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研究(6篇)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研究(6篇)

第一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学法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高职院校学生客观实际,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以项目任务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使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激发其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具体思路,对推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新生入学所必需开设的课程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掌握利用相关应用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编排、表格数据处理、幻灯片制作等技能,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更快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主,由教师演示案例制作,学生被动学习,自己动手能力不足,学习效果明显不理想。为改变这种消极的教学状况,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教学实践及不断探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培养具有一定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通过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经验总结,目前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学生对计算机熟悉水平不高。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总体相对较差,有许多学生平时生活中很少操作或使用计算机,这就为计算机的学习制造了难度。二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材与实际应用脱节。目前很少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的教学效果。三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水平相矛盾。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就业打牢基础。但是,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既与计算机这门课程本身的要求不符,也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矛盾,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普通高校不同,总体的素质下降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大多数新生入学后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基础知识差、学习兴趣不高。但学生思想活跃、喜欢集体活动、喜欢成果展示。了解了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的兴趣,通过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和喜悦感,建立自信心,才能逐步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为将来胜任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这也是教育的目的。

二、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以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让学生把自己纳入一些项目场景角色,通过教学互动等方式展开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特点是“以项目来驱动学生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从项目的解决入手,注重师生互动,有利于激起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它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正适用项目为单位进行组织,让学生在项目的探索中获得新知识,同时培养自身处理信息和独立探索的能力。本文以“工资表数据分析”项目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一)项目引入。课堂上设定具体的工作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身份转换,从而让学生以项目需要的身份进行作业,达到教学的目的。如:由教师扮演项目经理,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个小组都以财务部身份进行作业,并推选出一名组长任财务部长。首先教师要下发项目任务书,讲清楚任务内容和条件,即本公司财务部门要进行工资的发放,财务总监要对当月的工资发放情况进行了解。

(二)项目分析。项目分析阶段,主要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讨论在完成项目时所必备的知识,为项目作业做好准备工作。在本案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工资表数据分析中如何利用各种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如何进行数据分类汇总、高级筛选、如何制作数据透视表。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教师收集学生讨论结果,与学生共同分析整理,对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讲解,并在工作过程中由教师指导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后回答。

(三)项目实施。在学生进行项目分析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每个小组要完成工资表数据的输入,并进行实际工资的计算。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为学生提出要求,如,对不同职称的人员进行分类汇总,把实际工资超过5,000元的女职工的数据筛选出来,等等。最后每个小组都要制作出数据透视表。这个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掌握必备的数据分析的知识要点,最后由组长把制作好的工资表提交给教师。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不能袖手旁观,要辅助学生进行项目的实施,对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结合教师的适时指导,使学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四)项目评价。在项目完成后,让各个项目组进行成果展示并自评,组织学生讨论在此项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如何顺利解决,以及小组中每个成员在项目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如何。然后组织小组间进行互评,通过完成项目的质量、速度及工作态度给予评价。最后由教师根据各小组及各组员之间的评价及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每个小组及各位组员的表现情况,综合工资表数据分析项目完成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评分别为占20%、30%和50%计入项目考核成绩标准考核。

(五)项目总结。项目总结过程尤为重要,并不是由教师简单叙述知识点。这个阶段还是以学生为主导,请每个小组派出1名同学对完成的项目进行总结。通过工资表数据分析这个项目具体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还会遇到哪些具体问题并如何解决。教师在项目完成后,要进行必要的知识点以及重点难点的梳理,并对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知识引导,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并给予鼓励。

三、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效果

采用项目教学法前,本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单一讲授方式,学生兴趣低,教师授课难,授课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单个任务间无联系。课程改革后,本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把课程内容设置成具体项目,每个项目的学习以“做”为中心,教和学都围绕着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情境的引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明确,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在授课内容方面更是面向应用,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对学生的考核以学生完成项目情况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2]李鹰,张喜春.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操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4

