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理信息科学教学方法

地理信息科学教学方法

摘要:围绕“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方面,探讨了当前信息化发展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通过分析新时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心理发展特征,研究相适应的自媒体教学手段、翻转课堂教学和多方面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本科教学;地理信息科学;互联网+;教学方法;素质培养

1“互联网+”背景下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更新,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准确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并由此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化挑战为机遇,为当代大学生服务,培养出高素质、全方位人才。

1.1大学生知识学习特征

1)获取知识渠道多样。身处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课堂教学部分主要是通过PPT等方式进行;阅读部分主要是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大多是通过电子邮件、通信软件等实现的。这些现象的出现,已在极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以纸质书本为基础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受到的时空限制越来越小。2)获取知识快速便捷。电子学习工具的普遍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种类和范围,学生只需进行简单搜索,就能获得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各种信息。同时,这种知识获取方式几乎不需要成本,就能够在大幅提高信息获取速度的同时,节省借阅或购买书籍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付出的时间和金钱。

1.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1)满足知识学习需求。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众多网上课程的出现,方便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知识的查询和学习。网络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和便捷性等特点,非常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兴趣,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喜爱。对比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充实个人知识体系。2)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快捷多样的知识获取方式在带给大学生丰富学习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式各样与课程知识无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出现比起课程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在不知不觉间消耗学生的学习精力,容易将学生引向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之上。

2“互联网+”背景下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2.1面临的挑战

面对“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网络信息及相关数据海量的状态,教师的教学方式、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需要做出相应改变[3],以此来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各种挑战。1)教学观念上的挑战。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越来越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是教学观念上的挑战。与传统课堂上知识的生产者和主导者相比,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正逐渐从主导者转向引导者的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使得教师在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直线下降,必将给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冲击。2)教学方式上的挑战。近年来的授课工具已经从黑板粉笔转向投影仪等,这样的改变不仅要求教师快速掌握新的授课工具,而且需要掌握新的授课工具下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关注度,这对高校教师特别是年龄稍大的教师而言将是一个重要挑战,能否熟练掌握并运用新的授课工具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3)教学素质上的挑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知识体系是基于专业和学科产生的,其授课内容极具权威性,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大数据系统的发展,使得海量的数据资源迅速涌入教育行业,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量,教师必须在熟练掌握专业课程知识之外,还应充分了解网络中各种新的技术知识,并提前为学生做好资源甄别、提炼、分析和研究等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面对全新知识结构体系挑战。

2.2存在的机遇

1)“互联网+”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途径。1962年马丁•特罗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观念,认为入学率大于50%属于普及化阶段[4],高等教育不仅是数量上的提高,还需要提高教育质量标准、变革教育内容和教学管理方式、发展学科专业等[5]。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师生来说,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相关领域的专家交流对话,快速了解研究领域的实时动态,不再受到区域、设备、资源等的限制。同时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求或兴趣爱好自主地对所学内容进行选择,在了解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之后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技术,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2)“互联网+”引发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知识的深度、广度及其传播速度都在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必将引起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互联网的广域性打破了专业知识范畴的局限性,有利于地理信息科学与更多行业融合发展,使师生的研究方向更加多元;互联网的开放性打破了只能在学校获取知识的限制,网络时代提供的可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性极大地扩展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相关技能的使用范围。3)“互联网+”有助于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快速性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像新闻一样及时准确,这一现象的出现打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不通过教师仍旧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资源。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和教师在获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是平等的,这就形成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教研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指导时将更加理性自由,由传统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批判接受,在这个意义上,学生在教师面前不只是学生,也可能是教师的“老师”[6]。

3“互联网+”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方法与实践

“互联网+教育”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对教育带来的新发展态势,如何在新的状态下不失时机地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高校各个阶层应当思考的问题[7]。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培养应该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逐步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本科学生的教育方法。

3.1自媒体等手段的采用

微信、QQ群、网络在线、论坛等多种沟通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将课堂授课与课后网络交流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微信为例,通过构建微信群,老师可以将专业相关的智慧城市、大数据、数据挖掘等相关方面的优秀微信文章或是相关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分享到微信群当中,以学生更乐于接受的图片、语音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措施,例如给微信群中积极参与知识交流的同学较高的课堂表现分、分享学生的优秀作品以供学生交流借鉴等。

3.2创新的翻转课堂教学形式

翻转课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个性化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个人兴趣爱好和个人技能优势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培养出专业内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翻转课堂的优势明显,但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因此要想有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借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丰富的教学视频,如慕课、直播课程等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教师制作教学视频的时间精力,教师只需掌握网络视频的内容并以此制定相关题目即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准确把握。此外,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性可迅速通过网络寻求问题解决的相关知识,并通过筛选归类后给予学生有效回答。高效利用互联网优势是教师成功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的关键。

3.3多方面素质能力培养的因材施教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7],网络时代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学生更趋于个性化,利用数据信息的分析可以为教育变革提供有利依据,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学生科学地使用互联网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具体包括:①根据“互联网+”时代背景构建新的专业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已经不再受课堂书本和老师知识面的限制,唯有根据新时代的知识资源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②根据知识体系结构发展新的个性化差异教学。教师通过定期测试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③根据学生心理设计培养模式。高校要积极构建学生积极参与的环境,搭建教师与学生网络互动的平台,透过这样的平台了解学生的个人发展兴趣,把握学生心理,根据不同的心理个性设计不同的培养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语

“互联网+”强调融合共享,如果将其运用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必将有利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为推进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革新,构建多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教育体系提供可能。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地理信息科学研究领域,高校教师应将培养全方位新型人才作为自身的教育使命,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调整专业学科的课程结构,并根据专业学生特点不断更新完善课程的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新型教学工具和沟通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性的教与学互动形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方位的教学计划,并最终在“互联网+”背景下达到圆满完成个人教学任务和培育优秀学科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永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引导课课程体系和授课方法的探讨[J].测绘标准化,2016,32(4):46-47

[2]王成武,唐章英,汪宇峰,等.双创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与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7(8):163-164

[3]王鑫.“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1):92-94

[4]齐文华.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J].理论与现代化,2001(5):51-53

[5]纪宝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做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政方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34-142

[6]朱静江.“互联网+”时代下,师生互为“同学”[J].辅导员,2015(10):12-13

[7]谷摧摧,李晓波.“互联网+”助力当前高校教学模式变革[J].改革与开放,2016(23):39-43

作者:王艳军 李凯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