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精选(九篇)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第1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 教育质量 现状 思考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07,(11).

[2]高尚刚.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9).

第2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音乐教育;现状;解决措施

音乐是人类传承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个残缺不全的教育。农村偏远地区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观念陈旧,音乐教育资源匮乏,与现代教育目标相差甚远。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音乐教育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农村偏远地区音乐教育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音乐教师的专业特长被忽视

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音乐教师的现状已基本得到缓和。而专职的音乐教师却很少,往往担任音乐课的教师还要兼任语、数等其他科目,且同其他学科的考评的分大有折扣,使音乐教师难以静下心来发展专业特长,久而久之,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渐生疏,不能很好的完成音乐教育任务。

2.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音乐教师素质令人堪忧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绝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缺乏系统的音乐知识,对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不够,教学方法生硬,呆板、单调。比如,多数小学老师墨守成规地坚持着传统的大声喊唱的带唱模式,一字一句的教唱,且五音不全,无音准意识,更谈不上其他要求了,忽略了音乐教育的艺术性,趣味性,导致学生音乐素质和审美意识低下。到了中学阶段,专业的音乐老师无从下手。

3.教育观念落后

有些经济落后的地方只重视文化课程教育,从而忽视了艺术学科的教育。挤占艺术学科教学时间的现象仍然存在。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美育、智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我们必须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有不断加强和改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

4.音乐教学相关的设备设施相对落后

在当今,运用多媒体教学俨然成了“时尚”,然而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由于设备缺乏却仍沿用着传统大声喊叫式的教唱模式,或用录音机让学生跟唱。而简单地常见民族乐器是音乐教学必备的设施,而就这些在农村中小学也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这样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可谓是纸上谈兵。

5.音乐教材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有待调整

现行音乐教材的部分内容与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不相适应。学生学起来难度大,因而无兴趣,导致教师难以因材施教,不得不抛开教材。从而导致城市地区中小学与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法国作家雨果也曾指出:“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这些无不说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要更新音乐教育观念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是要懂得艺术教育,重视音乐教育,懂得艺术教育在诸多方面的功能(美育功能、智育功能、德育功能等),要成为艺术教育的“内行”;二是要关心支持音乐教师的工作,为他们创造条件,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支持他们的专业发展。三是树立学生德智体美劳都要发展的思想,把音乐教育活动制度化、经济化,既要扎扎实实,又要生动活泼。

2.增加音乐教学设备,合理利用远教资源和网络资源等音乐教学设备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是必要的,他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因此应适当增添常见的乐器和音乐教学设施;优质教育资源犹如一股清新的山外来风,吹来了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远程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在音乐课上,现行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离农村实际较远,教学难度大,这时就可以利用网络下载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教材,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学生耳闻目睹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进行教学,还可起到省时、省力、高效的作用。

3.抓好音乐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师资水平

音乐教师的师资水平是影响音乐教育质量的直接因素。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落实音乐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鼓励他们忠诚于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同时多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以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为音乐教育奠定基础。其次,根据我国农村中小学面广量大,艺术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办班进行专业培训,有组织的挑选乡村学校骨干的音乐教师,轮流训练或组织巡回教学,增加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作为音乐教师自己,一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业务自修,力争专业进修和短期培训,保证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二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三是要针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秉除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结合器乐和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4.加强专业交流,改革教学模式

第3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县为主”;教育投入

前言: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而农村教育最贴近于“三农”,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最直接的力量。促教育与经济结合,推动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村人口素质的关键” ,所以要把发展科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实行农科教、经科教结合,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文化素质,推动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我国有12多亿人口,其中8亿多在农村,约占总人口的64%,这也从某种意义说明了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但中国现在的农村教育现状又是令人担忧的。

一、“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出路

我国是一个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所以“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颇多,而且将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和矛盾。综合分析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这一体制在实施中问题颇多的根本原因在于统一性过多、差异性过少,缺乏因地制宜的差别管理措施。因此,因地制宜,采取多种“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模式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依据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慎重考虑“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适用范围。从《国家八七扶贫计划》中的578个贫困县来看,我国贫困地区集中分布于西南、西北和中部的部分省区,其中云南、陕西、贵州、甘肃、河北、山西、四川、内蒙、广西、河南、新疆和湖北等12个省区的贫困县占了全国总数的78.55%。这些贫困地区的共同特点是贫困落后、交通不发达,但各个贫困区域之间个别差异显著,甚至一个区域之内特点也不尽相同。以致有人说我国包括“四个世界”,即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和“特别贫困地区”。所以就贫困地区的状况看,简单地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种类型地区,进而制定一些大政方针并统一实施,难免会产生许多问题。

