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实践核酸检测总结范文

社会实践核酸检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核酸检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实践核酸检测总结

第1篇:社会实践核酸检测总结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通识教育;食品安全;微型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27-03

一、引言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识教育领域越来越关注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并养成自主不断地拓展认识领域的习惯。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配合传统和现代的科学实践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主观能动性,改善教学质量有明显作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解决方案。例如,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社会和谐,但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农业不适当操作、加工储藏不规范、微生物侵入食品供应链等引发的食品安全重大问题时有发生。

二、构建“探究式”通识教育的兴趣元素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在当今“应试”教育体系下,如果所支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不太高的情况下,当学生认识到某一处知识体系的实践能够对身边的人群产生影响,而且周围人群的反馈同时存在迫使其进一步提高实践水平、拓展知识体系的客观要求时,这种兴趣才有可能成为“探究式”学习的根本原因,才有可能获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普遍认同,进而促进“探究式”学习不断发展。因此,“探究式”通识教育的兴趣元素必须构建在与实际问题紧密相关,通过一定的先进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且耗时较少的探究实践基础之上。本文构建的快速食品安全检测微型平台就是针对上述基础设计的检测主题。

(一)食源性病源微生物检测

据卫生部2011年度全国食物中毒报告统计,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89起,中毒8324人,死亡137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9起,重大食物中毒事件2起。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1.27%和61.67%,主要是由于食品储存、加工环节操作不当导致食品变质或受污染。由病源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中,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病毒、真菌。常见的致病细菌有沙门菌属、致病性大肠杆菌、志贺菌属、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霍乱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本文设计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微型平台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能够同时检测上述10种细菌是否存在于食品当中,可从“探究式”学习的角度解决监控细菌性污染食品这一实际问题,从而较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原始学习兴趣。

(二)“地沟油”毒性物质检测

“地沟油”对于人体最大的危害主要是其含有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真菌毒素,至今已发现B1、B2、G1、G2、M1、M2、P1、Q1、H1、GM、B2a、G2a及毒醇等20余种结构类似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性、毒性最强。黄曲霉毒素不但存在于“地沟油”中,即使一些直接以豆类、花生为原材料生产的植物性油脂中,如果粮食原材料储藏、运输不当,生产的植物油脂同样有可能会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因此鉴定油脂中是否含有黄曲霉毒素B1对于监控有害“地沟油”是否进入人类食品供应链,或者购买的调和油、花生油等常见植物油脂是否具有潜在的致癌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微型平台利用“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技术”能够快速检测油脂中黄曲霉毒素B1,可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其所能获得的油脂中的毒性物质,从而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三、构建“探究式”通识教育的专业深度

(一)生物芯片技术

该技术利用分子间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原理,在厘米见方的芯片上集成成千上万与生命相关的信息分子,甚至将生命科学领域中不连续的分析过程微缩在硅芯片或玻璃芯片表面,从而形成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以实现对有机小分子、核酸、蛋白、细胞及其他生物组分准确、快速、高通量的测试与分析。由于该技术可以将极其大量的探针同时固定于支持物上,从而实现一次性对大量生物分子的检测分析,解决了传统核酸、免疫印迹杂交技术操作复杂、检测目的分子数量少、自动化程度低、低通量等不足,是“高通量”、“快速检测”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的最前沿研究热点之一。按照芯片上固化的生物材料的不同,可以将生物芯片划分为基因芯片、多肽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和组织芯片等。生物芯片技术可用于DNA序列鉴定、基因差异性表达检测、突变点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等,广泛应用于遗传病、传染病检测、癌症等多种疾病的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本文涉及的生物芯片为基因芯片检测,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后,不仅可以理解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更能直接利用该技术监控周围“食源”性致病细菌的潜在危害,从而积极探索该领域的专业知识体系(图1),甚至独立开发新的应用芯片。

(二)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技术

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技术(colloidal gold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简称ICG)是近几年在国内外兴起的一种固相标记免疫鉴定技术,主要是在纸层析基础上,将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相互作用,对目的蛋白(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从而达到对其定性、定量的检测目的。氯金酸在还原剂(如白磷,枸橼酸钠,鞣酸,抗坏血酸)的作用下,可以聚合成特定大小的金颗粒,在静电作用下成为稳定的胶体体系,成为胶体金。胶体金所带负电荷可与蛋白质分子(或其他有机分子)的正电荷基团静电结合,从而可以与酶、抗生素、激素、糖蛋白等多种物质进行非共价结合。胶体金具有的一些物理特性,如高电子密度、颗粒大小、颜色反应等,使胶体金标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

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法的原理是:将特异性的有机小分子抗原藕联BSA后以条带状固定在膜上,胶体金标记试剂(金标记抗体)吸附在结合垫上;当待检样本加到试纸条一端的加样孔后,通过毛细作用向前移动,与溶解在结合垫上的胶体金标记试剂发生反应后,继续沿着试纸条向前移动,当遇到固定有小分子抗原藕联BSA的条带后,膜上固定的有机小分子将和待检样本中的目的小分子竞争结合胶体金标记的抗体,从而在检测带上显现出颜色,从而实现特异性的免疫检测。该法使用十分方便,但是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多(图2),其操作流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胶体金的制备,胶体金的标记,胶体金标记后的纯化,试纸条的组装等,但是其核心关键技术是相应抗体的获得。因此,在专业拓展上,可适当引入多克隆抗体的制备,而这一技术可涵盖大部分的分子生物学核心技术,有利于学生从通识教育领域向专业领域主动深化,培养浓厚的科学兴趣。

四、构建“探究式”通识教育的实践手段

(一)生物芯片实验方法

生物芯片检测食源性微生物的主要技术路线如图3所示,其主要技术原理为:利用已有的待检测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信息,特别是更为完整的16s rRNA基因序列数据库,分析各种微生物的特异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探针并预先固定到生物芯片的相应位置上(图4A)。同时根据侧翼的共同序列部分设计通用引物,并事先在引物的5′端标记生物素(Biotin)。标记完成后的PCR产物变性后与芯片上相匹配的探针序列发生杂交,在杂交后生物素与链亲和素-碱性磷酸酶复合物(Stripavitin-AP)反应,生成新的复合物:Biotin-Stripavitin-AP,后者发生如下的显色反应从而得到识别(图4B、C):

