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中学生上网率精选(九篇)

中学生上网率

第1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截至2004年7月,我国登记注册的网站已有62万家,上网人数达9000多万,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2%,未成年人占17%,目前这个比例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笔者对青少年群体当中的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并做了深入分析,以期能为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缓解不良冲击提供一些裨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建议与对策。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辅之以文献法。以大连的初中生为总体,随机抽取了两所中学、六个班级的230名学生为样本,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分别为80人、79人和71人。参照国内有关研究以及CNNIC的上网情况调查自编问卷向被调查对象集体发放问卷,不计姓名,不限时间,采用当场收回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9份,收回有效问卷176份,其中男生95份(54.0%),女生81份(46.0%)。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统一编码并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上网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1.性别因素对初中生上网率的影响

男女学生对网络的接受和使用程度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男生上网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调查资料显示:95名被调查男生之中,上过网的占89.5%;而81名被调查女生中,上过网的占81.5%,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家庭条件对初中生上网率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是影响初中生上网率的一个因素。据统计,家庭条件好的初中生上网率可达到89.4%,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初中生上网率仅为50.3%,两者差异明显。另外,据学生家中是否有电脑以及是否上网的一个调查显示,家中是否有电脑与学生上网率之间也有很大程度的相关。(见表1)

3.父母文化程度对初中生上网的影响

从表2所反应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初中生的上网率有较显著的影响。这说明生活在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初中生,其行为方式及其对网络的接受程度很大程度受父母的思想观念和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

4.父母是否上网对初中生上网率影响

由表3可见父母是否上网也已成为影响初中生上网率的一个因素,接触过网络的父母可以更多了解网络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因此,他们能让自己的子女有效地接触网络,使孩子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

5.年级差异对初中生上网率的影响

经过对不同年级(初一、初二、初三),不同年龄(12岁~18岁)的初中生进行调查分析显示:不同年级的初中生的上网率之间存在差异,年级越高,上网率也越高,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上网比例有上升的趋势。

(二)上网初中生的情况分析

1.上网地点。从调查结果来看,初中生上网的首选地点是家中(38.5%),其次是网吧(34.6%),选择经常在学校上网的有(15.2%),选择其它的有(¨.8%)。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即使在家中可以上网的一些学生也依然光顾网吧。至于为什么选择网吧,他们多数选择“没有任何人干预”、“环境轻松”、“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第2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概率统计;课程平台;考核平台;实训平台

一、引言

近年来,校园数字化建设在我国已有迅猛发展,已基本建设成了以高速校园网为核心,以开展远程教育为辐射功能的数字化教育系统。随着校园网络化的进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也引起普遍重视。伴随着2012年慕课(“MOOC”)元年的到来,这是一种旨在增强知识传播,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者学校组织的开放课程。这种开放课程需要借助课程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由此也再次掀起了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热潮。

二、构建概率统计网络教学平台的必要性分析

概率统计(probability statistics)又称数理统计方法,是研究自然界中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数学方法。概率统计随着现代工农业、近代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而形成了如随机过程、信息论等许多重要分支,可以说其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概率统计课程作为理工科和经济类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在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中,数学一和数学三必考的科目,受到V大师生的重视,然而传统的课堂授课,课下练习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习兴趣缺失,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硬着头皮死记硬背公式等等。而在当今网络发展迅猛的情况下,有必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传统教学模式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开发适应于概率统计教学特点的网络教学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三、构建概率统计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与步骤

概率统计课程以随机现象的观察试验取得资料作为出发点,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来研究随机现象。结合概率统计课程的特点,在构建概率统计教学平台时,我们将着重考虑建设概率统计的课程平台,考核平台和实训平台。

(一)课程平台

课程平台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全程录像、电子教案、演示文稿PPT、教材与参考书、学习指导书、作业库、文献库等,主要为了便于学生在课下能通过课程的教学平台了解和学习课程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堂上的学习,而可以在课下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即使在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可以在课程平台上找到相应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二)考核平台

考核平台主要用于考察学生学习的效果,其中包括网络作业空间、试题试卷空间、随机在线测试空间三部分,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水平测试,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作业和测试提供了平台保障。

(三)实训平台

实训平台针对学生在完成课堂和在线学习的前提下,适当参与实训教学的环节,时序平台包括案例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和竞赛实践教学平台三个实训平台。案例实践教学平台提供给学生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案例,使学生学习概率统计课程有的放矢,而不是空洞的学习一些理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更快掌握统计计算和分析方法。竞赛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不仅“学数学”,还要“赛数学”,在平台上开放和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构建概率统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概率统计课程的兴趣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学生更愿意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安排学习内容和计划,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学生可以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的90分钟,而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通过借助网络平台了解更多概率统计学科的应用,使得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变成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从而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概率统计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及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案例教学平台为学生设置了结合专业的问题,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分析、思考、判断甚至决策,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掌握应对复杂问题的思路、步骤、程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实验网络教学平成概率统计课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传统教学的功能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纪楠,地方本科院校概率统计教学实训平台的构建[J],新校园,2016(10).

第3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关键词: 博弈理论 大学生网络行为 对策研究

21世纪是网络科技时代。随着因特网在世界的迅速普及,网络已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已达到5.64亿,居世界第一。其中在校大学生就有3000多万,是中国网民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在高校日益普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交流、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时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判断、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诸如信息时是公开身份还是匿名隐身、信息接受者出于好奇对者的窥探,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网络中双方的互相攻击、语言暴力,乃至“人肉搜索”直至“网络暴力”等,已成为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的安全隐患。如何引导大学生规范网络行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防范网络道德失范,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课题。

本文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他们分为网络中的信息窥探者和信息者,并建立博弈模型,通过分析两者的行为,为由此产生的学生网络暴力和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提出合理对策。

