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财务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财务管理模式

摘要:1999年开始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高校后勤大部分建立了法人制的后勤企业。高校逐步与对外市场接轨,按需选择其需要的后勤服务产品。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后勤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财务关系从单一的拨款演变为复杂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高校后勤企业在强化管理,实现向管理要效益,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却遭遇了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瓶颈”问题。探索在当前全国范围后勤社会化进程受阻中选择适合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财务管理

近二十余年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全国先后出现具有明显特色且相对成功的改革模式如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等。这些特色模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已经进入到全面探索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后勤企业引进市场机制及不断与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后勤服务的运行机制发生巨大变化,后勤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也在不断的变革。如何在改革当下确立既适应高校及高校后勤企业发展需要,又符合改革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后勤企业发展问题中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后勤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后勤企业法人制的确定,后勤企业普遍实行自负盈亏企业化运行模式,财务管理模式需与企业接轨。目前,除实行后勤服务全部外包的高校外,一般后勤企业都设置了财务部门,而采取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学校委派财务总监

学校一般从计划财务处选聘处级干部担任后勤企业的财务总监,后勤企业财务独立于学校财务,是学校二级财务部门,可以自主聘任后勤财务人员,每月或者年末提供财务报表给学校计财处。后勤企业的财务总监根据学校或者资产经营公司的的相关授权,对企业整个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从而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通过委派财务总监,学校可以全程监控企业的经济运转情况,加强事前,事中的监督,一定程度上防止因后勤管理混乱导致的经济案件发生。

(二)会计负责人或者会计人员委派

后勤财务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人员配置由学校计财处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委派人员对学校计财处负责,在后勤企业会计机构实行相对独立的财务核算,与后勤企业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关系,从而避免财务管理行为失效,加强对后勤企业经济活动财务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和管理。

(三)后勤企业财务纳入学校计财处

后勤企业不设置独立的财务部门,而是在计财处下设后勤事务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后勤企业的财务核算和管理。后勤企业财务部门成为学校计财处的一个科室,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后勤企业财务核算水平,加强财务管理,稳定和培养财务管理人员和团队,也避免了分散核算带来的审计风险。

(四)后勤企业自主核算,接受学校监督检查

学校对后勤企业实行宽松的管理模式或者下达明确的目标任务,后勤企业自主决定财务人员包括财务负责人的聘任,实行独立核算,定期接受学校各部门监督和检查。从上述的管理模式都不可避免的使后勤企业的核算具有相应的事业单位性质,甚至有的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特别是在后勤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学校利益相违背的情况下,很难实现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高校后勤财务随着后勤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的改变,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后勤工作的需要。

二、高校后勤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成本管理较弱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企业没有真正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要求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机制,即使有完备的成本核算,也没有完全与市场接轨,与学校之间的结算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运营,成本核算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成本核算不够全面、不够规范。在我国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环境下,大部分的高校后勤不可能完全从高校母体的管理中剥离出来,后勤企业带有浓厚的学校事业单位特色,行政上还是学校的二级部门,在此情况下,全成本核算会计信息不全面、不完整。

(二)产权关系不清晰

目前,高校后勤企业管理和使用的房屋、设备及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尽管入账在后勤,其实有大部分产权属于学校,这也导致后勤企业资产权属范围不明。后勤企业在设立发展过程中,资产的使用范围并未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明确区分,资产的使用价格也未明码标价,原后勤部门产生的历史债务也无法明确的在学校与后勤企业间分割,为解决债务问题,很多学校是实行一刀切,这就造成后勤企业产权不够明确,学校资产与后勤资产互相交织,无法清晰地划分它们的产权在财务管理上难以构筑准确的会计核算资料。

(三)财务管理目标不清晰

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两面性:一是社会效益,二是市场效益,这个两面性使财务管理目标相互制约。作为学校后勤的保障部门,做好学校后勤保障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前提下,如何处理好后勤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因为要求服务对象化和双重效益,则无法使公司实现真正企业化。从市场经济学原理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论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相违背,势必对企业发展造成困难;而要实现真正完全的后勤企业社会化、市场化,就无法有效保证后勤企业服务对象的切实利益。在现实情况下,高校倾向于强调后勤企业对于服务对象的社会效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行政干预,这也导致市场机制所要求的竞争机制、价格规律、供求关系等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三、高校后勤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的选择思路

(一)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依据

高校后勤企业服务对象和供给的市场主要是高校及其师生,这就决定了其经营目标首先是保障高校后勤,而不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高校后勤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仍然是在保障高校师生、服务好高校师生目标为己任。二是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到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规模不大,但服务面广,行业跨度大,涵盖饮食服务物业管理、学生公寓管理、商铺租赁、交通服务、校医院、场馆中心、邮政收发、文印服务、幼儿园、日常维修等多项内容,这就决定了其财务管理不能仅限于某一行业类型,而应建立反映集团化的多元性特点的财务管理模式。此外,高校后勤企业财务管理是在市场经济这一特定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必然要受到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约束和制约。另一方面,由于每个高校后勤企业产生和资产形成来源于高校紧密相连,必然受到高校及所处的各省当地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而其财务管理模式也各异;高校后勤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选择必须跟高校本身、企业本身紧密结合,因地制宜。

(二)高校后勤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如上所述,高校后勤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后勤社会化当前所处的发展价段及发展阶段的特点、后勤企业的组织形式甚至后勤集团地理分布情况、国家的微宏观环境、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在国家税收政策以及后勤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等等诸多因素,要因校、因地和因时制宜。从我国目前大部分后勤企业的实际情况,后勤企业的发展状况及改革进程中,首先,财务管理机制改革是高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企业的社会化改革促进了后勤实体业务发展多面化,同时促使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模式步入企业化轨道。在我国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环境下,大部分的高校后勤不可能完全从高校母体的管理中剥离出来,一步到位实现社会化,因此必须选择一种适合改革过渡期间的模式,而财务管理模式是否合适至关重要。就我国目前大多数后勤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选择集权基础上的适当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为最优,也既后勤企业由学校委派财务总监或者后勤企业财务负责人。这种管理体制主要适用财务方面是因为我国当前大多数高校后勤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财务关系没有理顺,在资金、人员、资产配置方面无法进行真正的公司制运营,还是需要将财务权限与进行集中,与学校发展同步。另外,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中,后勤企业和后勤管理中心需要处理甲方和乙方的关系。甲乙双方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有着共同的目标,即为师生提供满意的服务,出发点一致,目标一致,要处理好校园服务的公益性和企业经营的盈利性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满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1.

[2]孙庆红.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初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

[3]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高校后勤研究,2011.2.

作者:李娟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