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企业管理模式论文精选(九篇)

企业管理模式论文

第1篇: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创新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迫切的要求。针对企业而言,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实现企业进步的一个重要保障。传统的管理模式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的现代化要求管理模式的现代化,企业创新要求管理模式的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当代社会发展和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原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企业人本管理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

一、企业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提出

理论界对如何在企业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从人际关系方面着眼,认为人本管理就是以尊重员工人格为基点,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为纽带,营造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环境,达到企业预定的目标。有的从人的需要和发展方面,提出企业人本管理就是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激励员工、解放员工、发展员工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管理,就是把员工作为企业活动的主体和企业最主要的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目标。有的从人的行为与心理发展角度,指出重视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在管理中的作用;有的还提出了企业人本管理的基本模式:一是目标协调—制度建设—培训与激励—实现共同目标。二是情感沟通管理、决策沟通管理和员工自主管理等。

当前,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上,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积累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

二、创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实现,一是要转变观念,这是实现人本管理的根本性的问题。人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和企业的发展也是管理的最根本的目标。这里人包括:管理者、员工。二是要进行制度建设,这是人本管理的重要保障。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出管理的自主性、民主性、灵活性和发展性等特征。三是要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显性管理与隐性管理、以及情感激励的统一,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服务。

1.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管理人”,是“管好人”。企业的管理理念应该是培养全才,包括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良好修养的人才。企业的发展是统一的要求,但并不压抑员工的个性发展。真正的企业发展有利于员工个性的发展;同时,员工的个性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2.遵循企业改革发展的趋势。如果说传统企业只是强调企业的效益和对人的管理,那么现代企业就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样的理念注重的是人本身的全面发展,目的是使人成为高度自觉和完善的人。

3.人本管理要做到真正以员工为本。(1)以员工为本要求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变,以适应员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摒弃“时间出效果”的错误观念,尊重员工的人格,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又不怕困难地去工作、去学习、去研究,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自觉自愿地探索未知领域。

(2)要平等地对待员工。不能主观地将员工划分为“优、差”,把不太听话的员工打入“另册”不闻不问,对出现问题的员工不加以引导和排解,这样做很可能会与员工积怨,激发员工与企业的矛盾。管理者应该用平等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员工,发展的眼光对待员工,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员工,客观、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位员工,为他们创造适合发展的平台,才会激励员工奋勇前行,达到成功的彼岸。

(3)要注重员工发展的个性差异。管理以员工为本,就是要依其原本,促其完善,助其发展。注重员工发展的个性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对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的培养。员工的个性化发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因为个性化发展是对人自身建设的一种创新,是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开始和前提,只有与众不同的思想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创造,只有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敢于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才能为社会和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第2篇: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一、市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依据。自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以来,尽管管理思想层出不穷,管理方式千变万化,但所有成功的管理无不依据带场情况决定其管理的原则、方式、方法。‘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的科技革命,使当今世界处在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中。这场变革突出表现为整个社会逐步信息化进入信息时代,世界上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不仅打破了彼此之间在地域上的阻隔,而且正在跨越文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隔阂而趋于一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必将使市场国际化和全球化、从而使现代企业面临*第一,巨变的资本市场和弱化了的国家对企业的保护力的严峻形势。随着市场信息网络和社会.信息网络的发展,全球资本市场正在实现一体化,资本可以实现无成本的自由流动。如1994年全世界公共债务市场达20万亿美元.每夭的外汇交易量达1万亿美元。这样巨大的资本流动量,任何一个或几个国家的政权及其中央银行都无法把握,从而削弱了政权和中央银行对金融的控制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高对财务的控制和整体管理水平。一个企业如果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不会为资金而发愁,资金会通过信息网络迅速注入企业;相反,一个企业经营出现失误,就可能在瞬息之间因资金拮据而窒息。第二,巨变的商品市场的强大压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正在不断走入家庭。据统计,1995年美国45%的家庭拥有电脑,正在使用的多媒体计算机超过1000万台,这些家庭花在电脑上的时间是看电视的两倍;1994年日本和欧洲的PC机销量猛增50%,拥有电脑的家庭数量大幅度上升。这些家用电脑和信息高速公路联结起来,将彻底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和工作习惯。专家们认为,电脑购物将成为下个世纪消费的主要方式。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压力,国外许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采取了各自不同于以往的措施。沃尔—马特公司实现了即时销售;菲利普•莫利斯烟草公司、卡夫通用食品公司、布洛克巴斯特公司实现了个人化的销售和服务。这些事实说明,在信息时代,信息网络已成为商品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进行交易的有效手段。企业要实现其目的,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更加个人化的销售和服务。所以,信息化使企业面对的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都在发生巨变,变化的基本方向是更快。这就要求现代企业不仅仅要具备“多(大规模),好(高质量)、省(低成本,高效益)”,而且必须具备“快(高效率)”,不仅生产要快,设计要快,更重要的是快速反应市场。这就是社会信息化后,市场最基本的特征。

