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育管理策略论文3篇

教育管理策略论文3篇

(一)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1、不重视理论课程,文化课基础差

由于高考对艺术类专业文化课分数要求得比较低,艺考生在高中期间或者高考前仅重视对专业技能的提高,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专业课上,不重视文化课,对文化课进行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这些都导致学生文化水平低,人文修养缺失。进入高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对文化课更加不感兴趣,认为只有在专业课中才能学到知识、提高个人水平。在专业课上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课下也投入了较大的时间与精力研究所学的专业知识。艺术类学生对文化课态度截然相反,他们认为文化课对所学的专业没有帮助,忽视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至于大批的艺术类学生文化课成绩不及格现象特别严重,间接地影响了艺术修养的提高。

2、个性强,远离集体,自我约束能力差

艺术类专业授课方式与其他专业有很大区别,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授课形式多为“小班”、“分组”授课,一名老师教几名学生,此种培养方式使学生变得更加独立、有个性,同时也使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不愿受集体的约束,喜欢自由自在、我行我素。艺术生情感丰富,比较感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体现为旷课、迟到、违反课堂纪律、缺考等方面。另外,艺术生也比较爱冲动,逆反心理较强,打架情况时有发生,他们认为这是“个性”的体现,但这些看来都与和谐的校园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3、虚荣心强,理想信念淡薄

大多数艺术类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再加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溺爱,比较注重物质方面的需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他们,在艺术环境的影响下,往往容易形成攀比的心理,吃穿用都要讲牌子,崇尚奢侈品,与他们学生的身份格格不入。在他们眼中,物质享受远远高于、重要于精神追求,物质层面得到满足,也就不再需要有理想与信念的存在。大部分学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具体的规划和努力的方向及途径。

二、高校对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1.课程设置多样化,调动学生积极性

艺术类学生想法特别,看问题的角度也喜欢标新立异,对喜欢的课程(一般为专业课)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却有着抵触的心理。学校针对艺术类学生这一特点,应将课程形式多样化,丰富课程内容,对低年级,特别是新生开设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从大一时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2.开展学生活动,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主业,而学生活动的开展为展现学生特长、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团队意识提供了平台。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学生,他们都有着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如绘画大赛、街舞比赛、歌唱比赛等,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现个人的精神风貌,这对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存在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着较大的帮助。同时,多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交际能力,为以后从学校走向社会积累了经验、做了铺垫。

3.采取适应艺术类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方式

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爱表现,同时情绪也特别容易受影响,所以,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比对普通专业的学生更费神。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考虑艺术类学生自身的特点,坚持做到对学生的管理有所力度,又要对学生的行为有所宽度,不能将学生管理的过严,让学生觉得在学校失去自由,要让学生觉得有约束的同时又能充分展现自身活泼的性格、与众不同的个性。另外,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沟通,和学生做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充分了解和掌握他们内心所想,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师生的情感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

4.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规划未来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经常有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枯燥,特别是大一新入学的学生,觉得考上大学像是完成了一项任务,没有备战高考时的紧张,突然放松下来倒觉得无所事事,有种失落感。艺术类学生高考成绩较低,部分进入高校后觉得就是为了拿一个毕业证,打算浑浑噩噩渡过大学四年,对未来没有具体的规划。针对这一情况,高校教师应从新生入学时开展相关方面的教育(我所在的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辅导员讲授)。艺术类学生就业面比较窄,所学专业与许多工作不对口,所以高校更应该注重对艺术类学生未来的规划工作,让学生从大一大二起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是选择考取研究生还是选择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要让学生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做哪方面的工作,是否还需要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技能,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朝这个方向努力。

三、小结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大学生在学校里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有着修养和素质的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新时期艺术类学生出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变化,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将管理工作深入到学生内部中去,从学业、生活到情感,方法方式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作者:李璐 单位: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

(二)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初步成功,而且朝着非常健康的情况发展,但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高等教育不完善,没有统一的教学体制,导致了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参差不齐,严重地制约了满足经济人才需求的培养进程。本文针对我国的高校管理体制现状,提出策略方案,总结了教学管理体制的弊端。

1.管理体制不到位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虽然比较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但在市场体制多变性的模式下,集中领导与协调比较困难。在管理体系的调整上,改变的效率低,得不到迅速的调整,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能力一直趋弱,导致先进管理体制不到位。

2.缺乏职业素养教育

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下,高等教育人才的品德影响着经济发展,在现行体制下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专业技能上要达到标准,而且要重视素质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文化%媒介%政治%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培养,也体现出了教学管理中制订职业素养教学目标的不完善性。问题的由来,在于制订职业教学目标时,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较多,但在文化培养领域则相对地欠缺。

3.政治法规不完善

我国在教育管理体制下颁布了很多的法律法规,但就经济体制的多边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稳定性来说,许多教育管理体制没有相应的规定。由于在我国的教育法制没有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进行迅速的调整,因此教育管理体制下的法律法规就失去了一部分调控的能力。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策略研究

1.深化高等教育体制的理论改革

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也推出了文化体制方面的课程教学改革,以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健康的状态发展。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应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正确的教育管理方案的引导,改变政府的管理职能,从直接监管到间接调控,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的能动性,将高等教育管理机制较快地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频率,从而更好地提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2.构建高等教育管理的新型体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经济市场在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方面也承担着越来越重的责任。中央政府着重于高等教育的导航,大方向的规划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命脉,因此至关重要,也是必须遵照的政府行为准则。同时,在大方向确定的条件下,地方政府的统筹管理更是至关重要。地方的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状态有着较好的掌控能力,因此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规划作用,这种规划关键在于使得高校能够意识到自身管理体系的构建内容。同时,地方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拨款,支持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的研究开拓工作。

