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育改革研究论文(7篇)

教育改革研究论文(7篇)

第一篇: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气质提升,可以优化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审美教学可以进一步放大这些音乐教育作用,实现音乐教育意义的提升。本文重点扥下了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学的中的作用,从教学理念、教师素养、教学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审美教育与音乐教学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育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音乐的含义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些音符组成的乐曲,其也具备自己的文化,需要人们对其进行有深度的认识。审美是认知音乐蕴含文化的有效手段和途径,音乐可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不断提高人们的品味,音乐教育也就是需要不断拓展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不断实现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主动性,实现对音乐的有效感知。

一、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之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性

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组织学生开展更多的情境教学,这样的练习方式需要互动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参与这样的互动式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就被有效激发。同时,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将给学生带来了好奇心,学生对于这种未知的问题有着更多的兴趣,因此好奇心也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

审美能力培养属于素质教学的一部分,其学习能力提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从一段曲子中寻找出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作用在学生其他方面学习的能力上,使得学生喜欢上课程学习,主动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最终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优化教学氛围

审美能力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实施更多的措施(例如:多媒体课件可以烘托出能力培养的教学氛围;情境式教学可以模拟某一情境练习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等),不断优化教学的氛围,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就倒逼出教学的氛围优化。学生只有在具有良好的交流氛围中才能实现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将实现学生听觉的不同刺激,实现他们对事物的不断感知,审美教育方式的有效融入实现学生对这种音乐感知的深化。这种感知的不断深化就实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只有在创新意识增强之后,学生才能更好地感知音乐的魅力。

(五)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音乐作品都是一些具有美的享受的东西,这种审美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更多的实现了学生对这种美好事物的向往,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消极的情绪将被这种积极向上的事物所消除,因此这种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学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的构建。

二、实现审美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套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实现音乐教学的主线和灵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和指导。因此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都十分重要。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中没有涉及更多的审美鉴赏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思想中不断注入更多的审美鉴赏教学的思想,让教师们重视其相关审美认识音乐教育的作用。主要通过审美教育注入音乐教学之后,实现其更多的教学效果提升,这是音乐教师不断提高对人文精神重视度的内在动力。因此需要不断宣传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的作用,可以实现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提升,赋予音乐更多的灵魂,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实现有效转变,注入了更多的实践教育思想,音乐课程教学就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音乐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

教师要想投入更多感情,融入音乐的审美教学之中,首先需要提升教师自身基本素养。因为只有教师具备相关的基本素养,才能实现这些教学有效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注重自己的仪表、言语等,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不能体现出自己的一些消极思想和理念,需要不断注入积极向上的思想素养。这就需要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这些思想影响学生[1]。教师还需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实现教师基本音乐审美素养的不断构建和完善,实现更多全面、多元化的教师素养,需要涉及的学习内容有古典名曲等方面。

(三)创新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形式

审美教学理念融入音乐教学之中,需要不断拓展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这种教学理念,保证音乐教学的意义不断提升。因此创新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形式在审美教学融入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十分突出[2]。例如,例如,任务教学法,将学生分组不同的审美鉴赏小组,布置给他们相关的曲目任务,让他们分组合作,去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去实际讨论对曲子的感悟等,最终进行汇报他们的结果,教师再进行总结性的发言,这样一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将被进一步激发。同时,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应用到音乐教学之中,实现学生对音乐感知的更好铺垫,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现代音乐实现审美教学的辅助措施。

三、结语

音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审美教学可以进一步放大这些音乐教育意义。审美教学融入音乐教育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师素养、教学形式等方面不断构建审美教学的理念,这样可以实现音乐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婷婷.解读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心理塑造功能[A].2014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sychologyandPublicHealth(PPH2014).2014(04):123-124.

[2]胡倬.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A].2014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inHumanities,SocialSciencesandGlobalBusinessManagement(ISSGBM2014),2014(6):162-163.

