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信息化下的继续教育改革若干思考

信息化下的继续教育改革若干思考

摘要: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继续教育改革是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分析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信息化在推动继续教育模式转型和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价值;指出了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的契合点,着重阐述了高校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途径;对继续教育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信息化整合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可为新时期继续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资源整合

继续教育是高等学校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组成部分[1]。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继续教育也正获得越来越高的社会认同度。继续教育与各学科深度融合,其模式和内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同时,社会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作为实施继续教育的主体和平台,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我国的企业大学越来越多,职教集团发展迅速,各种免费的网络资源正冲击着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3]。高校的继续教育已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我国信息化领域应用前景较好的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新技术,为继续教育的信息化转型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4]。如何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切实推进继续教育的模式改革和内涵建设,是各高校共同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必然要求。

1新时代继续教育信息化转型的必然性

1.1继续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内在联系分析

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也是高校履行基本职能的体现。各行业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可对照各自所在岗位的知识需求,明确自己的短板,并通过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补缺补差。已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再选择继续教育,与全日制学生相比,他们可以更快地提炼理论知识的精髓,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教育由于其生源的非全日制特点,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工作之余参加相关的课程学习,无法像全日制学生那样投入大量学习时间,而且业余的时间非常有限,需要一种短平快的学习平台和手段满足这种需求。因此,继续教育尤其适合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而且继续教育与信息技术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最初的广播电视教育等远程教育,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历补偿和职业后教育的形态。

1.2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继续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发展,是新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伴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充分发挥了高校在学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构建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并已在学历提升和职业后教育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然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继续教育也面临新的发展问题待解。第一,国家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第二,多元类型教学组织发展迅速,尤其是企业大学和职教集团的快速发展,使继续教育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教学质量为抓手的内涵建设显得更加重要。第三,高校的继续教育已由学历补偿转向素质提升,须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教育在理念和模式上的变革,极大地丰富了继续教育的实践形式和内容。尤其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日趋广泛,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知识体系、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信息化的现实价值更加凸显出来,同时也对继续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都产生了推动作用。借助信息技术促进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是一个规律性趋势,具有理论上的必然性。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要抓住新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继续教育模式创新已是大势所趋。

2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

随着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校的继续教育在教学和管理等多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如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有效借助信息技术切实推进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着力点入手。

2.1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等新技术的数字学习

当前,网络和多媒体等新技术正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数字学习发展迅速。数字学习是通过本地资源与远程资源的全面连接,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内容和空间;利用即时性更新教学内容和提供全面的在线服务,支持弹性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实时在线的学习场景。数字学习具有容量大、资源共享和交互性强等突出特点。大规模在线开放的课程—慕课就是数字学习的典型代表,它是以网络技术作为支撑,搭建开放性的教育平台,并将优质资源输送至有潜在需求的学习者终端。由此可见,数字学习在机制上与高校继续教育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因而其教育理念和解决方案可供继续教育借鉴和运用。

2.2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自主学习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和决策智能阶段,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拓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类的自然智能。人工智能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研发了智能辅助教学系统,部分高校已经搭建了可供自主学习的在线学习平台,学习者结合个人需要通过学习平台完成选课、自主学习和课后测评等环节。这实质上就是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的自主学习技术在继续教育中运用的一种形式。基于大数据的在线学习可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决策,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预测学习者未来的学习行为,并自动挑选出最适合的学习内容推荐给学习者,可帮助学习者从漫无边际的学习内容中有效完成自主选择,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将智能平台和网络等要素综合起来,可构建资源共享的学习情景,持续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自我学习机制,进而提高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2.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教学管理

随着云计算和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将逐步进入大数据技术产业化时代,为高校的继续教育改进办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学生与知识间的对接提供了智能化的桥梁,为继续教育的执行者提供了手段。具体而言,通过教育相关的大数据可准确提取学习者的特点,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显著增强高校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此外,从教者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继续教育各项要素进行深度数据处理,进而实现对学习者的市场需求分析,同时可协助完成精准的教育效果评价和教学项目开发等合理化的教育决策活动,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继续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利用信息技术持续地支撑教育模式改革和质量提升,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教育领域的主旋律。整个过程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其影响因素众多,其中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及过程管理等因素至关重要。当前,须抓住主要问题以实现信息化改革活动的可持续开展,通过整合和优化资源要素、支撑平台及管理机制,提升继续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度。3.1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作为继续教育的教学活动载体,课程资源必须有足够的含金量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各高校继续教育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课程内容及其辅助资源的信息化改造,以逐步实现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依据实际情况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建立校内优质课程资源在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间的分享机制和平台,同时也可实现校内优势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针对继续教育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不同教学机构之间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如与学科相近的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共同建设,构建出实用性的多元课程资源库。

3.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继续教育显然十分依赖优质的教师队伍。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面临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人数不足、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改革进程。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校内整合资源不到位,教师对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运用能力欠佳。要实现信息化改革的可持续改革目标,高校的继续教育必须重视师资资源建设,在加大吸引具备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的同时,还须运用网络技术拓展各方面教育资源。例如,探索网络名师课堂等信息化师资新模式,推广虚拟教师技术的应用,改善教育教学效果。信息化条件下教师职能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常规模式的知识传授之外,还要引导学习者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完成知识获取和知识运用。

3.3推进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改革

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是继续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也是可持续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条件。具体而言,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模式的改革,包含探索远程学习和移动终端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规律,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网络化。积极利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实现教学管理的移动化和多终端化改革。要逐步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以切实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抓手,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手段。

4结语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继续教育信息化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学习者等多方面共同参与。本文从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的内在联系入手,探讨了在推动继续教育模式信息化转型和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继续教育可持续信息化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为继续教育模式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对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春.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的思考[J].教育传媒研究,2019(5):62-64.

[2]丁伟一,潘庆忠.新时代继续教育特征与信息化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24):122-124.

[3]邱敏.信息化在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的应用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36-38.

[4]王飞.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7(11):111-112.

作者:吴婷 周中华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