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股权再融资范文

股权再融资精选(九篇)

股权再融资

第1篇:股权再融资范文

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在融资相状

证券市场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再融资市场的融资规模,再融资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到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就筹资达8680.17亿元,其中A股首发筹资达4590.62亿元,股权再融资筹资3132.37亿元,是证券市场融资额的36%,相当于首发筹资的68%。截至2008年2月20日,就有44家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融资额达到2599.2亿元。其中,有35家公司提出增发计划,融资金额1791.38亿元;2家公司提出配股计划,融资金额27.3亿元;7家公司提出发债计划,融资金额780.6亿元。如果按43家公司来计划的话,意味着2008年2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上市公司再融资总额已经达到2594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资额为60.32亿元。而2007年全年,有190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总额达到394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资额为21亿元。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再融资规模已从1998年的338.60亿元增长了近十倍,甚至在2004年、2005年超过了IPO融资的筹资额,我国再融资市场在不断的完善、发展。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A股市场IPO仍然是融资规模最大的融资方式,而股权再融资方式则经历了由配股融资方式成为最大的再融资渠道,到配股、增发、可转债共同发展、从2005年起增发融资在几种融资方式中独占鳌头的局面。

1998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较小,融资方式单一,主要是以配股融资为主。由图中可知,自1998年,增发、可转债就得到了发展,逐年增加,再融资工具从单一的融资方式发展为配股、增发、可转债多种融资工具。2001年,配股开始呈下降趋势,而增发、发行可转债开始呈增长趋势。到2005年,增发融资量已经明显高于配股、可转债的融资量,我国再融资形成以增发为主,配股、可转债为辅的再融资模式。

2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特点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主要表现在:(1)我国股权融资额逐年增加,从1998年仅336.6亿元的融资规模到2006年的3132.37亿元,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上市公司再融资中,股权再融资所占比重较大,其规模几乎与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规模相当,已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2)符合股权再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大多更偏好股权融资方式,不符合股权再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也会创造条件进行股权再融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存在,同我国特殊的公司资本结构和证券市场制度有关,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往往呈现以下特点:

①迎合再融资政策。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较晚,再融资在西方国家已经是一种成熟的、重要的企业融资方式,很多再融资工具已经发展成熟,再引入我国市场。可以说我国再融资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国家政策的影响力。

②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为大股东控制,小股东的利益易受到损害。

企业再融资方式的选择在理论上遵循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但在我国股权分置的前提下,现实情况是,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会牵涉到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利益,而其各自利益往往并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在股权融资方式选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尽相同,最终方式的选择是相关利益者博弈的结果。在我国,股权高度集中在非流通股股东手中,也就是说中国上市公司中非流通股股东具有绝对的控股权,上市公司以非流通股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会不断在市场中溢价进行股权融资,而根本不用考虑是否有投资项目,不用考虑投资项目收益率如何,上市公司募集来的资金较少投资于募集项目中,很多由公司临时寻找项目转投,或用于购买国债和存入商业银行,更有甚者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长期占用。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的恶意融资行为,导致了上市公司的质量不断降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不断受到侵害,最终结果将导致公司股价降到每股净资产甚至更低。根据在2002年证监会和经贸委联手进行的“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专项检查”显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成为最突出的问题,检查发现1175家上市公司共有676家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巨额占用资金的现象,占上市公司总数57.53%,被占用的资金合计高达966.69亿元,相当于证券市场一年的筹资总额,平均每家被占用1.43亿元。2003年全年共有623家上市公司被大股东占用资金,总额达577亿元:2004年有大量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资金的现象,累计占用资金额仍达509亿元左右;2005年仍有480家上市公司被大股东占用资金,占用金额累计近480亿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影响上市公司日常经营,侵害了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

③股权再融资受到证券市场较大影响。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市场的影响,融资规模、发行时机等,无不带有证券市场的烙印。数据统计,在我国证券市场处于上升阶段,股权再融资融资规模和发行数量也快速增加,

2000年达到我国股权再融资的第一个高潮,再融资筹资额达770.01亿元,这一年,发行数量也达到新高,共有187家上市公司实行股权再融资;当证券市场处于下降阶段,再融资规模和发行数量也相应减少,2005年证券市场持续达到上海A股市场最低指数998.23,在证券市场持续低靡期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数量和筹资规模也相应下降,在2005年也达到历史新低,全年筹资额为281.39亿元,发行数量仅为19家,证券市场的涨落起伏也影响着股权融资的规模与数量

第2篇:股权再融资范文

【关键词】 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股权分置

一、引言

企业股权再融资作为企业资金链的有效补充,是企业生存和壮大的有效供给,可以说一个成熟的企业股权再融资模式能为企业带来新的生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企业的成熟,一个完善、有效、合理的再融资市场就成为稳定经济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将资本配置到优秀公司中去,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配股融资行为进行了限制①,直接诱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②行为,因此在配股前三个会计年度都存在虚增报告盈余以达到“配股资格线”的强烈动机。

国内外相关学者都对股权再融资中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进行了研究。Kim和Dye等认为企业在股票发行前存在采用机会主义行为来提高报告盈余的倾向,使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形成过于乐观的判断。刘俏、陆洲(2004)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在控制股东谋求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其盈余管理是否与公司资源的“隧道效应”有关,并得出隧道问题在存在一个强有力控股的股东的公司里更为突出。然而,国内的研究很少对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相关制度的不完善进行深度挖掘,因此,本文将从股权分置的角度探讨股权再融资中的盈余管理,尤其是大股东的寻租行为现象,并将股改前后的盈余管理现象进行对比。

二、股权分置引发的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

制度决定了经济行为的导向,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必将引致市场参与者的寻租行为(倪全宏,2006)。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制度安排的不适当,给机会主义的经济主体留下了可利用的空间。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大股东的绝对控制和“隧道行为”(tunneling behavior)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在这种控制权结构下,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通常优先选择配股和增发两种方式筹集资金,从而为控股股东带来财富增长效应。股权分置给股权再融资中的盈余管理创造的契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流通股股东的强烈融资动机

首先,非流通股股东所拥有的股份不具有流动性,公司经营业绩即使有大幅提升,非流通股股东也只能得到少量的新增利润,无法获得资产价格的市场增值收益。由于配股价和增发价远远高于股票面值,为了获得同样的股权,流通股股东所付出的价格大约是非流通股股东的几倍、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

其次,在股权分置时期,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在增发、配股以及相关的融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不对等。非流通股股东的股票不能自由流通,因而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的波动对非流通股股东没有很直接的影响。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使得非流通股东缺乏促进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动力,恶意操纵上市公司利润,从而造成了上市公司治理和运营的严重扭曲。

(二)控制股东的盈余管理空间

在我国由于非流通股股东般都处于控股地位,在股东大会上具有绝对的表决权优势。居于控制地位的大股东与潜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和其他内部信息,而潜在投资者对公司真实运营状况的了解则非常有限,只能根据报告盈余来推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股权分置下的资本市场我国股权分置现象的存在扭曲了股票价格的形成机制,占总股本2/3以上的国有股不能流通,不能形成股票市场上的有效供给,扭曲了供求关系,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丧失,由此形成的股票价格不能传递指导投资者作出理性决策的信息,不能够通过资本市场来真正评价企业的价值。

