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精选(九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第1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范文

一、中小学要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在中小学有目标、有计划、有效的常态实施,首要问题是学校能否规划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这就如同建楼必先设计一张图纸一样,没有图纸楼房是无法建造的。同样没有实施方案,没有整体实施计划,年级和班级,老师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必然会陷入盲目的实验状态中,这不仅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而且难于取得实效。

那么,学校怎样才能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方案呢?

1、由学校教科处牵头,从学校校级、中层领导以及骨干教师中,选择在教科研方面的精兵强将组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着重从学校实际出发,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课程管理、校本研训、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要充分考虑方案的目标性、实用性、计划性以及可操作性。另外还要注意方案要详实、具体,如,课时的具体使用,教师的人员安排等。最终集大家的智慧,形成实施方案。

2、将实施方案,发放给广大教师,甚至一些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关心学校发展的人士,广泛争求大家的意见,再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特别提一下,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校发展目标、学校校情分析、课程的长远和短期实施目标、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详细计划(包括年级活动主题、指导教师安排、具体课时使用方式等)、课程的校本研训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课程管理要求和管理办法、课程评价方法和要求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之所以把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校情分析放在方案前边,且必须要写,是因为这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制订的基础和背景,也是以下项目内容的制订依据。而这些内容都需要一一的详尽的完成。只有各个项目内容详实,才能便于指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为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学校还须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光有方案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与课程相关管理配套制度,才能保证方案能够落到实处。这些管理制度,主要有:

1、教师任课制度。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是依赖学科教师兼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做个合理的调配和安排,比如: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在一学年中或两学年内,至少要独自或与他人合作承担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承担课时不少于9个课时(3周时间基本能完成一个小的活动主题)。先由教师填写申报表,申报活动主题,再由学校进行审定,最终确立年度或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学年、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承担教师。未申报成功或未申报的教师,要在下一学年或学期继续申报。这样用制度来保证教师既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任务,又不影响做学科的教学任务。

2、奖励制度。学校可对承担综合实践的教师,尤其是开展活动质量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要对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而超出课时规定的教师,按课时量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不能给于补偿的,能否在年底考核、评优评先中适当加分和给予奖励。用这样的奖励制度来鼓励教师承担课程的积极性,就会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还是很有积极性和能力的,就看学校的制度能否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训制度。这一制度可以仿照学科教学再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适度修改,目的是为更好的促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专业成长和指导能力的提高。

4、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管理制度。规定从活动开始,由活动承担教师,注意整理并保留教师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资料,如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计划方案,学生搜集并整理和完成的各项信息资料,教师指导策略与做法,活动成果等,最终整理出有价值的档案资料,交给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

5、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制定出评价制度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年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班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作出科学与合理的评价。

6、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制度。安全制度可以在学校原有的安全制度基础上修改、补充和完善,努力使制度更好地为综合实践活动服务。如可以制定综合实践校外活动报批制度,其制度,由教师提前申请,学校审定批准。活动组织制度,外出活动必须由哪些教师参与安全管理等等,以保证活动安全并正常开展。

第2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范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范,包括课程管理的规范和课程实施的规范。实践过程中发现,课程管理的规范包含课时的规定、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的评价,这更多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和作为;而课程实施的规范包括活动方案的制订、活动流程的组织以及教师的指导行为,更多是教师实践操作层面上的探索。建立课程实施规范能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现结合区域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践探索,从规范建设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流程、教师指导内容三个方面,刍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范化建设的点滴思考。

一、厘清主体对象,建设规范化活动方案设计

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各方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所指理解不一,大部分理解为教师组织某个活动的方案设计,还有部分理解为学校课程实施的计划或学生参与活动时制订的活动方案。笔者认为,产生混淆的原因在于没有关键词的界定,活动方案按照制订主体对象的不同可细分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策划方案。

1.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界定及撰写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是指学校在某个阶段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的计划,可分为三至五年规划、学年规划或学期规划。因此方案标题应注明“××学校××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如“晋江市磁灶镇尚志中心小学2014-2015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实施方法,课程内容以及实施保障措施。指导思想,主要介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指导下学校对该门课程的开展思路;实施目标,主要介绍在课程总目标指导下学校的阶段实施目标;实施办法,主要包括课时安排、资源的开发策略、教师指导团队;课程内容,主要列举各个年段的主题活动内容及进度;实施保障措施,主要介绍学校对该门课程的管理方法以及评价方式。