作者:曹云南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

第二篇:新形势下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策略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虽然从理论到实践、从课程设置到体育教育的投入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今后创建和完善现代化的大学体育教育莫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些改革基本都是从大学体育教育自身着眼实施改革,改革范围也基本限定在体育课程的内容选定、组织安排和教学形式的变化等方面,并未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解决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问题。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该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和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及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进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必然带来大学体育教育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目标的变化,因此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准确认识和把握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适应我国现实发展的改革策略,逐步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质量,是当前摆在大学体育工作者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1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大学体育师资方面

体育教师是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现阶段,大学的体育教师经过几轮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师的数量上都有增加,但随着大规模评估工作的结束,高校体育教师的新老更替和很多高校学生人数的扩招,体育教师的数量又显得捉襟见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都是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高校的竞争愈演愈烈,人才的竞争其中重要的环节,体育人才的竞争也是不可避免,很多一线城市或名牌大学把体育高学历人才都吸引走了,大多数高校缺乏高学历的体育教师,相应的体育科研、教学能力就突显出来,很多高校在体育教育改革中缺少新意,观念落后甚至不思进取等现象,这和缺少高学历的体育教师有一定的关系。

1.2大学场地与设施方面

现如今,大学校园的体育场地设施发展迅速,很多高校在体育场馆、学生体育锻炼设施、器材上都进行了补强,很多高校成为了城市锻炼的中心,社会上的人也进入大学校园进行体育锻炼,甚至有很多大学把体育场馆或设施对外出租进行经营。同时,高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和扩招,大学校园的学生人数群体庞大和集中,虽然场地设施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加之校外人员的进入和场馆的经营更加剧了高校场地设施的紧张。另一方面,高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利用的合理性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高校的体育场地尤其是室内场馆考虑到维护问题只对学生上课免费开放,平时对外收费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方式和习惯。还有部分场馆的利用率极低,只有个别学生使用,而比较热门的项目场地短缺如羽毛球项目,导致场地设施使用不均衡现象出现。

1.3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方面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是全方位进行,其中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一些时尚、热门的体育项目在社会上流行,高校也必然受到其影响。同时,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内容改革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重视。现阶段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受到场地设施和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并没有在学校体育课堂中出现。而又部分高校又把体育课程设置改革过头,为了推陈出新在体育教学课上开设了如藤球或珍珠球等少见的体育项目,随着时间的检验而逐渐消失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缺少调研。

2大学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2.1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依据

大学体育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也遵循其理论基础,首先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一定是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的体育教育改革是重要趋势。其次,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如今学生的个性发展极强,很多高校生由于个性化的招生,学生表现出鲜明的特点,体育教育中对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改革也是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最后,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大学生阶段是大部分学生时代的终结,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特点,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锻炼学生综合心理素质,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做最后的体育教育。

2.2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意义

大学体育教育教育改革未来发展方向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实现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大学体育教育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在大学阶段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其次,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解决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学生人数增加较快,面对学生人数的增加体育教育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变化,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最后,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能够解决我国高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很多高校尤其是西部或偏远地区的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导致体育教育发展滞后,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能够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

3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3.1转变观念,确立新的目标体系

很多高校对体育教育目标的理解有很大偏差,体育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首先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教育部早就明确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大学体育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一两门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很多大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不高,只注重学生的体育兴趣、快乐体育至上,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体育教育的内涵。在今后的体育教育中要正确理解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并且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改变以往不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确立本校的体育教育目标体系。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项是加强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没有一支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就不能进行有效的体育教育改革。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改革的直接执行者,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体育教育改革的效果。首先,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师的学历越高对体育相关政策的理解都和落实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也能够相应的增强,对体育教育改革有利。其次,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非常重要,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师的示范效应在体育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越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

3.3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提高场馆设施利用率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对体育硬件的改革必不可少,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对学生体育锻炼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中对场地设施的要求很高,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能够使学生很快投入体育锻炼中,能够吸引学生从事该项目进行长期锻炼。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吸引社会资金赞助,现如今大学校园是重要的体育锻炼场所,很多周围居民都会到校园进行体育锻炼,开放的大学校园价值越来越明显,很多社会企业愿意投入大学建设。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不高,大学生在学校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占据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且集中,改变学校教学时间是一条有效利用学校场地设施的途径。

3.4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过程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很多改革的具体事宜要通过体育教学过程来实现和落实。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首要任务,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实行选课制,学生通过网络系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是很多体育教师依然沿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大学生会逐渐对自己选择的项目失去兴趣。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项目的学习。体育教师应加强本项目体育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改革,使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学习更多的体育项目技能,并在课余时间能够积极进行相应项目的体育锻炼。

4结语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与满足,打破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枷锁,寻求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到课程指导方式变革的理论依据,充分体现大学体育的价值与功能,同时充分有效地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勾凤云.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方向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04一106.

