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

第1篇:高职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目前在中国对于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广泛接受,然而人们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却多种多样,学术界尚无精确的定论。姜陈剑、牟永善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就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后两种能力合称为关键能力。谭移民、钱景舫认为高职生职业能力包含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三个层次,彼此间可以互相迁移,其中既有从长远考虑的个性发展所需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也包含有指向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孙世军认为,职业能力是成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中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良好的职业能力是就业的基本要求,和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不难看出,各家观点已充分认识到,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具体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包括适应社会、市场与岗位变化的学习发展能力,以及处理人际交往与工作生活压力等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既能熟悉一线实际操作工作,也能从事中基层管理的技能加管理的人才,他们需要将来能够充任酒店餐饮部、客房部、人事部及前厅部等各岗位操作人员,或担任部门初级管理领导者。本文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应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者相辅相成,其中以专业能力为基础,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则为关键能力。专业能力在整个能力结构中起到核心作用,它是劳动者胜任岗位工作的基本要素,包含对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各个部门的相关知识与特定技能的掌握。例如:近年来中高职院校采取的“双证书”制度,有效促进了能力训练的规范化,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方法能力是一种发展能力,它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它包括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基本技能。例如:学生要制作团队客人接待计划,则需要考虑团队的性质、人数、设别等级、服务内容、消费标准等方面的相关情况;接到需要促进客房销售和预定的任务,要学会搜集资源信息,查找资料文献以获取有用信息。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它是饭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能力;是他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对于组织团体、促进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酒店人员的职业能力中也包含拥有良好的工作服务意识、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使酒店工作人员在对客服务中最终形成优秀的综合能力。

三、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在酒店的实际工作表现,提高学生酒店工作的职业能力,笔者选择自己所在学院多位学生和学生实习的酒店企业单位进行了相关走访与调查。

(一)毕业实习生的调查反馈

通过毕业实习生的调查反馈表明,(一)在知识方面,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教学表示赞同,但学生认为自身缺乏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如客房服务员实习生面对客人丢失行李时,不知道该如何积极配合酒店和客人处理问题。(二)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英语口语表达和专业英语培训不足,学生在接待外宾时缺乏自信和现场处理能力。如实习生遇到外宾咨询时不知所云,降低了工作效率,有损于酒店形象。(三)在实际操作方面,实习学生缺少岗位流动,无法获得全面的锻炼。酒店一般安排学生在餐厅、客房工作,行政楼层、前台等岗位部门始终无缘。(四)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在学校和酒店两种环境的过渡。如学生在酒店遭受到老员工排挤、薪金发放不公等,实习学生会因此而失望沉闷。(五)在作息时间方面,酒店与校园里宽松的作息时间截然不同,旺季和周末的大量招待工作使得部分学生作息紊乱。学生身体素质有明显下滑趋势。

(二)各个酒店的信息反馈

根据各酒店对于实习生职业能力的信息反馈表明,一方面,实习生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多个岗位上上手快,很快胜任技能型的工作岗位,如客房部的做床、餐饮部的摆台等。由于他们在校期间都有过扎实的实训室操作和专门指导,在技能方面相比本科学生,均有着较强的操作优势和心理上的自信。但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在社会能力和职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如:入店初期会不能适应酒店内严格的管理制度,缺乏服从意识与团队意识,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及业务创新方面的能力表现出不足。

四、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只有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才能做到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根据针对笔者所在学院酒店专业学生的座谈和调查,发现学生对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初期,对“职业能力”一词表现出茫然与困惑。很多学生虽是进入酒店专业,却认为上大学仅仅是提升学历的手段,认识不出本专业的发展性和前瞻性,将职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等同于找工作。因此,教师及教辅人员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应注重培养学生能正确认识高职的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科学合理进行人生规划,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高素质服务水平的基层服务与管理人才。

(二)建设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师资队伍

在中国高校普遍趋向引进高学历师资,有酒店工作实践经验的学士进入不了高校工作。而实际上,酒店专业的教学更需要部分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有着丰富的酒店行业工作背景。学校应引导校内教师注重生产实习,他们应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能为学生技能训练进行指导,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针对性的请进一些实践丰富的学者、酒店管理人员、酒店著名培训专家等,形成一支兼职教师队伍,从而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有效提高高职酒店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优化模块教学的课程模式

借鉴国际上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如:单科分段式、核心阶梯式、能力本位式等,突出培养酒店职业人才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四大模块:

1、基本素质模块。

将公共课程和酒店专业课程有效结合。改革“两课”教学和传统做法,将法律基础课与酒店服务法规相结合,可以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适度增加酒店英语口语课课时,提高学生不同场景中与外宾交流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拥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职业精神。

2、职业基础模块。

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设置适合高职学生的、实用精干的教学模块。通过讲授服务心理学、职业素质与礼仪、形体训练、管理学原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酒店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服务意识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

3、岗位技能模块。

培养学生熟悉酒店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管理方法,重点强化餐饮、前厅和客房等部门管理的主课,抓住形成岗位能力的关键;通过酒店技能体验实习与岗前培训,强化学生具体岗位的操作技能。

4、职业拓展模块。

主要是为学生将来工作需要所设置第二专业,如企业管理、食品营养管理、酒店公共关系等,无论是酒店,还是工厂,管理理念基本相通,职业拓展模块为学生将来有更宽的工作岗位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训体系

