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

现代化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现代化技术论文

第1篇: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

学校档案管理系统是一所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学生的档案管理系统应该是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

笔者认为,针对传统档案管理方式所存在的效率低、保密性差、档案查找和维护困难等问题,学校应当建立起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体制,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因为,现代化档案管理系统具有处理迅速、存储量大、查阅方便等特点,可以方便地查询、阅读、修改、交流和重复使用,对促进学校档案管理的高视点、高层次、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呼唤高素质的专职人员

从当前来看,由于受传统档案管理意识的影响,现在学校的档案管理水平还停留在纸介质的基础上,档案管理工作流程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层面上,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普遍存在着观念落伍、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要跟上社会的进步,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就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养,以适应档案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个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应该是其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最佳状态的综合表现。因而,合格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善于吸收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的广涉博学的多面手。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管理能力,才能使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二、实现学校师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尽快建立起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系统,走档案管理信息化之路。我认为,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应从以下途径入手:

1、有效地推进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滞后和应用软件的多且乱,档案归档内容分类不科学、文件格式不统一、部门之间管理系统不能相互兼容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我认为,能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是档案管理建设意识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视野在立足于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因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应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规范档案业务、建立健全档案标准和真正的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抓好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掌握好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才能有效地推进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建设。

2、抓好学校档案的数据库建设。

从总体来看,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而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完全在于档案信息的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所归档的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因此,全力抓好学校档案的数据库建设,是全面提高学校档案管理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的前提。

3、提高学校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

要全面推进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学校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优先支持,创造条件,切实抓好学校的档案硬件建设。发挥库房、办公区和阅览室的独立功能,严格按照档案保管“八防”要求,配备相应设备。建立分管领导、教研组长、档案员等组成的档案管理网络机构,及时调整充实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专职档案员,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坚持档案工作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职工服务的导向,努力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加强档案的编研工作,利用现有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研究汇集,为档案的综合利用开辟重要的途径。严把质量检查关,严格归档入库手续,及时将归档的文件资料按照有关档案要求,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存档。对不符合要求的归档材料进行退回整改,并对归档情况进行鉴定评估。

总之,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结合学校传统档案工作的管理经验,开拓信息化、网络化的学校档案管理事业,对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维护学校权益、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运用,并跳出狭义的“设计”概念,引用软件工程的观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整个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过程,以及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还对课件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主要技术和作者的心得体会作了基本介绍,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关键词:PowerpointxpFlashmx多媒体课件初中化学多媒体课件设计

一引言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速度日趋加快,中学教育要跟上时展的要求,走信息化之路是必然的选择。近年来许多关心中学教育或从事第一线教学的有识之士,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无疑有助于中学教学的进步,但单一学科的系统的,科学的,成功的计算机课件还很少,相关的较为全面的文章更不多,笔者根据自己在运用电脑制作化学计算机课件的一些经验出发,谈一谈体会,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都来参与中学化学多媒体教学的研究。

二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哪门学科,一般都可以实施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对于那些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又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的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中学化学中,“物质结构”内容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同时又是重点,许多学生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也不容易表达清楚,如果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三维动画模拟原子结构、分子的空间构型以及原子形成分子的过程,就可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同时还可把教师的教学思路的主要环节用旁白或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学中带有危险性的实验(如爆炸实验)、污染严重的实验(如硫化氢的性质)和现象不太明显或重现性差的实验也都是可选取的内容。还可将化学反应的反应部位、化学工业中的生产流程设计成动画,将工厂的设备、环境污染的现状等设计成影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的动态模拟功能,再增加视频录像和声音,就可将工厂生产的情况清楚地在课堂中重现。也就是说,选题要特别注意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长,以弥补常规教学手段的不足。对于使用常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那样只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能在课堂演示的普通化学实验绝不能以录像或动画代替。实验媒体是任何其他媒体所取代不了的,它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化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垂手可做的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不瘟不火,不滥也不哗众取宠,也许效果会更好。“不求多,但求精”应该成为选题的重要原则。

三可行性分析

在课件设计的开始,由于它的开发周期一般偏短,所以我们就需要考虑一系列问题:课件制作的时间期限、课件关键技术的实现难度、课件的预算制作时间、可投入的制作时间。为什么要在课件设计的开始考虑这些呢?这些问题是整个课件设计的基础,不完善(不科学)的预算、策划、分工往往会导致一个好的课件设想流产。

第一个要考虑问题是课件制作时间期限。因为某个课件一般是为某几节课专门设计的,又由于教师的教学进度是比较固定的,所以这个课件的制作时间是有限的,它的最大值以天计算,表示为N=(课件第一次使用的日期—课件开始制作的日期)。我们总不可能到课上完以后再开始做课件吧!

第二个问题是课件关键技术的实现难度。可以想象,一个在技术上不能实现的课件,不管它的设想有多么好,其最终的结果还是“流产”。只有可以实现的设想才是一个好的设想。

第三个要考虑的问题是课件的预算制作时间。这是让课件制作“实际化”的一个要素。制作一个在7天以后就要使用、而预计一个月才能做完的课件,显而易见是不实际的。课件的预算制作时间显然和其他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课件中关键技术实现的难度、课件信息量的大小、信息搜集输入的时间、课件修改维护的时间等等。一般预算制作时间是以单人工作时间(小时/人)来计算的,它是上述众多因素所耗用单人工作时的总和。

第四个要考虑的问题是可投入的制作时间。这是实现课件的关键要素,我们通常把它称为“人力”。在这里它的重要性我就不举例说明了。可投入的制作时间直接和人员数量、人员素质、人员对制作工具的熟练程度有关(此处不展开说明)。它一般可以用单人每天制作时间来表示。上述的是主要的可行性分析要素,其实在可行性研究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如课件对网络环境的要求是否可行、课件对运行环境的要求等等,这些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在确定好教学内容后,还要分析教学对象,即学生的能力、一般特点和认识水平,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水平上应该达到的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并制作相应的多媒体素材,并注意搜集与之有关的材料,以便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后,还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结构和体系,合理地组织教材、完善教学结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过程的多环节设计,确定课件的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包括开始时怎样阐明教学目标,学习新内容前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利用色彩、闪烁、声音等技术强调教学重点,使学生抓住关键问题;如何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引导学习积极思考,诱导其主动学习;是否需要交互等等。对于显示画面的设计,要求画面主体突出,画面表现的主题形式应多样化,简洁但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画面布局均衡、统一,景物的搭配、色调的深浅给人以稳定、平衡、和谐的感受。复杂的图像要逐步显示,以利学生抓住重点,也便于教学讲解。在进行画面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画面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色彩搭配要合理,并不宜使用过多的色彩。比如某课件在演示过程中,不断有“小火箭”从屏幕上飞过,只是为了提示使用者“按任意键继续”。课件中的声音主要包括解说和背景音乐,在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中不宜过多使用,一来干扰教学的讲解,二来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合理地在课件中加入一些解说和

