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汉语言文学新生作文的问题探讨

高校汉语言文学新生作文的问题探讨

摘要: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作文存在着写作素材陈旧,写作思维僵化,文体意识淡薄,空话套话堆砌等诸多不良倾向。之所以如此,与他们在中学应试教育阶段所处的封闭的作文环境,写作素材过于依赖媒介,重视写作技能训练而忽视生活积累等问题和现象关联密切。本文指出今后在写作教学中必须通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阅读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等途径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作文;问题;原因;对策

每年九月,都有一批高中毕业生经过高考洗礼,顺利进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读,开始为期四年的系统专业学习。写作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既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提高写作素养的基础课程。作为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教学的专任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刚刚从高中进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生存在着诸多不良倾向。这些不良倾向严重制约学生写作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充分正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在写作方面的突出问题,探究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寻找行之有效的教改策略,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紧迫问题。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作文的突出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刚刚从高中进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新生在写作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写作素材陈旧,生活气息不浓

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新生,大多储备了一定的写作素材,他们在写作中有事可叙,有例可举,有话可说。这些固然值得欣喜,但随着学生作文篇数的增多,我们很快发现许多大一新生在写作素材的选择和运用上存在诸多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写作素材陈旧老套。学生平时作文的素材大多以历史题材为主,在学生作文中高频出现的写作素材要么是古代名人的励志或爱国故事,要么是近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要么是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凡此等等。二是学生作文材料使用的雷同化程度相当高。我们在学生平时作文中发现,在许多类似主题的作文中,不同学生的材料选择往往大同小异,不谋而合。诸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岳飞、陆游、文天祥、林则徐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事例在作文中被反复使用,了无新意。三是作文素材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我们从学生作文中发现,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往往倾向于从已有的知识积累中去发掘素材,搜集或整理已有的历史题材,而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往往视而不见、弃之不顾,缺少从自身生活实践中发掘写作素材的思维和意识,导致学生作文中的生活气息日趋淡薄。写作素材对学生的写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写作素材本身尚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新颖与陈旧之别。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的作文情况来看,从已有历史材料中去发掘写作素材已成为大多数学生作文的常态,通过各种媒介获得间接材料已成为当前大学新生作文的普遍现象,此种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势必导致学生作文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养成不良的写作习惯。

(二)写作思维程序化,文章结构模式化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为适应高考作文的评价要求,高中生作文写作往往要遵循一定的写作套路,老师在学生作文前常常要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写作思维训练和指导,导致许多高中生在写作时形成了较为程序化的思维模式。升入大学后,许多同学仍习惯于中学阶段的思维方式,写作构思往往陷入固定的思维定势中,所写的作文虽非千篇一律,但往往构思雷同,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许多大学新生写出的文章往往观点相同、写作思路大同小异,个性化作文难觅踪迹,缺乏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文章结构模式化亦为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的共同特点。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作文大多为限时限量的课堂写作,因而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从大一新生的作文情况来看,许多同学在布局谋篇时仍沿用高中阶段惯用的“三段式”结构模式,文章结构的“八股文”特征相当明显,文章结构和体例难以有新的突破,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写作潜能的发挥。

(三)文体意识日趋淡薄,文章体裁难以界定

文体是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文章模式与规范,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要求、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等皆不相同,写作方法也应有严格的区别。然而从近些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作文的情况来看,许多同学的作文似乎缺乏明显的文体意识,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许多同学总是采用相同的写作套路,千篇一律地进行写作。他们在作文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合多种文体的写作方法,没有明确区分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的不同写作特点和要求,尤其以议论文与散文的区分最为模糊,许多同学的议论文往往大量铺陈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来代替对文章论点的议论和分析,似叙似议,文体难以界定。同样,许多同学的散文也存在着较严重的议论化倾向,往往天马行空,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看似气势充沛,联想丰富,实则言之无物,内容空虚。这种体裁不明,文体不分的情况在大学新生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四)空话套话连篇累牍,原创语言难觅踪迹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只有准确、简练、鲜活、生动、富有个性的语言才能充分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然而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作文语言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语言表达概括笼统。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议论,表达皆宏观粗犷,浮光掠影。二是名言警句堆砌,空话套话连篇。无论何种体裁,何种主题的文章,许多同学总是能在文章中大量引用名人名言,人物故事或历史事件,然后据此抒情感怀,空发议论。即使是叙事写景类文章,许多学生也能大量地套用他们在中学期间背诵的优美语句,诸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等大众化的语句总是频繁的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三是缺少具体细致的个性化描写。学生平时作文中虽然也有些比较生动的描写,但这些句子大多来源于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通过自己亲身观察和体验而写作的原创语句并不太多。

