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政收入范文

财政收入精选(九篇)

财政收入

第1篇:财政收入范文

税收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基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核心内容就是税收利益的分配;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形式;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形式;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税收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物质前提是社会有剩余产品,社会前提是有经常化的公共需要,经济前提是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上层条件是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中国的税收是公元前594春秋时代鲁宣公实行“初税亩”从而确立土地私有制时才出现的。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税收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主要体现在:1.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基础。马克思说过:“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废除捐税的背后就是废除国家”。没有税收,就没有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是国家的象征,并与国家共存亡。2.税收是以法制为基础的一种分配形式。税收的通常定义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凭借国家权力依法向居民和经济组织进行强制征收而取得的一种固定收入。国家通过立法和采取相关政策,赋予税收极强的法律地位,使税收征收呈现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更加凸显了税收法律地位的重要性。3.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出来的结论。所谓统一性,就是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一经制定,各地必须无条件遵守。所谓权威性,就是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权在中央,各地无权随意制定。所谓严肃性,就是各地不得擅自违反或不执行税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否则要承担相应责任。实践证明,只有高度维护税收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地位,国民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我国的税收收入已占到财政收入的90%左右,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国家运用税收筹集财政收入,通过预算安排,支持农村发展,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进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公共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开展外交活动,保证国家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时,税收能够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凡是纳税商品就具有生产和经营的合法性受到政府的保护,可以在全国市场上通行无阻,具有竞争的权利;税收能够适应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需要,各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在国家与企业及个人分配关系采用平等纳税原则,一视同仁,对各种所有制实行公平负担政策,使各种所有制具有平等竞争能力;税收适应企业自主经营的要求。企业可以根据税法和自己的经营情况,确定自己的利益,具有确定利益界限,可以使企业摆脱主管机关的财政控制和财政部门过多的干预。

第2篇:财政收入范文

关键词:财政收入;规模;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财政收入的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9日

一、辽宁省财政收入现状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收取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规模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适度的财政收入规模能够有效地保证财政职能的发挥,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表1包含了辽宁省2001至2010年财政收入和GDP的数据。从十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辽宁省财政收入一直在稳步的增长,从2001年的1,010.1亿元到2010年的6,728.2亿元,从绝对数值上看,这是一个巨大的发展,但是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方面来看,发展的并不稳定,虽然总规模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增长速度在2008年、2009年出现过减缓的现象,当然这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有关。(表1)

用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研究财政规模适度性的问题。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辽宁省GDP总额的增加,财政收入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稳步提高,由2001年的20.07%提高到2010年的36.45%。由此看出,GDP的增长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增加,这样财政职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长。

二、辽宁省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分析了辽宁省财政收入的发展规模和适度性问题,下面将对辽宁省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影响地方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很多,但大体上而言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两个方面。就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本文分别选取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四个变量,税收方面选取辽宁省税收收入为变量,另外加上一个最终消费支出。表2中列出了2001~2010年的原始数据(表2),模型为:

Yi=β0+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β6X6i

(二)实证分析

1、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选择的影响因素较多,所以估计模型之前,应该先分析各个因素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系数检验,输出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计算结果表明,各因素与财政收入高度相关,而且解释变量之间也是两两高度相关。(表3)

为进一步检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EViews6.0软件计算出解释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见表4。(表4)

λ1=5.9670 λ2=0.0254 λ3=0.0044

λ4=0.0020 λ5=0.0009 λ6=0.0003

此时,XX′=∏λi=3.60×10-13≈0,即(标准化后的)样本数据矩阵XX′是一个病态矩阵,而且病态(条件)数和病态指数分别为:

K===19869>1000

CI=≈141>30

因此,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如果此时用OLS法估计模型,将得到以下估计结果:

Y=-610.06-0.4462X1+2.9775X2-1.7334X3+0.1694X4-0.1020X5+0.3696X6

t=(-0.70)(1.56)(-0.63)

(0.13)(-0.02)(0.26)

R2=0.9956 F=113.02 DW=2.11

模型的F检验高度显著,但是所有解释变量的t检验都不显著,并且X1、X3、X5的系数为负数,系数符号的经济意义不合理,这也表明多重共线性造成模型t检验可靠性的降低和系数估计误差的增大。

2、主成分回归。现在采用主成分回归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由于表2结果的计算采用相关矩阵,也可以由表4中的数据得出:6个特征值之和等于6,第一个成分占总方差的99.45%,第二个成分占总方差的0.42%,前两个成分占总方差的99.87%。利用Eviews6.0软件同时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5。(表5)

根据表4的计算结果,和所对应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9.87%,由表4可以得出和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为:

u1=(0.4086,0.4083,0.4063,0.4085,

0.4092,0.4086)

u2=(-0.2752,-0.3268,0.7508,0.3411,

-0.1440,-0.3416)

所以,两个主成分为:

Z1=0.4086X1+0.4083X2+0.4063X3+0.4085X4+0.4092X5+0.4086X6

Z2=-2752X1-0.3268X2+0.7508X3+0.3411X4-0.1440X5-0.3416X6

将变量Y关于Z1和Z2进行回归,估计之后经检验,模型还存在一、二阶自相关性,所以加上AR(1),AR(2)项后重新估计模型,得到估计结果:

Y=0.016736Z1-1.241630Z2+[AR(1)=-0.5076,AR(2)=-0.7654]

t=(0.31)(-5.36)(-0.92)(-1.40)

R2=0.9915 DW=1.74

将主成分Z1、Z2与Xi之间的关系代入主成分回归模型,得到:

Y=0.3485X1+0.4126X2-0.9254X3-0.4167X4+0.1856X5+0.4310X6

在EViews6.0软件的数组窗口中利用描述统计命令可以得到各个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利用公式可得原模型的参数如表6所示。(表6)

这样原模型为:

Y=0.4936+0.2828X1+0.8433X2-4.5588X3-0.4662X4+0.0681X5+0.5029X6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辽宁省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增长速度也比较快,而且与GDP发展的适度性比较好。整体上而言,辽宁省财政收入情况比较好。

使用主成分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根据辽宁省2001~2010年财政收入数据及相关数据,使用Eview6.0软件得出的结果显示:影响辽宁省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工业总产值,其次是税收收入。根据主成分分析,二者的累积贡献率99.87%。从模型中也可以看出,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工业总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辽宁省财政收入增加0.2828个单位,同样当其他因素不变时税收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辽宁省财政收入增加0.8433个单位。税收收入增量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比工业总产值增量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大。此外,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和第三产业,虽然在主成分分析中的贡献率小于工业的贡献率,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作用。

(二)政策建议。财政收入的规模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状况。辽宁省一直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发展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所以辽宁省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规模和质量,就要发展好工业。巩固发展原有支柱产业,比如机械制造业,积极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创造条件,培养新的优势产业,比如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汽车产业。

辽宁省多年来一直重视工业的发展,从辽宁省目前的情况看,产业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工业主导全省经济发展趋势,财政收入对工业的依存度大。而仅仅依靠工业在以后的发展中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积极调整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工业发展的优势不能放弃,同时也要重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要处理好三种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继续发挥工业优势,还要引导扶持农业和第三产业,培植新的财税增长点。这样才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处理不同财政收入来源及其结构的问题,除此之外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还要处理好财政收入的内部结构。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非税收收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财政收入的规模,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非税收入如果管理不当,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将损害政府财力的统一性,削弱政府调控能力。所以在关注财政收入总规模的基础上,一定要注重财政收入的内部结构。统筹优化其内部结构,使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保证其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卫亚,彭寿康,朱晋.计量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3篇:财政收入范文

【关键词】财政收入 回归分析 R语言

一、背景

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等部门。其中工业和农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最大。

第一,农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它不仅可以提供粮食和生活副食品,保证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而且还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因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基础越雄厚,轻工业就会得到越快发展;而轻工业的发展中资金积累水平的提高,为重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重工业的发展又可使国民经济的各部门获得先进的技术装备,这一循环链条中,农业起着重要的基础环节作用。

第二,工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部门。就我国的工业和农业相比,工业部门的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要远远高于农业,积累水平也要高的多。因此,在财政收入中来自工业部门的收入占绝大比重,工业部门完成上缴任务多少,对保证财政收入起决定作用。

第三,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看,他们也都与财政收入密切相关,如商业部门的收入也是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商业活动虽然一般不创造价值,但它在实现其职能过程中,参与商品价值的分配,因此商业活动的经济效益如何、盈利大小都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多少。建筑业、服务业、旅游业等部门,这些部门在经济运行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的运行状况如何必然影响经济总体的状况,进而使财政收入的来源发生变化。因此,协调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广辟财源,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1]

二、建模过程

在R语言环境中,先确定初步分析模型如下。被解释变量为Y,代表财政收入,解释变量为X,有9个,代表我们所选取的9个因素,顺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受灾面积,能源消费总量。

开始进入建模阶段,把初步模型进入R语言环境,先进行9变量模型的t检验和F检验如表1:

如表中所见,取0.05置信区间的情况下,通过t检验的有X1,X2,X3为对模型影响显着的变量。再看F检验值所对应的p值为2.20E-16,比0.05置信区间小得多,所对应的可决系数和校正系数也接近1,初步可以应为模型有效。但由于模型中有对模型影响不显着的变量,且变量越多对模型的自由度影响越大,影响模型的预测。