1、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训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应该分阶段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实训,针对性地安排在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实训内容。第一,课堂教学实训。强化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在课堂中通过现场简单操作,让学生熟悉基本操作实务流程与技能。第二,酒店专业综合实训。通过安排学生在第三学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为学生安排模拟或全真的专业实训操作,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认知。第三,在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校外酒店实习基地进行全方位的顶岗实习,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进行专门的实际现场训练。

2、完善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对酒店管理专业不同程度进行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较为普遍的有:中西餐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和前厅实训室等,但是酒店消费人群不断产生着新的变化,如茶艺实训室与酒吧实训室等仍未得到广泛普及,培训资源十分稀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有待不断开发和完善。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高职学院在甄选的基础上,与国内酒店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产学结合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等目前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酒店专业成立以来先后与上海、浙江、山东及江苏省内各大星级酒店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然而,学生实训实习需求不断呈现多样化趋势,有的学生希望到国内一线城市,有的学生需要到外资酒店或者海外酒店去锻炼等,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方面,应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发展和成长的机会。

(五)构建职业能力反馈和考评体系

第2篇:高职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在学生管理模式上,表现为以事后处理为主。高职院校目前的学生管理还是侧重问题出现后严肃处理,而未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学生管理中发生的问题多数都是可以预防的,而学校未采取防范措施;有些事情发生后,学生管理人员是可及时控制和处理的,但未把握好时机,致使事情扩大化、复杂化,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学生管理方式上,表现为以管住为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平时多采用命令手段、压制方式来管控学生,结果是管理不到位、效果不理想。在这种管理下,学生容易出现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口服心不服,不能发自内心的服从管理,学生希望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从而能较好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学生干部整天忙于过细、繁杂的事务中,使得学生干部不便于及时总结提高,也不能得到很好地锻炼。在学生管理效率上,表现为效率偏低。高职院校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正确认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学生管理中表现为学生管理者运用手中握有的评优评先等大权,采用简单手段压制学生,而未能从说服教育、情感感化等方面下功夫,致使学生和管理人员对立、不服从管理、甚至发生冲突。这种管理的结果是学生悠然的看着学校、老师为自己手忙脚乱、着急上火,自己却悠哉游哉,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忙那些让学校、老师头疼的事。因此,现有的学生管理行为难以凑效、管理效果不佳。

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高职学生思想文化基础相对不高,有些学生人生价值观念模糊,理想信念不明,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继续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变换教学形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做成学生真心喜爱、重视受益的优秀课程。要持续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每学期都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做形式政策报告,提高学生分析社会形势、社会思潮、社会问题的能力。要认真组织开展公共礼仪、健康生活、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等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切身体验,接受教育。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必备的素质,学生管理者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应做到:第一,科学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基本规范为中心内容,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奠定基础,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第二,在学校各类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利用党团校活动,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增强职业道德信念。在“五爱”教育中渗透和强化职业道德情感;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深化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在法制教育活动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第三,注重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为目标,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培养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教育。

3.加强法制教育

邓小平曾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人。我们要通过法制教育,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关系等,树立起牢固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观念;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能自觉拿起法律武器,同我们政治生活中出现的否定党的领导、践踏社会主义法制的错误倾向作斗争;让学生能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且能通过合法途径充分行使权利,并在社会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做到:一是领导重视,大力支持;二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是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四是加强挫折教育。

(二)综合运用激励管理手段激励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学生增加和保持恰当的行为,减少不恰当的行为。通过不断的强化,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1.学生管理有效运用激励手段

对学生的激励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在学生管理中,一方面运用奖学金、奖品等物质激励手段,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运用荣誉证书、表扬等精神激励手段,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管理实践告诉我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互为条件、互为作用的,我们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2.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改变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和刺激性的学生评价方法,采取多元的学生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是指采用多种途径、方法与技术,对学生的品质、素养、能力等方面进行的评价,是一种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评价,旨在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多元评价注重评价的整体性,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实质是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业成绩,为教学改进提供准确信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要加强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

学生管理者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关心、支持、赏识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宽松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要进行适当的奖惩,重视情感感化并给予足够的关心

学生管理中进行必要的“惩恶扬善”,学校通过制定和执行纪律,防止不良行为发生的同时也教给学生正当的行为,有利于树立浩然正气、压制歪风邪气,促进良好育人环境的建设。我们在制定和执行纪律时要清楚地认识到那些行为应得到奖励,哪些行为是不能纵容,做到程序合法、提前分析问题行为、奖惩适度,以达到激发积极性的目的。

5.要给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有权利参与学校管理。在学生管理中要给学生创造参与管理的条件,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决策,允许学生提出管理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三)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1.拓宽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

思想政治生活方面,学生可以独立开展一些自我管理活动,比如党的政策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党团知识的学习等;课外学习、业余文化生活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日常生活方面,学生自己能管的事情,比如班费、卫生等,应放心地交给学生去管,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使用

我们首先要选拔好学生干部,把那些有热情、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同学充实到学生队伍中来,接着加以培养,告诉他们工作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工作,然后信任他们,大胆使用,让他们放手工作,敢于工作。