一、模型的构造

在网络中存在许许多多的使用用户,信息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将用户连接起来。在这些用户中,有些是处于信息地位,有些则处于信息接收地位。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网络是“以网络的信息者为核心、以网络为链接纽带”而形成的用户组合,还可以将网络中的用户进一步划分为网络的信息者和网络中的信息窥探者。由此,我们将大学生分为两种类型:A类与B类。A类大学生是网络中的信息窥探者,B类大学生则是网络的信息者。B类大学生的内容中包括自身的一些私密信息,他们并不愿意将这些私密信息泄露给他人,但是A类大学生出于好奇等动机可能会窥探B类大学生的私密信息,由此引起双方的矛盾。

鉴于这种情况,B类大学生有两种选择:第一是积极维护自身的隐私权,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大学生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并向相关部门寻求支持,但是这样做会付出很多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成本;第二则是听之任之,对一切侵权作为不予理睬,承受着被侵害的压力,避免了为维权所付出的成本。

面对B类大学生可能采取的两种举措,A类大学生同样也有两种选择,第一是继续窥探B的私密信息,并由此满足了自身的好奇心等心理需要;第二则是不再窥探B的私密信息,避免了B类大学生维权对自己造成的风险。

假设B类大学生因为被窥探隐私而遭受的损失(包括精神上与物质上的)为l,其为维护自身隐私权需要付出的成本为c,通过维护自身的隐私权获得A类大学生赔偿(包括物质补偿与精神补偿)为f,A类大学生通过窥探他人隐私而获得的满足(效用)为s,收益矩阵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收益矩阵

假设A类大学生选择窥探和不窥探的概率分别为p和q,B类大学生选择维护和不维护自身隐私权的概率分别为m和n,其中,p+q=1,m+n=1,于是收益矩阵改进为表2。

表2 改进的收益矩阵

则有:

p×(-c-l+f)+(1-p)×(-c)=p×(-l)+(1-p)×0

n×s+(1-n)×(s-f)=0×n+(1-n)×0

可求得

p=■,q=■,n=■,m=■

此时,混合纳什均衡为■,■、■,■。即A类大学生■的概率选择窥探B类大学生的私密信息,B类大学生则以■的概率选择维护自身隐私权。此时双方都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而改善自身的期望收益,因此这样的混合策略是一个稳定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二、对模型的进一步探讨

为讨论方便,假设B类大学生的期望收益(A类大学生期望收益)与A类大学生窥探B隐私权的概率(B类大学生维护自身隐私权的概率)呈线性函数关系,如图1所示。A类大学生选择窥探B隐私的概率为P■时,B类大学生选择维护自身隐私权的期望收益为0。故P■是A类大学生选择窥探B隐私的最佳水平,1-P■为不窥探B隐私的最佳概率。若A选择窥探的概率小于P■,则B类大学生选择维护自身隐私权的期望收益小于0,因此B类大学生必然选择不维护自身隐私。如果A选择窥探的概率大于P■,则B类大学生选择维护自身隐私权的期望收益大于0,因此B类大学生必然会维护自身隐私权,导致A类大学生利益受损。因此,对于A类大学生来说,选择P■和1-P■的概率来窥探和不窥探B类大学生的隐私权。对于B类大学生选择维护或者不维护自身隐私权的策略问题也可以做类似的探讨,如图2所示,B类大学生分别以概率P■和1-P■选择维护与不维护自身隐私权。此时,双方都不能通过改变策略或概率改善自己的期望收益。

若降低B类大学生维护自身隐私权的成本,则B维护自身隐私权的期望收益增加,如图1所示,此时M向上移动到M■。如果A类大学生在混合策略中的概率分布不变,那么B类大学生维护自身隐私权的期望收益为正值,因此B类大学生会继续维权,于是A类大学生就会选择不窥探B的隐私,选择窥探B隐私的概率会由P■下降到P■■,此时达到新的混合策略均衡。因此降低B类大学生维护自身隐私权的成本短期内能够降低A类大学生窥探B隐私的概率,但一定时间后会失去效果。

图1 B类大学生期望收益与A类大学生窥探隐私概率

若加大B类大学生对A类大学生窥探隐私行为的索赔力度,则A类大学生窥探B的期望收益减少,如图2所示,此时S向下移动到S■。如果B类大学生在混合策略中的概率分布不变,那么A类大学生窥探B隐私的期望收益为负值,因此A类大学生就会选择不窥探B的隐私。但一段时间后,B类大学生会产生懈怠心理,因此最终将维权概率由P■下降到P■■,实现新的均衡,而此时A类大学生窥探隐私的期望收益又恢复到0,他们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因此,加大B类大学生对窥探隐私行为的索赔力度只能在短期内有效,长期则不能抑制A类大学生窥探B隐私的行为。

图2 A类大学生期望收益与B类大学生维护自身隐私权概率

通过对博弈模型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目前的网络环境和条件下,由于保护网络自我隐私的成本较高、网络监管较宽松、违反网络道德行为所受的惩罚较轻、网络索赔较难实现等现实情况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网络信息者对自己的隐私窥探者只能采取听之任之无可奈何的态度,而窥探者们在网络中则可肆无忌惮地侵害他人的隐私,并由此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等不良心理需求,这对于我们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极为不利。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并依法建立健全相应的网络管理制度,为防止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乃至“人肉搜索”直至“网络暴力”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建好牢固的“防火墙”。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的某些网络行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是高等学校和教育者都应深入思考的课题。只有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采取有效策略,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规范其网络行为,才能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1.积极认识网络窥探的危害,转变网络行为方式。

只要发生网络窥探,无论是实施者还是受害者,都表明了两者之间缺乏沟通和共识的问题。对他人的窥探折射出其思想及心理方面存在问题,同时也反映出窥探者长期以来的某些不良情绪及生活状态,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就有可能转化为其他心理问题,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2.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领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和观点。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网络道德主题的教育、网络法律法规教育,使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进行正确的理解,增强他们在道德判断方面的能力,引导他们文明上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其自制力和控制力,抵挡不良文化信息的渗透与侵害,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伦理观念。强化大学生对网络道德价值的认同,使他们意识到,即使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也应该遵守道德规范,不能放纵自己的行为。通过网络文明教育,抵制不良信息、不浏览暴力、色情和反动网站,不进行网络恶搞,理智辨别信息的真伪,不沉迷于网络中。大力宣传文明上网,号召大学生争做文明上网的典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观,逐步提高网络道德修养。

3.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合法性和规范化。

总体来说,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道德问题有着较好的认识基础,他们的网络行为基本也是理智的。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与虚拟性仍然会诱发一些网络不道德行为,需要不断地制定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制度,预防和减少网络犯罪以及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增强合理利用网络空间的权利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对合法与违法等问题的识别能力,对网络失范行为进行有效抵御和防范。

4.打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针对网络鱼龙混杂的现象,以及西方网络文化的侵略和渗透,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校园网络文化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开发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德育网页,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使高校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形成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在工作方面的效率,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因素。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网络文明行为规范,克服种种不良网络行为,为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黑晓佛.大众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困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4):97-98.

