室牵头负责,对服务危机和负面新闻进行处理,但还远未上升到危机管理的高度,缺乏战略思考和执行计划

一方面由于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危机风险日益加剧,另一方面,银行的危机管理能力又严重不足,“爱立信倒戈”事件和高山盗款潜逃案,都给中国银行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海发行”的倒闭则充分暴露了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危机性因此,加强危机管理,在危机中立足,提高稳健经营和抗风险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三危机细分:增强银行危机管理能力的基石

要全面地了解银行危机,需要对银行的危机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可以说,对银行的危机状况进行细分,是银行进行危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引发银行危机的各种事件和可能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和预防措施

银行危机管理按不同的标准具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危机形成的原因分为内部危机和外部危机内部危机是指银行系统内部产生形成的影响银行安全稳健运行的各种事件,如贪污挪用盗窃案卷款潜逃财务丑闻高管人员违法案计算机网络系统故障或漏洞等外部危机是指由于客户对银行服务态度效率服务手段的不满造成的投诉争吵冲突等;或是由于歹徒对银行营业网点办公区域内(含客户)进行的破坏抢劫等恐怖性犯罪活动;或是由于新闻媒体政府机关监管部门对银行违规经营等进行处分和不利信息披露等事件,如遭受抢劫内外勾结骗贷恐怖活动引发骚乱水灾火灾大规模疫情暴发,或者由于客户存款安全的问题引起客户的挤兑等

按危机的影响程度广度深度,可分为系统性危机和非系统性危机系统性危机是整体性的全面的宏观层面上的危机,有可能影响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等对正常的社会政治经济金融秩序造成影响的事件,如利率市场化危机汇率危机经营管理危机大规模挤兑等非系统性风险是指银行发生的局部的个体性的危机性事件,影响相对较小,如客户投诉重要客户流失经营政策引起客户质疑等如建行于2006年3月在人民银行调整房贷利率后宣布利率执行上浮10%的政策,引发业内外的质疑和批评,在舆论压力和竞争压力下,不得不调整政策—执行基准利率并对优质客户下浮10%

按危机产生的属性可分为人才危机和业务危机人才危机是由于人才流失引起市场份额的减少和客户的流失,影响银行的平稳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一方面由于外资金融进入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迅速扩张竞争日趋加剧,银行的优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不仅人才流动的频率越来越快,而且人才流失也呈现出“集体性”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国有银行改革,大量裁减机构和人员,以及用人机制不合理,使得部分优秀人才流失业务危机又可称为客户危机信任危机发展危机,是指业务发展缓慢停滞不前,客户资源减少,市场份额下降,或者因为成本太高,核心盈利能力并没有随着业务和市场同比增长业务危机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具有综合性和较长的影响性,破坏力也比较强

此外,按银行危机产生的具体内容和领域不同,还可分为服务危机产品危机网络系统危机组织管理危机案件危机质量危机资本危机备付危机破产危机等

需要指出的是,银行危机的分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些危机事件的爆发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区分

四措施方法:银行危机管理的战术之策

银行采取不同的危机管理模式,会有不同的效果,根据银行组织技术准备的充分情况和对员工授权的高低不同,可概括为五种管理模式:即救火式授权式集权式中庸式科学式(如图1所示)

救火式管理:对员工的授权低,组织技术准备差,出现危机时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犹如消防车救火

授权式管理:对员工的授权较高,但组织技术准备差,银行只能处理一些服务层面方面的具有个别性质的危机,不能有效处理系统性重大事件危机

集权式管理:银行具有较充分的组织准备,但对员工的授权不充分,虽然可以处理重大问题,但员工的积极性不高,事事请示汇报,时效和效率不高,可能引发深层次的矛盾和危机

科学式管理:具有充分的组织准备和较高的授权,能充分发挥经营管理机构和员工的积极性,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能有效治理各种危机事件,是银行最优的危机管理模式

银行要采取科学式的危机管理并有效的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强宏观的综合经济金融改革,如加快银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改革步伐,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良性循环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增强整个银行系统抗击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的各项管理准备工作,应做好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危机发生时的应对处理和危机发生后的恢复总结等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工作由于本文所讨论的重点在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故仅对银行内部危机管理的战术之策进行分析

(一)危机预防:未雨绸缪

银行危机前的预防非常重要,预防准备工作的好坏和是否充分,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危机管理水平和能力,是银行能否有效化解危机的重要步骤

