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中医基础总结精选(九篇)

中医基础总结

第1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中医基础学是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学科,是学习中医学,针灸学,骨伤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程由于是学习中医的入门学科,其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无论是教师讲述,还是学生理解都深感费力。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祖国的中医药事业,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本人介绍如下几个教学事例

事例一:学生李某,家庭环境优越,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一般社会生活常识了解不多。

中医基础学是学习中医学的入门学科,用生活小常识来启蒙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好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李某进行一些小常识的总结,加强与其的相互沟通。

例如:在讲解阴阳概念的理解时,先从阳光的向背来讨论,再从温度的高低入手,再次从昼夜的交替阐述,最后在这些常识的基础上,使张某对于阴阳的了解能够更加深刻。

提炼方法:联系常识,加强沟通。

事例二:学生张某,学习刻苦努力,常废寝忘食,但成绩不佳。

中医基础学的许多内容相似,又都需要记忆。但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而是在一定的了解内容,适当扩展的前提下,来记忆的。针对张某的特点,教授其在先阅读,再对比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方法。

在这样的图表法的基础上,张某对于津液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

提炼方法:注重讲解,对比记忆。

事例三:学生李某,上课认真听讲,但课后总结归纳能力较差。

中医基础学的脏象学说,条目林立,内容繁多。学生课后总结整理起来困难重重。在了解了李某的问题后,采用分清主次,重点突出的方式。

例如:在讲解脏腑生理功能时,对于五脏的生理功能进行多课时的重点讲解,与此同时对于六腑的生理功能在主要讲解的基础上,尽量体现出与五脏之间的差别。这样李某就可以了解到学习内容的主次之分了。

提炼方法:脏腑功能分清主次。

事例四:学生王某,聪明伶俐,迷恋网络,但上进心极强。

中医基础学中的个别章节,因为其内容简单枯燥,教师即使费尽心思也收效甚微。知道王某的情况下,与其沟通后,在结合其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不单单使王某提高了学习兴趣,对于其他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经络的讲解采用电化教学,用网络上特有的动态人体经络图进行教授。在学生的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炼方法:网络互动,直观明了。

第2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我校东莞校区非医学专业本科(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规与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医学英语、应用心理学、国境卫生检疫、医学信息管理、医学工程、卫生统计及社会工作等专业)2008级、2009级、2010级及2012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方法在2006级至2008级,使用《人体形态学》教材,共12学时理论课,授课内容为组织学基本组织及各论(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在2009级,使用《基础医学概论(一)》自编教材,共12学时理论课,授课内容为组织学基本组织。2010级使用《人体形态学》教材,共24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授课内容为基本组织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增加实验课6学时。2012级使用《组织学与胚胎学简明教程》教材,共24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授课内容为组织学基本组织及各论(在2010级的基础上,增加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实验课6学时。

1.2.2评价方法以相应年级学生基础医学概论(一)或组织学的考核评价教学效果。相应年级考核方式为:2006级-2009级,组织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合卷得出基础医学概论(一)成绩,组织学占20%;2010级-2012级,三门学科单独考试,最后合成课程成绩,组织学占15%。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结果

2.12008级、2009级、2010级及2012级考试结果2008级学生总人数708人,总成绩及格人数580人,及格率为81.9%,平均分为67.3分。2009级学生总人数813人,总成绩及格人数98人,及格率为12.1%,平均分为46.6分。2010级学生总人数810人,总成绩及格人数583人,及格率为71.9%,平均分为65.3分;其中组织学部分及格人数718人,及格率为88.6%。2012级学生总人数580人,总成绩及格人数499人,及格率为72.2%,平均分为72.2分;其中组织学部分及格人数551人,及格率为95.5%。

2.2相关年度的及格率的比较2008级与2009级及格率计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09级与2010级及格率计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0级与2012级及格率计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2010级与2012级组织学成绩比较两个年级的组织学部分及格率计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讨论

3.1教学改革前组织学教学状况在非医学专业组织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组织学较为难学。可能由于:①部分非医学专业学生是文科生,对于学习理科科目有困难,一些学生重视不足,认为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对其专业不重要;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多少及深浅度的把握,也对学生学习有影响;③组织学研究机体微观形态结构,需要理解和记忆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在理论课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课学习,能够很好地理解这门学科。在2006级-2008级本课程开设初期,仅讲授理论课,学生未能在实验课中进行标本观察,难以理解组织学内容,因而本课程成绩平均分不高;但因组织学在课程考试中比例较低,最终未影响到相应学年的及格率。以2008级成绩为例,总成绩及格率为81.9%,平均分为67.3分。