Biotin-Stripavitin-AP+BCI-PBCI-OH+Pi(pH7.5)

BCI-OH+NBT蓝紫色沉淀

式中:BCIP代表5溴-4氯-3吲哚磷酸;NBT代表硝基四氮唑蓝。

生物芯片检测过程较为复杂,本文所述基因芯片检测技术,不需复杂仪器,其中的PCR实践内容除可用专业的PCR仪器完成外,利用简单的恒温箱或水浴锅,配合微型平台内提供特殊的酶,也可在恒温中进行等温PCR扩增。芯片杂交显色步骤也只需一般的恒温箱就能实现(在室外,温度计配合温水就可以实施)。生物芯片这一最具前沿的生物科学现代技术,可通过微型平台向各类学生展示它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并深入拓展学生的通识领域和通识深度。

(二)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方法

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由样品垫(吸水纸)、吸水玻璃纤维、硝酸纤维素膜、余液吸收垫(吸水纸)、底板(塑胶板)纸四部分组成。作为样品垫的吸水纸剪切为长宽均为0.7×0.5 cm的长方形小片。余液吸收垫(吸水纸)剪切为长1.5 cm,宽0.5 cm的矩形小条。将样品垫、吸水玻璃纤维、硝酸纤维素膜和余液吸收垫依次粘贴于5.0 cm×0.5 cm塑胶板表面制成金标-AFB1免疫层析试纸,除硝酸纤维素膜和余液吸收垫重叠区为3 mm外,吸水玻璃纤维和样品垫及硝酸纤维素膜的重叠区均为2mm,试纸条组装后,套上塑料外壳,分别用含有黄曲霉毒素B1、M1以及玉米赤霉烯酮标准溶液,浓度分别为0、10、30(ng/ml),进行特异性检测,典型实验结果如图5。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试纸结合了义务教育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三者完美的统一成为现代医学快速诊断、食品快速检测的“金标”试剂的核心基础,而正是这一技术基础广泛的应用,使其成为学生最直接的可操作的通识媒介。

五、结语

“开放性”实验是本文食品安全检测微型平台的灵魂,在提供食源性微生物基因芯片检测的同时,微型平台内还提供空白基因芯片试剂,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制作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低通量生物芯片,例如人体癌症SNP突变芯片,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芯片等;在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方法中,提供了空白的试纸条组装原材料,使用者可制备检测瘦肉精,农药残留的金标试纸条。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探究式”通识教育微型平台上,学生可不拘泥于课堂实验时空的限制,通过平台拓展,既能满足学生通识教育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012年12月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食品快速检测的“探究式”通识教育设计经非生物学、化学专业的大一本科生试用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操作检测食品安全的反应良好。通过实践,既能协助学生进行“探究式”生物学通识学习,获得相关食品安全知识,也能深入了解生物工程学科专业体系,并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深入了解,而且所花费的时间不多,对其自身专业学习不构成影响。因此,本课题组还将进一步推广基于食品快速检测的“探究式”通识教育到中学教育中,以便更好地为中学通识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E.J. Van Loo.Food Safety and Organic Meats[J].Annual Review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3:203-225.

第2篇:社会实践核酸检测总结范文

关键词 探究精神 原态思维 核心学力 生活趣理

化学实验探究精神是指在科学认识论的指导下,以实验为手段学习化学知识的具有稳定、持久的心智活动和情绪状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实验探究精神进行解读和培育,使之成为学生修习化学的物化媒介,真正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

一、在化学实验中解读探究精神的本义

化学科学诞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点石成金”“长生不老”的诉求反映了人类追求健康和财富的天性,这也是化学科学发展的社会心理原动力,欧洲炼金术和中国炼丹术因而推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术的传播。化学实验是人类追求真理、改造自然的天,经历了从散乱到控制、从粗糙到精确、从低级到高级的文化变迁。

[课例1]讲授苏教版《化学1》“氯气生产原理”,很多教师先讲授氯气工业制法,然后过渡:“好,下面我们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而笔者讲完氯气的工业制法后提了两个问题:①电解食盐水能否用于实验室制氯气?②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实验室能否用电解食盐水制氯气?学生议论纷纷,师生讨论后形成共识:现代氯碱工业是为了获得重要化工原料C12和NaOH,当然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少量C12;在没有电的背景下(1774年人类还没有发电机,1831年法拉第制造第一台发电机标志进入电时代),人们只能试探性地用化学物质氧化含氯物质制氯气。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从社会技术条件辨析工业生产和实验室制备物质的区别,这使单纯的知识教学充满厚重的历史味。

后续评说再介绍:大气、海洋、土壤是生活中最常见事物,它们也是化学家最早“玩”的对象,化学家玩“土(矿物)”产生了水煮、酸浸、碱熔、研磨、焙烧、过滤等实验操作,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物质性质;舍勒就把他家附近矿石(软锰矿)和盐酸放在一起煮出“黄绿色气体”(当时称之为海酸减燃素或氧化盐酸);戴维则利用电解装置证明氯元素(氯单质),氯气的无意识制备和有目的确认过程推动了元素和化合物概念的发展。

化学实验探究精神的本义就是“玩”东西,这种观点令学生感到亲切而欣喜,学生会想:“我可以玩身边什么东西,会发现什么?”“玩中学”对学生产生有意味的“文化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史观――化学学科是一种人类努力,其所扮演的角色和化学观念是随时间而发展的,是以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为己任而产生的。理性的实验探究技术被赋予社会共同文化内涵,凸显了人的个性精神,这种实验观将深刻影响学生的认知行为。

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探究精神的原态思维

培育化学实验探究精神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原态思维。原态思维是指在没有外界植入观点的影响下,人们思考问题的最初方向和原始轨迹,原态思维是最具个性创造力和价值的思维形态,是衡量个体探究精神的重要指标。