“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大政方针是应该肯定的。但这种教育管理体制实质是要求我们将大的区域类别分解到“县”,根据各县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各县特点的管理体制。另外,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政策主要是针对欠发教师工资问题而言的,如果有的地方并无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一刀切“以县为主”将很可能弱化乡镇对教育投入的责任、影响乡镇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

(二)尽快建立符合不同类型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分担体制。实行分税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后,原先的农村多渠道投入体制中的部分渠道已被废止,为此,必须相应建立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另外,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各级政府,应该主要由政府财政来承担,所以必须建立并尽快完善各级财政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体制。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人权、事权和财权统筹管理,但不是指财政投入只由县投入,而是由中央、省、市、县共同分担。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紧迫性

(一)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许多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三年累计辍学率高达50%以上。而且很多辍学率较高的地区已经通过了“普九”验收。辍学率较高反映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严峻,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严重向城市倾斜,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方面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至少要考虑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在农村设置大学附属学校等问题。在教育投入方面,克服“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的弊端,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构建多级财政教育投入分担体制,加大县、地、省和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教师资源方面,农村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特级教师比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城市同类学校。城乡教育方面的差别还表现在各个大学所办的附属学校都在城市,这和我国基础教育主要战场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多数在农村的状况极不相称。大学要在农村建立附属中小学校,作为参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切入点,改变大学附属学校仅仅设在城市的传统,闯出一条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的新路。

(二)农村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在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贫困,但贫困并非完全是土地的贫瘠,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教育的落后或缺乏。其中一个最不合理的现象是在农村教育结构中出现了初中后教育的较大空缺,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严重落后于城市。如果说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使全体国民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那么,中学后的教育,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高中教育以及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的功能则与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城市及周边区域,高中阶段教育要超常规发展,特别是农民欢迎的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更应不失时机地发展起来。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还是控制农村初中辍学的有效途径。几年来,由于高校扩大招生非义务教育阶段可以收学费,以及用人单位对高学历者的追求都刺激了普通高中的畸形发展致使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办学不景气。农民不得已才为子女选择普通高中。而且,绝大多数农村乡镇没有高中,县城高中提供住宿的名额有限,花销又超出了普通农民的承受能力,因此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大量辍学。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我国普通高中在校生1201万人,城乡平均初中升入普通高中的人数是29.4%,县镇及以下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是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总数的22% 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大中城市和县镇以下的高中教育发展极其不平衡。无论是初中升高中、还是上大学的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都是少数,且绝大多数不回农村。

作者单位:中国防卫科技学院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陕西省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实施了7年,目前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评价体制限制和新课程实施情况不好等方面。旬邑县需要继续加深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对策有: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力度;政府重视、加大经费投入;改革评价制度和研发校本课程。 

一、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调研背景与方法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3年9月,国务院就农村教育工作召开专题研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立了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我国农村教育面广量大,2001年农村小学初中在校生多达1.17亿,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1.9%,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是全国第三批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地区,于2004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年来当地义务教育的变化,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进一步在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施行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对象为旬邑县农村小学及初中的部分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其中学生问卷发放750份,回收690份;教师问卷发放450份,回收400份;学生家长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40份。 

二、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陈旧,课改阻力大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旬邑县农村教育观念陈旧,对新课改热情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观念陈旧,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在对几位农村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听到了普遍的说法是: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而课程改革需要他们重新学习和适应很多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普遍觉得负担太重,不愿意配合新课改。在与部分教师访谈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教师认为改变原有教学方法和模式可能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影响自己的教学水平,因而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 

第二,家长观念落后。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9%的家长了解新课程改革;有41%的家长对听说过新课程改革,但是不了解;有53%的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新课程改革。在听说过新课程改革的这部分家长中,有79.4%的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很有必要,有11.8%的家长认为不是很必要,有8.8%的家长认为完全没必要,理由基本上都是认为“学生只要把成绩搞上去了就行,其它的没必要重视”。 

第三就是学生自身的观念原因。在访谈中,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告诉笔者,她觉得学校一个星期安排四节综合课太多了,原因是她觉得上这个课没有必要,还不如把这个课让给英语课,让大家提高一下英语水平。笔者认为造成有这种想法的原因固然可能是这个孩子班上的综合课教学有问题,可能内容枯燥,老师教学方法死板,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深深的印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认为只有学好主要的课程才是最重要的。 

