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设计应用论文(9篇)

建筑设计应用论文(9篇)

第一篇:水利水电建筑设计内容分析

摘要:在水利水电事业中,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水利水电建筑内部包含着水利水电设施,是水利水电装备安全和稳定的保障。由于水利水电建筑是一个大型的工程且功能多样,所以在其设计上要求较高较严格,这对设计师来说难度也比较大。这里介绍了水利水电建筑的设计内容,通过对设计内容的阐述,发现了水利水电建筑设计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设计;问题

1水利水电建筑设计内容

1)总体设计

水利水电建筑的总体设计不仅包括建筑物主体还包括其配套的设施,泵站、坝、闸等都是建筑物的主体,配套设施包括生活用房、活动场地等。以往的建筑设计总是忽略对环境的规划和配套建筑的设计,没有提前布局的建筑在建设时往往会出现布局不合理,排列混乱等情况[1]。在规划布局的过程中,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要将功能区划分明确,合理布局。在内部交通上,要畅通无阻,各功能区有自己的独立区域,联系方便但互不干扰。在建筑设计中也要多考虑环境因素,使得建筑整体丰富和谐。

2)建筑的造型

从中国的传统建筑来看,一般以秦岭—淮河分界线分为南北两派,北方建筑一般粗犷豪放,受当地气候等影响,符合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南方建筑一般秀丽婉约,与当地环境相关,也符合南方人的性格特点。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周围的环境,设计出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的建筑,而不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风格,不考虑周围建筑环境,致使最终设计出的建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3)建筑使用的材料

建筑的整体造型受其使用材料的影响,影响的范围包括建筑的质感和颜色[2]。在材料的选择上,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它的耐脏性和抗风性,这是由建筑周围的环境所决定的。关于耐脏性的要求,需要耐脏的只是建筑物的外层,所以在建筑物外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选择石材、铝塑板等不容易积灰、耐脏、能够承受雨水强力冲刷的材料。

2水利水电建筑设计要留意的问题

1)考虑经济问题

在水利水电建筑过程中,设计师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业主给的预算和其经济实力,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切忌一味追求自己的完美设计而忽略业主的经济承受能力。在有经济限制的情况下,设计师可以分析研究自己的建筑设计,在一些不重要的地方减少资金的耗费,如可以减少建筑物不必要的雕刻装饰,从而减少资金的投入。在此过程中节约的资金可以用到该用的地方去,如建筑物的重点装饰部分,这样既能保证建筑物整体上的美观,又能做到经济节约。

2)加强沟通交流

在设计中设计师不能只是单方面的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应该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交流,满足业主对水利水电建筑的要求,才能设计出双方都满意的建筑方案[3]。业主对水利水电建筑的外观一般都有自己的要求,一般体现在业主对建筑颜色、风格上的选择,当设计师在沟通交流中了解业主的对外观等方面的需求,可以大大提高设计方案被采纳的可能性,防止设计师的设计不符合业主的需求,一次次的做无用功。

3)提高建筑物的美观度

在设计水利水电建筑时,虽然要考虑经济实力,但建筑也要做到美观实用,秉持美观、经济、适用的原则,不要将经济和美观放在对立面上。在设计时,可以结合建筑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和其自身特点设计出建筑自身的风格,赋予设计艺术气息。设计师可以运用美学规律和科学规律围绕自己的构思和立意进行设计,在深思熟虑后通过材料、技术、色彩等方面表现自己的想法。

3结语

水利水电建筑的设计工作需要技巧性和系统性两个方面的结合,对其中的细节要格外注意。这里介绍了水利水电建筑的设计内容,通过对设计内容的阐述,发现了水利水电建筑设计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设计师如果在设计中能注意到这些方面,就能设计出更好更完善的水利水电建筑方案[4]。

参考文献:

[1]陆忠民,刘志明.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其耐久性设计问题[J].中国水利,2015,08:10-14.

[2]孙崇倍,张猛,李权.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J].中华建设,2012,11:244-245.

[3]王增学,孙崇倍,张猛.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设计[J].中华建设,2012,11:90-91.

[4]韦光林.试论水利水电工程中建筑设计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02:38-40.

作者:赵秉山 单位:定西武阳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第二篇: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研究

摘要:生态建筑学符合当下高层建筑设计理念,有效的将建筑学与生态学做有效融合,让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融合,介绍对环境与能源的破坏与浪费,缩减污染物与废弃物,提供人们更舒适的居住与工作环境。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设计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建筑量的增加导致土地资源逐步的缩减。在城市化的建设中,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提供更多的空间开展城市建设,高层建筑逐步增多,甚至高层建筑的增多代表了地区城市化的进程。然而高层建筑建设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材料与能源,废弃物也相对较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或污染,而为了避免相关不良问题的发展,生态建筑学逐步得到认可与推广。

1生态建筑学基本概念

生态建筑学主要是要求建筑设计与施工要依据实际情况,全面研究自然生态环境,将建筑学、生态学结合起来,运用科学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做科学合理的组织,调节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让建筑能够有效的与环境做到有效的融合,使其整体能够具备较好的生物气候调控功能与具备较好的室内气候状况,在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同事,保持人、建筑、自然生活环境的和谐良性共处。总而言之,生态建筑学主要是以生态学为建筑基础要求,让建筑学有效与生态学融合,进而达到良好的和谐共处关系。在高层建筑中会耗费大量的能源、材料与相关资源,同时也会制造出大量的污染物与废弃物,对施工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生态建筑学的运用在于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节能环保;在高层建筑施工时,需要有效的利用资源与基本的环境条件,有效的运用生态发展方法,在建筑施工与技术运用中要充分的运用生态措施,有效的打造出符合生态发展的建筑,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影响。减少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与破坏,减少废弃物与污染物,并且做好对应的无害处理,做好环境保护,防止生态平衡的破坏,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有效的创造出适宜人们生活与工作的优质环境,提升建筑质量与环保标准,有效的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保证。