[课例2]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四第一单元介绍卤代烃的取代反应,教材直接安排“溴丙烷与KOH的水溶液反应”的实验,理论依据是伯卤代烃与碱的水溶液发生SN2反应,演示难度不大,但显得突兀而生硬。学生心中有疑惑:怎么就想到做这个实验?教师可这样组织教学,师问:“丙烷能与水反应吗?为什么?”生答:“不能,因烷烃性质稳定。”师补充信息:“碳和氢的电负性差别小,C-C键、C-H键能相差不大,烷烃分子中电子分布均匀,不易与酸碱氧化剂反应;当H原子被Br取代后,C-Br键极性增强,外加试剂影响C-Br断键生成Br-,你想找什么试剂破坏C-Br键?如何检验Br-?学生议论纷纷:“常见试剂有水、酸、碱,用它们试试?用硝酸、硝酸银检验Br-。”于是学生有了如下探究:

实验①取lmLl一溴丙烷于试管,加入2mLH20振荡,取半滴管水层液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无现象。结论:H20分子不能破坏C-Br键。

实验②取lmLl一溴丙烷于试管,加入2mL20%KOH振荡,取半滴管水层液,加入硝酸银,有棕褐色沉淀生成。结论:生成Ag20沉淀,KOH不能破坏C-Br键。

实验③取lmLl一溴丙烷于试管,加入2mL20%KOH振荡,取半滴管水层液,加入足量稀硝酸和硝酸银,有淡黄色沉淀!结论:KOH破坏C-Br键,生成Br-!

实验④向实验②棕褐色的物质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黑色消失,可见淡黄色沉淀。结论:KOH破坏C-Br键,生成Br-;说明Ag20能与稀硝酸反应。

师再问:“如何增加AgBr的量使现象更明显?”学生想到加热,但1-溴丙烷易挥发(沸点),有学生想到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低于1-溴丙烷沸点72℃),再接冷凝管平衡气压防挥发。

师追问:如何从断键部位理解1一溴丙烷生成Br-,卤代烃水解反应实质是什么?

学生总结卤代烃水解反应实质(负性基团取代Br-),书写出新方程式:CH3CH3Br+NaCN-;CH3I+CH3COONa-*,完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意义建构。

培养实验探究精神的原态思维要解放学生思想,鼓励学生敢想、会想、敢批判、会反思,眼界开放程度越大,思维碰撞得越剧烈,知识理解就越透彻。上述实验探究过程丰富学生认知:H20中c(OH-)很小,不能与1一溴丙烷发生取代,用KOH试剂、水浴加热加快反应速率;③④实验说明用水解法检验卤代烃的卤元素,稀硝酸最好先加,也可后加,但不能不加;改M的实验装置更严密更环保,这些认知高于教材观点。

培养实验探究精神的原态思维要引导学生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为什么想这个问题?怎么想到这个问题?如何解释反常现象?怎样优化实验装置?学生用原态思维分析问题,用接近科学本质的学习心理重演知识的“动态”进化史,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精神嬗变,有利于学习素养的提高和创造精神的形成。

三、在化学实验中发展探究精神的核心学力

隶属于自然学科群的化学科学承担培养学力的职责。培育化学实验探究精神应该提高学生的核心学习能力,其一般步骤为:发现问题-文献调研-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课例3]如何制备白色Fe(OH):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它的教学价值很大,笔者在一次化学兴趣活动课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发现问题]学生取新配制的1mol/LFeS04和Imol/LNaOH混合,立即出现灰绿色沉淀,久置变成红褐色。教师提示,制备Fe(OH):的要点是排除溶解氧,防止Fe2~被氧化,学生重新用煮沸蒸馏水新配制NaOH溶液,用过量铁粉与稀硫酸反应制备FeS04,采取图1装置反应,仍然得到灰绿色沉淀。

[文献调研]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互相讨论,演示图2、图3装置发现:图2很难将A中的溶液压入B中反应,实验操作失败;图3电解时间长还是出现了灰绿色沉淀。

[设计方案]学生很疑惑,图1、图2、图3都是制备Fe(OH)2的经典装置,为何实验还是失败?实验中一定生成了Fe(OH)2,溶液中的氧气含量不多,Fe(OH)2不可能迅速、全部被氧化,它去哪儿了?一个学过美术的同学提出新想法,灰绿色沉淀可能含有Fe(OH)2,白色被掩蔽了?于是学生将图1灰绿色沉淀倾析出,置于50℃水浴加热,灰绿色沉淀竟然变成白色沉淀!惊喜之余,师生讨论认为,氢氧化亚铁在溶液里形成胶体,胶粒表面积巨大,吸附Fe2+呈灰绿色,加热Fe(OH)2胶体吸附能力减弱释放Fe2+显示白色。若此推理成立,那么减少Fe2+能生成白色Fe(OH)2。学生采取D1装置,向新配制5ml、4mol/LNaOH溶液加入2mL、lmol/LFeSO4溶液,果然得到白色沉淀。

[解决问题]NaOH过量,用常规仪器“滴管加试管”就可成功制白色Fe(OH)2。

发展实验探究精神的核心学力要培养学生改变认知的精神,改变从批判开始,批判在实践中完善,学生实践发现经典制备Fe(OH)2装置的缺点,依靠收敛思维改变研究方向――寻找Fe(OH)2,实验轻易成功。学生又发挥发散思维的魅力,设计制备Fe(H)2的简单方法,解决困扰教学已久的疑难。

发展实验探究精神的核心学力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方式:做做实验,看看实验能否成功?调研文献,学学别人是如何研究的?改变方向,查查实验症结在哪里?分享观点,听听同伴有何建议?这种研究事物的核心能力一旦形成,将使学生分析问题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变革性,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四、在化学实验中建构探究精神的生活趣理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可采用模型建构的思路,指导学生应用化学视角和实验手段分析生活问题,挖掘出有情趣的生活现象背后蕴含的化学知识,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健康生活提供科学证据和决策依据,这是培育实验探究精神的生活维度。

[课例4]笔者曾开设公开课“吃菠菜补铁,这是真的吗”,展示化学科学的生活之美。

[问题引入]动画片《大力水手》中大力水手吃菠菜补充力气,百姓餐桌中流传是菠菜补铁,这是真的吗?