[3]郑翠,芮敏娟.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8

[4]陈薇.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

作者:何玉新 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学习研究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属于基础性学科,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教师应致力于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开展微项目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锻炼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多思、多练、多想中创新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学;微项目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人才发展需求,教师应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运用微项目教学方法,对课程实践教学有较大推动作用。

1微项目教学的概述

微项目教学简单概括是将课程学习分成几个小的项目点后再开展教学。由于小的教学点便于学习分解,学生通过突破小的项目点,能够加快学习效率,提升学习信心。这类项目任务不需要局限在常见的设计理念内,可以放到具体产品设计中。微项目教学的优势是能简化整个项目过程,增强教学内容的使用价值,提升教学效率。与项目教学相比,微项目更看重“微”。核心是把具体实践内容在联系实际的情况下做简化处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相关知识,并且借助于微项目学生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把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全体同学,大家一起讨论,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教学,教师更能融合项目基础,突破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灵活掌握不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1]。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2.1学生基础存在差异

教育部门从2001年起,开设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但受到各地经济和教育环境的限制,部分地域硬件设施达不到国家标准,并且很多学校更看重主要科目教学,力求保障本校的升学率,对计算机应用学科的教学不够重视。因而,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打下良好计算机基础,当他们真正进入高职校园后出现课程起点不同的现象,现在高职计算机教学都是严格根据教材做统一备课和讲授,学生接受情况参差不齐,严重阻碍教学顺利开展。

2.2教学模式单一

逐步推进高职院校各类设施发展的前提下,当前很多院校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有利于适应计算机实践课程的发展,并且教师也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虽然教学思想做出了部分改进,但是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集中讲授,然后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再自由练习。这类教学模式对基础好的学生而言教学方式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但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这类教学方式很困难,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会产生挫败感。另外,当前教学内容不一定能全面真实反应出当前教学现状,因而,教学需要逐步向外拓展,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做到有舍有取[2]。

2.3考核方式不全面

部分高职院校要求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达到国家统一考试的等级水平,否则将不能领取毕业证书。因而,高职院校确定教学计划时,很多考试内容都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标准制定,形成教学为考试服务的恶性循环。这种考核方式有很严重的问题,学生能够拿到等级证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自己不能独立进行文档编辑,不能排除计算机出现的简单故障,只会用重启系统的方式解决问题。因而,这类以考证为基础的考核方式不能真实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正确评判学生真实的知识掌握情况[3]。

3微项目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最好的解决途径是运用微项目教学法,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和部分掌握情况,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

3.1微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高职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对项目教学法做出局部调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将课程划分为几个小的教学模块,不同教学模块中应包含不同项目教学内容。开展微项目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给学生提示,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带动整体教学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分解为相应教学模块,包括基础学习模块、基础软件运用模块、公司高级文秘软件应用模块等。把复杂的教学计划进行详细划分,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开展微项目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计划利于提升学习效率[4]。

3.2微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微项目学习法主要针对教学中的专项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份专项学习分解成几个小的项目,一一突破,最终全面掌握。比如学习Word排版时,其涉及的内容极多,学生刚开始接触时会觉得纷乱复杂,但是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分化学习目标,用一个课时掌握基本的文字字体和排版,用另外一个课时完成章节和插入目录的学习,这样学生感觉只需要完成小的分项目点,就能实现学习目标。微项目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运用该方法可以避免传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很起劲学生听得很无味的情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立目标,完成知识学习,然后教师将整个学习内容借助微课情景化形式表现出来,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

3.3微项目学习评价

在实践中学习,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有显著提高。在研究分析学生微项目学习过程时可以发现,运用微项目学习法取得了较好学习效果。目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时,都能自己动手制作精美的求职简历,可以熟练运用EXECL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很多学生可以在演讲中使用PPT,运用PS技术对电子照片进行美化处理。

4结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教师在教学时为了提升整体教学效率,需要借助于微项目教学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习氛围。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有新的认知,不再把该课程当成一门科目,而是当成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类课程,学习积极性有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凤梅.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3-5.

[2]李媛.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3):13-15.