2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学应用

2.1遵循生态建筑学理念

(1)需要保证基本的使用舒适化。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与工作所处环境品质的要求日益提升,对于建筑本身所具有的舒适性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地对建筑品质做相应的提升。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需要进一步的考虑健康无害材料,避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运用,避免或者减少对人体产生有害电波、辐射、气体,保证有较好质量的空调换气,保证环境中温度与湿度的调控能力,满足室内较好的照度需求,避免建筑间对视与室内尴尬通视情况的发生,减少建筑噪音影响,有效运用吸声材料。

(2)合理运用自然环境相关因素,有效的将空气、绿化、土壤、水等环境条件与建筑作科学合理的结合,让现实的环境条件为建筑本身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有效的打造出较为舒适健康的建筑环境,同时缩减相关建筑设备总体数量,达到能源的节约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在高层建筑中,太阳能属于再生能源,对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的同时还能降低建筑本身能耗,因此合理利用太阳能可以有效的缩减照明对建筑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而运用自然的采光、通风与科学技术联合,进而打造健康环保的建筑环境。高层建筑自身具有生命周期,从决策、设计、建造、使用到拆除,犹如生命一般的具有其产生、存在与消亡的过程。高层建筑本身具有设计到调节能力、净化能力与较为完善的整体能力,让设计能够充分合理的做好采光、通风、温度、湿度条件设计,控制污染物排放。

2.2细致落实设计思路

不仅要保证生态设计基本理念,同时也需要有较为完善的设计思路,要充分的考虑到建筑节能,保持建筑与身体环境的平衡共处,打造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首先,需要确保生态高层建筑的空间设计。在高层空间设计中,需要对建筑空间组合作综合考虑,充分运用庭院空间,考虑布局特征与空间所具有的经济性价值。在空间分区的生态设计汇总,需要考虑到舒适度与节能的双重要求。在建筑内部的空间差异上会存在温度、采光、景观上的不同需求,因此需要在高层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的从生态建筑学角度做好功能分区,动静分区角度出发逐步扩展到空气、采光和舒适度等环境分区与缓冲区的设计。在交通核位置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性与结构合理性之间的平衡,同时需要考虑到热工效应与建筑环境舒适度。在平面空间设计上,需要保持以南北朝向为重点,进而让空间布局能够有更好的扩展。在主要空间的生态设计中,也需要确保电梯间、楼梯与卫生间等次重点空间所需要的通风、采光与对外视野状况。要注重建筑建构具有生态和体系。高层建筑设计需要依赖于自然与身体环境的不断循环发展而来,要充分的做好建筑结构体系本身的生态化发展,让建筑与环境达到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在设计中要充分的以对应区域中的土地、环境与植被情况为基础,考虑到相关特点来做整体的规划设计,调整好区域内外部环境调整融合。对于建筑物“表皮”要做好生态化设计。其“表皮”主要为建筑起到内外物理环境的保护功能,属于建筑结构部分,主要是屋面、外墙、底层架空楼板以及相关物理环境附属结构。在过去的建筑设计中主要集中在表皮所具有建筑装饰、视觉效果。在生态建筑学中则认为表皮要达到对应的支撑与控制作用,例如表皮对太阳辐射热、风、自然光上的舒适度调节性,以及对于烟雾、有机化合物气体污染等相关要素的关注。在设计中要注意生态与节能处理。高层建筑设计需要遵循协调共生,能源达到优化运用,减少废物产生,循环再生性、持续自生能力等基本原则。可以较多的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与相关基础条件,充分的发挥材料、技术上的新能力,进而充分的达到能源节约,生态保护,得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运用好太阳能、关注自然通风,做好自然要素的利用来改善建筑环境状况。

3结束语

高层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建筑学理念备受推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仍旧受到设计技能、材料品质、环境多样性情况的制约,无法让设计理念得到有效的落实。故而,在实际工程中,需要在政府监督、市场机制引导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做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张波.关于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5(21):215~216.

[2]刘波.解析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2013(18):70~71.

作者:黄元钊

第三篇:建筑设计中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研究

[摘要]建筑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其中空间元素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为了提高建筑空间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针对空间构成元素的运用进行探讨,为其他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空间;元素;应用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建筑工程中的建筑设计也成为一个重要方面。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对建筑设计的有效提升有着直接影响,也极为重要。

1建筑空间构成

建筑空间的构成存在实质和概念两个方面,实质就是物体的组成和功能对空间结构进行区分;概念是人们思想的划分,对空间的不同结构赋予不同的意义。这种实质和概念的构成体现了建筑的灵魂,对建筑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建筑空间的特点

2.1美观性特点

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需要融入更多的美学观念。人们在选购住房时除考虑质量问题外,还要考虑内部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美观性,以及外部环境设施的全面性,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对建筑房屋的更高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处理好内部结构的美学效果及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2.2实用性特点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实用性,针对功能区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地设计,比如,商业建筑趋向于商业发展的特点,就要考虑其外观的时尚感;工业建筑主要用于发展工业,在建筑时要考虑它的生产需求,面积要大,质量要好;在居民住宅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以更好地发挥其使用价值,体现建筑设计最根本的目的。

2.3合理性特点

合理性是建筑设计的关键,在对居民住宅在进行内部设计时,要对大的房间采用落地窗,既满足居民的阳光需求和又促进空气流通;在工业区周围要种植绿色植被,对工业污染进行一定程度的净化;在商业区要考虑内部通风性和外部交通道路的设施,这些设计都保证了建筑的合理性。

2.4多功能性特点

多功能包含两个方面:(1)建筑合理性、实用性的结合使建筑功能多样化;(2)建筑自身功能与欣赏功能的结合,为了满足多功能的需要,可以在建筑设计时进行特色设计、环保设计等。

3建筑设计中空间构成元素的应用

3.1点元素的应用

点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了确定的点才能展开对周围结构的设计。点的设计可以使周围空间不断向中心聚拢,使整个建筑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比如北京故宫的设计就是以神武门为一个点,建立中轴线,周围的其他建筑也都是以这个点为中心进行建设,由此可见,点元素在建筑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普遍应用的。