[片段一:如何检测菠菜中的铁元素?]学生设计方案,分组实验。

(1)水煮检验法:实验发现,加水煮沸菠菜,取滤液检验Fe2~失败,原因可能是新鲜菠菜中含有大量叶绿素等,加热煮沸对有机色素破坏不彻底,有色物质影响实验现象。

(2)灼烧检验法:实验发现,灼烧菠菜,将灰烬溶于水煮沸,取滤液检验Fe2+,现象稍好于水煮沸法,原因可能是高温灼烧能破坏菠菜中的有机物,但Fe2+浸出率不高。

(3)灼烧一酸浸检验法:学生检索文献发现,菠菜中铁元素是以草酸亚铁存在,草酸亚铁的溶解度是0.022g/100g,于是再做实验。称取30g晾晒菠菜,灼烧成灰烬,用25mL2mol/L的稀硫酸浸泡灰烬,加热煮沸1分钟,取2mL无色滤液加入1滴管6%H202、5滴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结论:灼烧一酸浸法是菠菜中铁元素的理想方法。

[片段二:如何测定菠菜铁元素含量?]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向处理液中加足量NaOH,测Fe(OH):质量?向处理液中加足量NaOH,过滤灼烧,测Fe2O3质量?用滴定法、比色法测定铁含量?学生测定发现,只有精确度高的滴定法、比色法较合理,测出100g菠菜含铁元素约2mg,与文献介绍的数值相近。

[片段三:如何科学食用菠菜补铁?]

成人需要铁元素20mg/天,100g菠菜含铁元素是2mg,人体对铁的吸收率0.05,计算成人一天需吃50斤菠菜才能足够补铁!医生建议:菠菜中含有丰富营养物质,含铁质对缺铁性贫血有治疗作用,但菠菜中草酸含量高,一次食用不宜过多,肾结石患者不宜多食。

[片段四:生活问题“化学化”模型建构]

师生建构“生活问题”的化学分析模型:发现生活问题-分析物质形态-预测物质性质-处理材质(焙烧、酸浸、碱熔)-检测元素含量-巩固化学思想、建构健康生活观。

第3篇:社会实践核酸检测总结范文

以往的实验教学大多是教师先讲授演示,学生再机械地模仿操作。实践证明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具有启发性,几课时下来学生们只能照方抓药式地操作一遍。有的学生对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都没有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改进内容如下: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鼓励学生制作多媒体预习课件,课件形式开放多样,学生可以采用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载体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授课教师将从全班同学课件中挑选一到二份较好的课件与教师所使用的课件同时播放给学生看,让同学们针对不同的课件提出相应的建议。

针对个别现有实验条件无法开展、实验时间过长、无法通过实验手段直接观察以及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我们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直观、简洁地展示给学生,这一方法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在水分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多媒体课件能同时演示适合含挥发性物质少的样品的常温干燥法又可以演示含有在高温时发生性质变化的真空干燥法和含有挥发性物质的蒸馏法等,让学生对不同样品的水分的测定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在耗时过长的实验里穿插小实验:如灰分的测定实验,当实验操作进行到炭化完成这一步,样品被送入高温马弗炉,在设定的温度到达后。我们在这一段等候的时间中安排折光法测定橄榄酱菜含油量的测定实验。再如,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实验,我们采取模拟实验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还原糖、总糖测定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滴定不能离开热源,而且水的加入量也要一致”、“标准糖的含量和样品测定液中糖的浓度要一致”等问题。又如在测定活性酸度时,教师提出“活性酸度与样品中总酸的区别”、“测定前酸度计如何预处理”、“测定后的计算以及pH的有效数位”等问题。这样处处设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在实践中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有的学生会问: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利用测定的酸价有什么作用?

这一类问题在平时的理论课教学中由于缺乏实践体会,很难听到这样的提问的。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能够彻底理解,更进一步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减轻老师教学负担。传统的学生实验是在教师事先准备好后,再由学生具体操作,学生课前不要求预习,在实验时被动地依照指导书照方抓药式机械操作,实际动手技能未能得到锻炼。我们在每次实验前派四到六名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报告估算试剂和玻璃器皿的用量、配制和标定标准试剂、发放供每个同学单独使用的玻璃器皿、安装和调试仪器、熟练掌握其操作步骤,以及对即将开出的实验进行预做实验,为样品的处理步骤和结果的评定提供依据。

通过上述做法他们不仅对实验所用试剂的性能有所了解,对仪器设备的原理、结构、使用更加熟练,并能做一些基本的维修保养,在正式开课时还可以协助老师指导同学,也为将来从事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验完成后,教师需要逐个验收实验原始数据记录。有些学生随意记录数据,以至于写实验报告时找不到数据。为此,教师在实验前明确要求每个学生标明每次实验项目名称、实验时间,老师现场检查登记后,并及时分析实验效果,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及时指导,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在蛋白质测定的凯式定氮装置的安装及气密性的检查时,学生感到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地反复演示。同时针对学生数量较多,教师很难面面俱到,可采取先小范围内指导参加预备实验的同学,要求他们在课前达到能熟练使用开课时仪器的要求,在课上可以协助教师指导其他同学进行实验,减轻教师的负担。

二、丰富考核办法:注重课程教学考核与鉴定职业技能相结合

实验教学的综合评定考核是对实验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评定,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考虑到实验是对学生的相关知识和各项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甚至日常习惯的考查,建议采取综合评定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在考核预习情况、实验动手技能以及实验报告书写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实验态度、实验到课率及操作台面及公用试剂的整理情况、易耗品破损等方面的考核内容。通过综合评定,给他们一个客观、公正、公平的课程教学考核成绩。除学校课程设定中的实验考核之外,还鼓励学生报考食品检验技能鉴定考试。这一做法可以检验学生通过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熟悉实际工作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学生报考食品检验的通过率为100%。系统学习食品分析实验知识缩短了学生的就业实习期,为学生在求职中取得相对优势、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4篇:社会实践核酸检测总结范文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学、做一体;应用示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27-02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现以“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这次课的教学过程为例,作一介绍。

