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工作计划范文

民族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民族工作计划

第1篇:民族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2009年中心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工作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精神文明建设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为依据,按照乌鲁木齐市创建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和自治区第二十四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总体安排部署,大力开展、踊跃参与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呵护和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坚决反对和打击民族分裂、非法宗教和恐怖势力,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使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工作在贯彻“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总体目标的大局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主要任务:

2009年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和贯彻“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总体要求,巩固成绩、创新途径、求真务实、生动活泼,推动中心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工作健康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1 2 3 1、认真计划安排和筹措经费继续做好春节、“八?一"期间的拥军优属工作,主动慰问部队官兵和本单位军属(残)家庭,传达和体现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为他们排忧解难;继续与新疆军区军犬训练大队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积极组织各种文体联谊活动、公益活动,国防教育,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技、智力拥军活动,把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工作作为教职工参与乌鲁木齐市创建和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的实际行动,作为接受国防教育,支持国防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祖国繁荣的神圣义务和责任。

2、民族团结工作要在中心党委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教育,特别是通过今年五月自治区第24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不断强化和提高各民族教职工“维护民族团结、珍惜新疆稳定”的大局意识,深入贯彻“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稳定社会的大局意识变为中心各民族教职工的共同心愿和自觉行动。同时,还要以开展民族团结大院创建活动为载体,培育和涌现出更多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和先进模范,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光添彩。

三、几点要求

1、拥军优属、民族团结工作关系到军队建设和国家稳定的大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关系到全市各族人民的政治责任和政治荣誉,特别是今年7月乌鲁木齐市要接受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的部级考核验收,全市人民的政治荣誉事关大事大局,中心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工作只能做的更好,绝不能有任何削弱和闪失。中心党委(支部)和各科室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和关心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工作,积极组织、配合和参与各种创建活动,确保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

1 2 3 2、要把拥军优属和民族团结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安排,利用元旦、春节、“八一”建军节和第2 4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等时机,以板报、横幅、宣传橱窗,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军民和民族团结座谈会,走访慰问、扶贫帮困等多种形式与内容为载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宣传教育氛围,增强教职工拥军优属、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维护军政军民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真正在教职工中形成尊重、爱护、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呵护、关爱、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风尚。

3、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落实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提倡少数民族和汉族教职工互相学习和使用语言,尊重、关心和爱护少数民族教职工的风俗习惯和,积极开展为少数民族困难教职工送温暖、办好事、做实事,这是我们党委(支部)和各级领导重要责任和义务。

4、要检查和落实好、残、烈军人(军属)各项优抚法规和政策,妥善安置和解决好干部、退伍士兵、军属的实际问题,在工作、住房、福利、家属就业和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给予关照和倾斜。

5、要利用中心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智力、科技拥军活动,主动为部队官兵提供方便。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办事处、居委会组织的拥军优属、扶贫帮困工作,认真做好每年的征兵宣传教育。

6、要继续做好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工作各种文件资料、图片的收集整理和立卷归档。

第2篇:民族工作计划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单吊一索男白板”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政协民族宗教法制委员会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百色市政协民族宗教法制委员会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参政议政。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围绕中心,扎实开展政治协商

依照《百色市政协2020年度协商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本委今年承担常委会安排的“协同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界别协商任务。为做好课题调研及协商工作,本委制定了详细的协商调研方案,常委会成立了由黄建平副主席担任组长的专题调研组,邀请本委相关委员及专家学者参与调研协商活动,在协商调研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集思广益,注重实效。从7月上旬至8月中旬,调研组先后到本市平果市、田东县、靖西市、凌云县、乐业县、右江区等县(市、区)开展调研活动,深入项目现场实地考察,听取相关部门介绍工作情况,召开座谈会进行研究探讨,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对我市协同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组专程赴区内来宾、贵港等市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进行专题考察,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的创新做法和先进工作经验。8月下旬,调研组认真组织起草《百色市协同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调研报告》,向相关委员和专家学者征求修改意见建议。8月27日,市政协组织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听取相关职能部门作情况介绍,调研组通报外出学习考察和在本市开展调研的情况,并就调研报告作了详细说明,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充分的协商沟通,达成共识。会后,调研组进一步修改完善专题调研报告,呈报市委作决策参考,得到了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彭晓春“转相关部门借鉴”的批示;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黄智宇批示“请检察院将报告所列问题分别对应部门列明并初步对接,提出具体解决路径,我再召集开一个协调会”。

年内,本委还配合提案委开展“落实民族政策,助推协同发展”界别协商工作。常委会成立了由市政协韦晓东副主席担任组长的专题调研组,于5月至9月间先后在市内及区内外开展专题调研及学习考察活动。通过市内实地走访询问、现场听取介绍及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我市在落实民族政策,助推协同发展方面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赴区内的河池市、柳州市、南宁市及区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等地考察和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形成《落实民族政策助推协同发展专题调研报告》,探索推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为做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各项创建工作,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和谐、边境安宁稳固建言献策。

(二)聚焦热点,努力推进民主监督

一是以提案督办为抓手,履行监督职责。依照常委会的统一安排,今年本委领衔督办市四届政协六次会议第63号提案《关于加大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力度的建议》。11月下旬,本委制定了重点提案督办工作方案,按照“领导重视、责任明确,程序规范、工作到位,注重实效、委员满意”的原则,在承办单位办结并书面答复之后,组织邀请提案委员及承办单位深入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征求意见建议,实地召开提案督办座谈会,由提案人对提案事项及原由作说明,承办单位就提案办理及问题处理情况作介绍和答复,面对面交流沟通、充分协商、达成共识,提案委员对该提案的办理过程表示满意。年内,专委会还协助做好分管副主席领衔督办的市四届政协六次会议第129号重点提案《关于在易地扶贫安置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提案》的联络服务工作,确保督办工作高质量完成。二是落实特约监督员制度。积极组织专委会委员和界别委员担任执法部门工作监督员,及时掌握社会法制建设情况,对执法、司法活动进行民主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三)服务大局,积极建言参政议政

