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企业承载能力下的循环经济论文

企业承载能力下的循环经济论文

一、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的构成要素

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是指企业在其经营活动过程中抵抗或承载循环经济发展压力、保证企业健康运行并实现企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力量,它源自企业系统资源与资源的整合、能力与资源的整合、能力与能力的整合。

(一)资源负荷能力

资源负荷能力是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最本源的特征,主要描述企业人、财、物等基础资源现状对企业压力的负荷水平。企业身处循环经济发展时代大背景之下,造成了企业整体结构和生产经营受到各种因素的制衡挤压,循环经济发展压力系统的大小、方向、作用形式,对于企业正常运行和发展模式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企业必须有基本的资源来负担和支撑这些压力,保证企业状态不被压坏,这种借助基本资源来负担或支撑压力的能力便是资源负荷能力。资源负荷能力体现在企业基本资源对于循环经济压力系统的承重水平,它通过利用、调配、整合各种企业资源来承载和负担压力,并使企业保持一定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负荷的限度和大小需要企业资源作为依托并通过企业资源的活动来完成的,没有企业资源,负荷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资源是企业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利用的、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一切要素的集合,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企业资源越丰富,企业对压力的负荷量就越大,承载上限就越高,这就是说,企业各种资源水平是企业资源负荷能力及其承载水平的基础和依据,是构成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的重要基础。总之,企业的资源状态和水平其实就代表最初步和最表面的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是决定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阈值大小的基本因素。

(二)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主要描述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的柔性,用来表示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的可变可控的有机特征,环境适应能力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良好运行环境。适者生存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企业总是身处于激烈竞争与动态环境中,这对企业发展进程中战略的选择有着直接影响。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必然带来外部环境的根本变化而对企业形成压力,这将会打破原有市场的平衡状态,促使企业对循环经济环境特征的认识产生变化或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与能力等内部环境要素发生变化,这样,企业原本的能力和资源优势也因此失去固有的作用,不能按照惯有模式继续支撑和推动企业的成长发展。环境适应能力存在于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为打造可持续的的适应性强的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它将变革视为常态,不仅关注企业组织惯例,更是注重克服能力惯性和实现能力更新。同时,环境适应能力不仅要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基础能力,更注重从外部途径吸纳各种资源,正是由于环境适应能力的这种开放性而使得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表现出灵活性。从环境适应能力的内在构成分析,可以将其分解为四个子能力:即环境感知能力、整合重置能力、企业学习能力和市场网络关系。

(三)生态发展能力

生态发展能力主要用来描述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的生态性,是指企业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以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能力。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微观运行主体,企业生态发展能力要求企业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三种效益并存,实现绿色企业生产经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有效实现生态管理,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从单纯追求利润向追求基于生态环境的利润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循环经济所提出的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永续利用为目标,以“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在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资源在循环过程中得到最充分和最合理的利用,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总之,基于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企业生态发展能力是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最佳手段和基本依据。因此,分析企业生态发展能力应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导向,同时参考国家公布的循环经济指标标准体系,从资源消耗水平、资源减量化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环境治理水平四个角度来衡量其现实发展状况及生态实现程度。

(四)创新驱动能力

创新驱动能力是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的发展源泉,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强大动力支持,是企业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在技术发展的今天,技术创新战略的生态转向和创新政策,为循环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撑体系。随着全球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的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因此,绿色技术创新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一大重点,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举措。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主体。面对循环经济的压力,企业必须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而循环经济的特征和要求决定了现有常规技术所无法或难以有力支撑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保障,加快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的替代技术,再生资源的回收处理技术,以及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障碍。从创新过程角度可将其分为绿色创新投入能力、绿色研发能力、绿色创新产出能力、绿色创新管理能力四个要素。

二、提升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资源整合,提升企业资源负荷能力

资源负荷能力是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最基础的表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平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但仅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还不够,因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一是具有明显的稀缺性,二是往往表现为一定的潜在能力,三是会出现效率损失。企业资源的稀缺性如不被弥补、潜力如不被激活、效率损失如果不能被解决,就不能成为支撑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力量,也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资源负荷能力。这样,能否有效地弥补资源缺口、能否有效的激活资源潜力和能否有效的提高资源效率就成为提升资源负荷能力,进而成为承载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要有效地弥补资源缺口、激活资源潜力和提高资源效率,就必须根据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将现有资源进行定向整合。加强企业资源整合,一是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通过引入新资源,以弥补资源缺口;二是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效率损失,通过内部业务重组,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资源升级。前者主要是通过虚拟运作来实现的,后者主要是通过业务重组即流程再造来实现的。虚拟运作是通过业务外包、销售外包、研发外包、企业共生、战略联盟等方式,把各具优势的企业聚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的统一体,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以期更大程度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产生强大的资金互补、人才互补、管理互补、技术互补等资源优势。企业流程再造是采用全新的方式,抛弃所有有关现在如何工作的概念,着眼于如何将分散在各部门和环节上的资源,根据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重新整合和配置,以降低内部协调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开发人力资源的潜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信息系统,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和潜力;合理满足顾客的生态需求,充分调整市场资源;进行技术创新,有效利用技术资源。