3.2线元素的应用

线条的形状不一,存在着多样性,各种不同形式的线会增加空间结构的丰富性,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促进建筑设计的多样化。线元素具有多变的特性,在视觉上能给人以冲击感,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视觉效果,线条具有流畅性和简单性,能够衬托建筑高大雄伟的气质,因此,线元素的应用对建筑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面元素的应用

面是由点和线构成的,其形状随着线条的移动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建筑结构的设计都是由这些规则或不规则图形组成的,在进行建筑内部和外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面元素的应用。无论是光滑的平面,还是凹凸不平的墙面都会给建筑带来丰富的多样的特色。

3.4形体元素的应用

形体是丰富多样的,其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球体、不规则体等,建筑设计中最广泛应用到的就是长方体。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形体被用到建筑设计中,这些多样化结构的应用给城市的建筑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使有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是非常重要的空间元素。

3.5质感元素的应用

质感主要体现在材料的运用上,以往的建筑追求的是坚硬度,认为坚硬的材料才有质感,一般都采用砖石作为墙体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材料出现在市场上,一些新型材料不仅材质轻同时也能体现不同的质感。

3.6光影元素的应用

光影元素的应用是一种比较现代化的设计,其原理是根据光的移动性及随时变化的特点突出建筑的色彩效果,增加建筑的设计感和美感,这种现代化的元素需要逐步推广。

4结语

空间构成元素在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其体现了建筑设计的价值和灵魂。空间构成元素丰富多样,对各种不同空间元素的运用要体现其合理性,以增加建筑设计的美感及艺术感。

参考文献:

[1]雷俊勇,晋要霞.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9(21):132.

[2]朱彦伟,艾立宁.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房地产导刊,2014,20(18):118.

[3]许健荣.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4,19(43):17-18.

作者:马崟 单位:西安长安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四篇: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关联性研究

摘要:当今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青睐有加,未来的建筑设计也必然奖项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相关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现在还没有达到成熟,无法使工程的绿色建设效果达到最好。文章中介绍了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在建筑施工中如何做好绿色设计。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关联;发展趋势

一、国内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技术关联现状

自从绿色建筑的理念进入我国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关从业人士在推广绿色建筑商下了一些功夫,包括开展绿色建筑宣传,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在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等建筑类型进行了绿色建筑的实践。

二、建筑设计与施工环节出现的问题

建筑建成后的使用效果在设计阶段就已经基本确定了下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针对施工使用的具体材料数量、性能进行了规定,施工时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得到的建筑产品必然就具有相应的属性。但在实际施工中,由于设计方和施工方之间的脱节,经常会出现施工工程师不明白设计操作和设计意图,按照自行理解进行施工安排。这就导致施工中容易发生种种差错,导致最终的建筑无法达到设计时的与其效果。我国曾试行过设计施工一体化,把设计院和工程局合并,从组织的存在形式上彻底的融合两者,而这样的融合最终由于两者工作形式上的差异而最终失败,二者重归原位。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将设计与施工的结合点下移到了项目,实行“设计指导施工”。这种形势下设计人员长期待在施工现场,同步检查施工情况,可以根据施工进度进行设计调整,在弥补设计缺漏、纠正施工偏差方面发挥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设计方和施工方发生利益冲突后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调节,导致施工进度暂停或发生质量问题,而双方互相推卸责任,最终导致项目烂尾。

三、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传统中国建筑中关注建筑的方位、朝向、功能等,在设计中也更多的关注这些问题,相对的,设计中对能源使用、资源回收、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则关注较少。绿色建筑设计更加关注在建筑建设中采用绿色生态的手法,在建筑中推行能源的循环利用,注重对外界自然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减少排放,通过对空间、自然条件的利用,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要完成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有清晰的设计思维,关注对建筑功能运行中每一个环节的控制,既要保证建筑的功能使用,也要提高建筑的绿色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建筑的成本计算要计算整个建筑寿命期。绿色建筑在设计时就较多的关注在建筑的日常使用能源中如何更多的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自然采光、通风,改善室内的小环境,减少空调、暖气等使用。建筑室内可以通过对结构的合理规划,使自然采光、通风的效率得以增强。再加上用户自发的水循环使用、垃圾分类处理等,可以有效的减少建筑对外的垃圾排放。在绿色建筑的项目策划中,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通风与空气调节、电气与智能、经济等各专业均应相互配合,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延长建筑的寿命,促进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采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绿色建筑的实现,应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

1.节地与室外环境。由于我国的土地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与国际平均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近年来建筑用地频频侵占耕地,因此,节省建筑用地也是城市建筑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家统计局、建设部有关资料显示,从1996年到2009年,我国37个特大城市主城区的用地规模平均增长了50%多;在建筑数量飞速增加的同时,配套的基础设施发展速度却远远没有达到要求,使得建成的建筑使用效率极低,拜拜浪费了土地,造成资源浪费。建筑节地的指导思想是: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建筑,提高土地利用率,尽量退地还农。其中,城市土地空间规划使一个重要组成,通过正确规划城市用地,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城市外,城镇乡村的建设也需要进行规划,在进行建筑建设的同时,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跟上,让建成的建筑能够切实的为居民服务。制定各项配套措施和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城市集约节地的潜力区分类别考虑,工业建筑适当提高容积率,公共建筑适当提高建筑密度,住宅建筑既要符合居民对生活健康条件的需要,增加自然采光和通风,还要合理规划建筑密度和容积度,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更多的空间资源。在施工中减少砖土材料的使用,以免造成对更低的破坏。因此,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贯彻建筑节地理念,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