二、信息时代市场的基本特征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快速反应市场的能力。因此,人才和技术的储备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两项基础建设。在这两项基础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储备。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提高,软件的完善和网络的信息高速公路化,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问题会得到逐步的解决;另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及设备需要高素质的人去掌握,即使先进的管理方法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去参与。从这个角度上讲,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开发。开发人就是要科学地认识人,合理地使用人并主动、全面地塑造人。这既是现代企业管理努力奋斗的目标,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趋势。早期的企业职工被当做会说话的机器,甚至连机器都不如,这时谈不上真正的管理。泰罗等管理专家为改变这种状况,接受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经济人”的假设,通过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和“利润分享”,实行标准化管理,引起了企业管理的一场革命。亨利•福特进一步把这种管理方法发展成为一种企业规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以高薪的方式解决了个人与企业和公众的经济利益关系问题。但却使人成为物和组织的机构的标准化的“螺丝钉”,人成为机械和规章的附属物。一句话,人是科学的奴隶。在这里,物的属性成了人的属性,人在物的属性面前,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社会属性。畸形的“经济人”取代了全面的社会人。“霍桑实验”纠正了企业员工“是一个经济动物”的偏见,强调企业员工是社会存在物或“社会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一步从人性的角度强调,人不仅要求在社会上寻求较好的收入以改善经济条件,谋求较好的经济生活,而且还有七情六欲,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归属感和尊重。因此,如果企业能够满足这种需求,使他们获得在公司工作的最大满足感,那么他们就会情绪高涨,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大为提高。这些在工人为争取自身权力的斗争和消费者运动(从社会角度,表达了对商品质量的需求)的推动下,迫使企业改变其内外价值观,实现了管理观上的大变革。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即质量模式亦随之产生。质量管理模式在满足人的多重需求方面,尽管比规模管理模式前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企业不把员工理解为具有自主性和独立人格的人的局限性,其作为理想的管理模式的弊端是不言自明的。西蒙(H•A•Sinm)的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企业职工在管理中,成为具有自主性和独立人格的人的现实可能性,因此,从本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企业针对信息时代市场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其制度和权力迅速作出调整的方式,实现其管理模式的飞跃。这就是被许多管理学家称之为的“重新构建公司”。重新构建公司的目的是企业创造一个让每个职工都能参与的环境的新的管理机制。在这个环境中,由于没有等级制的压抑,也没有等级制的功利,对人们的经济的、社会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再是以职位高低为标准,而是以工作绩效为标准,因此,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们官阶的不同,而在于他们的专业不同,文化知识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这种价值观和规范的环境中,人们才可能去参与、去创造,去实现知识和智力的碰撞。由此可见,随着现代企业对人的认识的提高和深化,企业管理的思路、方案也随之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并朝着人如何全面发展的目标靠拢。这种发展趋势表明,在企业管理中,管理的最高目标是:通过分工使每个职工在其特定的工作岗位上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来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使每个职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对人的认识的逐渐全面和深化,从理论逻辑上为中国当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哲学基础。但包括重新构建公司过程中的任何一种管理方法或方案,如“横向管理”、“灵活生产”,都仅仅是对人本管理模式的建立积累了经验和资料。受其对“管理”内在本质认识上局限性的影响,和忽视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因而,远未达到理论上的成熟和模式的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恩这段话,科学、简明而又十分准确,并为许多世纪的经验证实了的对社会进行自觉管理的实质的回答,使得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管理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自觉活动。这种活动是同制定决策,同把这些决策付诸实现的组织,同按照既定目标来控制系统,同对活动做出总结,同系统地获取并加工和运用信息相联系的。那种把管理的内在规定性理解为“借他人之力把事情办好”(玛丽•佛烈特语),“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西里尔•奥唐奈语),“是决策”(西蒙语).是一种“技术”(哈罗德•孔茨语),“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H•法约尔语)等等,都是对管理本质的误解或曲解。社会管理是如此,作为社会管理主要类型的经济管理,尤其是企业管理亦更是如此。在企业内部犷其目标能否完全实现,其管理能否取得显著效果,归根到底有赖于人。离开了他们在企业机体中位置的正确性,离开了他们的责任感,离开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合理性,离开了他们的知识修养水平,一句话,离开了他们自觉、主动、创造的活动,企业就难有大的发展和创新,难于在巨变的资本市场和弱化了的国家保护力以及巨变的商品市场的形势压力中站稳脚跟。人是企业一切活动的主体,成功的经营者、管理者往往将人放在企业发展与壮大的根本依靠、根本自的的意义上来对待。一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员工丰富的、全面的需要,就标志着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聚集着发展和壮大的力量。一个企业如此,所有的企业亦如此,中国当代的企业当然更如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一为人本管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对人的深刻认识和科学管理思想。不管是荀子的“性恶论”,还是孟子的“性善论”,都强调了人的本质虽然相同,但行为能力又极不相同。要管理好人,就必须充分理解这一点,并创造条件,使人的行为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各自的价值追求。因此,对人的科学管理应该是:以教育性、引导性为主,以规范性、防范性为辅;通过“情、理、法”三者有机结合的最佳管理原则,使组织中的人“以德待人”、“谦虚礼让,’,从而获得群体内的“和为贵”、“交相爱”的“礼”的秩序;通过“以法择人、执法有度、法不阿贵”,力求使人和物处于合理的最佳配置状态,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管理的本质是“修己”、“安人”。“修己”就是管理者应该先重视自己的修养及其行为规范并“以身作则”,然后去“安人”或管理他人,最后每个人都能够推已及人自觉管理自己,而达到管理者“无为”,实现企业的“无所不为”的最高目标。很明显,这是一种真正的人本管理,也是西方社会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标。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削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新论断。这一理论概括指明了社会主义本质包括生产和分配两个方面,社会主义就是要达到生产上的效率性和分配上的公正性的统一。一切思想、知识、政策、策略和制度是不是社会主义,都要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小平同志用这个标准打开了过去被铁定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把私有经济、市场经济、股市、证券等纳入社会主义范畴,从而用市场配置、个人利益、科学和知识去支撑生产效率的持久提高。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是知识的创新和发展,知识和知识性劳动正在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的趋势,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了反映时代要求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就为我们“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整合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先进管理模式,提供了社会政治条件。中国企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巨大变革时期。其企业必然面临着经济制度、经济体系、企业制度变革、人际关系变化、生产方式进步、现代管理手段发展的挑战。面对挑战,自1982年开始,我国先后在企业中广泛推广经济责任制、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18种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15年的经验教训表明,要改变我国企业管理的落后局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仅借鉴国外的管理方法是不行的,必须象本世纪50年代以来的日本企业那样,将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整合出系统的既适应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和市场发展要求,又适合本国民族特征的新的管理模式。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现代企业迫切需要一种独树一帜,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信息化社会的市场特征,现代企业管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趋势。对管理本质的科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决定了中国当代企业管理理论应当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管理模式。即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采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柔克刚的经营理念,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有机弹性的组织机构,系统优化的管理方法手段,以及和谐一致的人际关系,达到有效整合企业资源,企业对社会负责的目标。

作者:赵军政 席成孝 单位:汉中师范学院

第3篇: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建设

1、企业文化的实质

现代企业的管理正在告别单一的经验式管理、理性管理而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管理方向迈进。在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文化将成为企业的巨大财富。哈佛商学院约翰科特用几年时间对两百多家公司进行的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语言,在今天的快速变化、更具竞争性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还有大量的事实表明,现代企业中,企业所拥有的信息、人才、创造能力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围绕这一切所形成的企业文化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各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企业文化不是摆设,而是生产力!