1.加强危机管理文化建设优秀的金融企业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具有很强的调适和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危机管理文化建设,重点是强化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并对危机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加强危机意识就是要让每个银行员工明确银行危机存在的客观性,以及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严重性,以提高员工对银行危机的警惕性一是树立危机意识,将危机意识贯穿到银行的日常经营和管理活动之中二是普及危机知识要让员工懂得,银行危机是可以预防预测的,危机管理是一门艺术,危机管理的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三是传授危机处理经验每个银行员工,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危机经验的多少,对员工积极主动有效地处理危机问题具有显著的作用四是进行物质储备,确保危机发生时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立即投入使用,避免危机升级

2.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的分析研究预测和监控一是要高度关注政府及监管部门出台的不利于银行的政策,要在不利的政策冲击自身前拿出相应对策,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将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二是密切注意企业对银行的不利行为,包括贷款风险提前还贷客户资源流失等行为,如“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就对当事银行造成严重冲击三是认真分析各种投资渠道对银行的影响储户的投资渠道在当今越来越多样化,股票证券国债期货外汇理财等都已进入百姓生活,市场风险对银行机构的冲击很大商业银行应该做好市场调查,进行正确预期四是加强对竞争对手的研究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其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良行为甚至影响金融秩序的事件发生,银行需要对竞争者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从容应对和自我保护

3.建立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各家商业银行应在总行一级建立相应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及相应的办事机构,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授权由办事机构负责收集信息,对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测量,研究潜在的危机及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跟踪国内外危机管理理论和实践状况,针对不同的环境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确保领导小组在危机发生时,有领导和处理危机事件的相机决策权力

4.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是对危机发生可能性的一种预测和评估,主要是对银行机构风险积聚及可能的危险发出预警信号,用以防范银行危机的发生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关键是建立一套能够涵盖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且易于测量和计算的危机预警指标体系银行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预警指标并确定不同的值域,结合《巴塞尔协议》中有关银行经营指标的规定,常用的预警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每个预警指标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越大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通过定期给每个预警指标打分,然后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银行的危机度指数:

危机度指数=(∑每个预警指标的得分X该指标的权重)/100

据此危机等级预报一般将潜在危机等级设置为四级,它与危机度指数的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等级较高的银行表明该银行机构存在较大的风险,有可能发生银行危机,应立即采取措施化解潜在危机,力求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

5.建立危机治理应急预案海南发展银行1997年因挤兑事件而导致倒闭,除了自身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不足流动性缺口较大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应急预案,对客户连续不断的挤兑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理因此,我国各主要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危机治理的应急方案,以做到在危机发生时,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转危为安

表3危机度指数与授权处理级别对照表

(二)危机治理:临危不乱

危机治理是危机管理的主要环节,事关危机银行的生死存亡危机治理不当将可能导致银行崩溃等严重后果商业银行在处理危机时,应本着快速高效诚信的原则,灵活的进行危机处理通常危机治理应包括五个方面:

1.危机评估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十分突然而且来势汹汹当危急情况发生时,银行机构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冷静,既不应惊慌失措,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对危机事件进行分析评估首先,危机发生地机构应将情况迅速上报上级行并对危机的严重程度进行初步分析,按照表3的要求进行处理;其次,上级行要迅速召集银行相关人员听取危机事件的报告,力求全面准确;再次,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事件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判断,确定危机的性质,评估可能的损失及后果,根据情况做出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2.如果危机达到一定程度,应组建或启用专门的危机处理应急机构或小组,该机构有权调动银行的所有资源,有权独立地进行危机管理的决策和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独立地进行危机的谈判和协调,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开展治理行动

3.制定危机治理计划并实施危机治理计划必须根据银行自身的情况来制定计划要包括危机处理的目标程序组织人员分工及行动时间表计划制订完成后,危机处理应急小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应急资金,调整业务经营政策补偿客户损失调整机构和人员,调动银行各部门提供处理危机的各种保障措施由于银行的经营建立在公众信心的基础上,因此人心安抚是危机处理的必要环节