2.节能与能源利用。在建筑的选址阶段,正确的选址能够帮助建筑高效的获取外界的自然资源,减少外界污染物给建筑内居民带来的影响。建筑施工中,从施工到运营都应该关注节能元素的发挥。建筑节能设计时应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建筑的节能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遵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性指标。为了加强绿色设计效果,要从建筑内的整体系统上着手,包括室内采暖系统、通风系统、循环系统、供水系统等,科学的综合可以使能量在这些系统中得到循环的利用。如果建筑节能规定性指标未满足标准要求,应进行建筑节能综合性能化计算。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一般是指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耗冷量指标、采暖年耗电量指标、空调年耗电量指标中的一项或几项,在不同气候地区需要关注的节能指标有所不同,指标的有效性也会随着建筑的具体情况变化。经过具体计算,如果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不符合要求,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修改建筑遮阳参数等都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值。

四、绿色施工技术要点

绿色施工技术是现代建筑施工的创新型工程技术,绿色施工技术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绿色施工管理主要是针对工程施工的组织机构管理、规划过程管理、实施程序管理、质量评价管理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管理风几个方面。工程项目要实施绿色施工,必须具备科学的组织措施,严格的岗位责任、合理的施工规划与完善的评价体系。

2.施工环境的保护技术工程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建筑垃圾废弃物污染。针对建筑施工导致的各种噪音,以及由建筑材料堆放、运输、清运、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扬尘,和垃圾废弃物,在绿色施工中可以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技术措施来防护。

3.建筑材料的高效利用技术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粗疏简单等原因,导致施工中的建筑材料使用随意性较大,造成了施工材料的严重浪费或破坏。所以节材技术是绿色施工技术的重点内容,绿色施工技术,要充分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建筑材料回收利用效率。

4.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用水量大,尤其是混凝土结构的建筑预制用水特别多,科学有效的节约水资源,是保障地下水资源稳定的重要措施。运用科学合理的节水技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现代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5.施工用地的保护技术传统的工程施工,由于土方开挖、建筑固体垃圾以及沙石土灰等建筑材料的随意堆放,导致土地资源被占用。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施工规模条件进行严格控制,优化绿色施工技术措施、合理科学的使用建筑施工的有限面积,提高建筑施工空间的高效利用。

总之,随着现代生活理念的转变,绿色环保意识成为现代建筑的需求。绿色施工设计与技术,是当今社会环保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施工中的实践与应用。新时期,优化技术措施,坚持工程绿色施工设计与技术的创新开发,是推动现代建筑行业更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关闯,孙伟.浅析绿色建筑设计[J].四川水泥.2015(01).

[2]应佳.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建设科技.2015(03).

[3]黄海锋.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研究[J].江西建材.2015(06).

[4]洪峻.关于小区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的分析[J].江西建材.2015(08).

[5]黄秀萍.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设计的探究[J].民营科技.2015(07).

作者:陈麒全 吕晶 单位:浙江中天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第五篇:校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研究

摘要: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在能源节约、保护环境方面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在强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环境的问题。保护环境的观念已经贯彻到了各个领域,在建筑设计方面,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到了建筑的设计之中,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对增强环保及节能低耗的总设计思想尤为重视。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应用

引言

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园建筑设计中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构建绿色校园,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学习环境,这除了能够对校园内的空气加以净化之外,还能达到保护环境以及节省能源的目的。绿色建筑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日后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方向。

1绿色建筑

1.1绿色建筑的含义

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建筑物就可称之为绿色建筑物[1]。“绿色建筑”中的“绿色”是指建筑不会给环境带来危害,可以对环境自然资源加以充分利用的,同时在不会对环境的基本生态平衡造成破坏的前提下构建的一类建筑,也可把它称作节能环保的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生态建筑或者回归大自然的建筑等。在构建和应用的生命周期内,绿色建筑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并对环境加以保护,同时也可以使资源的浪费实现最大程度的减少,给予人们一个高效、适用及健康的生活空间,使自然和建筑实现和谐共存。“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为公众提供适用、健康、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能够使建筑自身的能耗实现最大程度的降低。绿色建筑在充分且高效的使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2]。绿色建筑的特征包括如下几点:①自然和谐。也就是指人们在对建筑进行构建与应用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加以保护及爱护,使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处。唯有人和自然实现了和谐共处,才不会对后代的利益造成损害,促进社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②环保节能。环保节能就是指人们在对建筑物进行构建与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的损害,尽量节约资源,同时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及爱护,减少污染环境,将人类建筑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控制在最小化。③舒适健康。人们构建与应用建筑物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其给予人们一个舒适且健康的工作及生活的空间,所以建筑物必须符合高效、舒适且健康的基本要求。

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校园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要点

2.1保障学生的生命健康

校园选用绿色建筑的关键目的就是希望给予学生一个健康且舒适的学习、生活空间,尽可能的将空气污染及其他污染给学生身体造成的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因此,在设计时建筑材料必须采用无毒材料。譬如寝室及教室的墙面吊顶应当尽可能的选用毒性较小,甚至无毒无害的涂料,桌椅建材必须选用只含有极少Voc的材料,甚至没有甲醛的材料。装修地面时应当选用环保陶瓷。从总体而言,校园绿色建筑设计在对系统与机械系统进行构建,以及对材料进行选取时,应当尽可能避免采用对健康具有潜在损害的物品,譬如密封膏、地毯、织物、涂料及木制品等。另外,在设计校园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对校园周边及场地内的风环境加以科学合理的规划,特别应当注意单体建筑通道及空气流通的风、洞口加以合理的设计,以使教室及寝室的空气质量实现有效的提升,进而使小范围内的环境得以有效的改善。可以采取应用“呼吸墙”(见图1)等技术手段,能够起到隔热和通风双重作用。此外,在设计校园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还应当对水资源的使用加以高度重视,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如何使水资源的使用率实现有效的提升,以降低浪费。最后,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寝室和教室的采光问题,设置水平外遮阳及漫反射板等以提升自然光源的使用率,从而确保给予学生一个舒适、健康的学习空间,并尽可能的使人们对建筑物外观的要求得以满足。

2.2减少能源消耗

2.2.1降低设计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降低设计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能够极大的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校园绿色建筑的过程中,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对建筑工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内许多学校在设计建筑时都比较重视这一点,在对建筑的整体布局进行设计以及对建筑材料进行选取等方面都会充分考虑到节能问题。然而,校园在设计绿色建筑时,除了应当减少设计中的能源消耗之外,还应当在设计方面因地制宜,将学校当地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以及一切客观环境都充分考虑在内,这样可以使校园建筑更好的达到节能的效果。