(三)管理层的博弈权衡

在博弈的过程中,上市公司管理层也会利用契约的不完全,饲机侵占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但其所有者虚置、缺位现象的存在,难以对人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虽然法人股的比重正逐渐上升,但其背后的股东仍是国家,对管理层的约束真空状况并未得到改善;中小投资者虽然人数众多,但其股权分散,持股比例低,无监督公司的动机和条件,存在严重的“搭便车”行为,而“内部人控制”使股权再融资成为管理层提高私人利益的有效途径。因此,管理层往往选择与大股东勾结,通过“廉价的”投票权和决策权,控制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过程,进行盈余管理,侵占中小股东利益。

(四)中小股东的天生弱势

相对于控股股东和管理层而言,股权再融资中的中小投资者在博弈过程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实际上,所有中小投资者之和的力量并不小,但由于中小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搭便车”行为,使得其力量难以与大股东抗衡,这就必然导致融资的使用效率低下。由于长时间高市盈率和低派息的存在,中小投资者也更多的希望从短期的投机行为中获得资本利得而不再关心公司的运营好坏,缺少对公司外部监督的动力。这种外部监管的缺失,导致盈余管理的加剧。

可以说股权分置改革是在中国证券市场面临发展瓶颈时不得不进行的一场改革,其影响甚大,在股改前,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把股票市场当作圈钱的好地方,而且,控股股东存在着利用盈余管理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股改后,中国上市公司是否还存在这种行为,股改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影响如何,这场改革究竟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中面临的盈余管理现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下文将要探讨的。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非流通股也可参与流通,形成全流通的局面,其价值则通过二级市场股价波动来衡量。从理论上讲,所有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价最大化)成为所有股东的目标。

(一)大股东不会盲目追求盈余管理

在股权分置条件下, 非流通股和流通股间利益不一致,非流通股股东存在通过再融资把利润转移出去的动机,导致中国股权再融资市场上特有的“隧道效应”。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使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利益一致起来,与股权分置改革前大股东不关心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和二级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相反,大股东会更关注股价。这样就促使大股东积极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而不再单纯通过盈余管理从上市公司抽出资金。

(二)大股东盈余管理面临更大的约束

股权分置改革使原先不能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获得了流通性,改善了原先“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和同股不同利”的现象。新的融资制度不再区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所有股票都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都可以获得股价上涨带来的资本利得。控制性股东的利益由每股净资产转变为由市场价值决定的股票价格,其价值受到了融资成本高低以及股利政策的影响。融资行为作为企业重要的财务行为,影响着公司的股价,进而影响着控股股东手中股票的价值。这使得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时必须考虑融资行为对股价的影响。控股股东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大部分将由其自身承担,因而其决策行为会更加谨慎,因此,其不能像原先那样通过盈余管理进行股权再融资,把市场风险全部转嫁到中小投资者身上,剥夺其利益来获得高额的收益而付出较低的成本,大股东实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降低。

此外,新《公司法》加强了对关联方交易的规制,取消了资本公积可以弥补亏损的规定;新《证券法》建立了发行股票的保荐人制度,强化了信息披露制度和发行人、上市公司和相关人员在发行中的责任等。这些制度将优化和制约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中的盈余管理动机和行为。

(三)管理者“内部人控制”亟需进一步改善

我国上市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国有股管理机制改革的滞后,以及国有股所有权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所导致的国有股所有者“缺位”的状态,股权分置改革很难改善“内部人控制”问题,管理层依然会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背离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不排除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以攫取私人利益的可能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全流通背景下,管理层的这种行为显然会受到一定的约束。

(四)外部监管力度有待商榷

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原先占绝大部分比例的非流通股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并购和权争夺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但是在股改后也有可能出现股权高度分散的局面而导致公司的所有者无法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中小股东联合极为困难,可以与经营管理者抗衡的股东合力也难以形成。广大的中小股东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精力和时间,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失去了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放弃了公司的控制权,往往以获得二级市场上的差价为投资目的,无法形成对控制公司的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对外部监管市场的影响还不确定,由此带来的股权再融资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外部监督还有待商榷。

四、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股权分置改革在缓解再融资市场上的控制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不一致、资本市场长期不完善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不能把改善盈余管理现象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这次股改上。股权分置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上市公司的委托问题。全流通后,上市公司的法人控制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股权结构日趋分散,监督成本的存在以及各类股东“搭便车”的心理可能会造成部分上市公司责任股东的缺失,“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为了优化股权再融资环境,发挥股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应积极巩固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使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不一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基于上面所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外部市场上应进一步发展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引导其投资行为,使其真正发挥提高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公司治理状况的作用

股权分置改革后,机构投资者是国有股减持的主要方向,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是优化股权结构的重要基础。同时,机构投资者作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眼于公司的长期利益。政府和监管部门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规范和约束机构投资者行为,使他们能够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市场操作,真正成为公司治理的有效监督主体。此外,还应引入一些经验丰富、信誉良好的外商投资者,利用其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经营理念,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并促进相关法律环境与国际环境接轨。

(二)加强我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和市场法律体系的完善,完善证券市场和证券法规,增强中小投资人的投资信心

只有培育一个健康的中小投资群体,保证股东能够及时准确获得完整的信息,从而确保股东能够通过“用脚投票”对管理者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作用,我国的股票市场才能保持稳定和健康发展。

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表明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所导致的证券市场定价机制扭曲、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股东利益不一致等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并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股权分置改革既是对股权流通制度的变革,又是对市场参与主体利益的调整,而对市场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要真正彻底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祥建,郭岚.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大股东的寻租行为[J]. 当代经济科学,2007(29):63-71.

[2] Demsetz,Harold.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75-390.

[3] 青木昌彦.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J]. 改革,1994(6):12-15.

[4] 胡玉可.论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股权结构优化及其公司治理的改进[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45-50.

[5] 万从颖.全流通条件下上市公司的融资治理[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5):53-55.

[6] 苏金栋,张祥建.相对业绩、股票在发行与盈余管理的群体行为[J]. 软科学,2006(20):49-52.

[7] 马连福,胡艳,陈德球.大股东制衡、投资者关系管理与盈余管理[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73-79.

