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5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5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创业教育初探

【摘要】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学生开阔思路、走向社会创造条件。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能够加入创业教育,符合该课程的特点。文章分析了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并初步提出该课程实施创业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创业教育;市场营销;创业能力

一、高职市场营销课程开展创业教育必要性分析

(一)拥有良好的时代背景和政策环境

现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主题。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创造力的群体,充当着时代的弄潮儿。2015年,国务院和教育部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出台,全国各地加快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如从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业金融政策、创业培训政策等都纷纷出台。各高职院校也加大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力度,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多以创业教育和创业大赛的形式开展。

(二)提供专业的人才保障

市场营销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为密切,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既注重理论性,又非常强调实践性,该课程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营销专业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营销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营销技能,如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环境分析,市场细分和选择,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策划等,这些都是创业实践中必须具备的实用性技能,因此通过市场营销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知并掌握这些技能,能够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专业的人才保障。

(三)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大学生作为最具创造力的群体,营销专业的他们具有独立的判断力、思考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很强的理论学习能力,通过参加创业教育,该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提高与激发,那么他们在今后的个人就业、工作和学习中也会有更多的主动权。

二、高职市场营销课程实施创业教育对策

(一)理念的转变

高职市场营销课程实施创业教育首先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才可以变学生为主动,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潜能。在教学思想上,应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理念;由原来的“知识为本”转变为“能力为本”;由原来的老师讲授为中心变为学生探究实践为中心。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合理定位,必须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能力之中,有计划有重点的将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在教学计划上要给创业教育设计相应的课程,完成对应的课时和学分,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创业机会。

(二)教学设计的调整

1.改革教学内容。除了营销基础理论知识外,应该增加现代营销新知识,比如互联网营销、移动营销、关系营销、服务营销、绿色营销等,让学生的学习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寻找新的营销思路。另外,要加强创业知识的学习,比如创业政策的详细解读、创业案例的学习分析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坚定学生的创业信心。2.调整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调任务驱动,学期初公布整个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设置教学任务,让学生按照教学任务完成本课程的创业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团队,设定与企业组织结构相关的岗位,并进行创业方案的设计、论证、撰写、实施。按照任务完成情况来考核,考核内容上重视平时的实践成绩,考核评价贯穿于整个学期。

(三)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能力是一种自我开发、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通常包括创业思维能力和经营能力。其中前者体现的是创业过程中的心理品质和思维模式,而后者是具体的创业阶段的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也可以简称为经营能力。那么在创业教育中开展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1.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创业教育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在营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学习到市场细分章节的内容时,可以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们分析市场的能力,找到市场的空缺,激发其创业意识。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举办创业项目大赛的形式,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开通脑筋,打开思路来设计自己的创业项目,这样不仅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创业的乐趣,还能够培养其创业思维品质。2.经营能力的培养经营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实践教学,创业教育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实践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那么便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走向企业,深入到企业内部进行脱产学习,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学校方面可以聘请知名企业家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或定期举办相关创业教育讲座,给学生们分享“干货”,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就会对创业企业的实际运营就有较深刻的认识。另外,要注重学以致用,就是要给学生有实践用武之地,比如说参加创业大赛,深入企业顶岗实习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创业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M].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7).

[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初探[M].商场现代化,2011(6).

[3]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体系构建[M].教育在线,2013(8).

作者:付静 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法学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对策探究

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如何在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我国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首先介绍了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和特点,论述法学专业教育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通过法学专业进一步研究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针对两者在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加强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对策,为我国高校法学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法学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1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球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欧美国家率先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1998年,第一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中明确提出在高等教育中要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自此之后,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吸收到高等教育中。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开始实施创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为了更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创造性地将创新思维理念融入创业教育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2法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2.1必要性2011年,《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文件表明,要将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学习结合,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法学知识,提升实务技巧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法学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逻辑。尤其在当今知识导向型社会中,法学专业正面临着如何发展和转变的问题,社会的需求、职业的要求和社会存在的问题都对法学专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5年,总理在“两会”报告中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随后《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重要的举措。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为了适应国家改革发展战略的需求,我国高校必须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2.2可行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是新型的融合式的教育形式,两者看似分离,实则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专业教育为实现的载体,而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需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大学生专业教育中,为高校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以实践为目标,无论是法学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需要考虑到行业的整体需求,需要将学校的专业教育与社会相联系,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大学生学会创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内容付诸实践。