3.加强学生社团管理

第3篇:高职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管理学论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探索 【论文摘要】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就业成本核算的缺失和缺陷,提出了全新的就业成本核算理念;对就业成本的项目划分、账户设置及核算方法,给出了新颖的操作模式,对于我国数以万计的高职院校而言,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一、目前,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其毕业生就业成本亦随之逐年攀高。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却在就业成本管理与核算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单纯追求以“高就业率”为标志的“社会效益”,而忽视自身的“就业经济效益”,造成了就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二是就业经费管理囿于传统“经费包干”的预算模式,重年初预算、轻日常管理和核算,甚至不管理、少核算,导致经费的随意追加和浪费;三是缺乏对就业经费的专项管理,仅仅简单地列入年度预算,甚至和招生经费“捆绑”使用,在淡化费用与效益配合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经费超支、管理失控和营私舞弊等隐患;四是实行“粗放型”核算,经费开支职能模糊,淡化了就业经费项目间的功能界限,导致经费管理的混乱。 对于以上问题和缺陷,笔者以为:转变就业经费管理理念、改进核算方法,是解决问题和根除缺陷的必由之路。 二、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理念变革 理念之一:把就业费用当作“成本”而非“费用”来看待和管理。因为:“费用”仅作为高校的一般性“教育事业支出”,未体现其真正价值;而“成本”则与学校综合办学效益紧密联系,符合“费用与效益相配合”的原则。 理念之二:突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既看重年初对就业经费的“预测型”预算,必要时辅以“弹性预算”,又注重年中的“预警型”监控和日常的就业成本开支核算,以使就业成本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 理念之三:将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与招生成本核算分开,并与学校“教育事业支出”相对分离,实行独立核算,以体现就业成本的价值和效益。 理念之四:变“粗放型”核算为“集约型”核算,将就业成本按成本性态和职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分别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成本开支效益。 三、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管理与核算 (一)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 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成本开支实际,可列出如下项目: 1.津贴与补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中,按照有关规定开支的工作津贴和加班补贴。 2.办公费:反映依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书报杂志及办公用品开支。 3.宣传印刷费:因推荐毕业生就业而发生的广告费、宣传材料印刷费。 4.电话通讯费:反映就业机构发生的电话电报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5.交通费:反映为就业工作而发生的市内外交通费,包括:租车费、车辆用燃料费、过桥过路费、专用车辆保险费等。 6.邮寄费:反映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信函往来、档案传递的邮寄费用。 7.差旅费:

第4篇:高职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在新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现成的章法可循,各院校形势各异的内部环境也成为学生管理工作建设道路上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此,便要求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各个战线上的人员综合考量,自主创新,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设进程中,通过实践探索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和时代特色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二、转变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1.由局部管理转为全局管理。充分利用学生会和班级学生干部,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由辅导员老师进行宏观指导和方向把控,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老师和学生干部常态化联系,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生活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好学生会成员的学生和干部双重身份,在与学生干部的接触和工作过程中,老师要通过自身的态度和行动,以沟通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和团结协作氛围,培养工作中的默契和信任,对其形成潜移默化的高职教育,从而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踏实负责的态度,进而形成对学生形成“抓两头,带中间”宏观全局管理机制,使学生相互影响,相互约束。

2.由统一管理转变为因材施教。现在大学在校生进入“90后”时代,当代大学生的朝气在他们身上尽展无疑,每个人有独特的个性,思维敏捷,灵活多变,然而如今的大学生,他们在长辈和父母的宠爱甚至溺爱中长大,叛逆心理较重,缺乏独立面对困难和自我管理能力。对此,要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环境,采取针对性教育管理方式。对大学充满好奇却不勇于尝试挑战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及时肯定成绩,不断鼓励其继续努力;对于封闭自我的学生,多于他们沟通和相处,在自己的经历中寻求与他们的契合点,走进他们心理,体会学生感受,换位思考,解决问题,使他们敞开心扉,信任老师,团结同学;对于消极、应付度日的学生,要适时对其敲响警钟,提醒他们这种心态和状态的危险性,同时仔细观察,侧面了解,寻找他们的兴趣点,从其感兴趣的方向加以引导,使其在大学生活中寻求自己的价值和锻炼升值空间。

3.强制性管理与引导式教育相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生工作和管理过程中,要加大各项校纪校规的执行力度,严格按照学生手册相关规定考量学生日常行为,使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规范相辅助,使学生时刻注意,身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要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成长成才,才是对自身、对社会有益的。在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通过实践检验制度的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不断进行完善,建立适合自身管理,适应发展特色的规章制度体系,实现量身定做,使规章制度真正为学生管理工作保驾护航。将引导式教育融入到常规管理中,明晰奖惩办法,加大对评先选优结果的宣传和鼓励力度,扩大其影响范围和程度,以召开表彰大会、张贴评优结果等形式,树立榜样,恰当并有效“利用”学生的虚荣心,让当选学生感受到作为榜样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让其他同学以此为奋斗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协助学生树立每学期的短期目标。而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绝不姑息,让其意识到行为的严重性,并且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后果,树立责任意识。

三、结语

第5篇:高职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班级管理职能制矩阵制

一、现行学生班级职能化管理模式及其不足

1、现行学生班级管理模式——职能化管理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的班级管理大都采用的是职能化管理模式,也就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采用职能制组织结构。具体可描述为:班主任全面指导班级工作,班长具体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按照职能不同设置相应的班干,实行分工管理,一个班大概有5—9名不等的班干部,不同的班干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都有权向全班同学传达班主任的命令和指示(图略)。

