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现代网络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现代网络技术论文

第1篇:现代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互联网所创造的文化精神状态与形而上学传统教育我们的精神状态一点儿也不像。这里的关键词是“相像”,与这个词的“家族相似”的词语还有“反映”、“代替”、“代表”、“模拟”、“表达”等等。这些词加起来,形象地勾画出了传统哲学认识论的基本特征,这个基本特征人为地划分出认识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我把这里所谓“形式”理解为我们常说的“表达工具”,比如说文字、说话的声音、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和线条,这些“认识的形式”与它们所要表达的对象之间,有一种反映、代替、代表、相像的关系;这里所谓“认识的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念、意义,或者直接就是外部世界中我们感觉到的客观事物。我这里的说法可能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归纳有所不同,但我认为就精神实质而言,我与他的说法是一致的。换句话说,我这里忽视恩格斯所重视的唯物论与唯心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的区别,而重视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再换句话说,恩格斯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只是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更不是网络哲学中的基本问题。

我们不知道网络技术的初衷是否要模拟蜘蛛网的功能。也可能发明轮子是为了模拟脚走路的功能,但无论怎样,这里的关键词是“不像”,它们之间一点也不相像。所谓“不像”就是发明了一个原来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发明”与“发现”的区别就在于“发明”可以无中生有,没有根据,没有原因。并不“反映”、“代替”、“代表”、“模拟”、“表达”在它自身之外的一个东西,与世界上现存的东西保持距离,发明一个新东西,与原来的东西没有关系,它自己就是一个东西。

毫无疑问,对“竖”的哲学传统而言,“真的语言”或者真理性质的语言与假的或虚构的语言或具有文学性质的语言之间有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生命线。尽管我下面的话可能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但是这里我不得不再一次加快说话的速度,“竖”的哲学传统用各种方式引诱人们相信,当我们说出一个名词或人称代词时,这个名词或人称代词与它所代表的对象之间有指向关系、因果关系、通达关系,这种关系是所谓“真理语言”的理论基础。而“横”的哲学却说,这里的指向、因果、通达关系实际上并不存在,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人为的、任意的,可以表述的与可以看见的东西之间永远有一条鸿沟。这个立场也不同于维特根斯坦,因为他让我们对不可说的东西保持沉默。但是“横”的哲学立场恰恰相反,认为语言的天性就在于喋喋不休地说,却从来也说不到点子上。换句话说,“说话”就是词语自我衍生和复制,与语言自认为被表达的外部对象无关。也可以说,就效果而言,说话就是说假话。当我这么说时,与鼓励人们说假话的道德判断毫不相干。互联网就是一门与广义上的语言或者与说话有关的空间技术。一旦上了互联网,我们就成了用语言工作的人。在互联网中,我们的精神状态就是“横”的精神状态,从效果而言,就是通行“说话就是说假话”的精神状态。我这里当然不是指在聊天室里网友相互不用真实姓名、可以胡说八道之类的情形,而是指我们并不在乎与我们聊天者的语言是否真实,我们的快乐体验与消息的来源者、与真实性,与事物本身无关。“竖”的哲学立场所坚持的原则在这里失去了意义。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横”的精神状态实际是一种艺术状态,人生活在艺术中,人喜欢以艺术方式生存,而计较“真假”只与功利性的商业目的有关,与人的快乐和情趣没有直接的关系。艺术性质的生存状态是我们大多数人一生的常态,既不是艺术家的专利,也与我们是否追求功利目的无关。这里我并不直接谈论在互联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的另一种说法叫做“冲浪”,像是一些高难动作的极限。我这里转引两个经典思想家的例子,他们说明了什么是幸福的精神状态,也就是我这里所说的艺术生存状态。在我看来这两个古典作家的描述与我们“网上冲浪”的感觉是相似的。换句话说,远在互联网产生之前,人类就萌生了类似的精神状态。