2.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的界定及撰写

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是指教师组织一个主题活动的方案设计。因此,方案题目应注明“《××》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如“《做沙包 玩沙包》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活动主题、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对象、活动时长、活动过程、实施建议、活动评价,资源支持。活动主题指所要开展活动的名称;活动背景主要简述主题形成起因以及开展此主题活动的价值;活动目标指契合具体活动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活动对象指进行主题活动学生所处年级;活动时长指整个活动所需课时,是课内课时和课外课时的总和;活动过程指整个活动的组织流程;实施建议指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师资配备、社区资源等;活动评价包含评价参与的对象、评价的方式和评价的内容等;资源支持主要提供与本主题相关的文本资源。

3.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策划方案的界定及设计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策划方案是指学生参加主题活动时在活动前策划的活动计划。因此,方案题目一般为“×××活动策划方案”,如“校园跳蚤市场活动策划方案”。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策划方案的内容根据主题和活动阶段的不同,具体内容也不同。如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一般有:小组主题、小组名称、小组成员、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内容。项目设计活动方案一般有:作品名称、作品含义、工具与材料、制作步骤、预设草图、注意事项等内容。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一般有:小组成员、活动任务、活动目标、活动时间、活动地点、任务分工、所需工具(材料)、注意事项等内容。

二、明确活动内容,建设规范化活动组织流程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因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指向的不同,决定了活动组织方式的不同,因此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信息技术教育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流程。

1.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流程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自主地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自我等方面综合性、真实的问题进行探究,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因此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般组织流程是:确定研究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策划活动――运用方法开展实践活动――获得初步结论。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经历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其重点不在于“科学研究”,而在于学习,学习研究的方法,经历研究的过程,积累研究的经验。

2.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组织流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又常被定位为项目设计活动,它的一般组织流程是:确定要制作的项目(任务)――寻找资料丰富认知――设计方案――实际制作――获得作品。学生在参与项目设计活动中得到动手动脑锻炼的机会,从而逐步形成技术思维、技术应用、技术评价和技术创新能力。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组织流程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是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因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般组织流程是:确定要开展的任务――制订方案――联系场所和对象――开展活动――获得体验。学生在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增强了学生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丰富了社会阅历和生活积累,提升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立足程序方法,建设规范化教师指导内容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行为和指导内容均比较随意,缺乏必要的程序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中强调,教师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以引导学生的活动过程,指导活动中问题解决方法的基本操作规范为主要任务。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基本指导行为应从实践过程和实践方法两方面,进行程序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的指导,做到适时、适当、适度和适合。

1.程序性知识的指导内容

程序性知识的指导是指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三个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所应具备的常规性方法的指导。如准备阶段括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进行主题分解、如何组建小组和如何策划活动;实施阶段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分工、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记录原始资料和如何解决问题;总结交流阶段指导学生如何对资料归档整理、如何成果,如何反思收获和如何合理评价。

2.方法性知识的指导内容

第3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范文

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劳动与技术课以《劳动与技术》课本为依据设计教学,也可开发自编教材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需将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每周一课时。

2、高二、高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劳动与技术》课本为辅设计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主要工作

(一)积极落实课程常规,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1.理性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4.广泛征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并组织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案例、课堂指导设计、计划总结等),逐渐丰富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6.继续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

7.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

(二)组织多项教研活动,提升课程理解水平

1.继续开展“再学习课改理念,再反思课改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体的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等文件精神,提高对课程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熟悉相关学段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的产生背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与新课程同行。

2.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养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3.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和不定期举办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4.引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5.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三)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紧紧围绕影响课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

第4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网络;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41-02

小学综合实践课是新课改带来的特色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有着比传统课程更为广阔的创新天地。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办学特色和学生的接受度,自主地安排综合实践课内容。从学生的成长来看,小学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学生的兴趣培养、爱心培养、观察能力培养等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一些确定性的部分。在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小学综合实践课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充分借助现代网络的优势,科学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方案,使小学生真正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让学生在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与社会环境相融,并通过对社会考察与实践的参与,全面提升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与动手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