3.2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体会2009年以教学整合为目的进行第一次教改,改用自编教材《基础医学概论(一)》,三门学科按系统进行内容整合编排,由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的学习及接受能力较差,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适应教材编排,导致该年度基础医学概论(一)课程成绩非常不理想,及格率较低,仅为12.1%,与2008级考试结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2009年教改可能不适用于本院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针对2009年教改可能存在的问题,于2010年进行第二次教改,①增加少量实验课学时,以利于学习和理解;②继续使用《人体形态学》教材,以提高学习信心;③组织学调整教学进度,删减部分系统学习,以减轻学习压力,目的是应对所用教材存在的缺点,教材为组织学与解剖学一起编排,使用过程中略显凌乱和不系统,不利于学习和复习。该年度基础医学概论(一)课程成绩有相应提高,及格率回升到71.9%,与2009级考试结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2010年教改有利于本院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为了解决教材存在的问题,2012年进行了第三次教改,①使用单独编排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简明教程》教材;②将之前删减内容补充进来。该年度及格率及平均分均有所提高,及格率为72.2%,平均分为72.2分,2010级与2012级总成绩比较结果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两个年级组织学成绩比较也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单独编排的组织学教材更适用于本院非医学专业学生,学生也适应2012年组织学教学进度的调整。

第3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关键词】医疗数据信息;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管理

北京市医保中心医保管理数据信息采集系统日趋成熟,医保基金监管完成了从无到有、从人工审核到智能监控的转变,实现了对医疗行为的事前提醒、事中监控、事后分析,医保监管方式进入全口径审核、全方位监管时代。同时,随着医保数据库的完善,北京市医保中心在加强总额控制的基础上,推进DRGs等多种支付方式结合的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并建立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考评。作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随着医疗保险管理方式信息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应对这一变革无疑是医院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挑战,采用科学的管理策略进行合理的信息数据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医院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目前,很多医院已将医保拒付管理、医保总额预付指标管理、医保DRGs费用管理等信息系统开发作为重要管理措施,而医保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转依赖于准确有效的数据。因此,对数据信息的精确获取和有效利用是医保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和关键。作者论述了数据信息在北京友谊医院医保管理中的作用、数据信息的获取及分析方法。

1数据为根本,确定医院战略决策

随着北京市医保数据库、医保数据管理体系的建立,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2013年起北京市医保中心逐步完善了总额预付管理的考评机制。从仅对医疗总费用考核过渡到对定点医疗机构人次人头比、拒付比例、次均费用、药占比、病案上传率及质量、群众满意度等质量指标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定点医疗机构年终考评。2015年总额额度核算方式再次改变,将以往的结余额全部留用改为按分段计算累加(结余额在本院2014年指标额5%以内的部分全部纳入结余核增额,5%~10%以内的部分按50%纳入结余核增额,10%以上的部分不纳入结余核增额)。医疗保险改革重点已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1]。北京市医保中心总额预付管理方式的细化促使医院应加强自身应对能力才能确保总额预付基金的合理充分利用,避免总额基金的核减,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链,是快速反应能力的基础,是危机问题应对的根本,及时调整的依据。我院对下达的总额基金进行测算,结合自身数据完成情况,分析质量核减系数、结余核增额,在保证医疗安全、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积极调整费用结构,鼓励科室先进技术的申报开展,扶持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合理分配,确保总额费用的有效利用。通过对医保数据源的及时获取,充分分析,了解潜在问题,医院决策层及时采取了有效解决方案,提高管理效率,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保证医院健康发展。

2深度挖掘数据,建立统计分析体系

医保管理数据建设是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统计,科学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明确医保的管理方向。通过完善数据管理,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科学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医保管理水平。

2.1数据挖掘

数据作为医保管理的切入点,是指标分析、指标制定的基础,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准确性,收集的及时性至关重要。我院医保数据主要来源为医院信息系统(HIS)及北京市医疗保险院端业务组件,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互动关系[2]HIS系统数据主要为临床医疗活动中采集的未经处理的基础信息,繁杂且分散;北京市医疗保险院端业务组件中的数据为医疗保险持卡实时结算中统计的数据,相对HIS数据已完成部分整合,处理后的数据虽使用方便但在特定查询中无法提供详细清单。医疗保险端数据促使医院端数据的规范与整合,医院数据又是北京市医疗保险系统获取医疗信息的源头和费用结算的必要平台。基于两种数据关系,如何在不相互开放数据库的情况下将两项数据有效结合,消除信息孤岛的形成,实现院端与医保中心数据共享与数据资源交换,一直是我院医保数据信息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医保办通过政策解读,将政策导向结合临床需求,提出信息数据的关联方式。信息中心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换平台,HIS开发商、北京市医保系统开发商改造数据接口,将需要匹配的数据,可通过“对接”方式完成医院与医保数据的共享与交换。这一方法深度挖掘了院内数据,促使数据的使用做到点面结合,即不仅可获取某一特定点的详细数据,也可获取运行中的整体数据,为下一步的数据分析、数据应用奠定了基础。

2.2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分析是数据应用的基础,是方案制定的依据。数据分析的目的在于把系统中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集中、萃取和提炼,提取有效数据信息,经过计算、归类、综合分析形成准确、完整的统计资料。因此只有进行分析后的数据才拥有价值,经过处理后的数据才能运用于管理工作中。