今年市四届政协六次会议期间,组织少数民族和宗教界委员共提出提案15件;本委向大会提出的《关于在易地扶贫安置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提案》被列为市四届政协六次会议重点提案,得到承办单位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办理,在草拟《百色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方案》中,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易地扶贫安置点作为创建活动“十进”亮点工作之一,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并下发实施。

7月中旬,受自治区政协委托,本委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专题协同调研活动,邀请市民宗委、发改委、沿边管委会、发展研究中心等市直部门和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凌云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县、靖西市、德保县、那坡县等边境县共同开展调研工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梳理分析,起草上报《百色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协同调研报告》,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我市的调研任务。

(四)深化学习,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夯实履职基础。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夯实开展政协民族宗教法制工作的理论根基。二是积极服务委员履职。为界别委员开展“五个一”履职活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坚持走访委员制度,了解委员履职情况,征求工作意见建议。三是切实加强联谊沟通。加强与市委政法委、市信访局、市民宗委等部门的联络沟通,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协助相关部门妥善处置突出问题;做好区内外政协到我市考察学习的接待陪同和联谊交流工作。四是增进机关团结协作。积极参与“领导班子建设巩固提升年”、“书香政协?香飘红城”及机关党建等工作,加强与市政协各委室的团结协作,积极协助办公室做好会议服务和机关管理工作,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年来,百色市政协民族宗教法制委员会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工作创新不足、深入基层了解反映社情民意不够等,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改进。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中央及自治区党委、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密切联系专委实际,以先进的思想引领工作。

(二)继续围绕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等工作大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开展政治协商活动,高质量完成所承担的常委会协商课题。

(三)继续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推进法制建设、维护民族团结、改善社会民生中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扎实做好重点提案督办工作。

(四)继续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活动,开展专题调研,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第3篇:民族工作计划范文

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紧密联系民族宗教工作实际,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理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思路,着力解决民族宗教领域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举措,推动民族宗教工作深入开展。

(二)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去年,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民族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保证。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大力宣传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进步、和谐的民族关系。”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加大宣传力度,坚决贯彻执行。

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继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大力推进“和谐民族乡、村”、“和谐民族社区”创建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会同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以庆祝新中国成立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展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适时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个人,在全社会营造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要大张旗鼓地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动〔〕33号文件、政办〔〕40号、合政办〔〕77号文件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要深入贯彻党的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完善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库,提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探索资金使用的新方式,争取效果最大化。进一步完善民委委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充分调动各民委委员单位的积极性,形成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合唱”。继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重点要将合政办[]77号文件规定的各种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促进民族乡、村经济较快发展,使全市少数民族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尽快赶上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3.统筹发展民族乡村社会事业,切实改善民生。

要加强协调,争取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下的民族工作社会化格局,统筹发展民族乡、村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

4.积极探索新办法,进一步加强城市民族工作。

要结合创建全国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先进城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机制。

(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着力维护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1.加强工作网络建设,打牢宗教工作基础。进一步落实全市宗教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强县区民族宗教工作机构和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信教群众工作。要尊重和保护信教群众的自由,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要引导信教群众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坚持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要引导和支持信教群众积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

3.广泛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宗教界营造积极健康、崇尚和谐的氛围,形成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向善的机制。

4.深入贯彻两个《条例》,依法加强管理。

5.加强宗教团体建设,推动各宗教团体搞好自身管理。

(四)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1.加强调研,创新方法。在调研的基础上,要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新方法,以此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民族宗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4篇:民族工作计划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保障。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始终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纳入全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认真谋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挥各级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加强与各级统战部门、民族事务部门、人社、教育、财政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党委牵头、部门主抓、多层管理、逐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认真执行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经常研究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及时掌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近年来,内蒙古先后制定出台了《内蒙古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事业规划(2013-2017年)》等文件,明确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推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面向“十三五”,在《内蒙古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中,又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进行了明确部署,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提供了根本保障。与此同时,我区还积极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制度。制定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定期报告制度,每年年底总结全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情况。制定考核评价制度,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综合评价,督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制定检查通报制度,党委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定期检查、经常督查、年度考核及重点督办等方式,对全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各项政策法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促检查,及时了解工作进展,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教育优先,抓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基础建设。我区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中高度重视源头建设和基础建设,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从学生抓起,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已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为拓宽干部来源,推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截至2015年底,全区有少数民族学校882所,其中小学、普通中学、职业高中、幼儿园分别占35.71%、20.74%、2.49%和41.04%。在民族基础教育方面,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率先对蒙语授课学生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免费教育,并给予学生生活补助,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大力推行“两主一公”(以寄宿制、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办学模式,优先在民族中小学实施“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全面改善了少数民族学生就学条件;大力实施蒙汉双语教学。截至2015年底,全区有少数民族在校生102.83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28.08%,超过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在重视发展民族基础教育,为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发展夯实基础的同时,充分发挥民族高等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区内高校建立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双语教学,推动蒙汉文化交融互动的同时,培养了一批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双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复合型干部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加大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办学力度,继续坚持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优惠政策,使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人数逐年增加,拓宽了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选用机制。我区在选拔任用工作中,给予少数民族干部适当的倾斜政策,多渠道、多层面搭建平台,形成了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脱颖而出的选用机制。据统计,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达6.6万人,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32.02%,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在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考录工作中,按照《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对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给予适当加分。部分党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蒙汉兼通职位,用于少数民族考生报考,一些岗位明确规定蒙古族考生可用蒙语进行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少数民族考生的录用比例。针对蒙语授课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特殊困难,优先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积极开发适合蒙语授课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岗位,在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每年从录用计划总数中划定不低于15%的岗位用于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国有企业招录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蒙古语授课大中专毕业生。积极拓宽少数民族干部来源的同时,内蒙古还注重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建立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制度,跟踪培养、动态管理,对经过锻炼和考验,比较成熟的后备人选,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根据全区领导班子建设近远期需求,把少数民族干部作为重点,对全区厅、处级后备干部队伍结构、比例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按照结构合理、梯次配备的要求,对盟市厅局后备干部、旗县党政正职后备干部进行调整,确保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后继有人。