背景音乐,有时也能够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一段舒缓的音乐,可以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有利于学生思考。音乐的设计要注意节奏应与教学内容相符,并要设定开关按钮,便于教师控制。任何一节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直使用计算机,在什么时候使用及怎样使用计算机及相关媒体,也是这一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可过分依赖,在没有必要使用的时候,则尽可丢在一边,以免喧宾夺主。最后综合各种因素,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优化组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

五导航图解

总导航图可以使我们一目了然地从总体上了解本次课件制作的具体内容,从而在整体上对本次课件进行总的设计。这对于课件制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的一步,如果不对总的内容先做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做出来的课件就有可能偏离课件制作的初衷,达不到教学效果,甚至背道而驰。

这一章主要是介绍空气和氧的组成,性质等一些概念性问题,其中涉及组成等一些简单的概念性的东西,比如1.1节空气和1.4节燃烧和缓慢燃烧,可以通过powerpoint实现。而1.2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和1.3节氧气的制造涉及到一些动态动画,为了更好的反映出氧气的性质的直观的演示整个氧气的制作过程,我们选用Flash来制作。另外这一章里用到大量的图片,对图片的编排和放映效果的设置是本节的一大要点。

在这一章里很好的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优点。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很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也不容易表达清楚,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三维动画模拟原子结构、分子的空间构型以及原子形成分子的过程,就可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大大的帮助了学生对这一内容理解。

这一章里,利用图形我们直观的了解了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的成氧原子和氢分子的,以及十八种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通过对比我们得出了最外层电子少于4容易失去电子,多于4容易得到电子的规律,由此规律进而引出了化合价,在化合价这一节里介绍化合价的结合过程,以及电子的得失,阐明了什么是共价化合物,什么是离子化合物。

氢气的制法

在碳的单质这一节里,用图片显示了几种不常见的单质,并在旁边配以文字说明,增加可理解性。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这一节则比较简单,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处理。在一氧化碳还原性这一节里主要技术是采用Powerpoint画导管,酒精灯的化学仪器。

在第五章里,在介绍溶解度时用到坐标曲线图,坐标图清楚的体现了温度的高低和溶液的多少对溶解度的影响。在画曲线是应当注意线条的比例,做到恰当反映影响溶解度的条件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溶解读,最好还配了三道练习。

第六章,说明了酸碱盐的溶液的导电性导电的原因---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同时说明了什么是酸,碱,盐。酸的同性里讲了酸的分类和命名,还有酸的六种同性。最后讲了PH的表示法,PH的范围,以及PH值在哪段范围为酸,哪段范围为碱,哪段范围为盐。

六软件开发平台的介绍

6.1硬件平台介绍

CPU:P42.0GHz;内存:128M;显卡:CirrusLogic5446PCI,支持1024*768分辨率,因为现在计算机的配置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分辨率一般在800*600以上,为了达到更好的演示效果,本系统选用了1024*768的分辩率;

6.2软件平台介绍

早期的教学软件开发工作主要利用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如basic、pascal等语言来完成.但采用这种制作方式需要依赖专业的系统分析员,而且这种方式费时、费力、效率低、成本高.因此,就很需要有一些开发工具来帮助我们摆脱传统的工作方式,使得课件的制作人员能够把精力放在主题的表达、交互特性的设计、用户界面的设计等方面.有了这些工具,即使没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也能够方便的开发课件.

多媒体创作系统正是满足这一要求的一种特殊工具的软件,它使开发周期短.创作系统对于多媒体(包括文字、图画、动画等)的实现提供了完美的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面向对象的特点,使编程变得直观,可称为所见即所得,同时使结构变得更清晰明了,为编程人员提供了良好的、轻松有趣的环境.在本次制作中主要运用的这种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是Powerpointxp,Powerpointxp是Macromedia公司出品的officexp中自带的幻灯片制作软件,该软件因为制作灵活,操作完全可视化,而且插入图片、音乐等也较为方便,易于掌握而受到广大的多媒体课件制做者的欢迎。另外也选用了其它辅助工具软件,如:动画制作软件:FlashMXMacromedia公司的一个网页交互动画制作工具,与其它工具相比,它具有矢量描述、播放流畅、数据量小、色彩鲜明等特点。图片处理软件:Potoshop7.0目前PC机上公认的最好的通用平面美术设计软件,它的功能完善,性能稳定,使用方便。

七.技术的实现

z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是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形成课件设计总体思路的过程,决定了后续开发的方方面面,课件设计过程所要遵循的所有原则,都要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总体设计要具有规范性、组织结构要具有条理性。总体设计时,本人应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即从一个大的功能为出发点,将它分为若干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小模块,如此这般,将模块一直分化到最基本、最容易实现的基础模块,在设计时,尽可能的重用已经设计的底层小模块。

z动画制作

多媒体技术把视频、音频、动画结合起来,可突破时空、环境的限制,进行逼真的模拟,一些比较枯燥、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或课堂上一些无法或不易演示的实验(如微观过程、动态过程等),可借助多媒体来实现.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制作化学课件的过程中少不了动画效果,一般的动画效果我们选择Powerpointxp中的“自定义动画”来实现,之所以选择

Powerpiontxp,是因为它实现起来更为简单,容易掌握,而且“自定义动画”中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动画效果,如图所示:

只需选定其中一种就可以实现,相对于Flashmx来说要简单的多,丰富的多。在Powerpiontxp里实现动画效果的一大难点是动画开始时间上的选择,也就是“单击时,之前,之后”三者里的选择,如果不经过慎密的思考,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比较容易弄乱的地方,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很注重动画时间上的安排,尽可能弄清“谁先动,谁后动”,对时间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以提高动画效果的合理性。当然动态动画是Powerpiontxp所不能实现的,比如化学实验的演示,这正是Powerpiontxp功能的局限性,在本次课件制作中实现化学试验我们都选择了Flashmx。在实验动画制作过程中我们根据实验的特点和需要,对关键铮和时间轴做了不同一般Fls的设置,同时也注重对图层制作和对场景的控制,对场景的控制我们是通过对场景中的帧的控制来实现。

z图片制作

图片的格式均为jpg和gif及gif动画,除了一些自然图片是从网上收集外,其他的比如化学仪器等借用Potoshop和FlshMX,虽然FlshMX也提供了较好的画图工具,对于像试管这样简单的化学仪器已足够胜任,可对于像启普发生器这样稍微复杂的图形画出的效果还是不能让人满意,在我们画图过程我们更多的是选择了Potoshop这个强大的绘图工具,再适当运用Potoshop外部滤镜插件处理,最后再把做好的图片导入FlashMX的库中,以备使用。但是采样Flash画图也有起自身的优点,那就是用Flash的图画粘贴生成的文件要比用Windows中的画图板上的图画粘贴生成的文件要小得很多了。当然我们也利用Powerpiont绘制了一些简单的图形,剪贴画和图片资料和插图等,它们都是一种图像语言,它是幻灯片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善于选择能反映内容进行状态的、抽象的难于言表画面,能达到直观有效的效果,又有感染力,能极大提高课堂效率。

z表格

在制作课件过程中,为使显示的内容一目了然需要用到表格,这里的表格和Word里的表格没太大区别,只是在编辑表格前要将表格转化成Powerpoint格式,否则整张表格不能任意组合,也就无法实现动画效果,具体操作:为选种表格,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取消此时会弹出一个对话框;单击“确定”后,就可以对表格进行编辑了。