2.2.1拒付费用数据分析。在拒付费用管理中采取对数据点、面结合的分析方式,首先对北京市医保中心反馈的拒付数据进行逐条筛查,通过软件调取当日就诊的HIS数据。根据HIS数据分析出现该笔拒付原因,原因明确后确定责任单位或个人,如为医生操作不当,则将该笔费用进行落实,若为系统错误或政策培训缺失,则向相关责任科室进行反馈,完成阶段数据分析。第二步汇总各科室拒付费用、拒付人次及科室发生的总费用与总人次,通过拒付费用比(科室拒付费用/科室总费用)、拒付人次比(科室拒付人次/科室总人次)、拒付费用构成比(科室拒付费用/全院总拒付费用)、拒付人次构成比(科室拒付人次/全院总拒付人次)四个维度的数据进行分类比较,综合评判分析,根据数据横向比较确定主要拒付问题科室。除此以外,还可对全部数据进行纵向分类汇总,根据各拒付原因的数据占比,明确全院或科室的主要拒付问题。抓住问题科室、主要拒付原因,完成面分析也就是综合分析才能对下一步管理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2.2.2次均费用数据分析。次均费用分析分为全院次均费用数据分析及科室次均费用分析。根据北京市医疗保险院端业务组件的反馈数据,对全院次均费用数据进行纵向比较,计算同比、环比数据的的变化率,同时横向与同级同类医院比较了解兄弟医院指标运行情况,通过对整体数据分析提出医院下一步管理方向。在管理方式确定后,由HIS数据及医疗保险上传数据,通过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确定每个科室的次均费用完成情况,分析次均费用的结构,对于科室异常的数据变化,及时测算结构动向,比较多项关联数据指标,确定涨幅所在,分析数据涨幅可能原因,及时与科室沟通,给予恰当的调整或引导。

3建立合理的医保指标考核体系

将数据信息运用于实际医保管理中,把提炼、整理清晰的数据应用于医院指标制定以及绩效考核方式的制定,以数据为基础,保证考核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

3.1遵从客观数据,结合科室特色,确定次均费用指标

我院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开展总额预付制试点工作,作为北京市首批4家试点医院之一,合理测算科室数据制定管理指标是试点后的重要任务之一。总额费用下达后,医保办以2010年7月12月各科室医保费用数据为基数,结合医保费用增长趋势和医保基金支付增幅等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各科室权重数据分别测算出应下达的科室次均费用、自费比例等指标。另一方面积极听取科室意见,尊重历史,考虑病种、环境等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并加强定向激励,测算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情况,按照“公平求实、分科下达、保证特色、促进发展”原则,根据测算出的数据对指标进行动态调控。

3.2多层次数据结合,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2012年起我院逐步实现全院岗位管理绩效分配,医保指标作为全院绩效考核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指标的科学性、考核方式的合理性至关重要。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3]。医保办以数据为切入点,以次均费用、拒付费用为基本考核指标,以科学化的考核方式建立基本考核体系,同时本着医务人员受鼓舞、医院发展添活力的目标,变更绩效考核理念,采取精细化管理,通过医保指标数据和医疗指标数据联动考核方式,将医疗考核数据中的药占比、病例组合指数(CMI)作为联动指标,纳入医保考核管理。为了进一步体现不同科室间工作性质及费用结构比例不同的客观差别,实现考核的公平性,考核指标制定按照多项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将科室对全院贡献值、科研教学影响力等个性化数据指标进行分析,力争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合理的指标制定与考核,2012年-2014年我院总额运行平稳,次均费用无显著增长,费用结构得到调整。

3.3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完成多部门协同管理

信息化管理可实现医院各部门间信息数据的汇总及整理,使数据共享,一方面保证了各科室间数据口径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数据的反复采集,减少资源无形中浪费,同时加强了管理科室间的联系,为多部门联合管理提供基础。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既往依靠医保部门单独管理医保费用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考核方式和管理要求,需要医务处、门诊办公室、物价办公室等多部门相互配合,制定相互制约指标,才能达到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

3.3.1共享拒付数据,多维度有效管理。医保办将收到的拒付数据整理归纳,并进行数据共享,门诊办、药剂科、物价办等相关部门通过共享信息对拒付费用进行确认与再核实。并根据各部门的管理方向,即药剂科从药品安全、门诊办从医政管理、物价办从合理收费等不同角度分别入手,多维度进行拒付费用管理,使我院拒付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3.3.2完善数据录入,确保DRGs平稳运行。对于仍处于试点阶段的DRGs付费制度改革,医院各部门之间需要高度配合,才能保证流程高效运行。临床科室需做好病案首页数据填报工作;病案、统计部门要及时完成病案首页数据的录入;医务处根据填报数据加强临床路径的规范与管理;住院结算部门根据反馈的数据进行结算操作;医保办通过对结算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多部门各司其职,通过数据链进行协同管理,保证DRGs平稳运行。2014年,我院共结算DRGs患者11014例,共覆盖科室26个,覆盖病组104个,占108组的96.3%。按项目结算为17663万余元,按DRGs结算为21314万余元,盈余3651万余元,盈余率20.67%。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下达2015年定点医疗机构总额预付指标的通知(京)[Z].人社医保发〔2015〕101号.