见下表(左),是R语言中的选模过程。可以看到全部变量进入模型时AIC最大,到了Step2的模型时,达到了模型变量和AIC减小最小的情况。通过降维技术使模型变为Step2。再见下表(右),是R语言中的逐步回归法分析,RSS为残差平方和,表中的变量为需要删去的变量,NONE为没有变量删除时模型的AIC和RSS值。如果删去x7,AIC的值会从385增加到388,是增加得最少的。另外,删去x7令模型增加的残差平方和也是最少的,从这两项指标来看,应再去掉x7。再作回归分析表2。

因此我们选取X1,X2,X3,X5和常数进入新的回归方程。现在我们对每一个变量进行单独分析,见图(1)。可以看出X1,X3与y的回归比较接近直线模型,而X2,X5拟合得较差,因此我们对X2和X5进行修正。对X2进行平方修正,得出图(2),可以看出似合度比较高,X5有着与X2相似的图形,因此把这两个变量平方后再进入模型。

再把修正后的模型进行检验,见表3。可以看到全部变量在0.05的置信水平下都通过t检验,且可决系数与校正系数比之前的模型更优。

我们对该型形进行Shapiro-Wilknormalitytest检验,得出W统计量为0.9599,对应的p值为0.3079,在0.05置信水平下通过检验,可以认为模型通过正态性检验。最优模型如下:

Y=743.6+0.495X1+8.852e-06X2^2-0.3179X3-2.04e-05X5^2+μ

三、结论

通过R语言统计分析软件,我们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最后得出以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支出,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农业总产值为解释变量,得出回归模型为:

模型的经济意义为:从模型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成正比例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财政收入会增加0.4954%。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增每增加1%,财政收入会增加0.5873%。同样,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支出每增加1%,财政收入会相应的减少1.004%。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每增加1%,财政收入会减少0.3179%。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选取9个因素作为分析,但最终只有4个因素进入模型,并不是说这些因素对财政收入没有影响,只是因为在理论上这些因素在模型中没有通过模型检验,对财政收入影响不是那么显著。

通过该模型的研究,传统的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弱,我们这里所说的越来越弱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失去了支柱性地位,而是由于我们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状况等的限制,传统的产业部门已经趋于饱和,想要有所突破已经越来越困难,发展空间有限。虽然它的重要性在减弱,但是从它所处的基础地位还是不容动摇的。

分析中,我们主要看到,国内生产总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比较大,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称为财政依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国内生产总值分配中,国家(或地方)所得占的比重。

再看看,农业总产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模型可以看出,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当中有很大程度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及科学技术的投入。说明我国的农业在慢慢的摆脱传统的农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农业发展到今天无论从功能上,还是在发展的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也在不断地演进,它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后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发达国家实现了这种转变,才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我国也将遵循世界发展规律,目前正面临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契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jwch.tjufe.省略/netcourse/jiliang/kcjx/sjhj/9.htm 穆兰.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分析[EB/OL]

第4篇:财政收入范文

一、紧紧围绕地方财政增收目标,千方百计组织各项财政收入

为了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政权运转与改善民生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真抓实干,千方百计加强财政收入征管。当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上年调整增长的基础上又创三个历史新高:第一,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实现217956万元,创历史新高。第二,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达46.4%,高出全省平均增速14.1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位,创历史新高。第三,全市全口径税收收入实现46.05亿元,增速达40.4%,高出全省平均增速14.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位,创历史新高。

(一)及时落实和调整财政收入目标。年初,根据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年度预算收支任务和市政府确定的各项财政工作目标,及时将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级财政、税务部门和有关征收单位。8月份又根据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等实际情况将年度一般预算收入任务调整为20亿元,比年初市人大批准的预算任务增加21300万元,并将调增的预算收入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财税部门和有关征收单位。为了确保完成完成调整后的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任务,我们切实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采取了月调度、旬通报的措施,及时发现并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加强与各级税务部门、有关征收单位的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征收的积极性。

(二)切实加强税收收入的征收管理。一是积极与国税、地税等收入征管部门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严格加强税收征管和控制减免缓税等行为,特别是对采矿、选矿等行业继续采取了“以电控税”的办法,有效防止了税收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二是协同税务部门,切实加强对主要税种和零散税源的管理,加大对重点税源和新兴税源的监控力度,全面落实税收调整政策,改进征管手段,提高征管效率,保证了各项税收的快速增长。三是积极组织开展税源调查工作,从3月份至8月份对全市110户重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损益、所得税的计算缴纳以及其它各税种的收缴情况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摸清了底数,掌握了税源的分布情况,为今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提供了依据。四是大力支持“金税工程”建设,实施税银横向联网,使各征收机关征缴的税款通过电子网络直接缴入各级国库,为确保税收及时足额入库提供了技术保障。

由于采取了以上各项有力措施,当年全市全口径税收收入完成完成464030万元,比上年增长40.4%,增幅位居全省第1位,总量位居全省第12位。其中:国税收入完成253945万元,比上年增长36.1%,增幅位居全省第1位,总量位居全省第11位;地税收入完成210085万元,比上年增长45.9%,增幅位居全省第2位,总量位居全省第11位。

(三)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一是依法依规征收。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关于非税收入征管的有关政策规定,努力做到依法依规征收,并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二是继续实行以票控费,充分发挥财政票据监管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以票控费的措施,防止收入流失,做到应收尽收。三是努力挖掘非税收入潜力。把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做为非税收入征管工作的重点抓实抓好。积极与国土资源部门配合,认真落实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当年实际收缴土地出让金40,253万元,核拨土地成本35,342万元;与国资委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管理,收缴地铁公司等改制企业的国有资产收益4,045万元。

当年仅市本级完成非税收入45925万元,为年度预算30023万元的152.96%,增收15902万元。其中,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完成24473万元,为年度预算16083万元的152.16%,增收8390万元;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完成21452万元,为年度预算13940万元的153.89%,增收7512万元。

二、紧紧围绕民生法定重点支出需要,科学调整和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年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向改善民生和法定(重点)支出倾斜,向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当年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412173万元,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6.4%,比上年增加79727万元,增长24%。

(一)确保了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发放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落实到位。一是年初做实工资支出预算,保证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当年全市11.8万名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全额发放,工资性支出达到247039万元,特别是加大了对财力困难县区的工资转移支付补助,保证了县乡公教人员工资发放率达到了100%,没有形成新的拖欠。二是积极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所需支出,在年初预算中予以足额安排。当年还筹措资金3200万元和2800万元,分别将2006年下半年市直单位上调的工资和规范后的津补贴及时补发到位。三是离退休费按时足额发放,当年共发放92256万元。

(二)确保政权运转和社会稳定。一是确保党政机关公用经费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在确保工资正常发放的同时,适当提高了党政机关公用经费标准,当年市本级公用经费支出达79543万元,比上年增加4589万元,增长6%。二是增加维护社会稳定的支出。保运转是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保障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公用经费需求的同时,努力增加办案经费和政法建设的资金投入,切实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手段。如结合全市公安系统的“三基”建设,先后投入资金2893万元,重点支持了市公安局的“情报信息工程、防控体系工程、科技强警工程、警务保障工程、队伍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三基”建设。同时在将市公安局、市法院、市办驻京人员的经费由办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当年工作经费比上年增加107万元,增长22.8%,为做好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确保各项社会保障资金落实到位。当年各级财政部门共筹集各类社保资金20.6亿元,为近300万人口提供了各项社会保障待遇。一是确保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当年筹集资金20532万元,使全市共有75362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其中,为62748人支付职业培训补贴2717万元,为102290人支付职业介绍补贴1523万元,为36889人提供公益岗位补贴6902万元,为80380人提供社会保险补贴6617万元。二是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当年共筹集各类资金24505万元,为城镇居民按时足额领取保障金提供了资金保障。当年城市低保人群达16.6万人,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人均低保补助水平比上年提高10元/月。农村低保审批工作全面完成,共有16.4万人纳入保障范围,全年共发放低保金5600万元,人均补助标准498元/年。三是提高养老金保障水平,为103168人及时发放养老金86232万元,人均发放标准比上年又提高85元/月。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平稳。全市参合农民达218.6万人,参合率为89.4%,完成了年初人代会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参合率达86%的工作目标。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支出10041万元,补偿参合农民169.7万人次,受益农户比例为77.6%。五是积极支持农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当年共筹集资金4182万元,改、扩建105所农村卫生院用房近8万平方米。当年投入财政资金362.8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培训及购买公共卫生设备,大大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六是筹集资金4022万元,全面落实了优抚对象的各项待遇。

(四)努力加快采沉区和棚户区改造进程。当年全市拨付采沉区和棚户区工程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确保了工程如期完工。其中,北票“金河小区”总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的,工程已全部完工,采沉区受损住宅居民已入住;北票“银河小区”的60栋居民住宅,当年已交付使用;市区铁路棚户区8.3万平方米住宅已全部交付使用;北大街6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也如期完成,省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市采煤沉陷区、棚户区的改造资金使用及管理给予良好评价。