2、正确理解企业管理文化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基本含义在于: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而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则以一种企业价值观而存在,在其作用和引导下,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行为方式、规章制度及道德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更快更好实现经营目标。然而,企业要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前提是深刻理解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本质,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而对于企业曾名而言,以人为本的“人”包括消费者、员工、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加强“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塑造,借此打造更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论文网 LunWenData.Com]

3、加强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企业家的认可。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在21 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中强化“以人为本”,是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得以真正快速、稳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企业界应切实重视“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建设,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按照我国国情,眼下企业多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一些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其所有制性质和生存环境决定了其利润导向型的价值观。许多企业主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赚钱。有时不惜坑害消费者利益。在企业主个人素质缺乏的同时,企业员工也因为没有与企业主形成共同价值观理念,一方面为了个人利益私下搞第二职业,挖企业墙角;另一方面,员工之间争夺利益,不能团结共事。因为来企业就是为了赚钱,少干活多拿钱就成为员工普遍心理。在这种企业里,“打工”的感觉和思想表现得十分明显。企业要想做强做大,依靠的还是员工,所以,必须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

上述种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缺失或不够,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精神动力,萎靡不振。其实企业就像人,应该有灵魂、思想和理念。

4、企业加强“以人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作用

4.1 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建设,扩充人力资源。21 世纪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掌握了人才,在竞争中便占据了最佳的优势。在过去很多年,随着人才流动的自由化,很多企业用工资待遇和灵活的机制吸引了一大批技术及管理人才,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大量涌入的国际知名企业,这种优势不复存在,广大企业中人才流失日益频繁和严重。至此,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为成为困扰企业的一个大难题。

21 世纪是科学经济的时代。而人作为科技的载体,必须引起企业在管理中的高度重视,因而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但什么是以人为本、如何以人为本?很多企业主都还没能很好的弄清楚。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赚钱生活,此外还有良好工作环境、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企业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对员工的态度”如果这种认识成立的话,那企业文化更应加强“以人为本”层面建设,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赋予企业对人才更大的吸引力,使得为之工作的员工心情舒畅,从而更容易发挥能力实现个人对价值的追去,为企业创造更多成绩。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才竞争形势,企业只有加强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层面的建设,强健“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设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后果堪忧。

4.2 建立并改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企业在管理中呈现出不规范、家族模式、决策随意性的等弊端。既然未来全球化的竞争是大势所趋,那么要参与其中就必须熟悉规则,就要与国际化的管理模式接轨。那么改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必然之路。在强硬的规章制度之外,有实现软性管理的企业文化作补充。

它更多的体现出人性管理的一面,符合人的本能需求。在企业文化中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同时兼顾强大的约束力量,为企业员工树立无形的规章。

企业文化塑造并非只是“口头运动”。它要求从有形中体现无形,用无形强化有形。在规划自身文化的过程中,企业应从物质层(产品、办公环境、厂房绿化)制度层(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精神层面(价值观、人才理念、工作理念等)全方位塑造时,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

4.3 打造企业形象与品牌。鉴于生存条件的桎梏,导致大多数企业在早期的发展道路中无法很好的注重产品或企业的品牌塑造,相反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历程中,某些行为甚至破坏了企业自身的形象。提到温州,当初假冒伪劣的印象至今未完全消除,而2008 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企业中的“人本”的思索和重视。

企业文化在“以人为本”层面的塑造,不仅培养了内部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在对外的文化传播中,塑造起企业“以人为本”的大众形象,从而也提高了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

第4篇: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的经济迅速崛起,成为继北美、欧洲和日本以后的世界“第四种经济强权”,国际管理学界的从以往主要关注日本企业焦点转向了华人企业。

中国的企业是以其独立的家庭管理模式而闻名世界的。这一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的背景和社会的原因,它对华人企业的发展和华人经济的崛起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温州民营便做了带头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管理信息化、知识化的挑战,它也逐渐表现出其局限性,其中生产与动作管理这个流程便成为阻碍我们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本文在总结了作者工作经验与学修企业管理学的基础上,试图对温州民营的生产过程在理论有所创新,对过程管理实务有所弥补。本文归纳,提出了温州民营生产与动作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管理弊端进行研究。

关键词:民企生产管理升级

一、概述

一个作业流程必须由输入、输出和支持组成。输入是作业流程所“加工”的“原料”,而输出则是作业流程的“产品”。在“加工”过程中逐步实现“增值”。业务流程跨越部门的界限,团队合作、资源共享、服务客户,达到一致的组织目标。这个过程便是作业流程管理。

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生产上管理问题,本人知识浅薄就一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

目前国内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正在日益提高,但是在企业生产现场临近管理方面还是基本上手工在操作。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制造业生产现场黑箱作业”现象。就温州民营企业在生产与动作管理上所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升级研究。

二、民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及原因浅析

问题一:企业工作环境的优劣在生产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企业生产线的工作环境的不良,直接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下降,同时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品质无法保证。这也是企业能否快速成长的必要因素。

问题二:企业生产前段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不管是外贸公司还是做国内市场的公司都会出现客户下订单到生产车间投产过程的脱节,这种现象很严重,这可能会影响动作不顺畅,工作效率的下降及交期延误。

问题三:上线前和上线后的生产现场管理的衔接问题。

上线前和上线后的生产现场管理的混乱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和生产线的工作效率。通过多方面的收集和观察,采用流程卡比较适合生产现场的管理。

问题四: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

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把选人、用人正好限制在了家庭、近亲这个小圈子里,往往出现人力资源短缺,兵多将少无帅才,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组织架构。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难免因孤陋寡闻而导致决策质量低下。所以当企业需要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产品向“精、特、优”方向发展时,就明显暴露出家族式管理的弊端。

问题五:制度形同虚设,奖惩制度难以执行。

制度的形同虚设是民营企业生产与动作管理中的又一大弊端。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业主不好打破情面,撕不破脸皮,不能依法办事,不能公事公办。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约有10%的民企没有任何文字章程。有相当一部分民企有章程也有令不行,执法不严,奖惩制度不执行,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下面将探讨温州民营企业如果在上述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升级。