第3篇:股权再融资范文

关键字:股权再融资;投资价值

中图分类号:F038.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融资是生产运作的起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与融资活动密切相关。国内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会对公司价值产生负面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备受关注。因此有必要研究股权再融资方式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的影响。

二. 股权再融资及投资价值概述

(一)股权再融资的概念及影响

股权再融资指上市公司根据对资金的需求,在股票市场上再次公开出售股票筹集资金的行为。主要方式有增发、配股和可转换债券。

股权再融资是上市公司为了扩大生产或改进技术,向投资者再次筹集资金的行为。但是上市公司的非理性融资以及盈余管理等原因,导致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之后反而对公司价值和经营业绩出现了负面影响。国内外学者通过对股权再融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均得出了股权再融资对公司价值等呈现负面效应的结论。

(二)投资价值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本文的投资价值是指投资于上市公司公开发行且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投资价值,是依据股票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大小来判断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影响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基本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企业的内部微观因素,如公司净资产、公司的盈利水平等。而影响投资价值的股权再融资因素包括信息不对称和盈余管理等信息不对称主要源于大股东在董事会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掌握公司各方面的更多真实全面的信息。盈余管理主要是上市公司为满足股权再融资的条件,进行的会计应计项目的调整。

三.股权再融资对投资价值影响的分析

(一)定向增发对投资价值的影响

增发包括定向和公开两种,目前的上市公司增发融资中,公开增发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本文讨论发行对象为特定投资者的定向增发。

上市公司偏好在股价较低时推出定向增发。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的非理性,定向增发向市场传递了公司价值被低估和未来发展良好的信号,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产生较好的预期,随后的股价会涨高,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被高估。但之后增发的利好消息被充分消化,股东的收益率将下降。因此从长期来看,定向增发将导致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下降。

(二)配股对投资价值的影响

中国证监会对配股行为提出了对净资产收益率的严格要求, 这直接诱发了通过调整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应计项目等盈余管理手段带来的业绩指标的提高不具持续性,低效率的企业控制者不能长期地虚增报告盈余,上市公司配股前暂时增加的应计利润必然在配股后重新调整回来。因此,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导致配股后经营业绩和股票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

从我国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增加利润的盈余管理,这能够引起股票价格的上涨,从而上市公司的股票的内在价值被高估。根据投资价值相关理论,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应该是股票内在价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而股票内在价值的高估并不具有持续性,盈余管理而调整的利润也终将发生逆转。因此长期来看,存在盈余管理情况下的配股,会导致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下降。

(三)可转换债券对投资价值的影响

可转债的债权性和股权性质使其能够灵活的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大的价值。但可转债的有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还值得商榷,并且可转债也隐含着对公司造成不利的风险:如果在发行可转债后,公司的股价一路飙升,投资者就以较低的价格纷纷转股,将使丧失以较高的价格筹集资金的机会;另外可转债的持有者可能不是原股东,转股后会改变公司原有的股权结构,甚至会变更企业的控制权;公司业绩一定的情况下,转股会使得流通的股票数量增多,使公司的每股业绩如每股收益等被稀释。另外,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本身说明公司缺乏资金,因而可能向市场传递负面信号;可转换债券的特性并不适合所有公司,如果公司性质并不适合发行可转换债券,那么发行行为也会带来负面作用。这些都将导致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下降。

四.小结

在影响公司投资价值的股权再融资因素的作用下,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行为都会对其投资价值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定向增发、配股和可转换债券对投资价值的影响均为负。

参考文献:

[1]张祥建,徐晋.盈余管理、配股融资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J].经济科学,2005 (1)

[2]管征.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姚滨.论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4]徐浩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价值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08-120)

[5]Chen,Kevin C.W.and Yuan Hongqi,2004,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apital Resource Alloc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Accounting Based Regulation of Rights Issue[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3)

[6]Tim Loughran and Jay Ritter.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Firms Conducting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52)

第4篇:股权再融资范文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对中小上市公司和大型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的对比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长期业绩下降且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长期业绩下降幅度更大的结论。

关键词:

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业绩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0602

1引言

股权再融资(Secondary Equity Offering,SEO)是公司上市后直接向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行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章卫东、王乔,2003),我国上市公司SEO方式先后从配股到公开增发新股,再到定向增发新股进行了演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方式主要有配股、增发新股和发行可转换债券三种,目前常见方式是配股和增发新股。

学术界最为关注的SEO问题是“配股之谜”和“新发行之谜”。“配股之谜”首先由Smith(1977)提出,指一些国家的上市公司不选择发行成本较低的配股,而选择发行成本高的公开增发新股方式进行股权再融资的现象,主要理论有成本观点、交易成本观点等。“新发行之谜”由Loughran and Ritter(1995)和Spiss and Affleck-Graves(1995)首先提出,指上市公司进行SEO后出现长期业绩下滑现象,其解释主要有机会之窗观点、盈余管理观点等。

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是指中小企业公开上市后采用股权融资方式直接向资本市场再融资的过程。根据交易成本观点,Kathare(1997)和Hansen(1988)提出,股权较为分散的大公司偏好采用增发新股方式发行新股,而股权更集中的中小公司则偏好配股。HEWAILEE(1997)发现增长机会更多的公司长期业绩下降幅度更大。由于中小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小、成长性较好、信息不对称性较严重等自身特性,其SEO后长期经营业绩表现与大公司相比,虽然在趋势上一致,但在变动幅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

2我国中小上市公司SEO业绩研究

2.1样本选取

本文以2008―2010年在沪深两市进行A股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期间进行A股增发新股或配股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共431家(研究期间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配股或增发新股,只考察前一次)。同时,运用样本公司2007―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分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分析使用EXCEL和STATA.12。

2.2我国中小上市公司SEO业绩变化描述性分析

(1)公司SEO业绩变化描述性描述。

为了很好地判断SEO后业绩变化,表1列示了中小上市公司和大公司在股权再融资前一年(记-1年度)、当年(记0年度)、后一年(记1年度)、后两年(记2年度)五个财务指标均值和标准差。

年度统计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

从表1可看出:①中小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自SEO当年及其后两年里持续下降,结合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可发现由于股权再融资使股东权益规模扩大,净利润增长率小于总资产增长率,从而使净资产收益率降低。而大公司在SEO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上升,在后两年下降,这是由于其净利润增长率远大于总资产增长率,说明大公司在SEO当年获利能力上升多,这很可能是盈余管理的结果。②中小上市公司和大公司的四个增长率指标在SEO当年及以后年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表现为明显下降,而营业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甚至出现负增长,说明公司盈利能力波动较大且高盈利能力难以持续。以上分析表明,不论规模大小,股权再融资公司SEO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及未来发展能力均出现下降现象。

(2)我国中小上市公司SEO业绩变化对比分析。

通过对表2中78家中小上市公司和353家大公司财务指标变动率的比较分析,能够观察上市公司类型与指标变动程度的关系。

表2表明:①从78家中小上市公司与353家大型上市公司SEO后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来看,各年度中小上市公司下降幅度均大于大公司,其中在SEO当年,大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仍以1.09%的幅度上升,而中小上市公司却以近2%的幅度下降。并且,中小上市公司SEO后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幅度均值比大公司大1.46%左右。这表明,股权再融资后,中小上市公司长期业绩下降比大公司更明显。②中小上市公司总资产增长率变动幅度小于大公司。长期而言,SEO后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下降幅度超过了大公司且三年变动均值即下降幅度大于大公司,营业利润增长率在SEO后两年的下滑幅度也超过大公司,但净利润增长率下滑幅度却比大公司小。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小上市公司将SEO募集的金额投入生产发展、扩大公司规模及拓展经营业务等方面以增强自身实力。上述分析说明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长期盈利能力、成长能力下降更多,长期经营业绩恶化现象更显著。