2、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培训不到位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第一,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普遍比较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小学教师中有23.5%的最终学历为大学本科学历,76.5%为大学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有32.8%为大学本科学历,67.2%为大学专科学历。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已经成为阻碍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第二,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农村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尤其是优秀的年轻教师。在对几位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老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比较困难,年轻教师适应比较快,但是年轻教师往往在农村学校呆几年就会被县城学校“挖”走,或者是寻求机会调走,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农村条件差、学校偏远、待遇低。 

第三,针对新课改的教师培训力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有92%的教师参加过新课程的培训,在参加过培训的这些教师中,仅有25%的教师参加过省级新课程培训,没有教师参加过部级新课程培训。在对一位农村初中地理老师访谈的过程中,该教师明确告诉笔者,她没有听说过校本课程。而且调查中发现,即使是仅有的培训,也常常流于形式。 

3、新课程的实施状况不好 

第一,学校的音体美等课程实施情况。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问卷显示,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几乎都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但真正上课的比例分别是87%、75%、71%。 

第二,综合课程的实施情况。一位当地农村小学的综合老师给笔者讲到,只是表面上将两门课程综合在了一张考卷上,实际上两门课分别由两位老师来分堂授课。在这里,综合课程的概念完全被曲解,实际教学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 

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国家现在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学校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但是据调查,旬邑县小学、初中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开发出属于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度,促进课改的顺利实施 

针对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支持度不高,社会整体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热情较低。因此,要保证课改在当地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力度。 

第一,必须取得教师的支持。旬邑县教育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的重视,但是落实到农村学校情况却不太好。教师是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一定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宣传力度,让教师能够真正地了解新课程,消除对新课程的误解与思想顾虑,实心实意地参与到新课程当中来,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书育人。 

第二,要取得家长和全社会的支持。在针对老师“您认为目前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有27.5%的教师认为是“缺乏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建议当地的政府和学校一定要努力联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发放宣传单、印发宣传标语、广播宣讲、地方电视台制作相关节目等活动,促使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们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的工作,进而使得全社会都能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课改的顺利实施。 

    2、当地政府要加强支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 

第一,要保证学校的硬件设施到位。必须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例如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体育场、图书馆、游泳池等,这些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但在旬邑县农村中小学,能达到这样要求的学校凤毛麟角。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创造出好的物质环境。 

第二,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旬邑县农村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切实提高旬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采取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供进修机会、保障住房、医疗等,使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愿意来当地农村工作,同时还能留住当地农村的优秀教师,促使这些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对农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经常培训,使教师能顺利掌握并实施新课程。可以请专家和研究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组织教师进行远程学习;组织教师观摩骨干教师讲课;教研员送教下乡;还可以鼓励教师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络进行学习。 

3、利用当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各学校要积极开发适合的校本课程 

旬邑县虽然只是一个人口不到30万的小县城,但历史悠久,曾经是《诗经》所反复吟唱过的古豳之地。旬邑县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剪纸之乡”,更是有名的“苹果之乡”;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森林覆被率达40%;拥有世界上迄今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黄河剑齿象化石;有距今两千多年的秦代第二大国防工程--秦直道穿境而过;有北宋泰塔、清唐家民俗馆等一批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素称“中国西部的西双版纳”美誉的石门山、赵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境内的马栏镇曾经是马栏革命根据地,在抗战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调研结果显示,旬邑县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旬邑县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协助各学校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怀,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9). 

[2]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 

[3]张立昌.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及其改造的目 标[j].比较教育研究,2005,(4). 

[4]郝文武.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当代教 师教育,2008,(1). 

[5]王嘉毅,赵志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j].教 育研究,2010,(11). 

[6]刘宗南.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 2010,(1). 

第5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

>>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实施现状与初步探索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问题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相关问题浅析 浅谈如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有效实施及对策 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与营养改善计划之间的矛盾与对策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管理 日本供餐教育对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启示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思考 浅谈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大石山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管理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西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分析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现状 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现状与问题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问题与对策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意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4-06.

[2]学生营养餐急需建立监管机制[N].潇湘晨报,2012-04-09.

[3][5]任旭红,金莅颖.对比日本小学生营养午餐浅析我国小学生营养餐推广中遇到的问题[J].中国公共卫生,2000(1):56.

