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

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精选(九篇)

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

第1篇: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

1.1企业组织结构的风险信息技术具有很多特点,比如时效性、数字性、共享性、价值性等,它要求企业必须能够快速地获取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然后根据企业自身来分析这些信息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利益,从而及时的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然而,对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来说,其组织结构大都是锥形结构形态,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这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锥形结构的特点是高层管理者对业务与职能部门均实行垂直式领导,各中间层次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对直接下属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并对此承担全部的责任。由于这种组织结构侧重于集权,与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不符,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1.2信息存储风险在传统会计模式中,会计资料的保存一般是通过报表或者账簿等纸质形式来进行的,可以长时间的进行保存,因此,丢失或者毁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各种信息数据都是直接人工进行输入,并通过网络系统按原先设定的程序进入相应的地方,构成一个以电子联机实时处理为基本特征的网络化控制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被保存于计算机、磁盘等媒介中,虽然可以保存大量的资料,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但这些载体不易保存,容易导致资料无法读出,增加了数据安全风险。另外,在网络上计算机病毒十分常见,成为制约网络发展的最大危害之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很可能遭到病毒侵袭,会计信息被窃取、修改或者破坏,导致企业重要会计信息泄露或者毁坏,企业竞争对手也可以通过网络窃取企业商业机密,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1.3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企业各个利益团体的影响,综合各个利益团体的根本需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以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为最终目标,合理地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过程。在传统手工做账阶段,企业会通过审批、授权、确认、审核以及职责分工等工作来加强内部控制,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会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各个会计流程、手续都被合并到会计系统进行操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同时造成信息交叉,使得传统会计系统一些职权分工、相互制衡失效,造成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国中小型企业目前信息技术本身处于人才匮乏及技术上相对较为落后的地位,这也制约着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交易越来越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成本。在交易无纸化的同时,财务数据在网上公布已成为企业未来的基本模式,要想实现会计信息化,需要培养大量的新型人才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财务系统,新型人才需要拥有过硬的会计知识和新的财务理念,还要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我国的中小企业部门都比较多,管理不够严谨,相互之间的衔接相对不集中,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导致企业对各部门的财务数据等资料信息不能及时获取,部门信息上报不及时,无法实现及时监控和做出有效的管理政策。同时,企业中接触会计系统的员工,可能会存在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员,他们会将会计信息作为违法犯罪的目标,窃取财务信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不利于企业体制创新的落实和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

2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的对策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建设会计信息化存在诸多风险,但建设好会计信息化的道路并不是艰难万分,我们应该把握好中小型企业的经济特点,从我国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就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出的以上风险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2.1实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建立适应会计信息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最新管理思想,是近年来国外管理界在全面质量管理、准时生产、工作流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全面展开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要表现是:(1)这种企业组织结构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企业部门的数量,致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再是锥形化,而是逐渐呈现扁平化趋势,虽然以专业技术组织的职能部门仍然会存在,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划分不太明显。(2)按照一定的流程组成的项目小组活跃在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每个项目小组都可以跨越部门和专业,不受约束,而且项目小组可以临时成立也可以长期存在,这样,企业就可以以一个整体来面向客户,从而避免了信息的传递慢和传递失误等各种问题,还避免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界面的不一致性。(3)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不但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事后控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与事中都能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能够健全并严格执行先进的管理制度,做到既重局部管理又能实现整体流程的控制。

2.2加强系统软件本身的安全性,增强数据库资料的保密性选择适合本企业自身的软件系统,建立电子屏障防火墙,防范来自外部的非法访问,应用病毒防治技术,充分利用系统的安全功能和安全机制,防止病毒从外部网络侵入内联网,采取加密技术,并加强设备的维护,提高数据资料的安全系数。

2.3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网络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防控会计信息风险的有效措施,为减小财务风险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措施,加强财务软件的授权,增强各个有使用权限的人员之间的监督体制,禁止不相关人员使用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防止外部人员窃取企业的会计信息和资料。

3总结

第2篇: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

(一)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深度不够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人对会计信息化还相当陌生,认知范围也较为狭窄。有些人把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混为一谈,认为会计信息化仅仅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使会计工作者繁杂的手工劳动转变为技术劳动,减轻财务工作者的工作量,提高了会计信息输出的效率,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也就实现了会计信息化;有些人认为会计信息化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只是财务部门进行简单的记账与报账,没有对会计信息进行具体分析,使得许多的会计工作不能发挥其对企业决策的作用;还有些企业认为信息化的建设工程中要更加的重视硬件设备的配置忽视信息软件的运用与开发,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不注重软件的管理与使用,使得先进的硬件设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严重的阻碍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二)信息化技术人才缺乏

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既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有对信息技术较为精通的人才相对较少,财务工作者对信息资源规划整合的能力都相对较低,因此相对难度将较高的会计信息化处理方案难以有效的实施;很多企业对会计工作者进行操作会计软件的培训,忽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面临较大的安全隐患;有的企业已经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但是信息化技术人才缺乏使得系统的各个板块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对会计信息的整合力度不够,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

会计信息化要求传统的会计与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会计信息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由此必然会给会计信息的安全带来隐患。例如记录会计数据的磁盘很容易被外界窃取,对于一些电子数据是否被外界修改也难以及时判断,这给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过度的依托于网络环境,难以保证会计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以会计信息的网络披露安全性成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信息保护软件,企业是很容易受到外界攻击的,会计信息必然会随意的遭到破坏,不利于企业的更好发展。

(四)企业的管理系统尚未与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结合

企业在开始设计信息系统时缺乏统一的规划,使得各个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是分别设计和建设的,从而各个系统只能得到其系统内的信息,对于与其相关的其他信息不能及时的进行了解与掌握,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信息孤岛,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企业进行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的各个板块不能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等业务进行有效的网络链接,导致相关的信息数据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应用与共享,从而从整体上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功能的发挥。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会计信息化的理念

企业必须要强化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管理层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信息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进行会计信息化的管理能够更加有效的对企业进行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管理,能够摆脱传统会计管理模式下单方面的对财务信息进行管理而忽视企业整体全局的管理,因此,必须要加强企业领导和财务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其认识,才能更好的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财务部门是为企业进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的部门,因此会计信息化的程度对企业管理和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的会计人员只有对会计信息化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后,才能更好的协调和配合会计信息化的工作。