一、课的引入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在各行各业应用很广泛。可用于药品分析、食品分析、石油油品分析、环境监测、饲料成分的检测、农药及其残留物分析等。药品分析可测定的药物有:维生素、抗生素、解热药、去痛药、降血压药、安定药、镇咳药、滴眼药、磺胺类药、利尿药、某些妇科药、痢疾药、腹泻药、抗肿瘤药、抗结核药等。食品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用于海水、淡水鱼类、贝类、虾类、海蜇类等水产品。如苯、多氯联苯、氟、汞等的测定;婴幼儿乳品中烟酸,烟酸胺的检测;对灭菌乳中乳果糖含量的测定;测定乳品中酪蛋白;目前乳发酵制品的滋味与香味的双乙酰含量的测定等。石油油品分析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石油工业中非常重要的质量控制仪器。石油的两个特征吸收峰(225nm和254nm)是测定炼油厂污水中的含油量时要选用的吸收波长。还有,在炼油过程中,石油在320nm附近有一个芳烃杂质,也是必须要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来检测的。环境监测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检测环境中有害物质,如检测自来水中的单宁、表面活性剂、酚类、苯胺类、硝基酚类化合物等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还可以测定自来水中,所含的氨氮、亚硝酸盐、总酚、总苯胺、硝基酚类等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饲料工业中,饲料的原料、添加剂、混合饲料等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山梨酸、苯甲酸、胡萝卜素、总氨基酸等,微量元素钾、铁、硒、碘、铜、磷、锰等。还有,饲料添加剂中的磺胺类药物以及普鲁卡因等的测定。农药及其残留物分析:如吸收性农药六六六等,农药残留代谢物、降解物滴滴依、1601,这些代谢物的毒性都比原体更强。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由此可见分光光度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告知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邻二氮菲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两个学时。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含量的基本原理。熟悉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及工作流程。②能力目标:会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会吸收曲线的测绘方法;能利用标准曲线进行微量成分光度测定的基本方法和有关计算。③素质目标:在小组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爱护仪器设备、吃苦耐劳、团结协助、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意识。

三、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课前教师设计教学思路,制定工作任务内容,以课页工作单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内容包括: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原理。②完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③如何做光的吸收曲线?④如何做工作曲线?学生借助于手头现有资料、网络查寻、图书馆中阅读有关资料,制定计划,填写课页工作单,而后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组内成员的材料进行整合处理,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得出较完整的任务完成的思路。这样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过程,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激励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课堂上教师必须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采用普遍检查与重点检查的方式,首先对所有同学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检查,给出评价成绩。而后组内代表发言,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工作步骤,老师补充,最后得出合理的任务完成的思路。

四、进行操练,掌握初步能力

模拟工厂工作流程,按下列工序完成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任务。化学试剂的准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预热测量Fe2+―邻二氮菲吸收曲线绘制标准曲线样品中微量铁的测定数据及处理。学生领取所需配制溶液的仪器及化学试剂,小组内成员团结协助,配制系列溶液,教师巡回指导;预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教师和实验员根据配制完溶液的先后顺序,在各组内分别讲授示范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包括:分光光度计的结构组成及工作流程,比色皿的洗涤装液,仪器的调试,测定光的吸收曲线所需数据,绘制标准曲线所需数据,样品中微量铁的测定过程,同时说明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学生按照教师和实验员的指导,小组边讨论,边一起合作进行操练,以学会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掌握初步能力。

五、进一步深化,加深体会基本能力

小组成员轮回单独操作分光光度计,并记录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光的吸收曲线数据、绘制标准曲线数据、样品中微量铁测定数据。通过学生单独操作,可进一步深化,提高分光光度计的操作能力。

六、数据处理,归纳和总结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能力与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进行数据处理,做出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光的吸收曲线、标准曲线,并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微量铁的含量。小组推荐成员总结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所用的知识,学到的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技术、数据处理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教师随时补充总结内容。在此过程中同时进行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

七、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完成下次课的课页工作单

教师布置作业:完成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实验报告;借助开放的实验室,课下完成平行任务“微量磷含量的测定”;完成“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液中Co2+和Cr3+的含量”的课页工作单,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出工作计划。通过微量铁含量的测定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实训项目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教会学生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并在实训过程中深入指导学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做中教”、“教中学”、“学中做”的良性循环,从而使课堂教学现场化,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将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秀敏.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应用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刘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系列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5篇:社会实践核酸检测总结范文

关键词:食品分析与检测;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2-0021-02

食品分析与检测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食品的营养成分、食品风味成分、限制性成分(如食品添加剂)、有害、有毒成分等的分析与检测等[1]。该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教学面临理论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学生动手能力差等问题。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从各种分析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所研究的样品进行分析检测。为此,深化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级技能人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在齐齐哈尔是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由于本门课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所以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利用本门课程的教学将学生从基础课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是创造性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因此,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应掌握当前食品分析检测知识的深度、广度及发展方向,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多种手段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教学时数的课堂内尽量汲取更多的知识、技能,拓宽他们的视野。

(一)强化分析意识的培养与渗透

由于食品分析是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学科基础之上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它具有分析化学的特点,检测样品时必须小心、认真,测定一定要精确。在常规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分析意识的培养与渗透,通过实例使学生懂得实验过程中的微小误差可能会出现相反的实验结论。如在实验教学中用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红肠中亚硝酸盐含量,需要精确移液、定容,绘制标准曲线,才能得到精确的数据,确定该厂家的产品亚硝酸盐含量是否符合标准。做实验时要求精称样品,正确使用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做酸碱滴定或氧化还原滴定时,正确使用滴定管,正确使用配制试剂用的移液管、容量瓶等。