[2]刘剑锋,李刚荣.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医学,2008,37(21):2406-2407.

第4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1工作归纳

医院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医疗质量,医疗质量的数理统计通常由人员、技术、物资、规章制度和时间五个部分组成,占据了医院数理统计的绝大部分工作。

1.1人员人是医疗质量要素中首要因素。人员素质对医疗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包括医院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业务技术水平、身体健康状况,机构与人员组织配置的合理程度,如人员编制、年龄、资历、能力、知识结构等等。

1.2技术技术是医疗质量的根本,包括医学理论、医疗技能和医院管理技术水平。医学理论的管理有医学专业理论的进展、学科发展趋势、医院管理观念、方法和技术的改革及其方面的新知识、新观点。医疗技能的管理有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改革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旨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适应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医院管理技术是医疗活动不可或缺的因子,医学科学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医院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管理理论、观点、观念和方法应运而生,使医院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1.3物资物资是医院存在的基础,也是医疗质量的基础。其中包括设备的购置和设备的管理,药品物资供应的优质、齐全和及时,保障医疗需求,为医疗服务质量提供物质基础和硬件保证。

1.4规章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必须以规章制度为准则。用规章制度规范医院工作,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人员行为,用规章制度规范质量评价。

1.5时间即时限,实施任何医疗过程,都必须注意及时性、适时性和准时性,医疗质量必须有时间观念,重视时间对基础医疗质量的影响。时间能影响医疗质量,争取时间就是提高质量。工作效率是医疗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时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方法。

2经验总结

2.1医疗质量的管理遵循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在大量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促进医疗质量管理结构的形成。首先对医疗工作需求的各要素素所进行的医院质量管理,包括上述的人员、技术、设备、物资和时间五个方面。其次对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实践所进行的医院质量管理,包括:从就诊到入院、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及出院等各个医疗环节的管理。再次对环节质量管理还包括从机关到科室,从技术服务到生活服务各部门,从医疗到科研教学、思想政治、后期行政等方面的工作质量管理。

2.2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管理医疗质量的管理的同时,要进行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管理。即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强调各级医务人员的个体质量管理,应对其进行的所有工作进行自我管理,同时也强调互相监督,形成一种协调的约束机制,它是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全过程管理的基本保证。由科主任、高年资主治医师或住院老总、护士长组成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的管理,组织本科室各级人员落实医院质量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定期向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质量管理工作情况等。形成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医疗质量管理,负责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研究决策、组织协调。

第5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基础护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151-02

基础护理质量是医疗工作整体服务质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了医院的生存及发展。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中,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是对护理人员新的要求,是护理管理者新的追求目标。2010年国家卫生部和总后勤卫生部下发了加强临床护理优质服务的通知,立志构建以“强化护理服务理念、夯实基础护理、创新管理机制、完善保障体系”为主的优质护理新服务体系,其中,作为根本的基础护理为优质服务构建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及时、全面地找出基础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的对策,提高患者满意度,是构建优质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本文总结优质护理服务中基础护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的3 248例住院患者出院前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自住院起护理人员的接待、病情介绍、基础护理服务技能、医护合作、护理人员态度、疾病知识宣教、生活护理、出院前宣教等方面。统计基础护理中各方面失分情况及患者对基础护理不满意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2结果

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发放3248份,回收3196份。回收率为98.4%。3 196份回收调查表中,对护士服务态度不满者42份(1.31%),对护士基本技能不满者53份(1.66%),对医护配合不满者39份(122%),对疾病康复宣教不满者59份(1.85%)。

3讨论

3.1基础护理中的常见问题

3.1.1服务态度生冷本研究统计表明,对护士服务态度不满者42份(1.31%),多为护理人员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态度生冷、强硬现象,一些年轻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有待提高,且表现出了敷衍、消极怠工、遇到问题较难控制自我情绪等方面。

3.1.2基本技能不扎实本研究统计表明,对护士基本技能不满者53份(1.66%),多表现为穿刺、护理配合、操作中由于工作熟练度低而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为基础护理中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所在,与近年来医院规模加太较快、年轻护士比例大、基础护理技能不扎实有关。

3.1.3医护合作不默契本研究统计表明,对医护配合不满者39份(1.22%),多表现为在目前重医轻护的环境下,由于医护合作不默契导致患者对医护工作产生不满。这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及与医生的合作不熟悉等因素有关。

3.1.4健康宣教不全面本研究统计表明。对疾病康复宣教不满者59份(1.85%)。表现为对于一些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的水平尚肤浅,对于患者提出的一些问题未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对于一些预见性问题及出院后应注意的问题未给予解释,健康宣教不全面。