(二)加大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既懂会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影响,复合型人才缺少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加复合型人才数量。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会计人员更多的参加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把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转化成会计信息化需要的人才;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调动社会以及高校在内的各种培训力量,为社会打造既掌握会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技术的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会计信息化队伍。

(三)采取措施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应用较为普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高科技的网络犯罪,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及其容易出现会计信息被偷窃以及更改等不良现象。因此,国家必须要制定严格的详细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对会计信息化产生威胁的犯罪行为,严厉打击破坏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犯罪活动,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维护企业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企业要对电子的会计数据进行及时的复制、进行定期的检查,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危害;采用信息加密的防火墙技术,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进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强化信息安全。

(四)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第3篇: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

1.会计信息化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内外部环境变化多端,企业需要审时度势,作出符合经济发展形势的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如果没有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支撑,决策就会缺乏应有的依据,变成“拍脑袋决策”,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影响企业的发展。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层级相对多一些,层层上报、层层汇总的模式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化提供一杆到底的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有利于满足企业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2.会计信息化是财务转型的需要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要求财务人员从简单的核算工作转变成业务发展、企业发展的帮手,参与企业事前决策,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从“事后诸葛亮”转变为“事前诸葛亮”。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效率,而提高工作效率单靠人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会计信息化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3.会计信息化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整体规划、统一标准、出台规范的动态过程,数据编码、规章制度、业务流程都在梳理规范之列。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部门与部门间展开合作,系统与系统间共享资源,消除信息孤岛、节约社会资源,有利于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企业管理水平越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要求也越高。管理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促进管理创新,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的可能性和发展历程

1.会计信息化的可能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技术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从局域网到城域网再到互联网,通信技术从调制解调器的拨号联接升级成今天的即时通信,计算机升级换代迅速,办公电脑广泛使用,尤其是1994年4月20日,我国引入互联网技术,标志着最大规模的网络联接拉开帷幕,为企业现代化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支持。

2.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大型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大型企业的各个基层单位开始使用单机版会计软件,此时的软件使用具有排他性,一个系统同一时间只能供一个人使用,但还是提高了会计报表、会计账簿的出具效率。基层单位通过调制解调器向上级单位传递会计报表信息,自底向上,层层汇总,满足大型企业的财务信息汇总需求。全区全省的财务人员登陆同一套财务软件进行工作,重要业务引入网上报账和网上审批机制,财务人员之外的报账员、管理者开始使用会计软件,记账凭证不再是单一由财务人员录入、一部分自报账员录入产生自动映射,实现了分工协作,减少了重复劳动,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基层单位的会计报表填报确认后,整个系统内即可汇总,无需进行通信传送。凭证和账簿作为会计报表的基础数据在系统内直接可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进一步得到保证。第四阶段是2000年代末至今,部分大型企业开始组建以集权为目标的集团级财务信息化系统,引入全业务网上报账和网上审批,业务人员源头触发经济业务,采集界面人类可读,内部处理数字化,采集信息与记账凭证各要素高度对应,记账凭证自动产生,对外直接支付银行。通过与其他生产、管理系统的有机整合,实现一点录入,全程共享。

三、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模块和功能

根据会计业务流程,会计信息化包括会计基础信息系统、会计控制信息系统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三大模块。

1.会计基础信息系统

该系统包括会计核算、长期资产管理、投资管理、对外支付、会计资料和会计档案、税务系统、业财核对等子模块,提供会计信息从源头采集、会计记录对外支付到归档等的一系列过程管理。该模块的具体功能有会计信息自业务人员录入或其他系统接入、原始凭证传递、制证入账、关联交易管理、对外支付、凭证归档及调阅、业财核对管理,出具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值得一提的是,会计原始凭证的电子影像化为网上报账和网上审批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建立业财核对子模块,提高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一致性,更真实地反映业务数据,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2.会计控制信息系统

该系统主要包括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网上报账和网上审批子模块。将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审批权限和处理规则嵌入系统,有效提高了审批效率,保证审批真实性。审批过程中,实现了全面预算、资金预算的动态执行情况跟踪和控制,以供相关的责任部门和财务人员开展预算控制工作。

3.财务决策支持系统

该系统主要包括财务分析和业绩评价子模块。分享前端系统的信息成果,不仅要关注金额数据,还需关注数量数据乃至必要的清单数据,为财务分析提供较底层的数字依据。多视角分析问题,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挖掘财务分析深度,提供财务管理的事前控制和事中预警手段。

四、加快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到位

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而是要求企业各级组织积极参与的事。作为“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企业负责人应承担起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责任,保证相应资源投入,指定专门机构或者岗位人员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责任到部门、到人。管理创新,成立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团队,在内部控制允许的范围内,提高各管理活动之间的数据共享程度和合作程度。

2.整体规划,循序渐进

从公开披露的资料看,有部分大型企业通过购买的方式配备会计软件,但由于自身业务复杂,除如会计核算等标准模块,还是会有定制开发、植入企业个性化思想的需要。定制会计软件从无形到有形,完全杜绝工作反复不现实,但对于涉及系统底层或架构性的根本问题,必须注重整体规划,考虑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宁慢勿漫。在定制过程中,需加强与软件商的充分沟通,理清业务,吃透业务,才能看到“想要的结果”。上线安排,需循序渐进,合理安排,逐步将基层单位纳入应用范围。除了新组建的企业、可以同时上线一个集团级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一般基层单位到县的大型企业,从第一家上线到全部上线,大概需历时五年。每一家新加入的基层单位需进行数据整理、业务清洗、适应性调整,这需要3-6个月时间,在安排上除第一批单位的准备时间要长一些,其他单位可以安排并行在前一批未上线前先行准备。

3.破除壁垒,合作共享

根据内控制度业务层面控制要求,梳理信息采集源头,打破部门防卫,合理确定相关系统的信息管辖权和采集权。销售收入、应收账款管理等业务平台适当植入管理元素,改变业务平台与管理平台泾渭分明的思想,提高平台运行效率,实现平台一台清功能;提高信息利用率,一点录入,全程共享,避免数据多头采集、版本不一,既影响工作效率,又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应将采集工作化整为零,集中填报式改为分散采集式,事后补报制改为事中采集制。