(五)积极改善农村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一是积极支持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当年争取省以上资金5267.5万元,并落实配套资金580万元,完成了饮水解困工程502处,解决3.2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受益人口16万。二是认真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直补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与市移民机构配合,争取省扶持资金3265.6万元,用于对原迁居民20707人直补和全市52个后期扶持项目建设,其中市级审批的26个后期扶持项目已经实施完毕。三是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针对今年3月份我市遭受的严重雪灾,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资金1700万元,其中一部分是财政贴息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恢复生产和生活救助,共修复保护地冷暖棚达50404栋;针对6月份遭受的严重旱灾,各级财政投入抗旱资金2670万元和小型农田水利资金2150万元,重点用于对设施农业小区配水配电。四是全力支持整村推进和移民扶贫工作。当年共投入财政资金15550万元,全部完成了全市剩余的313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稳定温饱问题;市以上共投入移民搬迁资金1244万元,在全面完成省下达我市当年移民搬迁任务1440户的基础上,超计划落实移民搬迁户972户。五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当年筹集救灾资金2301万元,使9.8万灾民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筹集资金1317万元,全力支持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共新建住房1327户,维修住房2646户。六是认真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及时下拨粮食综合直补资金14010万元,比上年增长63.9%,对种植粮食和其它作物的530.89万亩耕地面积的71万户农民给予了补贴;落实良种补贴资金645.8万元,落实农机具补贴资金170万元。

(六)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广泛筹集资金,努力增加教育事业投入,当年全市教育方面支出为118634万元,比上年增长30.5%,增加27704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4.7个百分点。特别是加大了对教育“两免一补”和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年继续对农村中小学实行全部免除学杂费政策,在确保2006年减免范围的基础上,将城郊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少数民族学校以及农村进城务工家庭、城市困难家庭的学生均纳入免除学杂费的范围。当年筹集资金5528万元,使农村享受免除学杂费学生人数达到352349人,其中小学222996人、初中128993人、特教360人;筹集资金1580万元,继续对困难家庭学生79656人免除课本费;筹集补助资金303万元,对困难家庭寄宿生10099人继续实行生活补助政策;加大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工学校助学扶持力度,并筹集1280万元助学资金,资助了15000名学生。

(七)大力支持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一是继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规模。当年全市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6495万元,比上年增加2274万元,增长53.9%。当年市本级投入科技资金1,200万元,重点支持我市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以及符合我市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科技项目;投入资金200万元,用于我市高新技术园区的成果转化基地及孵化器建设工作,以建立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平台;下达科技补助资金250万元,用于加华园区科技项目补助;争取省科技资金390万元,用于支持14个省级科技项目;投入资金86.8万元,对全市科技大会召开及评奖、科技活动周及海外学子创业活动周等工作进行支持。二是努力增加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投入65.3万元进一步完善北塔博物馆,投入26.7万元为牛河梁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努力增加体育事业的投入,通过土地置换新建了朝阳市体育馆和全民健身馆,投入资金34万元支持了朝阳市第二届全民健身节暨首届龙舟大赛、老年健身活动、省田径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投入资金227万元对电台、电视台和各转播台设备进行了维修改造和更新,促进了我市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三、紧紧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各项财政政策手段的功能和作用

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税式支出、担保、以奖代补等政策和资金手段,大力支持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积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一是认真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当年全市共办理退税、抵税、免税等税式支出30705万元。二是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产品出口。当年争取专项资金7000多万元,同时市本级安排工业发展资金700万元,共落实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项目22个、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3个、其他专项资金支持项目20多个。三是努力解决破产企业的遗留问题。将向东化工厂破产后职工异地安置补助资金24,588万元,按照规定的划拨程序一次性拨付到朝阳市住房委员会资金专户,再由该专户向向东化工厂破产清算组进行资金拨付,保证了专款专用。

(二)继续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要求,当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支出194609万元,比上年增长42.54%,增加58083万元。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当年投入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资金2550万元,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了保护地建设的步伐。当年全市新建冷棚45338亩,超计划29.5%;新建暖棚46907栋,超计划56.4%。二是大力支持畜牧业发展。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2,945.8万元,较好地保证了全市畜禽疫病的疫苗购置和发放、纯种母猪和能繁母猪生产、畜牧业龙头企业项目贷款贴息及以奖代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及新品种引进推广等资金需要。三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当年共投入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等资金501.4万元,对29830名农民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对15218名农民进行了技术培训。四是大力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投入农业技术推广资金975万元,使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大面积应用;五是大力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市各级财政投入资金6194万元,重点支持了植树造林、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土保持、河道治理等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20万亩,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52万亩。六是大力推进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当年省财政共批复我市项目22个,投入资金7234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15个,投入资金4379万元,涉及39个乡镇,全年治理土地面积9.4万亩;产业化项目7个,投入资金2855万元。

(三)积极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财政优惠政策。当年市以上财政部门共向各县(市)区投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体制补助及奖励、社会保障补助、农业及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168507万元,比上年增加21490万元,增长14.6%。其中:各县(市)区从省级税收增量返还政策中获得33851万元;从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中获得53017万元;从财源建设工程规划奖励政策中获得3388万元;从省“三奖一补”政策中获得7655万元。市本级*年对县(市)区投入8382万元。各项政策落实及资金的投入,使全市县区财政实现了快速发展:一是从发展速度看,县区财政实现了高速增长。*年各县(市)区(含开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8340万元,比上年增长57.2%,增加57638万元,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0.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4.9个百分点。二是从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看,所占份额又有提高。*年县(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6%,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年建平、凌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3亿元。三是从财政保障能力看,保障法定(重点)支出的能力逐年增强。尤其是在保障一般性支出方面,做到了当年公教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津贴补贴的资金需求,其它支出也都做到了较好保障。在2008年年初召开的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朝阳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年全省县(市)财源建设工程先进市(全省排名第一名),并获得省政府奖励200万元;建平县、北票市、凌源市分别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地区税收收入超5亿元财源大县(市);纳税在1,000万元以上的39个税源大户企业受到了省政府表彰。

(四)进一步扩大融资担保规模。通过提高担保中心在金融系统的担保信用等级(“A”级信用等级)和扩大担保中心担保资金规模(1亿元以上资金)等方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当年共为54家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2595万元,解除担保责任19167万元,在保担保贷款为23428万元。

四、紧紧围绕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继续深入推进和不断完善各项财政改革

按照建设“阳光财政”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继续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一)继续深化部门综合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部门综合预算编制方法,细化支出预算,通过编制部门综合预算,切实规范部门的收支行为,减少预算的随意性。市本级严格执行《关于市本级一般性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意见》(朝政办发[*]24号),当年市本级对78个一级预算单位和325个二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了部门综合预算编制范围,用规范的方法和严密的操作程序,切实增加了部门综合预算编制的透明度,提高了预算编制效率与质量。通过编制部门综合预算,当年仅市本级非税收入形成政府统筹财力3628万元。指导县(区)级部门推进综合预算编制改革工作,印发文件并组织培训,各县(市)区2008年将全部启动在先进的软件平台上编制规范部门综合预算。

(二)积极推进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市本级73家一级预算单位和83家基层预算单位全部实现了国库资金网上集中支付。为了规范和简化集中支付系统操作流程和用款计划审批程序,提高运行效率,根据财政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等有关要求,对市本级预算指标账进行了重新设置,对软件的科目库进行了相应调整和修订,保证了预算指标所列支出功能科目的准确性。建平县、凌源市、朝阳县、双塔区也相继开展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试点工作。

(三)全面深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一是认真加强了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当年印发了《朝阳市政府采购评标管理办法》等5个文件,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了规范。二是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在认真总结完善货物类集中采购经验和作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工程和服务类采购活动,扩大采购规模。当年全市政府采购规模36220万元,比上年增长70%;采购次数856次,比上年增长13%;实际支出33840万元,比上年增长73%;节约资金2379万元,资金节约率为6.5%,比上年增长2%。其中,市本级政府采购规模18588万元,比上年增长54.9%;采购次数120次,比上年增长12%;实际支出17540万元,比上年增长52%;节约资金1048万元,资金节约率为5.6%,比上年增长1%。

(四)大力推进政府财力资源整合工作。在推广学习建平县政府财力资源整合经验的基础上,各县(市)区在教育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开展整合工作。同时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指导意见》和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辽宁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全面启动全市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在建平县2006年率先被财政部列为部级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的基础上,经积极努力争取,凌源市又被列为财政部试点县(市),今年可获得试点资金500万元,重点支持了保护地、畜牧业、经济林三大主导产业建设,使凌源市发展成为全国北方最大的保护地蔬菜、花卉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全国重要的瘦肉型猪和牛肉、羊肉生产基地,全国经济林生产示范县和全国食用杏生产基地。

五、紧紧围绕财政资金短缺现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和政策对我市的支持

近年来,朝阳市经济和财政虽有较快发展,这只表明一种发展态势,财政总量仍很小、收支矛盾仍十分尖锐,特别是资金短缺、投入不足问题,成为制约朝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此,在支持经济发展和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向上级争取对我市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化解乡级政府债务和支持招商引资工作。

(一)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与有关部门配合,积极向上级反映朝阳财政收支困难的实际情况,积极申报符合标准的项目,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和提供相关的数据资料,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对我市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按可比口径计算,当年共争取上级各项财政性资金466827万元,比上年增加91260万元,增长24.3%;超过市政府年初下达的考核指标比上年增5%的目标。其中,争取一般性转移支付类资金149,759万元,比上年增长33%,增加37,136万元;争取社会保障类资金97,215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增加16,360万元;争取财政支农和农业综合开发类资金48,639万元,比上年增长8.3%,增加3,747万元;争取行政政法和教育科学文化类资金25,192万元,比上年增长38.4%,增加6,983万元;争取工商企业发展和商品流通类资金69,304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增加8,112万元;争取经济建设类资金69,786万元,比上年增长27.8%,增加15,179万元;争取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类资金5,155万元,比上年增长126.81%,增加2,860万元;争取其他类资金1,817万元,比上年增长93.4%,增加883万元。