3.2对策

3.2.1转变服务理念。树立良好的护理态度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护理服务。树立崇高的护理职业情操,加强护士长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及时找出本科室差距,针对部分问题制订相应地整改措施。定期组织兄弟医院的护理学习,把好的经验充分利用到现有的条件之中,满足患者最基本的需求。同时在人院时,亲切和蔼的对患者讲述医院环境;在患者存在困难和忧虑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有问题时,应给予耐心的解答,确保优质护理服务体系观念的建立。

3.2.2加强基础护理基本功训练组织年轻的护士开展基础技术操作的训练,在平时的护理质量检查中,抽查护士技术操作的基本功水平。定期考核年轻护士,并进行强化基础训练,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考核成绩较为突出的护理人员给予奖励。基本功要扎实,如穿刺时应一针见血,置管须一次成功,气管切开患者和老年患者的吸痰药轻快且无刺激,过硬的抢救技术等。技术的操作准确性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这是优质护理体系建立的基础。护士的工作态度也要认真负责,这样既能提高护理的质量,又能取得医生的信任,得到患者的满意;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改善护士待遇,减少优秀护士流失,根据学历、职称及取得护士上岗证的情况适当增加工资,对表现突出的护士签定长期的合同,交纳医疗保险金及失业保险金等让其安心工作,快乐工作。

3.2.3提高基础护理水平,医护合作默契患者希望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足够高,能够更好地解除病痛,因此护理中对患者要认真负责,为患者提供及时、到位、优质的护理服务。医生在每天查房之后,忙于手术或病历书写,医嘱都是护士来完成的,这要求护士知识全面、操作规范、能独立的处理问题并有较好的应变能力,医护配合熟练,只有这样,患者才能信任目。调查中发现部分护士工作中机械性强、主动性差,不能及时准确的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询问患者病史不全面,患者有问题常越过护士直接找医生,护士丧失掌握知识和与患者沟通的机会,因此要求护士要注重观察病情,及时准确了解患者病情,全面掌握各方面医学知识,医护要密切、熟练配合,这样才可让医生放心,让患者信任。

第6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 医院 绩效工资

一、医院工资改革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医院的职能经历了三次变化,由50年代作为政府工作的组成部分、60年代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至70年代从政府部门中独立出来成为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由最初的等级工资制,变为2009年实施的绩效工资改革制度。

二、现行医院绩效分配模式的比较

我国公立医院现行绩效分配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纯的财务评价模式,另一种是综合评价模式。第一种方式通过院科二级核算、收支结余提成来实现,在实施中有进行二级核算到科室,也有根据医院一级核算确定基数平均发放两种情况。这种模式的形成过程见证了医院改革的30年历程,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允许医疗机构通过兴办三产和内部集资补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投入不足,医院借鉴企业商业的核算管理,在科室内部开展收支余提奖。随着规范医疗机构核算分配的卫规财发[2004]410号颁布,收支余提奖模式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逐步呈现萎缩状态。主要原因一是指标单一不能反映医院综合管理,二是易产生过度收费,这是导致看病贵的一个主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采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新评价模式,医院绩效的综合性的评价模式产生了。目前这种模式主要有四种形式,一种是仍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结合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的奖金分配办法,旨在体现“以临床业务为中心,以工作效率为核心,以综合效益为基础”的综合管理目标分配形式,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对传统单一财务核算模式进行了完善,综合考核了科室绩效,操作简便,保持了核算的连续性,这种模式为大多数公立医院采用。第二种是采用平衡计分卡,以四川省人民医院、江苏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为代表。这种形式的优点是综合考虑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第三种是以工作量为基础结合资源消耗借鉴RBRVS方法设计绩效费率,计算绩效费的方法。代表医院为山东千佛山t院。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以工作量核算为基础、以质量考核控制为重点、引入资源消耗理念,避免了单纯收入导向的弊端。第四种年薪制考核办法。通过基础工资、工作量工资、奖惩工资分别考核发放。这种分配方式优点有:年薪制具有协商性,是事先的合同;权利义务明晰,可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民营医院使用较多,公立医院中在全国引起关注的福建三明市级医院模式是代表。

具体那种绩效考评办法方式更好?笔者认为综合模式显然优于单纯财务模式。综合模式中四种代表方式优劣要结合医院自身的相关情况选择比较。简单来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三、医院制订绩效分配方案面临的问题

(一)绩效总额如何把握

除年薪制分配办法外,确定绩效总额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固定工资和变动绩效的比重。工资标准政策明确统一,总额确定。而绩效总额按各自核算办法确定。一般医院采取两种方案:一种是年度绩效总额年初确定,分月分配;另一种是不提前确定总额,根据实际核算结果分配。不论那种方案,都没有形成行业公认最优的工资和绩效比例值。人社部财政部2009年出台的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补充意见,明确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按照工作人员的职务(职称、技术等级)对应的绩效工资标准核定总量,并且确定了绩效工资组成的基础性补贴和奖励性津贴的7:3比例。西安市在实施中将这一比例调整为6:4。政策规定教授(主任医师级别)绩效工资标准2350元,其中1410元占60%为基础性补贴,40%奖励性补贴940元;副主任医师2080元(1248+832);主治级1880(1128+752),助理(师级)1710(1026+684),员级1550(930+620)。政策的出台规范了工资的构成,但如果完全执行,与现实差距较大,因而奖励性补贴政策按照文件“关于经费来源部分由财政支持或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标准,由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确定”的相关精神最终落到纸面上。2016年11月中办、国办转发国务院深化医改经验的若干意见提出公立医院“逐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这一指标为绩效总额确定提供了一个思路,怎样使比例合理?