三、改进方案

问题一:企业工作环境的优劣在生产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就这个问题本人就结合三年的理论学习及社会实践,通过用一张图表对该问题进行提出一些解决的见解。

请看下图:

5S标准化表

5S内容制度标准检点

1S整理将不要的东西清理掉

设定不要物品的回收制度

设定循环、转让、烧毁等处理方法所在岗位是否有乱放不要物品

产品或材料是否直接的放于地上

是否分别整理量规类和工具类

2S整顿将需要的东西明确标示

对一些材料通过质地、用途、大小、形状等进行区分,并决定放置场所

与作业工序相协调是否定位标明主要通道和放置场所

是否分清专用工具和通用工具,并使之牌使用状态

3S清扫清除场内脏污,防止污染

清扫活动的大力推进地面通道,机械周围是否有掉落元件、灰尘和垃圾

机械配件及主要设备是否被弄脏

4S清洁将整理、整顿、清扫贯彻执行、及维持成果

采用标准化、显现化、视觉化相结合是否穿肮脏的衣服

对灯光、规定点是否落实

5S习惯人人依规定行事、养成良好习惯

亲自动口动手是否每天进行规定点检

是否使用规定的保护用品

是否一定时间内集合

上述图表简称5S标准化,改善工作环境必须要从管理人员做起,同时相应地考评方法及奖惩办法等一系列的推行方案就要实施,只有管理人员以身作则便能顺利推动5S标准化的开展,从而也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保证产品的品质。

总之,要搞好环境管理必须全体动员参与各项开展地活动,才能提升品质,降低不良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才能确保交期,顺利交付;才会达到安全有保障,企业无伤害;才可能管理气氛融洽,人际关系良好。

问题二:企业生产前段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温州鞋业为例,如何提高这个流程的管理,提几个改进策略。

生产前段管理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直辖市不好导致的,我认为从销售部接客人订单后并按要求整理资料备齐发相关资料予开发部,开发部通过订单和相关资料在短时间内将色卡和“生产订单”、确认样拟好给生管部。生管部马上召开会议商定好发放采购部、品质部。这便是一个作业流程管理。接着下一步开发部开发试作样及算料开始,通过核实有无旧型体并制定制造说明书。

生管部对开发部的试作及算料核实无误后,将相关资料一并交给采购部,采购部通过上述相关资料进行对仓库查料及备料。

同时品质部对原材料及辅料进行品质检查,无误后等开发试作报告确认无误后开始发给生管做量产试作准备。待材料准备好后,由生管部通知开发部、品质部、生产现场相关单位试作时间,并督导试作进程。若交货期紧,则由生管部调度开发部所剩的相同材质之材料,安排提前试作。

等量产试作完成后,由生管通知品质部、工程部、现场单位相关人员参加量产试作检讨会。总结整个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等完成“制造说明书”编制后由生管下发生产指令、样品等给生产第一线确认无误后进行设产。这样流水线就会顺利总而言之,企业生产前段流程管理中一是时间上的因素必须要快,二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开民良好,再加上前段流程管理的程序无误这样就相应地提高工作效率、动作通畅等。

问题三:上线前和上线后的生产现场管理的衔接问题。

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流程卡管理、制令追踪管理、包装管理、监督管理、出货管理、现场物料管理、售后服务等。

(1)流程卡管理

导入前:

流程卡管理必须对企业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对每一制品附一流程卡片,作业员完成一制程须将日期、人员、生产信息填写在流程卡上,在成品包装前,收集起来,以备日后维修查询之用。

导入后:

采用条形码设备、自动化设备,对资料进行收集,对每一流程卡附上该在制品序号条形码,作业员完成一制程后,利用条形码输入序号,及生产资料(例如:不良代码也印制成条形码),流程卡自动并入时间,工作站,人员资料,存入流程卡数据库中。

(2)制令追踪管理

导入前:

利用每日生产表格由生产单字节长填写各制令投入产生,人员出勤等资料,再汇总计算出各制令进度。然而组装生产线流程快速,生产主管永远无法得知各制令目前的进度。

导入后:

每站(需管制的站点)需刷流程卡序号,计算机可自动计算出其所属制令在各生产单位详细过程及最近状况,主管办公室之计算机可得知全厂一分钟前制令最新状况。如果主管远在国外,只要其能入流程卡报表系统,了解整个工厂的制令运行情况变成了弹指之前的事。

(3)在制品追踪管理

导入前:

如果没有对仓库进行有效的管理,常造成一堆不良品、待修品积压在现场。

导入后:

利用流程卡完整数据,流程卡可追踪每一在制品最新位置、状态,统计整理后,可以依制令别,产品别或现场区段,追踪在制品分布状况。

(4)包装监督

导入前:

相同产品,因不同地区客户,需配置不同文字手册,电源等包装材料,但因混线生产,易生错误(如放置两本文字手册、电源线多放了一条等­)。

导入后:

可立即给予包装人员明确包装指示,避免疏忽,或是进一步整合防呆系统可进一步当错误时立即发出警示。

(5)出货管理

导入前:

须利用人工记录那些出货序号,给那一位客户,以做售后服务,也因缺乏实时核对能力,常在出货之机种及数量上发生错误,造成不小的损失。

导入后:

出货同时,刷读外箱序号条形码,可立即核对,如不符出货条件,可立即告之出货人员。同时把出货信息上传ERP系统。

6)自动化设备整合

导入前:

企业用的资料机床等设备多独立动作,效益不高,设备管理也不佳。

导入后:

将SFCS与资料机床等整合,可自动得取生产信息及设备状况,与资料机床等整合,可自动得取测试资料。

(7)现场物料管理

导入前:

企业每天一条线生产10多张工单,因混线生产,无法掌握实际生产状况,常发生造缺料停线。

导入后:

SFCS可以随时掌握最新各制令,各机种组装数量,可以实时计算出现场物料状况,以预做供料准备,有效降低这方面人力及缺料现象。

(8)售后服务

导入前:

也不知其何时进出货,很难提供有效的售后服务。客户回修之产品,企业可以方便地找出出货时间、出货客户(有出货条形码管理系统);但如果想了解该产品在生产时的信息,由于出货没有与生产资料进行整合,要找出其原来的生产信息,须花费相当大的人力。

导入后:

流程卡提供追踪功能,可以掌握每一成品完整流程卡资料、当时生产现场的状况及出货时间、出货客户,追踪成品在生产中的各种记录,可提供客户完整的售后服务。

问题四: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

1、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努力实现民企的社会化管理。首先要求业主转变观念,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走出任人唯亲的圈子。要逐步推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经营者与生产员工的积极性,把企业经营目标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和努力方向,从而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目标的早日实现。其次,要引进竞争机制,大胆聘用能人,实行“能人战略”作为振兴企业的重要措施。因此,确立全新的用人标准,用全新的理念认识和发掘人才,用全新的方式在国内外招揽人才,用全新的管理模式配置和激励人才,是打破家族式管理的重要标志。从而极大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2、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素质。决策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属于最高层次。决策者,可以是一个群体,还可以是一个个体,还可以分出高中低很多层次。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不管他处于哪个层次,都操纵着这个企业的经济命脉。因此,民企的决策者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要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更要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决策能力,主动适应市场,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问题五:制度形同虚设,奖惩制度难以执行。

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按照(公司法)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善于经营、敢于决策的领导班子,使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确立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规范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奖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治理机构创新,使民营企业管理走向社会、走向成熟、走向科学。从而改变困扰企业发展的传统的、保守的、封闭的管理模式,推动管理上台阶、上档次,加速民企的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民企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含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换,把民企发展从整体上推向一个更新的档次。

综合上述对民营企业生产动作管理所浅淡的和所提出的一些管理的升级研究,这只是本人的一点看法,尽供企业参考,如有不合理或不正确之处请多多指教。谢谢!

参考文献:

1.作者:蒋贵《生产与动作管理》出版社: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98.6年第一版

2.作者:厄斯金《生产与动作管理案例》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3.作者:李怀林《IS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审核》

出版社:北京检察出版社2000.12第一版

4.作者:王关义《生产管理》出版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5.作者:教育培训中心《5S管理与TRM生产体系》

6.作者:R•R•ARROW《哈佛管理百科全书•哈佛生产经营与运作管理》

第5篇: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字】 成本企画 作业成本法 集成成本管理模式【论文摘要】本文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画和作业成本法的特征与理论缺陷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融合二者管理理念的集成成本管理模式(ICM)的涵义、特征以及框架进行了介绍。最后对ICM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成本是衡量企业经营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成本降低一直是企业管理当局永恒的话题。当今世界具有代表性的成本管理模式表现为两个主流分支:流行于英美的以市场价值链为源头的作业成本法和发源于日本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的成本企划。本文对这两种代表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融合二者优点的集成成本管理模式进行了介绍。一、成本企划模式的研究概述1.成本企划模式的基本原理与特征成本企划在国内也称目标成本管理,最初起源于日本的汽车业,而后逐渐扩大到其他行业领域。成本企画使日本制造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被誉为“锋利的日本秘密武器”。成本企划的基本原理是把成本思考的立足点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了产品的企划、构思和设计阶段,主要通过各种非会计属性的方法不断改进产品与工序设计,最终使产品的设计成本不高于其目标成本。 实施成本企划首先应根据企业中长期目标利润计划,市场的战略价格和企业的现实生产环境确定由市场驱动的目标成本;比较目标成本与估算成本确定成本差距,按照既定标准分解和传递成本差异形成的成本压力,逐步明确降低成本的具体途径,确定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与工序设计方案,改进设计以达到目标成本。成本企画的主要优势是:第一,顾客与市场导向。成本企画把成本管理的目标定位于“顾客满意”,以顾客/市场为立足点,基于最具竞争力的价格设计顾客需要的产品,制定必达目标成本水平。成本企画是一种价格引导的成本控制方法。第二,成本源流管理。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这样一条规则,即70-80%的产品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为约束性成本,90-95%的产品成本在产品生产之前已经确定。一旦产品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潜力就相对较小。因此,成本企画提出成本源流管理的思想,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从生产阶段转移到产品设计阶段乃至构思、开发、策划阶段。第三,前馈式成本管理。成本企画中产品设计就类似于对产品的生产、制造和销售全过程进行模拟仿真,仿真过程中赋予的条件体现了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要求事项,通过仿真得到的信息及时调整设计策略或产品功能来控制产品成本,便可实现对成本的前馈管理。第四,综合性成本管理。成本企画的设计团队成员由总经理、总工程师、产品项目经理以及采购、生产、销售等各部门的代表构成,供应商也经常加入团队。团队的目标是在保证目标利润前提下,将具有目标功能、品质、价格的产品供给特定的顾客。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顾客不认同的功能不能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应当被消除。2. 成本企画模式的理论局限性成本企画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逐渐显露出其内在的局限性。(1)成本计算缺陷可能导致成本估算错误、成本企画失效。没有解决间接费用精确分配等问题,极有可能扭曲成本信息。(2)成本企画在时间层面管理成本,忽略了作业链成本管理(即成本动因在空间层面管理成本的作用)。由于忽视作业和成本动因,成本企画在对生产制造、销售产品的成本差异进行传递、分解、挤压过程中就很有可能产生一系列逆反效应,进而无法有效权衡(trade-off)当前支出和未来收益,无法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以驱动必达成本目标实现。(3)成本企画专注于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活动涉及设计、生产、采购、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多项作业,需要企业员工共同努力以提高业绩。企业在非设计阶段实施的作业是实现目标成本的保障,然而成本企画对其缺乏相应的控制手段与方法。二、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ABC&

第6篇: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效的财务创新能够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快速有效地整合财务资源,适时调整投融资方案和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小企业的财务目标。处于企业管理中心地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顺势而为,进行全方位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谈谈浅见。

一、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居安思危,并能把危机感转化为具体的创新策略。可以这样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最重要的就是财务管理创新观念。

1.人本化理财观念。传统的财务管理是以资金为中心,而在当今时代,重视人的管理与发展观,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应把对人的激励与约束放在首位,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创造性、主体性和自觉性。