[2]吴克明,李扬.论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J].湘南学院学报,2010,(4):114-119.

[3]王凤君,赵俊,李北星.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76-177.

[4]侯丹娟.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5):61-64.

[5]刘立红.“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之成因分析[J].东南传媒,2009,(1):100-101.

[6]徐砺.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19):99-101.

[7]周晓君,杨伟平.高校校园网络文明环境的培育初探[J].科技信息,2009,(31):492.

第4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横断面研究;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9-0678-05

如果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人们的影响有正负两面的话,那么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就是网络对人负面影响的突出表现了。中小学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身体的成长、心理的发展、知识的掌握都是这一阶段面临的重要任务。而众多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对这几个方面无一例外地产生了消极影响[1-2]。

近年来,中学生网络用户的网络成瘾开始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且已做了相关的大量工作。但是,由于测查工具的不同以及确实存在的地区差异等原因,并没有获得一个能反映我国中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流行病学整体状况的数据。另外,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网络用户正呈低龄化趋势[3],因此,小学生网络用户的网络成瘾状况也应予以重视,但目前很难搜索到小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资料。基于此,本研究将使用统一的测查工具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研,以期获得全面反映我国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基本资料,并对影响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教育部根据各地经济及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以省为单位把全国划为“三片” [4]。本研究依据教育部的划分方法,根据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原则在“三片”地区进行抽样。抽取的三片地区省市比例3∶4∶3,一片地区抽取了北京、广东、浙江;二片地区抽取了黑龙江、河南、江西、四川;三片地区抽取了内蒙古、贵州、甘肃。每省市抽取省会城市和一个中等发达县,每座城市抽取6所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抽出重点、非重点学校各1所)。小学取4、5、6三个年级,初高中各3个年级,共9个年级,每个学校的每一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每个班随机抽取50名学生,即每个学校的每个年级抽取样本100人。中小学生的总样本数为:100(一个年级人数)×9(年级数)×2(重点/非重点)×2(每省学校数)×10(省数)=36000。

共发放问卷36000份,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处理,删除只完成部分题目的问卷、有规律作答的问卷以及没有编号的问卷,最后剩余31915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4273人(占44.7%),女生14224人(占44.6%),缺失3418人;没有上过网的人数为14366人(占45%),上过网的人数为17549人(占总人数的55%);网络成瘾问卷[5]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的人数为115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占上网总人数的6.6%。

于2004年12月由10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研究生在抽样的10个省(市)分校分批集中调查。

1.2工具

1.2.1 自编的中小学生人口学变量及其相关信息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级、生活地区、学校所在地(农村/城市)、学校(重点/非重点)、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是否上过网。

1.2.2 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问卷[5]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Young K根据DSM-IV中病理性的10项标准确定了互联网成瘾的8项标准,以“是”与“否”做答,只要符合诊断标准中的5项就可以判定为网络成瘾。研究表明,该问卷Cornbach α系数为0.85,重测信度为0.82,效标关联效度为0.70(以台湾陈淑惠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为效标) [6-7]。目前国内研究者对网络成瘾的研究大部分采用了这一量表。本研究对Young编制的原始问卷采取完全双盲的办法进行了英译中和中译英的翻译,并根据在校中小学生的特点将问卷中的个别词句进行修改,如,将“上网是否已经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和职业造成负面影响”中的“工作、教育和职业”改为“学习”,测得Cornbach α系数为0.76。

1.3统计方法 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流行病学特征

表1显示,中小学生中,男生网络用户的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女生(9.6%/3.8%,χ2=210,P

2.2 不同人口学变量对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与网络成瘾有显著关系的人口学变量如年级、性别、地区、学校性质、生源、学校所在地、是否住校和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是否网络成瘾为因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用逐步向前法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见表2。

表2显示,进入方程的各人口学变量中,除是否住校、生源地以及学校所在地外,其他变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在年级变量上,高三学生比四、五、六年级以及高一、高二学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但与初一、初二和初三学生比产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没有显著差异。在性别上,女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是男生的0.385倍,即男生比女生更易出现网络成瘾。非重点学校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是重点学校的1.198倍。非独生子女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是独生子女的1.167倍。一片地区的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是三片地区的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的0.8倍,二者有显著差异。

3讨论

3.1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流行病学状况分析

本研究从全国范围内抽取了小学高年级(四到六年级)和初高中学生三万余人,发现中小学生网络用户中网络成瘾发生率为6.6%。虽然此前无类似针对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全国性调查,但与已有流行病学结果进行比较仍然很有必要。已有研究结果有的高于本研究的结果,如马文海的调查发现中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1%[8];有的接近本研究的结果,如李永占调查到的高中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6.1%[7];有的低于本研究的结果,如对长沙市中学生的研究得到的网络成瘾发生率仅为2.4%[9]。以上所列举的研究都采用了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问卷,但结果差异却非常大。这说明即使采用相同的工具,也因抽样群体、范围、地区以及分析角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结果;此前的结果尽管可能很好地反映了某个群体或地区的流行病学情况,却并不能代表我国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整体状况。若要对我国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应以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取样为前提。