(二)医院内部分配比例如何划分

医院内部医疗护理、医技、行政后勤各部分人群如何分配才能既体现效益,又兼顾公平?

(三)如何客观考评

人性的弱点往往导致考核结果流于形式。据此,有条件的医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设计控制指标,融入日常工作,更多地发挥机器的铁面无私。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是先进典型。

四、新形势下的分配原则

我国分配政策经历了五个过程,十三大到十四大,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到了十五大,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了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十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目的是有效缩小和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具体到医疗卫生行业,医院分配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公益性;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③总量控制、持续发展;④分级分类、倾斜临床。

五、医院分配方案的设计

(1)充分结合经营方针。医院绩效分配方案是医院经营管理的指挥棒,将经营方针要达到的关键指标纳入其中,有利于经营方针的实现。

(2)强化目标任务落实。绩效考核要细化,部门任务要分解到人,权责明确,把员工目标和医院目标相关联。

(3)鼓励探索费用最低路径。医保支付改革目标是在付费总额控制的基础上,将单一项目付费,调整为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鼓励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方式,逐步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医院只有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流程,探索最经济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才能在新医改形势下保持技术成本优势。

(4)鼓励学科发展技术创新。医疗技术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而培养具有这种竞争力的人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研究和开发出适宜性的技术也需要很长周期,建设更高级别的重点学科和专科是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绩效方案中针对性制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的鼓励政策,制定开发、学习引进适宜性技术的鼓励政策,促进学科发展,促进核心竞争力形成。

六、医院分配办法的实践探索

结合西安市医院绩效工资发放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应以医院人员经费占医疗成本的比重控制在50%内做为标准,以2.5:1即绩效工资:工资相结合来确定绩效总额较为合理。

在内部级差上可考虑医疗、医技、行政后勤三部分均值比为1:0.80:0.75比例。医疗中医生:护士比例1:0.5。

第7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172-02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更新,要培养21世纪的高级医学人才,细胞生物学作为必修课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是非常必要的。细胞是机体组织器官的基本单位,在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掌握细胞各部的结构与功能又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可见细胞生物学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充当着前沿与基础双重作用。因此在国内许多医学院校都为本科生硕士生开设了此课程。

在临床医学、麻醉、影像、检验、口腔和预防等专业开设了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虽然代课教师遵循教学大纲进行了系统地、充分地准备,但由于现代自然学科内容研究水平深入,微观的结构,抽象的理论,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我校医学细胞生物学开设在大学第一年第一学期,就是为了让新生慢慢适应大学的授课进度和在已有的高中理论知识基础上拓展知识内容。但是,医学细胞生物学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为24学时,试验为8学时。为了解决高等医学院校对低年级开设的基础学科的掌握及临床上更好的运用,我教研室对此进行了一些改革。

1.教学方面:

理论学时少,因此在第五章内膜系统授课结束后,进行一次网络(无纸化)考试。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进行网络考试,对已学过知识内容进行一次总结。同学们对此也很赞同,从中看出自己对前几章节的知识内容到底掌握了多少有一个了解。

对于一些重要掌握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看教科书以及课堂的授课内容相结合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按照教科书上内容来找答案,有的学生按照课堂上授课时所讲知识内容找答案,还有一部分学生就按照课件上内容来绘图并解释,这样可启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教研室实行课前十分钟讲课活动,这样可激发学生对于学过内容总结并讲解的能力。从第四章细胞膜与物质的穿模运输开始,给学习委员安排任务,把班里学生分小组,每次开课前安排一个学生来講解上节课讲的重要内容。每小组由4-5个学生组成,一起讨论制作小课件或绘图的方式也可总结出重点内容。既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

2.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方面:

通过课前提问形式,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并给予一定评分。另外,对于课前十分钟内容进行评价,给学生鼓励和支持,强化学生的自学、总结和思考能力。对于网络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并进行解释和更正。这样对大一的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掌握大学教材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把握,也可以渐渐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总结等方面的基础能力。

3.教师授课及培育学生方面:

授课时,不仅要讲清楚重难点还要带领学生一起讨论相关内容的病例。分析病例时,让学生清楚所举病例与所学内容的哪个部分有联系等问题,以免发生错误的理解。作为高校医学院校教师要注重医德教育,应贯穿渗透于整个专业教育中。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课中,时刻加强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教育学生认真细致,因为将来他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对病人的诊断不容许一点失误,否则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不善于总结分析的学生,要提醒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出现错误或者没有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认真的分析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纠纷。通过发现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庆平,王仁军,宋梅 .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现.大连大学学报,2005,25(6),38-40. 