[3]陈娜.基于项目合作学习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4(6):33-34.

[4]黄晓佳.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13(22):13-15.

作者:谭朝贵 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技能要求较高,不能像以往课程一样,单一讲解,故笔者对本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本文分析了本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背景、内容,并阐述了研究特色、教学环境等。通过研究,课题组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新的课程标准,设计了课程整体框架、课程典型单元、课程考核方案,使学生通过新的项目化教学,提高动手能力,为今后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

1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背景

高职学院的计算机教育,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倍受各方面的关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目前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应该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在不同的专业中无论是讲授的内容,还是要完成的任务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实际,因此,专业应用化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现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所高职院校进行此项课改,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及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将不再凭一张文凭,而要看他(她)是否具有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成为一种现代化的应用工具,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衡量高职毕业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职业化转型研究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作为教学重点,突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教学项目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教学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化能力。这是课题组研究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笔者相信,课题组研究的以任务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会对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项目化教学起到引领和典范的作用。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内容

①高职院校学生、教师进行走访、调研,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订研究方案;②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课程标准;③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体设计;④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典型单元设计;⑤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特色

4.1课题研究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目标明确

4.1.1针对就业需求,适应职业岗位

课题研究要把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办公自动化操作员级和高级操作员技能鉴定内容纳入到正常的教学中,课程结束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可以做到双证融通。

4.1.2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不是“零起点”,高职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课题组成员研究根据学生特点,研究因材施教,把技能鉴定也分为中级和高级两个层次,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4.2课题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4.2.1项目驱动法,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做”融为一体

课题组研究在课堂之中引入完成的真实项目任务,用实际项目驱动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是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知识点与技能的讲解演练。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2多媒体讲练结合法

课题组研究将传统的一对一师徒传授法变为现代媒体演示的电子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要求。利用多媒体演示结合相关真实影片播放,反复进行观摩练习,充分发挥视觉教材的优势,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减少教师工作量,加快课程的进度。

4.2.3以测促学法

课题组研究每周安排一次测验,这样更能促进教师及时进行知识总结,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反馈。此外,还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及时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2.4作品考核法

课题组研究采用形成性的考核方法。在作品中考察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另外,课题组要求结课作品必须是学生的原创,鼓励学生创作不同风格,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鼓励学生多动脑,肯动手,对于好的学生作品,在全院的学生作品展上播放,可以激发学生创意,能够收到良好成效。

4.2.5对比法

课题组通过在学生之间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将课程改革前与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形成反差,让学生和教师体会到教学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和良好效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热情,可以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典范作用。

5课题研究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在课堂上安排人手一机,通过极域电子教室、软智、大屏幕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学生与教师机同步,实现即听即所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主开发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平台,为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空中课堂。

6课题研究构建网络平台

课题组建立算机应用基础网上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考核方案、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同时提供讨论和网上答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可随时轻松访问该教学平台,下载学习资源,在线观看课件并可进行网上交流和答疑。

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课题结论

课题组通过深度调查、研究,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新的课程标准,设计了课程整体框架、课程典型单元、课程考核方案。学生通过新的项目化课程学习,能够在掌握必要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与提高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此外,还并且能够通过项目化教学,完成不同的项目任务,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大家团队合作能力。课程结束,通过国家技能鉴定考试来进行考核,不但提升了课程考核的公平性,又可以让学生同学们在毕业时获得国家技能鉴定证书,可以说学生通过对对本门课程可能的学习起到‘双赢’的作用,既提高了自身学生本身的操作能力,又能在毕业时得到技能证书。

主要参考文献

[1]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7).

[2]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2013(4).

[3]王鸿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4]金莹,陶烨.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关系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4(21).

[5]卢湘鸿.浅析大学计算机面向应用的分类教学与计算思维培养[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6).

[6]于平.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21).

[7]赵英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3).

[8]姜云莉,高宝益.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0).