第6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营养计划;实施现状;问题;对策

81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50-02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但是中部和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仍然较低,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健康状况相对较差。自2011年起,我国开始在各个农村贫困地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是从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现状来看,其仍然存在食品营养、食品安全及资金使用等问题。因此,如何优化营养改善计划,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健康水平,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难题。

1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现状

1.1营养餐供应内容与形式营养改善计划针对的是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涉及范围较广,人数较多,所以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时,必须因地制宜,依据农村地区及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良好的营养改善计划。营养餐供应形式主要以午餐、加餐、课间餐等,而供应食品必须以牛奶、鸡蛋、水果及蔬菜等为主,禁止以乳制品、保健品代替。

1.2营养改善计划的补助标准从营养改善计划主要集中在农村贫困地区,每个学生每天均效用3元的营养补助金。同时自2011年10月开始,将每天生活补助金提高1元,小学生每天生活补助金达到4元,中学生每天生活补助金达到5元,而小学生每天营养补助金达到7元,中学生每天营养补助金达到8元,基本上能够满足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膳食需求。

1.3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投入营养改善计划作为改造计划的重要组组成部分,能够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的餐饮设施。从改善计划资金投入情况来看,共计投入169亿元,大部分用于建设食堂。而自2011年至2013年,政府又相继投入大量资金,让每所学校都有食堂。同时学生水费、电费及煤气费等公共开支,食堂人员薪酬也由政府承担。

2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问题

2.1通过在农村贫困地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目的向学生供应健康、营养的食品,以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本文就对农村义务教育224740名初中学生,107003名小学生因病缺勤情况进行调查发现,224740名初中学生中,有68名学生出现消化道系统疾病,有164名出现呼吸系统疾病;107003名小学生中,有32名学生出现消化道系统疾病,有78名出现呼吸系统疾病,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2.2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食物摄入量达到建议量的百分率调查情况来看,食物分类主要包括粮谷类、蔬菜、禽兽肉、鸡蛋、豆腐、牛奶及植物油等,而学生实际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存在很大差异,达标率仅在0.61%至3.26%间,表明学生食物摄入量严重不达标,学校营养改善计划未得到有效落实。

3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对策

3.1建立和健全安全监督机制食品安全是营养改善计划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确保学生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饮食安全,要求每个试点学校都必须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以规范食堂工作人员行为,及时发现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让社会大众都能够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督。资金安全也是影响营养改善计划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求试点学校必须安排专人对资金安全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定期对资金账本及学生用餐情况进行有效监察。

3.2推广先进性的营养餐供应模式自营养改善计划开展以来,各个地区出现了很多先进性的营养餐供应模式,值得其他试点地区借鉴和学习。例如,吉林某农村地区学校周围有空地,可用于种植蔬菜,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绿色安全的蔬菜,同时能够丰富学生劳作知识,锻炼学生的身体。又如,广西省某学校主张让学生自主取餐,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吃饱,同时避免食物浪费现象的产生。再如,山东省某学校采取联体式的营养配餐,在解决学生午餐同时,能够降低营养配餐费用。

3.3有效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由于每个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均有所不同,所以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必须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实际营养健康状况作为依据,供应不同的营养套餐,同时加大营养教育,让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营养配餐食物分类主要有:①主食,主要包括馒头、包子、花卷、蛋糕等;②鸡蛋,每日每餐供应一个;③汤水类,主要蔬菜汤、肉丝汤、银耳汤、豆浆及牛奶等;④水果,主要包括苹果、香橙、橘子、香蕉等。在学生用餐过程中,学校领导及教师必须到场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吃到营养餐。笔者自就某学校学生营养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通过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后,学生们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男生生长迟缓率在2.23%至42.86%间,轻度消瘦率在1.79%至28.57%,中重度消瘦率在2.91%至14.29%间,非营养不良率最高可达到91.96%;女生生长迟缓率在3.43%至22.22%间,轻度消瘦率在4.49%至6.56%,中重度消瘦率在2.93%至8.19%间,非营养不良率最高可达到100%。而从学生食物摄入量达到建议量的百分率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实际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差距明显缩小,达标率也有所升高。

3.4注重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间的合作社会公益组织在营养改善计划执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政府应多与社会公益组织进行有效合作,以让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有效解决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需求问题。例如,广西省区马山县提出的“多方合力”方案,即中央政府提供3元的营养补助金,地方政府提供水电、食堂、厨房等基础设施,而社会公益组织则提供厨具,并再提供1元的营养补助金,而学生家长则承担食堂工作人员。这种以政府作为主导,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的合作模式,为营养改善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有效改善了学生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刘新芳.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问题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2,11(14):98-99.