(二)及时传授新知识

目前,食品分析技术随着仪器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已得到迅速的发展,所用教材不可避免地带有滞后性。因此,除了讲授食品分析的常规检测项目外,根据出现的实际问题,还增设了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检测项目。如根据最近两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和“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中增加了三聚氰胺和盐酸克伦特罗等的检测,体现了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根据实验条件调整实验内容,增加设计型试验的比例

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课程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可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按层次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基础性实验或称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测定方法和基本单元操作技能,按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如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是经典的国标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另一部分是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2],以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为主要目标, 教师根据实验条件指定实验题目,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药品、原料及仪器设备。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产品的性质和质量要求,明确测定的指标和使用的方法,由学生根据有关法规要求采用合适的方法自行设计实验。如测定菜花中的维生素C含量,必须让学生了解维生素C的性质(在酸性溶液中稳定,热、碱等都会使其分解),预处理时要用草酸溶解维生素C,引导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用碱、水或加热情况下提取维生素C的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维生素C 性质的理解。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实现高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进行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改进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一)尝试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师讲解某一物质具体的测定方法时,应从该物质的性质出发,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自主设计其测定方法。例如,讲解脂类的测定方法时,教师首先介绍脂类的基本特性,通过了解它的溶解性,启发学生考虑脂类物质的提取剂,然后讲解食品中的脂肪存在形态有游离态和结合态两种,有些食品脂肪是以结合态形式存在,启发学生应先将结合态脂肪水解,然后才可用索氏提取法提取。通过讲解脂肪的性质,不断地启发学生, 让他们自主设计测定的大致思路。

(二)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在课程讲解中某些章节可采用视频录像、动画,再现真实的实验过程等,将原来抽象、复杂的操作过程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对散装颗粒状样品,如散装大米可通过四分法取样;对袋装样品,如一整袋大米可通过双套回转取样器插入大米袋中分别从上、中、下取样,教师向学生演示四分法取样的过程,双套回转取样器的组成、原理及实际操作过程的动画,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变得轻松、愉快,并且记忆深刻。

2.传统教学。虽然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传统教学也是必要的。在教学中还应建立课堂提问、答疑,课后辅导,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教师通过课后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对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思考、认真解答,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教师也会积累更多的经验。

3.网络教学。使用校园网、互联网,开展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网络教学,将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内容全部上网,并向学生免费开放,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网络课件、网上答疑、网上提交作业、视频点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三)改进实验教学

安排用该课程总课时的一半时间来进行实验。为了更好地提高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课的效率和达到实验教学应有的效果,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

力。当前,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大量出现,食品分析需要检测的项目逐渐增多,不仅包括一些营养成分、功能性成分等常规项目的检测,还增加了一些与食品无关的项目检测,如三聚氰胺等。要想顺利完成分析任务,食品技术人员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外,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也非常重要。为了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我们已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每次实验均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实验。这是实验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师也会根据每个学生准备实验的情况进行课前预习评分。准备实验包括本实验需要用的试剂溶液的配制,实验仪器准备、调试以及实验材料的准备,包括一些复杂实验的预处理,如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原料的消化就是学生在做准备实验时完成的。这就避免了学生在独立进行毕业论文时可能出现最常用的试剂都不会配制的情况。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整个实验,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实验室的开放[3]。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设立开放实验室,实行仪器设备共享以提高仪器的利用率,逐渐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由有课题的教师指导学生做各种实验,包括全国大学生科技挑战杯等;还可以安排学生去某些实习基地实习,使学生对职业岗位有感性认识,进一步明确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缩短了课堂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如安排学生去乳品厂实习,在成品液态奶出厂前工人师傅用盖勃乳脂计或巴布科克乳脂瓶进行乳脂肪含量的检测,让学生对理论课上讲的这两种方法加深理解和掌握。

(四)改革考核方法

食品分析与检测是一门操作技术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进行该课程的考核时,采取笔试和现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占60 %,除考核基本知识外,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某一项目测定的实验方案设计等;现场考核占40 %,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常用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等。

通过对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不断探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增强了学生毕业后开展工作的能力。因此,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水华.食品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2]镇真柏等.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4).

第6篇:社会实践核酸检测总结范文

关键词: 职业能力 课程教学 培养方法

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大量高技术人才,成绩是显著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职业教育要不断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职业能力的高技术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以《化工分析》为例,谈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

一、明确职业能力范畴,做到有的放矢。

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社会能力:身心健康、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表达说明等;方法能力:抽象与逻辑思维、信息判断与选择、学习的思想、系统认识等。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开展。

二、实行教学内容项目化及采用适当的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培养人才及今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做到学习与工作内容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比如,化工分析课程,培养的是中级化验工。因此化工分析实验实训内容需变成各个项目,将项目分解成任务。如项目之一:工业碳酸钠的测定,分为任务一工业碳酸钠中含碳酸氢钠的定性检验;任务二工业碳酸钠粒度的测定;任务三工业碳酸钠中总碱量的测定。学生的实验项目与实际工作联系在一起,并且分成任务循序渐进,完成一个项目即为实际工作的一项测定。

模拟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其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化工分析职业化标准的实验室。参照厂矿、企业和检验等部门的标准,建立符合中级化验工的职业化标准的实训室,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如:进入实验室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将由工厂、车间和班组安全教育培训,模拟成由系部、实验管理员和任课教师来进行。因此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按照行业标准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工作的环境、工作的流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形成职业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采用教、学、练、做、应用一体的组织形式,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动手,逐步进入设计的情境中,逐步认知,逐步提高动手能力,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的局面。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等的选取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基础条件、兴趣爱好等,用项目向导,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觉进入设计的情境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中,如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话筒等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中,将视频、图像通过投影播放,虚拟化模拟实训操作过程,再实物进行操作。不仅省时省力,还能使学生更直观、循序渐进地完成项目任务,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作为课程内容,并要求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的中级化验工资格考试认证。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另一方面能获得职业准入。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学习与就业联系在一起,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认可。