4.加强测试,分工守护

只要是软件,难免会有一定的“缺陷”,越是成熟,一旦出现“缺陷”就越是想不到。会计信息化系统上线前,尽可能多进行一些业务场景模拟,进行业务测试。业务测试场景尽量完整,测试报告有图有真相,上线后的混乱会减少很多。充分的业务测试为系统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系统模块大小功能划分要明确责任,责任到人,出现重大升级时,需对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进行试用验证,尽早发现问题、修复不应出现的漏洞,。确保模块运行正常,能满足单位管理需要。

5.加强培训,及时沟通

会计信息化全面实现后,要根据需要配备会计软件的使用人员,各级报账员、审批人员和财务人员登录系统使用不同的功能。一个好的系统同时需要优秀的使用者,使用标准化的数据,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这才是系统使用的最高境界。为了让新功能、好功能及时使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出系统功能,需要加强培训,及时沟通,提高各级人员的系统使用能力。详尽的系统公告、电话热线、在线答疑、视屏讲课都是良好的日常沟通手段,因此需要定期的课堂培训,需要一支活跃的后台支撑团队,还需要一支强大的培训讲师队伍。

6.形式多样,安全保障

安全性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首要问题。网络为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黑客攻击、病毒等都威胁着信息安全,会造成信息丢失和信息失密等。因此一要从制度上保障,建立惩处规定,要求使用者加强对办公电脑的自我管理,不登录非法网站;从需求的提出、开发直至上线,建立一套规范的流程管理;建立定期备份制度等,防止系统出现问题造成数据的丢失。二是从技术上保障,对重要的子模块如对外支付模块指定专门的使用人员、加强防火墙策略;设置操作日志,确保操作的可审计性;采用数字证书,手机动态密码来增加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安全。

7.统一标准,满足监管

工作规范第十二条“会计软件应当具有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满足外部会计监督需要。”针对这一条规定,会计软件应在2016年底前实现升级完善,满足单位使用的要求。

五、总结

第4篇: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

在明细核算方面,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模式在账簿格式方面仍以三栏式、数量金额式为主,但丰富了有关记账的口径。比如,数量金额栏式包括单一编码、部分编码、几个编码和全部编码等明细账的记账口径,而三栏式则确定了指定的所属编码、前导编码、某一个编码、系列编码以及全部编码,多栏式的明细账的记账口径则包含了指定一级编码记录其二级编码、指定二级编码记录其三级编码、指定三级编码记录其四级编码。通常情况下,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所有的表格都要用数据的编制,而且根据提供的相关数据表就可以在三库理论的指导下,依据报表模块完成。但是在人工核算的背景条件下,核算模式的深化内容仍需要信息化背景的支持。

二、加强会计核算的活度

核算活度是灵活程度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体现,具体表现就在于能否使用随即核算。传统的核算模式使用纯手工的方法,使得其除了使用实时核算之外,不能够使用想随即核算等其他的核算方法,欠缺灵活性,然而,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实现随即核算和实时核算的同时运行,即可以实现核算制,因此,全部的电子账簿都可以进行灵活的加工,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活度,同时也满足了经济管理对随机性的需要。实时核算保证了会计数据的原则性,而随即核算则增加了会计数据的灵活性,两者的紧密结合实现了会计数据严谨性和随机性的共存。

三、大力增加会计核算深度

会计核算的深度是指会计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和关联程度,这两个方面和会计科目设置上的详细程度和关联程度密不可分。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会计科目的设置可以通过科目编码直接得到体现,且科目编码一般最少要到四级,愈详细的编码就会带来愈深入的核算,再者,它还可以使用二维棋盘式的结构报表系统,运用计算机的高速进行来完成各种复杂的会计报表的填制,从而改善传统的会计报表的结构,使会计报表反映的指标更加全面,披露的情况更为深刻。

四、提高会计核算的时效性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条件下,会计核算时效由人工的速度所决定,而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核算的时效则是由电子的速度所决定的,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很大的差别。电子数据的传输依赖于互联网,并且要求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工作,因此,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模式可以在较高的程度上促进会计信息的产生、提高会计核算的时效。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体系中,各种信息的传输和实际的经济业务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时间上的延后,会计分期不会限制会计软件对财务报告的生成。

五、增加会计核算的广度

作为会计核算的范畴之一,会计核算的广度主要包括了核算尺度和核算指标的覆盖范围的选择。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不仅包括了传统价值的跨级核算指标,还可以用于存储非货币的信息和设置其他的数据库如实物量尺度、人力资源信息等等,进行同时的相应核算。因此,一般较大型的公司可以设置多套账簿,并采取多种记账本位币进行会计核算,只有如此才能够满足经营管理的需求和对外报告的需要,改善传统核算模式中核算指标单一、缺乏多用指标的缺陷,同时,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在核算指标的覆盖范围上缺乏能够将整个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进行真实反映的报表,而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棋盘式对照表刚好弥补了其缺陷。

六、优化会计核算流程

第5篇: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处特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再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会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也正因为会计的重要性,才促使其更加容易出现问题。近年来,国内外不断爆出一些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丑闻,一时间,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呼声甚嚣尘上。不论是震惊全世界的安然事件、达尔曼财务舞弊事件,还是长虹财务门事件,亦或是一汽大众事件,都值得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毕竟市场的自发性、滞后性所滋生弊端是个人和企业都没有办法干预和改变的,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制度。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法和资料分析法,着重研究的对象是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路径。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和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概述,主要分为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和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理论两大方面;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包括企业文化、内部组织结构及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方面;第四部分是本文最主要的内容即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路径,主要从上一部分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3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从相关数据可以知道,目前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并且都很具有实践意义,但以企业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的文章确实少之又少。本文研究思路和角度都比较新颖,但不足在研究的范围和笔者能力有限,所以文中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可能会有些许的偏颇,但笔者会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逐步提高研究深度,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2.相关理论概述

2.1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关于内部控制,美国COSO在2002年最先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全面地阐释,并且提出了有关内控的三个目标和五方面的内容。内部控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界定,它更多的被理解为是一个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测和评估的过程,企业中上到董事会成员,下到普通的基层员工,所有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特定的作用,即企业全员参与的会计信息透明化的过程。