第7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教育公平;中国梦;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梦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和希望,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是教育发展的重点,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一直是国家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提高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关键就在于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难题,为此,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统筹城村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但是由于日益加剧的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农村与城市义务教育两极化程度加剧,教育不公平问题在农村地区日益凸显。如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不公问题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任务,更是中国梦,农村人民的梦。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资源出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现象,进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也出现了优质资源城市优先的状况,因此致使农村与城市地区义务教育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状态,农村义务教育近年来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的发展。

1.农村义务教育的“后撤点并校时代”分析

自2001年起,教育部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局部调整,主要是撤并生源减少的农村小学,把学生集中在乡镇中心小学,目的是让教育资源集中利用,在较短时间内大规模的进行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撤点并校。此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分散教学导致的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在撤校并校过程中,保留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配置更新远远滞后于撤点并校的速度,致使农村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非但没有享受到并校带来的优质教学资源,反而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阴影。由于在并校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行,使农村学龄儿童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等的教育待遇,城乡教育两极化日益突出。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实施了十余年的“撤点并校”政策被叫停。尽管“撤点并校”结束了,但我国农村却进入了“后撤点并校时代”,由于部分地方不当撤并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班额超大、辍学加剧、家庭教育负担增加等无法一时间全部消除。 2012年11月,主题为“一切为了农村学生”的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会上,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院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评价撤点并校政策十年成效时指出,“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荒了土地,荒了老人,荒了婆姨,荒了孩子。”对全国范围内”撤点并校“后的农村教育现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调研报告中作出描述:一方面不能提供农村学生实际需要的服务,如校车;一方面遗留了大量尚可服役的校舍和教师,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此外,许多县城出现的(近万人)“巨无霸”学校以及(百余人)“超大班”,在食宿、卫生、安保等方面,给学校管理带来巨大的难题,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显然是负面的。

2.农村师资力量现状分析

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学水平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力量的高低。目前,我国农村师资力量与城市相比呈现出较大差距。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师资分布很不均衡,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呈现的是师资充裕,甚至是过剩现象,而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师资普遍短缺,这个现象在农村撤点并校后尤为明显,一些农村地区中小学在并校后都是大班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加大了农村教师的教学管理难度,造成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

(2)农村教师目前较弱势的生存状态和薪资待遇直接导致了优质师资队伍的流失。并且在师资大量流失之后想要得到供给和补充又极为困难,这就导致了师资的单向流失,加剧了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的两极化现象。

(3)农村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教师薪资待遇水平偏低造成的优质资源单向流动及单一行政化的师资配置,导致了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师资队伍中缺乏中坚力量,很多地区面临断层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生活的压力,部分农村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未能将全部精力投放在教育事业上,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4)由于城市在文化、商业和其他方面的优越性,一些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的老师也越来越多地流入城市中小学,作为后进力量进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综合素质、学历水平相对处于弱势,这也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无论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新问题都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在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凸显的不公平现状,绝不能放之任之,急需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推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建议

政府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在很大程度上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能否发展,能否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府,因此,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责任,已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公平为目标,解决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各种阻碍。

1.加强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建设

要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整合,使农村学生真正享受到资源整合后的优质教育,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不公问题,国家政府部门必须承担起责任,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学生创造相对公平的学习环境,使农村学生也能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到先进的教育思想,通过高科技的教育手段获取到更多知识,为农村儿童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制定相应辅政策之后,在加大财政补贴下放的阶段一定要制定配套的监督政策,实施有效监督措施,避免财政拨款在下放的过程中出现损耗,确保资金合理使用,使更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孩子能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心,能享受到国家辅助政策带来的教育实惠,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教育资源在最优整合,使农村义务教育为广大农民接受,孩子们都能上学,都能上好学,拥有与城市儿童相等的教育资源和安全保障,拥有健康向上的成人机会。