1 借助网络与多媒体做好综合实践课的准备工作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开展得成功,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力,必须要有恰当的内容,不仅要接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还要是学校的条件、教师的水平所能够完成的。作为一门新课程,平度市城关常州路小学并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而网络的发达正好可以为教师开展综合实践课的选题提供更多选择。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寻找那些小学生可能正关注,能够引起他们共鸣的课题。现代网络的发达使教师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社会方方面面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特别是那些与小学生的成长、健康有关的新闻事件,这些内容都为综合实践课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完善、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以保障小学综合实践课的顺利开展。提前制定活动预案,可以使综合实践课有章可循。通过对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工作、活动时间安排、活动实施过程以及活动评价等各个方面的提前判断,可以使综合实践课上得更有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作为学生所了解的活动预案,使学生对整个综合实践课有所了解,有助于他们开动脑筋,在活动课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整个活动,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活动方案像课件那样制作出来,不仅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而且可以发给其他教师和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使综合实践方案更加完善。

2 借助网络与多媒体保障综合实践课的实践过程

有一个好的方案还需要有好的过程,才能真正把小学综合实践课开展好。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做好实践活动的记录。综合实践课是希望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到活动带来的乐趣,探究新的学习方法,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的玩性重,容易出现玩起来有兴趣,过程很热闹,事后却只能说出玩的项目,得不到什么心得体会,使综合实践课的效果大打折扣。现在的综合实践课,大多采取分组进行方法。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的好处是明显的。一方面,每个学生都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可以使他们在实践课的进程中更加集中精力,也更加注意条理性。甚至可以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进行综合实践课。如此一来,综合实践课给学生带来的印象无疑将非常深刻,进而提高学生从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体验活动乐趣的程度。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个小组的成员,小学生为了自己小组取得更好的成绩,自然而然地会将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将自己的记录拿出来,使小组的记录更加充实。而这个时候,多媒体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几个小组成员共同将他们的记录集合在一起,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成为一个类似于小课件的东西,可以让他们自己看到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也可以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出更好的安排。有了这样的一个小结,可以使综合实践活动始终围绕预定活动方案进行,无论是探究、讨论还是操作、制作等各个环节,都不至于出现偏差。通过借助网络多媒体,不仅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注重过程的习惯,更可以使学生从综合实践课中学会总结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新方法的探究、对问题的发现、对问题的解决思考,才有了更加翔实的基础。这样的综合实践课,会更加具有小小科学实践的样子,也有利于小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

3 借助网络与多媒体做好综合实践课的总结提高

小学生好动、忘性大,如果没有及时的总结,很容易出现只是做一场游戏玩个热闹的情形,因此,做好综合实践课的总结提高十分重要。综合实践课的总结是双方面的,既有学生对活动的感悟、对活动进行过程中各种所思所想的探讨,也有教师对整个活动开展情况的总结,还有对不同组别间的竞争的总结。要在综合实践课的总结中善于借助网络多媒体。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整个活动的情况和各个组之间的活动过程进等对比,制作成课件,再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使学生对别人的表现、自己的表现以及整个活动的理想状况有更清楚的了解,进而想想下次的综合实践课自己应该怎么样表现。综合实践课的总结课件应该包括各个组开展综合实践的整体情况、存在的问题、值得表扬的地方,使学生对自己做得好与做得不好的地方一目了然。更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制作同一个选题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实现的理想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自己对本组的综合实践过程与成果进行演讲,从而锻炼学生总结和演讲能力,特别是锻炼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组的综合实践课件,对自己组的特点与优点进行提炼,并且每次总结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演讲。这样一来,不仅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组里的重要角色,也觉得自己得到了别人的认同。长久坚持下来,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对综合实践的课的兴趣也会更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内部网,将综合实践课的有关课件与视频发送给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让家长支持并参与到学生综合实践课程中来,让其他教师从中得到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践课开展水平。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可以更多借助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从做好准备工作、保障实施过程、做好总结提高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综合实践课开展水平,真正使综合实践课能够成为小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和团结协作的场所,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沈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培训资源库[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案例;任务;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16-03

一、SSDDA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SSDDA教学模式是指“精练的理论讲授(Speech)”、“丰富的案例研究(Studies)”、“真实的任务驱动(Drive)”、“广泛的交流讨论(Discussion)”、“多元的考核评价(Assessment)”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是一套集课堂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时空及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等综合变革的教学模式,我们将之简称为“SSDDA教学模式”。