四、加强培养锻炼,提高能力增强素质。我区始终把提高少数民族干部能力和素质作为管根本、利长远的大事,多措并举,助力少数民族干部茁壮成长。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民族院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培训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的深度合作,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进修班及研讨班等措施,切实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满足少数民族干部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启动实施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启动少数民族党政干部培养计划、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计划、优秀民族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草原英才”工程、十大“百人计划”、“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等重大工程,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给予了重点倾斜,为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发展搭建了平台。

第5篇:民族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肯定性行动计划;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5-0091-05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多族群国家,除主导性族群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族群(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之外,还包括非洲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土著人(包括印第安人、阿拉斯加人、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等)、西班牙裔美国人、爱尔兰裔美国人、意大利裔美国人和犹太裔美国人等族群。这些族群可以统称为美国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群体在美国社会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在就业、教育等领域中经常受到歧视。经过长期斗争,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少数民族在“肯定性行动计划”(affirmative action programs)的帮助下,各方面的权益逐渐得到一定保障。

一、“肯定性行动计划”在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领域的兴衰

1.“肯定性行动计划”产生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内种族歧视问题已经成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外关系的最大负担。”由此引起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运动风起云涌,争取平等自由权利的运动如火如荼,迫使美国国会1964年通过了《民权法》,从法律上承认黑人等弱势群体的公民权利。“肯定性行动计划”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是联邦政府推出的一项旨在维护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利益为目标的政策。

该政策在美国现代族群关系史中是最重要、影响力最深远的种族和族群政策。作为反歧视的一种方法,自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的“肯定性行动”一直是美国政府必须面对的一项基本民权政策,也是国会立法及最高法院的民权案件中常涉及的一个题目。主要在教育、就业、政府合同承包及住房等领域内实施。在民权运动浪潮推动下,联邦政府为消除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而推出了多达167条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保障少数民族的公民权利。“肯定性行动计划”“不仅是寻求权利和理论的平等,而且要寻求事实和结果的平等。”它不是单纯为了结束歧视,为了给历史上或现实中被否定了机会的,或为预防将来重新出现的歧视某类人中合格的个人提供机会。

1961年3月,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签发了第10925号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10925),首次使用了“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一词。该命令要求“合同商不得因种族、肤色、信仰或所来自国家而对任何雇员或求职者进行歧视。合同商要采取‘肯定性行动’以确保求职者得以受雇,雇员在受雇期间受到公平待遇。”为此还成立了“总统平等雇用机会委员会”(President's Committee on Equal EmploymentOpportunity,简称PCEEO),1964年的《民权法》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命令的精神,要求结束种族隔离,消除种族歧视,并为“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案第7条规定:禁止任何私人雇主、公私立教育机构、劳工组织或劳工管理培训计划,以个人的种族、肤色、信仰或民族血统为由对其进行歧视,禁止歧视的范围包括招聘、甄选、分配工作、调动、解雇、晋升、薪俸、病假、医疗保险、退休及退休金等方面。1965年9月,林登・约翰逊总统签署了著名的11246号行政命令:《平等的雇用机会》(Executive Order 11246-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这个命令是“肯定性行动计划”形成的关键文本。它规定:“承包商不因种族、肤色、宗教、性别、国籍而歧视任何雇员或就业申请。承包商将采取积极行动,不分种族、肤色、宗教、性别或民族起源,确保申请人受雇,并保证员工的就业待遇。”该命令后来经过多次修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67年的11375号行政命令,它禁止联邦政府和联邦承包商在就业方面对少数民族进行歧视。

2.“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联邦政府对“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实施持积极态度,做出了大量的实际行动。劳工部联邦合同管理办公室(Office of Federal Contract Compfiance Programs,简称OFCCP)代替PCEEO成为美国总统授权负责落实11246号行政命令的主管部门。OFCCP先后多次11246号行政命令的具体实施条例。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肯定性行动计划”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如:1972年,OFCCP与卫生、教育和福利部合作颁布了11246号行政命令的高等教育实施条例,在高等教育的招生、就业等领域实施肯定性行动计划,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高等教育权和平等就业权。再如:1980年,卡特颁发的12232号行政命令规定,教育部长为每个局设立年度指标,增强传统的黑人学院和大学参与联邦主持项目的能力。1981年9月,里根颁发的12320号行政命令对该行政命令进行了修订。其中规定:为使传统的黑人学院和大学在联邦资助项目中的参与度明显增强,教育部长每年要监督、协调、开发一个联邦计划项目。

3.“肯定性行动计划”的衰败

20世纪70年代以来,白人学生以“反向歧视”的理由,控告高校实施“肯定性行动计划”的控诉逐渐增多。首先发难的是马克・德夫尼斯诉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案。马克・德夫尼斯连续两年申请进入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学习,未获得录取。1970年,他以华盛顿大学对少数民族实行“不严格的录取标准”(less exacting standards)违反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为由,将该大学到了地方法院。1971年,地方法院判决华盛顿大学败诉,德夫尼斯如愿进入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学习。1974年,法学院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但联邦法院认为德夫尼斯即将毕业,审理这种“问题已过时”的案子毫无意义,回避司法判决。实际上,之所以回避判决,是因为大法官们遇到了两难选择,一方面要维护宪法第14条修正案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不能违反11246号行政命令。