近年来,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对控制的监督,受到国内众多企业的推崇和实施。毫无疑问,在内部控制机制得到不断完善的同时,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提升。2008年,我国财政部借鉴COSO的内部控制理论,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组织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2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理论

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概念,目前并没有定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出发,会对会计信息质量得出不同的定义。比如,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会计信息质量就是其是否能够满足需求者的需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需求者的需求;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会计信息质量就是指其所的信息是否遵循目前行业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规定。总的来说,会计信息质量是公司财务自身的一种需要和工作的规范,主要就是指在对外的时间段内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可行度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层级”的概念,其中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七个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重要性、真实性和及时性。

3.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因素

3.1企业文化氛围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企业的文化氛围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好的企业环境下,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企业的整体活力和向心力也会提升,自然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企业的文化氛围体现的其实就是企业的内部环境,一个好的企业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环境的。但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却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不注重,因而造成企业文化建设不理想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更加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说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组织,其存在就是为了利益,但如果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话,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只会是短时间内的,绝不会长远。为什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能够被人们所铭记,为世界所叹服,就是因为我们千百年来的文化和传统,因此,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它必将不会被人们记住。

3.2组织结构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也是目前出现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一大原因,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互不沟通,并且部门间的工作分工不明确,甚至于员工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着那个部门的工作,进而产生出现问题互相推诿、内部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上情无法下达,下情不能上传的问题出现。

综合以上的论述,笔者认为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原因同时作用产生的,并且目前我国企业的这种现状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的诟病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所以,就目前而言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企业、员工和政府已经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3.3人力资源管理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发展的最核心竞争力就是员工,所以企业经营的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成否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内人尽其责、物尽其用。在会计信息质量这方面要注意的就是企业员工的内控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严重的专业人员缺乏问题,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不过关,就不能准确快速地判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员工的内控素质不过硬,对相关问题的监督和审计意识不强,公司的审计部门名存实亡,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遏制不良现象,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条件。

4.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路径

4.1注重企业文化氛围建设

注重企业的文化氛围的建设即要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第一点,没有良好的内控环境,内部控制就会流于形式,会计信息质量自然得不到保证。作为内部控制基本要素之一的内控环境是指建立、消弱或者加强具体的程序、政策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同时也反映了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对塑造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的意识和实时控制的自觉性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2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为企业经营提供一个框架,用以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科学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是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成果和控制效果的保证。

目前较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形式是扁平化组织结构,主要是通过裁减人员,压缩职能机构,减少管理层次等手段,改善企业目前紊乱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并且采用这种组织形式也可以节省了管理费用,减少管理层次,缩短企业内纵向沟通渠道的距离,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与反馈的及时性。

4.3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力度

要想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就要首先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力度,毕竟企业要有人才能够正常的运转和经营。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能力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引进优秀专业人才,不断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二是加强企业内部对员工的培训,着重提高企业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职业素养,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三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使每个会计人员都了解自身在内部控制中所承担的责任。企业只要做好以上三点就能够轻松的解决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即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保证,但要做好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金文.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陈高硕.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3]王晓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治理会计信息失真[D].重庆:重庆大学,2007.

[4]李利.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5]肖智雄.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和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6]李明辉,张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若干问题之探讨――兼论我国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的制定[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

[7]林钟高,郑军,彭琳.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研究――来自沪深两市特殊行业和垄断行业的经验证据[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04):36-48.

第6篇: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控制环境;会计信息质量

1引言

今天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企业产品与服务层面的竞争,伴随着整个市场经济竞争趋势的不断凸显,基于企业运营与管理需要而进行的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对于企业整体信息质量的提高,尤其是企业整体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提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从理论的层面来看,内部控制是企业运营与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管理,或者说内部管控的主要出发点是为企业综合管理以及市场竞争力水平的提升服务。整体上来看,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以及对控制的监督。控制环境是指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包括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和落实,对胜任能力的重视,治理层的参与程度,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及职权与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等。

3会计信息质量概述

会计信息质量在国际上有着较为通用的标准。本文主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来进行分析,从而为之后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质量的定义,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从理论的层面来看,会计信息应该具有信息的可靠性,信息的相关性以及信息的可比性、及时性等方面的特征。因为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高低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如果会计的信息不达标,或者会计信息出现了严重的失真与偏差,那么其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因此,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是当前在会计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与方向。

4企业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上文中已经对内部控制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结构等方面都会对会计信息质量所产生的诸多影响。本文以H公司为例来探讨企业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4.1H公司简介

H公司成立于2000年1月,总部位于深圳,是一家从事电力信息化系统集成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研究计算机硬件、从事信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公用信息网、专网、企业网的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开发业务,销售自产产品,并提供相关技术咨询;从事信息通讯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开发业务;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服务;安防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维修;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自有物业出租。

4.2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企业的运营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个企业在治理结构层面的优化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整个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H公司是一家典型的集中型股权结构公司,H公司前五大持股股东章X持股26.89%、孔X持股18.68%、邢XX持股14.67%、苏XX持股6.67%,杨XX持股5.35%,持股比例合计达到74.62%,这样的持股比例使得H公司股权高度集中。而且在公司上市之初,公司前三大股东章X,孔X,邢XX签了《一致行动协议》,这一协议使得公司股权更加集中,更加巩固了章X在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的地位。由于权力过于集中,所以低层人员只能被动接受命令,集中型治理结构不仅降低了监事会的监督权力以及独立性,而且增大了财务舞弊的可能性,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为了公开发行股票,H公司进行了财务数据造假,根据监证会的调查结果显示:H公司在报送IPO的财务数据中,分别虚增净利润2278.88万元、营业收入1592万元以及销售费用14.55万元,虚减营业成本117.97万元和管理成本182.58万元,当年的净利润虚增2278.88万元,虚增数是实际数的57.05%,未分配利润虚增4443.8万元。在上市初,虚增收入合计2761万元,虚减应收账款合计2.42亿元。

4.3企业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力保障。H公司倡导员工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宣扬“创新进取、坚忍不拔、服务客户、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没有建立、实施诚信、道德的企业文化,发生了这起财务造假事件。为了能将股票公开发行,H公司伪造了报送IPO的相关财务数据。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对财务数据造假,损害了投资者以及小股民的利益,这是缺乏诚信的表现。因此没有诚信的企业文化的不利于企业的管理,加大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失真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产生严重的影响。