3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随着国家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国家的号召下开始探索双创教育。然而,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模式也比较单一,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这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其能动性和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效果有限,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高,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自主创业,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3.1教育理念不够成熟目前,对于法学专业教育是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部分法学专业教师也存在较大的分歧,创新创业教育是否适合法学专业教育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法学是属于一种偏文科性学科,主要以教导理论知识为主,法学学生暂时不需要创业,也不具备创业的能力,部分学生虽然在校期间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社会所需求的创业能力仍有较大的差距,且在法学专业教育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难度较大,耗费时间精力多。从另一方面,长期受到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下,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度不高,教师自身主要将精力投入到理论研究和科研论文中,不愿意耗费过多的时间参与到实践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科学、严格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兴趣,再加上成绩好坏、认真与否对学生个人影响不大,造成了学生怠于出勤的情况。这种传统的观点无疑是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法学专业的发展。3.2创新创业体系不够完善在大多数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与法学专业教育融合不充分,这就导致了法学专业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大纲不完备,许多高校中法学专业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主要以通识课教育和讲座为主,主要采用了传统的课堂教师授课模式,课程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听完教师的授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得到创新创业学分,大多数学生未能真正的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同时,还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联系程度不高,法学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兴趣不高的问题,这些因素使法学专业教育在推进创新创业实践中结合力度有限,未能够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3.3学生时间精力有限学生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对象,学习成果直接反映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发展的程度。然而,大多数法学学生在校期间法学专业课程和任务繁重,由于大一大二的学生专业素质能力还有待提高,更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因此,许多高校在前两年安排了较多专业课程,学生缺乏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间有限,而大三大四的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较丰富,适合去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然而这一时期,学生多以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和考研为目标,虽然学校未安排较多的学专业课程,但大多数法学学生仍然有自身学习的任务,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如果强行让学生去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可能会耽误学生其他的安排,这是当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相结合中的一个重要问题。3.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多数的学生会在毕业后按部就班地选择去一个相对稳定的岗位就职以积累实践经验,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都有利于其今后的发展。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和教育。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导师主要针对理工科等一些学科,面向法学专业,能够与法学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人数较少,而部分法学本专业教师虽然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更多的精力仍然投入到法学专业学科中,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有限。

4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及对策

4.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围不应当仅局限于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应存在于各个方面,在部分行业中创新创业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亚于科技创新的作用。法学专业虽然属于文科性专业,但是法学专业也同样适用创新创业教育,法学专业相比于理工科专业有独特的优势。尤其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给法律行业带来了发展契机,在新时展法学专业教育需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思路。创新创业教育不应简单地等同于教学生办企业,而是主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创新创业思维,要让创新创业思维像一颗种子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里,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要在法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打破传统“官本位”思想,改变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多选“公检法”机关的情况,不能因此阻碍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4.2推进法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标准的构建要想真正的在法学专业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就应当建立系统的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标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变传统的法学教育教学目标,建立多样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创业与创新课程结合专业教育,从多个环节推行法学专业教育模式改革,发挥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学生、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的积极性,让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具体执行过程中有据可依,改变当前执行方面标准参差不齐的问题,让法学学生愿意主动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理念,培养创新创业精神。4.3法学专业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推行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具有较强的边缘性,相比之下,技术经济学科或企业管理学科创业相对简单,法学专业虽然体现了较强的理论性,但这并不意味法学专业不需要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借助其他专业的力量,将法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能够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法学毕业生虽然自我创业能力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学毕业生不能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互配合,共同创办合伙企业。法学学生能够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防范公司法律风险,提供法律服务,这正是法学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优势所在。4.4打造多元化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质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因此,法学专业教育更需要“双师型”综合型教师,既能够从事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又能够实际指导创业实践,这对教师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一方面来看,教师既需要具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又能够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既要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市场分析能力,又要具有相对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从另一方面来看,法学专业的教师还需要转变创新创业理念,愿意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真正重视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因此,法学专业要优化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团队的师资质量。

5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法学专业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而创新创业作为一种新动力,能够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政府、社会和人民对创新创业的关注,都迫使我国高校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叶青.法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贵在得法[N].文汇报,2016-08-05(005).

[2]肖菊蓉,廖林霞.浅论完善我国法学专业教育之路[J].时代法学,2003,(1):119.