[2]晓梅.新形势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ljj一lj7.

[3]勾凤云.试论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198.

[4]李强.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6(2):161一164.

[5]王东亮.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9):116一117.

[6]王林毅,董阅.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Zolj(3):104一loj.

作者:孙吉旺 单位:内蒙古大学体育教学部

第三篇:小学素质教育改革分析

【摘要】我国素质教育实施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有思想、评价机制和教育资源均衡化等众多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素质教育从认识、评价机制和教育资源均衡化三个方面的分析,查找出我国素质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从深化素质教育认识方面,从素质教育评价主体等方面完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从推动素质教育软、硬件资源达到素质教育资源均衡化三个方面提出提升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改革

2016年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双轮驱动”,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近年来,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大多数还只是对一些局部与表层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要从根本上破解小学生头上的“三座大山”,是我国教育改革“十三五”期间的重大任务。文章在结合作者二十多年从教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对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我国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有效破解我国学生头上的“三座大山”,1999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自此以后,教育界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在对小学教育的改革上做出了许多工作,但效果明显不佳,存在许多问题。

(一)对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认识不足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对素质教育的推行难以落实和实施,其主要原因是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将素质教育的内涵落实到对学生的培养之中。在我国的教育理念上,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对老师和家长的影响根深蒂固,这就导致了许多学校名义上开设了许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可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些课程不重视,很多学校对这些课程的开设只是流于形式,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都不能落到实处,效果不佳。

(二)评价机制与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不匹配

当前,我多绝大部分地方仍然在自觉和不自觉的运用传统的评价体制,实际上对小学和老师的评价标准是学生升入优质初中的比例,而升入初中的硬指标主要还是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文化课程的成绩,其它方面虽然也有所考虑,可权重太低;对学生家长来说,升入优质初中当然是他们的必然选择,所以就会出现小学生在学校学习之余到各种补习班补习的现象。所以,由于评价机制与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不匹配,就导致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三方面都会专注于孩子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文化课程的成绩,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太注重,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难以落实。

(三)素质教育改革难以落实与实施

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对教育投入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对教育投入占GDP比重较低,最近几年才提到4%左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使得我国的教学环境、设备和师资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导致了我国教育资源严重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东西部教育资源差距较大;二是城乡教育资源,尤其是一些落后乡村的教育资源差距巨大;三是同城教育资源也极不均衡。这就会导致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和学校只有通过努力提高对文化课的投入,才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使得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难以落实与实施。

二、我国素质教育改革问题原因探析

我国素质教育经过将近20年的改革与创新,仍然难以落实和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由于评价主体和客体不全面,导致评价目标偏离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对管理制度的评价或考核是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而其中的考核主体(即由谁来考核)和评价客体(即考核谁)是其关键之中的关键。我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中,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做出了比较全面的宏观评价规定,各地区和各学校在落实素质教育时也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方案,可在众多的评价方案之中,其评价主体基本上都是学生本人、教师和家长,缺少关键评价主体初中学校,而评价客体都是学生,缺少对小学学校的评价,这是很不科学的,这直接导致了素质教育的评价目标与小学学校和家长实际所追求的目标偏离。

(二)由于评价目标偏离导致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实施

在评价主体中,初中学校和家长的评价是关键,在评价客体中,对小学学校的评价是关键(现实和现状就是如此)。由于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小学学校好不好的主要标准是小学学校升重点初中的竞争力,所以小学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就会偏重初中学校和家长的喜好(这样才能给小学学校带来确实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导致虽然在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中有诸于“制止课余时间、节假日全班性补课或上新课”等硬性规定,可在家长和小学学校心照不宣的密切配合下,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创新性”的突破各种规定,使得小学生不但没有“减负”,可能负担有所加重(因为小学生是绝对弱势和被动的)。这样就导致了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实施。