2.动态管理观念。在当今时代,企业经营随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变化因素的挑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服从竞争需要,立足未来,根据市场信息及企业实际不断比较、分析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平衡点,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管理效率。

3.风险理财观念。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客观上都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与可能,即不可避免的承担一些风险。这种风险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增长。因此,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的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措施,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最低。

4.信息理财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变成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信息理财观念。

5.融资第一的观念。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是自有资本的发展和延续,以自有资金为核心。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已不再是单单的自主理财,而是资本运营、培育和扩张。因此,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树立融资第一的新观念,优化资源结构,顺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效益;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物质资本的地位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相对上升。这一变化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已不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应归属于“利益相关主体”。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契约集合体。企业要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理应维护契约的公平和有效性,使“集合体”中的各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创新,必须由单一的面向股东转为面向多元利益主体,由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转为满足多元主体利益目标。

三、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出资人的财务管理可分为投资者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由于两者管理目标存在差异,就必然要求企业创新管理模式。

1.融资活动的创新。传统的融资活动主要是财务资本的筹资管理。在知识经济环境中,知识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知识资源的拥有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应把对知识资本的培育作为重要的理财活动。企业不仅要筹集物质资本,还要筹集“知识资本”或者说“智力资本”,甚至筹“知”或筹“智”重于筹资。

2.投资活动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投资的重点由有形资产转为知识资产、无形资产。因此,中小企业投资活动应更加注重投“知”或投“智”活动。二是应加强风险投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使风险投资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加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并改进无形资产价值的补偿方式,以控制投资风险。三是克服中小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容易一人说了算、造成投资的盲目性。因此,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化改造,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设立董事会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使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3.财务分配活动的创新。在工业时代,物质是第一生产要素,谁拥有了物质资本,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享有收益的分配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因此,按“知”或按“智”分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四、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网络财务

知识经济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传统的桌面式财务管理将逐渐向网络式财务管理变化。网络财务系统突破了空间局限,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使管理能力能够在网上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节点。众多的远程处理功能得以实现,例如: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强化了主管单位对下属分支机构的财务监控。网络财务的远程处理和协同业务能力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跨进。网络财务在时间上,实现了会计核算动态化、实时化,使得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极大地增强了财务处理活动的及时功能,提高了会计的价值。我国中小企业应牢牢把握住网络财务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机遇,使企业管理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经营更上一个台阶。

五、风险管理方法创新

风险是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经营呈现出高风险性,表现在: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及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资本流动加快,使货币风险进一步加剧;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的风险;企业内部财务结构和金融市场的变化使财务风险更为复杂,如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使用寿命,知识资产摊销方法的选择,会使现有资本结构不稳定,技术资本的泄密、流失、被替代或超过保护期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是作为知识资本重要构成要素的企业信誉、经营关系等变化,使企业名誉风险突出。由于上述原因,迫切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风险的计量、分析、报告和监督系统,以便采取恰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合理规避风险。

六、信息披露的创新

企业会计信息是否对外公开,主要取决于其社会影响。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大部分进行了审计,从增加企业社会信用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出发,有必要建立如下披露体系:

1.小型企业可自行选择是否对外披露,若披露,对外披露的报表必须接受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披露时间比中型企业可更长,此外,还应加强企业社会信用的宣传,造成披露信息的企业具有良好信用的氛围,给予纳税或银行信用方面的便利或优惠,促进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

2.建立地方性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媒体和渠道,如工商、税务系统的出版物或网站,可供社会公众随时进行查阅。

3.强调对成长性的披露。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板的公司通常盈利现状不太理想,但成长潜力较大,同时公司的风险也大。为了减少风险,必须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发展前景进行披露。通过对成长性披露,也可以让一批质地真正好的公司受到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青睐,求得发展。

七、财务监管活动的创新

中小企业约占40%的比例都是兼职会计,还有约10%的比例是会计记账机构记账,大多仅限于简单记账的财务管理。这都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中小企业自身财务总监管理的基础上,应设立政府管理的公共财务总监机构(第三方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中小企业的行业分类,由专门的财务总监(专家团队)定期对中小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社会化监督管理,参与中小企业重大投资、经营的决策,进行行业性的财务分析,提出财务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方案。

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可以说不创新则停顿,不创新则衰退。加强财务管理的创新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海林:财务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第7篇: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以赢得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作为主要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是企业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重要载体和具有战略性价值的人力资本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力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本文从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之间委托关系的管理和同其它利益相关群体的博弈管理建立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模型来初探企业如何赢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战略管理人力资本职业经理人竞争优势知识经济

引言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成功加入WTO,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成功参与全球化竞争,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迎接全球化竞争、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是企业在新的经济条件下面临的三大最主要的挑战。企业如何动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参与全球化竞争;如何规范管理,提高绩效水平;如何整合国内外资源,赢得竞争优势?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可以解释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赢得竞争优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资本(CurrencyCapital)和人力资本(HumanCapital)的基础性作用发生了改变,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是企业的决定性资源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应以战略眼光重构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培养一支高激励、高素质、忠心耿耿的人力资源队伍并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加大人力资本战略性投资,注重协调好货币资本的出资人(Investor)和人力资本的职业经理人(ProfessionManager)之间的关系。

1.职业经理人概念的界定

职业经理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它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流行的概念。2003年6月初,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中首先对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定义为运用全面的经营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独立对一个经济组织开展经营或进行管理。标准规定该职业共设职业经理人和高级职业经理人两个等级。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管理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产物,是企业的高级人力资源并逐渐成为现代企业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特殊群体;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的重要载体和具有战略性价值的人力资本在企业能力、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力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合格的职业经理人拥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决策和战略管理,能够正确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善于协调和改善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对自己职业忠诚和对企业忠心耿耿。被著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西方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可见,人力资本是指凝集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它可以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带来未来的满足或收入,是一种能提高经济效率的资本和能带来知识效应与外部效益的资本。因此,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职业经理人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