第一个例子来自18世纪启蒙作家爱尔维修,他在《论教育》中劝告人们,幸福状态与人们习惯上所认为的那样恰恰相反。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人人都想拥有别墅、有很多的情人,总之,是真正享有自己所欲望的物质对象,而爱尔维修给人们的劝告是,最好是没有别墅,没有情人。为什么呢?因为人在享受自己欲望的对象时,将会在这种享受中感到莫名其妙的乏味。换句话说,人们在拥抱自己的目的本身时,会感到乏味无聊。但是同样不可思议的是,人们会为了自己的目标和事业而终生忙碌,无论是大目标小目标,大事业小事业。比如为了得到名声、财富、美丽的妻子等等。为了得到这些,人们各干各的,并且在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追求中渐渐变老。无论人们是否得到了自己向往的东西,一般来说,在得到自己追求的东西之前,人们已经养成了一个几乎难以改变的精神习惯,这就是各种不同的欲望本身。即使年龄已经使人们没有能力得到所欲望的对象了,这些欲望的习惯却还顽固地保持着。在这种情况下,爱尔维修的说法是,一个不幸的守财奴完全可能没有别墅而死,而另一个想得到美丽情妇的有才学的人也会最终没有情妇而死。按照习惯看法,这两个人都是不幸福的,但爱尔维修不这样看。他认为,就像一个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风人一样,我们上面提到的守财奴和那个有才学的人都是幸福得不可思议:他们追求的目标不一样,但却以同样的方式享受着幸福。守财奴数着他的金钱,享受着自己将来拥有一切可以用金钱换来的东西,比如一座别墅;而漂亮女人照着镜子,也预先领受着美貌将给自己带来的奉承。

这些不同种类的幸福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用爱尔维修的话说,就是“欲望状态乃是一种幸福状态”。我在这里加上一句,这种幸福状态不但与得到欲望的对象无关,而且可能以得不到欲望对象为前提。换句话说,幸福状态也是自恋状态,漂亮女人还没有被人奉承,但是她已经在提前享受奉承了。这叫做“预料的快乐”,与预料的实现没有关系的快乐。这种快乐虽然不强烈,但更为持久。人的想象力并不会随着身体的衰弱而衰退。爱尔维修的结论是“在所有的快乐中,预料的快乐也是我们的一生中给我们幸福最多的一种。”爱尔维修这句话也说明了我的立场:人的生存状态是艺术状态,即人最大的幸福来自想象中的热情,并且为此而甘愿吃苦。幸福在于追求快乐这种精神习惯本身,即使这样的习惯导致与初衷相反的结果,因为后一种情况并不能证明人没有真正享受到快乐。人享受过了,即使还没有得到欲望的对象。无独有偶,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也描述了类似的精神状态,他从对华伦夫人的思念中得到了更多的幸福,而真正得到她时,由于紧张和恐惧,并不感到快活。当华伦夫人不在场时,卢梭感到真正的自由和畅快,并且他的爱情更加热烈,比如卢梭不由自主地抚摸华伦夫人房间的家具。他用隐晦的语言说,他爱华伦夫人的方式对华伦夫人的贞洁是没有什么风险的,但卢梭说他用自己的方式,也就是用想象的方式已经大大地享受过了,并且保全了自己纯洁的感情。卢梭的这种感觉和我们上网冲浪的体验是相似的。比如卢梭的方式使对方看不见他、这是一种孤独的快乐、但极为方便、保持距离又没有距离、呼之则来,挥之则去,而且这些方式与华伦夫人本人的身体无关。卢梭把这种不可思议的幸福状态称为“增补之链”,德里达说是一种“危险的增补性”。卢梭的爱情方式与被爱的人本身无关,不必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

我以上列举的例子在哲学史教科书中是从来不提的,我称它们是一种微妙精神,一种“横向”思维。它的特点是与对象无关,或者说,与源泉、原因、根据这样的问题无关。就像我前面讲的,不模仿、不表达对象,与对象一点也不像。

为什么把网络中的精神状态称作“冲浪”?冲浪是一种极限运动,或者叫高难动作,日常生活中体验不到,无法实现的东西,在“冲浪”中可以体会到。比如在网络中寻找,但在通常情况下,在找到目标之前,我们早就移情别处,一路上总是遭遇意外,走岔路,就像爱尔维修说的,人们并没有得到所欲望的对象,但人们已经享受过了。和享受相比,最初愿望的实现已经变得不重要了。点击鼠标本身构成一个事件,无数的点击组成无数事件之间横向的联系,或者叫做没有联系的联系,这些联系形成的图象是任意的,网络冲浪者不得不以极快的速度转移自己的兴趣方向,并使头脑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网络对人的诱惑力还在于,它几乎取消了时间性问题,因为在网络中的一切因素都是同时发生的并列关系,一种空间关系。这种关系极好地演绎了人的想象功能,是有形状或画面的想象。网络给人的快乐甚至不是爱尔维修说的“预料的快乐”,而是预料之外的快乐,因为走神或走岔路是我们在网络中最常见的精神状态。总是遭遇陌生,总是在慌乱中做随意的选择,除非你关闭网络,这个过程就没有完结。选择,就是选择一条路,无数的选择组成了无数条路,这些路形成了复杂的网络,四通八达,永远不会出现无路可走的情形。