(三)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落实与实施

我国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我国东西部的区域不平衡、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和同城的不平衡三个方面。由于优质学校很少,大部分都是一般和相对较差的学校,在现有教学评价的现状下,优质学校为了保持优势地位,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会偏重初中学校和家长喜好,劣势地区和其它学校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会通过加大对文化课的投入,提升针对目前现状的竞争力,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落实与实施。

三、解决素质教育改革落实实施的对策

(一)全面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要让全社会,尤其是家长认识到,对孩子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将会在孩子的一生中受益,而小学阶段正是孩子这些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不对孩子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只关注现状的短期目标,将会影响到孩子中学、大学乃至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潜质。要让全社会都关注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倾注于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培养,以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培养目标,拨正学分和升学短期目标的思想。

(二)完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素质教育评价机制的完善,其关键在于完善初中学校(评价主体)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初中学校就像是小学学校产品的客户,客户需求是产品的导向。在文化素质评价方面可以跳出择优评价,改用水平评价,只要小学生达到了小学毕业水平,就在同一起跑线上。增加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能力素质的评价权重,科学地建立小学生能力素质评价机制,对每个小学生的能力素质做出公正的评价。其次是要拨正对小学学校(评价客体)的评价,要削减对小学学校升优质中学比重的关注,真正做到按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评价小学学校。

(三)加快教育资源均衡化建设,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落实与实施

在评价机制合理的前提下,加快教育资源均衡化建设。教育资源均衡化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硬件的均衡化。通过加大教育投资,在有计划的提升对中、西部地区小学学校和非优质学校投资力度的同时,适度缩减对优质学校的投资力度,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大幅缩减学校教育硬件设施的不平衡。二是学校教育软件的均衡化。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方面是学生资源,目前的分学区就读是一个有效措施,但还不够,要坚决破除收费择校等现象,择校理由要公正透明,主动让家长监督;第二个方面是老师资源,可以通过加大对非优质学校师资提升的投入来提升非优质学校的师资水平。短期内也可以考虑通过优质师资流动,作为一个师资均衡的补充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成尧.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5(9).

[2]孔翠翠.浅析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促进素质教育的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6(5).

[3]张亚楠.浅议我国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3(4).

[4]王娟.浅谈小学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读与写(教育学刊),2014(5).

[5]赵娜.关于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作者:夏胜美 单位: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

第四篇: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入手,深入分析新形势下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教育改革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教育;改革

近年来,社会对机电方面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职校作为我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经成为职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作为一门电气一体化综合应用型专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有效性,且不利于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该专业理论教育改革的研究非常必要,能够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探索出适合专业发展的理论教育体系,从而为社会输送大量技术型人才。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国家对职校职业教育提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具体要求。因此该专业应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满足岗位工作需要理论知识及综合职业能力,且应对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等进行设计及维护的技能型人才。针对此,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理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全面发展。

二、新形势下,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教育改革措施

专业理论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多方面主体、内容。因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整课程结构

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将基础知识传授作为教学出发点,发展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具体来说,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组织专家、教师都能够参与到新课程设计制定中,使得课程能够与岗位保持一致。另外,深化校企合作,共同研讨专业人才未来发展方向,并设置针对性模块教学,以此来强化人才该方面能力,缩短人才岗位适应时间。同时还应重视对校本教材的设计,以此来突出本校办学特色与理念,吸引更多学生。不但如此,职校还需要将职业能力视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体化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及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及时更新理论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下,无论是技术发展、还是知识更新都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如果单纯传授一尘不变的知识,势必会影响人才培养有效性。因此针对专业理论教学的改革,应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具体来说,职校领导要辩证对待该项工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原则,为理论教学改革提供诸多支持。针对前者来说,职校可以安排一些优秀的教师参与到用工单位,了解并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时收集最新信息,并将其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丰富学生视野,即使学生不出校园,依然能够接受到最前沿的信息。而针对后者而言,可以邀请企业中的工程师、技师等参与到本校授课中,拉近岗位工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专业教学持续发展。

(三)建立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建立一体化教学模式。如机床故障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元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促使教学、学习及实践真正意义上整合到一起。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将其划分为多个小任务。如机床的管理与维护,主要负责车间6S管理与机床检查、机床精度测量等;机床机械部件调整及维修,负责为进给部件调整与维修等工作;机床典型故障诊断,为螺纹车削误差故障维修等。将整个专业课程划分为多个模块,并将此作为基础开展实战训练,不仅能够为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机床故障检测等知识,且能够使得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目标。