(二)积极筹集资金化解乡级政府债务。当年省政府下达我市的政府债务偿还任务为1,499.92万元。为了牢固树立政府信誉,积极筹措资金,实际偿还1865.1万元。同时,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6]72号)要求,积极开展乡级政府债务的清理与核实工作,为今后开展化解乡级政府债务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三)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工作。一是积极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市本级全年拨付经费375万元用于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切实做好市财政局的招商引资工作。*年市政府分配给市财政局的招商引资任务是1亿元,为了完成任务,我局先后制定了《关于做好市财政局*年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朝财债[*]265号)和《关于分解下达我局*年招商引资工作任务的通知》(朝财债[*]337号),经过全局广大干部的积极努力,当年实际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0个,完成招商引资数额12204万元。

六、紧紧围绕依法理财推进进程,不断加大财政监督管理力度

按照建设“法制财政”的要求,市财政局认真执行和贯彻落实《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等财政政策,不断规范和加大财政监督管理力度,积极推进依法理财进程。

(一)积极推进财政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一是印发了《朝阳市市级预算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对市本级预算支出指标进行了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对追加的项目支出指标,从经费(资金)的申请、审批、下达等程序进行详细规范,有效提高了资金审批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经过严格审批程序批准的支出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确保了资金运行的安全性,提高了资金的运行速度,切实实现了用机制理财、用制度理财,使日常支出指标管理达到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要求。

(二)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管体系。为了认真贯彻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切实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监督,严肃财经法纪,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了财政监管体系。主要是制定出台了《构建朝阳财政监督机制初步方案》(朝财监[*]113号)、《关于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绩效监督的意见》(朝财监[*]112号)、《朝阳市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程序》(朝财监[*]21号)等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并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专项检查,一是对市属单位非税收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市直执收执罚单位共计132户,重点检查了57户,检查面达到了43%,检查发现存在违纪问题的单位有17户,违纪面为30%,共查出各类违规违纪资金557.71万元。二是对全市中小学财务收支及资产负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了全市城市及农村中小学258所,检查面达到94.16%,共查出各类违规资金11,212万元。

(三)进一步加强了会计管理工作。一是开展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价试点工作。深入贯彻省关于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实施意见,在县级以上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了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价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全市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为用人单位聘用、交流会计人员提供了信息平台。二是加强会计培训工作。对全市7650名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了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严格执行了会计从业资格网上考试制度。三是认真组织开展了会计诚信建设系列活动,对全市95名会计诚信建设先进工作者给予通报表彰。还组织朝阳市优秀选手参加了辽宁省第三届会计知识大赛和珠心算比赛,取得了较好成绩。

(四)切实加强了财政性资金的投资审核工作。当年共评审政府投资的各类建设和改造工程项目331项,总报审额为43684万元,总审定额为46965万元,总审减额为7953万元,综合审减率为18%。其中,评审财政直接投资的工程项目131项,报审额为10765万元,审定额为19313万元,审减额为2146万元,审减率为20%;评审政府投资、财政监管的工程项目200项,报审额为32919万元,审定额为27652万元,审减额为5807万元,审减率为18%。

(五)认真完成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和监管工作。按照财政部的统一要求,利用3个月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清查的结果是全市1703个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额为63亿元,为今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市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受到了省财政厅的表扬。

七、紧紧围绕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进一步加强机关和干部队伍建设

财政部门作为市政府主要的综合经济部门之一,担负着为政府管家、为人民理财的职能。为了完成好市委、市政府交给市财政局的各项工作任务,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能打硬仗的财政干部队伍,为此,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

(一)努力提高政治与业务素质。比较系统地组织学习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快树立朝阳发展新形象、党的*大报告等理论文件。在学习形式上采取集中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以答题、征文、培训、专家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特邀*大代表明志友同志作了《认真学习党的*大精神》专题报告。结合财政业务工作实际需要,聘请专业人员讲解《会计法》、《预算法》及有关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按照省财政厅的要求,成功组织407人参加了全省财政干部岗位资格考试,及格率达到98%。同时,认真组织了全市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积极参加省财政厅组织的培训。

(二)认真贯彻落实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党务公开工作,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检查督促各支部认真坚持制度。积极开展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活动,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风党纪教育活动,并邀请市纪委领导举行党风廉政建设辅导讲座,督促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廉洁自律。为进一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党员承诺书,并建立了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同时,坚持在全局范围内积极开展“读书思廉”和家庭助廉活动,用正反事例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要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警钟常鸣。

(三)切实加强了机关文化建设工作。在认真考察学习外地财政部门机关文化建设工作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了《朝阳市财政局机关文化建设方案》,对年内的机关文化建设任务和责任进行了分解落实,总结提练了朝阳市财政局机关价值理念,机关走廊文化建设初见成效。制度文化建设正在按计划推进。同时,通过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活动,培养和引导财政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了财政系统的感染力和向心力,积极营造了创新、进取、团结、和谐的氛围。

第5篇:财政收入范文

在税收由于经济下行增长乏力、进而带累财政收入增幅显著下滑之际,非税收入却上紧了发条,加速发动。审计署日前的对全国54个县财政性收入的审计调查显示,2011年,54个县实现的财政性收入中,非税收入占60.45%,http://非税收入占比超过税收收入20.90个百分点。非税收入,似乎已接过税收的“接力棒”,扮演财政收入中的主力,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财政收入的“拯救者”。

税收与非税收入此消彼长

非税收入的迅猛增长,正在与税收收入日渐疲弱形成鲜明对比。据媒体报道,继今年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增幅微超10%,创下近三年来最低之后,4月份全国税收增速继续大幅回落,单月增幅已降至不足3%。前四月累计,全国税收收入增长8.1%,增幅同比回落超过20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前四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5%,增幅回落18.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非税收入却在加速前进。财政部公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非税收入为4118亿元,同比增加1432亿元,增长53.3%,地方非税收入同比增加1158亿元,增幅50.1%。一些个别省份增幅超过70%,有的甚至增长了一倍多。

税收收入增幅的下滑,显然是受经济下行拖累。“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都下来了。进口的关税也在下滑。此外,与房地产有关的税收也下来了。”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对时代周报分析。

然而,税收与非税收入的此消彼长,在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看来,还是有些奇怪。“每当税收收入增幅下降的时候,非税收入增长都比较快。2009年也出现过这种现象,非税收入增幅达到50%以上,这次又是这样。是否当税收下降的时候,某个机制的某个部分会自动启动?如果有的话,是怎么启动的,什么传导机制在发挥作用,我也不知道,只能存疑。”

李炜光猜测,也许地方政府每年都有一定的财政收入增幅指标,为完成指标,非税收入会自动填补税收的空缺。

刘尚希表示,每年各地制定财政预算时,会有一个指标,即今年的预算增长多少,其中预算收入预计增长多少,预算支出预计增长多少,看各个地方的预算报告就能看出增长的目标是多少。“具体增幅各个省的情况不一样,一般跟gdp增速没有太大的差距。”

据记者观察,在上海市2012年财政收入预算表中,财政收入除各种税收外,还包含了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以及教育费附加收入、排污费收入、水资源费收入及其他收入。今年财政收入合计预算数比上年执行数增长了8%。显然,在这个增幅中,已包含了非税收入在内。

在增幅指标的约束下,非税收入快速增长也许不得不然。

“国”字头收益占大头

在房地产业繁荣的前几年,地方非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出让金。而在房地产调控的当下,土地出让金的锐减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开辟新的非税收入来源。一个主要的方向是,向“国”字头“伸手”,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方面做文章。

“目前地方的非税收入,应该说国有资本收益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都有。地方政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可以说各显其能,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公共资源,来开发一些非税收入。有矿产的,把开发权转让给开发商,有旅游资源的,门票收入也在不断提升,这些可以笼统地归入国有资源的有偿使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告诉时代周报。

“国”字头收益确有潜力可挖。据媒体报道,安徽省某市新建的市级机关办公大楼即将完工,市政府及部分市直单位年内将迁往新址办公,现市政府大楼及附属建筑物等资产予以处置,获得收入3.97亿元。这使得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了1101%。该市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也有巨幅增收。安徽一煤电有限公司减持参股上市公司国投新集的股份近3400万股,按规定入库其他产权转让收入4亿元。

一季度,该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合计完成89012万元,较上年规模增长达20倍以上,首次成为非税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

2011年,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各地财政和国资部门对国有企业经营收益和资产出租转让收入严格规范管理,确保各项收入应缴尽缴。据记者观察,《湖南省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即自2011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结束了该省国有资源配置由无偿和有偿取得的“双轨制”,确立了国有资源有偿取得、市场化配置的“单轨制”。

“对非税收入的增加不能一论而论。如果是因为公共产权收益增长,推高非税收入,这是好事。过去,有些国有资源很廉价地转让,比如公益土地基本上就零地价出让,此类做法会造成国有资源的大量流失,对社会、对市场竞争都极不公平。现在应该说恢复正常,这方面的收入应当有增长的空间。但如果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增加,这就可能出问题,加重企业负担。”刘尚希称。