4.4人力资源政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实践过程当中,无论是哪一种层面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都必须借助系统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来进行实现,因此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主要思路。H公司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以一系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但是在聘用人员的政策上有点缺陷,招聘时H公司缺少对应聘者职业操守和道德素养的关注,发生了这起财务造假事件。如果职业操守和道德素养不过关,很可能引起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出现财务造假的情况。因此一个良好的严格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好的影响,否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使会计信息出现失真问题。

5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在上文中,主要从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政策说出了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在今后的H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过程当中,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都需要来从内部控制环境的角度来提高整体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水平。

5.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合理的组织结构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组织机构的科学设置应该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上,从治理结构的岗位设置层面,在治理层面的组织监管层面来进行相应的强化。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是职能明确,相互制约的。这样的组织结构可以减少舞弊行为,和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一个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在一定层面上需要借助治理结构的完善来进行提高。在今后H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过程中,治理结构层面的优化首先需要做的是,借助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来进行治理结构的优化。例如,可以吸引投资者入股来平衡公司股东,解决股权集中的问题,使其相互制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其次要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完善内部监督,保证其独立性,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在H公司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还可以邀请第三方独立的会计审计机构来为会计信息质量保驾护航。最后还要加强企业会计部门主管和对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人员的能力,会计主管和监督人员能力的提升,会增加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5.2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软实力的表现。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的力量来构筑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促进其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对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首先要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建立诚信、道德的良好企业文化,加强员工诚信道德的培训。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管理的体系中强化企业的文化建设水平,其所具有的相关价值也会得到相应的改进,对会计信息质量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其次,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性。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在会计信息控制的系统性层面进行相应的改进,加强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诚信、道德意识,积极倡导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公司的管理。最后,落实企业的文化建设。会计管理在企业的运营与管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在会计管理层面来强化相关的文化建设。老话说“上行下效”,如果管理层不注重企业文化的落实,那会引起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不重视,尤其是对于诚信道德的不重视,会引起会计信息质量的降低,所以要加强,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

5.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在整个企业的运营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在H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策略中,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路径。要借助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来构筑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针对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与实施。例如,H公司应该从人力资源岗位的具体职责要求出发,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关人员的基本职责,要求不相容职位分离,在这种相对明确的职责界定中,会计信息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而且在管理人员在聘用人才时,要关注应聘者各方面的能力,使其具备专业能力和道德修养。还要实施绩效考核,把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与岗位晋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也可以促进员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基本的行业发展的全面角度出发,突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性所具有的潜力与价值。通过这种系统的方式来凸显出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价值。总之,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角度来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在运营与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中主要聚焦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基本制度,从企业在治理结构,管理理念以及会计人员的基本素养等层面来探讨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角度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方式与方法。

6结语

第7篇: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诺兰模型 米歇模型 会计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

一、诺兰和米歇思想

195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次利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薪,开创了将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新纪元。1974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里查德・诺兰(R.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诺兰认为,无论对于一个行业,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讲,信息化大体要经历初始、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这样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之间并非截然分开,也不能超越。这是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早期研究的重要成果。后来,米歇(Mische)对诺兰模型提出了补充意见,认为,在诺兰模型中,作为前后两个阶段的集成与数据管理其实是不可分割的,集成阶段的实质和主要特征恰恰就是以数据集成为核心的数据管理。因此,米歇模型认为,信息化的一般路径是由起步、增长、成熟和更新四个阶段构成(图1)。决定这些阶段的特征有:技术状况;代表性应用和集成程度;数据库和存取能力;信息技术组织机构和文化;全员文化素质、态度和信息技术视野(高复先,2002)。

根据米歇模型对诺兰模型的修正,集成与数据管理实为同一阶段的两个方面,米歇模型中的成熟阶段和诺兰模型中的集成与数据管理阶段便统一起来,即实现数据的集中和应用系统的整合。

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会计信息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是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目前,人们已经公认诺兰模型和米歇模型是衡量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会计信息化作为信息化的组成部分自然也是遵循这一发展规律的。用米歇模型考察西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一过程与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是吻合的。

(一)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 起步阶段是指单位(企业、部门)刚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的单项会计数据处理的阶段。该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应用水平较低,人们对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认知度和参与程度较低。计算机从代替人工处理某一方面的核算业务(如工资核算、材料核算等)开始发展到控制某一会计子系统,进行较为综合的数据处理,适时地提供各种会计信息。此时的程序已形成为一个系统,采用数据文件(Data-Files)环境,以文件方式管理数据,数据与程序之间具有了一定的相互独立性。

(二)成长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后期) 成长阶段是指企业用信息技术将单一的基本信息处理连接起来形成管理信息系统的阶段。此阶段,虽然人们尤其是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内涵理解还不够全面。但是随着应用项目不断积累,企业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和生产上的优势,并利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整个企业的信息处理联成一个了整体,实现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和通信。会计电算化逐步实现了经济信息的综合化、系统化,形成了计算机的全面管理信息系统。这时,会计电算化作为一个子系统,已经成为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共享系统的资源,采用应用数据库(Application Data Bases)环境,使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应用程序与数据相互独立,运行效率高,数据冗余度小。

(三)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成熟阶段是指企业将包括人力资源、计划管理、物流、财务、CAD、工业控制工程等方面的信息处理全面集成,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并且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ERP阶段。该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完备,应用水平也较高;管理人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大多采用主题数据库(Subject Data Bases)环境,应用程序和数据均有很大的独立性。数据的冗余度减到最小,数据可以无限扩张,出现了分布式网络系统,并建立了经济数学模型库。ERP系统的会计子系统与ERP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融合在一起,会计子系统又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于一体,体现了先进的计划、控制和决策思想,会计子系统的功能目标是生成与企业有关的所有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田扬等,2005)。伴随ERP的实施,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有机融合,信息得到及时处理与反馈,这样就为决策者提供了高层次的决策方案和决策信息。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的,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由原先单一的会计处理向网络处理完善,并将企业各会计处理模块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会计数据的共享。我国会计信息化由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发展到迅速普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民族品牌的商品化财务会计软件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到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赵复元,2005)。但整体上我国仍处于增长阶段,其典型特征就是系统繁杂,耗资巨大,而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并不统一。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充分考虑在标准和规范基础上的数据集中管理和深度利用问题,也就是要向成熟阶段过渡。