3结果与结论

从研究结果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为配股与增发新股,其中增发新股方式占极大比例;我国存在“新发行之谜”,不论公司规模大小,股权再融资往往会产生长期经营业绩下滑的负效应,造成我国股权再融资效率普遍偏低现象;同时,相对于大公司,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后长期经营业绩下降幅度更大。

我国中小上市公司SEO后长期业绩下滑幅度大于大公司的现象的产生与中小上市公司自身特征密切相关。中小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小,具有较弱的规模效应;成长性较高;主业突出,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相对大公司来说,投资者不看好中小上市公司的股票,这些因素均会影响长期业绩。中小上市公司长期业绩负效应的产生还与公司高股权集中度有关,股权过于集中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导致大股东选择自身利益最优的融资方式从而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降低长期经营业绩。

第5篇:股权再融资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监管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存在的问题

(1)内部因素——上市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动机不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普遍有着强烈的偏好。具体表现是上市公司把股权融资当作取得不需还本付息资金的来源,热衷于送股配股等股本扩张的方式。很多上市公司再融资以“圈钱”为目的,抱有“股市好圈钱,不圈白不圈”的心态,盲目融资,融资金额往往超过实际资金需求。从每年的配股情况看,基本上只要达到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都会申请配股,配股的定价尽可能接近于流通股市价,配股比例尽可能高;相对于配股而言,增发新股则可以从股票市场上获取更多的资金,于是在同时具备增发和配股资格的条件下,上市公司一般都会选择增发新股。二是违规担保。近年来,上市公司之间的违规担保现象在证券市场愈演愈烈,一些上市公司不顾自己的担保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盲目进行对外担保。从为大股东或关联企业提供担保,到演变成相互担保甚至连环担保、对内担保以及间接担保等,以规避证监会的规定。三是上市公司资本总成本高。我国向国有股倾斜的制度安排,导致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畸形状态,占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比例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使得上市公司股本流动性平均不到30%,这就从公司股票的市场供求和公司以后的后继性融资能力等方面影响公司的资本总成本。由于股权融资中的制度性缺陷和股票市场的弱势有效性,我国上市公司支付红利和送配股以外的筹资成本较高,这部分成本就加大了公司的资本总成本,特别是股权融资的成本,这部分成本主要体现在寻租成本、成本、机会成本以及信息成本。(2)外部因素——上市公司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长期以来国企再融资受到优待。我国证券市场为了有效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对发行条件不够,但具有政策偏袒的国有企业发行还是放宽条件,如2002年证监会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通知》内容第二点包括:“考虑到增发应支持进行过重大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根据《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资产置换比例超过70%的上市公司,其增发筹资额可不受该条件的限制。此外,对于投资额较大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国证监会正在研究“储架发行”制度以满足其筹资需要。”二是当前融资机制存在缺陷。首先,是整个融资体制“重市场筹资功能、轻资源配置功能”。其结果是部分上市公司匆忙选几个项目就可以配股或高价增发,钱一到手便“变脸”,大搞关联交易,或者无处可投资便存入银行、买入国债甚至进行委托投资。其次,是当前筹资环境相对宽松,必要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对上市公司融资冲动起到了明显的刺激作用。最后,整个社会缺乏信用意识,加上市场缺乏小股东集体诉讼机制,缺乏公信与信用意识的上市公司得不到应有的市场惩罚,无法有效保障中小投资者利益及制约上市公司的行为。三是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长期贷款的风险较大,使得金融机构并不偏好长期贷款,甚至出现银行惜贷现象。第二,我国债券市场尚不发达。2011年1月至10月,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募集资金4 165亿元,而通过公司债券募集资金仅为1 073亿元,另有9个公司发行了413亿元可传债。第三,与发达资本市场不同,目前我国A股市场的危机不是缺少资金而是缺少制度。由于再融资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使得部分没有责任感的上市公司患上了“融资饥渴症”,并且越来越严重。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对策分析

(1)加强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监管。首先,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核准制,建立综合参数指标的评级达标体系。我国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发行达标条件单一,主要由几个单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企业的利润等设置发行门槛,但是单指标不能反映一个上市公司正确的综合情况,可操作性较强,易造成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因此可将对发行设定的单指标门槛变为综合性指标,设置一个包括评价公司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多参数控制体系。其次是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增发和配股的会计标准,在会计报表上弄虚作假,欺骗政府和投资者。唯有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保证“核准制”优势的发挥。最后,加强对融资资金投向项目的审核。我国证券管理机构应建立在融资资金项目审核机制,让具有公信力的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出具可行性报告,防止上市公司盲目融资的现象。(2)积极发展上市公司债权融资。首先应该全面发展证券市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增强企业债券流动性,规范信用评级机构,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债券保险机制。在完善企业债券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的同时,积极构建企业债券健康运行的微观机制,降低企业债券成本,使企业债券发行更具经济性。(3)转换上市公司经营机制。一是责任机制。上市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制,即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每个股东都以出资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二是决策机制。上市公司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遵守法律和按章纳税的前提下,拥有充分的经营自,政府和其他组织不能随意干预公司的管理和决策。上市公司以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为主线,按照自己的一整套规则、程序进行重大事项和日常管理的决策。三是积累机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资金,其中主要的是:公司设立时的募股集资;公司上市后的后继性融资;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资产评估增值和按规定提取的盈余公积金;接受现金和实物的捐赠等。四是分配机制。这些规则主要包括: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挂钩,并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确定工资水平;税后利润先弥补亏损,再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支付优先股股息,最后才是分配普通股股息;股息分配要坚持同股同利原则,不能对同种股份的不同持有者实行差别待遇;如当年无利润,公司一般不得分配股息。五是监督机制。从上市公司的设立、机构设置、领导人员组成到资金用途、公司重大事项、经营业绩和财务报表等都必须具有公平、公开性,并且接受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4)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责任认定。中介机构尤其是主承销商应当加强尽职调查对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的包括变更募集资金使用、关联交易、委托理财、违规担保等突出问题的责任认定,以此对有真正需要并且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给予其再融资的机会,对现阶段证券市场缺乏约束力的缺陷进行弥补,形成对发行人的市场筛选机制。要建立专门的中介机构监管部门,对中介机构的自律机制进行完善对中介机构的内部管理机制进行规范。证监会应对主承销商的再融资推荐纪录密切关注,当主承销商推荐的再融资公司存在募集资金大量用于委托理财、大量闲置、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频繁、盈利预测大大低于实际等情况时,主承销商应向中国证监会做出书面说明。证监会要对有违规或者不尽职事宜的主承销商进行相应处罚,并将券商的打分评级与这方面的考核挂起钩来,形成主承销商努力推出优秀的上市公司来募集新股的机制。

参 考 文 献

第6篇:股权再融资范文

【关键词】 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业绩变化

对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Stigler(1964)等研究发现,公司股权再融资后股票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低迷表现,即价格行为表现为向下的走势,但该问题直到1986年后才得到系统研究。大多数国家都发现公司股权再融资后有明显的负效应,包括公告期有负的非正常收益和短期价格负效应,并且长期经营业绩恶化等。各国学者分别从机会之窗、价格压力、资本结构变化、信号假设、盈余管理等方面给股权再融资经营业绩下滑以理论支持。笔者将以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进行实证研究。