二、SSDDA教学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SSDDA教学模式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对必要的理论进行讲授,而大部分时间给学生阅读或观看案例、完成具体明确的各项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教师适时地引导、支持、评价,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将问题引向对新知识的理解,最后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及时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这一模式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诸如教育学、小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训、教育科研方法等大部分专业课程,本文仅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为例,说明其操作方式和应用策略。本课程共3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10~12课时,主要内容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特征、课程内容与目标等;学生讨论交流12~14课时,主要内容为活动主题选择、方案制定、活动方式、指导策略、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实践操作6~10学时,主要包括选题指导、活动方案制定指导、活动组织实施及评价等。

1.精选讲授的内容。一是要精选本课程需要精讲的主要章节,根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我把教材的理论篇共四章节作为精讲的章节,分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主要明确课程的理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理解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等五大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明确课程的总体目标、分学段目标的内容,知道如何把目标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知道课程内容的构成和来源)。二是明确其他每个章节必须讲解的知识点。其他章节包括活动设计篇、课程实施篇共6章,这部分内容实践性比较强,我确定重点讲授的内容只有是活动方案的具体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概念和类别。

2.提供丰富的案例。一是针对具体章节的内容提供合适的案例:如在讲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时以“漫话端午节”活动案例来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教学目标的综合、学习时空的综合等。如在讲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时,以典型的活动目标设计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三维目标”、什么是“体验性目标”、如何把目标具体化等。二是以恰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如以中央电视大学录制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与评析》中的教学实录来让学生整体感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建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中的3~6年级活动主题目录,让学生体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之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广泛内容。

3.确定具体的任务。一是制订了课程学习的总任务:完整设计一个活动方案,进入指定学校的指定班级组织实施,体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二是在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完成章节相关联的具体任务。如在讲授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后,布置学生拟定五个活动主题的名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章节的内容教学中,让学生以自己熟悉的学校为背景,开发适宜该学校环境条件的课程资源并进行价值阐述。

4.组织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交流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增长知识,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各种能力。课堂交流讨论组织的好坏,产生的成效迥然不同,组织得不好会出现冷场或偏离中心议题,或貌似热闹却无成效。因为有案例分析研究、有具体的任务要完成,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主体,他们的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使得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内心感受的过程,交流的话题常是能引起共鸣的、有思考价值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我是怎样认识的”、“我这样认为有什么根据”、“我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新的问题”等。交流的过程也常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效果的机会,是主动而富有生气的,完全没有传统提问学生应答时被动地接受教师考问的那种心态,交流的功效也真正得以实现。

5.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课程的考核评价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我们所执行的多元考核评价的多元一是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元,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从评价内容上来说,既包括平时学习的态度,也包括课程学习过程中各项具体任务完成的情况(尤其是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的组织实施、实施后的总结反思),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情况及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式。从评价主体上来说,包括了任课教师、小学指导教师、活动小组组长共同组成体现学生主体性,改变“教师说了算”的评价方式,建立多视角、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确定让学生参与不同环节的学业成绩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的实践,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学业成绩评价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及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其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进而不断地提高,自主地发展。这使高师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

三、SSDDA教学模式实施的初步成效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调动。以具体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建立以任务(项目设计和实施)为主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去获取知识,反过来又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与讨论,以及教师的适时点评与总结,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更为具体、生动和深刻的理解。

3.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该教学模式强调能力培养为本位。且让他们面对小学生组织实施活动,更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责任心。学生在活动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相互交流评价的学习过程中,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均得到提高。

4.推动了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少先队教育主题活动有机融合。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少先队教育的主题活动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了新的活动目标和学习主题。

参考文献:

[1]蒋爱英.论“SSDDA”教学模式及其特征[J].科学时代,2012,(1):247.