三、影响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因素

纵观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演变历史,影响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一是会计环境;二是管理思想、会计理论;三是信息技术。会计环境的变化,管理思想、会计理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深刻地影响、推动和决定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会计环境是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方法,以及会计工作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郭道杨,1992)。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构成了会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会计管理环境(汤云为等,1997),前者不断要求会计将新的经济业务反映出来,后者则要求会计努力满足信息使用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企业会计环境的变化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管理思想及会计理论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构筑模式,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都是建立在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创立的“价值法”会计理论基础上的,早在1969年乔治・索特(George.Sorter)的事项会计理论就为重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任何一种会计信息系统都是其具体管理思想的缩影,管理思想及会计理论是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的催化剂。

管理思想、会计理论的实现需要有网络和计算机作为其运行的支撑体系,需要公共数据库为基础的集成环境,即需要支持其运作的信息体系。信息技术一方面直接嵌入会计数据处理系统促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另一方面还通过对其他因素的影响,间接地

带动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影响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计量属性、报告内容乃至整个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信息的和传播方式,而且还可能造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久必合”乃至整个会计组织、会计信息系统的消亡,并直接影响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谢诗芬,1999)。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会计信息化发展中的每一阶段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企业所处经营环境息息相关,而每一阶段中出现的新的管理思想、会计理论、信息技术,将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推动会计信息系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纵深两个方向拓展。

四、会计信息化的未来趋势

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对会计和财务管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通过对大量的职业投资者、信贷者和顾问人员调查研究后认为,信息使用者需要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企业的背景信息。使用者尤其希望财务报告更多地披露以下信息:企业分部信息;创新金融工具信息;资产负债表外筹资协议信息;核心与非核心信息;一些特定资产和负债计量的不确定性信息;季度报告信息(赵辛等,2005)。起步、增长阶段的会计信息系统,包括MRPⅡ中的会计和财务模块,主要的特点是用于事后收集和反映会计数据,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功能相对较弱,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为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提供多样化信息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应向成熟阶段过渡。成熟阶段的会计信息化将朝着“大集成”方向发展,其构筑思路是,以事项法会计为理论基础,用REA模型描述业务流程,采用事件驱动的应用结构,收集经济业务的原始事项信息,建立业务主题数据库环境,引入业务数据的操作处理模型、会计知识库以及数据仓库技术,构建基于ERP的网络化、知识化、集成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图2)。该基本框架主要由业务数据库、数据仓库、知识库、操作处理模块组成。其中,业务数据库用于集中企业所有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业务事件及其涉及的资源、参与者、地点的数据,是企业共享的数据库;知识库负责存储决策涉及到的包括会计知识在内的各类知识,描述模型特征及模型间相互关系的模型知识,控制加工信息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等;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ing)、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和数据挖掘(Data Mining)相结合能够实现对决策主题的存储和综合,挖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的知识,完成实际决策问题中的各种查询、多维数据分析等,提供面向用户的决策支持。

“大集成”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集成,即集成业务处理和信息处理,集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核算和管理。其主要特点有:第一,采用多种计量属性来反映经济事项各方面的特征,多维地揭示经济事项的价值和非价值方面的信息 (张永雄,2005)。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于各种决策有用的相关事项信息。系统既可以通过web方式直接向使用者传递信息,使用者也可经过授权在线访问系统数据库,主动获取信息。除了提供必须的财务报表外,能提供多种管理报表和查询功能,并提供了易于最终用户使用的财务建模和分析模块为包括战略决策和业务操作等各层次的管理需要服务。第二,系统不仅在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与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也达到了无缝集成。采用主题数据库的一整套技术方法面向业务流程收集、分析和控制业务信息,同一源数据一次一处输入系统(不是多次多处输入系统),各个应用系统“共建共享”数据库。使得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从而加强了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第三,系统及系统内部的功能能进行自由剪裁和重新配置,具备可扩展的框架,有标准的对外接口。为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系统支持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与组织创新,系统能迅速调整以满足企业为了某一目标通过动态联盟组成的虚拟公司,支持新的业务流程。第四,系统有超强的稳定性、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对网络操作环境下各种意外情况能及时处理。同时,具有健全的安全防线、严格的权限控制及健全的操作日志等。第五,系统不仅能够对企业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集成化管理,而且能够对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融知识管理入会计信息化每个环节当中,将会计业务人员和会计经理拥有的业务知识、管理技能进行收集、整理和积累,形成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和再利用,以提高业务和决策的水平和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彭桂山等,2005)。

五、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实施策略

米歇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把握自己的发展水平,了解自己的会计信息化应用在现代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中所处的位置;也是研究企业会计信息化体系结构和制定变革途径的认识基础,由此确立企业建设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晚,开发使用时间短,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电算化水平普遍不高,各地区、企业单位的开发程度与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在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手段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采用ERP的企业就更少。鉴于此,对那些处于起步中后期阶段和增长阶段的企业,企业领导应带头转变观念,重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网络化建设。加强人们对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认识和使用,建设好高档次的数据环境,综合地利用好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将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在内的企业各部分的信息管理系统加以集成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新一代ERP系统,从而进入成熟阶段。而新建的企业则可以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高起点地建设会计信息系统,抓住成熟阶段的特征,重视各类业务人员的IT文化考核与培训,加强信息需求分析,搞好总体规划设计,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优化配置企业人、财、物、信息、知识等资源,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业务主题数据库环境,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架构一个资源共享的互连网络平台,将会计信息系统与系统内部各模块充分集成,与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无缝集成,构建开放型的电子商务系统,支持业务与财务协同运作,实现在线智能化管理,并最终进入更新阶段。