第8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关键词: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58-02

一、引言

历史悠久疗效奇特的中国传统医学,几千年来护佑了中华子民世世代代的健康和幸福。中国医学历史上出现的伟大医学家常常德艺双馨为后人称颂,而不朽的中国医药著作更传承着中国医学的精神。目前,一方面希望通过中医进行保健和治疗的人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有人对中国传统医学持怀疑和贬抑,评价中医不科学,所以中医不可信。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发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几千年来经中国医界人士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原始系统论医学理论。今天,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现状,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反差和貌似复杂的悖论,值得研究。本文拟以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作为理论框架,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二、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内涵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科学假说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并非科学认识的目的,而是人们认识自然界事物本质和规律常用的理论思维方法和手段。

任何科学理论确立之前,往往有一个“建立假说”的阶段。人们常常通过大量的观察并积累一定的事实材料,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现象和规律作出假定性的说明和判断甚至预见。

三、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视角下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分析

科学假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并经过一定实践验证的理论。二,具有相当推测性。其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不够完善的科学知识和不够充分的事实材料推想出来的,还不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切可靠的认识。三,具有明显过渡性。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对立与统一,是真与假的对立与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条件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假说的唯一客观标准。中医基础理论在整体上符合科学假说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如下:

第一,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原则,中国传统医学作为经验医学,由中医药从业医师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就像剧毒的砒霜在中医里可以入药,但它的用量是由严格限定的,这正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大量医案、医方等方式把结论记载留传下来。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具有一定推测性。张方,李炜芳指出,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如系统论和演化论思想等。根据其“天人合一”理论,发展了丰富的象思维模型和方法,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掌握了一定事实材料之后,根据以往掌握的确定知识,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特点,总结病因病机理论,并在诊断治疗中加以验证。但这些认识仍有一些思辨成分,还不是人体生理病理方面完全可靠的确切知识和理论。但是,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不一定是“错误的”或“迷信”,因为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原先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可能在未来经过验证成为科学理论;

第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现代科学概念下的科学理论相比较,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差别很大。倪培民指出,中医里面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与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与近代科学的基本原则、公理和检验知识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郑子新[4]认为,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 两千多年来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包括宇宙观、自然观、整体观、辨证观、论治观和平衡观及其治疗作用顺应人体生理病理规律而不干扰生命活动的自然性。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现代技术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不断应用,很多原始形态的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发生了接轨和融通,因此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从假说到科学理论明显的过度性特点。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先师们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基本的系统论的理论思想,几千年来从诞生一直到今天还在指导着中医医师进行临床诊症治病的有效的医疗实践。同时,中国传统医学是典型的经验医学,其诊治原理、原则和方法是中医药从业医师几千年来反复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数据也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只不过中医药以经方的方式把最精华的结论记载留传了下来,而把几千年来中医药从业医师亲自尝试各种入药的原料的实验和配伍实验过程和患者服用的效果观察资料遗失了。不能因为这些历史资料的遗失而简单粗暴的认定中国传统医学是没经过实验而总结出来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中医基础理论没有经过实验验证”。

中医基础理论中确实存在着假说现象,这和其他任何一门学说并无二致。假说与科学理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科学的理论都是先提出一个假说,然后在经过试验验证,经过试验验证的假说就是科学理论。对于一个科学假说是否能够成为科学理论的问题,我们分两种情况来探讨。第一种情况,在“科学”或说“实验科学”不断发展的时空框架下,肯定有一些假说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那么,我们只能通过理论来检验。这种理论上的检验包括假说的逻辑完备性、假说的逻辑简单性、假说的解释和预见功能。第二种情况,我们既可以理论检验,又可以进行实验验证,包括直接验证和间接验证。实验医学的手段可以完成这样的验证和论证。最终,那些经过理论和实践双重检验的假说,有的直接成为科学理论,有的经过修正、补充发展成为科学理论,有的被淘汰。

科学假说的存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相反,假说的作用十分重要。论者贺新华、刘奇研究认为,首先,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科学研究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路径不断前进发展的。第二,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假说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它在科学思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最后,错误的假说对科学的发展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我们把中医基础理论基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看作假说。到目前为止,这些理论的综合程度现代实验科学还无法验证,这种情况说明,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未知领域,有待于今后不懈的探索。但是,五千年来中华医学的诊疗实践证明,依据这些理论进而产生的藏象理论、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理论等在逻辑上的确具有完备性、简单性以及极强的解释和预见功能。而且,这些具体理论目前正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实验研究:在临床上,研究者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论治,从“治未病”到“治已病”,诊疗活动都在日益深入开展。在科学研究中,从脏腑经络到器官组织,到细胞水平,到基因分子水平,其中很多都已证明中国传统医学的假说确实是“科学理论”。