如图所示:

z超链接

超链接就是将某方面的内容链接到指定地方内容,如果没有超链接,幻灯片的播放就只能按照制作幻灯片的顺序顺序播放,这样做出来的课件缺乏灵活性,特别是如果只想看某方面的内容,没有超链接的话不得不一步一步的从头放映,既费时又麻烦,有了超链接就可以随时点击到想看的内容。超链接的实现很简单,先选择要超链接的对象,右键单击选择“超链接”然后选择要链接的目标对象的路径即可。

如图所示:

z界面设计

这一过程是要体制作的关键,其内容是否充实和表现手法是否独到、新颖直接关系到整个课件的效果。一个好的课件最起码的条件是要有好的外观,也就是好的界面,在这方面,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和幻灯片的背景模版的选择,以及两者之间是否协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了美观,整个课件用Powerpointxp制作的幻灯片我们都统一使用了很有内涵的蓝灰色背景模版,文字颜色以白色为主体,字体以楷体_GB2312和隶书为主,使得每个幻灯片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z脚本的编写

脚本设计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课件制作最直接的依据。在本次课件制作里,脚本的设计我们完全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画面的设计、甚至于按钮的操控等都一一弄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使其成为课件制作的精确“图纸八课件的测试课件制作完成后,还要经过多次调试、试用,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不断进行完善,最好能请对计算机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试用,这样往往能发现一些隐蔽的问题,这是确保课件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测试完毕后,通常还要将制作好的源文件打包,使之生成可执行文件。课件完成后,若想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你必须确保拥有课书为主,使得每个幻灯片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z脚本的编写

脚本设计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课件制作最直接的依据。在本次课件制作里,脚本的设计我们完全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画面的设计、甚至于按钮的操控等都一一弄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使其成为课件制作的精确“图纸八课件的测试课件制作完成后,还要经过多次调试、试用,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不断进行完善,最好能请对计算机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试用,这样往往能发现一些隐蔽的问题,这是确保课件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测试完毕后,通常还要将制作好的源文件打包,使之生成可执行文件。课件完成后,若想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你必须确保拥有课

件的所有版权(包括各种素材),以免引起版权纠纷。

八软件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1.用了几种常见的软件,其中包括:Powerpoint、Photoshop、Flsh等。在制作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了解并学会了这些软件的用法,功能等。也知道了他们的特点和性能,其中收获和体会也是颇深。PowerPoint:因为这个课件是以此软件为主,那么接触和用的最多,自然也是收获最多,以前对于Powerpoint只能说是初步的感性认识,对它的了解并不深刻,通过对它的运用即在制作过程中对它的学习逐步掌握并学会灵活使用。在作此课件之前,我也用Powerpoint做过一些简单的课件,只能作一些简单的动画功能。在不断的学习中,通过看课外资料、询问教师、向同学请教等方法,对本软件的认识逐步提高。

2.美工设计多媒体课件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较好的美工设计,这可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用Photoshop设计了较多的图像及画了一些背景,几乎每个图像和背景都要细致的画。因为第一要考虑它的美观;第二要考虑整个课件的统一性。在制作过程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Photoshop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艺术效果,因为它有强大的滤镜功能,从图像到文字,能制作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3.几点道理作为一名对多媒体制作有很少了解的学员,选择自己的毕业设计为课件制作,无疑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它不仅要求我们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个较全面的了解,而且要全面地学习多媒体制作所需要的软件知识。在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心里有点茫然,只有抓紧时间学习电脑知识。后来才发现在一段时间内想把这方面的知识学得很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这期间,也有过抱怨当时不该选择做课件的论文。有时也被弄得心烦意乱。然而,这一切我都克服了。同时我也得出了一点道理: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否则就会半途而废;二、做什么事情也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则欲速则不达!三、在做一件事情以前必须有详实可行的计划,否则就会出现不知做什么的现象和后来的手忙脚乱的现象。

4.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展望

4.1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要走向智能化。根据学生认知模型提供的信息,通过智能系统的搜索与推理,动态生成适合个别化教学的内容与策略;通过智能诊断机制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同时向学生提出更改建议,以及下一步学习内容的建议,通过对全体学生出现的错误分布统计,智能诊断机制将向教师提供教学重点、方式,测试重点、题型的建议等。

4.2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向网络化发展。它的优点在于不受地域的限制,能够方便地做到资源共享,更方便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维护。

九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课件有两大特点:一是人机的交互性,这能够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另一个是可重复性.当你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不理解的地方,计算机可以不厌其烦的为你解释,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课件的讲解中,只要你不选择退出,那么你将可反复学习你不理解的内容直到学会为止.这无疑是电脑众多优点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教学将不仅仅局限在单机上,它可以在空间上扩展,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可以设想,在未来的党校里教师将变得非常少,甚至只需要一个网络管理者便可以了.这样便会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将节约大量的资金.综上所述,我了解了多媒体技术应用所具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它将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对其做出深刻的探讨与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总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它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而我国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国家的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和引导,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长足的发展。这既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又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愿我国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建业李大明Flashmx标准教程论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

第3篇: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

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化技术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电子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近年来,我国的电子技术发展的非常快速,但是,和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技术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电子信息工程相对落后,导致产业发展也存在的基础落后的情况,对信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整体水平不高。为了能够将国内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行缩小,我国在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对于信息产业来说比较不利,在创新方面会出现比较缺失的情况,制约信息产业的发展。

1.2各种专业应用软件水平低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软件作为支持,但是,我国的软件编写水平却存在比较低的情况,尤其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系统在进行集成之前,要在每台工作的电脑上安装好专业的应用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加载,这样能够将用户、数据以及机器绑定在一起,但是,这样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就是一些机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满负荷工作,但是有些机器会出现闲置的问题。

1.3缺乏高科技人才电子信息产业是比较前沿的科技技术,其将技术和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融合,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比较晚,发展水平比较低,人才培养机制也不是非常的成熟,因此,出现了很多的企业和科技园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1.4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我国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很多的高端芯片的制造出现了被国外全部垄断的情况,人才的创新能力差,知识产权专利比较少,这样也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主要绊脚石。

1.5市场氛围水分较多在我国的市场中出现了很多的假冒伪劣、侵权以及盗版的现象,在市场竞争中也出现了比较病态的情况,慢慢也成为了产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2加强电子信息化工程中的现代化技术措施

2.1加强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应大力支持电子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对电子信息工程加强投资力度,扶持良好信息建设项目,更好发展信息工程里的现代化技术,政府要不断融资,建立与信息相关的工程基金,促进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确保大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加强电影推广数字电视软件信息服务及互联网应用等相关工程研发,有效促进自主研发及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