第8篇: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

1.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耦合性分析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基础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基础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及提升产生影响和阻碍作用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具体包括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环境由一般环境和行业环境组成,其中一般环境主要涉及经济、技术、社会、法律等,行业环境主要涉及产业结构、竞争规则等,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内部环境主要涉及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组织结构或体制、企业文化等。企业对外部环境因素一般无力控制,只能因势利导加以利用。根据环境基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要素应分别有其相对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从而导致了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形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和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企业间竞争日趋加剧,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形成后还要不断提升以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从而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变化,否则,企业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就有可能转移、消失甚至成为核心障碍。为此,企业也应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适时做出科学评估和调整,以始终保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动态有效性。

(2)内部会计控制有助于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竞争环境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再仅仅是财会人员的行为,己经变成了企业管理层乃至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当然,会计控制也有助于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如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会计流程再造,而会计流程再造又有助于企业再造工程的实施,从而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变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题已经转向了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

2.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互动分析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检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设计是否有效的标准。前己述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使企业或组织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核心竞争力能否建设好,还取决于相关机制和制度的完善程度。而这些均与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设计时必须从有利于核心竞争力建设出发,必须以形成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为衡量标准。否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设计、改革与创新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来说就是不成功的。

(2)内部会计控制的良好设置及运行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运用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通过控制意识的转变、会计组织结构的创新、会计流程的再造、会计管理模式的更新、会计信息与沟通系统的完善、先进会计控制方法的采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等内部会计控制新思路、新举措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保障。

(3)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都依赖于会计信息这个载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加强都必须依靠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的主体。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要求企业必须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企业应建立一个良好的会计信息及其沟通系统,信息系统的好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也会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4)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都以人为本。两者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企业不断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在新的经济时期,知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作为知识的主人,其积极性、创造性与聪明才智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最终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即COSO报告)强调了人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强调内部控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定、执行、评价、改进等一切过程都体现了人的意志,是人的意志的体现,只有人才能确定企业目标并设置控制的机制和制度。

(5)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文化乃内部会计控制之魂。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定位、企业形象、企业风尚等的总和,其中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从更高层次上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了企业文化,内部会计控制就成为融入了道德精神因素的现代管理科学。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文化可由观念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内部会计控制中的观念文化是通过价值观念树立来展现的,观念文化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石;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组织文化是企业文化之躯,支撑着内部会计控制的存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制度文化同组织机构一样受观念文化影响,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是内部会计控制之魂。内部会计控制正是因为融入了企业文化,才实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控制。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分析

1.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1)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近年来,我国一些优秀企业已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了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意义,正在着力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淡薄。目前我国还有不少企业对核心竞争力概念认识不清,企业的发展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正确的战略规划,导致企业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各项资源使用的一致性,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障碍。企业竞争不得要领,不少企业缺乏明确的竞争优势战略,产品结构混乱,主导产业、核心产品缺乏。我国企业的竞争手段往往还停留在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广告促销等方面,企业经营的成功往往仅归功于各项具体经营战术的运用和机遇的把握,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二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基础不健全。企业制度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就要首先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对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这一目标进行宏观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企业核心竞争力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公司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也未完全达到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的要求,即便是改制的企业,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健全。

三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系统创新能力比较低,企业制度不够健全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系统创新。企业系统创新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六个方面。我国企业在业务流程创新方面,运用网络经济思想与方法进行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不够;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只能开展低层次竞争,新产品开发也较缓慢,且缺乏主动性,许多企业处于模仿阶段;在管理创新方面,利用现代管理思想、方法与手段对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够;在营销创新方面,营销观念、营销管理和营销策略的创新不够;在组织创新方面,组织结构不够科学,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信息、知识在企业内部流通不畅,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本的凝聚力。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四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本载体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我国企业家能力与素质相对较低,企业领导人缺乏企业家应有的观念系统,企业家缺乏所应具备的理论与方法的训练,缺乏利用市场机制驾驭市场的能力;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本规划,造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盲目性;企业用人机制落后,缺乏公开、公平、公正、可量化的绩效考评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人才开发投资不够,致使员工知识更新不够及时,知识储备和积累能力不足,学习能力低下,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战略管理水平与能力;人才结构不合理,企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五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其一是认识不够到位。企业文化建设处于低水平阶段,甚至片面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混为一谈;其二是缺乏科学的发展战略,存在短期行为,未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独特文化;其三是企业文化建设重点不够突出,人本管理未落到实处;其四是重形象设计,轻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员工价值观与行为取向等深厚内涵的培养。

六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己建立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效率总体不高,企业信息传递存在障碍,未能实现企业部门或员工之间的有效协调和沟通,未能实时动态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控制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影响了企业市场应变能力的提高,未能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2)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建国后开始实行以账户核对与职务分工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牵制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会计主管部门偏重会计核算,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内部会计控制问题逐渐受到会计教育界、会计相关主管部门与会计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我国理论工作者从不同层面对会计控制概念、职能目标等进行了讨论。如郭道扬教授提出了“全面会计控制观”;杨宗昌教授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融入会计学出版了《会计控制论》;阎达五教授提出,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这些都对会计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术界对会计控制高度重视的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和实务部门对应用内部控制也热情高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政策法规。如2000年7月财政部的《会计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出要求;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这些均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己取得重要成果,但同时应清醒地看到:

首先,我国会计控制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在认识上还未达到统一。前己述及,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会计控制的概念。财政部2001年6月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是查错防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这些观点有很大的差异,这反映了人们在对会计控制的认识上还未达成共识,我国会计控制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成熟。

其次,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我国会计控制研究的历程很短,成果相对较少,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缺乏成熟理论的指导,企业会计控制普遍较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较关注岗位分设、组织设计、管理程序与手续、监督检查方式等内容,更多的是追究责任而非改善现状。许多企业在认识上非常模糊,没有认识到会计控制是以单一的内部牵制启蒙,逐步向防护性控制、指导性控制、效益性控制、企业核心竞争力培植等多样化方向发展的,从而导致会计理论与信息论、系统论及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很难真正融合。

2.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内部会计控制现状的联动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必须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加以认识。目前,我国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淡薄、制度基础不健全、系统创新能力比较低、人力资本载体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落后、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现状与会计控制理论研究不够成熟及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面临的挑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1)我国目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产生不了强烈的对会计控制信息的需求,主要因为:

一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明确的竞争优势战略,企业系统创新能力低下,很难产生对会计控制信息的强烈需求。使得企业对传统历史信息、货币信息和定量信息以外的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无形资产信息等影响企业未来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信息及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技术、技能和知识的信息需求不足。导致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控制信息严重不完整,也缺乏相关性。