2、学生班级职能化管理的弊端

学生班级职能化管理模式是与1999年高校全面扩招之前的学生管理体制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总体来讲,在那之前,学生主体意识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并不强;同时由于学生人数少,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的管理比较细致,因此,对班干部的要求也就不高,他们的身份仅仅是上传下达的桥梁,职能化管理的弊端没有显现出来,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班级职能化管理的弊端也就逐渐显现出来。1999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时间,“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等呼声越来越高,大学生参与教育互动的主动性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普通高校全面扩招,学生人数猛然增多,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压力增大的同时也就对学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职能化管理的弊端就明显地暴露出来。而且,这一弊端在生源质量总体不如公办高校的民办高校显得尤为突出。

(1)学生干部成为班级学生中的“官”,对任何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都可以指手画脚,所以尽管只有一个班主任,但学生往往感觉自己的周围有许多双班主任的眼睛。且整个体系中班长权力过大,易形成“皇帝式”管理。

(2)由于班干部的职能过分单一,发挥主动性的余地不大,因此班干部往往都是被动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3)班干部只需按照班主任的要求办事,不同的班干部之间关系疏远,容易产生矛盾,所以即使个别班干部办事效率高,但整个班子办事效率及协调能力差。

(4)由于排除在班干部队伍之外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少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在几个班干部身上得到了“体现”,而且已经变形,这就使得广大学生不去关心班级建设,班级的凝聚力极大地下降。

从管理学原理对职能制组织结构的分析来看,以上所列举的学生班级职能化管理所带来的弊端是这一结构在新形势下必然会出现的问题,而且是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一种制度所带来的问题是这一个制度本身无法解决的,那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只有放弃这一制度,寻求新的制度。正是基于以上对民办高校现行职能化管理模式的认识,我们才思考寻找一个新的班级管理模式。

二、学生班级矩阵化管理模式及其优点

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要根据组织自身的特点以及组织所处的环境而定,同一组织,在不同的时期,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因此,当职能化组织结构不再适应如今的民办高校学生班级管理时,我们必须根据民办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提出新的组织结构形式。通过对几种流行的现代组织结构形式的分析,我们最后确定了其中的矩阵制组织结构形式,并将其应用于学生班级管理,提出了学生班级管理新模式——矩阵化管理。

1、学生班级矩阵化管理概述

学生班级矩阵化管理指的是在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采用矩阵制组织结构,也就是在现行纵向的职能化管理的基础上,增加按5~6人组成的学生兴趣小组组成班级活动的横向系统,形成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和按兴趣小组划分的横向兴趣小组相统一的矩阵制组织结构(图略)。

2、矩阵化班级管理体系的组建

(1)垂直领导系统的组建

在垂直领导体系的组建过程中,我们利用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班干部的选拔。这一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故不做说明。

(2)横向兴趣小组的组建

我们的做法是,在垂直领导系统组建后,根据矩阵化管理模式的需要,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基础上,由团支书和文体委员进行组织,按照同学们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组建兴趣小组。具体做法是,首先由团支书和文体委员制定调查表,统计同学的兴趣、爱好、特长、然后按照统计结果进行自愿分组,确定小组成员。在兴趣小组建立后,根据各小组之间的不同特点的,由小组成员制定兴趣小组的有关相关规章制度。

(3)监督体系的组建

在垂直领导系统与横向领导系统建立后,为了使各项工作能够按照矩阵化班级管理模式的要求进行实施,我们设立了相应的监督体系,这一体系的组成人员由班主任和各兴趣小组组长组成,主要职责是对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和班干部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在监督过程中如发现问题直接报送班主任,然后班主任召开班干部会议,解决监督体系发现的问题,使整个矩阵化班级管理体系健康发展。

3、学生班级矩阵化管理模式的优点

管理学认为,矩阵制具有职能制所不具有的优点,这些优点决定了将它应用于学生班级也必然能大放光彩:

(1)解放了班主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班级实行矩阵化管理,将班主任的作用由传统的最高管理者变成了“中枢神经”。由于班级管理既有按职能划分的专门管理,还有学生自发组成的兴趣小组的自我管理,因此,可以将班主任从繁重的班级管理中解放出来,从“演奏家”变为的“指挥家”;评价班主任工作的好坏不再是“管得如何”,而变成了“协调的如何”。

(2)改善了干群关系,在提高学生干部积极性的同时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学生干部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以双重身份出现:既是全班某个职能管理者,又是某个兴趣小组的成员。作为职能管理者,他不再是对全班学生“指手画脚”,而是在这一职能范围内对各兴趣小组进行指导和参谋,作为某个小组的成员,他又必须接受小组的制约,在小组内发挥他组员的作用,这也有利于他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班干部与普通同学的关系就比较融洽。班干部不再因为职能单一而失去主动性,班级管理效率提高;同学们也因为兴趣小组的存在而易于协调,班级凝聚力就会增强。

(3)体现了民主与自我管理意识,促进了大学生的发展。兴趣小组不是由班主任指定的,而是由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人际关系自发组成的,与此同时,兴趣小组又不是无纪律的组织,它必须由小组成员共同商订出有利于整个班级和所在小组发展的规章制度。与班级的几大职能相对应,在每个兴趣小组中都有相应的负责人。在这一过程中,既发扬了民主,又养成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意识,同时还扩大了学生干部队伍,使得更多的同学参与了班级管理,得到了锻炼。