2.2.2选取节能材料,降低运输消耗

在确保建筑物的基础功能及安全的基础上,应当充分的使用可回收利用材料,并选取具有较高循环使用率及能耗较低的建筑材料,譬如钢材及铝制品材料等,以确保绿色建筑实现可持续性的应用。另外在选取建筑材料的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选取地点,尽量在建筑本地选取建筑材料,以规避长途运输带来的浪费及污染,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恶劣天气对物资带来的损失。

2.3合理利用资源

2.3.1循环使用材料

国内许多学校的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可是许多老旧的建筑并不一定属于绿色环保建筑。因此,在对校园建筑进行新建或改造时就必须对绿色建筑设计加以充分考虑。应当对建筑资源加以合理的使用,在对建筑进行新建的过程中应当对建筑材料的回收使用率加以提升,以使建筑废弃物的排放与能源的浪费实现有效的降低,这也正是设计绿色建筑的关键内容。例如在拆迁老旧建筑期间,应当适当对可循环再使用的建筑材料加以回收利用,譬如砖石、木地板、混凝土预制构件及保温材料等等,合理的循环使用这些材料能够使建筑成本降低,进而提升资源的使用率。

2.3.2使用清洁能源

太阳能、水能及风能等都属于清洁能源,其本来就是环保能源[3]。譬如学校在设计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设计屋顶建筑时应当对太阳能加以充分的使用,可以选用太阳能玻璃、太阳能电力墙及太阳能光电屋顶(见图2)等。还可通过合理的利用太阳能来获取建筑自身所需的热能及电能,尽管无法确保全校所有师生的用电设备,可是至少能够在某些程度上降低用电量,对最基本的用电需要加以满足。此外,风能也属于一种清洁环保的能源,除了对门窗加以恰当的设计,确保室内通风及采光的优良性,在建筑中对风力制热设施与风力发电设施加以适当的安设,并对自然风加以合理的利用,都可以实现对风能的充分使用,进而使建筑实现节能环保。不过,在使用太阳能及风能时,也应当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来对其使用范围加以确定。

2.4应当因地制宜地开展绿色建筑设计

校园在设计绿色建筑的初期就应当对当地的人文特征及客观环境加以全面的考虑,这也正是影响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因素。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区的绿色建筑都应当对水资源、日照时间、风向及气候条件等加以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确保建筑可以满足老师和学生的各类实际需要,并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所以必须因地制宜的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在科学合理的实施设计的基础上再对自然条件加以充分的使用,从而使这些基本需要对能源造成的污染及损耗得到有效的减少[4]。

3结语

总之,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是当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关键任务,为了达到保护环境及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且健康的学习环境的目的,校园建筑设计必须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加以充分的应用,这样也能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推动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晨.校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前景与趋势[J].江西建材,2014(02).

[2]刘起霞,邹昕,邓俊艳.谈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04).

[3]李涛,张凌龙.校园建筑之景观生态观[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9).

[4]王淼.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2016(02).

作者:李捷 单位: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六篇: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摘要: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自然界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够不断再生的实现永续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对替代常规能源、促进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利用。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建筑;太阳能;地热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建筑行业作为能耗比较大的行业,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可再生能源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可再生能源主要包含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随着世界石油能源危机的出现以及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并且逐渐运用到建筑设计中。

1我国能源现状和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1.1我国能源现状

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及一半。2000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t,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m3,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2004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煤炭的消耗量占全世界总量的40%。到2020年,中国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将达到55%以上。能源的紧张已成为中国的经济命脉所在,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1.2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建筑物所用建筑材料的生产制造要消耗能源,建筑物的建设施工要消耗能源,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消耗能源;一句话,建筑物从建设到使用都离不开能源,这就是“建筑能耗”。其中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据统计,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已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7%,成为耗能大户,已接近发达国家建筑用能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1/3左右的水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按目前建筑能耗的水平发展,至2020年,我国标准煤的消耗能量将超过2000年的3倍,未来我国建筑能耗在社会能源总能耗中的比例将会上升到35%左右。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建筑能耗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面临如此迫切的能源需求危机,极低效果的能源利用率和高能耗建筑的大肆泛滥,如今能源的精细集约化利用亦成为我国不得不遵循的道路,而建筑的生态节能化设计亦成为我国建筑发展的一大必然方向。

2可再生能源内涵

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经使用、消耗、加工、燃烧、废弃等程序后,能在一定周期(可预见)内重复形成的、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相对应,是可持续发展中加强建设、推广使用的清洁能源。例如:水资源、可降解塑料袋(即环保塑料袋)、废旧物品等。也就说,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够应用到建筑上的主要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

3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利用

3.1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光热利用就是通过转换装置把太阳能辐射能转换成热能的,该技术利用年代久远,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太阳能采暖、太阳能热水供应、太阳能制冷、太阳能光热发电、太阳灶、太理能温室等。

3.1.1太阳能采暖

太阳能采暖系统是指以太阳能作为采暖系统的热源,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供给建筑物冬季采暖和其他用热的系统。按照不同的获得形式,太阳能采暖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方式。

3.1.2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热水系统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对于改善建筑用能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利用温室原理,将太阳能辐射变为热能,并向冷水传递执量,从而获得热水的一种系统。通常包括太阳能集热器、贮水箱、泵、连接管道、支架、控制系统和必要时配合使用的辅助热源。