2.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拥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重要是有自己的创造性的思想;不仅要精明,更重要是建立在真诚基础上的精明;不仅具有人力素质,更重要是具有人格素质;另外,职业经理人还应具有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全球竞争意识、感染力和凝聚力等。我国对职业经理人的认识比较晚,但职业经理人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作用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一方面,职业经理人及其体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在新市场竞争环境下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健全,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职业经理人市场才刚刚起步,职业经理人体制及其市场评价体系还有待建立健全,部分企业职业经理人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似乎并没有达到出资人最初所设想的那么好,甚至出现了损害出资人利益的现象。如祝剑秋出走方正,广西喷施宝公司王祥林大喊“上了职业经理人的当”等等(备注:1.由于北大方正收权,股权利益之争臻至高潮致使祝剑秋出走方正2.由于喷施宝公司对合作者的目的和经理人的人品失察,致使用了道德不好的经理人使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故广西喷施宝公司王祥林大喊“上了职业经理人的当”)。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社会约束和道德约束不够,激励不足。职业经理人存在隐性信息和隐,并在其利益自主性驱动下出资人无法或不容易对职业经理人行为进行监督,造成他们的行为有时违背企业战略目标。

(2)素质不高。复杂多变、网络化、全球化是企业面临的新市场竞争环境,动态适应新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致使出现了一批市场适应能力差,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差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曾经具备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以应付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3)价值理念不纯。职业经理人需具备对职业忠诚、对企业忠心、重信誉、守契约的人格素质。然而,目前有一部分职业经理人在处理自身与各种外部关系时,缺乏非自我利益不能动的意识。

3.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

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指从企业战略出发,以赢得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为目标,以战略的高度对职业经理人的获得、激励、绩效评估等活动,以及职业经理人同其它利益相关群体关系进行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的管理,它属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范畴。本文从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委托-关系的管理和同其它利益相关群体的博弈管理建立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模型初探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有利于迎接全球化竞争,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最终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3.1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性获得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指职业经理的招聘、甄选等活动同企业发展战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目的是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以资源基础的企业理论认为资源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决定性资源、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是重要载体,具有稀有性、不易流动性、排他性的特征。职业经理人的招募和甄选决策对于企业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及竞争能力至关重要,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重要保证之一。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外部招募如“猎头”公司,网络等或内部招募如内部晋升来实现。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主要表现在招募和甄选决策过程中:

(1)依企业发展战略制定职业经理人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

(2)综合考虑应聘者的人力素质与人格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如忠诚度,

(3)动态的调整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以确保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符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

3.2职业经理人与出资人委托-关系的管理职业经理人具有自利性、风险规避、隐性信息、隐性行动等特征,这些特征造成了出资人对其行为监督变得非常困难且监督成本很非常高,造成职业经理人行为有时偏离企业战略目标。因此,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建立优化委托-契约(Principle-AgencyContract)对激励职业经理人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工作积极性,防止“偷懒”现象变得非常重要。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的委托-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激励问题,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满足职业经理人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职业经理人激励方式主要表现为:

(1)职业生涯激励。出资人为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例如,同职业经理人达成长期雇佣默契来增强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解决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等问题。另外,出资人可以通过开始时支付职业经理人低于其所值的工资,在工作的末期支付高于其所值的工资即用工资后置方式(DelayedPayment)来激励其行为的长期性。

(2)显性激励同隐性激励相结合。显性激励如货币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解决职业经理人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这就要求出资人应结合隐性激励如企业外部市场(包括产品市场、经理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法律激励约束和社会激励约束解决委托-问题(Principle-AgencyProblem)和职业经理人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

3.3职业经理人与利益相关群体的博弈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满足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是现代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广义地讲,公司治理就是指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制度就是一种博弈(Game),也就是企业利益相关群体依据博弈规则(GameRule)在博弈过程中无休止的摩擦、冲突、平衡,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动态的均衡。职业经理人同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博弈管理对优化企业治理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出资人根据企业治理结构类型授权给职业经理人。例如,企业治理是管理型企业(约翰•庞德(2001)认为把权力集中于管理层或经理层的治理称为管理型企业ManagedCorporation),职业经理人将被授予更大的经营管理决策权;反之,治理型企业(约翰•庞德(2001)认为各种利益群体共同分享权力并形成均衡的治理称为治理型公司GovernedCorporation),员工将被授予较大的权力;再次,职业经理人进一步同员工建立优化委托-关系来激励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职业经理人通过理智的沟通和行动,以极大说服力表达对员工的真挚感情,增强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帮助员工发展自我,激励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职业经理人通过实施企业管理提供高质量低价位的产品,同时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不断满足客户和社区的需要。因此,通过利益相关群体的动态均衡满足经理人的需要,同时也满足其它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主要包括上述几点。另外,职业经理人的绩效评估、遣散和保留、与出资人冲突的解决等也属于其管理范畴。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对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

有利于迎接全球化竞争知识经济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全球化发展。企业能否以全球的眼光来开发信息、知识、技术资源;能否有效整合、利用全球市场与资源来参与全球化竞争是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取和留住合格、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有利于企业动态的适应目前信息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新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企业以全球的视角正确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目标,有利于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赢得竞争优势。

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要取得成功、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在满足出资者需要的同时,注意满足其它利益相关群体如顾客,员工、供应商、社区等的需要。如何满足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充当企业经营者或控制者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群体,其主要表现为:

(1)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忠于自己的职业,对企业忠心耿耿,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与员工建立优化委托-关系,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注重建立和维护企业自身的形象,同时也注重社区环境的保护,努力为社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4)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善于战略管理,制造出质量高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要。

有利于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高绩效工作系统是指人力资源及其能力、新技术及其采用机会、高绩效的工作结构能够促使雇员与技术产生相互作用的企业政策之间的相互链接。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大小。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现实虚拟、专家系统以及国际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为企业提供了竞争的利器。新技术不仅使得企业能够向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且有利于企业建立高绩效的管理平台。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性管理有利于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的组织者、契约者、推动者、竞争者、变革者、价值创造者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新技术开发利用能力。他们愿意接受新知识,善于有效整合利用全球市场和资源,积极建立企业自身的信息库或智囊团,这将有利于企业创造一个高绩效的工作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格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

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美]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0

[4]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第8篇: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建设;创新;结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24―01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是关键的环节,文化创新日益成为全新的理念,促进企业形成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1市场竞争呼唤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精神和管理思想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在实践中不断注入崭新思维和创新行动,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1.1面对经济转型,需要创新文化理念