第6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制度;原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在中小学日益凸显出来,同时广大中小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但是,中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管理方面经常遭遇困惑,致使课程实验工作还陷入僵局。本文根据笔者近年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就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规范管理,粗浅地谈些看法,并希望专家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1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程开发角色尤需强调,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的集中体现。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下列原则。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使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使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选择的方式可以是一个学生独立选择,也可以是同伴在互动中进行选择,还可以是教师提示大的范围,学生从中加以选择。另外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亦可通过各种方式(如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从指导内容而言,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从指导方式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的内在要求。从指导力度而言,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之间,指导的力度应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越大。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既然综合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因此,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建议每一所学校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2 为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学校还须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光有方案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与课程相关管理配套制度,才能保证方案能够落到实处。这些管理制度,主要有:教师任课制度。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是依赖学科教师兼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做个合理的调配和安排,比如: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在一学年中或两学年内,至少要独自或与他人合作承担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承担课时不少于9个课时(3周时间基本能完成一个小的活动主题)。先由教师填写申报表,申报活动主题,再由学校进行审定,最终确立年度或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学年、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承担教师。未申报成功或未申报的教师,要在下一学年或学期继续申报。这样用制度来保证教师既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任务,又不影响做学科的教学任务。奖励制度。学校可对承担综合实践的教师,尤其是开展活动质量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要对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而超出课时规定的教师,按课时量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不能给于补偿的,能否在年底考核、评优评先中适当加分和给予奖励。用这样的奖励制度来鼓励教师承担课程的积极性,就会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还是很有积极性和能力的,就看学校的制度能否把教师的积极性调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训制度。这一制度可以仿照学科教学再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适度修改,目的是为更好的促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专业成长和指导能力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管理制度。规定从活动开始,由活动承担教师,注意整理并保留教师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资料,如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计划方案,学生搜集并整理和完成的各项信息资料,教师指导策略与做法,活动成果等,最终整理出有价值的档案资料,交给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制定出评价制度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年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班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作出科学与合理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制度。安全制度可以在学校原有的安全制度基础上修改、补充和完善,努力使制度更好地为综合实践活动服务。如可以制定综合实践校外活动报批制度,其制度,由教师提前申请,学校审定批准。活动组织制度,外出活动必须由哪些教师参与安全管理等等,以保证活动安全并正常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费、设施使用制度。如,经费申请、活动设施使用等方面都需要建立一定的保障制度。

总之,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必须建立各种完善的制度,只有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才会大放光彩。

第7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范文

一、在理论学习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非学科类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型课程。然而在这门新型课程中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怎样做?”而老师“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教?”这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只有比较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程,真正体现课程开设的根本价值。为此我校《学科资源有效整合,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发》课题研究启动后,感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陌生和茫然。于是,学校加强了教师学习和领会课程精神内涵,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同时重视师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向专家请教,派课题组老师参加相关单位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邀请专家到学校为全体教师作专题讲座,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专家们的讲座、培训和指导,使教师受益匪浅。在专家的引领下,我校课题研究不断推进,步入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教师在与专家的交流中说:“在教学中无从入手,课堂目的性变得模糊,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学什么、干什么、目的是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不知道,通过学习专家的讲座和指导,才认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了解了它的性质,知道了它的四大领域的内涵和相关性,明白了它的实施方法。”由此可见,加强理论的学习,不仅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还能挖掘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潜能。

二、在校本研修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实施课程时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加强校本研修,是提高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课题实施以来,我校定期举行各种研讨会,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每两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梁校长带领课题组老师定期对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在选题、研究方法、指导方法、收集资料等方面进行分析、交流、总结、反思,要求课题组老师每学期要完成“三个一”:一份活动指导方案,一份活动资料,一份教学论文。通过一系列的课程研修学习、实际参与、切身体验,不断深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识,培植责任感,提高专业自信心,进一步增强专业情感。

三、在教学反思中发展

第8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范文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研究在我国迅速展开。就实践层面而言,学生普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兴趣,积极参与活动过程。部分参与教师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有助于自身专业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安排、组织形式、课题开发、指导与评价等方面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2001年,上海高考第一次出现了研究性课题。分值虽不高,题目也不难,但它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它给人们一个信号:被称为考试指挥棒的高考正在发挥其积极的正面效应,以其强烈的导向作用告诉人们,高考也正在积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发文明确表示,必须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有着一个良好的政策导向和舆论氛围。尽管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也出现了不少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零开发

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课程计划还是课程实践都没有设置、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沦落为“空白课程”,有时甚至出现整个地级市都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

(二)假开发

打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名义,做着其它所谓主要学科的事情。譬如在课程计划表中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实际开设英语、数学、语文等课程,被喻为课程开发“两张皮现象”。

(三)片面开发

单纯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来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缩小了课程开发范围,进而降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能。如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解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门课程分别地进行开设,以局部代替整体。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近年来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在全国开设有多年的基础,很多地方干脆就以信息技术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如,表现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上的窄化倾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平等对待及重视。“自我”领域的主题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交友”、“婚姻与家庭”、“生活经营”等更具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内容很少涉及;课题选择过于社会化、成人化,关注学生心灵和自我空间的内容较少。再如,只实施某一方面主题的实践活动,表现在学科上主要是以生物、地理学科为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只以当地的旅行景点、风景名胜为主,变成了有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遗迹的地方和学校年年、次次都是这些主题开发,而没有风景名胜可寻的地方就觉得当地无课程资源、无主题可开发。有文章披露,一所学校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了“我做小导游”的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上,小导游举止得体、解说精练。但到台下为听课教师作导游时却表示,只会一个景点或者一段的解说。