作者:付杨 单位: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SWOT分析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利用管理学SWOT分析方法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优势、劣势、机会、风险评估和分析并给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课程;SWOT分析

1引言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授众面最广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对课进行重新分析、优化是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文章利用管理学SWOT分析方法进一步全面地分析课程教学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课程改变发展策略.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SWOT分析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维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优势:

2.1课程教学模块比较合理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开设已有十余年,该课程是一门授众和受益面最广的公共基础课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的教学手段、方法都在不断变化、改进.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四大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应用、互联网应用.做为一门面向不同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还是比较合理.

2.2师资队伍稳定

承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相对稳定.当前高职院校中,大部分都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数量充足,专业素质较高,普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部分院校虽然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但学校都设有公共(基础)教学部,也会有专业的计算机教师来从事该课程的教学[1].稳定的师资队伍为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提供了保证.

2.3教学方法比较先进

随着近几年来各院校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改进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做为一门授众广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在不断改进,以适应新要求.目前各院校主要以“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4教辅设施有保障

做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需要一定的教辅设施做为保障.计算机课程的基础设施就是计算机房和实验实训室,当前各院校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硬件环境都已具备,计算机机房、实验实训室硬件设施都比较完善.比较好的院校在软件资源也比较丰富,如线上教学、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网等,都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劣势:

1.课程体系单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虽然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面向全体在校生开设,授众面广便产生了不同专业的学生针对同一门课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对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侧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2].目前各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大同小异,在同一院校不论是文科和理科、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所采用的基本都是统一的课程体系,导致了不能因材施教.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要比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要全、要更深入;文理科学生的侧重点也不同.

2.“双师素质”不足

高职院校提倡“双师素质”培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目前各院校师资队伍中,师范专业背景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虽然各院校也开始针对教师进行不同形式的培养,如企业挂职、外兼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但多数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效果.因此,要想真正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加强“双师素质”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3.教学评价单一

多数院校采用“笔试+上机”的形式,只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及学习态度等发展性的评价.滞后和简陋的评价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出教学活动本质.例如,评价形式单一,包含大量客观题的标准化考试和固定形式的上机考试,评价结果忽视了被评价者未来的发展问题;总结性评价忽视了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评价,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应对传统的评价模式,用冰冷的分数和等级来确定学习效果.

4.实际应用不强

由于课程体系不能因材施教,专业教师实际应用能力较弱,进而导致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的结果.虽然在教学中也采用了“案例”教学,但本身“案例”的设计就与实际脱节,只在教学形式上进行改变,而没有真正将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5.知识更新较慢

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包括两方面,一是课程教材滞后于实际需要,教材与实际知识的发展总是存在一定的滞后关系的,一些学校教材更新较慢,导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与实际脱节;二是教师自身知识更新滞后于实际需求,大部分教师在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内,不能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加之部分教师知识更新意识较低,导致课程知识落后于实际需求.

6.教学资源缺乏,形式不丰富

目前,只有少数示范高职院校相关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一般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形式较单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资源只限于教材及老师提供的少数资源;二是教学资源较为陈旧,不能及时更新,三是教学资源形式不够丰富,部分院校甚至仅有教材这种非常单一的形式,如网络资源、精品课程资源、音视频资源等比较少.

7.师生互动不强

虽然运用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多数院校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一般院校的教学模式为“理论教学+上机辅导”,缺乏课堂教学与课后的有效互动.

机遇:

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方向.这对职业院校来说是很好的机遇,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要同市场“零距离”对接,真正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得到真正的落实,就要改革课程,公共基础课的改革要首当其冲.

2.各学校对学生有硬性要求,必须通过省或国家相关等考试.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多高职院校把通过计算机基础水平考试做为硬性要求,学生只有拿到相关计算机水平等级证书才能顺利毕业.

以上两方面背景,都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威胁:

1.移动网络的发展为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新的挑战.移动终端技术如平板电脑、手持终端等设备已经在校园普及,这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内容提出了新要求.

2.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已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而且用人单位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发展改革探索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SWOT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综合运用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提出改革策略,具体如下:

3.1SO对策

按照国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模块设计,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要求重新设计教学、实训内容;探索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手段和方法,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通过真实案例和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和职业兴趣[3].

