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2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2篇

(一)

一、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同时它又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既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联系、又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传统的高中和技校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知识型、研究型、创新型拔尖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侧重于培养普通技术工人。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全盘照搬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也不能沿袭传统中专技校的做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指在具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较强的职业适应性的专门人才。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职业性。职业教育应强调职业性,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促进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创业就业竞争能力为核心。二是技术性。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不要求学生掌握尖端技术,而是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本专业应用性技术,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三是实用性。高职教育对学生传授的技术应有选择性,不是教师掌握什么技术就传授什么技术,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四是动手性。普通高等教育注重知识性和研究性,高等职业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注重实践性和动手性。以上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所具有的四个特征相互联系,职业性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生本教育观”,也是对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总体要求,是“能力+素质”在职业活动中的综合反映,技术性、适用性和动手性则是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能力要素。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技术应用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与人合作的沟通协调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人人皆知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解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在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之初,不少教育工作者对高等教育质量心存疑虑,担心高等职业教育会降低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高等教育质量都统一用“学术性、研究性”这把尺度来衡量。其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日趋多样化和多层次化,不仅需要大批以学术性、研究性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还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种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必然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有不同的质量规格。只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需要,受用人单位肯定和欢迎,就是质量合格的“产品”,不必拘泥于所谓的“学术性、研究性”教育质量标准,更不必拿高职类毕业生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盲目攀比。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就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要彻底摒弃那种“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以考分论质量”的评价标准,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学生成绩考核制度。

(二)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遵循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职业能力所包含的第一要素是就业能力,只有那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毕业生,才会受用人单位欢迎。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应着力加强和改进以下工作:一是课程设置要遵循“适用、实践、实干、实训、实效”的原则,适当削减公共理论课,合理分配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计划要明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从源头上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和行为。二是教材的选用要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避免不顾实际地搬用普通高等教育教材,有条件的可以组织教师自编讲义和教材。三是加强实践课教学的管理和质量考核,进一步规范实践课教学。教师除了要组织好校内实验、实训课教学和职业资格取证辅导外,还应介入学生见习、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对学生实习的考核工作。四是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加强校企、校校联合,开发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参加实践训练、提高动手能力提供有利条件。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素质。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基本素质。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职业院校发展规划,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使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增加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的专项基金。三是建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对积极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完成教师培养指标的部门和学有所成的教师给予奖励,并纳入综合考评体系。四是推行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鼓励教师取多证,争取一专多能。

(四)立足地方实际,建设特色专业。过去,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个性,往往比照一般普通高等教育来设置专业,忽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致毕业生既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缺乏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无一技之长的毕业生“种地不如老子,养鸡不如嫂子”,缺乏就业竞争力。民族地区高职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必须立足地方实际,以地方人才需要为导向,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锁定特色专业,尽量避免专业雷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积极探索校企、校校合作新模式,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借助社会力量共创特色专业。

三、结语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提升综合国力、实现教育公平以及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质量观,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师资队伍。

作者:田子义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

一、我国土建类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均无从事建筑工种工作

学生毕业后均没有从事建筑类工种工作。一直以来,我国建筑工地上娴熟的技术工人(抹灰工、架子工、钢筋工、木工等)由于各种因素,几乎无一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他们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到工地干活,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积累,逐步便成为了工地上的能工巧匠。虽然建筑工地要求持证上岗,但是目前社会上办假证的现象普遍存在,试问工地上熟练的技术工人会花2~3年时间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吗?

(二)理论实践知识有待提高

此外,虽然大多数土建类高职学生取得了“双证”(毕业证和建设岗位证),但当其就业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理论知识没有本科生掌握地系统全面(无法从事设计工作),专业技能(无法独立从事施工管理)和综合素质(与人沟通、团队合作)有待提高;甚至很多土建类高职毕业生改行。

(三)反思

国家已多次提到了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面已提到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办了土建类专业,土建类产业、土建类学生的招生和就业是否一直保持欣欣向荣的景象?怎样才能在众多院校中发挥本校的专业和特色,得到社会和业界的认可?……这些都是每一位从事土建类高职教育的工作者值得反思的问题。

二、我国土建类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推行社会服务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教师素质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在土建类高职教育中,教师的实践经验有时比理论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对实践知识的重视程度不低于理论知识。教师光靠在学校教授理论知识,不在实践中锻炼、不掌握先进的设计施工技术,其自身素质和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也无法得到学生认可,所以必须大力推行社会服务制度。专职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学校要鼓励甚至可强行要求他们必须去设计、施工单位从事社会服务,将在现实工作中的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此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二)推行导师和项目负责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在学校教学时,其角色是导师,必须对学生的教学负责;但在社会服务时,其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教师在企业从事施工管理或设计工作时,可让学生担任自己的项目助理,带领学生一同参与项目建设。即便条件受限,也可推行项目负责制,其前提条件是各专业教师必须会设计和计算。由各专业教师(建筑装饰、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带领学生组成一个虚拟的设计施工团队,先由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绘制出一整套工程的建筑施工图;然后进入提供专业资料阶段,由各专业的教师分别指导学生计算并绘制出相应的结构施工图、给排水施工图、强电弱电施工图;再由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软件得出施工图预算;最后由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项目负责制不会耗费很多成本,也不会涉及到企业本身的利益,其本质在于虚拟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设计、计算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很多土建类高职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环节,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却有所弱化。笔者认为,应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一线,真切关心和爱护每位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此外,学生工作一线的同志们应经常组织学生自行开展文体娱乐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参加部级、省级、行业类比赛(如建筑识图大赛、建筑工程算量大赛等)的培养和支持,使学生在比赛中发挥自信、专业特长和团队精神。

三、结束语

基于国情的不同,我国的土建类高职教育不宜照搬或过多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但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只有结合国家、行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能使土建类高职教育办出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使人民满意,办出特色和水平。

作者:陈功 张茂林 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