[3]孙国祥,张书琴.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矛盾性展开与破解[J].当代法学,2009,(2):147-153.

[4]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3.

[5]纪常鲲,纪常虹,陈艳明,邓云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148-149.

作者:王淼 李一博 张沛龙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

第三篇:创业教育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教学体系

摘要:在调研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基础上,分析吉林省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加强基于创业教育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既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也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还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丰富多彩,但没有创业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通过合理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它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过程,也是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单个教学环节上采取了多种形式、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培训模式,使学生零距离接近本专业工作性质。但是在整个的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都没有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创业行为,此种教育形势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个具有一定技能的技术工人或者技师,缺乏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1.2教学师资薄弱,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职业指导。目前,高职院校要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老师既是教师又是技师,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教学的重任。然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普通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要求教师达到“双师型”的标准。由于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的压力,很多高职院校教师无暇顾及自身的提高,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知识没有及时得到更新,对于自己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也了解甚少,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给予学生很好的职业指导。因此,高职院校迫切要求建设一支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3实践教学设备落后,无法满足创业发展的最新需要。高职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昂贵性,这主要表现在高职教育的投入比较大,对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的要求较高,甚至有的一台设备就要数百万元。雄厚的资金是高职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教学资金的缺乏会直接导致实验实训设备的落后、老化,实训基地建设滞后,这会大大降低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因此,高职院校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2创业教育理念下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第一,一专多能目标体系。以专业特长为主,在开展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开展创业知识、课程的学习,培养出具有创业型的高技能人才,使其具有创业品质和能力。第二,多层次一体内容体系。以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分层次开展不同创业知识、创业内容、创业能力的讲座或课程。第三,购、产、销、学一体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使学生在校园的管理中参与市场运做全过程,从学习专业开始,到产品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成品进入市场如何销售一系列过程,让学生全部参与,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产品质量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在这样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经济头脑,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实施创业教育视域下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3.1增加创业教育内容,丰富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虽然趋向完善,但是在内容体系和目标体系中都没有创业教育内容,所以要把创业教育的内容逐步渗透到其中。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在教育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依据教育目标选择传授什么知识和经验,即教育内容。开讲座是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内容丰富、时间短、容量大、灵活、便捷,在人数和听讲对象上约束较小,讲座者既可以是经济管理领域、科技领域、经济政策方面的专家或学者,也可以是成功的创业者。3.2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创业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一,立足于内部挖潜和培养,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建立教师轮训制度,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自觉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第二,建立专门的外聘教师管理制度,要组建一支“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为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学起到人力保障。3.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职业环境。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建立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校企联合实训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保障学生实习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训基地分校内和校外两种方式,它们在能力培养上相互补充,不可缺少。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学校投入和校企共建等,不断改善校内实验条件,大力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管理,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各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工场、实训室、实训工厂等。3.4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重点考核、评价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体系。学校要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以改进实践教学。

4结论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可以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利于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解决就业问题,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构建一个适合时代需要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平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玉嵩.浅谈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11(1):72.

[3]刘云,陈德棉,谢胜强.创业人才素质的不同境界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1):116-117.

作者:龚宇辉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

第四篇:高校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

摘要:在国家“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战略背景下,各高校创业人数逐年增长。为了解高校创业教育效果及大学生创业的特征及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温州茶山高教园区创业园所在创业者为研究样本,在调研了解其创业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创业教育效果及学生创业意愿,从中发现了继续创业意愿不足等问题,并从政府、学校及学生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特征;创业意愿;茶山高教园区

2016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756万,创历史新高,加上近年来经济下滑,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更加严峻,然而大学生创业热潮却强于往年。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企业需要人才的数量供过于求,导致大学生的失业率急剧增加;第二,毕业生的平均薪酬相比去年有所下降,因此部分大学生通过创业来规避就业风险。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此背景下,各个高校都积极设立创业课程,组织创业活动,最大程度支持学生创业。而浙江商人从古至今也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被西方称为“东方犹太人”,是当之无愧的“华夏第一商帮”。其中,又尤以温州商人著名。温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改革开放初期就以家庭作坊的模式,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广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所以在此背景下,研究温州茶山大学城大学生的创业情况就极具代表性。