(四)充分利用新技术

不同于以往,新形势下,专业教学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应充分利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将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原理图、零件图等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为课堂教学提供相应的支持。另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将原本枯燥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同时,职校还可以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将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校内网络平台之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得学生能够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专业知识,逐渐构建立体化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拓展学习渠道,从而促进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教学持续发展。师生作为专业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从自身入手,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促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机电专业作为职校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在整个教学占比较高,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重要专业。其理论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专业未来发展。面对新形势,职校领导应重视对该专业理论教学的改革,并立足于自身办学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促使学生能够夯实理论知识基础,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从而促进我国职校机电专业获得长足发展,为企业发展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娟.浅谈新形势下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教学改革[J].新校园(阅读),2015,(01).

[2]周如俊.基于多元整合视角探讨中职课程设置问题与有效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2,(21).

[3]成文丽.新形势下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求知导刊,2015,(11).

作者:陶顺启 单位:湖北省枣阳市机电工程学校

第五篇:教育改革下食品专业教学思考

摘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各学科以及专业都需要作出响应,对于食品专业而言同样如此。文章主要论述的是有关教育改革背景下食品专业教学的问题。首先,文章针对食品专业教学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继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能够为我国食品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基础,从而进一步的满足社会对于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教学改革;食品专业;创新创业

从其本质上讲,食品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在教育改革政策中,国家明确提出了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政策,为响应教育改革的有关要求,同时进一步提高这一专业人才的创新性以及综合素质,食品专业教学改革开始变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食品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阻碍改革顺利进行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必须要提出相应的措施去对其进行排除,这样才能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食品专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专业,同时其所涉及到的知识也非常广泛,总的来说,想要培养一个具备较高素质的食品专业人才,需要从化学、医学以及食品科学等诸多角度入手才能实现,这极大程度的增加了人才培养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学带来了困难。自食品专业开设到现在为止,这一专业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从整体上看,这一进步还远远无法达到当今社会对于这一专业人才的要求,就目前的情况看,食品专业的教学中已经出现了诸如学生实践水平不足以及理论知识落后等现象,上述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着这一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是保证食品转而教学改革效果的基础。总的来说,改革过程可以通过对以下措施的实施来完成:

一、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对于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而言均十分重要,食品专业教学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与教师素质的不足存在很大关系,因此,为使问题能够被有效解决,提高教师素质十分必要。鉴于食品专业的复杂性以及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从上述两方面入手。首先,要保证教师的专业性,医学以及生物学知识是食品专业中的主要内容,但仅仅具备上述专业素质的教师是无法胜任食品专业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食品专业本专业所要求的所有知识,这样才能满足教学需要。另外,仅仅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是不够的,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必须得到保证。为了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保证,首先要严格教师的选拔过程,要使教师在入职之初便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其次,针对现有教师而言,要从加大培训力度,针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培训,这对于食品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

二、加强创业的指导工作

做好创业指导工作十分重要,大学生在学校中对于社会的了解较少,如果缺少创业指导工作,那么大学生在对就业方向的选择过程中必定会十分茫然。根据国家的要求,大学生创业是受国家鼓励的,加强创业指导工作能够使大学生重新思考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能够在众多的创业项目中,选择出自己较为擅长的项目,这对于食品专业学生而言属于一个极好的出路。

三、加大力度建立实践基地

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合,要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让学生亲身参与食品生产、食品研究、食品检测等食品行业相关工作。使学生能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利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得到极富实践经验的行业前辈指导,实现食品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也促进食品专业知识的正向迁移。高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相关专业学生学生输送到这些基地进行实践操作实训,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接触到毕业后可能从事的相关工作,可以了解到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这样学生们可以在实践基地的实习实践中把已经学习得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也能在实践中发现已学习的知识对工作和应用的不足,进而确定将来学习的方向,坚定学习好专业知识的信心。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地提升和完善自己,让自己更好地匹配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学校也达到培养并向社会输送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操作实践能力的人才。

