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素把握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素把握

摘要: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走样的去实现培养目标是确保高职教育质量的前提。针对目前存在的对高职培养目标技能型之高突出不够,高素质把握不力,重发展常被忽略的现象,提出着力把握高职培养目标之高技能、高素质、重发展三大要素,以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技能;高素质;重发展

一、明晰高职培养目标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工作的起点,不走样的去实现培养目标,是学校工作的总和。“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曾有过多种表述,首先是‘较高级技术员和相应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其次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接着是‘高技能人才’,后来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最近是‘技术技能人才’”[1]。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的是“一线人才”,对此认识基本一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培养满足企业一线人力资源需求的社会组织。培养“生产制造、内外部物流、销售与服务等活动中一线操作人员是主体,他们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主要对象”“满足企业一线需求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命力所在”[2]。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对此也多数认同。课程改革之“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等均是强调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要强,高职教育要重实践技能培养。关于“高素质”的提法亦一直统一:中职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无论何类型何层次皆要求高素质,不会有培训低素质之说。可见,“一线、技能型、高素质”作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理论层面并无多大争议。但在实践层面上却普遍存在着:技能型之高突出不够,对高素质把握不到位,重发展常被忽略等偏离培养目标现象,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明晰高职培养目标,把握住高职培养目标之高技能、高素质、重发展三大要素,才能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满足我国产业发展对高职人才日趋旺盛的需求。

二、把握高职培养目标三要素

(一)培养规格高技能

技能型人才在技能层次上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等级。高技能人才在人才范畴中层级较高,包括一线技术工人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精湛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在“应知”的理论知识方面应该达到技师的要求,在“应会”的技能水平方面应该达到中、高级标准,在一线岗位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的操作性难题。然目前在高职教育的实践层面上仍然存在:一是偏重理论教育,忽略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不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教学模式上都没有突出其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的特色,即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的区别。”[3]殊不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高校,即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和技能。”[4]二是矫枉过正,甚至与“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等同。一入学即期待着进入企业打工的机会,以至于学制被冠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做中学”“顶岗实习”而变相削减。“些许高职院校把对学生的要求降得太低,根本不能发挥高职院校教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更没有明确高职院校应有的教学理念。”[5]仅囿于技能型而忽略层级之分,对技能型之高突出不够,降低知识要求标准,反与中职甚至培训机构同质,严重制约高职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突出高技能之高,才能确保高职教育质量,实现高职培养目标。

(二)目标要求高素质

关于高素质,释义很多:有人认为高素质人才的“高”是指理论基础宽厚,理论素养程度、职业技能和技术熟练程度高;也有人认为高素质人才是指企业核心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员工,懂得怎么样为人处世,有与时俱进的头脑,适应社会的高科技发展水平等。一般来说,素质的基本要素是: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包括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道德素质是核心。因此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陈希同志在2010-9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共性要求;要针对高职毕业生主要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然目前在高职教育的实践层面上,仍然存在模糊高素质的内涵,把握不住实质,云里雾里不作为,甚至忽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才会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问题,才会使自己的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高职教育在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彰显高素质特征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并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所谓‘素质本位’就是人才培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6]

(三)教育本质重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必须立足于学生现时就业需求,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1]因此,人的可持续发展应是高职教育的目标追求。“教育的本质追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旨归。”[3]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学生、社会对高职教育有着不同的需求:政府希望并要求高职教育应在提高个人的社会技能,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学生、家长期望教育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为自己进入上层社会做准备;企业、雇主对教育和培训事业兴趣不高,只关注学生的劳动技能的发展,着重是关注学生技能的获得情况。可见,高职教育承担着多元化的历史使命,从而提出了“宽基础、强能力、重发展”三位一体,以期满足各方面需求。从理论上看似乎合理,但实践起来又常陷于茫然失措的尴尬境地。“宽基础”是针对固定岗位所需、行业所需,…还是以求持续发展;“强能力”是针对岗位技能,还是综合职业能力;“重发展”发展方向是会操作、熟练操作、做精,成为岗位能手、企业骨干,还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或是从蓝领、灰领到白领;一线、二线、三线。重发展方向不同,对基础和能力的要求就不同。如把握不好一方面可能将高职院校与中专学校甚或技能培训机构、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同质化;另一方面亦可能又效仿本科院校而成为其压缩饼干。因此必须强调高职教育“宽基础”乃求持续发展;“强能力”乃强综合职业能力;重发展乃使学生毕业3-5年后成为技师,最终成为岗位能手、企业骨干。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所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能“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负责性工作”的人才。即是培养在各行业基层中,直接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负责性工作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其中,各行业基层即一线;高度技术性即高技能;负责性即高素质。所以,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在一线,但岗位层次应具备高职特征,技能层次应为高级技工或技师,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发展潜能,成为一线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可以说,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中只有把握好高技能、高素质、重发展三大要素,才能办好高职教育,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士祺.浅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特征与构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Z1):57-58.

[2]鹿林.满足企业需求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命力所在[J].职业技术教育,2010(21):25.

[3]程瑶.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方式[J].教育观察,2018,7(20):126.

[4]杜志强.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路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7):166.

作者:罗琴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