一、理论分析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创业教育也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产物。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合适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创业技能,从而使他们内在的创业激情可以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样,对于创业中的大学生而言,创业素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物质基础与精神力量的融合和凝聚过程。通过生态位理论对大学生创业素质进行一个应用分析,可得出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根据个人资源、性格、特长,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而大学生只有清楚自己的特性,明确自己的生态位,避免一味盲目创业,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同时大学生创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减少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现象,而且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也会在多方面提升个人能力。创业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不但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提供就业岗位,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2.有利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学生选择创业一定会从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领域着手,把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相结合,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对其保持充分的热情,也更利于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创业过程中,会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断地促使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还需要他们去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会调整自我心态。因此创业过的大学生,就会成为一个全能选手。

二、调研分析

为研究茶山地区创业园大学生创业现状,本文去各个大学的创业园进行了问卷调查,选取正在创业中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围绕创业设计了17个相关问卷问题,调查了解茶山地区创业大学生对创业项目、创业经验、创业课程相关性,毕业走向等问题的观点,并提出解决对策。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问卷100份,无效问卷1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率90.9%。

(一)调研结果

1.创新创业背景、经历及行业分布第一,基本背景。此次问卷调查,男女人数分别是63和37,各占百分比63%和37%,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年级、专业、家庭条件。从大一到研究生五个年级,分别所占比例为10%、26%、41%、18%、5%;在专业类别方面则分别是经管42%、工科23.5%、理科13.5%、外语8%、人文思政13%。在创业的学生中,可以看出经管类和理工类的学生较多;根据图一也可看出大二大三创业人数较多,专业类外语人数偏少。第二,创业经验。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大学期间才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并且创业时间都不长,仅4人多次创业,仅2人创业了三年以上第三,创业产业分布。大学生创业企业主要分布的行业还是以食品制造业、互联网相关业务和教育业为主,占据了总数的一半以上。2.创业动因、教育支持体系及与学业关联性分析第一,创业动因。调研数据表明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创业是因为自己所想,还有三分之一是同学合伙,第二,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分析。调研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创业前都有接触过创业课程,而且他们中大多数都认为创业课程在他们的创业道路上提供了一些帮助。在创业所需帮助选项上,有很多创业者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见第三,学生创业经历与其在校学业效果关系基本为正相关关系。大部分创业大学生觉得创业和学业没有存在冲突,甚至一半以上学生觉得创业还为学业带来了正面影响。3.毕业走向调研数据表明,只有少数在创业以后会选择就业,大部分人会坚持走在继续创业这条路上。还有部分创业者觉得等毕业时再决定是否继续创业.

(二)调研总结与原因分析

第一,在基本背景上面,可见大二大三创业者居多,而大一从事创业的人数不多,研究生更少。可能的原因在于,大一刚入校,多忙于学生会、社团或者班级活动,很少有人会想到从事创业,而大二大三学生,已经入校一年,掌握一些创业知识,所以会从事创业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研究生中从事创业的人数更加少,学位越高可能就会越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内容,相比于创业会更愿意就业。从创业经验数据表明,超过半数的人是第一次创业,并且创业时间都在一年内。因此,可以得出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在进入大学才开始创业,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创业经验并不丰富,所以这也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普遍较低的原因之一。由创业产业数据显示,食品制造业、互联网相关产业和教育业依旧是大学生创业的热门领域。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要求太高,而食品行业和教育行业创业相对而言门槛较低,容易模仿和复制。第二,从创业动因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超过半数大学生创业是自己所想,可见,大学生对于创业还是有很大的积极性,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和同学合伙进行创业,在这方面,家长和老师的影响不强。由创业支持相关性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创业前接触过创业教育,并且认为创业课程对他们的创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所需学校帮助选项上,绝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需要免费场地和学校宣传。对于普通创业者来说,场地租赁一直是整个创业投资中比较大的支出,而学校能够提供免费场地,这对于创业者来说就可节省一大笔开支。而学校帮忙宣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在创业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就是如何扩大品牌知名度,能让广大学生知道该项目的存在,校方愿意出面宣传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从创业与学业的关联性数据可得,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创业对学业是正面的影响。大部分人创业前后的绩点也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原因在于创业过程中会不断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在学业方面也产生了一个积极的作用。第三,从在校毕业生毕业后走向数据可得大部分在大学期间创业过的人在毕业后很少会选择就业,还有部分学生比较客观,选择到时再说。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大部分经历过创业的学生不会选择安分就业,不过也有部分学生会选择先就业一段时间,然后等积累足够的人脉和资源再进行创业。