三、加强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介绍课程的知识结构,课程的发展历史和未来,以及内容的联系和实际工作需求。明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即学好这门将来能做什么,以及社会的需求是什么。其次,怎么样学好这门,即学好这门课方法。一方面要跟紧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地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要主动自学。如借一本不同出版社的课程书籍,与自己学过的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从中获得与所学内容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了解其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而产生的差异;可以查阅资料,利用互联网,或与同学与老师交流讨论。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才能有收获,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抽象思维,才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如在实验教学的项目操作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即实际解决一个问题。过程是:预习—讲解—观看录像—演示操作—分组初步模仿操作—指导—分组进一步操作—检查指导—项目考核—实验报告(思考题)—辅导巩固—进行课外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预习,听讲,观看,到模仿操作,到进一步分组进行练习一定的技能,再通过教师检查指导,最后进行项目考核,这样学生能学到解决这个项目的问题方法与技能。然后能过实验报告和思考题等方法进行加固;并通过课外辅导进一步提出问题,在课外实践中进一步解决相同或相似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这就是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般规律,逐步形成由解决具体问题到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四、充分发挥分组教学、分组讨论和第二课堂的作用。

以上做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有利于其社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进一步加强。

在实验实训教学中,分组教学和分组讨论是实验教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组,同一组的同学在小组长(轮流担任)带领下为完成一个项目,必须全组共同认识和分析所解决的问题,然后进行分工合作,各自完成小组任务的一部分,最后汇总完成整个项目。这样小组成员要进行沟通,要进行讨论,每个人都要将自己思考的方法观点表达出来,然后达成共识,最后团结一致完成任务。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不足和成功之处,从而改进不足,收获成功经验。既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表达说明能力,又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的参与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初步锻炼。

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兴趣小组、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见习及顶岗实习,为学习创造一个实践平台。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与实际相结合,获得了职业技能和经验,深化了对社会和专业的认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为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过程化教学、内容项目化等方法与手段,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注重学生的方法能力的培养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了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社会培养了所需的有职业能力的高技术人才。当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全体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任务,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第7篇:社会实践核酸检测总结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雨篷”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上半年卫健系统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今年以来,全市卫健系统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要争先”的劲头,铆足干劲,主动作为,实现了2021年乃至“十四五”的良好开局。简要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特色亮点工作

一是疫情防控继续交出满意答卷。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于年初成功处置多起物品阳性事件,“五一”期间平稳处置“非洲豹”轮、“大卫”轮检出船员核酸阳性事件,5月底快速闭环处置1例复阳病例。规范入境人员健康管理和闭环管理,加强重点人群定期核酸检测和抽检,累计检测423.90万人。创新开发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信息化系统,被“健康报”推广。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全市136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发热诊室全覆盖。安全稳妥推进疫苗接种,至6月25日提前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已累计接种545.53万剂次。二是数字化改革初战告捷。全市卫健系统共申报省级数字化改革项目30项,其中,列入省数字社会“揭榜挂帅”项目1项,纳入省卫生健康委试点项目7项,数量居全省第二。数据归集方面,共整理数据项3008项,归集数据3159万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再获佳绩。在全省2020年度公立医院绩效评估中再次居全省第二,获优秀等次,**市在全省县市区中排名第一,**、黄岩获优秀等次。**市中心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复审。首次编制《**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三是医共体建设深化推进。从省对市医共体建设评估反馈情况来看,我市医共体建设总体处于全省中上水平。玉环市被省政府列为3个医共体建设激励县市区之一。四是健康浙江建设表现优异。继2018、2019连续两年取得优秀后,今年4月,我市在2020年健康浙江考核中再次表现优异,有望在全省第一批取得健康浙江铜牌。五是医学高峰计划稳步实施。绘好三张人才地图(藏亲图、认亲图、攀亲图),培育市级区域医疗中心,谋划市级医院差异化发展路径,改革卫生职称评聘等工作,遴选**医院为我市首家全科医生轮训基地。六是民生实事项目提前超额完成。于4月份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托育服务任务,全市新增托育机构41家、托位1970个,完成率分别为205%和492.5%。政府办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任务数90家,已上报103家,预计10月底前可全部建成。七是党建工作实现更强作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千名名医下基层”大型义诊活动,服务群众1.5万人次。全力推进清廉医院建设,出台实施意见,抓好“一统领双驱动四推进”行动计划,实行清廉医院建设星级管理和医务人员全职业生涯清廉档案制度。

第8篇:社会实践核酸检测总结范文

查看更多《上海计量测试》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上海计量测试》编辑部       

        华东计量测试动态

        (1)2013年上海市计量工作研讨会召开 无

        (1)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建立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上海) 无

        学术论文

        (2)钻石的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及其在钻石鉴定中的意义 汤红云 涂彩 陆晓颖 钱伟吉

        (7)心电图机检定结果图像测量系统的设计 武晓东 徐森

        (9)两种旁路二极管结温测试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李松丽 张俊

        (13)激光雷达扫描仪原理及在网状天线测量中的应用 贺燕 刘勇 王东伟 陈晓晖 殷晴

        (18)果冻中安赛蜜、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脱氢乙酸同时检测方法 无

        (21)matlab软件在计算回归方程中的应用 车磊 卓华

        (23)万能工具显微镜示值误差检定中的余弦误差调整方法 陈刚

        (25)dam自动测试系统校准 张思敏 盛永鑫

        (29)滚筒式车速表检验台在线自动标准装置 冯敏杰 邵建文 赵雷

        (32)陶瓷砖胶粘剂检测方法 朱海波

        (35)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及其实时比楚 郑庆呈

        技术交流

        (38)实验室输入电流能力验证实例分析 陈向昀 张红 徐卫东 葛宇申

        (40)弹簧管压力表检定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周继宝

        (42)梯形卡规 刘兴富 刘瑞玲

        (44)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校准规范实际操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张敏