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即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成瘾发生率。这一结果与很多已有研究是一致的。有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男生思维较为活跃,自制能力较差,更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接触网络更频繁、更易受到网络的影响[10]。具有这些特点的男生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上网指导,更容易导致不健康的网络使用,而不健康的网络使用是男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发生率远远多于女生的直接原因。

从年级来看,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在初中阶段的三个年级里都有比较高的发生率,而初一和高三是明显的高发阶段。这与有些研究[11-12]的结果一致。有研究者发现,初一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好奇而上网,因此认为新奇感导致了上网成瘾。笔者需要补充的是,新奇感固然会促使个体接近网络,但并不必然导致网络成瘾。对青少年来说,网络的使用是他们适应和应对其所面临的巨大的发展性应激的方法[1]。初一学生正好处于这种迅猛的发展性应激的初始阶段。而高三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是其网络成瘾发生率最高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有着明显的关键期。因此,减少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在这些关键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父母和教师应该在小学期间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健康上网,使他们养成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同时,在小学和初中的过渡阶段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在现实中应对巨大的发展性应激。对于高中学生,要注意全面发展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让学生看到前途选择的多样性,缓解他们的升学压力,同时要注意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这对高三学生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的分析发现,网络发展水平与网络成瘾发生率是成反比的,即经济文化的发展尽管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却并不导致更高的网络成瘾发生率,可见,不能简单地把网络的可获得性看成是网络成瘾的风险因子。对不同学校所在地和生源地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率的调查结果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即城市生源和城市学校的中小学生有更高比率的网络用户,却只有较低的网络成瘾发生率;而农村生源和农村学校的中小学生情况刚好相反。有教育家把中国和德国的网络成瘾现象进行了比较,他说尽管德国的网络非常发达了,学生也有很多闲暇时间,但基本不存在以网络成瘾为特征的社会现象。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特别强调,德国学生自小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交往关注很少限制,学生个性非常鲜明,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由度非常大,因此,对网络的虚拟世界缺乏特别的兴趣。这对我们解决中小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

非重点学校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重点学校中小学生网络用户。这说明学习环境对网络成瘾有影响,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投入到学习当中,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另外,重点学校一般都具有更好的网络设施,并开设较正规的电脑操作与网络使用课程,这有利于学生学会健康使用网络。住校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不住校的中小学生。笔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住校学生绝大多数是初中生(23.4%)和高中生(73.5%),而两者的网络成瘾率高于总体水平;二是住校学生远离父母,有更多的自由出入一些营利性网吧,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也会更大。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一般而言,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关注更多,更集中,而非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关注比较分散,他们的行为受到更少的监控。美国当代研究独生子女的Falbo T及其同事对1925年到1984年间西方发表的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在控制力、自主性、心理成熟等特点优于非独生子女 [13]。这或许也是对这一研究结果的一个解释。

3.2人口学变量与中小学生网络成瘾

本研究显示,性别、年级、地区、学校性质、生源、学校所在地、是否住校以及是否独生子女都与中小学生是否网络成瘾有显著相关。将这些可能影响因素引入logistic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与高三学生具有同样网络成瘾的风险,而小学生和高一、高二的学生比高三学生网络成瘾的风险相对要小。这表明初中生所处的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和高三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是等效的,但在具体解决不同人群的网络成瘾问题时,应注意区分原因的不同,才能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男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女生,教师和家长应注意这一现象,在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实践中,除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外,尤其要有意识地减少男生在网吧上网的机会,对他们的上网内容进行监控,限制他们上网的时间。非重点学校的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重点学校的中小学生,这一结果提示,非重点学校,尤其是学业成绩不好,自认为升学无望的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状况需要有更多的关注。非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显著大于独生子女,这里提示,有几个孩子的父母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小孩,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和网络行为。对不同地区的考察显示,在最发达的一片地区的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显著小于最不发达的三片地区的中小学生,而较发达的二片地区与三片地区相比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只有当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对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总体状况有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网络的发达程度、教育水平的高低等,要使这些方面都有所提高,需要巨大的经济文化力量。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生网络成瘾人数占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的6.6%,占中小学生总人数的3.6%,尤其是小学生网络用户中也有4.6%的人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说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通过对各人口学变量流行病学的分析发现,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小学生具有不同的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这并不表示人口学特征本身与网络成瘾有直接的关系,只是说明了有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个体由于处于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从而可能导致不同的网络使用。因此,在预防和干预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实践中,要注意分析个体的人口学特征,还要了解个体的环境和心理特点,并正确指导个体健康地使用网络。通过对各种人口学变量的回归分析,我们进一步确定了年级、性别、学校性质、是否独生子女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是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教师和家长在预防或干预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

致谢: 本研究系“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与心理发展创新研究群体”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并在成文过程中得到申继亮教授的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崔丽娟,王小晔.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3):500-503.

[2]Lin, Sunny SJ. Classifying Internet Pathological Users: Their Usage, Internet Sensation Seeking, and Perception[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09th, San Francisco, CA, August 24-28),2001.

[3]卜卫,郭良.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1,19:8-10.

[4]董泽芳,沈百福.教育经济区域划分与高教投资差异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20-28.

[5]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Psychol Behav, 1998,1(3):237-244.

[6]林绚辉,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7]李永占.城市高中生网络成瘾状况与相关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326-3329.

[8]马文海.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与对策研究-兼论体育活动防止网瘾的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3-145.

[9]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等.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的影响因素[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6,39(3):141-144.

[10]陆召军,高修银,卓朗,等.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6):509-512.

[11]张晓阳,席震芳,严红妹.城市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其网络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607-608.

[12]李永占.郑州市城市高中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4):242-245.

