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区音乐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社区音乐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音乐是最高、最自由、最人性化的艺术。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例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梳理剖析了湖北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存在的形式偏离生活化、管理主体空心化、地域发展失衡化三个倾向性问题,提出了推进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发展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力、音乐资源吸引力、居民需求拉动力的三种动力模式,以及走地域特色发展、人才驱动发展、社区共荣发展的三条对策路径。

【关键词】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发展路径

一、湖北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湖北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由于起步晚、自身底子薄、规模小、情况复杂,尚处于成长期,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一)缺乏民众参与,音乐教育形式偏离生活化

小城镇人口密度大于农村、小于城市,社区构成情况复杂多样,居民多数来自辐射圈内的农村社区,乡土观念逐渐淡化,思想比较保守,文化素质较低,生活方式简单、节奏慢、消费水平低,不易接受新事物,居民交往面窄,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参与意识不高。社区音乐文娱活动贫乏、音乐教育活动类型单调,缺乏自身的特色,时代感、生活感较弱,音乐教育受众人群多为老年女性,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不能广泛受到社区各个年龄阶段的关注和欢迎。

(二)缺乏人才助力,音乐教育管理主体空心化

音乐教育组织管理结构成为空架子的体现之一是社区音乐文化人才匮乏,据调查统计,湖北省W县现有12个乡(镇)先后建立了12个文化站,现有人员20多名,其中有5个乡镇无文化员,7人离岗创业。二是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社区教育者普遍存在兼职状况,专业能力、音乐素养较低。三是社区音乐文化教育管理、协调体制未建立起来,有些社区虽然设立了音乐教育管理、协调组织,但过于软弱、松散,形同虚设。

(三)缺乏资源配套,音乐教育地域发展失衡化

湖北小城镇分布东密西疏,城镇规模结构两头大、中间小,规划、布局不合理,缺乏集聚效应,音乐教育水平呈中东部向鄂北、鄂西、鄂西南小城镇逐次递减的梯度特征,音乐教育地域发展极不平衡。这些地域中,多数小城镇在发展进程中,偏重基本生活设施建设,对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不够,缺乏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忽视音乐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湖北省W县只有2.2%的社区设施基本齐全、48.2%的条件一般,49.6%的很不完善,这种短板效应和失衡状态,制约了小城镇社区的全面建设。

二、湖北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动力模式

推进湖北小城镇社区音乐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扶持力、音乐资源吸引力、居民需求拉动力的共同作用。

(一)国家政策扶持力

政策扶持是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强大外部推动力,应秉持“宽”“扶”兼济原则,在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的帮扶激励过程中,明确政府的定位、作用与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强化服务、加强引导,统筹考虑政策供给、扶持进度和扶持效果,逐步形成符合地域特色的政策保障机制和政策驱动效应。

(二)音乐资源吸引力

湖北省民间音乐按地域和特色分,可归纳为鄂西南、鄂东北主次色彩区,鄂中南并列色彩区以及鄂东南、鄂西混合色彩区,在民歌、戏曲音乐、曲艺音乐、道教音乐等方面有丰富的成果,蕴涵着各地域的风土人情、审美情趣,其五音杂处、音调独特,极具有楚风汉韵的文化特质,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广受当地民众的欢迎和推崇,成为发展荆楚文化、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也为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题材和不竭源泉。

(三)居民需求拉动力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社区人口结构、素质、规模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众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也不断增加,传统原始歌谣、音韵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音乐文化的追求。社区民众构成复杂、层次不一、兴趣不同,在音乐活动诉求和音乐教育期许上参差不齐,如何解决这些差异,满足民众在音乐活动中形色各异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推进湖北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

加强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和教育实践,目的是把音乐引入小城镇社区,在借鉴国外、省外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区域性、地方性民族音乐文化在湖北小城镇社区层面的普及,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音乐教育的导向、凝聚和培塑功能。

(一)因地制宜,一区一策,走地域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发挥区位优势。湖北小城镇一般位于城乡接合部的水陆交通沿线,作为乡头城尾,其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对周围乡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以及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社区音乐教育发展中作用明显。要因地制宜,依据小城镇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找准切入点,一区一策,继承乡土传统,创建自身风格,形成区域特色。二是发挥人文优势。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发展选择,深挖小城镇本土的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人文资源,从中提炼社区文化精神,加大社区音乐教育的宣传力度,激发居民参与意识、学习热情和文化自觉。三是发挥制度优势。小城镇社区投资成本低、体制包袱轻、激活潜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推进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代表最广大民众所急、所想、所需,可以调动和组织一切社会资源,激发和支持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内在潜力。

(二)体系支撑,共育共建,走人才驱动发展之路

一是强化理论牵引。倡导对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进行实证调查、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对社区音乐理论进行总结、揭示,在院校建立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课程,总结楚风汉韵特色的音乐表演艺术理论,结合艺术实践,为政府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破解当前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无法可依、无规可行的困局。二是延伸教育链条。推行雅俗共赏、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度融合校、企、社区多方合作,开展院校音乐教师轮岗从事校外社区音乐教育工作的探索,构建集社区、学校、团体、家庭、民众“五位一体”的开放式的教育体系,以利教学相长。三是优化育人机制。配备有文艺专长、热心于社区音乐教育的专职工作人员参与团队的管理工作。健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培塑一支社区音乐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提升社区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社区音乐教育的普及水平,充分调动和共享社区的人才资源和师资力量,通过加强社区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社区音乐文化的品位和档次。

(三)精准帮扶,互助互惠,走社区共荣发展之路

一是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大力推行惠民、助学、资教的政策举措,在经济上给予投入,在情感上给予关怀,在运行上给予扶持,筹建诸如社区音乐广场、群艺馆、文化馆、文化中心等硬件设施,创办社区学院、培塑中心、音乐社区、网络平台等教育实体,给社区音乐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二是精细管理音乐社团。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建立起一体联动机制,协调、服务、管理和发展社区的专业机构、音乐社团、组织协会,积极动员社区民众参与音乐教育建设、监督和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营造健康的活动秩序与浓厚的文艺氛围。三是推进“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助力。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元参与、多措并举,为社区音乐教育出力、筹资、献策,借力“四众”新型平台,不断完善多元化融资体系,促进社区共享共建、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2]李莉莉.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与发展思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王晶晶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