三、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校创业后离校继续创业的意愿不是特别强,大一选择创业人数很少,创业对学业产生积极作用等,针对此类现象,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首先,搭建创业平台,强化服务职能。政府应该联合其他部门,从大学生实际角度出发,多搭建一些创业平台,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关服务。以此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创业大潮中。其次,调动激情,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政府部门应引导现代大学生摒弃一些旧时观念,转变大学生毕业即就业的想法,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让他们结合自身优势,在市场中发现商机,在创业中追求财富。最后,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创业补贴。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激励离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首先可以给予离校毕业生继续创业者进行一定数额的创业补贴,并且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便利服务,如工商部门可以简化大学生创业的审批手续,税务部门可制定扩大吸引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以此吸引离校大学生进行再度创业。

(二)学校层面

首先,利用校方资源,建立产学联盟。建立产学联盟,可以深入挖掘校内外资源,借助社会力量解决创业能力提升所必需的资金、场地、设备等资源短缺问题,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学校可以联系社会上一些成功的创业者来创业园对大学生进行指导;以开设基础创业课程的方式,让学生从大一就可以获得基本的创业理论知识,鼓励学生从大一就进行创业尝试,丰富相关创业经验;可以从毕业的优秀校友中邀请创业成功的人士来校开展讲座。其次,大力宣传鼓励,普遍落实政策。创业并没有影响学业的下滑,所以学校可以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对于刚起步的创业项目和团队,学校可以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方式帮助一些还没有知名度的项目能够尽快在学生群体中站住脚跟。最后,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每个大学生有自己的特长优势,所以学校可对大学生进行精细化的分类培养,针对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的创业教育,丰富大学生创业产业的类别。

(三)学生自身层面

首先,自主培养创业兴趣,提升自我能力。从大一开始就可以接触一些创业相关知识,培养创业兴趣,丰富创业经验。决定创业以后,多涉及包括营销、管理、策划等方面知识。尽快地提升自我能力,更快地跟上时展。其次,学生要学会协调时间,平衡学业与事业。选择创业一定会占据很多个人时间,消耗很多精力,所以大学生一定要学会协调好个人时间,不要一味地把时间花在创业上而荒废学业。最后,要学会选择,学会坚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进行创业,要树立积极的创业观,在确定创业以后,根据自身特性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创业;学会坚持,把创业的终极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再一个个击败。

参考文献:

[1]李昀颖.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改革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09).

[2]祁世芳.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D].淮北师范大学,2012,(05).

[3]金圣塔.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影响因素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3,(08).

[4]黄美蓉,丁三青,王希鹏.大学生创业中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与缺失[J].企业经济,2012,(05).

[5]应勇胜.论大学生创业政府责任的强化[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

[6]孔洁珺,臧宏.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与提升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02).

[7]刘志.大学生创业意向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

[8]李淑琪,马芳,杨旭芳.湘西地区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3)

作者:陈甜甜 汪占熬 林宏伟 单位:温州商学院外语外贸学院

第五篇:互联网+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摘要: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驱动中国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孵化器与人才输送机构,承担的责任重大。文章以教育部关于以创新创业教育引擎“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精神作为改革目标,重点提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策略等。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指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创业与“互联网+”行动的提出是当前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驱动中国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孵化器与人才输送机构,在“互联网+”时代,打破原有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以创新创业教育引擎“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承担的责任重大,研究“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

1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现状

在高校原来传统的教学中,有关于创新创业教学学校存在着一些课程教学,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大多高校是由各高校的招生就业处统筹教学,但是总体实施效果有待提高,学生对于此课程的美誉度也不是很高。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高校存在以下问题[2]。(1)高校对创业创业教育教学没有提高到一个学校发展高度与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进行创新创业教学,这与“互联网+”时代教育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要引擎高校教学的高度有出入。高校管理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的认识高度有待提高。(2)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没有建立,或者可以说没有科学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高校目前设置的主要创新创业课程仅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还是就业指导课,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创业课程。高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如何开设、如何评价、如何开展等都没有体系。(3)高校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当前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高校采取的还是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创新调研与模拟实践等。(4)高校缺乏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学既需要学科教师作为创新导师,也需要大批的创业理论与实践导师,但是高校这一块的资源短缺,尤其是高校创新创业企业导师奇缺。现代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大多由辅导员与就业专干担任,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如何实现科学化与专业化显得任重道远。(5)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机构。根据作者对湖南省本科院校的调查,全省只有不足1/3的本科院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全省创新创业教育教管理与教学。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针对上文提到的5个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学需要从管理层、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教学创新[3]。