刘尚希告诉时代周报,财政部对今年1-5月份非税收入增长情况做过调查,发现主要是国有资源性收益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增长较快,行政事业性收费则并未扩张。

此外,非税收入的快速提升,在刘尚希看来,还涉及到统计口径的变化。“以前大量的非税收入没有纳入预算,去年财政部要求各地把非税收入全面纳入预算,或是公共预算,或是政府性基金预算,或是国有资本金预算。这样,与过去预算内的低基数相比,非税收入就显得很高。”

安徽一位政府部门官员也表示,过去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收入一般都留在本单位或者财政专户,不直接入库,现在规范以后,这方面收入明显增加。

不过,“国”字头收益的增长,在一些财税专家看来,有时候也是把“双刃剑”。李炜光对时代周报表示,国企垄断某些领域的资源,确实应该对其收取更多的收益,但可能会对社会带来很高的费用成本,国企会将其转嫁,进而推高物价。而且国企的服务效率也不高,总体而言未必是好事。

“目前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地方掌控的余地很大,开征某种费用的灵活度也偏大,如果收费较高,可能就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比如短期内将景区门票提得很高,但如果服务跟不上,游客反而少了,反为不美。因此,地方政府要有比较规范的收入来源和管理制度,这也会让大家对当地的投资环境、居住成本、商业成本有比较明确的估计,创造比较稳定的市场环境。”赵锡军称。

转贴于 http://

“新招”加剧企业“痛感”

不可回避的是,在“国”字头收益之外,非税收入仍时有“新招”,给企业带来不小的“痛感”。

上海一位民营物流企业总经理向时代周报一一列数税收之外的各种收费:“员工的社保费用、档案保管费用、教育附加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还有税http://务局指定采购的电脑、税控机等。最怕的是工商局的罚款。企业之间做一些假的名目给客户退佣金,被认为是行业的潜规则,挺正常的,否则客户很难赚到钱。但一旦被工商局查出来,罚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都有。我建议任何企业都必须规避这种做法。”

“说起这些我就火大,公司已经连亏了几个月了。”这位总经理长叹一声。

浙江企业主杨平最近的遭遇则令人啼笑皆非。他的公司所在的镇政府决定花200万元造一个“五星级”公厕,向镇上的企业派捐。杨平的公司被派捐50万元,作为回报,让公司员工免费如厕。“像这种隐性的费用经常会碰到,对企业造成不小的压力,特别是现在经济不好,压力更大。”杨平表示。

此外,政府性基金也有新“品种”诞生。公开消息显示,今年7月1日起,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收货人或者其人将缴纳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这是一种新设立的政府性基金。根据办法,企业按照电视机13元/台、电冰箱12元/台、洗衣机7元/台、房间空调器7元/台、微型计算机10元/台的标准缴纳该基金。据粗略估算,每年5类电器生产企业将缴纳73亿的基金收入。

凡此种种由企业承担的新增非税收入,无疑令企业更感寒意,也显得与今年的结构性减税方向有些背道而驰。“就算税减下来了,又收费收回去了,岂不是抵消了减税的作用?有人还说今年是结构性减税年,但将近半年过去,据说只减了1000个亿,对经济简直是杯水车薪,显然力度仍要加大。”李炜光表示。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要想适应财政收入的较低增幅,李炜光认为,关键的是财政支出要相应减少,“减少支出也是结构性减税的前提,要不然没有减税的空间。”

而非税收入目前的超常增幅,显然也并非长久之计。“长期来看,当一个国家的商业环境较稳定的时候,非税收入应该越来越少,主要是指发债的收入。政府收入的环境不能老在变化,这会带来生产和生活成本的变化。”赵锡军认为。

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在财税专家们看来,才能真正将这匹“野马”套上缰绳。“所有的政府收入,不管是税收、非税收,还是政府基金,都要纳入预算,由人大审议通过,变成法律,才能征收。这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李炜光称。

稀土行业整合迫在眉睫

中国首部稀土白皮书,占全球23%的储量却承担90%国际市场供应

本报记者 张蕊 发自北京

以占世界稀土23%的储量承担着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这是在《中国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提出的。中国是稀土大国,尽管多年来中国稀土储量一直在修正并大幅下降,但白皮书所说的23%的稀土储量依然是创下了一个惊人的新低。

《中国稀土状况与政策》是我国首部稀土行业内的白皮书,第一次公开全面介绍了我国稀土的现状、保护和利用情况、发展原则和目标以及相关政策。

中投顾问冶金行业研究员安海轩指出,首部稀土白皮书,详细分析我国稀土资源的现状,意味着我国开始逐步规范稀土行业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化机制和实施环境保护措施的政策意向。

稀土储量算法各国不同

白皮书显示,中国的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但全球稀土矿产资源的储量数据的唯一来源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矿产品概要》中的数字却与此相差甚远,根据其1990年以前的数据,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稀土储量的比例为80%以上,1996-2001年的数据该比例约为50%。

美国地质调查局2002-2008年公布的《矿产品概要》中中国稀土储量约占全球稀土储量30%,2009年,这个数字亦被调整为36%,储量约为3600万吨。

对此,工信部稀土资源办主任贾银松表示:“美国地调局并没有说明数据来源,我们认为不够确切。”据贾银松介绍,中国国土资源矿产部门专门对稀土储量进行了核查,2009年储量是1859万吨,按此计算,约占23%。

“这没什么,算法不同,数据渠道不同,肯定得出的数字也不同。”面对时代周报记者的疑问,稀土行业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说,白皮书中23%的储量应该是只计算了矿山的资源,没有把一些尾矿坝内的稀土数量算进去,他说,一般在计算资源储量的时候,只有矿山才会算做资源被计算在内,尾矿坝是不会被计算在储量里面的,“近年来稀土开采得很厉害,只计算矿山资源,这个数字应该是合适的。”

前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称,拿包头来说,长期以来,稀土开采出来后,大约只会用10%-15%,剩下的85%左右就会放到尾矿坝(一种由尾矿堆积碾压而成的坝体,记者注),“这部分资源其实是二手资源,因为是被已经开采出来的,所以这部分就作为已经消耗掉的资源,可以不算作储量。”实际上,尾矿坝内的稀土多数都比原矿开采出来的稀土纯度要高,“开采出来的时候已经把铁拿掉了。”

安海轩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造成我国公布的稀土资源储量数据与美国地调局公布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数据来源准确性和是否实地调差,“据公布数据来说,我国稀土储量至少占全球稀土储量的20%以上,但近年来我国大量开采,稀土储量确实在逐步下降。”

2011年,中国稀土冶炼产品产量为9.6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实际出口1.86万吨。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国,“中国在同步加强稀土开采、生产、出口管理的同时,保证了对国际市场的供应。”

但上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显然并不看好中国作为世界稀土最大出口国的角色,他认为中国目前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加强国内的环境保护,他说,我们的主张还是要走出去,可以让外国人自己去开矿,中国也可以进口稀土矿,也可以去国外开矿,“中国在稀土开采的技术上还是一流的,国外开稀土矿,很多也是用的中国的技术,比如说澳大利亚在马来西亚建厂,从选矿到冶炼等都用的是中国的技术。”

转贴于 http://

稀土行业有待广义整合

规模小、技术低、开采浪费严重,同时国家对稀土行业监管少、鲜有政策规范。是中国稀土行业的真实写照,安海轩说,不仅如此,企业在开采生产稀土材料过程中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形成大量的浪费,并未对废旧产品回收再利用和进行高端开发,开发程度粗放低效,也是稀土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所以在此次的白皮书中,“稀土行业整合”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事实上,稀土行业兼并整合的大幕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启。“原来知道的是要在全国弄两到三家公司,但是具体怎么弄,现在也没有具体的政策和方案。”前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称,“整合本身是对的,不仅可以提高稀土行业的企业化程度,还提高稀土行业的国家竞争力。”

此前有专家称,稀土产业的整合最终需通过国务院确定。国家需要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来领头开发资源,用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保护资源,并有足够雄厚的实力进行未来应用领域的研究。

前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则认为,稀土行业内的整合应该是广义上的整合,也就是说整个行业内的整合,不仅应该包括行业内的冶炼分离整合,还应该对稀土功能材料也进行适当的整合。“下游产业链,催化剂、发光材料等本来就属于稀土产业,所以这部分应该也在整合范围内。”

安海轩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推进稀土行业整合是国内稀土行业开采过程中污染、浪费严重的改革手段,加强稀土投资的环境治理和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和高端开发。“面对稀土行业乱象,国家应该建立战略储备制度,控制开采规模,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和加大力度惩罚污染浪费严重的企业。”

有一点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稀土行业整合已经提出两年,但在采访中,不少专家对于整合也是充满了担忧,稀土行业专家林东鲁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稀土行业整合会受到各种利益、民营与国企、地区和部门之间多方牵扯和限制,所以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这时候就需要政府政策推动,以大企业、大资本进行兼并整合的模式是可以推广的。“虽然整合行业能稳定市场,有利于下游产业健康发展,但是国家政策上也要防止垄断的形成,防止稀土产品价格过高对下游产业造成压力。”