二、原因探析

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在作文中之所以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他们过往的写作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必须对影响他们以往写作实践的各种要素作深入探讨和分析,寻找存在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一)封闭的校园管理隔断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丧失了对社会生活的切身感受和体验

写作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是写出内涵丰富、情感真挚的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巴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曾说:“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的社会生活。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1]无论是作家的文学创作还是学生的日常作文,生活永远是影响写作的最重要的要素。近些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局限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尤其在高中阶段,许多学校对学生实行完全的封闭式管理,隔断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截断了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获得鲜活生动的直接写作素材的渠道。只能从书本和媒介中发掘间接写作素材,在这种环境中写出的作文,自然也就内容空洞,难以有真情实感了。中学生作文的这种现状,必将对大学阶段的写作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二)写作素材泛滥成灾,导致学生丧失了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自主搜集写作素材的能力

应试教育环境下,许多出版机构基于自身利益的诉求和应试作文的需要,出版了大量的诸如《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大全》《作文分类素材》等杂志和读物,以满足学生作文选材之需。中小学校园周边书店此类杂志和读物俯拾即是,颇为热销。在学生作文过程中,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从各种写作素材大全中去寻找与题目相关的写作材料,而不是从自己平时的观察和生活体验中去发掘写作素材。过度依赖现成写作素材已成为目前中学生作文的常态,学生对已有写作素材的依赖日趋严重,思想逐渐禁锢,思维趋于惰性。他们依靠泛滥写作素材和传播便捷的网络信息就能“写好”貌似内容丰富、材料充实、结构完整的所谓优秀作文。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自主搜集写作素材的思维和意识日渐淡薄,逐渐丧失了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亲身体验获得写作素材的能力。

(三)写作指导过度,过份强调写作方法和写作技能训练,导致写作思维的程序化、模式化

受传统应试作文教学的影响,大多数中小学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写作方法和写作技能的指导和训练,对写作方法作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对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语言表达乃至开头结尾等都有具体细致的指导和要求。不容否定,精细的写作技指导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作文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过于精细的写作方法和技能指导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会束缚他们的写作思维,会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种模式。对于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来说,过多的条条框框会使他们的写作思维变得雷同化和模式化,失去了作文的个性和特点,增强了他们对写作指导的依赖性,削弱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长远来看,过于精细的写作技能指导不利于学生写作潜能的充分发挥。

(四)阅读教学的快餐化,功利性以及阅读量的不足,导致学生缺少应有的文化积淀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的作文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和以往的阅读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中学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阅读量,并根据应试的要求解答教师预设的有关问题,从而导致阅读教学的快餐化和内利化。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往往过份追求阅读的速度,常常心态浮躁,往往按图索骥去寻找预设问题的答案,难以对阅读内容作深入思考并作出深刻的判断。此外,在中学阶段,阅读内容的选择也较为单一,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学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与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相似的选文作为阅读对象,导致内容的片面单一和阅读视野的不够开阔。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丰厚文化积淀才能写出内容充实、内涵丰富的文章,而丰厚的文化积淀离不开读者博览群书、日积月累的长期阅读。因此中学生应试教育目标导向下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势必导致学生文化底蕴的单薄,并对他们升入高校后的写作产生消极影响。