3.1.3太阳能光伏技术

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技术称为光伏发电技术,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是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作为建筑节能技术的新元素,在满足建筑屋顶、幕墙功能的同时,实现节能和发电功能的新型建筑。是实现光伏发电接近煤电成本的最佳途径。光伏与建筑的结合有两种方式:①建筑与光伏系统相结合;②建筑与光伏器件相结合。如,保险合作大厦这座英国曼彻斯特保险合作协会的太阳能大楼就充分利用了天然环保的太阳能作为自给能量,采用7244面太阳能光伏板替代传统材料(如砖、玻璃等)。建成后外墙高达120m,成为欧洲最大的立式太阳能电池阵。每年将产生18万单位的可再生电力。该公司形象地估算说,这些电可用泡900万杯茶。还如夏威夷马纳拉尼度假村是全球最环保的度假地之一。度假村拥有占地12000m2的光电太阳能系统,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发电最多的一家豪华度假酒店。

3.2地热及地源热泵技术

3.2.1地热能

地热能是地球内部蕴藏的各类热能的总称。地热资源包括:地热过程的全部产物,指天然蒸汽、热水等;由人工引入(回灌)热储的水、气或其他流体所产生的二次蒸汽、热水等;由上述产物带出的矿物质副产品等。目前,可利用的地热资源有:天然出露的温泉地热资源,通过热泵技术可开采利用的浅层地热资源,通过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地热水(气)资源和干热岩体中的地热资源等。我国的地热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试验性的地热电站。这种电站除个别仍在运行外,多数皆因地热温度偏低,发电效果着而停止;生产性地热电站;地热供暖,主要对北京、天津等城镇地区进行供暖。

3.2.2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即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地源热泵工作原理是:冬季,热泵机组从地源(浅层水体或岩土体)中吸收热量,向建筑物供暖;夏季,热泵机组从室内吸收热量并转移释放到地源中,实现建筑物空调制冷。如朗诗未来之家位于无锡的城市客厅———太湖广场西,是一个以恒温、恒湿、恒氧为特色的高科技住宅楼盘,也是目前为止无锡规模最大的高科技住宅项目。太湖广场这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景观广场,也是锡城政府配套设施及社会事业项目最为集中的区域。本项目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为天棚系统及新风系统提供冷热源。机组COP(能效比)值在采暖时达4.0以上,而在制冷时,则高达5.5以上,与普通空调相比,其节能达40~50%,从而达了高效节能的效果;机组在工作过程中噪音小、不耗水、不产生任何废弃及污染物,使用的是可再生能源,环保效果显著。

3.3风能的利用

人们通常把空气流动的动能称之为风能。空气流动的速度越高,动能就越大。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可是数千年来,风能的开发和利用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直到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后,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能才作为新能源得到重视和研发。

4结语

综上所述,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对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提升人民群众居住水平有重要作用。随着建筑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将会运用越来也可再生能源,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詹林,况龙川.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设计节能探讨[J].重庆建筑,2007(01):56~57.

[2]谢浩.住宅产业中绿色能源的开发与高效利用[J].上海城市管理,2010(01):34~36.

[3]季炜,王晓燕,刘景伟,董世奎.太阳能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形式及工程实例分析[J].建筑节能,2007(09):29~31.

[4]吴彦霖,陈丽华,刘秀萍,申良.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04):73~74.

作者:吴修孟

第七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摘要]建筑抗震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一幢优秀的建筑物不仅体现在其外形的美观程度上,还体现在优良的抗震设计中。对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以及建筑抗震设计与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并重点介绍了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要点

1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

建筑结构设计可概括为:建筑平面特征和三维空间特征。通过相关资料不难发现,建筑的三围空间分布比起建筑平面分布有更好的抗震能力。例如在地震来袭时,建筑物存在凹凸造型或者建筑造型趋于三维分布时,该种建筑物很容易遭到地震的破坏;而建筑物平面整体造型趋于平面时,建筑的抗震效果十分显著。此外,当建筑物顶部过高或者过重时,也容易降低抗震效果。

2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

2.1建筑构件和连接点处的抗震设计

目前,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变大,建筑立面和室内空间装饰的标准不断提高。在建筑设计中,建筑构件品种、材料以及形式不断丰富。比如,越来越多的外贴瓷砖、外贴大理石和外挂的玻璃幕墙应用于立面墙上。室内装饰一般使用吊顶、吊灯,高标准装饰时,可以选择使用人工艺术造景,悬挑的装饰画等。这些立面和室内装饰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本身材料和构造能否抵抗地震振动时所带来的侵害,同时,建筑物主体结构部分能否连接稳固也是重点关注的问题。汶川大地震来临时,可以清晰看到高层建筑的外立装饰玻璃幕墙出现了严重的破坏,不断洒落。地震发生时,将会出现严重的晃动,所采用的玻璃幕墙不能满足大变形要求,一旦发生大变形时,材料性能及其主体结构的连接将会发生严重的变化,以致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玻璃墙的强度和变形能力;在连接点设计时,要能够满足沿水平向有变位能力的要求,这样做可以有效预防地震发生时为外挂的玻璃墙造成破坏;对直接外贴的瓷砖和板材,必须满足其与主体部分牢固的连接,即使地震发生时,瓷砖和板材也不会脱落。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该国建筑领域在对高层建筑设计时很少使用直贴面砖,而反观我国的多数建筑会使用大量的直贴砖,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其连接问题。

2.2建筑细部节点抗震设计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上提升,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要求不再仅局限于其使用功能上,对建筑物的美观性和其他功能上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建筑构件是组成建筑物的重要环节,其不仅承担着建筑荷载,在建筑美观度上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建筑造型和建筑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其对于建筑构件的抗震性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使用大理石或瓷砖进行外部施工时,一定要确保材料本身的质量,避免使用不合格材料;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应该保证施工质量,对建筑细部的重点环节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建筑的总体抗震性能。

3设计案例分析

以北京西门子中国总部建筑设计为例,该结构为8度设防的混凝土内筒和钢管混凝土外框组成的结构,总高度达到123米,平面大概为1/4椭圆,外框柱距大概为7.8米左右。该工程抗侧力构件为斜向布置,其将会导致建筑的受力和扭转力变大,而外框所承受的地震力更小。建筑的主要性能要求根据25%总地震剪力的标准,外框调整各层柱多承担的地震剪力,采用一级抗震等级,如果底部钢管混凝土柱的扭转力较大,应该更具中震不屈服的标准来设计;同时,可采用特一级等级的标准来设计内筒抗震等级,周边墙设计型钢和支撑,按照中震不屈服的标准来设计建筑所受的承载力。最终,结构总体能够达到D类性能目标的要求。

4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抗震设计十分重要。设计人员应该依照国家标准和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建筑抗震设计,其不仅能够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还能够促使建筑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该加强建筑构件及其连接点处的抗震设计,并严格控制建筑设计中的设计限制问题,确保建筑物能够达到最佳的抗震效果。

参考文献:

[1]薛剑锋.高层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现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9).