第5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国网民已达1.62亿,仅次于美国的2.11亿,居世界第二位。与2006年年末相比,半年新增了2500万网民,相当于每分钟新增近100名网民。

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网民年轻化特征极强

我国网民年增长率达到了31.7%,正步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但同时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12.3%,低于全球17.6%的平均水平,而互联网较发达的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普及率已超过65%,差距依然明显。其中,我国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为21.6%,农村则只有5.1%。

网民年龄结构发展不均衡,表现出极强的年轻化特征,25岁以下网民比例已超出半数,30岁及以下的网民比例甚至超过了七成。

网民中性别差异逐渐缩小,女性网民比例达45.1%,上升到历史新高点。

网络基础资源爆炸式增长

已有4430万人用手机上网

我国互联网的主要基础资源正呈爆炸式增长。目前大陆地区域名总数已达到918万个,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年增长率达416.5%。截至今年6月底,CN域名总数已达到615万个,占我国域名总数近六成,第一次全面超过COM域名的注册量。在全球范围内,CN域名数仅次于德国。

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每万人拥有10个网站。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站数量已达131万个,半年增加47万,其中增长最快的是CN域名下的网站,已有81万。网站数量的大幅增加,表明我国中文信息资源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区别于宽带、专线接入和拨号方式上网,手机上网已经渐成风气,目前使用无线接入的网民已达5564万,其中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规模已达4430万人。

用户偏爱网络新闻

还不习惯让互联网做“生活助手”

报告显示,13%的中国家庭接入了互联网,中国网民在家上网的比例达到73%。此外,网吧已成网民的第二大上网场所,首次超过在单位上网。

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8.6小时,与其他国家相比,上网时间较长,并在逐年提高。20点是上网最高峰。

报告显示,网络新闻以77.3%的使用率排名中国互联网使用率第一位,搜索引擎和即时通讯的使用率分别为74.8%和69.8%,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互联网娱乐的三项代表性应用――网络音乐、影视和游戏使用率也很高,2/3的网民收听或下载过网络音乐,玩过网络游戏的网民也接近一半。

相比之下,中国网民还不太习惯让互联网充当生活助手――仅有15%的网民通过网络寻找工作,25.5%的网民使用网络购物,仅有3.9%的人进行网上旅行预定,约1/5的网民涉足网上炒股和网上银行。专业人士分析,有三方面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互联网资源还不是特别丰富;目前我国网民的很大一部分是消费能力不足的青少年;网民担心互联网安全。

总体来看,六成网民对互联网表示满意,其中超过八成的网民对互联网内容丰富性表示满意。与此同时,上网费用虽在逐年降低,但对互联网资费标准的满意度却在下降。超过九成的网民上网是自己埋单,目前单个网民每月花费为75.1元,接近一半的自费网民月均上网费不超过50元。

同时,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较低,只有1/3的网民表示信任互联网。网民学历越高,这种不信任感越明显。

学生网民超过三成

上网行为须加强引导

目前中国6―24岁的青少年学生网民占总网民数的1/3(35.8%),已达到5800万人。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高中生网民,有2000万人,其次是大专及以上学生网民,有1800万,初中和小学生构成了其他的2000万人。近3/4的青少年学生网民在城市。近一半的青少年学生网民经常在网吧上网。

报告指出,青少年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大多在13―16岁,这部分网民几乎占学生网民的一半,正是在初中和高中早期,这个阶段的教育和引导特别重要,加强网吧监管也非常必要。

对青少年网民来说,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已经超过任何其他功能,作为学习和信息工具比例相对较低;其次,从上网时长来看,部分青少年学生存在网络沉迷现象。

第6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因素分析,统计学;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40-03

互联网凭借承载信息量的广泛与巨大等优势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据CNNIC在京《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青少年学生占到了30%,规模达到了7 600万人。随之而来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病态使用因特网,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3]。为了解蚌埠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参考依据,特开展此项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蚌埠地区抽取初中、高中和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有7 315人完成了调查问卷,得到有效问卷7 104份,有效率为97.1%。其中男生3 533名,占49.7%;女生3 571名,占50.3%。初中生1 919名,占27.0%;高中生1 865名,占26.3%;大学生3 320名,占46.7%。年龄12~23岁。

1.2 内容与方法

1.2.1 内容 一般情况及上网情况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基本情况(学校、年级、年龄、性别、性格和户口)、家庭因素(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以及父母亲是否打工等)、网络使用情况(平均每周上网次数、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和青少年网络成瘾自评量表。

1.2.2 方法 首先对课题组的调查人员和9所学校的协助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要求。然后协助人员负责维持纪律,保证被调查人独立完成问卷,调查员负责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问卷的注意事项,并告知所有调查内容都将严格保密。采用无记名自填问卷的方式集中填写,填写完成后由调查员当场收回。

1.2.3 网络成瘾确定 采用Young网络成瘾自评量表[4],全量表共20题,每题有5种选择,赋值1~5分。几乎没有―1分,偶尔―2分,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各题分数相加得总分,总分代表网络成瘾的程度,总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性越高。总分在20~49分为正常的网络使用者,在本研究中为非成瘾组;总分在50~79分为有问题的网络使用者(有网络成瘾倾向),80~100分为严重的网络成瘾者,两者统称为成瘾组。

1.2.4 网络成瘾的多因素分析 以青少年网络成瘾为因变量(0=无,1=有),以单因素分析中对网络成瘾有影响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自变量的赋值如下:性别1=男,2=女;性格1=内向,2=中性,3=外向;独生子女1=是,2=否;父母亲对子女的期望值1=很高,2=高,3=一般,4=低;母亲打工1=是,2=否;每周上网次数1=2次以下,2=3~4次,3=5~6次,4=7~8次,5=9次以上;上网目的1=消遣娱乐,2=学知识,3=结交朋友,4=与同学联系,5=排除孤独无聊,6=其他。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有5 817人上网,上网率为81.9%,其中上网男生2 969人,占51.0%;女生2 848人,占49.0%。

2.2 青少年网络成瘾率的调查 在上网的5 817人中正常上网者5 264人,正常上网率为90.5%。有网络成瘾者553人,网络成瘾率为10.5%,其中有网络成瘾倾向者527人,占95.3%;严重的网络成瘾者26人,占4.7%。在网络成瘾者中,男生385名,占69.6%;女生168名,占30.4%。