        (47)检定砝码用电子天平的选择 唐胜睦

        (49)量块修理技术 李春喜 马建敏

        (52)微弱电流校准及注意事项 王一丽 吴敏婕 朱剑平

        (54)示值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在实验室认可中的应用 王学杰

        (57)食品企业如何正确使用干燥箱 曹春华

        华东计量测试动态

        (58)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荣获“上海名牌服务”称号 无

        知识讲座

        (59)长度计量基础知识讲座(三十八) 顾耀宗

        华东计量测试动态

        (60)硕果累累,福禄克产品摘获多项行业媒体大奖 无

        计量与能源

        (61)如何发挥计量技术机构在能源计量中的作用 史永兰 张黎斌 张竹青

        管理之窗

        (63)对稳定性考核及其核查标准的一些见解 王艳萍

        华东计量测试动态

        (64)邵力荣获“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奖” 无

        管理之窗

        (65)利用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李鑫犇

        公文集锦

        (67)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公报 无

        (69)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公报 无

        (70)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公报 无

        华东计量测试动态

        (73)福禄克受邀为上海市消防协会电气防火检测首期培训授课 无

        商情信息

第9篇:社会实践核酸检测总结范文

近两年来,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全面建设科技质检的指导意见》内容,北京纤检所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坚持走“科技兴检”的道路,将科技能力的提升作为纤检事业发展的根本,着力加强科研工作,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大力研发检测技术

纤检所围绕“检得出、检得快、检得准、检得全”这一目标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大力研发检测技术。2011年度完成了氨纶含量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以往方法相比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实现了“检得快”;对皮革毛皮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进行了研究,提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法,与现行方法相比具有更低的检测低限,实现了“检得出、检得准”; 对于致癌染料的测定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皮革中4-氨基偶氮苯的分析方法,弥补了皮革中4-氨基偶氮苯没有检测方法的空白,并能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实现了“检得全”。

高度重视立项工作

纤检所十分重视课题立项工作,发掘优秀选题。2010年10月至今,已进行了14项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特别是2012年,加大了立项工作力度,不到一年时间,就申请立项的课题共11个。这些项目包括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科研计划、公益性计划、计划性项目和市科委储备项目等,它们分别是:

(一)纤检所于2010年10月成功立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棉/氨混纺织物氨纶含量快速分析方法”(项目编号:2010QK015),并于2011年11月完成结题,成果鉴定中得到了鉴定专家的高度评价,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项成果可以将原来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的检测任务缩减到1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实现了快速无损检测。

(二)2011年成功立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2项。

(1)皮革与纺织品中可分解致癌性芳香胺染料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11QK038)。此项目的开展对于完善和改进纺织和皮革服装产品中致癌性芳香胺染料的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2)人造革合成革种类的鉴别以及常用指标检测标准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QK0389)。此课题是针对目前国内没有人造革和合成革的鉴别标准而开展,方法成熟后可以为建立相关标准奠定基础。

(三)2012年的立项工作加大了力度,申请立项的课题共11个,包括两个总局公益性项目、8个总局计划性项目、一个市科委储备项目。

总局公益性项目。两个总局公益性项目目前已经通过了科技部的审核,并且给了项目编号,目前已经送往财政部审核,分别为:

(1)无铬皮革及其制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项目编号:201310094,与四川大学合作)。铬鞣一直都是皮革鞣制的主流方法,但是随着铬资源的匮乏和人们对铬盐排放与环境健康的日益关注,无铬鞣技术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有益技术,但是目前我们国内没有针对无铬鞣产品的检测指标和方法,此课题的研究将填补这一空白。

(2)新型纤维快速鉴别及量化指纹谱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310115,与中国纤维检验局合作)。此课题将运用多种先进的分析手段,探索分析新型纤维的指纹特征谱,建立纤维的指纹特征谱特征谱库,并通过大量测试数据建立量化分析模型,从而实现对新型纤维的快速无害化精细鉴别和对新型纤维混合物的量化分析。

总局计划性项目。今年我所科研人员经过广泛调研,共上报8个总局计划性项目,经过总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最终总局科技司确定其中的5个项目同意立项,立项通过率非常可观,通过立项的5个项目分别为:

(1)皮革和纺织品中富马酸二甲酯检测技术的研究,项目编号2012QK012。富马酸二甲酯作为防霉剂常用于皮革、鞋类、纺织品等的生产、储存、运输中,但从2010年 10月起,欧盟方面就陆续通报了多起因消费者接触含有富马酸二甲酯的鞋、皮沙发等而产生皮肤过敏、急性湿疹及灼伤的案例,使其受到了广泛关注。本项目目的是为了确定一种灵敏度高、检出限较低的检测方法,为富马酸二甲酯检测标准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由于当前没有标准可依,本研究的开展对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以及满足消费市场和检测需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三聚氰胺纤维的定性定量分析(项目编号2012QK014)。三聚氰胺纤维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生产和使用规模的纤维,欧盟在2009年将三聚氰胺增加到指令2008/121/EC附件I和V中公布的纤维列表中,但目前国内与纺织纤维相关的标准并没有提及三聚氰胺纤维,更没有相关的检测方法,本课题将对三聚氰胺的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3)丝光棉/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定量分析研究(项目编号2012QK015)。当前使用的棉/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方法,在遇到棉是丝光棉的情况时经常会出现偏差,也就是说,当前的定量方法存在问题,不适用于丝光棉/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本项目最终目标为确定一种合适可行的丝光棉/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目前检测中的这一难题。

(4)新型检测技术在皮革与纺织品重金属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12QK016)。皮革和纺织品中存在重金属的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这种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本项目目的是确定皮革及纺织品当中的Pb、As、Cr、Cd、Hg等重金属元素的完善检测方法。本研究可以为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提供相应的基础技术数据,项目的开展对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以及满足消费市场和检测需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纺织品和皮革中有害物质检测项目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评价(项目编号2012QK017)。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品和皮革中的有害物质日益被人民群众所关注,各种有害物质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也逐渐成为纺织品和皮革检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化学分析方法使用仪器多、操作步骤多、试剂数量多,造成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众多,因此各种分析方法急需建立完整的不确定度的评定体系,本课题的目的便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