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摘要: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障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路径尤为重要。融媒体不仅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多元化途径,同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合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培养媒介素养,发挥各自的主体性,共同引导并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融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

一、融媒体特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Web3.0时代下,融媒体的出现成为必然趋势。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模式,其承载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强大的交互性与充满娱乐性的观感大大增加了用户粘性,尤其吸引了广大大学生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CIN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21.5%、20.8%,高于其他年龄群体,也就是说在我国网民群体中,按职业结构划分学生最多,占比为26.9%。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新媒介改变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深刻影响其价值观的塑造。融媒体为多元化信息传播提供了快车道,使信息流动呈现出“无屏障化”与“去中心化”特性,实现优劣互补的同时,也出现了泥沙俱下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情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遭到弱化,出现信仰危机;传统“主流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受到极大挑战。

二、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挑战

(一)高校宣传教育的话语权面临挑战高校历来是社会上新思潮的前卫阵地,融媒体下信息源打破以往单一的国家喉舌特性,不仅传播主体的虚拟化和隐蔽性日益增强,传播的信息也呈现良莠不齐的特点,一些错误的思想言论在融媒体环境中发酵升温后形成舆论冲击波,动摇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从而影响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影响课程教学成效。由于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公共课,授课老师教学成就感低,且教学成果没有明确的检验标准,致使部分教师出现不认真钻研、敷衍上课的现象,进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实践不足目前,高校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比较单一,高校思想政治通识课老师虽然对课程本身掌握程度很高,但仍采取“讲授—接受—考试”的传统授课模式,远未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另外,大学生一方面受自身理解能力限制,无法将理论自如对应到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普遍埋头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对思政课程持应付态度。网络课程建设平台普遍存在内容过时、更新滞后、利用率不高的现象,网络教育的实效难以得到显现。

三、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我国主流的价值观念,也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引领。

(一)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优势融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更多发挥的是平台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应有效利用这一平台。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利用好融媒体的强交互性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相对宽松与自由的舆论环境中进行思想交流,实现自我意识的正向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样应与时俱进、因材施教,转变以往传统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拓宽视野、提升包容性与自身的主体能动性,营造更具个性化的开放式教育环境,做好网络环境监督工作,为大学生护航。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联动提升媒介素养首先,高校应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将传播的完整性、准确性同表达的流行性、简洁性相结合,掌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网络话语权;做好顶层设计,认真筛选信息,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媒体使用偏好后,结合融媒体形成能体现本校及本校大学生特色的、大家喜闻乐见的新平台,尽量做到内容真实与教育价值并存,让大学生能够在浏览信息过程中找到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其次,鼓励思政课程教师利用融媒体跨时空跨平台优势,为大学生打造精品内容,有意识地引入时下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论与优秀实践案例,努力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改革,学会用大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引导其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高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各种讯息的选择能力、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要抢占融媒体舆论场域,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信息灵敏性,不断丰富传播内容,扩大传播的覆盖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同时,根据学生的特性制定个性化课程与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开展相关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驾驭融媒体,而不是被其反噬和异化。

(三)利用融媒体提升社会主义价值观兼容性党的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来说,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兼容性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的同时,应将大学生关心的、与之息息相关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2020年网络社区B站在五四青年节时播出的短视频《后浪》引发社会热议与转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尊重差异,兼容并包,最大限度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总结: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人群,其媒介素养状况关系到我国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因此,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新解读内容,提高大学生使用融媒体进行价值观学习的素质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提升媒介素养。高校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应当进一步增强自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者和推动者的主体道德责任感,牢固树立自身立德树人理念信仰,转变工作方式,加快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方向的转变;紧跟时代潮流,抓住新媒体动向,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学生展开平等有效的对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作为融媒体的主要受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教者,在运用融媒体时应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加强网络法律素养与媒介素养,与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生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圈,最终实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焦红强.融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9(07):54-57.

[2]傅坤.“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8(24):170-172.

[3]吴萍.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及路径窥探[J].北极光,2019(11):141-142.

[4]唐艳明.加强融媒体建设,促进核心价值观培育[N].湖南日报,2014-12-14.

[5]郁树廷,谢昕.用融媒体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来源:

[6]罗志军.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8(42):69-70.

[7]方舟.刍议融媒体形势下高校校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传播力研究,2017,1(11):70-71.

[8]冯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理论蕴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70-180.

[9]朱广宇.融媒体时代思政教育重在“引导”[N].光明日报,2015-1-20.

[10]陈建.媒体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34-36.

[11]冉林灵,原松梅.浅析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个性化教育引导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9(11):132-135.

作者:林媛媛 金美彤 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