(二)实施企业组织变革,提升企业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是企业在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压力时,通过自身调整变化来动态适应并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它反映了企业循环经济承载能力的柔性。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压力,企业对循环经济环境特征的认识产生了变化或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与能力等内部环境要素发生了变化,企业原本的能力和资源优势也因此失去固有的作用,不能按照惯有模式继续支撑和推动企业的成长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培养和提升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并通过企业的运营操作能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组织变革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以改善和提高组织效能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活动。企业只有保持可持续的组织变革能力才能对发展循环经济所带来的挑战迅速作出反应,增强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实现企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企业组织变革,一要贯彻和落实“四化”原则。包括:组织结构的柔性化、网络化,要求企业从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到市场营销的各环节都需要迅速做出响应,并与其他企业建立网络关系,在企业间相互利用各自的废弃物、副产品与产出,以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降低污染;信息交流多向化,管理决策权力分散化,要求削减组织层级,推倒组织间的围墙,向员工进行授权,使管理层级扁平化,实现管理决策权力分散化;建立集中的信息管理中心,使企业各部门通过信息中心明确各自的生产情况和废物产生情况,根据生产链的上下环节的产品和废弃物的产出来安排本部门的生产。二要建立企业生态组织。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本质,企业要组建完备的生态管理组织,包括成立企业环境保护委员会或环保领导小组,其职责是决定和解决企业的生态设计、生态生产、生态营销等重大问题;实行企业内部分级管理,利用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力量,层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建立企业各级专职环保职能部门。三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内部通过学习不断地获取关于管理、技术、生产、操作等方面的知识,经过反复的应用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新鲜的知识铺垫,同时激励企业上下进行不断地学习和升华,提升整个企业的文化素养和人员素质,提高发展企业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平和技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推进企业生态建设,提升企业生态发展能力

生态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充分考虑环境容量,以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能力。生态发展能力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根本内涵和3R原则,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系统之间的理想组合。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要改变环境恶化趋势,就必须通过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开展生态化建设,使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朝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企业行为既满足消费者需要,又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企业生态化建设,一要建立生态化的生产系统,主要包括生态设计、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生态包装、生态营销、生态处理等六个环节。生态设计要求在设计构思阶段,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再生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与保证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的要求列入同等的设计指标,并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顺利实施,最终达到提高产品的资源能源利用率、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产品环境生态影响最小化的目标。包括选择生态环保材料、可回收性设计、生态包装设计、可拆卸性设计等。绿色采购要求企业在采购行为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实现资源的循环作用,尽量减少固体废物和气体污染物的排放量,以保护自然资源。绿色采购主要包括制定合理的采购目标、培养合格的生态化采购人员、制定采购标准、建设共享信息平台、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等。清洁生产要求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不断地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的途径主要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改进产品设计、革新产品体系、改革工艺和设备、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物料再循环和综合利用、必要的末端治理。生态包装要求从原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的整个过程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清洁生产”要求。它包括了节省资源、能源、减量、避免废弃物产生,易回收复用,再循环利用,可焚烧或降解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内容。生态包装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选用生态材料、采用生态设计、做好生态包装成本分析等。生态营销要求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谋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既要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要实现企业利润目标,还要注意自然生态平衡。生态营销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注重生态信息调研、制定生态营销计划、实施生态竞争策略、打造生态品牌形象、开发满足顾客需求的生态产品、制定消费者认可的生态价格、开辟便利顾客购买的生态渠道、开展与顾客有效沟通的生态促销。绿色物流要求融人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改革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达到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生态化处理要求在末端通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变废为宝即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处理的核心在于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生态化处理包括:要以旧换新以取得资源的再利用、以旧换新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二要强化生态管理,即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把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理念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强化对资源和环境的管理,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废弃物循环再生产及能量的多重利用,最终实现生产与环境、生态、资源的协调一致。强化生态管理必须加强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包括实行企业生态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生态管理经济责任制、建立完善企业生态考核制度、建立企业生态监督制度、建立企业生态经理负责制。同时必须实施生态会计制度和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三要建立生态企业文化,包括树立生态理念、完善企业生态文化行为规范和制度、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和培训、塑造企业生态形象。

(四)加强绿色技术研发,提升企业创新驱动能力

循环经济的内在本质特征是以科技为根本动力。在技术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本身是一次技术范式的变革,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绿色技术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支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状况,取决于技术上的可行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以绿色技术为支撑,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的输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所追求的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难以实现。因此,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围绕这个核心目的,必须提升企业创新驱动能力,其实现的根本手段是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加强绿色技术研发,一要制定绿色技术创新战略。企业应针对已经或正在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瓶颈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那些能大幅度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研究先进的、与环境友好的制造业关键技术、以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工业技术;研究和开发符合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二要建立多元化绿色创新资源投入体系。企业应积极争取国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利用外部资金支持企业先进技术项目发展,借助外部资源来促进内部绿色技术的开发应用,实现研究成果的合作共享。企业应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循环经济绿色技术创新,支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资源的技术产品,扶持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的技术产品。三要培养技术研发人才队伍。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人才资源投入,通过建立专项的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大力引进与培养年轻的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并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企业循环经济建设所需各级各类人才,加强对绿色创新人才梯队的培养。四要加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建设。企业要找准绿色技术创新的方向,将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同步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通过对现有技术、工艺、设备、产品的改造,实现节能降耗。另外,企业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具备基础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研究基地,以生态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开辟专门的实验研究区域,产、学、政府各部门共同研究废弃物处理技术、再利用技术和环境污染物质合理控制技术,实现优势互补,为企业开展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市场开拓能力建设是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目前企业创新转化最薄弱的环节。企业要认准并善于发掘绿色技术创新的市场,只要创新成果符合市场发展趋势、得到市场的认可并能够为企业创造合理的效益,就能使创新持续下去。

作者:张太海 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