2.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在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城市中,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从教师处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而且还能通过社会中从事教育的机构获得更多丰富的文化知识,并且城市中的很多家长从义务教育的最初阶段就要求子女接受家教,总之城市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接受教育,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形式较单一,知识的主要来要是学校教师的教育。因此,农村教师是农村义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要想改变农村义务教育落后的现象,必须加强与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第一,应该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各地区政府部门应大力宣扬尊师重教的观念,在农村地区营造出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第二,要建立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先今,城乡教师的收入差异是导致农村优质资源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有些地区甚至长期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在很多贫困地区,农村教师连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因此,政府部门需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保障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农村教师创造更多学习培训机会,建立由国家、省级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共同分担教师工资的机制,将农村教师工资发放与相关领导的业绩考核挂钩,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现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优秀师资流失严重的现象,促使他们能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第三,选拔农村教师也必须从严,无论是教育水平,还是师德师风都要进行严格把关。对此,政府部门对农村教师选拔、任命和相关工资、福利政策必须完善。

三、“中国梦”视域下分析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梦的意义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将我们国家、我们人民的共同愿望凝聚在一起绘制出的一幅关于未来的美好蓝图。在这幅蓝图里,我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处于首要地位,指的就是教育梦,教育梦具体说来就是“教育公平梦”,就当前国家形势而言,实现教育公平梦的首要重点就是抓紧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梦。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农村教育问题目前是国家工作的重心,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尽管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我国依旧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财富的重要创造者,要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解决农村问题是关键。农村教育问题是农村的重大难题之一,因此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梦是全体农民的梦想,他们没有丰厚的薪资待遇,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但他们仍然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希望子女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对他们而言,教育便是机会,使他们的子女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实现他们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梦,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使农村地区得到稳定的进步和发展,逐步推动国家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2.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长期以来,形容我国农村地区状况就不免用到“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低”、“生活环境差”来描述,尽管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有所改善,但与城市的高速发展相比,大多数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生存条件依旧恶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并不是指使城市的小康家庭更加富裕,而是要求着力提高农村地区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进入小康家庭的行列。政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农村教育收到实惠,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公平的教育使农村学生获取更多有益的科学知识,逐步提高农村常住人员的生产水平,科技化生产必然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彭淑颖,谢元态等.现阶段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性分析.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2009

[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第8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城乡差异

我国义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义务教育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十分严重。教育经费总量不足,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就学率较低,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的城市偏向,导致城乡之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单一且使用不规范,是造成义务教育发展城乡非均衡的重要原因。为改善义务教育发展城乡严重不均衡的局面,必须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从源头上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完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使教育经费使用更加规范。

1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主要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3个显著特点。义务教育的本质是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措施。如果没有义务教育所起的“地基”作用,就不会有更高级教育的“高楼林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但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这一显著问题不容忽视。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主要表现为国家对城乡教育财政资金投入的差距,而资金差距又是导致城乡之间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师水平等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加大的根本原因。

2我国义务教育城乡非均衡现状

2.1教育经费总量不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在义务教育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国家财政对教育经费资金的投入不足,教育经费不足以支撑高水平教育发展。近10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上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义务教育作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要投入对象之一,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财政性经费投入,但教育资金投入仍不能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从教育经费增长率来看,我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存在不稳定性。从总体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很小,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仍有待加强。

2.2农村就学率较低

从我国人口构成角度来看,农村人口占据人口总量的绝大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甚至达到80%以上。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但与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农村人口仍然是人口构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观察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全国在校学生中,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数占比较小且有逐年下降趋势。这表明许多农村学生存在未及时入学、辍学等情况。这些情况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3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则以县级统筹为主。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及规范措施,导致基层政府投向教育的资金不足以支撑农村学校进一步发展。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舍十分简陋,在教学设备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镇中小学。在师资力量方面,城乡之间也有较大差距。农村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工资普遍低于城市教职工。大部分农村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交通较为不便,生活条件无法与城市相比,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农村学校教职工的个人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人员短缺,教师水平落后于城市,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短期政策并不能取得明显成效。

3财政推动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城市偏向导致城乡之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并且使用不规范,是造成义务教育发展城乡非均衡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总量投入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非均衡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主要在于长期以来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忽视,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缺位。针对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现状,仅将教育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均等分配,已经不足以挽救农村教育现状,必须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总量投入。我国教育资金投入机制僵化,导致教育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投入。目前来看,国家财政投入并不能够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工作中的资金问题。这就需要拓宽义务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允许以社会捐赠等形式投入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资金总量的投入,发挥全社会力量,缓解教育资金困难的问题,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3.2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针对我国教育经费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的问题,国务院决定全国统一生均公用经费,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但解决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差异绝不是简单依靠使农村学生享有与城市学生均等经费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完善经费保障措施。如果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那么所有举措都形同虚设。