一、指标、样本选择

(一)财务指标选择和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定的样本为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A股股权再融资的公司,其中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进行了A股配股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深沪两市共163家(以配股宣告日为准),其中还有5家公司在这个期间连续两次配股,计168次。目前这163家公司中已经有10家退市,剩下153家公司,而这153家公司中有21家属于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占13.73%的比例。(这里把总股本小于等于2亿股、流通股本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小于等于5000万股作为划分中小型企业的代替标准。)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进行A股增发新股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深沪两市共69家(以增发新股宣告日为准),计69次。目前这69家公司中已经有1家退市,剩下68家公司,而这68家公司中有13家属于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占19.11%的比例。扣除目前已经退市的共12家公司,则在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期间进行了增发新股或者配股股权再融资公司共221家。本研究将选择这221家企业作为研究的样本(在该研究期间连续两次或者两次以上配股或者增发新股的,就考察第一次股权再融资的情况)。并选择这221家上市公司2000—2006年度如下财务比率: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考察研究,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X1: 主营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绝对值

X2: 主营利润增长率=(本期主营利润-上期主营利润)/上期主营利润绝对值

X3: 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绝对值

X4: 总资产增长率=(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期初总资产绝对值

X5: 净资产收益率=本期净利润/本期股东权益

净资产收益率为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反映企业经营业务创造利润的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指标评价再融资公司的成长性。投资公司就是投资它的未来,就是期望能够获得公司股票未来丰厚的现金股利和诱人的股价上涨空间,而现金分红和股价上涨都离不开公司的成长。公司成长能力如何,是评价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成长能力分析是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与往年相比的纵向分析,通过分析能够判断出企业的变化趋势。一般而言,随着再融资规模的扩大,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也应相应地增长,所以,上述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公司持续盈利能力、成长性与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1)wind金融工程数据库www.Wind.com.cn;(2)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数据库http://thfd.sem.tsinghua.edu.cn,数据分析采用Eviews3.1版以及EXCEL软件进行处理。

二、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业绩变化统计性分析

(一)我国所有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统计性描述

表1是2000—2006年度的如下财务比率: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统计性描述分析:

从表1股权再融资公司2000—2006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看,所有公司以及34家股权再融资的中小公司从2000—2005年是依次递减的,在2005年到达最低点,然后2006年度又有所上升,而187家股权再融资的大公司从2000—2006年是依次递减的,在2006年到达最低点。而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除以股东权益,因此净资产净利率的下降有可能是因为净利润的下降引起,也可能是由于股东权益的扩大引起。一般而言,股权再融资当年净资产收益率比前一年相比下降,大都是因为当年增加了很多股东权益,因而是正常的;如果以后年度在没有大规模增加股东权益的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继续下降只能归因于净利润即收益能力下降。由于上述样本公司增资、配股股权再融资的时间是在2001—2004年,每年都会有一些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即较大规模地增加股东权益,因此上述净资产收益率的逐年下降不能完全归因于收益能力的下降。由于没有具体分行业,无法跟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水平比较,因此以下将按各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时间将其分为增资或配股前一年(简称为-1年度),增资或配股当年(简称为0年度),增资或配股后一年(简称为1年度),增资或配股后两年(简称为2年度),并分别按中小上市公司和大公司详细比较各个财务比率,见如下表2和表3。

从上述样本的财务指标均值与标准差描述性统计分析表看,中小企业和大公司股权再融资后,(1)净资产收益率从当年开始每年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而股权再融资当年下降比率最大,如上面所分析那样,一方面有可能是因为收益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当年股权再融资增加了许多股东权益,从而导致该年度其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结合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分析看,由于它们也是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盈利能力以及成长能力有一定下滑也是造成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原因。但再融资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相比第一年,仍有下降则只是因为收益能力下降。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这三个财务指标均值相比再融资前一年,基本也是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股权再融资公司再融资后盈利能力以及成长能力有一定下滑。

(2)总资产同比增长率比再融资当年有所增长,而后面几年相比再融资前一年都是逐年下降的。当年由于增资或者配股增加了很多股东权益,使资产总规模得到较大提高,因而当年总资产同比增长率得到较大提高,而其他年度由于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不能通过留存盈余增加内部股权融资从而增加资产,而其他比率的下降也不需要或者难以增加更多的资产,导致总资产同比增长率逐年下降。说明了上市公司不管规模大小在增资、配股再融资后出现了经营业绩长期下降的情况,即符合前面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得出的股权再融资长期负效应现象,在我国也称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的“变脸”。

(二)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对比分析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描述看,中小公司和大公司股权再融资后各类财务指标都出现下降趋势,具有共同点,但是他们下降的幅度是不一样的,以下将比较分析两类样本公司,各类财务指标后面几年跟股权再融资前一年相比较的变动率,看哪类公司下降更严重,见表4、表5。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34家中小公司(简称前者)与187家大公司(简称后者)股权再融资后财务指标变动率比较看,净资产收益率按下降的均值看两者的幅度相近,前者稍稍多一点(前者均值-0.666469894,后者均值-0.6341072);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率,前者每年的下降幅度都要比后者大许多。但是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前者每年的下降幅度都要比后者少(前者下降均值-3.065615584,后者下降均值-5.746020712);这极有可能是因为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为了加快发展、扩大规模和实力,在非主营业务方面的经营有所扩展,造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下降比普通公司多,而净利润增长率下降比他们少。总资产同比增长率前者每年的下降幅度也要比后者大一些。以上说明中小公司股权再融资后长期经营业绩、增长性等下降更多,负效应现象更严重,这跟一些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这跟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本身的特点有关。

三、结果分析与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不管增发还是配股往往表现为负面效应,存在经营业绩下滑的现象,股权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偏低,这一点跟前述中外大多学者研究的结果相一致。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股权再融资本身特点有关,一般是上市公司先要确定项目,然后再确定需要募集的资金,最后向二级市场的原股东配售新股或新老股东发售新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原先确定的项目,这对二级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不仅仅是资金压力,而且还在于公司募资投入项目产生效应与股本增加有时滞效应,导致新股发行后的首个会计年度甚至持续两三个会计年度盈利能力指标较发行前下降。另一方面,这与我国特殊的证券市场和公司股权结构特点有关,我国证券市场目前主要还表现为筹资市场,而市场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则发挥得很不理想。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将在证券市场上发行上市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解困脱困的重要途径。证券市场属于发展初期的新兴市场,不够成熟和规范,有许多法律限定和监管政策,在公司的增发与配股条件方面,也有很多公司盈余状况等要求。公司再融资之后却大多业绩下滑,并低于历史各期以及同年度的行业平均水平,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我国股权再融资企业为达到增资或配股要求的净资产收益率条件,存在一定盈余管理行为,这也是导致我国公司股权再融资后长期业绩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外也不排除“机会之窗”假设、成本假设等原因。

另外,从上述统计性描述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公司股权再融资后,长期业绩下滑确实比大公司严重,这也跟某些学者研究的结果一致,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公司自身的一些特征所造成的:如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规模性较小、成长性较高和市场竞争较激烈、信息不对称严重等特性,以及跟投资者不看好中小公司股票等。

参考文献

[1] Louhran T,J. Ritter. The new issue puzzle[J]. Journal of Finance,1995, 23-52.