第2篇:现代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学;研究问题;解决路径

如果以1991年4月5日创刊的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厦文摘》第4期首发留学生马奇的小说《奋斗与平等》算起,网络文学已走过二十余年的旅程。与之相比,网络文学研究的速度显然慢于网络文学创作。最早的网络文学研究专著是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严峰和卜卫合著的《生活在网络中》,最早的网络文学研究学术论文是1998年《粤海风》杂志第5期发表的《后现代文学的斑马线――从一部网络小说谈起》。

目前网络文学学术界有两个领军人物:中南大学的欧阳友权、厦门大学的黄鸣奋。中南大学文学院网络文学研究团队以欧阳友权教授为主要倡导者,早在1999年便率先在学术界开展汉语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方面的研究,并依托所在高校,建立了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基地,进而成立著名的网络文学研究所。而黄鸣奋教授则注重网络科学技术,在网络科学技术的依托下对网络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就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做了积极展望,做出了积极贡献,由此申报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专门课题,在学界影响力大。除上述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果的团体和个人外,还有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积极研究,并出版了相关理论著作:如东北师大金振邦的《新媒体视野中的网络文学》、学者马季的《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十年史》、山东师大周志雄的《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杭州师大刘克敌的《网络文学新论》等。此外,专门研究网络文学的学术论文也层出不穷。截至2013年12月22日,在“知网空间”上搜索以“网络文学”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共搜索论文893篇,其中核心期刊225篇。学术界的研究热潮也影响到在校学生,不少学子把网络文学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的选题。目前,在“知网空间”里已能查到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106篇。

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不仅吸引了普通民众,也吸引了高校学者。这种吸引多少带有无奈。网络文学的无序化、粗俗化成为众人皆知的不良倾向,文学研究者必须扩大视野,树立对网络文学的引导和规约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网络文学研究虽日渐兴盛,但众多研究专著背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宏观泛化的讨论、对代表作家作品挖掘的有限性、批评理论嫁接法、文学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等同等,这些问题反映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深度欠缺,重视理论和技术性概念的解读,与研究者的学院派研究背景有关。基于上述种种,本文展开如下反思探讨。

一、研究路径偏执、忽视网络文学多样性

部分研究者撇开传播方式的不同,单去分析文本文字语言的特点,忽视现代传媒的独特性,对多媒体文本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或者从计算机技术层面的分析多过理性的艺术阐释,忽视了美学、文学审美层面,网络文学被肢解为自然科学的技术成品,不再是人文性的审美艺术对象。研究论文通篇充斥的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对网络文学的学理建构毫无益处。

二、细读文本才是批评的王道

就现阶段而言,做好网络文学研究,最重要的一步是解读好具体的文本。“文学批评,作为思想和文化的活动,必须直接面对作品,即解读作品是批评的第一步,作家作品具有第一性地位。解读作品永远是批评的神圣法则。解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感悟、欣赏、思想的过程,也是与作家作品交流的过程,更是面对读者的批评――文学批评的主导功能,能够给予作品真正的价值定位,使读者心中有所依靠”。就中国古代文论的建设道路来看,它们在文学评论过程中,很少用抽象性、纯理论性的文字说明,而是将理论批评熔铸在实际的批评活动中,以此指导文学创作活动,并不断总结文学创作经验,最终实现纠正不良文风的创作目的。中国古代文论家注重作家作品分析的创作传统应该被网络文学研究继承。如果当代网络文学研究者不注重文本细读,必然导致研究成果呈现浮泛化、雷同化的发展趋向,无法与网络文学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三、重视理论本质,勿将现象作真相

第3篇:现代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 图书情报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347-02

随着计算机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不断发展,知识传递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读者对信息服务质与量都有更高需求。一些图书馆所建立一些书目数据库只是将信息简单地数字化和有序化,无法根据各类读者需要组合成特定知识体系。知识仓库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图书馆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日益紧密,建设专业知识仓库已逐渐提到各个图书馆议事日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读者需求,对各种外部和内部知识与信息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有效管理,并建设有利于知识传播、共享和交流的知识仓库,是图书馆信息化、知识化建设当务之急。

1. 图书情报发展历程

1.1 兴盛时期 图书馆情报事业源于19世纪中期,由于科技进步、教育发展,各城市各大、中专学校图书馆也纷纷建立,从根本上冲破了封建社会藏书楼旧模式,确立了真正意义上图书馆。20世纪50年代,科技发展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经验图书馆学显露出严重的局限性。许多学者引入信息论及相关理论,以信息交流模式解释图书a馆活动,建立了情报学,使图书馆工作多了一些科学成分。同时出现了大量学派,发现了大量图书情报理论、基本原理和图书情报活动发展规律,世界各国图书情报学也进入了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