[2]严朝宗.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40.

作者:肖军 单位: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第八篇: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理论应用

摘要:建筑创新学在目前建筑诸多创新方法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开始有重要地位,为建筑的创新建设提供了许多新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思路,可拓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它的使用促进了建筑创新性开发新的建筑方法和理论描述工具,创新的科学思维和可拓学的互相促进产生了新的思维模式,例如如逆向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和共轭思维模式等新型的思维模式都可以对建筑设计创新进行有效地更新,本文介绍了这几种思维模式的含义和创新建筑设计应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可拓思维;模式理论应用

可拓性普遍存在于世界上许多事物之中,而创新也是不例外的,在创新领域之中,可拓性原理是进行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而当今建筑设计技术在创新领域是新兴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项目,同时可拓学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学科,而是和许多学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提出了一些新的思维模式,而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这些思维模式而产生了新的建筑理论和方法,而同时这些理论方法的产生和实践,也丰富了发展了可拓学的发展和不断创新。

1逆向思维模式的内涵与建筑设计创新

1.1逆向思维模式的内涵

逆向思维模式在许多领域都有实际用途,特别是一些攻坚克难的学科上面,它的效果更加让人叹服。而逆向思维,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可以知道是指思路从和原来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它和常规的思维模式大有不同,普通的解决办法是从食物的正面解决问题,从正面思考问题解决方法,而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意识求变的思维方法,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而正是这种模式常在人们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使人有柳暗花明的惊喜,在无法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尝试这种方法或许可以成为解决问题途径上的引路人。

1.2逆向思维与建筑设计创新

这种思维的原理是属性逆向,原理逆向,方法逆向和方向逆向这样的模式对于其他事项的思考主要是利用逆事元、非物元和反物元在事物的创新路径上使用的主要方法,运用这样的方法在建筑设计创新的难题中进行思考和反复推敲,这样可以解决建筑设计创新上遇到的困难,这种模式让逆向思维在建筑设计的手段方法都与众不同,具有实际的使用意义,是一个非常使用的思维模式。

2菱形思维模式的内涵与建筑设计创新

2.1菱形思维模式的内涵菱形思维模式包括两个阶段方式,一个是收敛性思维,一个则是与其相反的发散性思维,这两个思维方式的思维形状和使用是相反的,分别对应思考模式发展的两个方向,顾名思义,发散到收敛的时候是一级菱形思维,而这个思维模式不止可以形成一级思维,又可以叠加发生使用,形成多级菱形思维,要求在思考解决方法的时候要用发散性的眼光和思路进行思考,而在某一方面总结的时候还要利用收敛性思维,统一规划钻研某一方面问题的实际解决思路,这就是菱形思维。

2.2菱形思维与建筑创新模式

在建筑设计思维上面创新和新思维模式应用上面,利用菱形思维模式在考虑建筑设计的问题时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①目的性原则,在使用菱形思维模式的时候要明确目的性和目标所在,要有明确的目标为解决建筑设计出现的问题;②创新性原则,在建筑创新设计领域创新性原则必不可少,务必应当设计便于实现的创新,还有就是可操作性原则,建筑设计必须有可操作性,要根据其他可能出现的情况思考问题解决方法。

3传导思维模式的内涵与建筑设计创新

3.1传导思维模式的内涵

顾名思义,传导思维模式的意义是在于一个事物发生引起另一个事物发生的一种过程的传递变换,所以传导效应就是由于传导的本质引起的一系列效应的传递作用,同时会对下一阶段或者下一个事物发生影响的一种效应。很多情况下,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不能直接解决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传导效应在前一个问题下功夫,然后经由传导效应就可以间接地达到解决问题的效应。

3.2传到思维与建筑创新模式

在应用传导模式解决建筑创新设计中的问题的时候可以转换思考问题的方式,遇到实际很难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可以转而思考这一问题的上一环节,将问题分步骤规划出解决顺序,先解决上一环节的问题,再让传导效应顺而自然其然地让问题自动承接,就可以达到解决建筑设计问题。

4共轭思维模式的内涵和建筑设计创新

4.1共轭思维模式的内涵和使用

共轭思维模式的思考模式就是考虑事物的双面性,认为事物都具有正负、潜显、软硬和虚实四对共轭部,而在一定情况和条件下,因为外部原因的影响,会导致这些共轭部进行互相转化,而有些时候这样的转化反而带来正面的影响和积极的效应,因为被利用于解决建筑设计创新中出现的问题,有着非一般的效用。

4.2共轭思维模式与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创新的利用和开发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好这一思维模式,充分考虑这一建筑设计的四个共轭部的互相联系饿关系之后,在建筑设计的时候有利于研究出创新的设计方式,这四个共轭部的联系都是相互对立的,在问题出现时,分析了这些共轭部之后,可以分析清楚问题和矛盾的问题所在,找到根源,从根源上入手就能根本地解决建筑设计问题所在,创新思维模式和解决方法。

5结论

可拓性思维在当今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可以说这项新兴的思维方法在当今的许多学科都建树颇大,这对于解决许多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引申的思维模式对于建筑设计创新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这样的可拓性思维与建筑创新设计是不可分离的,势必将会有更加宽广的应用基础,对我国建筑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会有很好的解决,同时也会在建筑设计创新领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可拓性思维对于建筑设计创新能促进建筑设计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杨莉.基于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应用[J].四川水泥,2015(6).

[2]雷光武.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4).