4.进行“危机公关”危机公关是危机治理的重要举措,对治理危机具有重要作用,其任务主要是让社会各界了解事实真相,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争取他们的谅解和支持,为危机处理赢得时间一是正确处理好银行与媒体的关系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银行机构在危机爆发后一定要设法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借助它们的力量,将舆论导向引向对我有利的一面二是正确处理好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客户永远是上帝商业银行在客户面前一定要有良好的形象,时刻“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准则要求自己在危机爆发后,要敢于承担责任,切忌与客户争执三是正确处理银行与监管部门的关系,积极向当地人民银行银监分局等汇报和反映情况,必要时请他们出面消除客户疑虑,化解舆论纠纷四是正确处理好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发生危机时银行应尽可能争取政府的支持,以得到政府对自己有利的定论与实质性帮助五是正确处理好银行与内部员工的关系在危机爆发后,要稳定员工焦躁不安的情绪,向员工明确决策层的态度,积极动员员工化解危机,同时,还要适当建立内部问责与奖惩机制,在危机关头,奖赏对挽救危机卓有贡献的员工,严惩失职或有损银行形象的职员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才有助于银行掌握化解危机的主动权

5.变“危”为“机”危机并非绝对的坏事,因为危机往往又是生机转化的开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如美国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所说:“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处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处理的典型特征”仅仅将危机事件治理好,没有发生重大损失,只是达到了危机管理的基本要求,银行还应该善于利用危机事件,作为提高品牌和社会形象扩大积极影响的一个机会,变“危”为“机”这是银行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投入最少效果最好的营销运作为此,要求银行必须要在平时具备有较好的经营管理环境,只有与政府媒体等建立了长期的和谐的沟通联系机制,树立了“以客户和员工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理念,掌握了良好的危机处理艺术,善于通过不利事件发现有利的因素,并创造条件放大这种有利因素的效应,扩大社会知名度,提高客户满意度,才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三)危机恢复:总结提高

第7篇: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 危机管理 危机沟通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33-01

危机沟通涉及到学生、教师等高校主要组成人员,也涉及到学生家长、媒体等高校之外的人员,同时,政府部门在危机过程中也起到决策和控制事态的作用。所以,对于高校而言,在危机沟通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和沟通途径,从而达到最好的消除危机的效果。

一、危机管理的目标与作用

1.危机管理的目标

有效地解决危机事件是危机沟通的首要目标,而危机沟通的过程是危机处理的关键环节,高校危机沟通包括危机事件处理中和危机处理后的沟通管理。按照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jesster提出的著名的危机沟通“三T”原则,危机沟通要遵循以下三步来进行:首先,以我为主提供相关的情况;其次,提供全部的情况;最后,尽快提供相关的情况。他认为通过这种沟通能有效完成对危机事件的处理,避免由于小道消息流窜,流言四起,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这样就会不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解决处理。

2.危机沟通的作用

沟通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危机沟通是组织在消除危机的过程中利用一切有助于危机消除的手段进行信息、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价值观的相互传递。通过这些信息的互动和交换,组织可以与公众之间建立一种双向交流的机制,这种机制便于对危机的形成过程和根源进行详细的了解,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使大众更直观、简捷的了解危机的状况和发展态势,促进公众与决策者之间的交流和信任,以便于增加在危机解决中的相互理解;另外,这种直观的交流,更有利于决策者了解群众的困惑和不解,减少了间接传话的易变性,从而更有利于双方消除误会,互相合作,更好地达到危机消除的结果。对于高校爆发危机的处理,在处理原则上要紧紧地把握住即时、诚实、负责、展现同情心、信息一致性这五个特点,尽最大可能的将危机消除,而且不造成任何的负面效果,使公众满意。[1]

二、针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对于和危机管理事件相关的群体,应该结合不同的利益情况,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进行沟通。对于学校内部的职工,学生等学校内部公众,应该做好充分的工作,缓解学校内部的矛盾;对于新闻传播媒体、外部公众,应该从他们不同的利益信息需求出发,将其心目中的不良影响进行彻底的改变。本文对学校及其和主要利益有关的群体进行内容、途径和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的归纳总结。

1.与校内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沟通

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危机进行处理时,危机管理机构首先要进行全面的沟通协调,这样更有利于做出更好的决策,也有利于行动上的统一。否则,没有整体统一的力量实现对危机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很容易造成混乱局面的出现。信息沟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与校内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在确认危机爆发之后,危机管理小组应该及时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及时的向在校的教职工和学生通报危机的相关进展,通过让师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危机正在被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解决来控制危机的继续扩大,为消除危机延缓时间。同时,这种手段也有利于消除师生的恐慌心理,稳定师生的情绪,有利于减少危机的蔓延和扩大化,增强师生与组织的沟通,便于问题的解决。同时,高校的相关部门还要加强纪律管理,防止谣言或者小道消息传播造成的不良影响产生。