2.1高校管理层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认识高度

教育部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创“双一流”建设指标中,与此同时高校管理层在高校创新创业改革意识上要提升,同时成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全面统筹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

2.2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要求高校理顺创新创业课程的思路,摒弃与创新创业不相关的课程体系,将“互联网+”这一理念引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来引导大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指导以及实践的学习,并将“互联网+”理念融入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学科中,以求探索“互联网+”与现代农业、信息工程、文化服务、公共服务、机械制造以及社会物流等多门课程紧密结合。2.2.1利用“互联网+”的思维理念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现在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势所趋,高校需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大力推动把“互联网+”的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体系中,从而推进课程体系发展。政策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中,以此来鼓励高校专业学科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结合“互联网+”这种思维方式大力支持开发网上教学资源与纸质媒体的融合,发展网络课程这一先进教育模式,并整合优秀教材教学等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的资源互通。在教材内容上要求结合e时代特征及“95后”大学生特点,为了研发更加贴近学生的教材、案例集,应该在其中融入各种专业的特色。同时可以把“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模块融入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设置中,丰富课程内容的发展。2.2.2利用“互联网+”大赛的举办,推动传统专业、学科课程的更新迭代“互联网+”大赛的宗旨为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深化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培养造就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主题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的转化以及产学研用的紧密联合,促进形成“互联网+”新业态,提高服务经济的质量。作为深化创新创业这一教育改革至关重要的途径,“互联网+”大赛引导全国各地各高校主动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此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的精神、意识和创业能力。根据大赛的主体内容,以及当前这场大赛带给各个高校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把大赛作为创新创业课程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把赛事相关模块引入课程内容设置。做到赛教结合,赛课融合,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全面融合。2.2.3引入企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相融合,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发展企业发展与高校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的管理与招聘信息是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导师问题;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块的模拟问题,比如市场模块、调研模块、财务模块、团队建设模块等;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方向问题,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怎么样设置课程,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对接市场经济环境,甚至能够融入这些课程实际相关模块中去。

2.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近几年以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课程陆续在各高校被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且将其列为必修课程。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前提步骤。应选择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素质以及科研开发能力都满足课程所需要的专业教师,让具有学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能走向创新创业平台,向着企业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有几条路径可以借鉴:(1)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的选拔,教育部在选拔全国创新创业导师,各省教育也在选拔创新创业导师,高校也应该选拔培育自身的创新创业导师,引领示范;(2)要加强师资队伍培育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涉及经济、市场、财务、产品技术等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及综合性十分强劲的课程,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拥有十分丰富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充足的经济学知识,还要同时兼备渊博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与及时掌握时代新兴信息的能力。于是要从培训培养、职称评定等多方面给予资金上的鼓励支持,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理论的培训交流,为了提高教师的相关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也可组织任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3)将企业、行业专家引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堂,让这些导师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导师。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近企业,把握行业趋势与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

2.4教学方法的探索多样性

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课程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较高,任课老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实践,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提升创新创业的素质。在探索教育方法多样性、综合性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实践环节必须出现在每个课堂设计中,如让学生模拟担任CEO,CFO等。(2)将市场与课程相结合原则。如财务模拟、市场数据收集等。(3)将专业与内容相结合原则。依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探讨相应的技术创新、市场行情、上下游企业信息来设置课程内容。(4)讲解与案例相结合原则。教师不能拿着创新创业理论教学课本纯粹理论教学,应该引入更多的企业案例进行教学。总之,高校应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引入分组教学、团队教学、企业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具有新颖形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技术类、理工类、应用型高校更加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努力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训,建设良好的项目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3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作为撬动高校“互联网+”时代教学创新的引擎器,其发展前景充满挑战与希望,如何将其更好地与高校学科专业发展融合,如何将其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相融合,如何利用其使高校的产学研良性发展,需要高校一步步去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刘红玉,彭福扬.创新理论的拓荒者[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高文兵,张尧学.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前景[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8-30.

[3]徐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与路径优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5):49-55.

作者:申双花 陈锡文 单位:邵阳学院团委湖南省汽车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