3.2WO对策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从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师资建设、教学资源整合等对职业教育提出了非常详细的要求,要以规划为指导,针对劣势方面完全可照规划要求进行实施,但要做到“因课实施”,进行变通.

3.3ST对策

借助于比较成熟的“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探索利用移动终端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使知识案例进一步“碎片化”,让学生实时可以学习知识.利用稳定的师资队伍,建立课程实时监控机制,提高课程教学团队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鼓励骨干教师走出去,了解一线工作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实时调整教学内容.

3.4WT对策

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专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可以通过企业参与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加强“双师”素质建设,加强与高水平学校和企业建立“双师型”交流、轮训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引进实践经验较强的专业教师,鼓励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加强课程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主要可分为三种方式校内自建、校企共建、购买社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借鉴和吸取成熟的理论或工具,探索、创新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课程教学团队要定期对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实时更新,形成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

4结束语

利用管理学SWOT分析方法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课程改变发展策略,无论采取什么策略,都要从课程的特点出发,发挥优势,减少劣势,从而使机会得以利用,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韩晓静.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中的应用[J].情报探索,2006(05):21-22.

〔2〕王新政,王立峰,田玉梅,孙增林.基于SWOT分析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14-16.

〔3〕李郁林.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28):08-10.

〔4〕赵琪.浅析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江苏教育,2011(33):15.

〔5〕刘艳彬.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战略选择[J].大连干部学刊,2006(01):29-30.

作者:苏亚涛 单位:亳州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第五篇: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革新思路

摘要: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面对这一形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要与时俱进,积极改革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程,不断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改革;对策

2l世纪,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更新变化速度很快,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常常出现了与社会严重脱节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当前,由于很多中小学都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课程,很多大一新生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是还是有很多地区的学校没有开设过计算机课程,以至于升入高职院校毫无计算机基础.加上个人的因素,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也是参差不齐.在高中时期学习过办公软件和网页设计的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使得原来学过、基础好的学生很轻松掌握,不以为然,而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学习十分吃力.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十分不利学生的成长,分化为两个极端.

1.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影响着高职院校,很多学校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传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散性思维的发展.[1]在很多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课件的形式进行课堂演示,教师边讲授边演示,学生进行被动吸收,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使得学生无法消化,不利于对学生思维的启迪.

1.3教学条件亟待改善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计算机课程要求学校的教学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实践课必须达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总课时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这就要求高校院校必须加强硬件、软件的投入,才能保障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2]但是,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紧张,资金缺口很大,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机房少、计算机陈旧、硬件坏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积极进行学习.

1.4实践操作有待增强

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还是停留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软件应用和网络基础.这些内容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很相近,但高职教育学习的OFFICE软件、网络应用等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要求严重偏离,当前,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社会实践,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1.5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计算机类的课程教学由于具有独特性,与其余的专业大部相同.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软硬件设施更新时间比较短,所以,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改革更新,还是以以往的教学体系为主,教学内容十分落后,难以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难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3]结果导致学生工作竞争力下降,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就业与个人职业的发展.

2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革新的思路

我们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存在的课程设置不明确合理、课程目的不明确、学校重视程度不一等问题.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2.1要不断加强校企合作