二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基础不健全,制约了对会计控制信息的需求。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得还不够完善,未能完全达到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的要求,从而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产生了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规范,崇尚“股东至上主义”,忽视债权人、顾客、供应商、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制约了对利益相关者信息的需求,作为公司治理核心的董事会成了“橡皮图章”,以高管人员为核心的决策体系既不能有效地对高管人员进行利益制约和行为牵制,也不能积极参与公司战略决策,从而很难产生对董事会业绩评价和激励的信息需求。因高管人员知识等方面的局限,也有可能忽视了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本载体不到位,制约了对人力资本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价值评估及激励约束的信息需求。

四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企业产生不了对塑造优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独特文化这一软控制信息的需求,对创建刚柔相济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文化、营造健康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文化氛围的要求不迫切。

五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企业会计信息传播造成障碍,不能快速、准确、实时地传播会计信息,制约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

(2)我国企业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不能有效提供满足构建核心竞争力需求的信息。

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可以得知会计控制理论与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出的新需要而丰富、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会计控制以单一的内部牵制启蒙,逐步向防护性控制、指导性控制、效益性控制、企业核心竞争力培植等多样化方向发展。然而,客观地说,目前的会计控制系统较少关注企业独特的知识与技能、员工价值理念、管理体制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植和提升的影响,使得现有企业会计控制系统不能提供有效信息以适应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第9篇: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中小企业已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会计信息化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对传统会计模型的重新整合,并建立起会计手段与先进技术高度融合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际上,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过程,将会计信息视为资源,应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实现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及应用,为企业经营管理、会计核算等事项提供重要信息。

一、会计信息化的特征解读

1.普遍性特征

会计的所有领域(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会计教育等)要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在上述领域中,后三个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运用,而且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快、成效大,只是还不能真正达到会计信息化的水平。而在会计理论方面却相对滞后。准确地讲。现阶段会计信息化赖以存在的还是传统的会计理论,既没有修正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更没有构建起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从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来看,首先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会计教育诸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形成完整的应用体系。

2.集成性特征

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整,以支持“虚拟企业”、“数据银行”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这一过程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就是实现信息的集成化。

3.动态性特征

动态性,又名实时性或同步性。会计信息化在时间上的动态性表现为:首先,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无论是企业组织部的数据(例如发票、订单),还是企业组织内部的数据(例如入库单、产量记录)。也无论是局域数据,还是广域数据,一旦发生,都将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及时送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等待处理。其次,会计数据的处理是实时的。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数据一经输入系统,就会立即触发相应的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分类、计算、汇总、更新、分析等一系列操作,以保证信息动态地反映企业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第三,会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化、动态化。使得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就能够及时地做出管理决策。

4.渐进性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模式重构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的体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体应分三步走:第一步,以信息技术去适应传统会计模式,即建立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第二步,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式相互适应。表现为:传统会计模式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而对会计理论、方法作局部的小修小改;扩大所用技术的范围(从计算机到网络)及所用技术的运用范围(从核算到管理),实现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第三步,以现代信息技术去重构传统会计模式,以形成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实现包括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和会计决策支持信息化在内的会计信息化。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

会计信息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成败的关键是中小企业领导的参与程度和支持力度,然而,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不强,领导层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另外,由于我国会计信息化理论、法规建设相对滞后,部分中小企业受利益驱使,主观上不愿实施会计信息化,因而行动迟缓。另外会计信息传递不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关性是具有相对性的,同一种信息对不同的用户以及在不同时间上其相关程度不同,而现有会计系统提供的只能是针对所有者共同需要的通用会计报告。这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结果,只能向信息使用者传递综合的信息,但这种通用的会计报告不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所有不同决策的需要,其相关性只能是相对的。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薄弱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仍停留在较低阶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财务人员大多数只有初级信息化水平。所以,大多数中小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实施会计信息化起步困难,以后再由初级应用向高级信息化阶段推进更难。另外会计信息报告失真,导致数据不实。主要体现在:由于为追求经济指标或任务指标的完成,在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依靠调整报告蒙混过关;只用对政绩有用的统计数字,不利的数字就加以改造,最终导致数据的失真。内部自我约束功能不强。在会计、统计管理上随意性较强,在有重大政策和业务出台时,钻政策的空子,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对会计统计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随意改动。对统计数字没有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手段,即使是审计部门也只能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进行数据真实的检查,而对合并统计数字却无法进行全面的检查。

3.会计信息化人才缺乏

会计信息化工作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操作以及相关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知识。由于中小企业整体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技术人员,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财会人员多数仅懂得业务技术,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虽然经过会计信息化培训,但由于各种原因,培训效果并不好,所学知识不足以支撑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日常工作需要,由于大多数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太了解,造成使用不当或功能使用不全面。而对于系统中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核算特点进行设置的项目,更是不能运用,一些已经开展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正是因为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三、推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对策

1.提高企业领导的认识水平

会计信息化应用,首先要有支持和理解会计信息化的企业领导,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保证。企业主要领导必须对会计信息化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订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要把企业的管理思想融入到系统中,使企业完全掌控企业的人、财、物情况.实现物畅其流、财尽其利、人尽其用,所以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业高层高度关注的一个投资项目,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制订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实施方案。并找准信息化实施的突破口,一步一步扎实地向前推进。

2.加大会计信息化的培训

会计信息化需要一支稳定的既懂会计知识、信息技术又懂管理业务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国家和社会以及企业都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高会计信息化从业人员的素质。中小企业员工的素质、应用水平、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好坏。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做好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管理理念、计算机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员工逐步了解和熟悉信息化,明白信息化能给自己、给企业带来的实惠。使广大员工自觉参与信息化管理的实施。

3.完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优化会计信息化环境,全面普及和深入推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和发展,首要任务是完善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国情,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安全与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相关标准,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法律进展。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和观念的影响,目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距离现代信息经济的要求还很远,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可谓任重道远。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不仅需要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而且还需要依靠广大会计人员,更需要政府推动,共同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雪梅.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探究[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02).

[2] 潘玉金.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与内容[J].现代商业,2010(18).

[3] 宋晓颖.论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的制度设计[J].20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