“肯定性行动计划”与宪法第14条修正案相抵触的情况,还给另一位大法官带来了挠头的案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为了维护历史上对少数民族的不公正待遇,决定从1973年起实行特殊招生计划(the special admission),为少数民族预留招生名额。令校方意外的是,这项招生政策引发了全美瞩目的诉讼大案――“加州大学校务委员会诉巴蒂案”(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Bakke)1973年和1974年,越战退伍军人、白人阿兰・巴蒂两次以“弱势申请者”名义申请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均被拒绝。巴蒂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诉,称该学院的特殊招生计划以种族为由将他拒之门外。违反了宪法第14条修正案。在困难的判决面前,大法官运用了“双重判决”(DoubleDecision)巧妙地解决了两难判决问题。判决戴维斯分校招生政策违反联邦宪法的平等保护条款,同时还判决肯定性行动计划不一定违宪,州立大学(虽然不能公开地预留名额)可以适当地将种族和民族背景作为录取学生的附加因素,以达到学生群体的多元化。之后,“多元化”成为对少数民族照顾的理由。由于部分少数族群成员仍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与主流群体相距甚远,进而造成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族群成分过于单一化,为此带来了诸多问题,为了保持多元性,适当地考虑种族或族群因素仍旧很有必要。当然,强调“多元化”不过是权宜之计,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也不可能解决族群之间不平等的根本问题。

相对于预留名额的特殊招生计划而言,哈佛大学对少数民族实施照顾的“加分政策”(race-plus)较为隐秘,不易引起白人的抵制情绪。后来的实践证明,种族加分政策保证了哈佛大学的少数民族人数比例。1979年,联邦政府的指导性文件指出,尽管为少数民族预留名额是违反宪法的,但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追求数字目标(numberial goal)来达到学生主体种族多元化的目的。”

巴蒂案的双重判决对“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判决词中对“配额”和“种族”的区分,被后人称为“巴蒂案中的骑墙行为”。判决要求,在不为少数民族预留名额的前提下。“种族”照顾可以被视为是招生的加分因素,以利于确立一个有教育益处的多元的学生群体和学校社区。这个案件的支持者们在招生中回避“配额制”,而采用更隐蔽的方式来使少数民族的招生人数达到一定比例。这一判决为“肯定性行动计划”在美国公立高校中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白人“反向歧视”(指从歧视少数民族变成了歧视白人)呼声的高涨。政府和高校对“肯定性行动计划”的态度逐渐转向了不积极,一些州最终走向了废止。“肯定性行动计划”在美国正迅速改变。1996年11月,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了209号方案(全称是“加利福尼亚民权运动”),宣布该州的公共就业、公共教育以及公共合同领域取消对少数民族和妇女的肯定性行动政策。“肯定性行动计划”在该州被迫结束。同年,美国第五巡回上诉法院对得克萨斯州霍普伍德诉讼案裁决,禁止该州的公立大学在招生和财政资助时考虑种族因素。同时,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也给“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实施划上了句号。后来,华盛顿州、科罗拉多州、马里兰州、密西根州、俄勒冈州等也先后通过法案或制定政策,限制大学在招生、财政资助和雇佣方面继续实施“肯定性行动计划”。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美国经济长期不景气,导致黑人失业率增加。这使得黑人不断地把不满情绪发泄到其他少数民族和白人身上,影响了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在“肯定性行动计划”实施40多年的时间里,它经历过两次重大变化,先是从维护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权走向补偿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权,继而又从补偿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权走向维护所有族群的平等的高等教育权。“肯定性行动计划”最初是为了消除长期存在的对黑人和妇女的歧视,使资历或业绩与白人男性相同的黑人和妇女能够得到同样的工作和学习机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黑人等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等原因,根本没有能力与白人进行平等竞争。因此,该计划逐渐变成了补偿性的行动计划,在高等教育升学等领域给予少数民族以某些优待和照顾,补偿少数民族在竞争能力上的不足。这种补偿实施不长时间后,由于补偿的方式不恰当(比如为少数民族预留招生名额),也因为某些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地位的快速提高(如从7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亚裔美国人就业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的迅速提高,该群体在社会经济地位上不但不逊于白人,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超越了后者)等原因,“肯定性行动计划”遭到白人的强烈反对,以至于很多州取消了这项行动计划。

二、加强基础教育平等权方面的立法是解决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平等权的根本保障

“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政策本身只能算作是美国政府针对民族间存在的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巨大差距所开出的“治标不治本”的过渡性药方。它将目标定位在成年人身上,使得民族不平等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约翰逊总统在霍华德大学的一段讲话对此作了形象的比喻:“你不能把一个多年被铁链锁住脚的人释放。把他带到比赛起跑线上,然后说:‘你可以自由地与别人竞争了’,而且仍自信你做得完全公平。”笔者在这里想说的是关于“起跑线”的问题。“肯定性行动计划”的目标群体是那些高中毕业程度以上或者已经具备工作能力的成年少数民族成员,事实上,这些青年和成年人在到达“起跑线”之前,已经接受了若干年的初级和中级教育。因此可以说。真正造成族群间差别的“起跑线”不是在申请进入高校阶段,而应该在学前教育、小学和中学教育阶段。正是因为在这些阶段的民族差距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才导致了“肯定性行动计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间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距。“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困境在于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尚未明显缩小之前,定位于高等教育入学申请者或其他成年人水平上,最终必将会逐步发展到白人再也无法容忍而政府又找不到可行性替代方案的境地。从该政策的历史发展进程看来,它缺乏牢固的基础教育支撑这个缺陷已日益明显,进而导致其陷入无论如何修订都难以平衡各民族间的矛盾这样的窘境。因此,要想根本解决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问题,在加强基础教育平等权立法上多下功夫,要比只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补偿行动重要得多。