1.2 缓慢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图书馆事业进入了调整时期,由于社会经济与技术种种因素使得图书事业出现了难以琢磨时期,图书情报事业研究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1.3 发展时期。20世纪末以后,信息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图书情报事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信息存储数字化与信息传递网络化以及商业化的现代信息服务体系迅速兴起。数字化网络技术发展完全动摇了传统图书馆活动的基础。但是,图书馆学理论必须考虑从基础理论与概念到应用学科,核心技术与方法整个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及信息服务增加,信息服务机构开始多样化,一批市场化运作信息服务机构应运而生。

1.4 信息化时期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文献资源走向信息化。图书馆情报演变成了信息资源建设时期,被称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20世纪90年代初,当世界大多数国家还在对信息记录、传播手段和方式所带来变化始料不及的时候,美国率先进入了电子图书馆研究阶段,而且还在进行大规模文献资源普查和文献资源布局的大讨论,而在讨论过程中,美国图书研究馆协会(ARL)就将成员馆资格和定级标准确定为根据其对计算机网络资源检索质量来决定,而不是图书采访质量来决定。在1991年ARL成员馆中就已经有了80%以上馆规划和实施了强调获取而不是拥有政策,服务和资金再分配,电子网络图书馆基本形成,美国最先进入电子网络图书情报时代。到1995年以后,诺大的地球一夜之间变成“地球村落”,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充分占有文献资源,所不同的是文献资源建设强调了信息建设整体意识,应当说这在当时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2.我国网络图书情报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我国网络图书情报现状

1982 年我国正式联入因特网,尤其是1995年万维网(www)出现后,海量电子信息资源犹如狂风暴雨从天而降,面对因特网上的信息海洋,图书馆进入了电子网络时代。我国网络情报发展和建设均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1993年我国第一次引进网络图书馆概念,开始对国外网络情报理论翻译和学习,1997年我国才开始实践。2000年起,我国网络数字图书情报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开始向技术性研究及相关领域扩展。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内容组织、存储、管理等方面,这些研究工作对我国网络情报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2.2 我国网络图书情报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国家支援的几个建设项目已经形成,将对我国网络情报起到主要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网络情报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2.2.1 我国网络情报中只是侧重技术解决,相关法律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我国网络情报工作在规划上比较丰富,但尚在发展阶段,真正意义上综合应用还十分有限。因此,比较偏重于技术研究和应用,而对法律、政策问题涉及较少。

2.2.2 网络图书的理解还存在误区,国内不少建设项目把网络情报工作片面化,如网络图书情报仅仅是馆藏图书的数字化。

2.2.3 网络图书馆建设相对单一,尚有待于各方面支持与密切合作,还需要计算机界、通讯网络工程界、出版界、图书馆界以及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2.2.4 人才、技术、合作应是网络图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国人才短缺是一个突出问题,不仅表现为技术人才短缺,管理人才短缺,知识理论型人才也奇缺。

3.网络图书情报特点

3.1 信息检索与网络图书情报传播网络化

目前,传统网络图书情报服务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战。网络图书馆利用因特网为各类读者提供不同网络化信息服务已成为当前和未来趋势。网络图书馆信息可用超文本技术使其信息互连,把网络以目录形式组织起来。使用户更能按不同种类目录浏览。网上知名图书馆主页均有通过分类目录、目次索引提供访问。而利用传统方式查询是远远不能解决在网络图书中准确、正确查询信息问题,只能借信息检索智能化来解决。

3.2 网络图书情报信息网络化与信息存储

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网络情报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资源。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信息需求量与日俱增,反之社会进步又促使信息量飞速增长,网络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等新型手段使得信息和使用更加便捷。这样的形势对网络图书馆来说,信息收集费、处理费和存储费也相应不断增大。从图书存储信息度量单位由KB、MB到GB、TB至PB就是一个网络图书馆拥有海量存储好例子。从网络图书馆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字、声音、动画三维体、虚拟空间等。从目前常用的电子图书馆采用的文件格式有TXT、DOC、PDF、HIML、SGML、XML、WAV、GIF等。数字化资源是电子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是图书情报学所必须具备的,包括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有些媒体信息仅对其数字进行处理远远不够,需要图书专业人员进行信息内容进行加工,使其之间各种关系相互勾连,读者更容易找到电子资源,信息组织形式从原来纸张的顺序,线性方式变为直接的网络方式。

3.3 网络图书情报发展与信息技术网络化。

现代信息技术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计算机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生产、加工、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能力。通讯技术扩展了人类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相比它对图书情报工作主要意义在于:信息记录方式不再是模式和线性,而是数字化、非线性。数字信息媒体可随机存取检索,可交互式组织再现和可快速远程传递功能等显现卓越优势。这种区别是本质的,不仅改变了信息载体表现形式和信息形成方式,决定了图书情报机构所能采取的信息工作方式。同时,极大地活跃了社会信息交流,增强了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表现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日益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情报理论紧密结合,创造了交叉发展的学科优势。