(四)开发不力

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熟悉许多学科的知识以及掌握科研的方法,但就目前的师范教育的体制来看,中学教师是按照分科的专才模式培养的,小学教师则按照综合的通才模式培养。前者的知识领域比较狭窄,指导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容易成人化、学科化,后者的知识领域尽管较宽泛,但又比较肤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易流于形式,热闹有余,深度不足。同时由于长期自上而下的集中的课程体制,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普遍较淡薄。教师欠缺开发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客观上造成课程的开发不力。

(五)等同开发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等同于教材编写开发。有研究者统计,全国目前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各类“资源包”或“学习手册”、“学习材料”等不下几十种。

不可否认,“资源包”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在课程开设初期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有不少教师就与学生围绕教材在课堂上综合实践活动,或盲目套用其他学校或地方的课程开发主题。

总的说来,这些林林总总的“资源包”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以案例或活动的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案例或活动开发一般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线索展开,形成学生体验自然、亲历社会、活动交往三大活动系列,分别代表人作为认识主体与自然世界相互作用、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他人(包括自我)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但也有部分教材只是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

第二,虽然各种教材中所选择的大多数案例是在实际的调查以及资料的搜集基础上解决问题,开展活动,但活动也存在仅仅从事“是什么”的“纯事实”研究,以追求“应该怎样”为目标,以“找寻已有答案”为模式的现象,学生所获得的东西,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间接经验,都将是远离他们的生活与心灵的。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违背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

第三,开发主要集中在研究性学习领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作用没有突现出来。表现在教材建设上偏重在研究性学习领域,对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涉及的很少;在教材的目标上注重学生理科知识的发现与理科思维的养成,忽视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第四,在呈现形式上,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材料显得过于整齐划一。内容的编排也比较单调,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在内容的选择上存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的倾向,对于学校、教材来说,操作性欠佳。案例的选编没有体现活动的层次性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缺乏一个整体设计、规划,过程与方法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

二、几点思考

(一)怎样有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就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来看,对主题的选择与开发、对课程实施的管理和指导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这就很难开发出理想的综合实践活动。国家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后,各省可结合实际,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在一个较中观、较具体的范围内,确定省际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开发线索、问题选择标准。省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系统,尽快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及对学校的评价制度;地市教育部门要对综合进行恰当的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等特点,对本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作一个整体的规划,培训课程指导教师,给学校、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学校层面要在认真落实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制度及行为规范,确定课程的指导教师。

任何教育改革单靠学校的孤军奋战是不可能成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施还离不开社会、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在过去,学校和社区通常被人们理解为相互隔绝的两个系统,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两个系统。“5+2=0”(5天的学校教育加上周末2天的社会活动,其效果为0)一度流行,充分说明学校教育缺乏与社区之间的基本沟通。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包括学校)更应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向社会、家长推介新课程。可参照香港教育署的做法,制作散发诸如“家校连心,齐促课改”、“专题研习实践”的宣传手册,内容包括对专题研习(类似于大陆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性质、实践的简要介绍,对学校行政人员、教师、社会人士、家长如何帮助学生研习提出了行动建议及实例。也可建立社区资源库,对于学校什么时段、以何种形式、需要哪些部门的支持等作一个规划,并及早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形式问题

在目前的课程开发实践中,有这样一个误区,即开发就是编写教材或资源包。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到底需要不需要教材呢?有专家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需要教材,教材是人为地给课程的实施设置藩篱。但据对高中教师的调查发现,15.2%的教师认为“只需要教师用书,无需学生用书”;3.1%的教师认为“只需要学生用书,无需教师用书”;57.1%的教师认为“两种都需要”。调查还发现,对教材的需求与学校的性质、教师有无课题研究的经历以及是否指导过研究性学习等有一定的关系。本文认为,从理想课程到现实课程之间总有距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过去长期实行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国家来说,毕竟是新生事物。一方面,一线的教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另一方面,指导性材料本身是对课程纲要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设计与实施依据,有助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有助于活动设计与活动开展的规范和科学。但教材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最终形式,更加不能成为这门课程的终极目的。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需要开发什么样的教材