事实上,中国传统医学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不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中尽善尽美,她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前进的。假以时日,中国传统医学将日益朝着更深入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如果今天,打着“科学”的旗号对中国传统医学轻易否定或贬疑,那绝对不是科学的态度。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理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或“好的”,即“真”与“善”不是一个概念。对于医学问题,这一点我们尤其需要讨论。十七世纪以后,在西方实验科学框架下,飞速发展起来的以生物医学为核心、以科学实验为手段的现代西方医学,虽然目前全球普遍接受,但她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静止状态。因为医学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作为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体,既具有生物学属性,又具有社会学属性。所以西方现代医学的“实验科学”或“还原医学”模式也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对于医学研究与实践,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都必不可少。

中国传统医学,在继承古代医学界的经验与智慧的过程中,应在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立体框架下全面快速发展,更高效更精准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因此,言说“中国医学不科学”有其合理成分,因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所有原理不可能全部认识完成,这个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传统医学诊疗的有效性,是这门学问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原因,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对她的发展。而言说“因为中国医学不科学,所以它不可信”的人,则是对二者双重的误读与误解――对中国医学的偏见,同时对“科学”的迷信。

四、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经过现代实验验证。但根据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的内涵,这些理论应该具有学术价值。显然,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已经满足了科学理论在形式上的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概念、模型和规律表述,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先将之看成科学假说,再经过不断实验验证,其中一部分理论将成为未来的科学理论,成为由科学概念、命题判断和命题系统组成现代言语体系。当然,这一认识的达成也需要中国人早日建立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作者希望,在中国医学新兴的科学技术和传统优秀文化实现再次腾飞、复兴之前,希望国人包容、自信心态的养成过程早一天完成,对“中国传统医学”与“科学”的关系也能更好地认知。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3-ZD-105):中医药文化国际价值及其对外翻译传播研究。作者为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张方,李炜芳.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现代科学价值[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3-1774.

[3]倪培民.中医的科学性与两种科学概念[J].哲学分析.2010,1(1):139-146.

[4]郑子新.中医学的科学价值与现状和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682-683.

[5]贺新华,刘奇.医学辩证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关键词】 PBL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次提出的,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不同,它是一种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这种教学模式与医学的学科特点非常符合,即强调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并且还要同现实问题密切相关。

1 PBL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必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院校中医药各专业均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可以为学习中医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是从《黄帝内经》发展而来的,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身,其理论深奥,范围广阔。而中医基础理论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的新生,他们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现代思维模式,而中医具有其独特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学生在学习之初,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中医的概念过于抽象,难于理解;还有的学生质疑经络理论的真实性;还有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难以参与进去,加上学习内容的深奥难懂,慢慢会失去学习兴趣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组尝试将PBL教学法引入到教学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PBL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具体情况

从2008年起,我们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组开始尝试将PBL教学法引入中医基础理论的课堂教学之中,并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教学效果。我们将传统教学组与PBL教学组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发现PBL教学组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组。现将具体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2.1 研究对象 我校2009级针灸推拿专业(康复治疗方向)1班和2班。前者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后者作为试验班,采用PBL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两班学生的年龄及入学成绩没有明显差异。

2.2 选用教材及学时 均选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授课。试验班与对照班的学时数相同,均为72学时。试验班安排20学时的PBL教学,52学时的传统教学;对照班72学时均为传统教学。

2.3 研究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授课。试验班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PBL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2.3.1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兼顾综合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同时考虑到授课对象是一年级的新生,所以还不宜过于复杂。既可以选择名家或医学杂志上的典型病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设计病案,同时要贯穿综合性论述题。如讲授藏象时,为了让学生明确中医脏腑的名称虽然与西医解剖学中脏器的名称相同,但是含义不同,设计具体问题“中医称脾为后天之本,缺之不可;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进行脾的摘除术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每个问题后要给学生留下可以查阅资料的参考书目,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2.3.2 具体步骤 ①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10~15人;②引导各小组同学对老师所给出的病案进行讨论,找出要解决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需要查阅的相关资料和需要了解的知识范畴;③各小组进行分别讨论,每次讨论前要选出主持人和记录员,由主持人最后汇总归纳讨论意见;④在各小组充分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课堂讨论,由各小组选出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提出讨论和研究过程中所遇见的疑难问题。本组同学可以随时补充,其他同学可以自由提问、回答问题或者发表意见,但要注意秩序;⑤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⑥在讨论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总结的重点要放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同时要指出不足和下一步的修改意见。

2.3.3 教学效果与评估方法 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际技能的应用情况以及学习兴趣的增长情况三个方面,评价试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效果。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通过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实际技能的应用情况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情况进行衡量;学习兴趣的增长情况则需要对学生下发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2.4 研究结果 试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平均分为78.4,而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平均分为71.2;从课堂表现来看,试验组学生较对照组学习更加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调查问卷的结果也显示,学生更喜欢PBL教学法,而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明显提高。以上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