4. 网络图书情报的资源与利用

4.1 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与图书馆文献资源紧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些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早在2002年美国市场研究机构就了一项统计报告,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7亿人。

因特网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根据2013年底统计,我国互联网网民6.18亿,手机网民5亿,域名总数1844万个,仅以CN结尾的总数为1083万,网站总数为320万个,在这丰富的信息资源中不乏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资源。

4.2 互联网上的自然和社科图书、报刊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对象――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越来越多地被搬上互联网,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期刊群是其集中形式。

数字图书馆使信息传递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突破国界和语言限制。读者可不受时间、空间和文献数量限制,自由索取自己所需文献资源,除特别情况外,可以是全天候开放服务。

我国电子期刊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国内公开出版的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的全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收录国内公开发行的各种报纸全部内容。

4.3 互联网上自然和社科灰色文献资源

互联网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灰色文献。因特网出现后,几乎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非正式出版文献,互联网上灰色文献越来越丰富。有大型学科综合网站,有一些专业性学术网站,还有一些科学技术普及网站,尤其是近期政府机构、教育及研究机构、学术协会等学术团体机构等等都建立了各类网站。特别是专业性学术网站,集中了很多学术性信息资源,如研究动态、专家学者、专业论坛、重要文献、组织机构、学术期刊、统计数据、法律法规、学术会议等专业信息。

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也是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近年来,一些单位开始尝试将学位论文制作成数据库在网络上,比较成功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有中国期刊网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CDMD)》等。

5.网络图书情报的发展

5.1 自动分类、自动标引技术已实际应用。

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研究开发历史并不短,各种实验系统不断研制出来,在许多关键技术上均有重大突破,但多年来自动标引技术是“机器鸟”,其外形很逼真,但终究飞不上蓝天。也就是说自动分类、自动标引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中。尽管如此,对自动分类、自动标引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随着技术发展又有了更强大需求推动力,已有迹象表明,自动分类、自动标引技术与搜索引擎技术结合将有良好前景。

5.2 规范化语言继续存在和发展。

当自然语言开始应用与检索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规范化情报检索语言寿终正寝,当网络时代到来时,特别是面对因特网海量信息。也有人提出情报检索语言将成为昨日黄花。事实上不管自然语言应用技术如何发展,规范化受控语言都会有继续存在必要和不断发展空间。面对因特网信息检索,查全率已不是有效衡量检索指标,而检索率却显得无比重要。规范化检索语言将是保证检索率的重要手段。

5.3 情报检索语言标准化、国际化。

因特网把世界各地距离缩短了,世界变成“地球村”。世界范围内信息交流和共享已经成为时尚。在这种背景下,情报检索语言标准化、国际化、兼容化日显重要,有利于消除网络信息检索障碍。尽管如此,情报检索语言国际化、兼容化取得了许多不可忽视成就与进展,但面临新技术,需要解决问题还很多。

5.4 情报检索语言电子化、网络化。

情报检索语言利用电子计算机编制与管理技术已发展成熟。如今绝大多数分类表和词表都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实现了编、管、用一体化。即使是传统情报检索语言都有电子版,这不仅使情报语言编制与维护工作量减少,而且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主要是电子版情报检索语言易于与计算机结合为一体。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情报检索语言上网已成为必然趋势。

5.5 分类语言、主题语言和自然语言将一体化。

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作为两大规范语言体系,在功能、结构上有较大差异,由于检索语言结构功能优化,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经历了一体化过程,称之为分类主题一体化。规范语言和自然语言在标引与检索中采用了两个不同方式也各有各自优缺点。实现分类号、规范化主题词和自然语言入口词汇相互转换,实现这一目标将有利于推动自动分类和自动标引技术运用。