[2] 原红旗. 股权再融资之“谜”及其理论解释 [J].会计研究,2003(05):16-18.

[3] 何晓彬,赵婷. 上市公司配股融资经营业绩实证研究 [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5):10-11.

[4] 章卫东.上市公司增配长期财务业绩实证研究 [J].青海社会科学,2007(4):1-5.

第7篇:股权再融资范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的统计性描述,得出股权再融资后公司业绩下滑的结论。并将公司区分为大公司和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将他们股权再融资后的业绩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长期业绩下滑确实比大公司下滑严重,这也跟某些学者研究的结果一致。

【关键词】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业绩变化

对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Stigler(1964)等研究发现,公司股权再融资后股票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低迷表现,即价格行为表现为向下的走势,但该问题直到1986年后才得到系统研究。大多数国家都发现公司股权再融资后有明显的负效应,包括公告期有负的非正常收益和短期价格负效应,并且长期经营业绩恶化等。各国学者分别从机会之窗、价格压力、资本结构变化、信号假设、盈余管理等方面给股权再融资经营业绩下滑以理论支持。笔者将以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进行实证研究。

一、指标、样本选择

(一)财务指标选择和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定的样本为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A股股权再融资的公司,其中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进行了A股配股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深沪两市共163家(以配股宣告日为准),其中还有5家公司在这个期间连续两次配股,计168次。目前这163家公司中已经有10家退市,剩下153家公司,而这153家公司中有21家属于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占13.73%的比例。(这里把总股本小于等于2亿股、流通股本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小于等于5000万股作为划分中小型企业的代替标准。)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进行A股增发新股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深沪两市共69家(以增发新股宣告日为准),计69次。目前这69家公司中已经有1家退市,剩下68家公司,而这68家公司中有13家属于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占19.11%的比例。扣除目前已经退市的共12家公司,则在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期间进行了增发新股或者配股股权再融资公司共221家。本研究将选择这221家企业作为研究的样本(在该研究期间连续两次或者两次以上配股或者增发新股的,就考察第一次股权再融资的情况)。并选择这221家上市公司2000—2006年度如下财务比率: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考察研究,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X1:主营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绝对值

X2:主营利润增长率=(本期主营利润-上期主营利润)/上期主营利润绝对值

X3: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绝对值

X4:总资产增长率=(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期初总资产绝对值

X5:净资产收益率=本期净利润/本期股东权益

净资产收益率为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反映企业经营业务创造利润的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指标评价再融资公司的成长性。投资公司就是投资它的未来,就是期望能够获得公司股票未来丰厚的现金股利和诱人的股价上涨空间,而现金分红和股价上涨都离不开公司的成长。公司成长能力如何,是评价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成长能力分析是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与往年相比的纵向分析,通过分析能够判断出企业的变化趋势。一般而言,随着再融资规模的扩大,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也应相应地增长,所以,上述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公司持续盈利能力、成长性与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业绩变化统计性分析

(一)我国所有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统计性描述

表1是2000—2006年度的如下财务比率: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统计性描述分析:

从表1股权再融资公司2000—2006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看,所有公司以及34家股权再融资的中小公司从2000—2005年是依次递减的,在2005年到达最低点,然后2006年度又有所上升,而187家股权再融资的大公司从2000—2006年是依次递减的,在2006年到达最低点。而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除以股东权益,因此净资产净利率的下降有可能是因为净利润的下降引起,也可能是由于股东权益的扩大引起。一般而言,股权再融资当年净资产收益率比前一年相比下降,大都是因为当年增加了很多股东权益,因而是正常的;如果以后年度在没有大规模增加股东权益的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继续下降只能归因于净利润即收益能力下降。由于上述样本公司增资、配股股权再融资的时间是在2001—2004年,每年都会有一些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即较大规模地增加股东权益,因此上述净资产收益率的逐年下降不能完全归因于收益能力的下降。由于没有具体分行业,无法跟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水平比较,因此以下将按各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时间将其分为增资或配股前一年(简称为-1年度),增资或配股当年(简称为0年度),增资或配股后一年(简称为1年度),增资或配股后两年(简称为2年度),并分别按中小上市公司和大公司详细比较各个财务比率,见如下表2和表3。

从上述样本的财务指标均值与标准差描述性统计分析表看,中小企业和大公司股权再融资后,(1)净资产收益率从当年开始每年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而股权再融资当年下降比率最大,如上面所分析那样,一方面有可能是因为收益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当年股权再融资增加了许多股东权益,从而导致该年度其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结合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分析看,由于它们也是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盈利能力以及成长能力有一定下滑也是造成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原因。但再融资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相比第一年,仍有下降则只是因为收益能力下降。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这三个财务指标均值相比再融资前一年,基本也是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股权再融资公司再融资后盈利能力以及成长能力有一定下滑。

(2)总资产同比增长率比再融资当年有所增长,而后面几年相比再融资前一年都是逐年下降的。当年由于增资或者配股增加了很多股东权益,使资产总规模得到较大提高,因而当年总资产同比增长率得到较大提高,而其他年度由于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不能通过留存盈余增加内部股权融资从而增加资产,而其他比率的下降也不需要或者难以增加更多的资产,导致总资产同比增长率逐年下降。说明了上市公司不管规模大小在增资、配股再融资后出现了经营业绩长期下降的情况,即符合前面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得出的股权再融资长期负效应现象,在我国也称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的“变脸”。

(二)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对比分析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描述看,中小公司和大公司股权再融资后各类财务指标都出现下降趋势,具有共同点,但是他们下降的幅度是不一样的,以下将比较分析两类样本公司,各类财务指标后面几年跟股权再融资前一年相比较的变动率,看哪类公司下降更严重,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34家中小公司(简称前者)与187家大公司(简称后者)股权再融资后财务指标变动率比较看,净资产收益率按下降的均值看两者的幅度相近,前者稍稍多一点(前者均值-0.666469894,后者均值-0.6341072);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率,前者每年的下降幅度都要比后者大许多。但是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前者每年的下降幅度都要比后者少(前者下降均值-3.065615584,后者下降均值-5.746020712);这极有可能是因为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为了加快发展、扩大规模和实力,在非主营业务方面的经营有所扩展,造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下降比普通公司多,而净利润增长率下降比他们少。总资产同比增长率前者每年的下降幅度也要比后者大一些。以上说明中小公司股权再融资后长期经营业绩、增长性等下降更多,负效应现象更严重,这跟一些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这跟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本身的特点有关。

三、结果分析与结论

第8篇:股权再融资范文

一、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方式单一,以股权融资为主

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有着极强的偏好。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再融资方式时所考虑主要是融资的难易程度、门槛高低以及融资额大小等因素,就目前而言,股权融资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我国股权结构比较特殊,不流通的法人股占6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股权融资对改善股权结构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单一的股权融资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在资本结构方面的差异,不符合财务管理关于最优资金结构的融资原则,对公司继续进行股权融资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更趋于不合理。