三、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启示

1.深思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产生的负面影响和问题

首先,“肯定性行动计划”发展到现在,对曾经受益的部分少数民族成员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其实,真正实现民族平等,扶持和加强中国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才是实现其高等教育平等权的最佳途径。其次,深思是否应该用政策来干预民族之间的高等教育不平等问题。对于优惠政策的实施,马戎教授分析得十分透彻:“在优惠政策实行了一段时期(一代或两代或30-50年)之后,优惠政策的实施逐渐引发一种政策设计者始料不及的局面:被优惠族群(即原来的劣势族群)的第二代、第三代逐渐把这些‘优惠政策’看做是本族群当然的‘既得利益’,因而感激之情渐渐淡化;同时在这些‘优惠政策’实施中被排斥的族群(即原来的优势族群)的第二代、第三代则逐渐开始对自己居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感到愤愤不平,认为自己受到歧视并成为实质上的‘劣势族群’。新的潜在的族群矛盾会在这种气氛中酝酿产生,社会上的族群关系进入优惠政策推行中的第二阶段即政策调整期。一般情况下,二代至三代的时间尚不足以完全改变‘优势族群’和‘劣势族群’双方原来的结构性差异,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差距,在局部地区(如城镇)这些差距可能基本消除。这时,族群优惠政策的正面作用(即对原劣势族群成员进行扶助)的效果将逐步减弱,而其负面作用(即激发原优势族群成员的不满情绪)将逐步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府就需要考虑调整政策,逐步缩小对少数族群的优惠幅度,最终引导全社会进入族群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彻底取消族群优惠,实现族群之间的完全平等。”美国照顾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权的“肯定性行动计划”,由于最初方式不恰当,而遭到部分白人的强烈反对,引起大量诉讼。

因此,在考虑是否使用优惠政策以及把握优惠政策的尺度来调控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平等这一问题时,应采用汉族人能够接受的方式,照顾中国的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是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6篇:民族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散居少数民族;城市民族办事处;权益保障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32-02

虽然中央以及地方立法对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护做了较为充分的规定,但笔者在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陈州街回民办事处调研期间却发现,仍需进一步加强民族政策的落实工作。

一、陈州办事处概况

周口市川汇区陈州街回族办事处,地处沙河南岸、城区中部,西起中州路,东至八一路,南至漯阜铁路,北邻滨河路。总面积2.34平方千米,下辖10个社区居委会,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 728,占总人口的13.5%,是城区少数民族群众主要聚居地之一。其辖区内的悦来社区、陈州社区、宁庄社区为回族社区,均处于市区黄金地段。2000年周口地区撤地划市之前(撤销周口地区,建制周口市,原周口市下辖川汇区),陈州回族办事处辖区以上述三个社区为主,名副其实的回族办事处。撤地划市之后,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陈州办事处管辖扩大,回族人口在社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急剧降低。在此之前,地方领导曾设想将陈州办事处申报为民族乡(镇),但由于撤地划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办事处内回族人口达不到总人口30%的硬性标准而放弃。由于不是民族乡(镇),因此无法申请河南省的众多民族专项发展资金,许多优惠政策也无法享受。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划的调整,地方领导有意弱化陈州办事处的民族特色,工作的开展趋于同质化,城市民族工作条例逐步流于形式。

二、民族工作的开展

根据《陈州办事处关于编报2012年财政预算的报告》(川陈字〔2011〕96号)反映情况,陈州办事处承担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维稳、城市管理及环卫、承办重大节日文艺演出等多项职责,而民族宗教工作则成为预算最少的方面,2012年度预算经费为2万元,仅占办事处全年开支的1.03%。其经费主要用于每年开斋节期间办事处赠予清真寺的贺礼以及与民促会和伊斯兰协会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

《陈州办事处2011年工作计划》中仅用寥寥数语概况了本年度的民族工作,该计划中提到:“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注重发展民族特色经济。经常性深入辖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化解民族矛盾,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陈州办事处2011年度工作总结》关于民族宗教指出,“一是及时发现化解矛盾,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一旦发现牵涉到有回族群众参与的矛盾纠纷,办事处做到第一时间介入、耐心细致工作、及时化解纠纷,把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避免把一般的民事纠纷发展为民族问题。二是做好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监管工作,杜绝违法宗教活动的介入。”概览该工作总结,并没有实质上的工作内容。以宁庄社区居委会为例,其工作内容包括主要为党建工作、综合治理、计生宣传、发放计生药具以及人口普查。而所谓的民族工作仅为由社区干部调节民族居民之间的纠纷。

根据了解,民族工作的真正重点在于维护辖区内居民的稳定。由于该辖区内居民世居此地,血缘关系浓厚,具有很强的抱团心理,一旦个体利益受损容易引发规模性的。

三、民族干部的配备

陈州办事处在干部的选拔有着自己一套不成文的程序,这也与之前干部管理有着很大联系。在公务员制度在基层实施之前,有一部分机关干部属于大中专毕业后分配回原籍工作,同时,乡镇机关广泛存在着“以工代干”“自收自支”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多为本辖区内居民,通过各种关系进入乡镇机关工作。随着公务员制度的贯彻实施,这些特殊身份存在的机关工作人员逐步解决了公务员或事业编制的身份。因此陈州办事处机关工作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为本辖区内的回族居民。由于缺乏干部流动交换机制,许多工作人员在办事处工作至退休,因此办事处的主要领导皆由本办事处内部产生,由于陈州办事处为回民聚居地,因此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办事处党组书记和办事处主任必须有一名为回族干部。该办事处回族干部的提拔路径明确:干事部门工作负责人办事处副职主任(或党组成员)正职主任办事处党组书记民宗局局长。