2.3 网络成瘾单因素分析

2.3.1 影响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 上网者中,非成瘾组和成瘾组在性别、性格、独生子女、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母亲是否打工等因素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3.2 网络使用情况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非成瘾组和成瘾组在每周上网次数和上网目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网络成瘾的多因素分析 以青少年网络成瘾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对网络成瘾有影响的7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性格内向、每周上网次数大于7次以上以及母亲出外打工等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险影响因素(P值均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患率为7.1%~15%[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蚌埠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率为9.5%,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数据基本一致[6-7]。男生网络成瘾率明显高于女生(P

来自城镇和农村学生间网络成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和高修银等[10]研究一致。提示不论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都会网络成瘾,因此进行网络成瘾干预时,对城乡学生都要重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调查结果还显示,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及其他家庭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孙彩虹等[11]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在上网目的方面,网络成瘾青少年和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存在一定差别。网络成瘾青少年较倾向于娱乐性目的(玩网络游戏和聊天或交友);而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则较倾向于实用性目的(获取信息、学知识和同学联系)。

本次调查显示母亲出外打工、每周上网次数大于7次以上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这可能是母亲外出打工的青少年疏于管教,日常生活关心的少和家长陪伴时间少,易受网络虚拟世界的影响而不可自拔。

调查显示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严重。青少年由于身体、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网络因其具有匿名性、便利性和互动性等特点,青少年很容易分辨不清,把持不住对虚拟世界的好奇,以致容易沉迷其中。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心理、家庭、社会及教育等方面的因素,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应该引起重视,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

4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8-07-15].省略/uploadfiles/pdf/2008/7/23/170516.pdf.

[2] 吴汉荣,朱京京.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的路径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1):1 363-1 364.

[3] ALEX SH, JEFFREY P.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using best practice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 Ment Heal Coun, 2001,23:312-327.

[4] 师建国,主编.成瘾医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04-206.

[5] 聂影,陈冬峨.医学院校本科生和硕士生网络成瘾调查与影响因素的探究.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 462-2 464.

[6] ANDERSON KJ.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An exploratory study. Am College Health,2001,50(1):21-26.

[7] 刘辉,方群,孙照平.江苏省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流行病学研究.中国校医,2006,20(4):346-348.

[8] 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EB/OL].[2008-07-15].campus.省略/20080118/n254748895_6.shtml.

[9] 张金沙,周顺祥,马维平.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网络成瘾及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0):935.

[10]高修银,陆召军,卓朗,等.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探究.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6):512-515.

第7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 宜农贷 法律监管

1.网络借贷在我国的兴起及发展

1.1网络借贷及特点

网络借贷是指一切认证、记账、清算和交割等流程均通过网络工具完成的无抵押低额度的信用借贷。网络借贷分为b2c和c2c模式,其中以c2c,即P2P模式为主体。P2P网络借贷即是在网上进行个人对个人借贷的意思,一般为小额无抵押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低收入人群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1.2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

近几年,针对于自然人的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兴起,并发展迅速。如2007年成立的拍拍贷、宜农贷、齐放网等等。以拍拍贷为例,到目前为止,拍拍贷注册用户已达到20万余户;借贷成功率不断上升:拍拍贷的借贷成功率从初期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接近50%;坏账率得到了很好控制,基本维持在7%以下。而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最新统计,2010年网络借贷平台数目已达1000,放款规模已达到130亿元左右,并维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1.3模式比较分析

下面我们主要从借贷流程、风险控制方式、收益率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比较网络借贷几个常见平台。

我国借贷网站普遍选择以中介平台为运营方式。拍拍贷网站采用社交网络、市场竞标定利率等形式辅助借贷;宜信出借人服务部按照客户要求准备推荐合适的借款人;带有公益性质的宜农贷(宜信公司下设网络借贷业务)借贷流程是这样的:农民向当地小额信贷机构提出申请,机构批准后发放贷款,也就是说农民已经拿到全额的贷款了,然后宜农贷将小额信贷机构上传的资料整理上线,把贷款分成100元一股的债权让大家在网上认购出借,而这些认购回笼的款项再由宜农贷返回给小额信贷机构。

对于风险控制方式,以拍拍贷为例,它通过严格审核借款人的真实身份、职业、银行账目等个人信息,依照一定算法评定并公布其信用等级,此外,还将社会化的因素引入评级,使得拍拍贷的坏账率极低,对借贷违约的做法则是网上曝光未按时还款借入人的 “黑名单”,同时协助借出人催债;宜信网(包括下设宜农贷业务平台)设置了风险补偿资金,当出现违约风险时,由该风险补偿基金补偿本金及利息的损失;齐放网以大学生为放贷主体,要求必须通过网站的各种认证,当借贷确定后,资金先转到学生所在学校的账户里,而不是学生自己的银行账户,由学生所在学校负责发放贷款。

收益率方面,拍拍贷竞标机制达成利率,不存在统一的利率,据统计约80%的借款利率在银行同期4倍以上;齐放网利率维持在8%-12%之间;宜信网出借人的年收益能达到12%以上;宜农贷则由于其本身的公益性质,利率一般维持在较低的2%。总体讲,P2P网络平台收益率一般都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甚至许多理财产品的利率。

2.我国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的问题

2.1没有完善的立法依据,缺乏有力法律监管

网络借贷平台在我国立法上一片空白,法律没有确认其民间借贷中介网络版这一定位,所以各地人民银行、银监会派出机构都无法对进行有效监管。

2.2仍然存在着借贷违约的风险

由于网络借贷双方资信状况难以完全认证,容易产生违约和欺诈纠纷,因此网络平台对借款人缺乏实质性约束,如果借款人恶意赖账,即使网站协助催收,程序繁琐也造成较高的违约成本,违约风险只能由放贷方承担。

2.3实际利率水平超过法律保护界限

调研发现,算上手续认证费等其他费用,拍拍贷实际借款利率达到25%,超过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4倍,按规定不受法律保护,虽然该网人气较旺,但存在不受法律保护的虚拟网络放贷风险。