首先,要校企合作一起制定培养计划.在市场经济激烈越来越竞争的今天,要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要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基本知识与技能,可以准确地、高效地运用计算机工具获取信息;能够使用计算机收集、整理、传播信息.但是近几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的高专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要注重社会调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另外,学校与企业合作、对接,进行校企合作,学校培养人才,企业也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与机会,为教师的顶岗学习的机会,达到双赢.[4]其次,要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及教材.教材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教材是教师授课的根据,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技能的水平,就必须要对现阶段的教材进行合理的改革.因此,我们要积极反映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教材的制定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就业与创业能力.当前,我国教材内容陈旧、理论偏深、实践性环节不足,教材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教材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5]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职高专院校应努力探索出适应社会形势所需的办学新模式,积极与企业加强合作,努力将工作经验、成果尽快转化为教材.再次,校企共建综合性实训基地.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机房硬件设施落后,设备不足的情况,因此,要上好计算机应用课程,高职院校要努力建设自己校内的实现基地.首先,学校要给予计算机机房等实训基地建设以重视,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因此,中职学校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在实训基地建设后,学校要认真管理校内实训基地,要对实训基地的专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要及时监督,努力保证校内实训基地的正常运作.此外,还可以寻求相关企业进行物力与技术上的支持.企业除了要让教师定时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还要积极给予中职院校一定的财力与物力支持,以帮助高职院校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设施配套和更新.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企业还要不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对实训基地管理人员与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2.2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除此之外,还要采用其它的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学内容以精讲多练为主,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变原来的“教”为以“学”为主,重视计算机教学过程的实践操作这个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提高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

2.3建立一支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要大力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来完善师资结构建设,建立一支观念新颖,适应时代需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都以年青教师队伍为主,实践经验很少,在教学上轻实践,重理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开展实践教学难以展开,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没有多大用处.因此,高职院校要采取“请进来”模式,把社会上一些有经验的人士“请进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6]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优化师资结构,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一军.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改革[J].科技视界,2015(05).

〔2〕高建芳,张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3〕龙怡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4〕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2013(07).

〔5〕夏其表,王洁,张广群,计智伟.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4).

〔6〕王欢.面向市场需求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0).

作者:海江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第六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思考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首先要进行学习的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可以为学生在校期间其它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教育;多媒体教学

在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向学生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平台,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给门课程的理论太强,内容枯燥又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很难有很大的提高,我们就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以下的探讨,以能够改进计算机教学思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

1根据实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从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很多企业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要求是能够熟练使操作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能够掌握对基本信息的检索和运用,能够使用除工作要求操作的软件之外的相关专业软件来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在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通过开展相关活动调查,进一步了解社会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与应用专业的学生能力素质要求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基本情况,以此作为出发点,进而提高教学目标。

2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院校的教学条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对教学课程进行优化,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应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的应用这三方面进行展开。教师应合理分配课程的理论知识时间和实践时间,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实际作为出发点,进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要目的,要考虑本校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发展需要。教材的内容一定要能够紧扣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步伐,及时对其进行更新改版,及时地收入一些能够反映当前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到教材中来。例如我们本学期结合实际需要,我们在校本教材中增加了对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概念的介绍;结合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的现实,我们在校本教材中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知识的介绍,设置了计算机漏洞检测及修复实验。为了引导学生健康文明的使用网络,校本教材中增加了对计算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一些不文明的网络行为以及该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等。

3切实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的关键点。这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够高,教师若直接进行灌输更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这是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出⑴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教师在授课前,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的知识技能积极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⑵项目教学法-----是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中的某个独立的项目让学生单独处理。 ⑶层次教学法-----层次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因材施教的分层方法教学。高校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讲练法、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具体选择哪种方面进行教学,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

4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突出专业特色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时代感。高校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适时的对课程进行更新完善,融入教学特色。由于高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高职在发展的同时要开创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目前,最受社会各界喜爱的计算机专业主要有图像处理、网络维修等,所以,各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完善的时候,需要根据社会市场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和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完善。

5注重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信息素养,使学生终身学习成为可能。该课程校本教材的建设要把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素养,贯穿于教材建设的始终。基于此,校本教材在每一章的开始,我们都设置了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和课程网站来搜索、收集与整理各种资料来完成预习任务。每一章的结束都设置了课后延伸学习环节,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拓展了解相关章节知识的内容。

6注重过程性评价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增加学习评价环节,学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等,评价内容不但包括学习态度还包括了情感内容,发挥人性化教学。该环节主要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之间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探讨和评价,这更能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在通过各种评价,更好的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高校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随时做到对知识的更新,使教学内容更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全面的应用。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材的优势,真正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文化素养,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赵海华 单位:菏泽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