2.2加强产品及服务创新,实施新增长点培育,促进相关技术发展不断加强产品及服务的融合创新,不断推陈出新,更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强电子信息产业与工业制造业之间的合作,提高我国相关现代化技术的研发能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并增强我国电子产品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电子产业要向智能化转变,加强经济领域中的产业技术发展,促使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加强了产业升级及产品创新,增强在国际竞争中综合实力。从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公司来看,要想在竞争越来越激励的“电子信息技术战争”中获取绝对的优势,就一定要增强技术更新,及时的调整和完善投资结构,提高对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核心技术的重视度以及投资程度;制定自主创新的发展策略,及时跟随国际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动态,明确电子信息产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在信息技术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更新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增强企业电子信息产品及服务的整体能力,提高企业在电子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第4篇: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

当今的流通领域已将物流的高科技(自动分拣机、自动化立体仓库、信息处理及通讯自动化等)广泛应用于配送中心。根据我国连锁超市目前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应该加强学习和采用物流现代化技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自动分拣系统

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包括“入库-保管-捡货-分拣-暂存-出库”等作业,其中分拣作业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尤其是面对零售业多品种、少批量的订货,配送中心的劳动量大大增加,若无新技术的支撑将会导致作业效率下降。与此同时,对物流服务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致使一些大型连锁商业公司把拣货和分拣视为两大难题。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特别是感测技术(激光扫描)、条码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的导入使用,自动分拣机已被广泛用于配送中心。我国的邮政等系统也已多年使用自动分拣设备。由于我国商品包装箱(指运输包装)上基本没有印刷条码,故商业系统至今尚没有认真研究过运用自动分拣机。

应该看到,自动分拣机的分拣效率极高,通常每小时可分拣商品6000-12000箱;在日本和欧洲自动分拣机的使用很普遍。特别是在日本的连锁商业(如西友、日生协、高岛屋等)和宅急便中(大和、西浓、佐川等)自动分拣机的应用更是普遍。可以肯定,随着物流大环境的逐步改善,自动分拣系统在我国流通领域大有用武之地。自动分拣机种类很多,而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似。基本上由下列各部分组成:1、输入装置:被拣商品由输送机送入分拣系统。

2、货架信号设定装置:被拣商品在进入分拣机前,先由信号设定装置(键盘输入、激光扫描条码等)把分拣信息(如配送目的地、客户户名等)输入计算机中央控制器。

3、进货装置:或称喂料器,它把被拣商品依次均衡地进入分拣传送带,与此同时,还使商品逐步加速到分拣传送带的速度。

4、分拣装置:它是自动分拣机的主体,包括传送装置和分拣装置两部分。前者的作用是把被拣商品送到设定的分拣道口位置上;后者的作用是把被拣商品送入分拣道口。

5、分拣道口:是从分拣传送带上接纳被拣商品的设施。可暂时存放未被取走的商品,当分拣道口满载时,由光电管控制阻止分拣商品不再进入分拣道口。

6、计算机控制器:是传递处理和控制整个分拣系统的指挥中心。自动分拣的实施主要靠它把分拣信号传送到相应的分拣道口,并指示启动分拣装置,把被拣商品送入道口。分拣机控制方式主要是脉冲信号跟踪法。

拣货系统自动化近年来,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的发展势头很猛,对物流作业的“拆零”需求越来越强烈,拣货、拆零作业的劳动力已占整个配送中心劳力的80%;订货商品的多品种、小批量化,使得配货作业人手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如何提高这个物流环节的作业效率,已成为配送中心机械化、自动化的研究重点。目前,医药行业、化妆品制造行业已广泛使用全自动拣选系统(如日本资生堂、花王、大木等株式会社);而流通领域,特别是连锁超市、便利店的配送中心都广泛使用电子票签拣货系统。

只要把客户的订单输入操作台上的电脑后,存放各种商品的货架上的货位指示灯和品种显示器,会立刻显示出拣选商品在货架上的具置(即货格)及所需数量,作业人员便可从货架里取出商品,放入批发输送带上的周转箱,然后揿动按钮,货位指示灯和品种显示器熄灭,配齐订单商品的周转箱由输送带送入自动分拣系统。电子票签拣货系统自动引导拣货员进行拣选作业。任何人不需特别训练,即能立即上岗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商品处理速度,减轻了作业强度,而且使差错率大幅度下降。

自动化立体仓库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出现是物流技术的一个划时代的革新。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仓储行业劳动密集、效率低下的落后面貌,而且大大拓展了仓库功能,使之从单纯的保管型向综合的流通型方向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用高层货架储存货物,以巷道堆垛起重机存取货物,并通过周围的装卸搬运设备,自动进行出入库存取作业的仓库。

自动化立体仓库具有普通仓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是节约空间、节约劳力。据国际仓库自动化会议资料:以库存11000托盘、月吞吐10000托盘的冷库为例,自动化立体仓库与普通仓库比较情况为:用地面积为13%、工作人员为21.9%、吞吐成本为55.7%、总投资为63.3%。立体仓库的单位面积储存量为普通仓库的4-7倍。其次是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减少货损,优化、降低库存,缩短周转期,节约资金。近年来,特别在冷冻行业,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发展极快。

自动化立体仓库主要由货架、巷道堆垛起重机、周边出入库配套机械设施和仓储管理控制系统等几部分组成。货架长度大、排列数多、巷道窄,故密度高;巷道机上装有各种定位的检测器和安全装置,保证巷道机和货叉能高速、精确、安全地在货架中取货;目前,立体仓库自动控制方式有集中控制、分离式控制和分布式控制3种。分布式控制是目前国际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型立体仓库通常采用三级计算机分布式控制系统;三级控制系统是由管理级、中间控制级和直接控制级组成的。管理级对仓库进行在线和离线管理,中间控制级对通讯、流程进行控制,并进行实时图像显示,直接控制级是由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组成的控制系统对各设备进行单机自动操作。使仓库作业实现高度自动化。

计算机智能化技术

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上的应用已远远超出了数据处理、事务管理,正在跨入智能化管理的领域。例如,配送中心的配车计划与车辆调度计算机管理软件,在美、日等国已商品化。它能大大缩短配车计划编制时间、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减少闲置及等候时间、合理安排配送区域和路线等。

又如,配送中心的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拣货系统(如电子票签拣货装置)的计算机控制和无线移动电脑在配送中心入库、出库、拣货、盘点、储位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现配送中心物流作业的无纸化。

第5篇: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教学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他们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6篇: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将对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且可以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不仅是使学生而且也使教师在全方位地接触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1要深刻领会发展教育技术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从战略高度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以后他又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些指示不仅是小平同志积极倡导发展电化教育的重要指示,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深刻揭示了科技、教育同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既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变革,逐步实现其自身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模式等方面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的阐述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次从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发展教育技术的作用,这就奠定了教育技术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积极关注各种先进媒体的应用,如:计算机教学对传统教育思想、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所产生巨大影响。在计算机还没有开始进入普及的时候,他就要求“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我们已经承认比国外落后了”,就“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力戒空谈”的思想。

今天,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首先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努力地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各领域、各学科的应用和研究。

2深刻领会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

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借助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电化教育又有什么关系?本人认为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2.1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的大量产生和快速传递是20世纪的基本特征之一。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的成熟阶段。现在仍处于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中。被看作这种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同属于现代信息技术范畴。

对什么是“多媒体技术”,说法很多。一般认为,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等来集成和传播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主要指文本、图形、声音、静止图像、活动图像和动画等。