不过,有一个可以确定的消息是,由工信部牵头制定《推进稀土行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方案》的相关工作在今年5月已经悄然启动,工信部、国土部、国资委、地方政府等都将参与文件的起草。据悉,该方案实际上就是在“国二十二条”总体原则之下制定一个细化的操作性指导方案,目前还在讨论的初级阶段。

交易平台有利行业发展

6月26日,江西赣州新盛稀土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盛公司)经理杜清正领着员工进行着有关企业安全方面的学习。“最近生意比较冷清,行情不太好,所以也没太关注白皮书的事情。”杜清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企业来说,白皮书当然是好事,“我们一向是遵照国家政策和法规的。”

杜清称,新盛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上市公司横店东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056)的控股子公司,目前的客户基本都国内老客户。实际上,成立之初新盛公司就遭遇了稀土行业内的价格大幅度下滑,“2003年那可真是白菜价,后来几年稍微好一点。”杜清说,稀土行业一直不是特别好,2008年11月,稍微有所回升的稀土价格又开始下滑,2009年持续低靡,直到2011年才有回升,“去年国家政策好,控制出口是对的。”

杜清说,他们在交易的时候,基本都是随行就市,市场价格涨他们也涨,市场价格跌他们也跌,“我们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双方来商量价格,一般来说,大家都还是能接受的。”

杜清的说法在其母公司横店东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056)关联交易的公告中得到了验证。2011年4月6日,赣州新盛与得邦照明签订了首次交易合同,购买材料氧化铕,购买数量1吨,单价每吨530万元。得邦照明收到货物后于2011年4月8日将526.9万元材料款支付给赣州新盛……预计2011年度,公司将继续与得邦照明发生上述氧化铕材料的关联交易,交易价格将按照交易实际发生时的市场价格定价,经初步估算,预计公司与该关联人发生的2011年度关联交易总金额为5000万元,2010年度未发生同类关联交易。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在此次的白皮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很多关心的问题,那就是稀土的价格。对此,前述专家表示,稀土价格要回归到正常的价位还需要一个过程,一些时间,“尽量的不要有人为的炒作就好。”事实上,近年来,稀土价格一路看涨,质疑“中国操纵稀土价格”的声音始终不断。

对此质疑,苏波表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干预过稀土的市场价格。多年来,稀土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资源的稀缺性没有得到合理体现。他说,目前稀土价格的上涨符合全球原材料市场价格上涨的整体趋势,稀土以“白菜价”贱卖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苏波表示,去年价格的上涨完全是一种回归性的上涨,是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6篇:财政收入范文

关键词:农村税费改革乡镇财政收入地方转移支付制度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进程

20世纪80年代农村“大包干”之后,全国农业增产、增收1984年达到高峰,随后出现了“卖粮难”,农民收入增长乏力,负担却逐渐增加。尤其是农业正税之外的各种杂费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为此,有些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地方政府开始探索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主要是费改税,即在清理各类收费的基础上,经过核算按新的农业税收标准收税,其他杂费一律免除。

在1998年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农村税费改革正式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被列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务院成立了农村税费改革三人工作小组,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筹备工作。2000年1月,中央通过《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农业税率定为7%,农业税附加的上限为20%。在此基础上,税费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最终被确定下来。国务院于2003年3月27日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由此,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全面推开。随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逐步取消农业特产税的通知》,要求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按照“统一政策、分级决策”的原则,开始逐步取消农业特产税。

200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宣布:从当年起,逐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这是农村税费改革实践中迈出的又一实质性步伐。

2005年12月29日,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实施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正式废止。这项政策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

二、地方财政收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乡镇财政收入困难也同时发生。分析影响乡镇财政收入困难的影响因素,我们不难看出,农村税费改革只是一个传导杠杆,深层次的原因是乡镇财政收入体制的缺陷、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的滞后。

(一)财政收入机制是税费改革后地方入不敷出的制度根源

财政自筹制度的起源要追溯到乡级财政的初建时期,1953年,政务院在《关于1953年度各级预算草案编制办法的通知》中首次要求将乡镇预算列入国家财政预算范畴。乡镇财政收入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后,其支出费用主要由县级财政下划和自筹两种方式解决。至此,乡镇预算实行了收入全额上缴并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支出主要由上级政府下划和自筹的管理体制。这种自筹收入包括乡统筹和村提留、各种集资、摊派、捐款、收费、罚没等,它本来应是一种占较小比重的制度外财政收入。但是,在地方财政特别是乡级财政缺乏主体税种从而产生自身无法消除的财政缺口,并且又不能指望中央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这种财政缺口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乡级政府正常运行,这种财政自筹制度就演变成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在传统的财政收入结构中,制度外的自筹收入一直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支撑,地方财政收入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以税外收费为主的财政自筹制度,在财政自筹制度中,税费收入在乡镇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过大。农村税费改革切断了制度外收入来源,农业税是其最后的财力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取消农业税使得乡镇财政困境将更加严重。

(二)地方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

自1989年实行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体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都比较小,过小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是乡镇财政陷入财力困境的原因之一。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浪费,利用效率低下,各部门自上而下拨付的专项资金虽然是用于社会事业发展,但往往在下拨过程中受到肢解,结果专项资金落到乡镇时已经所剩无几。一些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公务员的开支和政府的其他支出需要,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比较多,从而使资金的性质与用途发生变化。

(三)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滞后

任何一项改革,如果缺少相应配套措施的及时跟进,改革自身的局限性和弊端就会显现出来,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到改革的初衷。税费改革是从单一的财税体制改革的角度减轻农民的负担,倚重解决“三农”问题,是从结果上直接进行的单项改革,没有对改革对象过去长期存在的体制因素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及时设计与税费改革相适应的基层政权建设政策模型。这种缺乏配套措施的改革,一方面导致地方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地方财政建设的政策真空,使其陷入困境且无法化解和摆脱。

三、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加快配套政策制定和实施

(一)规范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赋予乡镇政府财政自

一级政府要有一级财政,乡镇财政是我国五级财政管理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财政,对巩固基层政权、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县乡之间的“财政承包体制”中,乡政府不具有财政自,缺乏财力履行各项社会管理职能。税费改革改变了乡镇原有的财源结构和收入增长机制,税收收入将成为主体收入,但被上级财政集中过多。因此。若不打破地方各级政府现有财源格局并进行重新分配,加大乡镇政府在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中的分享比例,则乡镇财政尤其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就会失去一级财政生存的财力基础,只能作为县财政的一个预算单位存在。针对现行乡镇财政体制的弊端,要从有利于规范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入手,改变传统的财政分配方式,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给予乡镇政府应有的财政自,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实行完整意义上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二)完善地方税收体系

按照负税与受益对等的原则设置乡镇政府的主体税种,现代税收的本质是消费者为消费公共产品和劳务所付出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税收具有间接的返还性。乡镇税收主要用于为地方辖区内的居民和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由于乡镇政府更接近当地居民和企业,所以乡镇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因而乡镇税收的设计更应遵循受益原则。企业和居民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并享受相应的税收权利,这种负税与受益对等的税收理念有利于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降低税收的征收成本,提高税收收入的使用效益。另外,房地产税的税基十分稳固,可以成为筹集财政收入的有效手段。

稳定乡镇税制,提高乡镇政府加强税收征管的积极性。为保证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严肃性和稳定性,税收管辖权的划分一旦确定就不应频繁变动。否则会影响地方政府加强税收征管的积极性。收入归属权是税收管辖权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地方政府最关心的问题,收入归属权的稳定是整个税制稳定的前提。因此,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的分享体制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例如,所得税是地方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乡镇的分享比例将在很大程度影响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所以所得税分享体制不宜频繁变动。此外,目前社会保障体制、农村税费改革等改革在各地全面推进,乡镇政府在教育、科技、农业、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支出压力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减少乡镇税收的分享比例将严重影响乡镇财政的收支平衡。因此,稳定乡镇税制对促使乡镇加强税收征管、保证乡镇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完善地方转移支付制度

第7篇:财政收入范文

一、我区非税收入的构成、规模及特点

从我区的区级财政收入构成来看,主要由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组成。非税收入主要包括排污费、水资源费、教育费附加、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税务部门罚没收入、国库存款利息以及基金收入等。从规模上看,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较大,且收入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年我区非税收入额为33,090万元,占当年全部财政收入的18.3%;2005年收入额为37,861万元,占15%;2006年收入额为37,940万元,占11.8%,20*年收入额为45,633万元,占10.9%。在非税收入中,基金收入占较大比重,要占到全部非税收入的一半以上。大量非税收入的存在,为缓解政府部门经费不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政府财政收入中,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游离于财政之外的政府各部门的收费、集资、摊派是政府非税收入的主体,由于其没有纳入预算内和财政管理,造成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混乱局面,其负面效应也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认为非税收入并非真正的财政收入。受传统观念以及较长时间以来财政管理较为粗放的影响,部分执收部门认为非税收入是单位执收的,也付出了一定的成本,理应作为成本补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政收入,无须纳入预算管理。二是认为非税收入不形成政府可用财力,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除部分非税收入分别纳入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外,确有相当部分非税收入仍在实行专户管理,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也是列收列支。因此有人认为非税收入并不形成政府可用财力。三是认为非税收入规模过大影响了财政收入质量。一般认为税收收入应作为财政收入的主体,税收收入的规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如果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过大,则表明这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管理方式不到位,统筹调剂乏力。日前对非税收入的管理,无论是预算内还是预算外,收入实质上仍归部门单位所有,反映为谁收谁用,多收多用。这种收费多少与单位利益直接关系使得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事业单位都有一种本能的多收费冲动。加之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财政部门在编制综合预算时采取先预算外后预算内,部门、单位往往人为地将年初收入预算编制过低,支出预算编制过大,造成本应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中带有相当的人为因素,使非税收入的管理流于形式,财政统筹调剂乏力。