2.4网站不规范经营问题

网站存在大量实名认证身份信息,一旦这些资料被泄露,会造成损失。如果网站以第三方账户接受资金放贷,可能导致非法集资发生,后果严重。

3.对我国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建议

3.1出台相关网络借贷的法律法条和管理办法,并指定部门加强监管,将网络借贷纳入金融监测和管理范畴。

3.2对风险管控机制进行创新,如“现行付息、协助追缴、网站数据纳入个人征信系统”等方法,来引导和规范网络借贷健康发展。

3.3严厉打击利用网络借贷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以保证其正常运行秩序。

3.4加大对网络借贷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此认知和风险防控能力,避免发生民间借贷崩盘的网络版事件。鼓励群众举报网络借贷平台上的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王艳,陈小辉,邢增艺.网络借贷中的监管空白及完善[J].当代经济,2009.12

[2]王紫薇,袁中华,钟鑫.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拍拍贷宜农贷的案例分析[J].微型金融研究,2012.2

第8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关键词:程进均衡定理;对数;发生态对数

以白令海峡为中,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为左右,太阳,月亮,国际日期变更日,潮汐,落差时间误差有关。

新世纪的人类欧洲首先发现了中微子,相对论受到挑战。随后美洲探测器又飞出太阳系,好奇号火星探测,发现生命的证据。又产生生命科学,进化论问题。2013年将化学试验搬到互联网获诺贝尔化学奖。2012年至2013年的欧冠与中国的天宫一号,神九,神十载人交会对接的成功,空中授课。

中国军团在新世纪的奥运金牌总数的排行榜为一个第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51金第一),两个第二(2004年雅典奥运会金牌总数32金第二,2012年伦敦奥运会金牌总数38金第二)。

⑴中国的近代史中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到大沽炮台,海峡上的北洋水师中的杰出代表邓世昌到新世纪中国体育运动飞速发展之迷。

2013年中国在全球经济体中的排名跃居第29位。2013年10月全球股市排行榜(根据环球时报上周全球股市排行榜)中国内地股市海峡上前三强。GDP7.8.在建筑业方面从孔府,故宫到北京,广州,天津的体育运动场馆。

⑵网络时代,在新世纪的门牌号,门与网存在着汇率和网上足彩赔率的高度效益,网络效益问题。光靠点击率和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不相匹配。根据足彩胜平负3,1,0的比赛结果规则,两队踢成平局彩果为1.赔率,美赔,欧赔,亚赔的不同。85发计算1,两门一网与四大发明五有关的“发罗盘”商标权,发展数学电脑软件著作权的发排气孔理论的四大名蛋(娥蛋,鸡蛋,鸭蛋,鸟蛋),程进均衡定理,引理,通过网上足彩,蓝彩,中奖,中奖率,中奖赔率的门计算,点计算,杨辉三角形,勾三股四玄五之间,复数,发复数,发复变微积分,尔代数,发环,发理想等网络数学。对解决网络时代,新世纪人类出现的种种问题,海峡上各国的经济利益及岛屿,半岛,,海峡两岸,瓶颈问题,人文环境污霾天等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012年亚洲的禽流感发病死亡人数接近历史最低点的4人发病,4人死亡。H7N9纳入常态监测管理。但2013年海峡东侧出现马肉问题,西侧出现奶粉问题及美国猪肉问题。人类从金币,纸币到美元,欧元。海峡上的汇率,足彩赔率。在1614年公布迅速得到了认可的对数体系,其中布里格斯建议,应该使用10的幂,纳皮尔,他已经想到过这个主意,并表示同意。纳皮尔一度表示要编制一份对数表,使用log1=0,log10=1010(以避免小数)。这两个人最终得出结论:1的对数应该为0,10的对数应该为1。

网络时代,新世纪出现的问题点击率与2011年逐渐兴起的亚洲赔率,网上足彩赔率和点击率之间的高度效益,网络效益。程进均衡定理,引理,通过网上足彩,蓝彩,中奖,中奖率,中奖赔率的门计算,点计算,杨辉三角形,勾三股四玄五之间,复数,发复数,发复变微积分,尔代数,发环,发理想等网络数学在《科技视界》《科技风》《河南科技》《电子制作》《电子世界》《无线互联科技》等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大量文章以后,又提出通过网上足彩,中奖,中奖率,中奖赔率的发生态对数。

通过网上足彩,,中奖,中奖率,中奖赔率的发生态对数如:log=1,log=0.35;log=1,log=0.35;log=9,log=0.9;log=2,log=4.82;log=2,log=0.1;log=8,log=0.4

又根据2013年10月全球股市排行榜:

美国:xn+yn=1+(5-4)=1+(3.84)

俄罗斯:xn+yn=1+(1+(5-2)×2)=1+(24.42)(8月少一周第一)

英国::xn+yn=1+(5-3)=1+(2.41)

日本:xn+yn=1+(1+(5-2)*2)=1+(32.51)

中国:xn+yn=1+(1+(5-2)*2)=1+(19.7)(少一周第一)

韩国:xn+yn=1+(5-1)=1+(9.05)(少一周第一)

香港:xn+yn=1+(5-3)=1+(6.1)

中国台湾:xn+yn=1+(5-4)=1+(3.45)

印度:xn+yn=1+(5-3)=1+(8.04)

发生态对数:

美国:log=1,log3.84;俄罗斯:log=7,log24.42(8月少一周第一的涨幅);英国:log=2,log2.41;日本:log=7,log=32.51;中国:log=7,log=19.7(少一周第一的涨幅);韩国:Log=6,log=9.05(少一周第一的涨幅);香港:log=2,log=6.1;中国台湾:log=1,log=3.45;印度:log=2,log=8.04。即程进均衡定理引理和对数发生态对数。

2011年以后兴起的亚洲赔率和金砖国家之一,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体育运动飞速发展之迷与喜欢体育的两位年轻的杰出政治家,一个喜欢足球,一个喜欢篮球的国家元首。又如何面对和解决新世纪海峡上人类的环境,生态补偿问题?

