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播音主持人才专业化培养

高校播音主持人才专业化培养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全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开办规模也呈现扩张态势。据统计,目前全国开办的播音主持院校大约有300多所,仅毕业生就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万余人。广播电视传媒行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契机,而作为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高校却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许多电台、电视台招聘不到满意的主持人;另一方面许多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往往在应聘中铩羽而归,陷入就业困境。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供求关系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出现了错位和断裂,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十分凸显,因此,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反思目前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状况,积极探索人才的专业化培养模式,以满足和适应媒体行业需求。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重理论知识讲授,轻社会实践操作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不同于一般艺术学科课程的教学,它是以语言为基础,综合借鉴表演、曲艺等艺术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和体系。[1]高校人才的传统培养方案弹性较小,专业内容柔性不够,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而忽视知识的相关性、应用性。播音主持专业应用性极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非科学的启发方式,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急速扩招的情况下,有些院校的软硬件配备不到位,尤其是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师资,导致专业教学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而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还有一些高校不重视学生的社会实习环节,关起门来办专业,学生很少有机会深入传媒机构参与节目制作;这些教学方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与目标市场需求相背离,培养出来的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在类型、层次、专业、特色上不能满足广电部门和相关行业的需要。

(二)专业化细分不明确,课程设置同质化

媒体的用人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目前广播电视传播业发展趋势为频道、频率专业化和受众细分化,即频道根据细分化受众群体进行定位,再根据受众需求和消费来决定节目的内容和风格。频道、频率专业化和节目类型化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要求主持人在传播中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对象性,所传播的内容不再面面俱到,而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传播专业性高和指向性强的信息。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出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能够成为传媒行业某一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在该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如优秀的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少儿节目主持人或体育节目主持人等。目前,各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目标都十分相似,即面向广播电视媒体及相关部门,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及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够从事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的同质化、单一化,不仅不能发挥各个高校的各自的优势,且培养的学生无法成为传媒行业真正需要的专业性人才,这与专业化细分不明确,课程设置同质化有直接关系。

(三)课堂实训少氛围,课后实践难延续

播音主持专业课教学的实践训练可以分为课堂实训和课后实践两个方面。通过课堂实训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课后实践应提供真实的媒体工作环境,让学生体验节目制作过程,为将来就业打基础。课堂上培育的是一种质疑、开发的学习精神,强调理论联系真实世界,关注学生的技能、行动、态度、情绪,强调理论、实践和应用与现实问题的联系。而目前许多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忽视了学生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培养,课堂实训教学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教师的实训设计和指导不到位,学生因课时受限,参与实训的机会并不充分;课后实践练习由于缺乏设备支持和真实的节目制作情境,学生很难接触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得不到实战练习机会,专业学习兴趣逐渐被削弱。课堂实训和课后实践更是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人才想要满足一线传媒行业的需求,必须紧跟现代传媒业发展的步伐,针对具体问题及时调整改革。

二、播音主持人才的专业化培养策略

要培养专业化、应用型的主持人,就必须树立专业化、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使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一)一专多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该打破过去“大而全”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尽早明确专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培养学生的特色与强项。新型的人才专业化培养模式,即1个主选方向加上3至4个副选方向。首先,在大学前两年沿用传统严谨的教学模式,确保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到位;从第三年开始,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专业细致化调整,根据当前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设置新闻类、综艺类、社教类、谈话类等四种类型的主持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其中一个类型作为自己的主选课程,将其他类型的节目主持作为副选方向进行相应的选修;教师根据学生的培养档案给出合理建议的同时也应结合自己的业务特长和研究方向,确定教学主攻方向,特别是具有主持经验的教师,更应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突出优势。学生选定主选课程后,重新编组分班,不同类型的课程由该类型专业突出的教师负责教学,保证教与学的专业性和目标性。同时,在课时分配上要向社会实习环节予以倾斜,专项强化校外实训实践,让学生在一个学期的专业学习结之后能够通过实习实践巩固知识,发展能力,锻炼心智,获得经验。“主选+副选”的人才专业化培养模式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又体现了一专多能的特点,且能实现与传媒行业的顺利对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满足行业需求。

(二)因材施教,科学设置细分化课程

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挥着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了解各种类型节目主持技巧的基础上,培养其熟悉并擅长的某一类型节目的主持专长。这种培养一定是建立在理论知识坚实,语音语调准确、语言表达流畅、思维反应敏捷等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前提下。期间,教师可结合学生在主持节目当中的表现、学生自身的条件、兴趣爱好等,帮助学生找准定位,确立学生的主选方向。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可以开设专业细分化课程培训,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自己的个性和风格,选择擅长驾驭的播音或主持节目类型,以适应当前专业化频道的需求。

(三)分析评价,建立学生培养档案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质、兴趣和爱好。在选择时,面对类型繁多的节目,学生通常会显得不知所措、犹豫不定,这就需要教师或班主任多加用心,从学生入学开始,观察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质、兴趣爱好、外形特征、语言习惯等,随时与学生沟通交谈,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方向、性格气质特点,记录学生的专业学科学习进展情况,主动为他们把关,量体裁衣,进而建立学生培养档案,帮助学生在细致化专业课程分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出合理的选择。

(四)突破瓶颈,加强“校台合作”

播音主持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加强与传媒行业的合作与沟通,突破“闭门教学”的瓶颈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校台合作”的方式创新人才的专业化培养模式。“校台合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一档节目,而是以节目为平台创新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把课堂带到开放的环境中去,把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创造,把学生被动的等待就业变成主动地选择就业。“校台合作”能够有机地将课堂、社会和传媒行业结合起来,传媒行业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实训平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策划主持节目,借助平台展示风采;传媒行业发挥新生力量的活力,使学生得到锻炼发展的机会,从而形成一个双赢局面。学生在真实的节目创作情境中提升能力的同时,充分体验节目制作过程中的苦与乐,同时熟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环境,为适应主流媒体奠定坚实的基础。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思路是当下广播电视发展的大势所趋,高校应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积极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用新的标准修正和规范自我,以弥合与市场需求的罅隙,换句话说,博览群书圆厚其身,为就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不失为建构新型播音主持教学、共同推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质量向前迈进的有效途径。

作者:赵熙敏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