作者:周莉 杨波 单位:后勤工程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

第九篇:地域建筑设计中符号学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也带来了城市趋同性的问题。越来越多要求地域性要求独特性的声音在建筑领域发出来,所以研究地域建筑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本文从分析当今我国城市建筑设计现状入手,以建筑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切入,研究地域建筑符号的特点及应用,对建筑符号学在地域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符号学;地域建筑;建筑符号;建筑文化

引言

随着我国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象征,空前繁荣的中国建筑设计市场,使得很多建筑设计为了快速地追求接轨国际,而致使作品往往缺乏地域文化特点个性,最终导致城市千城一面而散失城市文化。为了使得建筑秉承本地文化特色,让使用和生活其间的人们得到归属感和场所感,本文从研究符号学理论着手,研究地域建筑设计运用符号思维的表达方法和模式,提出有一定意义的地域建筑设计建议。

一、我国城市建筑设计现状分析

总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太多的城市随着经济大发展大力造城,在形式上单纯追求建筑国际化接轨国际,出现了大量模仿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致使当前,“千城一面”、“前街一面”已成为近些年在城市建设中频频出现的代名词,这些代名词清晰地指出了我国目前城市建设缺乏独特性与地域性的特征,这些是我们过城市发展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符号学基本理论及原理

在20世纪初,瑞士哲学家、语言学家索绪尔最早提出了符号学的概念,1986年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里索绪尔正式提出了符号学概念。他提出的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对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定义,对现代符号学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划时代意义。随后,美国哲学家皮尔斯也提出了一套关于符号学的理论,按照皮尔斯的说法:①人类具有符号化能力。②要通过与其他符号系统的比较来理解一个符号系统。在美国符号学界赫赫有名的哲学家莫里斯,提出符用学、符构学和符义学是组成符号学的三个组成部分,这一提法对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成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这是符号学理论的3个主要的思想理论,他们的观点组成了符号学的基本观点和认识。依照他们的说法,建筑符号包括表现层面和内部层面,和其他符号一样是双重的统一体。可以把建筑符号分成两种:第一、建筑符号能指,即是指建筑指示图像符号,是建筑符号表现层面。是我们第一反应看到的建筑内容,比如建筑的墙体、柱子、门窗等等,都是直接建筑物体的反映,是形式或内容的体现。第二、建筑符号所指,即是指建筑象征符号,是建筑符号内部层面。是我们看到建筑所产生的联想,比如我们看到马头墙会想到烟雨江南和撑着油纸伞的白丁香的姑娘、看到朗香教堂内的光线会联想宗教的神秘等等,这是接触建筑后体验方面的内容,是形式或内容象征意义的体现。建筑活动是人类主观能动改造大自然环境,在这个领域引入符号学观点,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和研究建筑,甚至创作建筑,这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筑的所指仅在其不太长和不太复杂时方可用以表现一个意念,就是所谓建筑的空间概念和思想意识,它支配着建筑,是建筑的精神所在。

三、地域建筑符号的特点及应用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在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散布着众多可以说是世界建筑史上瑰宝的建筑艺术作品。建筑活动是人类主观能动改造大自然环境,在这个领域引入符号学观点,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建筑精美多样,极具地域性,所形成的建筑符号具有明显的特点,这些风格特点能够与建筑的地域特点相结合。地域建筑符号主要有广泛性,复杂性两大特点。第一,广泛性。地域建筑是人类与自然对抗改造自然环境的产物,具有人类体验形式的所有内容。地域建筑符号包罗万象,具有显著的广泛性。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不同的体验形式形成不同的图像符号标志,最终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的建筑,例如图一就是不同的符号所代表不同的文化特征的典型范例,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而让不同地域建筑业表现出了巨大差异。可见,地域建筑符号具有广泛性的特点。第二,复杂性。不可置否建筑文化具有复杂性,而地域建筑符号作为表达地域建筑文化的载体,其具有复杂性不言而喻。举2016年3月31日因心脏医病去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扎哈哈迪德的众多建筑作品为例子,建筑圈内的人来品评,可以评判它们或成功或失败,而圈外的人来看它们,更多的是觉得它们有着酷炫的造型,形式华美异常。可见,建筑符号具有多重含义,在地域建筑文化层面,地域建筑符号的复杂性显而易见。地域建筑符号属于符号学的范畴,在现代建筑设计具体运用中,其应用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引借这是一种最简单常用的符号应用方法。直接从传统地域建筑中提取某部分建筑元素,重新组合设计形成新的造型元素,最终获得良好视觉效果并能传承地域特色。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相关的能被人解读的建筑符号造型才能传达地域建筑其特定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一些传统的地域建筑造型元素消失了,但是仍然可以利用提取的地域建筑符号在建筑领域中继续发挥作用。2.抽象将传统地域建筑文脉特征抽象出来,对符号进行加工并结合现代建筑设计手法,这也是一种有效的体现地域建筑符号功能的方法。对最具有代表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含义特征的无论构建、造型形式、甚至材料或者色彩,进行提炼并加以抽象、变形或是重构,用现代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最终形成与传统地域建筑符号具有神似联系具有符号能指的建筑符号。如,万科第五园的设计(图二),概念“骨子里的中国”,运用的就是抽象出中国江南传统民居建筑中素墙青瓦的造型要素,将青瓦的建筑符号抽象成一到黑色的女儿墙压顶,运用现代的施工工艺将传统地域建筑文脉很好地表达并传承。

四、结语

地域建筑设计内容丰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地域个性的重要,而地域建筑设计终而能在现代建筑中独树一帜,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进入地域建筑领域并为此兢兢业业不断地研究与探索。符号学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式和方法,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加以利用。地域建筑根植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上,有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筑师们从建筑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学习我国传统地域文化及地域建筑,并将地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自如,最终达到能体现地域建筑特色,延续地方文脉。

注释: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查尔斯•詹克斯建筑符号[G].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1-62.

参考文献:

王润生,邱天,徐静.从城市文脉内涵到建筑地域性特征——以青岛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3(05):176-177.

作者:阳海辉 单位:南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