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

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诸如电化教育、语言实验室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辅助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远距离教学、网上通信教育、人工智能教学、虚拟现实仿真教学以及现代教学设计、现代媒体教学法等都是现代教育技术。他们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格局。

2.2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名称从20世纪30年代正式提出至今已有60多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随着对“电化教育”实践与理论探讨的深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化教育”内在的局限性及与时代的要求难以适应性,已越来越明显。“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是历史的必然性。在我国,电化教育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可以说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对电化教育的理解也已经涵盖了现代教育技术实质,但我国“电化教育”在国际系统中往往使人困惑和误解,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如全球网络教育的风靡),国内外同仁越来越迫切要求尽快将“电化教育”改为通用的名称—“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它可以反映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便于进行国际交流。

2.3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

人类教育技术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已经历了口语技术、文字技术(约产生于公元前350。年)、印刷技术(约产生于7世纪初)、电子视听技术(约产生于20世纪初)、多媒体网络交互技术(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五个发展阶段。从广义上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有的学者认为,人类早期的语言教学和后来的直观教学亦应被看作是教育技术应用和发展的两个阶段。“教育技术”是一个通用概念,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有其“教育技术”,只是“技术”的含量和水平有高有低而已。

本文所讲的“教育技术”不是上述广义上的“教育技术”,而是指20世纪初来源于美国的“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一词。

从19世纪来到20世纪初至今,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发明,使教育走上了多元化、现代化的道路,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信息获取方式,这被称为第四次革命。每次革命中我们都可找出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例证。但是这样来探讨教育技术和基本内容也未免太宽泛了。于是,人们习惯上把第四次教育革命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称为现代教育技术。即“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以促进学与教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育理论,它要求综合运用人本主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包括音像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操作内容包括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般目标是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其最高目标是实现在一定条件下的学与教的最优化。

而在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发表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该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中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则包括“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很明显,在音像技术中,理应包括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技术。原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内容早就给了科学的、全面的界定:“在实验中,要巩固和发展以投影和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资源;积极发展计算机教育及辅助教学,推动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验研究交互网络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进行有关虚拟现实的研究实验工作”,并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指南》中开列了大量以投影、幻灯、录音为实验媒体的实验课题。这就再也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投影、幻灯、录音、录像是现代教育技术应有之义。

由此可见,“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名称不同,但概念的内涵、基本思想都相同,即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内容。它们都注重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学习资源和现代与教的最新科学理论和方法。可以说,没有现代的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系统理论就没有今天的教育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传统的教育技术和现代的教育技术之分。有人把音像媒体作为“传统教育技术”,而把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那也许是他把教育技术等同于媒体的缘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技术”或“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概念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展,只有深刻领会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才能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知识经济呼唤教育现代化。教育实现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当务之急。如何建设一支新型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本人认为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有抢占“制高点”的意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勤学苦练,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本领。

3.1教育观念的变革

现代化教育技术之所以被称作是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信息时代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领先一步就将领先一个时代”、“采用最新技术就容易实现超越”。就像燕汽机的发明使用带来工业革命一样,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将带来知识的革命,广大教师在真正地认识抢占“制高点”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责任,要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奋不顾身地投入教育改革的潮流。

教育观念变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在教育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认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的认可。事实说明,教育者已经充分感受到信息时代的降临,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这是教育观念变革的第一步。二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传统教育思想包括对教育要素、教育结构、教育模式的看法,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基于现代教育的全新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正在形成。信息时代由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选有用的加以利用,这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学习的问题.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应试教育显然无法承担这种重任,因而,时代对人提出新要求的结果必须会引发传统教育观念的变革,即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思想理论,促进“角度”的转换,即由知识的权威者,知识的传递者转换成知识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观。

3.2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这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时代中必备的条件和基本功。面向21世纪的教师只有以“精”、“深”来构造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厦,要有雄厚的人文科学功底,诸如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天文地理等现代社会与自然科学诸素养便是教师博大精深大厦的根基,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而教师人文科学知识的获得又主要是靠平时的刻苦钻研与辛劳积累,只有天长日久的不断积累,及时地“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广纳最新动态信息,课堂上方能如鱼得水,才能出奇制胜。

信息时代新知识、新事物、新行业及一切可能性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面对迅速变化的实践热点和迅速老化的旧知识,要想跟上这个社会并自由地生活和工作,随时都有必要学习,因为“比你的竞争者学习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竞争优势”,教育存在的深刻必要性就决定了教育将走向终身化,终身教育应有三个含义:第一,人的一生中随时都有必要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25岁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第二,信息技术为各个年龄段都提供了相应的受教育的手段和内容。第三,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更重要的。只有学会了学习,才可以在变动不居的社会和知识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信息时代学会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即时和大量获取信息与培养技能的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跨越。

3.3要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潜能发展。陈至立同志在为《中国教育报》“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与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师要消除对教育技术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纠正只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和打字工具的偏见和误解,认识发展多媒体教育的深远意义,努力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本人认为广大教师要逐步掌握以下技能:

(1)掌握以视听技术为主的教学技术,如投影、幻灯、录音、电视录像等视听设备的操作以及教材的编制、使用技能。

(2)掌握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如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利用数字音像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存储等技术。

第7篇: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文化创意;设计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识码:A

视觉传达在电影(19世纪末)与数字媒体(20世纪末)出现之前,主要以文字、绘画结合纸张、印刷为传媒形式。这四项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自成系统,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仅存的具意象特征的文字;造纸术先于西方文化千年之久,全盘被西方文化吸收;活字印刷术也领先西方文化五百年之久,不但全盘被西方文化吸收,还促使西方文化发生质变,促成传播体系与知识体系的世俗化;中国绘画的自成一格,不仅与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融成一体,更重要的是也与文字的传意系统融为一体。这些都是视觉达设计的重要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产。

一、视觉传达设计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有关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史已有许多文章阐述,此处不再赘述,只作一简述,以示文化的变迁:

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在1840年前后,主要形式为画洋画、拉洋片等,是以上海十里洋场、少数租借或重要通商口岸如:香港、广州、青岛、天津等的市井情态为素材。及以后,虽然“西学”的色彩与热情不减,另有蔡元培先生倡导的“美育”,但这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显然也只是简单的版面图文配合编排,在造形方面,木刻版画对平面设计有一定的影响。民国时期,由于陈之佛先生从日本所学图案学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所谓的老上海风格或老上海式样逐渐形成:其一,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 style),主要表现在图书封面设计上;其二,报纸版面,尤其是平面广告,中外文字夹杂出现,以此为时髦、摩登;其三,受木刻版画的线条影响,这和当时的某些视觉传达设计技术方式有关。

1949年建国后,平面设计上的特色为:其一,前期残存的老上海式样,这与创作人员流变有关;其二,苏联构成主义艺术风格影响,体现了政治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其三,受民间艺术(如:剪纸)的线条影响,开始重视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

期平面设计的特点为:其一,人物形象为样板戏人物造型,线条较动感,色彩红、光、亮,女性形象男性化;其二,字体设计粗黑,具有视觉冲击力,没有外文出现。其三,报纸专栏多有政治色彩很浓的标志图形(Logo)出现,和各种花边一起构成简单的装饰。