在与学校师生进行沟通时需要把握几个原则:(1)迅速及时。在消息进行传播之前,学校的师生就应该对危机的情况进行彻底透彻的了解,把信息进行合理的划分,不论危机是什么情况,师生都有知道真相的权利。(2)多了解。向师生尽可能传递更多的信息,让他们知道事实的真相。(3)提供机会。让师生更多的参与到危机处理之中来,让他们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师生和学校的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2.加强与主管和相关部门的沟通

有效的与上级部门进行沟通,对危机的解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级的态度和措施无疑会加快危机的解决,同时制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发展。所以,在危机发生后,高校的相关负责人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及时地将危机的情况报告给上一级部门,征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必要时请求上级部门给予帮助,不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揭露危机事件的真相。如果危机的情况比较严重,还可以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求助的申请,在资源上为处理危机做出保证。

3.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学生家长在危机事件中既可以扮演调节者,也可以扮演怂恿者,这就要看高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力度。向学生家长提供真实可靠的学校信息是解决高校危机,争取家长帮助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尊重学生家长知情权的表现,有利于家长与学校之间形成相互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在长期不断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中形成的,家长的态度在危机的解决中扮演者不可小觑的角色,但是如果等到危机出现了才意识到需要沟通与交流,其效果往往难遂人愿。因此,学校领导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与家长不间断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面对学校发生的危机,及时有效的与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详细了解事件的进展,或者采取其它有效的方式,让家长了解尽可能多的情况。通过不断的交流沟通,减少家长对事件的抱怨,从根本上得到家长的支持。对于受害者的家长或亲属,管理小组要及时进行慰问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受害者家中遇到的困难。

4.积极与媒体交流

媒体的正确引导和报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因此,在高校危机出现以后一定要积极地寻求和媒体的合作,与媒体保持密切的联系,多向媒体透露和公开关于解决危机的正面消息,主动地寻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专业网站和门户网站等媒体,通过媒体对信息的传播,让公众了解危机的真相,防止出现更加严重的潜伏危机。

5.及时的进行信息公告

第8篇: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危机;危机管理;议题设置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危机是指系统内部及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以危机事件的形式外化表现,对组织(政府和企业)构成重大的威胁和危害。而危机管理正是指组织在正常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针对可能面临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为了预防和消除系统内的不平衡状态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乃至变危险为机会。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陷入意识和行为上的某些误区,造成危机进一步加剧,带来恶劣的后果。

北京时间3月11日13∶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强烈地震,强震引发海啸,并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使整个日本甚至是全世界陷入核危机的恐慌之中。面对毁灭性的打击,日本在27分钟后,迅速组建起了以首相菅直人为领导的“内阁危机管理中心”及“紧急灾害对策本部”,展开地震救援,特别是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展开调查。截止到目前为止,核泄漏事故已造成数以百万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而事实上,纵观整个危机处理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整个日本政府虽然应急反应速度很快,可是在此次危机的处理过程中,却犯了很多危机管理的大忌。

第一,篡改数据,在第一时间隐瞒真相。在海啸袭击过后,其实,福岛核电站已经出现了问题,可是东京电力公司却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布相关情况,于是外界纷纷猜测福岛核电站超期服役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首要原因,可是,东电发出的声音却是十分有限和微弱的,直到东电的员工因为核辐射受伤,东电才召开了记者会进行澄清,可是当很多媒体记者质问新闻发言人武藤副社长:“核危机什么时候能够安全?”“核辐射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时,这位副社长却大都以“我不太清楚”作答。这样含糊其辞的回答只能让公众认为之前的猜测,即东电上报给政府的数据可能出现了篡改是事实。而这正是造成政府后续救援不力,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发生核泄漏的机组进行维修,进而诱发了更大的核灾难的原因。由此,东京电力开始迅速失去人民的信任,而日本政府的公信力在此时也受其累及而下滑。