自从周口地区撤地划市之后,陈州办事处的行政区划重新调整管辖范围不限于回族聚居区,更多的是川汇区的城市中心地段,少数民族聚居所占比例急剧下降,民族工作逐步退为次要地位。新任领导有意对回族聚居区内实行旧城改造,利用其区位优势打造新的商业中心,也有意弱化了民族办事处的特点。种种原因交错下,长期以来办事处内部产生本办事处领导干部的规则被打破,办事处正职皆由区委任命。就普通工作人员来看,公务员制度施行后,办事处人员招聘纳入统一的公务员选任制度中,与本辖区居民没有太多联系,由于本辖区内公务员的招聘并没有对民族有特别要求,近些年来并没有民族干部入职,所以随着旧体制下入职的民族干部的退休,回族干部愈发稀少。截至目前,办事处36名编制工作人员仅有一名回族干部,为本办事处李副主任。由于在当下公务员选任的制度下,切断了办事处工作人员与本辖区内民族渊源,即使本辖区内毕业学生在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时候也不会考虑报考本辖区职位,本辖区虽然处于城市核心地区,但属于旧城区,公共设施、生活环境较差,对人才缺乏吸引力。李副主任认为,在民族干部培养上本地政府没有出台明文政策,很多都是依靠遵守多年的规则,易受领导个人意愿的左右。再加上公务员选拔的程序化,缺少对少数民族优惠以及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等多方面原因,李副主任无奈地表示,自己一直寻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民族工作仍是自己一人负责。

四、民族经济发展

回族人民在周口定居数百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状况很恶劣。新中国成立前,经济上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农村回民多为贫农、雇农、佃农,间有小商小贩或屠宰牛羊者,还能勉强维持生计。城镇回民90%以上的为小商小贩,以卖汤、卖馍、卖烧鸡以及其他小吃或宰屠牛羊为业,少部分以挖土打坯、抬轿、卖水度日,多处于半饥饿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周口市的回族经济才有了根本好转。陈州辖区的回族群众除继续经营传统小吃外,还逐步成立了街道企业。街道企业始于1950年,起初是城市一些闲散劳动力及家庭妇女在街道办起了各种类型的生产小组,一些有技术、有简陋设备的个体手工业者先后加入了街道生产社(组)。改革开放后,辉煌一时的街道经济并没有跟上市场变革的角度,迅速衰败。在街道企业解散后,其职工成为个体户,继续经营这些行业,如界牌街上现存的4家皮革门店皆为原皮革厂老职工自谋职业所成。

据调研情况,辖区内并没有大的产业经济,多为小商小贩、个体户,回族群众多从事于民族传统行业,如传统风味小吃、屠宰、制革等。办事处曾经修建回族饮食街,但终因区位问题而逐步被商贩弃用。

五、居民经济生活

由于陈州办事处辖区内的三个回族社区是回族聚居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同时作为老城区,其社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生活环境较差,辖区内居民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居民都会选择搬出该片区域。另外,由于辖区内思想守旧,人文环境较差,很多居民为了下一代的成长也纷纷搬离该区域。因此,区域内居民多为城市中收入中下群体。

在改革开放早期,由于当地居民就职于附近众多的街道企业,居民生活水平相对不错。但随着街道企业的破产,居民纷纷自谋生路,大多数从事传统行业,如饮食、屠宰、皮革。根据走访,辖区内居民,除退休职工、年纪较大居民,绝大多数青壮年有就业门路,据粗略估计40%居民为自己做生意,余下则为附近服务业吸收。以小摊贩为例,较大的业主每日收入在1 500~2 000元,早点商贩每日收入在200元左右。而外出打工的则多在辖区附近的商户工作,月收入1 500元左右。

根据办事处劳动保障所了解情况,上年失业登记不到100人,多为通过失业登记获取贷款,真正需要就业的仅有2名。虽然了100多条就业信息,其中不乏富士康等大型用工企业,但是本辖区内居民普遍不愿离家务工。

六、教育扶助

根据走访得知,回族群众对于子女教育是十分支持的,但由于辖区内回族居民多为小商贩,平时忙于生计,少有时间与子女交流接触更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其子女成长多处于放养状况。因此,回族群众子女受教育情况不太理想,很多青少年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便不愿继续上学,选择外出打工或帮助父母经营生计,除非家境优越,一般家长都会默认子女的选择而非强迫子女继续上学。

陈州办事处辖区内仅有回民小学一所,回族学生占80%以上。2011―2012学年,全校六个年级六个班级共计学生384人,根据2013年统计数据,在校学生滑落至300余人。而市区内的六一路小学共40个班级在校学生四千一百多人。学校规模小,生源愈来愈少,教育质量也得不到保障。据了解,学校师资力量多年未得到补充,辖区内居民但凡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其子女不会选择本校就读。学校并不为当地群众认可,学校教师工作态度渐为松弛,教育质量也逐年下降。

为扶助该学校,当地部门有一套不成文的照顾方式,即对回民小学毕业生中学入学选择不严格按照地域划分。按照地域划分原则,回民小学毕业生可选择的初中仅为第三初级中学,而第三初级中学在市区中学排名中较为靠后,因此,为照顾回民小学,教育部门要求临近中学分别接收一部分回民小学毕业生。

七、结语

根据调研情况总结起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立法方面,有关民族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涉及的比较少。即使有也多为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第二,法律落实方面,政府部分往往忽略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常常采取“一刀切”的工作方式。导致一些通用的规章制度在特殊的民俗文化背景下很难发挥作用。第三,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推进社会法治建设,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受到民俗观念的影响,法律知识匮乏,法律观念淡薄。这些对权利的行使,义务的承担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Z].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93-09-15.

[2]城市民族工作条例[Z].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93-09-15.