四、创新课程内容

食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培养新世纪食品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工程等相关知识的人才为目标,拟达到培养人才能很好的适应食品生产技术管理、产品开发、质量控制检测等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的发展,及各行业务的互相渗透。知识的更新也是十分快速,尤其是专业知识。如食品生产加工及食品包装两门课程,随着机械设备的更新,都必然产生新的加工技术及包装技术,而新的技术一般更为节省成本或者是效率更高,这样就能逐渐替代旧有技术,从而使原有知识不能在适应时代的需求。又如,当下“互联网+”模式在全国乃至全球各行业盛行,食品行业也不例外,食品的生产销售等也不可避免地采用这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要让食品专业的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契合社会需求。就需要学校根据当前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如随着机械设备的更新,就需要更新食品加工机械、食品生产技术、食品包装技术、食品工艺学等相关课程内容。根据“互联网+”模式的兴起,就需要更新食品营销学等课程内容,或根据学生就业方向新设相关课程。让学生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步,能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五、结束语

综上,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对食品专业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了这一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由于目前我国的食品专业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如学生实践水平不高以及动手能力不强的现象,因此必须实施相应的措施去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认识到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校企联合的重要性,其次要做好创业指导工作,另外,还要改革课堂内容,这样才能促使我国食品专业的教学改革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齐景凯,锡林高娃,刘燕.浅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J].吉林农业,2013,01:179-180.

[2]赵良忠,夏湘,黄大川,等.应用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新体系的建构和实践[J].海峡科学,2010,09:88-91.

作者:刘俊梅1 朴春红1 王玉华1 于寒松1 李琢伟2 单位:1.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2.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理念分析

[摘要]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英语的地位日益重要,各类高校都开始将英语课程视为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媒介。但目前我国仍然以考试来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致使许多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较差。所以,今后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于,设法改善学生英语综合应用技能。笔者的任务,便是针对如今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实际状况加以客观论述,同时结合大学教育改革目的、理念,以及个人实践经验制定协调化的应对方案,希望借此为我国经济对外交际型人才合理培养提供极为丰富的指导性线索。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核心动机;理念内涵

1前言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学英语教育获得全方位改善,尤其是在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引导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许多学生仍然忙于应付四六级考试,广大教师即便调整了公共英语教学模式,但仍旧无法令学生群体口语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发生本质性变化,因此开始引起社会诸多领域人员对英语教育的质疑。想要彻底转变以上被动局势,就必须及时围绕改革动机和遵循科学理念,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全新方案内容整体覆盖,希望长此以往,能够为我国各类企业培养合理数量的英语专业交流型人才。

2大学实施英语教育改革的核心动机及相关背景论述

通过对如今市场英语实际沿用状况观察,英语在企业发展和对外合作洽谈中的确发挥着愈加深刻的指导功效,尤其对于快要步入社会和特定岗位环境的大学生群体来讲,大学英语教育无疑是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必要途径。其中,改革面临的挑战使教育动机更加明确、培养方案更加科学。但是等级考试教育文化影响着实深刻,大部分高校英语都不可避免地偏重于理论教学,使得市场无法及时获取预设的英语交际应用型人才,因此日后要做的便是尽快在英语教育中树立起综合沿用目标,同时确保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心的地位,相信长此以往,高校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短板将得到消除。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活动已经持续较长时间,但是教改方案覆盖落实中仍旧存在许多限制性问题。如教师始终沿用传统鸭架式灌输教学方式,学生在被动接受基础上出现厌倦懈怠心态,对于各类拓展性训练自主参与意识不高;再就是语言环境极为有限,致使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面对该类状况,教师必须在英语教改环节中不断观察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定期整理各类创新式教育辅助资源,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令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不同角色扮演掌握口语交际诀窍,并且在课后利用网络对话和外宾接待实践参与,锻炼个人英语综合式对话交流能力,为其今后多元化发展打好基础。

3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中的主导理念和细化内容研究

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现实意义在于,为国家一切发展战略执行提供人性科学化服务,因此要求相关教学主体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即在大范围传播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基础上,不断提升软实力,进一步在国家文化、经济交融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确保与上述理念相适应,大学生英语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全方位整改,借此才能顺利朝着特殊性、学术性目的英语方向过渡,同时在改革期间利用阅读和写作教学,借鉴能力培养途径,令大学生在今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变得更加从容不迫,真正向世界彰显我国的综合实力。

