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产教融合路径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产教融合路径

摘要: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其具备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具备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将文化问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提高学生文化知识以及文化素养的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不仅会较大程度的影响校园文化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众所周知,我国是茶之古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又是我国的未来,在教育中融入我国的精髓,是促进当代教育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产教融合路径,希望为高职院校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院校;建筑工程;融合路径

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看,在高职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知识与精神是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但实际上,要想进行茶文化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规划,关乎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多方面的振兴,茶文化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茶文化也对高职院校的众多产业以及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推动着高职院校多个专业的教学模式的转型。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很多专业都积极使用产教融合战略,以提高人才的质量,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产教融合是新时期教育的主要方向,在这种教育模式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了对新型人才需要的迫切性,通过茶文化教育可丰富高职教学的内涵,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校园文化作为感染学生精神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茶文化的添入不仅是响应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承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高雅情趣的有效方式,但是基于现实情况,茶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尚未成熟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将茶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效的深度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以支持乡村振兴建设,在教学方式上也在走产教融合路线。

1茶文化背景下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发展的契机

现阶段,我国已经从劳动型社会走向了知识型社会,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更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各个企业也都提升了自身的招聘标准,将高学历、经验丰富作为竞聘标准。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稳步提升,茶文化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高职院校建筑学院的学生是我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参与者和掌舵者,对其进行茶文化教育直接影响我国建筑产业发展走向。为此,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高职院校一定要做好建筑工程专业建设,既要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同时还需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需求,采用产教融合的施教方式,提升专业学科竞争力。从当前情况看,茶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发展起着较大的冲击作用。高职教育在其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产教融合并未经历较长时期的产教融合模式应用。因此,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教育而言,应抓住产教融合这一发展机遇,加强人才建设,提升专业教育水平。处于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中,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教学也得到良好技术支持,茶文化借助新媒体的作用,其传承和发扬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新媒体多样化的形式下,茶文化内涵及茶文化道德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宣传,高职院校在进行建筑工程教学实践时,可借助新媒体设备完成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同时,将学生对茶文化的探索欲望激发出来,让传统茶文化得到大面积传播。但是,如继续延用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思路,也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此,由于建筑工程教学体系相对单一,教学内容也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度不高。这种情况下,将茶文化融入到高职建筑专业教学中,便可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找到学习思路,提高学习兴趣。中国的茶文化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特殊部分,基于在中华文明历史上,茶的种植历史悠久,在一定程度上,茶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是平行的,与此同时,在古代中国中,农耕文明对中国的传统社会产生的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留存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因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茶文化的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茶,在农耕文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古代中国中,茶的经济价值非常高,因此茶的种植深受当时人们的重视,认为只有和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收成,这是自然对人类的回馈,从而,茶文化精神内涵中包含“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茶文化中的“中庸和谐”精神事实上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中庸和谐”总体而言是指在为人处世上所秉持的态度始终都是恰如其分,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融洽和平衡。“中庸和谐”的精神在茶文化往往体现在各种的茶事活动中,例如,水温的调节,煮茶中火候的大小,饮茶中的言语等等都是体现“中庸和谐”的精神魅力。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在其发展历史中不仅拥有了各色各样的物质文化,其内涵的思想观念、精神文化更是与中国负有盛名的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思想观点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应的精神文化内涵和茶文化中特有的社会功能——尊礼敬德、修身养性。茶文化的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当代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2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产教融合路径

2.1明确产教融合的方向和目标

实施产教融合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促进学校的办学以及企业的经营生产。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一定要和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规划以及技术革新方向相吻合,积极发挥政府,校方以及企业的资源优势和能动性,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为社会输送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茶文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专业可以适当吸纳这部分人员进行培养,使其掌握专业技术。另外,高职院校建筑专业也可以针对茶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建筑人才进行定向培养。2.2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关键。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企业的技术人员指导下参与生产实践,直接参与茶文化建设,产生各种实在的生产经营效益。另外,企业也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考察,择优录取。所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进行锻炼和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同时也要解放思想,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结合乡村振兴的需求,以产教融合为目标,深入改革。

2.3理性选择融合对象

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要根据自身的实力以及影响力,来选择合适的融合对象。在现在的茶文化建设中,有很多成长型企业,可以成为高职院校的优秀合作伙伴。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以及企业任何一方太强势对产教融合的实施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在选择融合对象方面,一定要对融合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对融合的目的、优势、融合诚意仔细调研。除此之外,校企双方还要制定融合方选择标准和管理方法,以诚实守信为原则,遵守国家法规,互惠互利。

2.4合理配置融合结构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实施产教融合受资源、市场、专业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现在,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一定要按照建筑工程的专业特点来匹配产教融合企业,使学生既能学好理论知识,又能在具体的企业实践中学会实践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要和政府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做好密切沟通,关注建筑行业的动态,特别是要了解茶文化建设给建筑行业带来的机遇,不断优化融合结构。高职院校既要对产教融合结构进行合理配置,也要做好企业调研,制定最佳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匹配的教学计划以及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习最新的知识以及技术。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要加强互动: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教师帮助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教学技能。

2.5灵活制定融合策略

由于在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产教融合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的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产教融合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情况,不断调整,因地制宜,使产教融合策略和具体情况相适应。在产教融合初期,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要尽量使用在产教融比较稳健的策略,尽量选择那些信誉好而且可靠的建筑企业作为融合对象。等到产教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高职院校便可以尝试引入圈外的优秀企业,慢慢扩大产教融合范围。而且,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可以寻找合适的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的实力以及影响力都是不同的,所以,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要使用差异化以及个性化的融合策略。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只有灵活运用产教融合策略,因地制宜,才能使产教融合持续稳定发展,并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3结语

综上所述,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策略是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推动茶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要明确产教融合的方向和目标,精准匹配企业需求,理性选择融合对象,合理配置融合结构,灵活制定融合策略,最终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而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特色民族文化与伟大智慧下的产物,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可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醒悟和道德素养,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政教育应努力汲取其中的精髓,开阔学生自身文化视野,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加快教与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杰,秦登峰.基于产教融合的定向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5(5):66-79.

[2]荆宇.农业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二元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7(21):70-75.

[3]黄修梅,贾永红,严海欧,等.基于产教融合种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种子,2018(3):132-134.

作者:贾瑞晨 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