第7篇:民族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田园景观;移民安置;规划设计

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和居民点规划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农村移民迁建规划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广大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切实贯彻和落实开发性移民方针并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彰现民族区域特色,在毛尔盖水电站知木林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中,通过把生产安置与生活安置规划有机结合,在为移民创造一个实用、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促进移民安置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安置点概况

知木林移民安置点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知木林乡,小黑水河右岸,距黑水县城约40km,为黑水河毛尔盖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7个安置点之一。安置点场地沿小黑水河南北方向呈带状分布,南北长约570m,宽约150m,至省级风景名胜区―卡龙沟的渔卡公路从场地附近经过,交通较为便捷。根据规划,该安置点安置规模为160户519人,规划总用地面积65252.25m2,其中建设用地40702.81 m2,生产用地24549.44 m2。

2总体规划思路

2.1 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在规划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移民迁建为契机,充分考虑新址场地及周围山、水、交通等元素,按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总体规划布局思路,使规划安置区的区域性、特色性、时代性更为明显。

2.2 力求于完善功能设施。随着居民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载体的作用正日益突显。在规划过程中,结合安置区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规程规范,优化配置道路、给排水、供电、电信及有线电视、环卫等基础工程设施,通过对活动空间、交通流线、管网布设等功能设施方面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置,力求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

2.3 着眼于发展移民经济。移民安置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检验规划合理性的重要标准。规划中利用安置区与库区及著名的卡龙沟风景区的有利地理位置,以“居住―农田”作为一个整体出发点,通过生产与生活安置的有机融合,构筑出了“房前绿化、屋后为田”的空间系统,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形成了可览、可耕、可居的环境景观,使移民安置区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3规划设计手法

3.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充分考虑移民生产和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借鉴“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并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建筑与环境和谐、设施配套和居民便利使用和谐的复合功能空间,同时创造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充满空间活力的居住区。

3.2 独具匠心的空间组织。该安置点用地整体呈叶状,结合平面布局,以“叶脉”为主要空间设计理念贯穿平面布局,即以南北向的车行道构成“主脉”,东西向垂直“主脉”布设入户路,并在入户路两侧布置居住建筑形成“枝叶”,每排建筑后面为农田生产带;同时考虑到该安置点由知木林乡热里村3个组组合而成,为了保持各组结构的完整性及相对的独立性,通过道路的分隔及联系,在场地内由北向南依次布置三个居住组团,各组团以东西向的椭圆形或横向的"8"字形为主,依托场地形态,南北向依次展开。

3.3 古老质朴的文化传承。安置规划区为藏民族聚居区,有着浓郁而质朴的藏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当地居民处在一种原始、纯朴的自然状态,藏寨与高山雪峰相映成趣,错落有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建筑工艺精美,宗教色彩厚重。在规划设计中对藏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了充分理解并加以利用,根据当地藏族群众喜欢聚集活动的特点,在安置区规划设置了3个活动场所;根据当地藏族群众的,在安置区内预留了佛塔建设用地;同时在建筑形体方面采用传统藏式民居的石木结构,充分体现当地民族风格。

3.4 别具一格的景观构造。依托水体、山体,结合居民点布局及周围田园风光,规划形成以线串点、以点连面的布景方式,形成“青山环绕、绿树掩映”、富有特色的居民点的生态景观系统。即通过线状的滨河绿地和道路绿化串联点状的各组团绿地,通过道路绿化和宅前绿地的联系,将居民点内绿地与周边面状的生态林地和农田绿地有机结合,以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和景观要素的作用,形成富有特色的居民点的绿地景观系统。

4规划中应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通过对知木林移民安置点的规划设计实践,笔者认为田园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4.1 规划设计与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开发的基础上,我国水电移民开发建设当前正处于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在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安置区的区位优势、生产模式等因素,并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处理近期建设规划与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真正实现移民安置区又好又快发展。

4.2 空间组织与场地利用。田园景观居住区的规划是一项复合型的设计工作,它涉及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协调配合。在科学、合理的进行建筑布局、交通流线、管网布设、景观规划等居住空间方面布局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场地的实际条件,充分考虑整个场地的整体功能布局,化弊为利地处理和协调空间环境,将生产区与生活安置区有机结合,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环境最优化。

4.3 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由于水电建设工程项目特殊的地域性,目前大多处在欠发达地区,移民区现状经济及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落后,在迁建中通过现代设计手段,注入了很多现代设计元素,但广大移民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因此,在进行现代规划设计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并有机的加以体现和利用,形成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规划设计作品。

4.4 景观构造与自然环境。新开发打造安置区的景观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的大环境是相融洽,并是大环境的组成部分,任何脱离大环境的景观规划都将是一个不成熟的设计规划作品。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和利用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使整个环境有机结合,使移民安置区形成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发展示范区。

5结语

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是水库移民迁建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水利水电工程多、移民数量大、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在移民安置规划实践中,应不断的应用各种新的规划设计手法和思想,科学合理的制定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为移民创造更加实用、舒适、优美的居住和生产环境,促进安置区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 生态绿地空间与人居环境规划. 北京:生态学报,1995,2:34- 38 .

[2]张丽超,皮海峰. 生态移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湖北: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01) .