第4篇:现代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人类在几千年经济活动中,天生俱来式地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文明,18世纪工业革命后,技术发明领引人类渡过了色彩斑澜数百年工业经济文明。上一世纪初,一场新的产业变革悄悄兴起,在北美与欧洲大陆漫延。20世纪30年代在新西兰任教的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A·G·B·Fisher)首次提出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论,并用Tertiary Industry(第三次产业)范畴概括一种新的产业。[②] 这种以财富价值开发与增值层次区分的产业划分,后来被经济学吸收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广泛运用。第三次产业迅猛发展期最初在服务行业,以至于当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以“服务经济学”来概括新的产业。上世纪后半叶,计算机、信息工程、网络通讯技术大发展,第三次产业终于找到了产业支撑的科技基础。一时间,纷纷纭纭的“后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等等说法,都渐渐融归为一种现代概念:网络经济(或曰互联网经济)。[③]近20年以来,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国际互联网,经过一次次技术创新积累之后在全球的迅猛展开。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煞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由于计算机网络、光缆通讯多种技术的不断创新,一切变得日新月异。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没有料到,它的出现使得世界经济发展如此快捷提速。[④] 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去年在美国一年就上升22%。事后美国经济学家才恍然大悟,所谓“克林顿时代”的经济辉煌,就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戴尔(Dell,硬件商代表)、微软(Microsoft,软件商代表)、思科(Cisco,网络商代表)与雅虎(Yahoo,运营商代表)几乎都是在几年中就成百亿地累积。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适逢的挑战与机会。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互联网络,给予了经济运行的电子商务平台,网络经济基此迅猛在全球展开,并且日新月异地、持续地更新着其技术基础,然而经济学家几乎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地研讨!我们这样讲似乎有些言重,因为人们或许还能够通过世界著名搜索引擎雅虎(yahoo!)、google、excite,以及国内知名搜索引擎搜孤(sohu)、网易(163)、新浪(sina)等搜索到大量的有关文论,也有一些以网络经济研讨与介绍为重点的的个人主页与经济类网站。然而,如果细究这些文论与网站的内容,从总体上说多属于对网络经济进行一般性介绍,研究水平目前仅限现象描述、一般介绍与个别探讨。目前面临的最大弊端在于:计算机网络专家大多从技术角度、从信息传递与实现角度对网络经济其进行探讨;而经济理论工作者多因不熟悉互联网技术,不熟悉网络运行的内在机理,诸多思考与论述远离互联网经济运行的实际。对网络经济的系统深入研究,呼唤具备上述这两方面的知识、素养与实践的专家介入、参与。§1.3 深入研讨网络经济,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具有价值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在理论上具有开拓价值:其一,我们知道,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上的经济新机制,是一片在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理念之间的“空白”地带,从经济理论上进行系统研究与深入探讨,在中国学术界几乎还没有展开,在世界学术范围也应属启步阶段。对一个人类未知知识领域进行探讨,其成果创新价值不言而喻。其二,进一步讲,对于迅速来到的网络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抽象,必将为这一发展提供理性指导思维,同时,对网络经济新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由此在理论上提出一整套范畴体系,也将为他人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理论参照系。其三,对网络经济的理论探讨,还有一个中国特色问题,尽管网络无疆界、无差别,但不同管理体制下,不同文化背景下,其网络经济必然具有自身特色。我们深信,深入研讨网络经济现象,不仅会为经济学理论增添时代新内容,而且可能会引起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经济基本理论上的重大变革。在实践上,其一,不仅为中国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提供理论指导,而且特别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崭新的战略新思路;其二,这一研究特别为中国西部大发展、中西部战略发展,对如何在与世界同步的同一技术平台上,利用互联网这一丰富资源的“信息矿”,提供可操作性方案;其三,这一探讨的理论成果,必然会引出政策建议成果,必然会为管理网络经济的法规制订提供依据;其四,从根本上说,最终会使得经济学更具有“经世致用”功能。

第5篇:现代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如此研究思路既带来了大批研究成果,又暴露出以下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当前的研究没有理论深度。网络文学出现依托的是数字技术,它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可以说每一次数字技术的发展都会激发网络文学的新变化。从BBS到文学网站继而到博客,到微博,到微信,无不彰显了数字技术对网络文学的决定性影响,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现代问题。所以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应在数字全球化视域下进行,而不能仅仅将网络文学理解为“网络中”或“网上”的文学活动。部分学者只是停留在网络文学本身去谈网络文学,视野狭窄,没有高屋建瓴地把握网络文学的核心实质。其论述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没有理论深度。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到审美现代性这一网络文学的批评核心去进行思考。第二个问题是理论脱离阅读实践。我们发现很多网络文学研究者(尤其是不熟悉网络的研究者)从来不曾进行过“网络阅读”。他们往往只是阅读某些已经出版了的、纸质的网络原创作品,认为这就是网络文学作品,然后对这些作品进行研究。这里引发了两个问题:首先,被印刷商看中并且出版的某些作品能代表网络文学作品吗?显而易见,出版商出版是为了有利可图,他们的选择是市场化的选择,而非从网络创作、传播和接受等环节进行的选择。批评者使用与传统纸质文学一样的批评标准,这就认为造成了网络小说的“原罪”。第三个问题是网络批评活动处于失语状态。因为批评者脱离了生动的阅读体验,所以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批评自然就无生气可言。近年来网络文学数量在以爆发式的速度增加,也出现了一些较有文学价值的作品,而遗憾的是,批评界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批评却总是远离创作前沿,无法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资源。最后一个问题是部分研究者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截然对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非常明显,无论是从文本存在方式、创作方式还是传播模式,我们都能发现它们的差异。但一些研究者只注意到网络文学的特殊性,却没有注意到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应该是那个理想的“文学”的表达,都应该具有文学固有的审美性。由于夸大了技术造成的网络文学的特殊性,他们忽视了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达到现实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结果极少注意到网络文学与现实文学创作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这一事实。由于以上原因,网络文学研究的合法性本身甚至受到了质疑。要使网络文学研究能够更好地发展,更好地解释和指导网络文学创作,成为贴近网络作家、贴近网络读者的文学理论,我们应该从全球化视野对网络文学进行研究。