三、实施矩阵化管理的意义

1、适应了民办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的需要

(1)从大学生的共性来讲。作为大学生,民办高职学生和所有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一样,年龄一般都在17-22岁之间,属于个性心理发展的青年中期。他们的心理处于迅速发展,但尚未完全成熟阶段,这一阶段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独立意识与成人观更加突出,学生随着智力、体力以及思想上的成长,对自我的兴趣逐渐增强,由于在中小学时班主任、班干部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对待学生非常严厉,学生倍受压抑,使其在上大学后希望从压抑和束缚中解脱,所以,如果在大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职能化管理模式,势必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反抗,从而导致班级管理困难重重。

(2)从民办高校高职生自身的特点来讲。一方面,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高职层次招生居多,而且还是高职招生过程中的最后一批次,和那些公办本科院校甚至是公办高职高专的大学生相比,不管是在知识水平还是能力水平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入学门槛比别人低本身就加重了民办高职学生毕业求职的压力,而与此同时,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相对公办院校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只有更加关注自己,以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就业为学习动机,否则他们就会面临毕业无法就业的压力。所以,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程度往往远远超过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关注程度,除非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否则不理不采,似乎天塌下来也与他无关。

针对民办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只有因势利导,将兴趣小组与班级管理结合起来。为了能参与到兴趣小组中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以接受兴趣小组的约束和激励,班级管理也就成功地迈出了一大步。这是实施矩阵化班级管理的意义之一。

2、适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现代教育讲求“公平”。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讲,每个学生都应有机会挖掘和培养自己在管理方面的能力,都应有充当管理者的亲身体验,因此,参与班级管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和义务。这是教育公平和班级管理与学生发展关系上的必然要求。在矩阵化班级管理模式中,从班级纵向的领导系统,到横向的兴趣小组的管理,班级管理不再是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的事情,大部分同学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参与了班级管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另一方面,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而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民利的获得。民主治班的根本内涵,在于让学生树立民主观念,行使民利,学会自我尊重、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监督并促进自我修正,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以学生自发组成的兴趣小组为基础的矩阵化管理,就是在调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6篇:高职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学生管理;基础教育

五年制高职是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收的初中起点,在校期间前两年为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进行高中知识的学习,后三年则进入相应专业开始大学阶段学习。随着高考生源数量的下降,河南各高职院校为拓展招生渠道,纷纷扩大五年制招生规模。我院五年制高职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由占年学院招生总数5%左右,到20XX年占当年学院招生总数20%左右。高职院校应适应现实的发展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构建高职院校五年制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管理体系。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学生,相比较高中起点高职学生,具有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差、课程基础和学习能力欠缺等特点[1]。同时在文明习惯、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方面都偏低,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性格差异,以至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学院中与其他普通高职学生有明显区别,成为一个特殊存在的群体。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涌现出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内在、外在的因素都影响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进而影响到学院的整体培养质量。为进一步促进学院整体发展要求,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快构建我院五年制高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一、影响五年制学生初级教育阶段管理的内外部因素

(一)内在因素

首先,普遍年龄小。五年制高职学生为初中起点,大多年龄在15岁左右,比我院普通高职学生小3—4岁。因此,在学院举行的各种活动或比赛中处于劣势。这个年龄的学生往往争强好胜,但在现实面前他们时常面临挫折,很难融入学院主流。其次,心理上不成熟。15岁的他们,正处于人生变化最快的时期,尽管表现在身体和心理发育已基本完成,但在心理上还处于青少年向成熟过渡,日常情绪表现不稳定,处理问题比较偏激,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干扰和误导。第三,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初中阶段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入大学后,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式以及大学的生活方式很不适应,导致学习兴趣缺失,很多学生考试不及格;生活上,无所事事,大多沉迷于网络找不到生活的乐趣和目标。因此,正是年龄、心理、习惯的差距,决定了五年制高职初级教育阶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就给人感觉有些“特殊、另类”[2]。

(二)外部因素

根据长期一线工作经验和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外因主要有:

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五年制学生。特别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和行为导向对涉世未深和处于叛逆期的五年制学生诱惑极大。在学生正确价值观没有树立,是非观念比较模糊时,如果经常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容易沾染上吸烟酗酒、打架骂人等不良习惯。

2.网络游戏的冲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上网的中学生,美国占总数的20%,英国为15%,中国仅仅为2%[3]。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青年学生上网的目的大都是玩游戏。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知识的吸引力没有网络游戏那么强。商家为追求经济效益,迎合青少年特点设计的网络游戏,大行其道。特别对那些学习成绩一般、自制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来说,网络游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虚拟世界中让他们比现实生活中充满自信。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五年制学生中,有网瘾的男生占全部男生的10%左右,经常进网吧玩游戏的占男生的70%左右。

3.家庭重视不够我院五年制高职学生80%左右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的父母普遍出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层次较低,大多担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经常在外打工或劳作,由于工作艰辛且时间不固定,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有些家长只注重学生的生活,但对孩子学习和情感关心不了或不到位,甚至有些家庭直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带。长此以往,对子女疏忽教育与管理,使之形成了一种放任的状态。

4.目标不明确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学生大多愿意就读普通高中然后升入大学,不愿意上职业学校。从而也造成了近年来五年制高职生源质量下降,许多学生都是深知考学无望,被逼无奈才选择五年制学习,但学生本身对为何学习及怎么学习却毫无目标和头绪。