第8篇:民族工作计划范文

羌族是我们中华大家庭的古老民族之一。5・12汶川里氏8.0级大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汶川、理县、茂县等地区,正是中国30多万羌族儿女的聚居地。受灾羌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异地就业或常规渠道就业较难,特别是大量的羌族妇女,更是此次受灾的弱势群体,由于受灾,很多家庭几乎断了生计。

鉴于羌族妇女擅长羌绣,精美实用,足不出户即可手工制作,为家庭创造可观收入。经过周密的考察、调研和试点,中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员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与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联合发起,由由成都文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四川龙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创立“阿坝州羌族妇女就业帮扶中心”,启动“羌绣帮扶计划”。

阿坝州羌族妇女就业帮扶中心是经阿坝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在州民政局登记备案而成立的民办非企业(法人)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独立运营并接受社会及相关部门监督。

壹基金将为帮扶中心提供生产资金用于支付原材料、运输和人工成本,同时壹基金将整合各方资源协助“羌绣帮扶计划”展开,并监督该计划的运作。

帮扶中心以汶理茂三县羌民聚居区作为“羌绣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招募和培训具有手工刺绣技能的绣工,为羌族妇女提供就业岗位,解决民族地区生产自救问题。同时,在成都建立“羌绣创意开发/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羌女绣坊品牌形象店”和“羌绣创作体验基地”,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建立生产销售体系,开发运营羌族文化产品项目。

预计至2008年12月,帮扶中心将初步完成生产、管理、营销体系的建立,完成专家组与研发团队的引入及首批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订单发包生产的形式解决约6000人的就业问题;预计至2010年底完善各类管理与监管机制,推广到整个灾区的羌族人民居住区域实现就业人数30000人,基本形成羌民族文化产业集群。

启动仪式上,来自重灾区汶川的15名羌族妇女作为首批帮扶对象的代表,领到了就业上岗牌。壹基金合作伙伴凤凰卫视中华小姐环球大赛的中华小姐们也作为壹基金的义工来到现场,她们将牵手羌族妇女,实施爱心结对帮扶,代表壹基金深入灾区羌民安置点,与羌族妇女一起劳作,全面了解羌绣,感受记录灾区同胞的生活状态,并对羌绣帮扶项目进行宣传推广。

每1人+每1月+每1元=1个大家庭

第9篇:民族工作计划范文

关于十三五时期民族工作发展心得体会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

民族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一是立德树人任务切实落实。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民族地区德育工作的落实。“十三五”期间,立德树人任务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社会教育均有条不紊地开展,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也得到了根本改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提供重要依据,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全国中小学校开展“学好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主题活动,弘扬抗疫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国家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宏观上,通过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微观上,推行“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等项目,为民族地区打造一支具有高理论水平、强实践能力且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提供重要渠道,实现了从规模到质量的双提升。截至20XX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达到150万人,占全国专任教师的8.76%。

三是质量保障措施不断增强。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育人的灵魂。20XX、20XX两年,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工作的决定》,由教育部、国家民委牵头,对民族教育发展政策、工作机制、对口支援、教育扶贫等情况开展督察工作,定期审查,及时纠正,牢牢把握住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20XX年,教育部办公厅依据《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章程》,成立第二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主要针对民族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工作,科学考评,为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切实保障了教育决策、教育发展的质量。质量保障工作的有效推进,进一步缩小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四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实现教育现代化必然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符合国家教育发展进程总要求、顺应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规律的重要表现。为此,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XX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了后续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同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现代化专题研究报告》,着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经过努力,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条件的普及、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教育工作者信息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精、从量变到质变的跃步。

民族教育工作稳步开展。一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积极推进。“十三五”时期以来,党和政府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出发,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为此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20XX年,国家民委印发《“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2]在依法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截至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采用27种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参与学习的学生达600万余人。

二是内地民族班建设有序推进。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内地民族班教育在办学城市、层次上都做出了相应调整,内地民族班建设健康有序推进,已然构筑了一个集初中、高中、职业、预科、本专科、研究生教育于一体的办学体系,开拓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道路,改变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生轨迹。如今,内地新疆班、内地西藏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各级各类民族班累计招生93.57万人,[3]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新型人才。

三是对口援藏工作全面推进。鉴于西藏教育相对滞后的现实,教育部大力支援西藏教育。20XX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加强“十三五”期间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区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十三五”期间,教育部推进“组团式”的教育人才援藏工作,教育部直属单位共选派干部120余人次,遴选援藏教师2400多人次,组织1300多名西藏教师赴内地学校培训,总计援助西藏20所中小学,为西藏安排5万多名内地招生计划,[4]从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层面为西藏逐步构建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进行了周密部署,较好地帮助西藏民族教育发展补齐了短板、发掘了潜力。

民族教育结构持续优化。一是教育资源结构不断革新。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公平与合理是地区教育公平实现的基石,教育资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效率,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教育总投入增长迅速,各级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教育资源的来源、区域、使用、层级结构都有所更新。如以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创建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平服务平台”,从而加强民族地区与内陆地区、民族地区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我国于20XX年开始实施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师资状况;于20XX年颁布的《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西部教育改革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促进了中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公平发展。

二是教育体系结构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我国民族教育整体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体系结构也随之不断优化改善,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迅速发展,在入学率、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多个省份和地区均已实现国家设定的20XX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的目标;[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部分民族地区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向内涵式发展迈进,教育质量显著提升;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均卓有成效,民族地区理工、农林、医药类学校比例显著提高。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有序、连贯的民族教育办学体系。

三是人才培养结构不断完善。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则是人才培养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十三五”时期以来,教育部办公厅连续五年下达《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通过定向培养、单独考试、定向就业、外出留学等措施,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高、精、尖的专门人才,优化了人才培养结构。

民族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十三五”时期民族教育发展成就的取得,是中央与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施策的结果,也是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结果。具体来看,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努力。

坚持党的领导,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发展道路。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教育事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实践发展的重要经验和民族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因此,要继续把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教育发展、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是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制度体系,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民族教育领域的各方面各环节得到全面落实。二是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重要形式。民族学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广大师生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民族教育实施的具体环节中,落实党中央对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进一步促使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坚持优先发展,秉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矢志不渝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走教育发展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之路。立足国家、区域、民族实际,在一般性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从教育基本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出发,继续设立完善多项民族教育补助专项经费、举办开展多种内地民族班、推行实践多区域教育对口支援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重要支撑。同时,要树立和秉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采取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不断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