二、全球化时代的网络文学研究

金惠敏研究员在《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一书中将当代媒介扩张的现实称为“媒介现实”,认为“新媒介造成的是趋零距离、图像增值和球域互动的全球化”,然后讨论这样的语境下“文学的当前危机”。这不仅是讨论传统文学问题的极有价值的思路,更是我们考察网络文学的必由之路。网络文学是全球化、数字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现象。说它必然,是因为文学本身对承载媒体的开放性。但是它不仅如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文学产品利用网络手段传播,作家通过网络工具写作,似乎只是写作和传播换了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网络作为工具具有改变人的精神世界的力量。这种改变,与四百年前印刷术改变中世纪时代人的精神世界一样巨大。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曾这样评价印刷术:“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来自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一样。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这就是我希望说明清楚的。”后来的事实确实如他所预见的那样。所不同的是,今天不是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而是包含电视的广义网络机器。今天确实是一个印刷术退却的时代,以各种网络为代表的当代媒介以远超波兹曼写作时代的力量在改变着世界及世界中的我们。全球化时代的网络文学研究还应该具有包容开放的心态。网络文学出现之初,由于其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资本的觊觎。最近几年,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网络作家创作在题材、叙事、风格等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模仿,使很多文学素养较高的作者和读者离开了网络文学。创新性的缺失正在使网络文学的独特魅力渐趋淡化,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要有包容的心态。不应一味攻击网络文学作品的非审美化、低俗的趣味,而应更多地去关注如何为网络文学输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突破技术条件的限制,使传统作家进入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创作。不仅是将这些传统作家的作品放置在网络,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制造传统文本经验丰富的作家提高网络创作的技术水平,进而创造出真正的互动式、多媒体化网络作品。第二,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网络作家,让他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学创作具有的创新性和审美性,提高现有网络文学作品的审美趣味。

三、总结

第6篇:现代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行各业对信息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通过网络这种新兴的现代化技术来获取和传送各种信息已成了必不可少的途径。面对这种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适应不了现代教育的需求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利用网络环境辅助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辅助教育教学,最大程度的把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互补,将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因此,对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面临冲击,网络的功能也逐渐地渗透到教学方面,信息技术支持的同步辅助教学模式、网络资源整合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模式等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在学校的现代化教学上。有了互联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虚拟的集体中学习,在这样的集体中,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学生得到的是动态的,多方面的解答。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加强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了互联网,教师的教学也因网络上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而变得容易,方便,图文并茂,生机勃勃,教师能充分的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把各种网络技术手段融合到课程中去,这将对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

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环境下适合中小学未来发展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网络环境(信息技术组)

2、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教学模式(各科教师)

3、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各科教师)

4、理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理科教师)

5、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信息技术组)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措施

1、建立新型的学科教师队伍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参与网络化教学研究;

2)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

3)在各个学科组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骨干队伍

2、建立多功能的网络型的教学系统

1)学校信息化设备的规划、建设和使用;

2)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

3)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各种教学素材(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资源,各科的优秀教案、课件资源等等;

4)教师进行网络备课模式的确定,即如何实现教师通过网络进行集体备课。各个学科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制定一种方便有效的备课模式;

5)开发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课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6)几何画板在理科教学的使用。

五、课题预期成果

1.研究计划、方案、总结

2.撰写论文

3.课题个案研究

4.校本教材

六、子课题管理

组长:王德久

副组长:古林高曾彦玲

执行组长:陈达隆、叶伟科

成员:何耀华李强吴亚金张彩霞刘培英朱小伟

第7篇:现代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战略 管理战略 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 计算 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 时代 ,它将彻底改变 企业 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 社会 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 理论 问题 ,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 影响 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 分析 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 方法 ,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 应用 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 经济 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 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 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关系 (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 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 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 学习 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 理学 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 艺术 》,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目前 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 文献 ,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 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 中国 、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 自然 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 研究 战略 网络 ,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 企业 集群 理论 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 经济 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 学习 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 发展 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 社会 、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 历史 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 分析 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 内容 。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 时代 “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 问题 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 方法 ”,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 影响 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 应用 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 现代 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 理学 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 规律 。(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 科学 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 计算 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性行为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第8篇:现代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战略 管理战略 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 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 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关系 (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 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 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 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第9篇:现代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安全;防火墙;PKI技术