如上文所述,在现行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指导性材料主要表现为对课程资源包的开发和应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不同于学科教科书,但具有较好的活动指导意义。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初期,它应是指导教师如何指导课程实施的手册,是为学生活动提供的背景材料的依据,还要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较大的自由度以及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决定这门课程的资源开发需要一线教师的直接参与和开发,决定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是这门课程的最主要的资源来源。因此应该鼓励一线的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自主地开发一些适宜本校的指导性材料,还应积极地对现成的指导性素材进行灵活的再加工。教材要突出实践性,避免课堂化主题,避免使用课堂化的行为动词,如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教材要体现综合性,避免将四大要素分解,要以融合的方式统整四大要素。避免将综合实践活动编成单一的学科的综合学习;教材还要注重过程的开放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倡形式的合作性。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以及地区差异,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生活的态度。在教材的编排线索上,要突出对学生的活动方法和过程的逐步引导。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需要怎样的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自主建构的。教材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这也是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标志性区别之一。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条件、时空和途径。因为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教材、通过教室或课堂来实现的,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如此,它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同时,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也是一种形式的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年3月。

第9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范文

一、研究内容要贴近学生经验,激发参与兴趣

首先在情境导入环节,就是运用猜谜、视频等手段,通过激发兴趣来调动学生。学生在看到学校运动会的热闹场景时,就置身于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调动了情感,开启智慧。最重要的是,能够留下深刻体验,这是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最主要的活动目标。在初步设计的过程中,各组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有的是考虑问题不全,有的是不知从哪里着手,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及时指导,合理组织交流,分析制定运动会方案要考虑的多种因素,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借鉴。汇报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汇报流程,懂如何准确地表述方案,认真听取组际合理化建议,通过团队合作、集思广益,优化完善活动方案。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所在,现场热烈交流探究甚至是激烈争辩的气氛,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的直接经验,对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已经进入了潜意识状态,初步显示出了统筹、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旁观者清”,组际交流更能实现互补共享。因此,就如何上好方案设计课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

以各种活动的开展为载体,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教师科研能力,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上公开课,实现教师由“教书型”向“科研型”转变。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主题活动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培养生活能力:自主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对资料的收集、分析的外理,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我校目前开展的几项活动朴实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相连,都来源于学生身边的事,如本课《快乐校运会》。以这些为研究内容,开展活动,学生有足够的经验,可以说既是学生的直接经验所及,又把活动引向更高层次。因为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主题体现学生意愿,学生参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在活动中都有很好的表现。学生在活动中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学习兴趣得到增强,学生感受到活动成功的乐趣,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验,对活动课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收与放的关系

尊重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大胆尝试。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制定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甚至是训练。要“放”就必须先“扶”,否则学生无所适从。但老是“扶”而不敢“放”,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在活动的实施阶段,我们综合实践老师总是担心他们去学校外活动的安全问题。但是实践证明:该放手时就放手。本次活动中,学生在设计快乐校运会筹备工作方案和选择小组分工等环节,都体现了学生自主体验的原则。让学生积极参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协调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老师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避免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可以借鉴一些已有经验帮助他们更快地享受成功。教师也要注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起成长。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老师一定要及时给以肯定和赞赏;当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挫折时,老师要及时鼓励他们勇于面对挫折,增强自信心,帮助他们战胜困难。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其调整研究计划。如,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遇到的经费、运动员选拔时都想参与,但没有特长等困难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及点拨,教会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关键是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和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重视评价,将评价贯穿活动的全过程

综合实践虽然是一个校本课程,但我们认为它与语文、数学等工具性学科一样,必须通过评价来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做好分组分工,以便活动顺利开展,并认真组织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外出活动要特别注意学生安全。可以说,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实践的评价强调多元化,应该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仅针对他们结论成果。只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知识、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对课题选项、研究方法、撰写调查报告、填写活动的指导,做到按时到位、适时指导、合理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正确的评价,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作为综合实践教师,要加强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进行多样性评价的能力。评价的内容还要包括学生的活动态度、表现、技能等多个方面。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新型教学评价机制,同时运用师评、生生互评、组际评价等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要更加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它的评价更要强调学生的自主评价,评价的过程性和实践性,评价的多样性和发展性。在交流方案的过程中,学生评点其他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就能够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