第9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090-02

1 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的制定

1.1 政策制定的主体

党中央和国务院是这次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制定的主体,正因为有了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财政部、教育部等各机构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才有了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的具体行动可以追溯到2005年,2005年11月10日,教育部《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报告中的措词虽与现在出台的政策内容稍有不同,但也体现了政府对农村教育问题所作的努力;2005年11月16日,全球CEO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期间,财政部部长金人庆透露,中央财政将全面支持农村明年真正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2005年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提出了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这项政策,以及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决定发出《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随之,此项政策才真正在中国大地上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起来。

1.2 政策制定的内容

国务院在2005年底就决定:“一是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根据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的合理需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适当给予奖励性支持。四是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1.3 政策制定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的义务教育梦可以追溯到1901年,时任大清头等专使大臣张百熙出使英国归来,被派为管学大臣。此后的百年中,一直努力贯彻义务教育“免费”的观念,只是到真正落实下去的时候,各种名目的收费源源不断,使得百姓仍旧没有享受到义务教育带给他们的优惠,更多的是需要忍受严重的剥削和贫苦的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个现状仍未改变,中间虽有过基本“免费”的时期,但这种好时期很快就过去了。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的口子固定下来,从那时到现在,杂费以各种名目在学生们的缴费单上出现,成为农村乃至城市居民的主要开支之一。所以,此项政策的出台,是一个历史的突破和创新,是新中国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真正实现为民服务的思想的体现。

同时,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的制定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是党和政府根据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办的一件惠及广大农民的好事。坚持了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农民的现状和农民子女的受教育状况的现实出发,使农民真正“减负”了。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子女也有了一个公平接受教育的平台。

2 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的执行

2.1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是实现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关键环节。现要改变过去教育经费由乡镇县承担大部分的现状,到现在的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 的改革基本原则,使得中央和省市政府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使政策有力地落实下去。

其次,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是社会教育公平的体现。由于国情的原因,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导致了城乡之间、沿海和边远地区的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贫富差距和全民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这不利于中国整体文化水平、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的不公平的。

再次,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旨在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接着,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另外,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是推进公共财政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农村义务教育是最大的公共事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体现,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方向。

最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为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机制建立后,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将有较大提高,一些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广大校长和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抓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将向更高水平迈进。

2.2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措施

(1)明确政府责任是关键。在教育经费的数额和用途上,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使中央地方共同负担,并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实行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的分担办法,明晰了中央和地方的经费分担责任,确保由各级政府完全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

(2)经费到位。继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确定,未来五年各级财政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中央财政的预算资金到达地方后,将进入专门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而设置的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地方在使用预算资金时,应先将方案上报国务院,再按照国务院的命令执行。对于地方财政需提供的新增928亿元经费预算能否如数到位,如果地方财力紧张,中央财政会通过资金调拨、转移支付等手段来保证这部分经费到位。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以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为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要抓住建立新机制的有利时机,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素质。

(4)坚持制止乱收费现象,强化学校的管理。新机制的建立从制度上和源头上为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行为,坚决治理乱收费提供了根本保证,并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力度。

(5)严格管理,使内部制度的程序合法化。要认真做好规划,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加强监督检查,对改革资金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6)强化外部监督力度。除了有国务院的管理、人大对预算的审核批准以及政协的监督,还应呼吁全社会都参与到对这部分预算资金的使用监督当中。

2.3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巩固的。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总体保障水平偏低、农民教育负担较重等突出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不仅对中央部委的相关规定置之不理,连取消教育附加费都在暗中抵制,并且,农村中小学乱收费金额已占涉农乱收费的一半,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3 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的评估和监控

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固然十分重要,但不可避免的会要对它进行评估和监控,特别是对关系9亿多中国农民及其子女的一项政策,它的涉及面之广、人数之多是空前的,如果政策好,执行也十分到位,那么,受惠的将不仅仅是千千万万农村劳苦大众,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的安定与团结,这是一个关系人心向背的问题。况且,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制定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也有近两年的时间了,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免除也由中、西部的部分地区扩大到了全国的农村地区,因此,政策的实施也该有一定的成果了。现在的任务是不仅要继续贯彻落实此项政策,同时,要加强对它的评估和监控。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