(二)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

从理论上说,投资需求与融资手段是一种辨证的关系,只有投资的必要性和融资的可能性相结合,才能产生较好的投资效果。然而,大多数上市公司通常按照政策所规定的上限进行再融资,而不是根据投资需求来测定融资额。上市公司把能筹集到尽可能多的资金作为选择再融资方式及制订发行方案的重要目标,其融资金额往往超过实际资金需求,从而造成了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及其他一些问题。

(三)融资投向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长期以来,上市公司普遍不注重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致使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频繁,投资项目的收益低下,拼凑项目圈钱的迹象十分明显。不少上市公司对投资项目缺乏充分研究,募集资金到位后不能按计划投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资金闲置,有些不得不变更募资投向。由于不能按计划完成募资投入,为寻求中短期回报,上市公司纷纷展开委托理财业务。如此往复,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不但没有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反而造成了资金使用偏离融资目的和低效使用等问题。

(四)股利分配政策制订随意

上市公司并没有制定一个既保证企业正常发展又能给予投资者稳定回报的股利政策,管理层推出股利分配方案的随意性较强。股利政策制定没能结合上市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广大公众投资者也没能通过股利分配获得较高股息回报。

(五)融资效率低下

近年来,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后效益下降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最严重的问题。上市公司融资效率低下,业绩滑波,使得投资者的投资意愿逐步减弱。这一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对上市公司本身及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股权融资的实际资金成本较低

融资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融资成本的制约。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即为股利回报,对企业而言,现金股利为企业实际需要支付的资金成本。而我国证券市场在股利分配上长期存在重股票股利,轻现金股利的情况。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主要由大股东选出的董事会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成为管理层可以随意调控的砝码,因此外部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成为公司管理层可以控制的成本,相对于债券融资的利息回报的硬约束,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愿意选择股利分配的软约束。这正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企业债券市场尚不成熟

目前,许多发行债券的企业未在证券市场上市交易,债券的流通性不高。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就安全性、流通性、收益性三方面综合而言,投资者并不看好企业债券,使得这种在西方国家最重要的一种融资方式在目前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尚处于襁褓之中。因此,上市公司只能更多地选择增发、配股等股权融资方式。

(三)特殊的股权结构

从总体上看,国有股东在上市公司中处于绝对控股的地位,即使个别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东只是处于相对控股地位,但由于公众投资者非常分散,致使在人数上占绝大多数的公众投资者也难以取得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公众投资者无法真正参与决策。在此情况下,管理层的决策并不代表大多数流通股东的权益,很大程度上只代表少数大股东的利益。由于再融资的溢价发行,通过融资老股东权益增长很快,对新股东而言是权益的摊薄。由于大股东通过股权融资可以获得额外的权益增长,因此拥有决策权的大股东进行股权融资的意愿极强。再者,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在再融资后很快推出大比例现金分红方案,按照其所占股权比例取走的分红的大部分。

三、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措施

为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引导资金的流向,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我们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公司管理层应当树立正确的融资成本观念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对资金的需求按成本最小化原则选择融资方式。在我国由于市场的低效率,股权融资显性成本又是十分低廉,因此股权融资成为各上市公司的首选融资方式。然而,股权融资的这种过于低廉的显性成本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股权融资的内在成本或真实成本,即通常意义上的投资机会成本则确实高于债务融资成本的,随着我国的证券市场、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这种状况终究会改变,股权成本最终要向其真实成本回归。而短期过快的股本扩张会对公司资金、资源的使用效率、股权成本以及对经理人员的监督管理作用造成影响,并可能导致公司业绩产生不良变动。

(二)严格配股、增发新股的审批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

可考虑将目前的单指标考核拓展为多指标考核,如在原有净资产收益率的基准要求上,加入适度的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等参考指标,以制止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以满足配股要求的不正之风;其次,可考虑将目前配股审批的单点控制改为全过程监管,即严格跟踪审查公司配股之后的相关行为,如配股资金使用是否严格按照原计划进行,项目收益情况是否与预期一致等,且将这些情况作为其下一次配股审查的重要依据。

(三)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应通过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减少对企业债券市场运行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及完善法规体系等多方面来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此推动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1.上市公司应当提高间接融资的比重。上市公司一般资产负债率较低,而自身规模一般较大,因此从银行获取贷款的难度不高,在目前贷款利率下调的情况下其融资成本也相应降低,加之考虑其他直接融资的附带成本,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方式的优势已经显露出来,值得上市公司注意。

2.上市公司利用好传统的配股方式。虽然从国际上看配股方式融资只占总融资额很小比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上市公司实施配股在我国较为普遍,配股筹资额占股市融资总额比例接近40%,其融资报批、审核、定价等已经趋于成熟,易于被广大投资者认同和接受,因此上市公司仍然应当充分利用。

3.充分利用增发这一新兴融资方式。我国上市公司增发进行再融资的规模还相当小,这一融资方式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如何将增发与市场认同度结合。可以考虑采取以低折扣市价、不除权向所有投资者发行,同等条件下老股东有优先权等国际上通行做法。

4.积极运用可转债这种结合了股权和债权、期权优点的新型融资工具,既能够募集到企业急需的资金又能够在债权和股权之间获得回旋余地。可转换债券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一种广为流行的融资和投资工具。可转换债券期限一般较长,发行对象为已上市公司,与欧美可转债市场相比,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发行才刚刚起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适时减持国有股

第9篇:股权再融资范文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日前公布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办法是对中国证券市场创办十余年来,在证券发行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充分吸取了国际惯例的指导意义,并兼顾了中国证券市场处于成长期的现实,将成为影响未来十年的最重要的发行规则。

一、《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与以往规则的主要不同之处

1、对发行证券的范围进行了扩展,附认股权债券横空出世

上市公司发行证券的范围拓展为股票、可转换债券、附认股权公司债券。与以往相比,除了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外,管理办法还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提供了新的选择途径――发行附认股权公司债券。办法规定,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且最近一期期末未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15亿元的上市公司,可向不特定对象发行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

2、对证券发行的对象进行了扩展。上市公司可以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

允许上市公司向不超过10个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特定投资者可以是境内注册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持股前五名的股东也可以是定向再融资的对象,其他被允许的投资者还包括成立一年以上且认购前一年未经审计的净资产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的其他境内法人或投资组织,以及经国务院相关部门认可的境外投资者。

3、对上市公司配股条件的门槛降低,但增加了其他相关限制性条件,并提高了增发的价格下限

上市公司配股不再有最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要求,但增加了对上市公司治理、规范经营、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和财务状况良好等限制性条件。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相对稳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最近一期末的分配利润均为正数。不存在发行当年主营业务利润比上年下降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情形等。另外《办法》规定,增发的发行价格应不低于公司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或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