二、加强五年制初级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制度

五年制高职基础教育阶段的制度建设应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有利于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考虑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参照高中学校管理模式,制定和五年制基础教育阶段相适应的管理规定,从制度上保证运行的相对独立性。如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晚自习制度、日常请假和考勤制度、教师上课制度及家校联系制度等,从而在制度上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缩短学生进入高职后产生的不适应时间,确保学校依法依规进行教学和学生管理。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道德观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的关键内在要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道德观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靠教育、靠引导。首先,注重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新生入学教育、法制报告会、表彰大会、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廉洁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等。其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快速性、时效性、全球化、交互性、丰富性、隐蔽性等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班主任、辅导员要建立自己的QQ、微博、微信群等,在这些新媒体上直接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其排忧解难、释疑解惑,加强思想引导,运用得当的话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利用新媒体时,还要大力防范这些交流平台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4]。再次,班主任、辅导员要积极面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方面出现的问题,真正把开展思想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在教育过程中要会运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使他们能够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重视班主任工作

学院在五年制班主任、辅导员的选聘过程要有严格的标准。要把思想觉悟高、政治业务素质强,表现优秀且具有学生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而且愿意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选聘到班主任、辅导员岗位上来。应注重班主任辅导员的培养,通过外出交流学习、技能竞赛、工作总结、思想交流,不断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管理的经验和业务水平。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做好相应的解决和处理。工作中要对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

(四)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仍是主业,平时时间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学院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良好的教学质量是保证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是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益的保障。五年制高职学生将来还是要和普通高职学生在一起学习的,由于入学为初中起点,相比较普通高职学生,他们缺少高中阶段学习,中间有断层,这就要求其一定要注重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其次,教师还要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难易结合,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要,使学生都能够有所学有所得。第三,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成就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来。

(五)强化日常管理与沟通

单靠班主任、辅导员很难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学院要建立全方位育人体系。首先,学生管理要与教学和后勤等沟通。再次,学校要和学生家庭沟通,辅导员、班主任不能等学生犯错误才联系家长,而要把这种联系变成常规化,不单单电话联系,有时还要进行家访和面谈。最后,班主任做好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上课和学习情况。通过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反馈机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5],不让学生日常管理存在空白和漏洞。通过整合所有的育人力量,共同完成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育。

第7篇:高职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1、僵化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学生的变化

如今,高职院校面临的学生教育管理存在更大的困难,由于招生生源的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的问题,高职院校之前较为僵化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学生教育的管理,而且管理观念也出现了陈旧现象。在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为了满足学生在扩招前提下的教育管理需要以及内容服务的创新,需要对已经僵化的管理体制进行体制上的更新,教育内容要设计多样化,以满足知识的不断更新。对于体制方向的转变需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发展方向而具体制定,但总体上应该使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具有服务职能,这样才能更清楚学生的困难问题,以及人性化考虑学生的发展,任何一个管理体制的改革都离不开管理理念的改变,只有观念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能够站在创新的角度上去改革体制,才能使管理模式适应新一代学生的发展。

2、网络的快速普及为学生教育管理带来挑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传播以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经遍布社会的各个层次与角落,正是网络的神奇力量改变着每个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针对这一情况,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来讲,既存在有利的方面又存在不利性。有利的方面是网络的快速传播能力为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性,也提供了一片新的阵地,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不利的方面也凸显出来,网络是一个信息聚集地,对于心理还不够成熟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很多时候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如色情、凶杀等信息,对传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致使一些有害、不健康信息不断腐蚀学生的思想,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困难。

3、教育脱离社会实际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仅仅只是理论教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讲那些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又或者是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育实践课中仅讲解一些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的案例,并没有将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对于教师本身而言,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到社会和企业中实践考察过,没有经验可谈,更不用说将经验传授给学生了。而作为培养学生的摇篮,学校也未开设专门课程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本质,更不用说融入社会了。他们本身就没有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也没有要求学生必须就业实习,这样就致使学生的毕业实习仅是随随便便找个单位盖个章而已,在这种境况下的学生毫无经验可谈。

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改进途径

1、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教育管理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基本要求中,我们时刻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我们知道“以学生为本”就是需要我们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才会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当中,充分认识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自觉做一个管理者。对学校而言,在思想和管理教育工作中要充分的体现“学生第一”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实现教育育人服务、全方位服务和全员服务。我们将服务学生为主要的办学宗旨,才能够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

2、进一步优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立体化全方位管理是高职院校中对大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其形式内容相对比较广泛,涉及到了学校的众多部门,因而需要所有部门协调一致,尽量理顺关系,从而达到最好的结果,最终以应对学生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问题。在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我们一方面是要加强学生基层机构的建设,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构建全方位的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个人。另一方面是大胆放手,发挥人员的基层作用。在赋予支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同时又要给予他们权力,做到责任与权力相统一。从而达到使系部能够最快发现问题,有效处理问题,可提高效率性。第三方面是加强各班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和融合。

3、结合社会实际,做好职业规划

首先,我们要尽早的将职业生涯规划思想具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不要让他们到了毕业季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这样就有点为时已晚。而我们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学生有目标的确立职业目标,制定实施路线以及实施方案。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在一进入大学校园就能自觉主动的了解就业信息、进行职业规划等,进一步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修正,让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有高度的进取性,最终以实现顺利就业为目的。其次,我们要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工作的机会。在课程的开设上要加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多举办实践技能相关的竞赛或者活动。在学生自己努力实践的同时学校要尽量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和机会,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工作能力的锻炼。我们的教师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和教育,实习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将实习考核的评议与学生毕业相结合,从而提高实习的质量。