第二,缺乏有力数据支持,本末倒置,置公众利益于不顾。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第二号、第四号机组起火发生爆炸后,日本政府迅速做出了反应,通过新闻发言人向各媒体消息。但是,面对此次爆炸所造成的核辐射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提问,首相菅直人并没有能够给出确切的回答就匆匆离席,而后来的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的提问“后撤距离从20公里变为30公里,是谁做出的决定”的时候,也没能够指出能够令人信服的带有科学性的依据,从而使民众开始怀疑这个数字只是政府在安抚民众的情绪,防止发生骚乱而做出的。这样的新闻,不仅没有获得公众的认可,反而暴露了更多的破绽给外界,进而引发了人们更大程度上的恐慌情绪。更为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整个数据公布过程中,竟然出现了“福岛核电站积水辐射超标数值错误”这样低级而严重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于东电集团和政府方面的质疑。

第三,对危机的破坏性认识不够,抱有侥幸心理,过多考虑本国的利益,决策不果断,引发外界质疑。在此次危机处理过程中,引起国际社会的不满甚至是猜忌的是,面对如此重大的核泄漏事故,日本政府方面却迟迟不肯申请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援助,直到局面已经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日本方面还在阻止其他国家对日本本土核辐射量进行监测,而且关于土壤、海洋等辐射的强度一直都是由日本单方面进行公布,这不得不让国际社会怀疑,日本方面在故意隐瞒一些事实的真相。使得很多国外、尤其是邻国的公众开始联想到与核电站关系最为密切也是国际社会最为敏感的原子弹制造问题。当这样的疑云产生时,本来就已深陷泥淖的东京电力和日本政府又不得不再次进行数据公布,澄清制造核弹所产生的放射性元素与核发电的不同等等。可是此刻一切的解释都已经成为了苍白无力的辩驳。

第四,预防措施不到位,贻误战机,致使人民生命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其实,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日本原子能安全与保安院,在最初给出的核泄漏事故的程度是很保守的4级。也就是说,在最初,日本方面认为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问题并不严重,应该是完全可控的。其实,外界也一直在质疑,以日本现有的技术,一次海啸居然能导致日本用于启动冷却设备的三道保障电网全部都出现故障,甚至是连柴油发电机都不能发电,这确实是有点不可思议,这也就难免有关于福岛第一核电站超期服役的猜测了。但不管怎么说,东电公司事先对核泄漏事故可能会带来的灾难的严重性没有充分估计,更没有对核泄漏危机发生时的应对处理做好预案,过于乐观自信,是诱发此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盲目乐观,造成高辐射污水外泄,引发更深层次危机。日本核危机管控的失败之处,更重要的一点是没能够有效地控制危机的传播,将一个国家的核危机转化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心灵”危机。其实,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机组发生爆炸的时候,就已经意味着很可能出现核泄漏的问题,不管是直接的核物质泄漏还是污水泄漏,但显然日本方面在堵漏工作上有些力不从心。而实际上,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当危机之外的组织被卷入危机时,都会首先选择保证自身的利益。因此,当出现了高辐射污水外泄的事件时,更多的责问、置难从四面八方涌入,而且从单独的关注此次核泄漏的污水排放,开始进一步深究在日本377,88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上就拥有18座核电站55个核反应堆,如此之巨大的规模,之前产生的污水又都是如何进行排放的,其核辐射浓度是否达标的更深层次问题。而这方面,除了使各个国家开始重新检查自己的核安全状况之外,更多的开始认为此次日本核事故很可能成为整个世界的灾难,面对强大国际舆论的强烈压力,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毫无反击之力,顾此而失彼。

综上所述,在整个危机处理的过程中,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可以说一直在被牵着鼻子走,没有能够站在主动的地位上去有效设置媒体议题,虽然这其中东电也企图通过引入了“50死士”的事迹、“东电高管公开道歉”等事件来转移媒体注意力,但是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地从根本上解决核泄漏问题,也使得这样的努力最终成为了无效。

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危机管理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在危机管理中开诚布公的态度往往是挽回公众信任、控制危机局面的最有效途径。

第二,公众利益是危机管理中永远不能忽视的最重要的利益之一。

第三,危机一旦发生,必须进行快速响应,任何迟疑和后退,只能带来更大的灾难。

第四,在危机发生时要懂得及时寻求支持,政府、新闻媒介、权威机构等都是组织最可值得信赖的对象。

第五,预防是危机管理中的关键因素,事先制定危机管理预案、进行恰当的危机演练,可以有效减少危机中的损失。

第六,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必须谨慎从容,切忌低级错误的出现,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使危机愈演愈烈。