(1)凸显学生的主体适应地位

在全新时代背景下,市场对于英语学习应用型人才需求空间日渐扩大,而传统鸭架式灌输教学方式只会令学生思维长期受到限制,最终难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竞争要求。因此今后改革过程中要全面关注其中细化的挑战内容,时刻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依照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水平设定对应的职业、人生发展目标,真正使该类群体英语综合应用和竞争实力得到全面提升,这是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

(2)培养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技能

所谓学习技能,就是强调学生观察、接受和扩展沿用创新事物的能力。大学生是大学英语课程教育改革的最终对象,因此学习技能培养不容忽视。需知该类技能不单单是大学生英语课程系统化学习中需要提升和应用的要素,同时更直接决定大学生步入市场、特定岗位环境后的综合素养。

4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的和理念贯彻落实的措施解析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加强,英语成为当今社会人才的必备技能,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课程。面对我国大学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存在诸多的问题,究竟如何改善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技能和市场竞争实力,需要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体验领悟。笔者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整理出贯彻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的、理念的全新措施内容,具体如下所示:

(1)开创多元化社会实践交流平台

实践证明,想要令大学生英语对话能力和人文素质实现根本提升,就必须及时为他们创造步入特定岗位环境的机遇,使他们通过不同职务和人员接触,了解市场和自身的真正需求。通过如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状况观察,学校无法及时为学生搭建合适的社会实践平台,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仍然局限于课堂,不能及时提供给学生和谐生动的语言交流氛围,单纯的情景演练并不能带给大学生逼真合理的口语应用体验;再就是课堂教学中始终凸显理论知识点的核心指导地位,能够培养学生英语灵活应用能力的环节几乎没有。面对此类状况,有关大学院校可以考虑和相关企业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共同努力构建丰富样式且富有挑战性的社会实践交流平台,使学生在特定岗位操作和对外交际中领悟英语学习的真谛,愿意在课后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等渠道不断完善个人英语知识结构、综合表达技能。

(2)革新传统的考察校验模式

想要令现代大学教育改革目标和规范理念得以系统化,除了上述工作内容之外,仍须对既有考核测评体系加以灵活调试,进一步设置语境考核单元,令学生深处于立体生动式的语境之中,通过不同类型考核情景演练参与,为学生自我素养水准客观细致化鉴定和日后教学改革侧重点人性化变更,提供合理的指导依据。考试测评机制当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这里所谓的教育改革,则是督促教师灵活依照英语课程和市场环境等诸多要求,进行传统考核评价路径和难易状况调整。如此一来,便能够真正发挥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有的监测测评功效,改善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应用能力,并且最大限度地营造英语课堂教学氛围,为后续良性的教学循环目标贯彻提供保障。

5结语

按照以上内容论述,在如今激烈的国际化经济、文化竞争大环境下,我国大学英语传统教育机制改革工作想要取得更高成就,就必须依靠国家更多机构的物力、财力和师生的主观配合,如此才能尽快创设出真实的语言实践交流环境和考评机制,保证指导教师日后时刻秉承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和尊重学生中心适应地位等大学英语教育教改理念,最终为社会培养和供应更多专业素质型人才,避免相关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产生任何败退迹象。这是时代赋予广大高校英语教师的使命,必须予以适当程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黄乐辉.大学英语教育“引导智慧”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7):144-168.

[2]王丛丛.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亚太教育,2015(9):78-96.

[3]杨媛媛.成功智力理论与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2014(12):147-153.

[4]朱文成.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转型趋势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2):89-102.

作者:安梅 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

第七篇: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创新思考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声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是由于声乐教学的过程,实质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帮助学生学好声乐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创新教育的内涵出发,通过对高校声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根据创新视野下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改革策略,以供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字】创新视阈;高校声乐教育;改革策略

今天的莘莘学子,将是21世纪世界舞台的主人,面对着改革的浪潮,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培养高校学子创新性思维是有效的,是符合当今社会所要求的素质教育发展理念的。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作用下,创新教育被注入到了高等教育体系中,成为了当中的一个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各学科教学中愈发重要。创新性思维能力是音乐艺术学科的基础能力之一,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顺利。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概述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其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对陌生事物的兴趣,进而以兴趣为主线,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然后进行教学。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是创新教育的必备条件,创新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为本,坚持开发学生的智力为目标,通过开展不同的、符合学生逻辑思考方式的教育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素质。一般来说,影响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因素有以下几大方面:包括学校的师资配置。学校的教育环境、学校的教学设备等。

