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心理学方法在农村创业理论培训的探索

心理学方法在农村创业理论培训的探索

[摘要]随着“双创”教育的深入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提高农民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培训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将心理教育和创新创业理论培训结合是增强培训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从农民需要心理、从众心理和心理环境建构等方面介绍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理论培训的心理学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创业理论培训的开展。

[关键词]心理学方法;创新创业;乡村振兴

1立足农民的需要心理,优化创新创业理论培训内容

需要是人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心理反映,是引起动进而促使行动的根本。某种程度上,需要是农村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驱动力,将农村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农民需要心理结合,不仅能为农村创业者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还可以为农民创业成长提供心理上的支撑和精神上的服务。所以,为农民开展的创新创业理论培训,必须掌握受教育对象的思想、生活现状,重视对新型农民真实心理的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首先,针对农民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要符合其心理预期,能够满足农民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需求。比如,农民创业者多数是因为想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或不满打工现状才选择创业,他们更希望了解农村相关行业创新创业的特殊性,了解创办企业的前置、后置审批程序和可以享受到的优惠政策等。其次,农村创新创业理论培训要符合农民自我发展需要。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即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如果三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就能促进其内在动机形成。在农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不同于高校,新型农民对“安居乐业”有发展需要,因此,在培训教育中要注重支持和促进农民自主、胜任、关联的基本心理需要,以增强其内部动机形成或促进外部动机转化。

2充分认识农民创业的从众心理,发挥创新创业理论培训的引导作用

事实上,创新创业理论培训教育也同样透露出从众心理的影响。接受创新创业培训的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农村周边环境和农村背景对农民创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制约农民创业的根本问题。农民社会经验匮乏、知识储备欠缺,所以从众行为在农民创业是普遍存在的。造成农民产生从众心理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生活圈子小,绝大多数农民主要精力在“一亩三分地”,很少主动考虑创新创业活动,且这一想法在农民群体中有足够的同一性;二是在农村,一部分选择外出打工、开店等想法的农民,较多受到家庭或亲朋好友的影响,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民缺乏自信和独立性,对别人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从而造成从众心理的普遍存在。某种意义看来,这种从众心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农民在接受创新理论培训时,这种从众可以促使农民找到一致性方向,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断达成共同目标;当然,也会抑制个体发展、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形成,若方向错误,还会形成集体挫败。如何发挥从众的积极影响,培养农民创业者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开展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问题。首先,农村村委会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及时纠正不当的团体风气;要注重培养消息灵通、精通时事、足智多谋,或在某方面有出色才干的农民成为“意见领袖”,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要有效利用各级政府提供的政策、资金、人才资源支持,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增加社会经验,不断增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模式。

3有效利用心理环境,促进农村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扎实开展

人的心理、心理成长与人所处环境的关联性历来被心理学家们所关注。农村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思想、文化、交通比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所以在农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受教育的农民心理,还要结合农村特殊的周边环境,充分利用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氛围。可以通过开展农民创业交流论坛、企业家进农村、高校对接帮扶等活动,激发农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利用手机APP等移动互联网工具,不断吸引农民的注意力,调动其创业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湘顺,周晶.运用心理学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26):41-42,55.

[2]安益强,滕大才,张颖.运用心理学方法优化医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探索[J].2016,30(5):524-526.

[3]葛鲁嘉.从心理环境的建构到生态共生原则的创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119-124.

作者:寇瑞波 单位: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