3.构建高等教育管理的社会参与体制

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中,公民的认可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我国的政府管理以及地方性的管理体系,都应该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都要得到广大人民的赞许,简单的效益和经济学效率根本无法体现出教育对人民积极性的促进作用。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融入大众的观点、大众的实践性、人才类型的需求认知,也就是让大众享有参与构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权利,使得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真正得以体现。

4.构建高等教育管理的中介组织体制

在现代社会的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当中,中介组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健康化、实践性。在中介机构中,由于对研究、咨询、信息、考试等各方面拥有非常重要的职能,使其在政府管理、社会需求与高校运行之间发生着非常的促进作用,成为重要的中间力量。中介的形成,使得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能够很好地与各界产生良好的沟通。当然,由于中介的中立性质,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中是以一个信息分享和导向建议的形式参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也对我国各界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起着重要的推动和媒介作用。

作者:周元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三)

1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除了收发电子邮件外,主要是利用网络了解信息、交际、娱乐,在获得的各种信息中,学术信息所占的比例比较小。随着市场社会的发展,一些应变能力差的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十分敏感,对目前改革开放的环境缺乏承受力,感情脆弱,情绪波动,无法应对失败与挫折,常常由于浮躁冲动而导致心理失衡,形成人格障碍。

1.1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务实性明显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但他们明辨是非和判断形势的能力较差,而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欺诈,他们宣扬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势必会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道德观念取向。他们中出现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者无不是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的结果,致使许多大学生心理困惑、理想淡化、信仰危机和道德意识弱化。他们往往从网上寻求精神寄托,沉迷于网络空间不能自拔。试想,如果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失去了精神追求,不具备完善的人格,没有起码的社会良知,即使拥有再高的智商,再强的创新能力,也不过是个人私利的猎取者和畸形消费的热衷者,甚至可能沦为国家和人民的危害者,这与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完全背离的。

1.2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突显

网络自由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发表自己的言论,可以把对现实中的不满借助于各种网络平台发泄出来。由于网络规范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网络中行为只能取决于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而大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还存在着不成熟性,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在他人的影响教唆下,会出现不计后果的网络失范行为,网络道德的失范往往成为现实中道德示范的反面教材。

1.3个性主义膨胀和人际情感淡薄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长期接触网络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虚拟的网络世界改变了以往人与人的沟通方式。有的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的第一感觉就是找网络倾诉,这样往往使得他们离现实越来越远,造成新的精神空虚和自我麻醉,让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在虚幻之中。同时网络中虚拟的人物角色使得他们个性主义膨胀和人格双重化,大部分人通过网络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关系,而在现实中减少了与周围社会人群的接触,造成了人际情感的淡薄,最终网络成瘾难以自拔。

2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对策和方法

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全年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在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中,关键在于把大学生的法则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理所当然要求网络德育教育与法则教育的互补整合,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并最终实现思想教育之目的。

2.1开拓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新局面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网络德育教育的新局面。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现代德育工作的核心。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作为高校的主管部门应建立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来提高网络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督、引导和规范,要按照属地原则,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高校应将网络德育教育纳入日常常规管理范畴,由学工处牵头,各二级学院学工组织和校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性机制。其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目前年龄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网络知识培训,面对学生的网络行为不知所措,所以教育工作者只有熟练地使用网络,了解时兴的网络因素,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同时,高校可吸收一些责任感强、政治立场坚定的计算机网路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通过多方的努力,使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转变为具有吸引力、更贴近学生实际的双向沟通的网络德育教育模式。再次,应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当前的校园网络文化,主要以一种潜在的、自然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或多或少带有随意性规范性较为薄弱,广大学工管理工作者可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的优势,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教育他们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

2.2加强高校网络法则教育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2。首先,要加强网络法则教育,必须推进网络法制化进程。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法则教育管理部门,为独立开展网络法则教育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宏观把控和科学考核,具体研究网络法则教育方案和内容,建立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同时成立校网络法则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定期对各个成员单位进行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其次,要把网络法则教育与建立惩戒制度结合起来,学校应根据实情在学生手册中对网络违规行为明确相应的处理措施。当然惩戒不是最终的目的,学校也可以聘请法院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网络普法宣传教育,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现实中的生动案例,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联合社会多部门的力量建立网络法则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法律实践能力。最后,学校要健全网络法制教师队伍,承担大学生教育引导工作的不仅仅是学工人员的任务,高校应站在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基础上,鼓励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积极投身于网络法制教育工作中,调动其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当前各高校都开设法律基础课,作为承担该课的任课教师更应作为培养大学生网络法制观念的主力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2.3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则教育的互补整合

道德教育强调的是自律,而法则教育强调的是他律,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网络法则教育,只有互补才能开拓新时期网络教育的新局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德育与法治相结合是学校德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还应促使道德教育和法则教育的相结合。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则教育的内容和措施都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评估、师资建设、监督制约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教育管理机制。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网络教育,有针对性地开设配套的选修课,开展各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当前的教育理念普遍存在只讲鼓励不讲惩罚或只讲惩罚不讲鼓励的两种片面倾向,要克服这种极端倾向,必须由简单的道德说教转变为以赏罚机制为载体的教育。以赏罚机制为载体的网络教育应建立在法制化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执行制度、管理行为去教育学生、完善学生人格。但是,这项重要工作目前仍处于不完善的状态,最主要的问题是制度不完善或者有章不循。这种状态使管理混乱,既费时费力又做不到公平公正,学生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管理中,需要把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具体的法规和准则中,这样不仅有国家严密而完备法律法规作为保障,而且学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使之落实在行动上,进而实现高校网络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3结束语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教育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和任务,这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意义深远。法则教育与道德教育都是大学德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法治与德治、法则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最终使高校网络法则教育和道德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构建起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

作者:陈晋旭 单位:淮阴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