一、概述

网络防火墙就是一个位于计算机和它所连接的网络之间的软件。该计算机流入流出的所有网络通信均要经过此防火墙。防火墙对流经它的网络通信进行扫描,这样能够过滤掉一些攻击,以免其在目标计算机上被执行。网络安全技术最早受到人们关注的就是网络防火墙技术。作为网络安全的一道屏障防火墙应该安装到那个部位呢?第一,网络防火墙应该安装在公司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接口处,这是其网络安全的第一道屏障。第二,如果公司内部网络拓扑比较大,应该在各个局域网之间设置网络防火墙。网络防火墙的作用就是阻止恶意的攻击,因此不论是公司内部网络还是外部网络只要有攻击的可能都应该安装防火墙。

二、网络防火墙实现的技术

(一)加密技术

信息交换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1.对称加密技术

对称加密使用的是对称密码编码技术,其主要的特点就是使用同一个密钥对文件进行加密和解密,也就是文件加密的密钥也可以用作文件解密的密钥,因为这种特性所以被称为对称加密技术。当文件在交换的过程中如果加密密钥没有被泄露,那么文件在网络传输中就保证了其机密性和完整性。但是这种对称的加密技术也并不是十分的完美,其仍存在令人不满意的一面,如果一个人和多个人进行文件交互时,那么其就会维护与所有相交互人员的密钥,还有就是大量的浮点运算致使计算量大,加密/解密速度慢,需占用较多资源。

(二)非对称加密/公开密钥加密

非对称密钥是相对对称密钥而言的,顾名思义其对文件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是同一个密钥,其密钥是成对出现的。在这一对密钥中其中任一个密钥都可以向人公开,而另一个密钥则有持有人妥善保管。被公开的密钥则用于信息交流时加密使用,个人持有的则是用于解密。解密密钥有自己掌握,另一个密钥可以广泛的公开,但它只应于生成密钥的交换方。

这种非对称的密钥加密技术可以使交换双方不必交换密钥就能够进行安全的交流,因此其被广泛应用于网络贸易,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流方面。

(三)PKI技术

PKI是IPublie Key Infrastucture的简写,所谓PKI 就是一个用公钥概念和技术实施和提供安全服务的具有普适性的安全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安全的核心技术就是PKI技术,这也是电子商务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都是经过互联网络进行的活动,因此缺少物理等方面的接触,这就使得网络电子验证方式越显的那么重要。而PKI技术正适合这些经常进行网上交流而物理接触较少的行业,并且都够很好的处理好交流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控制性等安全问题。一个实用的PKI体系应该是安全的易用的、灵活的和经济的。

三、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方向

我国的信息网络已经经历了通信的保密,数据保护两个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阶段,已经研发的网络安全软件或产品有,防火墙,安全型路由器,黑客的入侵检测,对系统的脆弱检测软件等。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其是有数学,物理,生活信息技术等学科的长期交叉和融合的一个新成果。要想提出系统的,完整的解决网络信息安全的方案,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信息安全系统,信息的分析和检测,现代密码理论,安全协议,安全体系结构,这五个部分是相互协调的一个有机整体。

国际上信息安全研究起步较早,力度大,积累多,应用广,在70年代美国的网络安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计算机保密模型”(Beu&Lapadula模型)的基础上,指定了”可信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估准则”(TCSEC),其后又制定了关于网络系统数据库方面和系列安全解释,形成了安全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准则。

作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的安全协议,其形式化的方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现在有三种分析方法,这三种方法是基于状态机,模态逻辑和代数工具,但是这三种方法仍普遍存在漏洞,现正处于待提高的阶段。密码学作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关键学科,近几年来活动非常的活跃,尤其是欧,美,亚洲等国频繁的举办网络信息安全和密码学的会议。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个学者首先提出了公开的密钥密码体制,这使网络信息系统的密钥管理摆脱了困境,同时也解决了网络数字签名,其依然是现在网络信息安全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推广,电子商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也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其现在也正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它带动了论证理论、密钥管理等研究,由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不断提高,各种密码算法面临着新的密码体制,如量子密码、DNA密码、混沌理论等密码新技术正处于探索之中。

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网络安全技术必将成为本世纪网络信息安全发展的关键技术,其将会信息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仍处于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初级阶段,我们还必须更加努力的去探索,研究,开发,走具有我国特色的产学研联合发展的道路,以期赶上或者超过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保证我国信息网络的安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