3、财政职能被肢解,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中,非税收入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未真正归位,财政职能被肢解,难以发挥整体效应。一方面财政部门对非税收入的规模过快膨胀难以有效控制,给企业、单位造成额外的负担,影响了企业纳税的积极性,且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也严重侵蚀了税基,出现了“费挤税”的现象;另一方面分散了地区财力,削弱了政府调控能力,影响了税收作为“内在稳定器”功能的发挥,造成分配无序,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败坏了社会风气,滋生了消极腐败行为。此外,纳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名义上为财政性资金,实则为部门单位使用,纳入预算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也基本上是列收列支,不能有效地形成地方可用财力,无形中虚增了一块财政收入,影响了地方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

4、法制不健全,缺乏监督约束机制。目前,我区在非税收入管理上依据的大多为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而没有制定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按照国家规定,设立审批收费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而现行的法律法规涉及设立收费项目的条款非常少。到实际工作中一般由业务部门向主管部门提出收费申请,审批机关依据单位财政经费不足实质上就成了审批收费的基本依据。法制建设跟不上,依法管理也就难以实现,加之缺乏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监督乏力,非税收入在片管和使用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违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三、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的思路和建议

非税收入日前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财政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其规范的最终目标应是财权上收,将全部的非税收入收归国库,纳入预算,充分发挥非税收入在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制止收入流失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要从根本上改变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体制缺陷,就必须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体制上有所创新,在管理上有所突破。

1、对非税收入应予以正确认识。首先要从思想上根本转变对非税收入的片面模糊认识,从根本上讲,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都是政府财政收入,如同主粮杂粮都是粮食一样。非税收入是国家制定政策授权有关部门和单位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取得的,所有权属国家,管理权归国家。随着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大,非税收入也将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与国家税收一起都将由政府统筹安排,与税收收入一起成为政府可用财力。即使暂时没有纳入财政统筹安排的非税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执收单位的经费不足。从我区情况来看,如果没有非税收入,财政收支矛盾会更加突出,各项事业发展也必将受到影响。既然非税收入也属于政府采用财力,就不能说非税收入规模过大或比例过高导致影响财政收入质量。规模过大或过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纵向情况分析,从中央到市至区县,越到基层非税收入相对而言规模就越大。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收入结构不大一样,发达地区因税源充足会取消一些非税收入项目或减少纳入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而落后地区有可能在非税收入上“做文章”,非税收入规模过高或过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要是依法依规取得的非税收入,就不能说规模过大影响了财政收入质量。

2、完善政府非税收入征缴管理机制。政府非税收入资金额度大,涉及面广,征收工作难度大,而且征收手段比较薄弱,法制制度不健全。因此需要完善“源头控收,以票管收,依法尽收”的管理模式,建立运转协调、规范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非税收入征缴机制。首先要改进非税收入的征管方式,丰富完善征管手段,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其次是加快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步伐,以有关部门、机构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制衡为基础,以收缴分离为目标,建立“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非税收入征管模式,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的收缴行为。第三要加强账户管理,取消执收单位以各种形式设立的非税收入过渡户,将非税收入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直接缴库或集中汇缴,规范收入收缴程序,减少资金收缴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四是推进非税收入信息化建设,按照“金财工程”的要求,搭建网络技术平台,建立健全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第8篇:财政收入范文

摘要: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愈来愈重。而近年来,去库存压力逐渐显现,房地产业相关收入的波动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一定冲击。本文构建了房产开发综合指标、房产交易综合指标体系,并以青岛市为例,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两类综合指标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表示房地产开况的房产开发综合指标短期内对地方财政存在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正向影响会趋于缩小,并且这种显著性关系也会逐渐消失;表示房地产销售情况的房产交易综合指标短期和长期均会对地方财政收入存在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并且长期的影响明显大于短期的影响。

关键词:去库存;房地产;地方财政收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逐渐发展,其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尤其是房地产业相关税收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性越来越强。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房地产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呈现稳步提高态势,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即“三去一降一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在“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会”上指出,“去库存,关键还是房地产库存”。为进一步了解房地产业相关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正确理解“去库存”任务对地方财政将会产生的影响,对二者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前国内外关于地方财政收入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房地产价格。分税制改革后,随着财权和事权的分离,直接导致地方政府在支出没有相对减少的情况下手中可用资金相对匮乏,同时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关联产业的繁荣以及相关税收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邵一江(2010),指出上海市财政收入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有着双向反馈机制。孟彩云,王聪(2012)指出依据标准泰勒规则所制定的利率政策,可以降低央行损失函数值,提高利率政策有效性。徐建邦,梁富山(2011)研究指出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地方财政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张双长,李稻葵(2010)指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程度越高,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价格变动之间的相关性也就越强。

而国外学者对房地产价格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效应研究侧重于两方面:一是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二是房地产价格与财税。其中针对房地产价格与财税,大多学者认为房地产市场变化和房地产价格波动除受宏观经济等因素较大影响外,还受到财税政策等重要影响,如公共支出、地方财政收入和房产税等,特别是对房地产税收理论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对国内外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一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主要针对房地产自身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其相关行业,如房地产价格与国民经济、货币政策及税收等关联角度,而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分析房地产行业相关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研究尚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数量化和动态化分析房地产行业收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程度还需进一步深入。

二、青岛市房地产行业收入基本情况

截至2016年3月份,青岛市房屋待售面积约703.3万平方米,同比上涨29%。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去库存压力较大、难度较高。为清晰了解青岛市房地产基本情况,下面将对青岛市房地产税种、收入基本情况等进行简要介绍。一是房地产业税收累计增速自2015年以来逐步攀升,楼市成交量回暖。2014年以来,青岛市房地产开发市场在“限购”、“限贷”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及公积金新政、降价风波、库存攀高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房地产市场出现疲软态势,房地产税收累计增速从2014年1月份的39.44%一路下滑。2015年至今,房贷利率五连降、买房首付降门槛等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刺激,推动青岛市楼市破冰回暖,楼市成交量持续攀升,今年3月份新房成交套数、成交面积环比分别上涨194.26%、185.14%,同比分别上涨95.29%、100.21%,楼市成交量回暖迅速。二是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速回暖较快,商品房销售额回升较快。分税种看,房地产业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自2015年触底反弹后均较快增长,由2015年1季度累计增长39.91%、-20.84%逐步回升至2016年1季度的36.1%、25.42%,企业经营状况较好。另外,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速也大幅回升,从2015年2月份的-30.20%回升至2016年3月份的26.2%,回升56.4个百分点,显示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商品房销售额方面:青岛市商品房销售额2013年为978.6亿元,2014年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商品房销售额小幅下降至970.9亿元,2015年在楼市调控政策的刺激下,商品房销售额大幅回升至1262.9亿元,同比增速上涨至30.08%。三是房地产业税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依旧较高。2013年至2016年1季度,房地产业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2.35%、21.45%、19.11%、18.57%,房地产税收占地方税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较高,房地产业税收依然是地方税收的重要税源。

三、房地产行业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构

建综合来看,影响变量可以分为两类指标:一类是房地产开发指标,即经营房地产行业所产生的税种,主要包括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房产税等,同时也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房地产施工面积等;二是房地产交易指标,即在房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指标,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和商品房销售额,其中需要解释的是个人所得税,该税种不仅包括房产交易过程中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还包括房产企业员工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考虑到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和房产企业员工缴纳的都是来源于销售收入,所以将该指标归为交易类指标。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再出重拳,出台五项政策措施(简称“国五条”),释放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力度不放松的强烈信号。同时,考虑到部分变量的数据可得性,本文研究的时间段为2013年1月份-2016年3月份。由于选取的房地产开发指标中包含多个税种,并且这些税种多反映房地产开发商的生产经营情况,同时土地出让金、施工面积也能直接反映当前房产开况,为剔除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将房地产开发类指标进行综合。个人所得税和商品房销售额两个指标均体现房产交易火爆程度,为深入分析房产交易程度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我们将这两个指标先运用均值化,然后运用简单的加权平均方法进行了综合,形成房产交易综合指标。

(二)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选定研究所需指标后,为进一步了解各指标在研究期内的表现,此处对各个指标进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数据显示,地方财政收入的均值在76亿元上下波动,并且变异系数为0.25,在所有变量中较小,表明其在研究期内波动较小;房产开发综合指标在24亿元上下波动,且最小值仅为3.5亿元,而最大值为46.6亿元,变异系数为0.56,波动较大,并且从时间跨度来看,最小值发生在2013年1月,而最大值发生在2014年12月份,同时该指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趋势,年度内的数据变动显示,该指标具有明显的趋势性增长。而从变异系数的大小来看,个人所得税和商品房销售额的波动较大,并且各个指标的趋势性变动较为明显。因此,有必要对各个指标进行去趋势化处理。为了将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转变成线性趋势,对所有变量都取对数。