三、结语

第8篇:高职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研究;综述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高等教育一样,理论界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理论成果。

一、理论界对高职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研究概况

截止到2016年5月1日,笔者进入中国知网,输入“人的素质要求”、“行政人员素质要求”、“骨干院校建设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等关键词,在全文数据库中进行精确和模糊搜索,得到如下结果。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信息:一是学界关于“人的素质要求”的研究成果。有关“人的素质要求”的专著为0部,表明这方面的专著没有问世。期刊类论文论及该论题的有18084篇,精确论及该论题的文章为“0”;报刊类文章论及该论题的有250篇,精确论述的为“0”;博硕论文论及该主题的文章5243篇,精确论述的为“0”。这表明,学者们更多地以论文的形式论述了“人的素质要求”的问题,而真正论及该论题的成果没有。二是学界关于“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专著、期刊论文、报纸论文、博硕论文考察,精确论述的均为“0”,模糊论述的分别为:0,9956,110,8247。这些研究主要表现对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论述比较多,局限在于:没有精确论述。三是学界关于“骨干院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精确考察均为“0”,从模糊考察,“图书类、期刊论文类与报刊论文类、博硕论文类”成果分别为:0,161,5,121。从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结论:学界没有人真正论述“骨干院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本论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成果可能会填补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国内外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建设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的研究

国外的高职教育大多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这一类型教育研究比较多,但是由于国籍不同,体制不同,对高职院校“党政干部”的研究涉及得比较少。尽管如此,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到相关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1、行政管理人员坚持依法办学

德国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起步较早和取得一定成就的国家。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是德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坚持以法律手段管理和治理学院是分不开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进行办学和管理,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法律法规的落实者。1969年,德国高职院校办学都要遵循《职业教育法》,该法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通过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严格贯彻实施,巩固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随后,德国出台了《企业基本法》、《培训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障法》等[1]。正是这些法律法规以及高职教育院校行政人员对上述法律的实施,德国的高职教育事业才经久不衰。

2、行政管理人员具有国际战略眼光

德国教育主要以办应用型科技大学为主,在经济全球化和欧盟一体化背景下,德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采用“双元制”等办学模式,汲取其他国家的办学合理因素,通过建立办学保障体系,对技术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改进学位制度,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接纳外国留学生,开拓国外教育市场与国际接轨[2]。此后,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的教育者也相继效尤,职业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3、行政管理层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众多职业高职院校中,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管理经验,在不同国度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加拿大 CBE教育管理模式(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的实践能力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管理模式(一元在企业实施,一元在学校里实施)、国际MES教育管理模式(就业技能教学管理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合作教育管理模式等[3]、英国的“攻读交替制度”、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制度”等。这些模式主要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依据该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创造出来的,表现出行政管理人员的智慧。

4、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念的变化

严格说来,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在中世纪以后才诞生,这一时期高职教育的理念一般是为国家服务,确切一点说是为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培养新型的管理国家的人才,尤其是为特定行业和特定官僚培养技术人才。十九世纪中后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譬如欧洲大陆和英国等国家出现了为区域经济和工业发展服务的地方性院校,这些学校较前期,其办学理念有所变化,即办学为统治阶级开始转变为服务区域工商行业。这些“位于工业人口集中的中心学员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与从事工业的人口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其教育应该始于他们日常职业中,即传授有助于其职业的知识”[4]。这些办学理念的变化与其说是统治阶级的变化,还不如说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办学的变化,因为高职院校行政人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还需要阐述的是,办学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培养目标的变化。

5、行政管理人员加强交流与合作

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高职院校在本国的办学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些国家的行政管理人员十分注重于国内院校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学习,也特别注重与国际接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5]。

通过对关于国外高职教育研究理论的梳理和归纳,行政管人员在高职院校所起的作用是肯定的,表现在:办学依法进行,讲究规矩,遵循办学规律;行政管理人员办学具有战略眼光;思想开放带来办学理念先进并脚踏实地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是也有不足,表现在:一是过于强调实践行操作训练,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理论的学习和修养训练。二是由于注重实际操作,学生考核重实践轻理论,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是一个致命打击。三是“强调职业教育是人生必经之路”这未免过于整齐划一,不利于具有理论兴趣的学生发展。

(二)国内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的研究

与国外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学界对这一高等教育形式的研究也比较欠缺,研究本科阶段高教教育的比较多,对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过程党政干部素质研究的成果可谓凤毛麟角。通过检索,学界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要求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理”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建设的规定

本文所说的“法理”,是指行政法规,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为法律法规形式颁布的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规定的文件。1996年9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职业培训机构设立的基本条件,其中一条是“有与培训任务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6]。这一规定,将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基本条件纳入职业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这是可取的。但是,对于行政人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素质要求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规定。199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9条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这一提法尽管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对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适用[7]。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本法中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确定了下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宏观上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中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二是微观上指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理”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建设的论述