进入改革开放期至1985年前后的特点,其一,媒体广告先以“叫卖”形式出现,功利性极强,元论电视还是平面基本上是以纯文字形式出现,后发展为以“美人图”的形式“叫卖”。其二,字体设计以美术字为主,英文或伪英文(汉语拼音)字母混杂其中,以此为时髦、摩登。

1985年后,视觉传达设计以及其周边知识丰富起来,其一,各种设计素材(图形、图片、字体、版式)日益丰富。其二,无论媒体广告还是平面杂志(如《看电影》、《读者》)都将创意作为设计成败的关键,这是在设计从业人员在对设计技术要素熟练掌握之后的,更高层次的文化较量。其三,国外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进入,带来新的形式与理念,但有些作品的创意也受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其四,国内视觉传达设计制作人无论对世界潮流的吸收还是对中国传统当然包括少数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的融合都有着出色的作品。

从文化产业角度看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意的确是关键,而创意的语境却还没有很好的提起注意。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出路只能是立足于本土的传统文化语境,在这条路上挖掘的越深,传播的越广,我们的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就越大。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价值观――技术视界与人文视界的融合

从设计涵盖的范围来讲,不只是视觉传达设计,尤其是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其包含的技术成分是不言自明的,而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新工具与新材料的应用造就了新的形式美感。

在艺术设计领域,从敦煌石窟彩塑和壁画的透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原理,从刻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科学、技术”革命,许多新的设计材料、工具、媒介纷纷出现,这就使得到了20世纪20年代,国际上的建筑设计与身份日益独立的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在其艺术表现形式上,仿佛越来越依靠技术的存在,设计艺术仿佛成了一门以技术为主体的、并由技术决定的学科。

“设计”――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现代概念,“它是造成了制造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相分离的工业革命的结果。……所谓‘好设计’的概念诞生于30年代。在50年代,当人们试图用把它归因予某种风格、尤其是道德态度的方法,将工业生产统一到现存的品位价值中时,它变得突出起来。无怪乎人们会被‘好设计’的问题弄得不知所措,因为这个时期的品位的制造者还不能认识到,由于技术就是我们现有的文化”。更进一步的解析,由于“文化”的含意广泛,所以隶属文化范畴的设计自然能够统合科技的成就。这样,一方面,作为文化范畴的设计学就很容易的占据了西方设计理论的核心,另一方面则表明了作为文化范畴的设计与作为技术范畴的设计之差异就在于是否处理了“价值观”问题。但是,设计在作为“技术学科”时,是不考察“价值观”问题的,或是说会以“科学”的态度来处理价值观的问题。所以,在这种观点下,设计理论就会趋向于排除“价值观”的工程技术的片面理论、设计方法就会倾向于描述设计与生产步骤的程序性设计理论;方法论就会倾向于实证主义与科学主义,乃至工程主义的观点、技术革新的观点、生产成本的观点、营销的观点、经济的观点。

不过整体而言,设计作为技术学科,对当代设计而言,其“内容”确实是很丰富的,值得研究的内容也很多,但这些丰富的“技术改进”的内容,从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与方法论的角度看,却停留在功利、效率、竞争策略,甚至其负面作用会对自然、人文环境产生破坏。所以到20世纪60年代,设计只作为技术学科的观点受到质疑与批判。从设计专业的“知识”带有人文的、价值观的成分来看,我们便较容易理解西方的后现代设计,为什么会跳过“设计的现代主义”直接与古典主义、历史主义、风土主义相连。而“设计的现代主义”在我国却多少有些与“现代化”的意思相近,这就是说“设计的现代主义”和“现代化”都是以“科学技术”或表现出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摒弃了或忽视了人文的、价值观的成分。

在设计中价值观应是一种有立场的价值(评价)系统。“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过程。”在此定义下“文化”的概念即在于加强设计作品的个性、作品的创作理念以及语义表达作用。因此“价值观”的概念即在如何选取与确立设 计目标并解释设计作品“所以然”的原因。在设计领域,设计者谈文化与价值观时,在概念上应更清晰,而不是将文化与价值观挂在嘴上,充当解释作品时支吾的搪塞。

总的来说,设计是以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人文学科,而不是以“一种客观、价值中立的技术”,来培养所谓“高级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在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观点下,理论会趋于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整体描述与批判,设计方法会趋于设计过程中的内省与灵感、顿悟之说,方法论则会趋于形成多元化的设计理论。

三、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理论框架――基于文化创意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究竟只是一种工艺美术或服务于商业的技术,还是一门学科(discipline)?如果只是一种专门的技术,仅仅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便可,又何必在大学设系;如果是一门学科,那么,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和学科规范是什么?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其设计方法在哪里?视觉传达设计方法与思维方法的关系在哪里?有无特定的知识结构?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理论与实践训练的关系如何契合?等等以上这些的问题,促使我们试着构建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理论框架。

从西方的设计、艺术发展史来看,到19世纪末期,由于人造工具的日趋多样与复杂,由于机械生产与工厂生产的取代手工生产,更由于产业革命后的社会经济的变革、专业分工的趋势,设计作为新兴的专业才逐渐与艺术专业区分开来。到了20世纪初,承续了艺术的现代转化,更承受了艺术现代主义运动的激荡,而出现了现代设计运动。更由于现代设计运动与工业化,逐渐从建筑设计专业里分裂出新的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一般而言,工业设计专业大致在两次大战期间形成。视觉传达设计(或称平面设计graphic de-aign)专业大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以广告设计专业为先逐渐形成。也正由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形成的时间较短,加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多种相关专业的亲缘性(诸如:文学、美术、大众传播、电影),以及设计专业长期被认为是应用学科的学术取向(即认为只要将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拿来应用即可)。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一种学科,这学科的规范、理论基础是较易被忽视的。

不过,当一门学科的处于以“实践”为主的时期时,从学科应用的角度,或许不觉得“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期望一门学科的发展能有所突破时,“理论”所能发挥的正面作用首当其冲。张道一先生在谈话中多次强调:传统的手工艺设、计过程的特点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而现代设计的过程的特点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所以,当代的设计过程如果不是以理论支持作为开端便还是一种“口诀式的”技术操作,虽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成为现代的设计。

要总结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理论框架,首先要明确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独特性。在对比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后我们会发现:在确立设计目标的过程中,无论从技术层面和人文层面,视觉传达设计都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它表现出来的技术非工程性,人文多维度、多层次性是它自身的独特性一此有别于普通的和其他门类的设计理论,亦即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理论存在的价值性。