第七,召开新闻会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必要的情况下要对焦点问题进行预判,做好标准答案,并选择专业的新闻发言人代表组织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八,与新闻媒介建立良好关系,合理设置媒体议程,化被动为主动。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董传仪.危机管理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心理危机 ; 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76-01

2010年7月6日晚8时30分,湖北籍38岁男子谢某在广州市越秀区站南路抢劫伤人并挟持人质,最终被便衣警察击毙,引起众人关注[1]。作者就与心理危机应急管理有关的话题谈谈自己看法。

1 讨论

1.1 该嫌犯是否有精神病

从媒体报道来看,作者认为该嫌犯可能有精神病,一是他说有人追杀他从湖北到广州;二是在大街上挥舞剪刀,而他周围并没有真正正在伤害他的人,说明他可能有幻觉和被害妄想;三是家人说他之前情绪稳定,并无精神异常,说明他被人追杀很可能是幻觉,而不是现实;四是他的判断辨别能力明显下降,他抢劫伤人是不犯死罪的,而劫持和伤害人质是可能立即被击毙的,这是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能意识到的;五是报道中多数群众反映他可能有精神问题。所以应高度怀疑他有精神病。

1.2 心理危机应急管理

1.2.1 对嫌犯的干预

该男子声称不想伤害人质,想与记者说话,说有情况要反映,就说明他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应该问清他的目的和想要什么样的条件。嫌犯之所以劫持人质,可能是他觉得周围很危险,他希望得到保护,警察应尽可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或者让他告诉我们,我们要怎样做他才觉得是安全的,让他感觉到我们在帮助他,没有把他视为敌人,我们在解决他的困难,只要条件允许(在保证人质安全的情况下),都应该满足他提出的条件。报道没有提及危机干预专家参与,说明可能缺乏专业性的危机干预处置程序。

1.2.2 对开枪警察的干预

报道中说女警察击毙嫌犯后立即回去继续值班,没有让她休息,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再出现紧急事件,能保证她情绪思绪不受影响?眼前不会闪现刚才枪击的画面?能保证她继续工作的质量?所以这也是值得探讨的,作者认为此时女警察应当休息,不再执行任务,应当接受心理咨询,让她讲述对事件的感受和想法,让她理一理思绪,让她的情绪得到舒缓,让她的压力得到释放,有什么值得总结的地方,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做,有没有自责和内疚感,有内疚感怎么办,没有内疚感又怎么办,等等。从这次事件看,警察在处理应急事件中还应增加以下预案或程序,比如专业性危机干预程序、枪击手休息制度、枪击手咨询制度等等。事件发生后1天记者再次采访女警察,女警察说“一般情况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我没事,挺正常的”。这说明她没接受心理咨询,我们不清楚她是否意识到她需要做什么,这不是正常异常的问题,而应该需要这种程序,需要探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心理反应,探讨更为深刻的人性化的理解,总结学习更好的应对方式和经验,从而保障今后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和健康。

1.2.3 对受害人的干预

关于人质的信息很少,受伤,到医院做简单处理后被警察带走,人质需要心理咨询吗?人质会不会经常陷于恶梦?会不会回避公共场合不敢出门?会不会感到内疚?会不会失眠?头脑中会不会反复出现嫌犯被击毙的情景?她的生活受到影响了吗?她能坚持工作吗?她的情绪是否受到影响,是否变得冷淡和疏远?这都是需要我们去关注并适时干预的。

1.3 精神卫生仍被严重忽视

这次事件反映了什么问题?作者认为,反映了精神卫生仍被严重忽视。如果嫌犯有精神病的判断得到更多证据的支持,那么这次事件就是场悲剧。有精神卫生专家指出: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20%,而我国财政在精神卫生中的投入只占总卫生投入的2.35%[2],在我国只有15~30%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得到了治疗[3](发达国家是60%)。中国精神卫生法20多年前就开始筹备立法了,至今仍未立法。中国精神卫生规划版本不断在修改,而精神卫生的现状却变化不大。专家早就呼吁进行重性精神病监管,呼吁建立精神卫生防治网络[4],这个网络覆盖率仍然是相当低的。

2 结论

只有重视重性精神疾病的监管,重视精神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才能有效减少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才能保护所有人的生命权。各地应成立危机干预中心,为上述嫌犯、警察、受害人等提供心理服务。遇紧急事件时应有危机干预专家参与,事件发生后应对当事人进行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这两点应纳入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当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