“学理”即学界对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的研究,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职院校机制体制基本概念的论述。刘红红(2010)和戴国宝(2006)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他们主要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论述了高职院校行政教育管理机制的问题。所谓高职院校行政教育管理机制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之和,它是整个教育体制得益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规定着学校教育发展规模、发展速度有着直接影响。内涵方面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外延包括教育系统的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第二,论述了高职院校行政教育运行机制。所谓高职院校行政教育运行机制是指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主要包括:决策、信息、资源、动力、质量和约束等五个方面机制。二是对国别(个案)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刘登高研究了美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美国政府行政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中扮演着“监管员”的角色[8]。杨德广研究了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坚决落实“双轨制”职业教育体制,将工厂与企业中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学校里的基础理论学习有机结合[8]。此外,还有作者研究了英国、澳大利亚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体制问题。三是对高职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尹文秋等研究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这些存在问题大多表现为:多头管理、财事权不分、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因循守旧、管理机制和制度缺失、管理职能膨胀等[9]。 四是对高职院校教育宏观行政管理的对策研究。孟昭上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由中央合地方两级政府进行管理。由于中央实施高度集中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自非常有限。随着改革开放,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权逐渐扩大,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逐渐增多,正在改变原来投资和办学主体单一化的局面[10]。五是微观上论述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学界对这一论题进行论述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内涵的研究。吴琼认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所有推动高职院校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的总称。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在职职工的总称。包括:管理人员、教师队伍、教辅导人员和工勤人员、学生人力资源和社会可利用人力资源等[11]。第二,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种基于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战略的管理模式,以研究制定和规划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战略核心,以提高符合战略目标的团队和个人绩效为根本任务,以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和社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目标[12]。第三,绩效管理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的成果比较多,丁银军着重从宏观上研究了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状况。第四,对高职院校个案管理进行了研究。罗良翌在其硕士论文中对XH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考核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及实施策略[13]。

三、对高等骨干职业院校党政管理人员研究的基本评价

从上述关于中外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综述,我们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研究重点从宏观转向微观。中外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有关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来说是从宏观上来研究的,学者们从宏观层面主要研究了学校、社会、企业等相关问题,由于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学者们从宏观转向微观研究,比如研究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视角呈多元化趋势。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研究基本上沿袭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研究套路,但学者们没有止步而,而是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究。

研究方法多样化。学界对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采用得最多的是文献研究法,此外逐渐更多的研究方法,比如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法等。(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重庆市级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专题:《骨干院校建设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研究》(课题编号2015-704)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宋春燕:《德国高等技术教育浅析》,《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刘金存:《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借鉴》,《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9期。

[3]冯晋祥:《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航海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4]M.sanderson,The universities andBritish Industry 1850-1970,81.

[5]耿立军:《国外职业教育与启示》,《当代世界》,2009年第4期。

[6]梁绿琦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资料选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页。

[7]梁绿琦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资料选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页。

[8]周建松、唐林伟主编:《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十年2001-2010》,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页。

[9]尹文秋:《关于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思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第7期。

[10]孟昭上:《关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2期。

[11]吴琼:《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教育探索》,2010年第11期。

第9篇:高职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一、 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论文偏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指导教师教学实训任务重,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当中,且很多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难以指导学生写出理论联系实际、能指导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的高水平毕业论文。

(二)选题不当

选题盲目追求理论的前沿性,忽略了高职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结合不紧密,不能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的专业特长,脱离顶岗实习,缺乏实用性、岗位性,有悖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三)内容粗糙,格式不当

由于高职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时间和顶岗实习时间重叠,没有太多的精力花在毕业论文上,致使论文资料准备不足,生搬硬套,论点不明,论据不足,逻辑性缺乏。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做毕业论文时应付了事,格式五花八门,不符合规范性要求。

(四)态度不端正,抄袭严重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行论文撰写时,态度不端正,以各种理由消极地对待这项工作,抄袭拼凑,敷衍了事。

(五)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尽管出台了毕业生毕业前需写毕业论文的规定,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毕业论文要求不如顶岗实习那么严格,且指导老师平时教学与科研任务较重,每位老师应对十多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就放松了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持续认真的指导;系部对指导老师的管理以及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规范性要求和答辩质量也是要求不严,过于放任。

二、 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环节改革与实践

(一)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做好毕业论文管理模式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学院、系部、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三级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鉴于毕业论文环节对高职学生在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学院应建立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规范系部管理,严格指导老师职责,明确规定,对毕业论文答辩不合格的学生暂缓发放毕业证,直至毕业论文通过。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系部可以组织专家、教授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规范、写作流程、写作技巧做详细讲解;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资料收集、论文大纲、论文撰写和答辩环节进行培训,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和指导力度,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是做好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顶层设计。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不能生搬硬套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其内容应契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紧扣顶岗实习的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将毕业论文内容与实习岗位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

(二)先定岗再选题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结合高职教育实践性、岗位性的要求,笔者所在学院印刷媒体技术专业采用先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确定岗位后,指导教师根据这些学生所在的岗位进行选题指导,强化了毕业论文选题与顶岗实习岗位相结合的针对性。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绝大多数是大中型印刷包装企业,印刷包装企业生产流程分为印前、印中、印后加工三个大环节。专业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在三个方向钻研深度的不同,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指导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完成毕业论文。

(三)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系部应明确要求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内容,必须将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常见故障、解决方案选择其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一方面,通过生产中工人师傅对问题的发现、故障的排除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学习,查阅资料,与工人师傅探索其他的解决办法,指导生产实践,提高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岗位性、实用性。

(四)毕业论文答辩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