第9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目前,中国风电已超核电成为第三大主力电源。但风力电场等分布式电源对电力网络的日益渗透的同时,给现代电力系统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改变了电力网络中能量传递的单向性,对现有配电网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电网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风电并入配电网后产生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进行相关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介绍了风力发电目前的发展状况和风电接入电网后对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尤其是针对风电场并网后对电网的稳态电压的稳定性,以风速和风电机组的功率因数作为影响因素,从原理上,分别分析其对含风电场的电网的稳态电压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风力发电;电网;稳态电压;影响;策略

0 前言

随着日益增长的电力负荷、能源的短缺、环境恶化的愈发严重,以及用户要求电能质量的提高,大家越来越关注DG(分布式发电)。研究表明,分布式发电的发展可以反映能源的综合运用、电力行业的服务程度和环境保护的提升。尤其是其中的风力资源,因为其是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大、环境和经济效益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风力发电成为分布式发电中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使其成为一种当今新型能源中发展迅速的发电方式。

1 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风电场并入配电网,使输电网对部分地区的电力输送压力得到缓解和电力系统的网损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对电力系统产生了许多不好的影响如电压波动、闪变等。

同时由于风具有随机性,其输入电网的有功和无功有很大的波动性。风速的不可预测这一特性,使我们不能对风电进行准确而又可靠地出力预测,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负荷跟踪、备用容量等,提高了风电场的运行成本。

风电并网增加电力系统调峰调频的难度,不仅需要风电场容量,而且需要风电场快速响应负荷变化;风电机组并网时,会不可避免的对电网有冲击电流。风电场与电网的联络线的潮流的双向性,使并网后的电网的继电保护的保护配置提高了要求。

2 风电并网对电网电压的影响

配电网的电压分布情况由电力系统的潮流所决定,当电力网络中电源功率和负荷发生变化时,将会引发电力网络各个母线的节点产生变化。对风电并网的配电网来说,风电场的功率的波动会影响电网电压出现偏移。由于风电场接入配电网后,风电场的接入点的变化、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不平衡等,会导致无功功率从无功源流向负荷。风电场的电压偏移会影响风电场的接入容量和风电并网后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2.1 风速变化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

将接入风电场的配电网系统的供电线路作等值电路,则风电场并网点至无限大系统两端的电压降落为:

U1-U2=I(R1+R2+jX1+ jX2) (1)

上式中,U1为风电场的输出电压,U2为电网电压,R1、X1表示风电场的电阻和电抗,R2、X2表示电网的电阻和电抗。取流入风电场的功率方向为正。

由于风电场的视在功率S=P+jQ= U1I可以求得电流I。并进一步得到

U1-U2=[P(R1+R2)+Q(X1+X2)]/U1+j[P(X1+X2)-Q(R1+R2)]/U1 (2)

上式中等号后的前一部分为电压降落的横向量,意义为电压幅值的大小;后一部分为纵向量,意义为电压相角的大小。

近似计算的时候,可以忽略电压降落的横分量。可得:

U1-U2=[P(R1+R2)+Q(X1+X2)]/U1 (3)

由于线路上流经的无功功率对电压的偏差产生影响。在配网中的线路的分布电容较小的情况下,若风电机组为恒速风电机组,风电机组的有功功率增大时,其吸收的无功功率也会随着增长。此时,线路电抗的无功功率会随着线路流经的有功功率的增加而增长,如果PR+QX>0,电网侧电压高于风电场的电压。若风电机组为恒功率变速风电机组,可以通过解耦控制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使风电场和电网实现有功功率的交换。不过电压也可以能在风电机组输出的有功功率大的时候降低,因为其有功功率经过线路时消耗了无功功率。在配网中的线路的分布电容较大的情况下,不管是基于恒速风电机组的风电场还是基于恒功率变速风电机组的风电场,若其风电机组发出的有功功率较小甚至停发,电网侧电压会在线路容性充电功率的影响下稍微低于风电场的电压。

由上述可知,当风电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变化时,会导致风电场侧的电压随之改变。而风电场侧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全电力网络的潮流分布。

2.2 不同功率因数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

目前国内主流风电机组为双馈式风电机组,由于其可以通过对变流器的控制源的触发角的改变来调节其在发电机的转子侧的逆变器的功率角,进而达到控制其无功的目的。

因为风电机组的有功功率P跟功率因数有关,P可以用电压U、电流I和功率因数的乘积表示。假设P不变,在功率因数增大的情况下,若I增大,因为UI减小,则U减小。若I减小,因为电阻和电抗不变,功率因数角减小,则U减小。所以若风电场中的风电机组输出的有功功率不变,增大功率因数会引起风电场出口的电压的减小,从而影响电网中的潮流分布,改变电网中的其他节点的电压,反之亦然。

3 应对策略

由上述分析可知,风电场接入配电网时,造成配电网中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不平衡是配电网中影响稳态电压的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章对于提出几点初步的应对策略。

(1)在建造风电场前,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如自然资源、电网的设备、用户负荷等方面,对风电机组做出合理的选择。不同类型的风电机组有不同的特点,接入配电网后也会对配电网的电压产生的影响也有区别。同时风电场内也可以通过一些无功补偿装置来使并网点的电压得到提高。

(2)考虑到风电机组的有功功率对配电网的电压的影响,通过对风电场的风速的预测、以及对其有功功率的控制与分配等,从而提高其电压质量,改善其对电压的影响。

(3)除了从风电场方面进行考虑外,对电力系统来说,在无功充足的情况下,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主动对系统中的电压进行调节,比如增加一定的备用容量、改变有载变压器的变比的方式。

4 总结

风电场并入电网后对该电网内的各个节点的电压的作用影响着电力系统网络的正常稳定运行和良好的电能质量。因此,研究风电场并网后对配电网的稳态电压的稳定性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略介绍了风力发电的发展状况,以及风电接入电网后对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并且从风速和风电机组的功率因数两方面,重点分析了风电场并网后对电网的稳态电压的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针对其影响原理,提出初步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德琥,陈继军,张岚.大规模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J].广东电力,2010,07:27-30.

[2]孙磊.风电并网对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马琪.风电并网对系统电压稳定性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2.

[4]刘薇.风电并网对电能质量影响的评估与治理[D].北京交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