(三)实证分析

1.模型选取和检验。考虑到误差修正模型(ECM)具有许多较明显的优点:一阶差分项的使用消除了变量可能存在的趋势因素,从而避免了虚假回归问题;一阶差分项的使用也消除模型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误差修正项的引入保证了变量水平值的信息没有被忽视;由于误差修正项本身的平稳性,使得该模型可以用经典的回归方法进行估表2房产交易综合指标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短期C2.0397450.287.2848035710LJY(-1)0.01380.004253.2470588240UT(-1)0.95780.030431.506578950长期C2.0264170.13522114.985950LJY0.0793460.0170574.6518145040计,尤其是模型中差分项可以使用通常的t检验与F检验来进行选取,因此,本文选取误差修正模型对房地产业相关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条下,各个变量ADF检验值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各个变量均平稳,都是单整的。迹检验表明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有2个协整关系,最大特征根检验表明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有2个协整关系,所以可以认为至少有2个协整关系存在。

2.实证结果分析(ECM)。房产开发综合指标(KF、LKF):运用Eviews软件,对房产开发综合指标和地方财政收入进行分析。从显著性来看,短期内房产开发综合指标对地方财政收入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关系,且误差修正项为0.005628<1,表明存在误差修正机制,即当短期内偏离均衡关系,将以0.0056的力度将二者拉回到均衡关系。长期来看,尽管房产开发综合指标仍存在正向影响关系,但对应的P值为0.2135,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不显著。从系数大小来看,短期内税收综合指标的影响为0.058408,而长期的影响大小为0.00293,远小于短期内的影响,表明长期来看,税收综合指标(即房地产行业所产生的税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缩小。由此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应当逐渐改变短期内房产行业火爆带来的税收增加进而提升财政收入的观念。房产交易综合指标(JY、LJY):运用Eviews软件,对房产交易综合指标和地方财政收入进行分析,不论短期和长期房产交易综合指标均会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正向的显著性影响,并且长期的影响(0.079346)明显高于短期的影响(0.0138)。

3.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表明税收综合指标、个人所得税和商品房销售额与地方财政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调整机制,但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进行Granger关系检验。

(四)小结

通过此部分实证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一是表示房地产开况的房产开发综合指标短期内对地方财政存在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正向影响会趋于缩小,并且这种显著性关系也会逐渐消失,因此为保持地方财政收入的平稳,不能仅仅关注房地产开发短期内带来的效益,更应当关注到由于开发过度带来的库存积压将会产生的负面影响。而这些负面影响长期来看会削弱对财政收入的促进作用。二是表示房地产销售情况的房产交易综合指标短期和长期均会对地方财政收入存在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并且长期的影响明显大于短期的影响。这为国家提出的“去库存”任务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持。因此,在转变激励房地产开发的观念下,为保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更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消化房地产库存。

四、政策建议分析

发现,地方财政收入对房地产行业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而房地产行业也对地方财政支出具有依赖,导致地方财政潜藏着的巨大风险。为防范潜在的风险,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要加大房地产行业供给侧改革力度。通过加强对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管理力度,控制增量,消化存量。积极探索养老、健康、文化旅游等特色地产开发模式,引导企业加大对绿色节能、智能化、住宅产业化产品的研发投入,提升供给侧产品制造的品质。二是要加大新住房需求的培育力度。支持从租赁市场筹集公共租赁房房源,把适合作为公租房或者经过改造符合公租房条件的存量商品房,转为公共租赁住房。推行公租房保障货币化,鼓励和支持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通过租赁市场解决住房问题,政府按规定提供货币化租赁补贴。将符合条件的非户籍常住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三是要加大对房地产的监管力度。深化房地产市场分析研判,建立房地产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风险排查力度,高度关注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防范金融风险。严厉处罚恶意拖欠工程款和闲置现象,让开发商不能违约、不敢违约。四是要拓宽财源,增强聚财能力。通过密切关注重点税源变化,抓住收入增长点和重点财源,多角度、多层次探讨加强地方财源发展的思路方法,围绕产业、港口、城市建设,进一步发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李伟,廖宜静.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2(6).

[2]阎秋序.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趋势[J].改革与开放,2016(6).

[3]胡祖铨.我国房地产去库存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6(4).

[4]黄燕芬,张磊.2016年中国房地产业主基调:去库存、稳市场[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5(12).

[5]苏扬.房地产税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理与影响效果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2(8).

[6]王举,吕春梅,戴双兴.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业发展[J].地方财政研究,2008(10).

[7]邵一江.上海市财政收入与其房地产价格相关性研究—基于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J].经营管理者,2010(12).

[8]张双长,李稻葵.“二次房改的财政基础分析—基于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视角[J].财政研究,2010(7).

[9]袁振华.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上海市的实证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10]高扬.地方财政收入对土地财政依赖度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5.

[11]姬颜丽,彭骥鸣.地方财政收入与房地产价格的相关性研究———以四个直辖市为例[J].财政经济研究,2012(5).

[12]徐建邦,梁富山.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效应研究———基于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10).

[13]陈创泉,林慧钦,欧温暖,房少梅.基于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的数学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8).

第9篇:财政收入范文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8日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政府财政收入(GGR)是国民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概念。财政收入对宏观经济调控、公共政策和政府职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有观点认为,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应该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财政收入增长过快,将有可能造成财政浪费,影响拉动内需,甚至造成“国富民穷”的后果。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政府公共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呈逐步上升的态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40,370.03亿元,比上年增加11,160.39亿元;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40,696.9亿元,由此可得2014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1.9%。目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高还是低?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如何?有什么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

一般来看,一个国家的财政实力主要表现为其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考察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常用指标有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绝对量指标主要是财政收入总额。相对量指标主要有: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等等。一般情况下,主要运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考察和反映政府的收入规模或财政实力。财政收入总额反映一定时期内政府通过各种收入工具取得的可供政府支配的资金量。目前,一般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而不用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反映财政收入的规模,其原因在于:

第一,从统计角度来说,我国核算体系已由MPS体系转向SNA体系,传统的国民收入指标已不再使用。

第二,GDP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的最终生产成果,传统的国民收入指标只反映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而当前的财政收入来源于整个国民经济(包括整个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所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更科学、更合理。

第三,从财政收入规模的国际比较来看,通常使用的都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这里,还可以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一个辅指标来反映政府履行其职能对整个收入分配的财力要求。财政支出总额反映一定时期内政府实际安排使用的资金量。通过这一指标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对比可以从中看出当前状态下政府支出状况的满足程度。

另外,对于政府来说,其财政收入是整个社会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表明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集中程度,反映了政府的财力规模或财政实力;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则动态地反映了财政实力状况,或者说,这一指标反映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财政实力的变化情况。衡量政府的财政规模,国际上一般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反映。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立。本部分致力于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研究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支出法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实证分析。(图1)从图1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整体波动性很大,主要以1979年也就是改革开放为界。改革开放前其比重呈相对平稳的波动状态,而且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1978年到达一个最高点31.24%以后,1979年比重开始明显下降,1996年达到一个最低点10.91%,而近年来逐渐有所回升。(图2)

由于原始资料的比重时间序列图大致呈平稳趋势,鉴于只有50年的数据资料,若对数据进行差分,定会损失部分信息。所以先对原始资料作一阶自回归,并借助于EVIEWS软件建立AR(1)模型,其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表1)

由此可以得到模型方程为:

xt=?茁0+?茁1xt-1+?琢t

即:xt=0.11+0.96xt-1+?琢t

(二)模型检验。为检验模型的拟合程度好坏,需要对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有多种检验的方法,比如可以用残差散点图法,即借助SPSS软件画出散点图。为了进一步检验之,同时还可以在EVIEWS软件中进行ADF检验,如表2所示。(表2)

可以从模型中很直观地得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是和前一期的比重高度相关的结论。相关系数从模型中来看达到了0.901,可以说前一期的比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后一期的比重。实际上,从数据分析中还可以得出:经过一阶差分后的比重时间序列数据就变成平稳序列了,也就是说比重变化的增量是保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趋势的。本文认为,GGR增速应该为多少并没有一定之规,其增速超过GDP并不一定就会产生不利的后果。GGR增速与国家税制结构、经济增长速度紧密相关。

三、结论及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并非越高越好。很多研究者认为,财政收入增速过快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可能意味着宏观税负过重,不利于国计民生,而且财政杠杆的运用效率和财政收入的用途等问题都是财政收入占比过高产生的后续问题。本文认为,GGR增速应该为多少并没有一定之规,其增速超过GDP并不一定就会产生不利的后果。GGR增速与国家税制结构、经济增长速度紧密相关。在现有观点中,对GDP增速过快的担忧,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经验,他们认为GGR增速与GDP增速应该保持在同样比例。GGR占GDP比例究竟多少是合适的?一直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和难点话题。虽然财政收入绝对规模没有定规,但原则上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对财政收入增长是否合理的判断,不能仅衡量速度和比例,还应该参考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只要财政收入能够合理地运用到公共产品和服务上,也没有对市场造成“挤出”效应,财政收入增速及其占GDP比重就是合理的。由此可见,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与政府所承担的职能密切相关。我国正在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历史欠账较多、人口基数大,相应的财政支出较多,GGR占GDP比重近几年呈升高趋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GDP增速下降至8.55%,为振兴疲软的经济,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因而GGR数量也相应提高了。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丹,陈晓毅.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