市场经济对企业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以及职工的价值观念等产生着深刻的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革命性的。企业文化建设要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企业面临的具体实际进行创新。实践证明:企业面向市场经济的竞争,就必须创造一种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氛围,必须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必须进行文化灵魂的再造。在科技进步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转型的面临的压力,文化的冲突与包容,企业凝聚力的形成,文化创新是十分关键的。

1.2面对多元化经济,需要创新组织载体

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指在国企改革中通过改制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国有企业。第二类是合资、合作经营的各种企业,按照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进行管理。第三类是指非公有制的民营企业。经济成份多元化,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特点是对外的差异性。企业文化只有强烈支持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才有生命力。所以成功的企业文化必然既充满着浓厚的市场色彩,又具有鲜明的行业个性。

1.3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创新管理机制和推进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和价值观体现。市场竞争的加剧,更突显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外国企业文化的有益经验,把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通过文化融合和管理体制的创新,以理性、制度和规范来重塑我国的企业的管理模式。

2推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与文化培育有效结合的措施

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对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起着凝聚、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也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如何创新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培育的与经营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2.1更新文化理念,创新文化思维

创新的前提是观念的创新。纵观历史,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观念的创新为开篇,总是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企业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创新,要树立经营与文化并重的理念,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将经营发展战略与创新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牵引和支撑,把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作为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企业经营者要有一种“创新立企”、“创新兴企”的共识,一方面关注企业文化和社会先进文化的同步,使企业文化体现先进的社会文化,吸收先进的社会文化的精华,达到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推动企业文化培育与经营发展战略有效结合。企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只有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企业的发展才插上了软资源和硬资源两个翅膀,才具备了崭新的动力。

2.2突出企业特点,体现文化特色

创新的基本要求是特色,是差异性。目前国内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经营性质的企业在文化创新实践中越来越聚焦于创新,注重发挥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方面的功能。但企业文化建设趋同化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把握企业经营特点,发掘企业特色文化,彰显企业个性,以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生命力。同时,在打造企业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要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努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融先进文化一身的企业文化。所以,要建立一种基于自身管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既突出企业特色,又把社会先进的文化理念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效结合。

2.3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员工素质

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同感,凝聚力和企业文化创新积极性,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为此,企业要确立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战略,把铸造终身学习的组织就成为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目标,形成一种“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的文化氛围。企业要制订鼓励学习措施,激励创新的方法,这样,打造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未来前景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机结合,是文化与经济的大融合。为了使企业组织的经营更有效率,需要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现,需要团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需要在企业经营目标下形成学习和知识创造的共享意识和自觉行动。

第9篇: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内容论文摘要:本文认为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要有自己的的发展模式。21世纪,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进入发展、完善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将会出现一个竞争激烈、管理完善、服务理念提升的时期。对石化行业的物业管理来说,质量理念和品牌理念的角逐、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格局的形成、高新技术的应用、消费观念的更新,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从服务观念到服务方式,从经营理念到市场定位,都要作出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国内物业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物业管理市场容量不断扩展的机遇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平台,才能获得市场。 论文关键词:改革尝试 良性发展 精干高效 以人为本 根深蒂固 资源配置 环境意识 规模效益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管辖的油田、炼油化工企业属于典型的独立工矿企业,由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和生产的特点所决定,承担着沉重的社会负担。炼油化工企业多建在远离城市的郊区,生活区往往自成体系,石油企业由于油区分布广,居民区分散建设,没有城市依托,企业不得不建设自我封闭、包罗万象的社会服务系统。到2000年底,石化集团社会服务系统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0多亿元,从业人员20余万人。物业系统是社会服务部分的主要内容,拥有居住面积4300多万平方米,住宅总数超过66万套,各类物业公用基础设施和文体娱乐活动设施等超过4万个,资产原值超过20亿元。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人员达到近8万人。 1998年经国务院决策,石油和石化两大行业进行了重组,实现了上、中、下游业务一体化经营。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寻求更大发展,1999年开始,石化集团对内部业务和资产进行了重组。将核心业务中的优良资产从集团公司剥离出来,改制成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10月在纽约、伦敦、香港三地成功上市。占从业人员60%的非核心业务和大量的不良资产作为存续企业留在了母体,主要包括专业化施工、生产后勤辅助、多种经营和社会服务四部分。在过渡期,对存续企业实行关联交易、限额亏损、定额补贴的经营管理政策。社会服务部分的改革目标是将来与企业分离,在条件成熟时最终移交政府、回归社会。国家关于企业办社会的指导方针和企业体制的重大变化对物业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像石油石化这样缺乏城市依托的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对策?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石化集团物业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伴随着石化集团重组改革的进程,作为社会服务部分重要内容的物业管理系统也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是形成了专业化的物业管理队伍。按照石化集团重组改制的总体要求,企业办社会部分的人员、资产从原来的主营生产单位分离出来,组建了专门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例如,在油田企业管理层设有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分片设立若干社区管理中心(二级单位),下设物业管理公司或物业管理站,负责居民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物业管理的覆盖面大大拓宽。目前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涉及的内容包括房屋的维修、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管理,小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治安、环卫、绿化、交通、消防管理,向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康乐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等。三是按照关联交易的原则物业公司形成了新的经营运行机制。物业管理公司做到了经费来源规范、成本明晰、费用开支透明。物业管理费支付结算实行业主(即主营单位)与服务方(即物业管理公司、站)共同签认制度。物业管理单位实行了独立核算,实行以满意率指标为主的综合考核。四是形成了合理的服务定价机制。定价是业主和委托服务方关注的焦点。为了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精神,服务价格确定的原则是;有国家定价的按国家规定的价格执行,无国家定价的按市场价格执行,既无国家定价又无市场定价的按照实际成本 合理利润定价,以上情况都不适用的通过双方协商定价。 物业管理改革的实践证明,对独立工矿企业的居民小区实行物业管理,得到了主营单位和广大居民的支持拥护,总体效果是好的。一是矿区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居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广大职工更加安居乐业。二是矿区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状态,为居住小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物业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了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了矿区城市化的进程。三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部级、省级和城市文明居住小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