4、降低了上市公司再融资额度的相对比例,并增加了对控股股东配股数量的限制

《办法》规定,上市公司配股总数不超过本次配售股份前股本总额的15%(以前这一数字是不得超过30%);增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公司上年度末经审计净资产额的50%(以前这一数字是不得超过公司上年度净资产的一倍)。另外办法增加了对控股股东事先承诺认配股份的数量规定,不少于其可认配股份的70%。

5、配股权证重出江湖,意义重大

《办法》规定,上市公司配股,应当向控股股东以外的原股东无偿派送与拟配售股份数额相同的配股权证。并规定配股权证自派送之日起至行权截止日有效,上市交易和行使认股权的期间均不应少于五个交易日。

二、《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指导意义

1、体现了监管理念的变化

从整个办法制定的原则和思路来看,对上市公司发行证券的管理将逐步向核准制过渡。《办法》第五条明确提出,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的核准,不表明其对该证券的投资价值或者投资者的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因上市公司经营与收益的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认购证券的投资者自行负责。

今后监管层不再充当为投资者进行“评审把关”的角色,而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上市公司发行证券的行为是否合法、规范、有效上来。《办法》对上市公司运用股票、可转换债券和附认购权债券等融资工具进行再融资的条件、发行程序、信息披露进行了明确规定,并给出了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措施。

2、体现了融资市场化的思路

从再融资的资格条件,到证券发行的价格限制等,均体现了由市场决定的思维。如规定,配股应当向控股股东以外的原股东无偿派送与拟配售股份数额相同的配股权证,并取消了关于配股的近三年净资产平均收益率的硬性规定,增加了“组织机构健全运行良好”、“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等规定,由市场和投资者来对上市公司的价值进行判断,决定是否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予以投资。再如,办法也没有对再融资间隔时间进行规定,但是规定了最近24个月内曾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如果发行当年主营业务利润比上年下降50%以上,则不得再融资。另外,关于增发的发行价格的规定,应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或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关于认股权证的行权价格,应不低于公告认股权证募集说明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和其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等。这些规定,等于是说增发和确定认股证行权价格必须以市价进行。

3、体现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思路

《办法》更加注重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对上市公司发行证券的一般规定等软性指标,如组织机构要健全,具备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财务会计稳健无虚假记载,无重大违法行为等;二是增加了配股时控股股东事先承诺认配的股份不少于其可认配股份70%的规定,避免控股股东操纵配股价格和配股行为等情况出现。讨论稿还规定,定向发行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转让;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认购的股份,36个月内不得转让。另外,办法规定,增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公司上年度未经审计净资产额的50%,以前这一数字是不得超过公司上年度净资产的一倍。

4、体现了证券供需双向扩容的思路

第一,《办法》扩展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的范围和对象。首先,《办法》允许上市公司发行附认股权的债券,既丰富了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时的工具选择,也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组合。

第二,《办法》允许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是在增加上市公司证券供给量的同时,增加证券的需求方,从而增加对证券的需求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层在尽量谋求供需平衡。

5、债券发行将是管理层重点发展的方向

允许上市公司发行附认购权的债券是管理层思路的重大变化。以往只要一提出发展直接融资,大家就认为是要发行股票,往往忽视了发行债券也是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长期债券也具有准资本的性能。现在监管当局允许发行附认股权的债券,且将可转换债券的最长期限也由五年延长至六年,目的就是要利用和发挥债券特别是长期债券的准资本作用,并通过可转股或附认股权这样的创新来激活债券市场。

附认股权债券兼具债券和股票融资特性,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到美国企业界青睐,20世纪80年代,日本公司发行的附认股权公司债风靡欧洲,欧洲、亚洲各国企业纷纷效仿采用这一融资工具。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迅猛发展,认股权证也受到了市场极大的欢迎,正是推出附认购权债券的大好时机。可以预料,证监会此次准备推出的附认股权债券必将大受欢迎和热烈追捧。

事实上,2005年国内债券市场取得重大发展。据初步统计,2005年作为创新品种的短期融资券的总发行金额达到了1500亿元。与此同时,随着短期融资券的迅猛发展,发改委迅速做出反应,在2005年512亿元的企业债发行额度告罄之际,又增加了700多亿元的发行额度,两批额度相加为1212亿元,是去年全年发行额度268亿元的4倍多。

三、《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对市场的影响

1、对市场的影响中性偏好

我们认为,开启再融资对市场的影响呈中性偏好。开启再融资虽然增加了市场的证券供给,但管理层已经或者将要采取一些措施增加需求,稳定市场。一是再融资发行量不会很大。据市场消息,2006年的再融资量为500亿元。我们认为,由于监管机构的思路转向重视债券融资,500亿元融资量中有一半以上的额度将以可转债或附认购证债券的方式发行。

二是再融资的发行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配股、可转换债券、附认股权债券,特别是附认股权债券的发行,通过产品创新,可以大量吸引稳健型投资者加入市场行列,激活市场。

三是增加了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发行方式,扩张了潜在投资者队伍,增加了市场需求。

四是一个健全的市场本来就应该是功能健全的开放市场,对规范经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应该敞开大门,热烈欢迎。

五是管理层在开启再融资之门的同时,将会采取一些相应措施进行对冲,减少对市场的冲击。

2、《办法》对再融资的条件要求明松暗紧,可积极关注再融资公司

《办法》虽然降低了配股关于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对融资间隔的规定也取消了,但却相应地增加了一些关于公司治理结构、持续发展能力、财务状况良好和规范经营的规定。而满足这些条件的上市公司虽然净资产收益率暂时达不到要求,但其发展前景应该是有保障的。这样的公司,比那些目前净资产收益率符合要求但未来盈利能力可能下降的公司的投资价值要高得多。另外,对控股股东的配股数量不低于70%的限制,重新调整了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关系,使二者的利益协调起来了。因此,表面上看,再融资门槛似乎降低了,但从上市公司质量上看,其实要求是提高了。因此,投资者可对拟进行再融资的公司积极关注。

3、再融资方式创新,将会大大激活市场,投资者应高度关注创新品种

根据《办法》,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式将得到创新,配股权证、附认股权债券等创新融资工具将获准推出。以往的实践证明,配股权证及其活跃,深受欢迎;目前权证产品也大受市场追捧。可以预料,即将推出的配股权证产品将会成为炙手可热的创新品种。附认股权债券,因为兼具债券和权证特点,既能取得固定收益,又有极强的投机性,既适合稳健的投资者,也适合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必然会受到包括稳健型投资者在内的广泛追捧,大行其道。

4、上市公司发行证券对标的股票的影响

(1)配股:正面。主要原因是标的股票含权预期会提高其吸引力,投资者会积极购入标的证券以获得配股权证。同时,如合格机构创设该权证也会增加对标的股票的需求。另外,控股股东承诺认配的数量不低于70%的规定,也会增加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提高标的股票的吸引力。

(2)附认股权债券:正面。发行附认股权债券可获得低成本资金,提高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与每股收益,从而提高投资者对标的股票的预期。同时,如合格机构创设该权证也会增加对标的股票的需求。

(3)可转换债券:中性。一方面增加了股票供给扩容的预期;另一方面,可转债是一种低成本融资工具,有利于公司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与每股收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