二、高校声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一种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音乐教育活动以“审美”为最高规范,“审美”作为一种拥有深刻内涵和宽泛外延的意识形态范畴,其赋予了音乐教育活动广阔的思维空间。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空间,使得学生在学习音乐以及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思维特征、个性特点,创造音乐的新形象。声乐课程虽然是高校传统课程之一,但是由于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对该课程的重要性缺乏时代认识,在课程设置方面过多效仿专业音乐学院,没有设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自身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声乐教育与课程相脱节的现象日益凸显。面对这样的困境,只有进行教育模式的转变,开展创新教育,才能使学生喜爱声乐课程,接受声乐教育,促进声乐教育继续传承下去。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单位,他们是创新教育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在声乐教育中开展创新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声乐作品,学生的作品创新能力、创作能力在此过程中也会有所提升。可见,实现声乐教学创新发展,在声乐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人性化”的实质,从而深入学生心理深层,以有效提升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是大学声乐教学,乃至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声乐教育现状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给高校声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也给高校声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要想全面提升声乐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要脱离传统教育理念的禁锢,进行全面的革新。然而,结合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实际,很多老师仍旧在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和个性特点,这种单一发展、缺乏针对性的课程模式,难以满足声乐教学发展需要,更别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了。此外,目前的一些高校声乐教学过于着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生硬地灌输所谓的声乐知识,没有及时地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严重扭曲了高校学生学习声乐的思维,使得学生缺乏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在此过程中也严重被扼杀,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四、创新视野下高校声乐教育改革的可行性策略

(一)革新教育理念,构建声乐创新教育的新结构

高校传统的声乐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束缚性太强,对学生而言有太多的约束,不利于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新教育发展形势下,高校应脱离传统声乐教育理念的禁锢,树立一种全新的、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态势的良性理念,并用新的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声乐教学中所有关联的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力求在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达成最佳结构。高校在新建声乐教学结构时,要进行声乐教学目标的定位,组织新颖的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需要把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教学宗旨融入进去,在实施声乐教育活动时充分考虑本校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等,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体现本校特色。

(二)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近几年来,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化的模式当中,高等教育也发生了“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的课堂实施形式也要进行一定的变化,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作为地方高校,是难以像中央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著名音乐学院一样,采取单一的师生“1对1”课堂教学形式的。为此,高校应针对自身办学特色以及声乐师资配备建设情况,立足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有选择地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课程体系的内容也应进行适宜调整,以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譬如说:高校可以根据声乐教学计划和大纲,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声乐基础薄弱、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的现状,采取“1对3”或“1对5”的“小组课”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共同感悟声乐魅力。而对于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在大一、大二时已经接触了声乐学习,自身已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针对这个学习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1对15”或“1对20”的“大组课”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针对性训练,而训练的内容教师可以融入一些新颖的主题,如对唱、表演唱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强化自身声乐知识水平。

(三)开展实践活动,在体验教育中提升能力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科,而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创新主题教育的一个亮点。本着“人人参与、快乐发展”的活动宗旨,围绕“让活动走进每一个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兴趣,开发每一个学生潜能,张扬每一个学生个性。放飞每一个学生梦想”的任务,高校应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教育基地作用,不断丰富声乐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个人才艺与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赢取阵阵掌声,从而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此外,高校还可以结合创新教育需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加强学生的声乐表演教学。如:引导学生多观看央视“青歌赛”、央视“星光大道”歌手赛等视频,让学生在观赏中学生;定期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独唱音乐会”或“合唱音乐会”,为学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开展由学生自己编演的“音乐剧”节目展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当地政府举办的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开阔艺术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环境,高校声乐教育能否赶上时代的列车,已成了有关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为适应创新教育的发展潮流,高校声乐教师必须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学生综合能力发展需求为基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以达到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艳.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5(09).

[2]刘喜梅.探析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途径[J].大舞台,2012(08).

[3]郑健.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4(03).

作者:张旭伟 单位:广西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