面对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张道一先生归纳了三种设计:技术设计、艺术设计、营销设计。这是依次展开的程序性设计过程。当今设计学界所提出的“设计方法”,一般而言,大概要以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这些领域最为领先,但是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这些领域在“设计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下所开发出来的“设计方法”,基本上是以解决问题为取向的程序性设计方法,是较偏向物质生产型态下对“设计”步骤所作的理论设想,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这种“理论”表现出较为特殊的特点。这个特殊的特点便是:“创意”自始至终占据着视觉传达设计过程的灵魂,没有创意的设计技术、技巧以及艺术形式的纷繁表现最终会遭受到营销阶段的全部失利,而在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中至少还保有功能良好的产品进人营销阶段。所以,当今设计学界所持的“程序性”设计方法与在此我们将要讨论的以“创意”为统领的视觉传达设计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一方面“程序性”设计方法似乎长于关注设计技术、艺术技巧,在程序进展过程中难于系统的结合、探讨“创意”问题;另一方面“程序性”设计方法难于处理“意义”与“人文价值”的问题。而“创意”与“深刻的意义”却是促成视觉传达设计成功和评价视觉传达设计优劣的关键。

第8篇: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其发展为素质教育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还为传播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提供了途径。

关键词: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技术这一名称从出现开始,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诸多文献中引用较多的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教育技术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被我国学术界所广泛接受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AECT04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教育技术应该包含教育理念和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共同组成的系统。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从教学整体出发,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设备,整合自己的教育观念、能力素质、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以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教育效果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应该认识到,教育技术不只是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中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同时,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观念,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在大力地促进创新人才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各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都必然会考虑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的投资,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变迁,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越来越先进,使用越来越广泛,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正有效地推进着素质教育进程。

1 现代教育技术对素质教育的支持作用

学校教学往往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支配下进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才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发现知识、探究知识的有效工具。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双主”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情景的创设、学习环境的设计、合作学习的构建都完全与人的认知特性相适应。两种教学理论与模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新的内容不断出现,这就激励着人们要不断地学习进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完善自我,丰富和提高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教育在理念、模式,对象、主体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教学建立在简单教具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上,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则是以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为依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学空间范围不再局限于黑板讲台,出现了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维展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可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素质教育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还为传播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提供了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2 合理完善软件与硬件配套设施,为现代教育提供技术保障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硬件资源为条件,也离不开软件资源的支持。但在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设备齐全且装备精良,然而却常常忽略教学软件、师资培训等软投资方面的建设。如今一些学校购置诸多的多媒体设备却没有适当的软件教材可用,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脱节。更有许多教师不了解操作硬件设施的技能和相应的软件教材设计制作的方法和技术。事实上,硬件设备如果没有人的恰当运用就只能形同虚设。因此能够灵活、恰当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设备运用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在软环境方面的投资其实更为重要。学校在购置设备之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以防在设备购置后出现不能使的闲置,在硬件投人时,更应注意软件建设,加大各种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开发、利用、网页的制作,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与更新。

所以,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纠正重硬件不重软件,尤其不重视人的培训的偏颇,正确处理教育技术投资中软件、硬件和师资培训的比例关系,是保障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政策问题,而且是需要从教育技术的理论深层进行探讨的重要学术问题。

3 加强师资培训,更新观念,提升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

教师对新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只有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让教师从本质上理解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才能使更多的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此,学校在为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同时,也需要为教师能够合理、正确、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适当的技术支持,促进教师自觉运用,并进一步推广。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主动更新观念,跳出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更多地去考虑辅助“学”而不是辅助“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习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优势。

教师的技术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推动和制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操作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现代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帮助教师尽快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充分发挥现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教室等资源优势,让现代化的设备充分运转起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学终结”;技术;文学研究;现代艺术

一 在我国学界,对“文学终结”的争论一直与“艺术终结”的讨论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艺术终结”还原到其提出者的理论语境,逐渐认识到,“终结”并非“死亡”。毛崇杰指出:“‘终结(end)’一字在德文与‘解脱’‘引出’(ent-)相关。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一方面是‘出口’,如古典———象征型艺术的终结引向浪漫型的起端;另一方面,又与黑格尔的体系之‘回到起始’相关……艺术最终消失于哲学。这样,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我们得到了乐观与悲观的统一的‘终结’观念。”[7]在2006年刘悦笛《艺术终结之后》一书中更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澄清:丹托所谈论的“艺术终结”并非意指艺术的死亡,艺术创作就此终止。丹托受黑格尔启发很大,他对艺术终结的思考亦如同黑格尔是从的角度来思考的,认为作为黄金时代的艺术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已经结束了。“艺术动力”与“历史动力”之间不再重合,艺术根本失去了历史的方向,历史的维度里面将不再有艺术。但是艺术品的创作会继续下去,只是这些作品已不再具有历史意义。所以不论黑格尔还是丹托,都是意指艺术与历史的分离,并没有否定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会在现实中继续存在下去的意思。[8]36-37他还特别指出,学界对“终结”的误解与对它的翻译有很大关系。在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的“终结”,德文词为“derAusgang”,这个词本身有“入口”“出口”的意思,这对德语国家的人们耳熟能详,但在其他语言中很少有跟这个词语完全对应的词;德语的“终结”虽不像“扬弃”那样指否定与肯定同在的双重意义,但它指的是“否定”之后的“肯定”,在被“弃”之后还有“出路”“出口”和新的“入口”。

因而,“黑格尔用‘终结’的本意仍不离于‘扬弃’,抛弃一部分,而保留一部分,在更高层面上的抛弃,在更高层面上的保留,这抛弃与保留的中介就是‘derAusgang’”。[8]24对“艺术终结”涵义的辨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终结”。现在更多的学者已倾向于认为,文学终结并非意味着文学的消亡,而是文学的存在状态和功能发生了改变,或者说,文学发生了转型。余虹先生对此的表述十分清晰:“严格地说,是文学的时代已经过去,文学一枝独秀的霸主地位已告结束,它丧失了在文化中的领域,却还固守着自己的地盘。终结的是文学的‘时代光辉’,而文学依然存在。……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文学的‘时代’终结了,而非‘文学’本身。”[9]鄂霞和李艳也指出:“目前理论界正在探讨的其实已经不是文学是否会终结的问题,而是文学转型的问题。”[10]这种认识的转变标志着“文学终结”的讨论逐步走向深入。 二 1.走出文学本质主义的误区

从逻辑上看,“文学”不是一个先验的概念,它是对众多文学现象的概括。要思考什么是文学,就要首先考察它所包含的对象,从中提炼出共同的东西。可以说,文学这个词语蕴含的内容非常广阔:它既包括古代的文学,又包括现代的文学;既包括的文学,又包括外国的文学。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又包含了神话、传说、寓言、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内容,其中每种体裁又可分为多种不同类型。“文学”之名所包含的文学实践之丰富与多变,如同乔纳森·卡勒所说:“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篇幅各有不同,而且大多数作品似乎与通常被认为不属于文学作品的东西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与那些被公认是文学作品的相同之点反倒不多。”[15]由此可见,“文学”不是一个僵化的、不变的概念,它随着文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充其外延。

从历史发展看,“文学”的现代内涵出现也不过两百年,“前文学”是以神话、史诗、悲剧等样态存在,到19世纪,出现了文学的现代形态———小说,才逐渐产生了“文学”概念,“文学”的内涵随着社会的不同认识,从现实主义的“模仿”到浪漫主义的“想象”“虚构”,再到现代主义的“表现”,其间经历过诸多转变,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的含义总是被赋予的,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文学”的结构体制、语言特点、表现手段、风格特征、功能样式等都有所不同,“文学”必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已经定型的存在样态,因此,说文学终结了也好,消亡了也罢,其实是我们已熟悉的文学发生了变化,值得担忧的,不是这种变化本身,而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完全把握这种变化。