(五)名篇佳作,应试范文随处可见,套作仿作成风,名言警句堆砌,使学生丧失了运用自己语言来独立表达的能力

语言陈旧老套、空话套话连篇也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作文中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在中学阶段,为适应应试作文的评价要求,许多语文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大量背诵或熟记与应试作文体例相似的名篇佳作、应试范文以及所谓的各类满分作文,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优秀作文进行仿作和套作,许多学生的作文就是对已有的多篇优秀作文进行选择提炼、重新排列组合而成。在大多数作文中,很难看到学生原创性的语言表达。此外,名言警句在文章中本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只要求学生背诵大量名言警句,没有强调要深入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造成学生在写作时大量生搬硬套,盲目堆砌名言警句,最终适得其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作文之所以存在诸多突出问题,既有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也有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原因。升入大学以后学生挣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有机会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解决他们在中学阶段作文存在的各种遗留问题提供了便利。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最重要的来源,“从生活中选取原汁原味的写作素材,才能再现生活的丰富多彩。”[2]开放的大学校园生活客观上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接触社会提供了更多机会。高校写作学教师应善于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接触、感受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当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会自动成为写作素材,需要学生不断观察、搜集、积累和感受才能获得。为此,高校从事写作教学的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使观察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第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去观察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第三,引导学生把观察结果和感受转化为现实的写作题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鲜活生动、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3]因此,教师应始终把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作为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养成了从社会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的习惯,具备了从社会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的能力,才能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才能真正成为优秀作者。

(二)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写作离不开阅读,广博的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写出内涵丰富的文章的重要基础。中学阶段,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但读物的选择主要是为应试教育量身定制,大多以短、平、快的读物为主,追求阅读的实用性和短期效应。大学阶段,在专业化学习的背景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阅读活动,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阅读加以指导。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精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引导他们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写作的养料。另一方面,又要鼓励他们博览群书,无论是文史哲,还是自然科学,都应有所涉猎,以此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只有阅读面广、文化底蕴丰厚的作者才能在写作时厚积薄发,写出内涵丰富的文章。

(三)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阶段,大多数语文教师比较重视作文方法和技能训练,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布局谋篇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思维方法,许多人甚至认为审题立意的“不谋而合”才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导致学生写作思维的僵化,在大学阶段,应鼓励学生突破以往作文的思维定势,大胆创新,才能写出感受独特、个性鲜明、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思维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拓展思维的广度。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和认识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和认识问题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寻求思维结果的一致性。第二,强化思维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思考和认识问题时能举一反三,由表及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对所思考的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解剖和分析。第三,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即使是人们普遍公认的观点或名言,只要言之有理,就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观点。总之,在高校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大力营造多元的、开放性的思维环境,为学生的创新写作提供良好的氛围。

(四)重视语言基本功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技能

空话套话连篇,语言陈旧繁杂,表达概括笼统等现象亦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作文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源于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因此,在大学期间,必须加强对学生写作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言训练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强化语言积累,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指导学生从平时阅读和日常生活中搜集积累词汇,养成随时搜集积累词汇的良好习惯。第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必须建立在具体细致的观察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之上,细致具体地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杜绝华而不实,泛泛而谈的不良文风。第三,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反复锤炼语言。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好的表达都是作者多次修改,反复锤炼语言的结果。因此,必须引导学生重视文章语言的修改和锤炼,在比较和修改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朝一夕,必须长期坚持,才能逐渐提高。

(五)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明确写作训练的不同目标

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平时作文的情况来看,文体不明、体裁似是而非的文章比较普遍。似叙似议,华而不实的语言表达只会助长学生浮躁的写作心态。其实,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写作目标和要求。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指导学生写出文体特征鲜明的文章。写记叙文,就必须通过对具体生活事件的细致叙述和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人的文章,必须通过对人物自身的行动及其他方面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写景的散文,必须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来写景、状物、抒情感怀。写议论文,则必须通过对论题的具体深入的议论和剖析来阐明观点,且不可以大量的事实罗列来代替应有的议论和分析。总之,学生只有具备了明显的文体意识,才能写出内涵充实,特色鲜明的文章。毋庸置疑,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在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作为高校从事写作教学的教师,必须充分正视这些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策略,才能不断推进高校写作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0.

[2]余卫兵.创新写作—让创新成为表达的旗帜[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11.

[3]叶圣陶.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4.

作者:何良玉 单位:邵阳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