2.对我国文学研究的反思

贝尔廷在他那篇著名的《艺术史的终结》中提出,“艺术史的终结”暗示着“或者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走到了终点,或者艺术史学科的发展走到了终点”,所谓艺术史学科走到终点即“不再能提出解决历史问题的有效途径”。[16]具体到文学艺术,亦存在相同问题:文学的终结不仅代表了文学的危机,它同时也暗示了文学研究的危机。因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只有首先经过文学史家的品鉴才能进入文学史,形成文学研究的对象,如果文学史家不能正确地辨别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不能进入文学史,那必然形成文学研究的空白,出现“文学终结”的恐慌。而文学史家要正确评价作品的价值,又需要文学理论的引导。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文学研究的观念不能跟上文学实践的发展,也是出现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 我国学界目前已普遍感觉到文学研究的危机, 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失语症”就是这种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由于将原因完全归为西方文论话语的入侵,而忽视了文学实践自身的其实早已溢出传统文学理论的视野范围,比如与联姻的通俗文学的兴起,与科技联姻的文学、手机文学、影视剧本的发展,忽视了传统文学理论对这些文学现象已不具备理论阐释性,缺乏了言说的能力,势必出现“失语”。当前的文学和文学研究如同一些学者所描绘的,我国文学已开始“多元化”,但“多元化”主要是文学形态、风格上的,文学评价的标准并没有多元化,仍然是“审美中心主义”的,现实文学生活中有大量的文学现象并未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17]。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传统的精英主义心理在作怪,不能给予已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很大影响 的文学现象以合法化形态。朱立元先生在分析我国文艺学当前所面临的危机时曾将其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首先,文艺学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有所疏离;其次,对世界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有所隔膜;再次,对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文艺、网络文学等新鲜的文学形态和体制的研究还远不够。总之,“造成当代文艺学的学科局部危机的,主要是与文学现实相对疏离,即理论落后于现实”。[18]改变这种情况,尚需我们立足文学现实,扩大研究对象,调整评价标准,认真研究当前出现的新的文学实践,并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和反思,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文学研究和文学实践的救赎。

诚如学者们不断强调的,文学作为人类情感诉求的一种重要形式,必然与人类一起存在下去。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发展,文学自身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传统观念的接受能力,以致产生出文学消亡的恐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文学的认识上打破僵化的、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使文学观念与文学自身一起与时俱进,加强文学理论对文学的理论反思和批判能力,唯有如此,文学才不会终结,文学研究也将更加充满活力。

目前引起我国文学实践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引起我国“文学终结”争论的直接导火索,就是科技的发展对于的影响。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技术的影响上,如以阿多诺、霍克海默为首的法兰克福学派指责由技术所产生的文化成了麻痹和操纵大众的工具,并以自律性的艺术标准先在地否定了以技术为基础的大众文化。尽管这种批判极为深刻,但它却忽视了对技术的影响做艺术学分析。纵观艺术在20世纪直至今日的发展历程,在政治的、的、民族的、经济的诸多制约要素之中,技术的影响可以说是最为深刻而持久的。“现代科技的发明创造日新月异,而每一种新的发明创造都在呼唤着新的信息传媒和符号载体的问世,随之而来的又总是种种文化创意、艺术幻想和审美灵感的勃发”[19],在技术与艺术之中,技术成为艺术的自变量,艺术随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考察技术的应用给艺术本身带来的影响,成为研究现代艺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有关技术对艺术产生的影响,有两位学者的思想值得借鉴。首先是本雅明,可以说,本雅明是客观、系统研究技术之于艺术关系的第一人。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他指出:“到了20世纪,复制技术已达到如此的水平,从此不但能够运用在一切旧有的艺术作品之上,以极为深入的方式改造其影响模式,而且这些复制技术本身也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而引起注目。”[20]由此,他以技术复制的运用为标尺划分了艺术史,在前技术的手工复制时期,艺术以独一无二的原作形式存在,是一种具有“韵味”的艺术,仅供少数人欣赏,具有膜拜价值;进入技术复制时代以后,艺术生产方式发生改变,艺术作品得以大量复制,可供人们随时随地欣赏,展示功能压倒了膜拜价值,艺术为大众所拥有。由此,艺术的观念得以改变。本雅明的这种技术文化理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西斯极权政治环境中未得到认可,在20世纪90年代却得到了呼应。美国传播学家马克·波斯特以技术为标杆划分出两个媒介时代,即以少数制作者传送信息给广大消费者的第一媒介时代,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应用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结合后促成的集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于一体的第二媒介时代。他指出,技术革新中最关键的不仅是传播效率的增加,而是身份构建方式以及文化中更广泛而全面的变化,具体而言包括从现代性的理性的、自律的、中心化的和稳定的主体转变为后现代性的去中心化的、多重化的、碎片化的新型主体,以及由于网络空间中的音讯不容易被牛顿式的空间所限制、物理边界变得无效,民主-国家的区域性从根本上被瓦解。总之,技术的应用,使得艺术处于一种全新的文化环境之中,传统艺术的诸多理论预设及哲学背景均已失效,我们不得不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重新加以审视。 可以说,现代技术的介入带给艺术的既有电影、电视、网络式的狂欢,也有对文学、绘画等传统艺术的严峻考验。面对文学在技术复制时代的这种艰难发展历程,如果简单地以“文学终结”怨天尤人式的哀叹对其宣布死刑,缺少对其内在理路的分析和批判,是对文学的不负责。令人鼓舞的是,目前我国在这些研究中已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既有对技术催生的新兴文学形式的关注,如黄鸣奋对数码艺术的介绍和分析,欧阳友权对网络文学的系统研究;也有对技术给予传统文学形式的内在学理研究,如朱国华在《电影:文学的终结者》(《文学前沿》2005年第1期)一文中对电影如何以自身逻辑形塑文学场的规则体系的探讨,吴海庆在《技术化现实与“升华”》(《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一文中从技术视角对我国当前文学写作中存在的“反升华”现象的分析。但是要建立起一个成熟的以技术为核心观念,兼及经济、政治、伦理、道德、哲学等诸因素相互影响的新的文学分析系统,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一个合理的、有效的评价和引导机制,还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期待能有更多学者关注和参与这项工程的建设,惟其如此,才是“文学终结”论争最大的现实意义。

:[2] 李衍柱.文学理论:面对信息时代的幽灵[J].文学评论, 2002(1).[4]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入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J].文艺争鸣, 2005(3): 69-74.

[5] 李衍柱.艺术的黎明与黄昏[J].东方, 2004(4):31.

[6] 金惠敏.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J].文学评论,2004(2).[8] 刘悦笛.艺术终结之后[M].南京:南京出版社.

[9]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J].文艺研究, 2002(6): 136.[11]吴子林.“文学终结论”刍议[J].文艺评论, 200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