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心理学视域下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

心理学视域下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

【摘要】本文基于心理学视域,从学生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着手,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进行资助机制,通过研究其精神与物质层面现状问题,分析其原因,得出为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建立资助机制需要以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学生的精神和物质层面多加思考。

【关键词】心理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

1精神富裕是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特点

1)精神富裕从本质上来看是对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协调统一,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良好、生活资金的充足,对物质的追求变得十分重视,而忽略了精神富裕的重要性,基于此情况下,作为此类问题的研究者,应提高研究意识,加强研究策略,深化问题研究价值。“人”除语言行为和劳动实践来证明自己和动物之间的区别之外,文化审美、价值观念和精神意识等都是作为“人”所特别具备的能力,尤其是后者,是作为人需求幸福、文明发展、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2)精神富裕的作用在于能够通过主体对文化审美,精神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追求而获得幸福感,每个个体针对幸福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生命体验和世界观等方面,大多数人都有着如出一辙的答案,这有利于加强高校心理学研究者对于资助学生的生命特点了解。例如,当一个人在精神层面获得富裕感,那么即便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物质贫乏情况,也不觉得生活有多么糟糕,甚至更加容易体会到精神层面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精神富裕远比物质富裕重要,但是单凭这一点是许多过着生活富裕但精神贫乏的人无法体会到的。

2精神贫困是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的主要问题

由于缺乏思想引导,许多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物质不富裕外,精神层面也较为贫困,其主要原因在于:

2.1依赖性过强,自主意识淡化

由于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处于家庭经济较差的环境下,缺乏对“富裕”这个词的理解,认为自己与“富裕”无关,同时容易出现依赖性过强、自主意识淡化问题,其二者相辅相成,由于依赖性过强,进而导致自主意识淡化,同时,也正是自主意识淡化而导致了依赖性过强。归根结底是因为许多学生缺乏独立思想,进而产生的影响和倾斜,实际上自主意识与家庭经济条件无关,自主意识主要取决于人是否具备精神财富,精神富裕的人往往自主意识较强,且能够实现自我认知,不仅在生活中能够察觉自己的一言一行,观察言行中存在的问题,还可通过自身能力改变家庭环境、人生命运。但是,高职院校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普遍存在自主意识淡化现象,更甚者将自己的经济条件作为享受国家资助待遇的优势,不自立自强,这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后果。

2.2感恩意识稀缺,道德观念弱化

从心理学视域一下探索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环境较差的情况下生长出现了道德观念弱化以及感恩意识不足的情况。首先,由于父母没有提供足够的物质资源,使得学生对生活许多方面存在不满的意见,再加上家庭环境较差的家长,普遍学历知识缺乏,也无法为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以至于学生不能意识到传统美德的重要性,进而忽视了父母的艰辛,出现不友好、暴躁、焦虑的心理。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家庭环境较差的学生缺乏群体组织意识,因为生活物质方面的不富裕,导致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有物,进而形成心胸狭隘的人生观,不仅缺乏同情心,在资助方面更是有理有据,认为自己的家庭环境理性获得国家的帮助,缺乏感恩之心。

3心理学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机制建构

3.1建设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制

普遍而言,精神富裕是一个需要基础和条件支撑的元素,需要获得良好的教育和知识灌输,才能够实现学生的精神富裕。根据个体实现精神富裕的过程情况观察,不同的个体存在不同的教育程度,且教育内容对其的影响也不相同,使得每个个体在精神涵养的提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在精神涵养形成的过程中,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也相应获得形成,其中包括人们对精神层面的理解和感受,基于笔者对精神和教育方面的了解,发展,影响贫困生物质观和精神富裕度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因此,要想改善贫困生精神层面的贫困问题,首先需要建设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制,特别是学校这一教育基地,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形式展开学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对自己物质贫困的认识,改善学生物质贫困不良心理,丰富其精神意识。

3.2建设能够激励学生内外协调的资助机制

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学生心理需求是决定学生思想观念的主要原因,换言之,学生内因决定了外因,故而,学生对事物的认同,对精神或物质的发展都取决于内因与外因,外因与内因是协同发展的因素。同理,高层院校贫困生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富裕关系,需要从学生自主意识考虑,只有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才能觉醒主体内因,实现外因影响,因此建设能够激励学生内外协调的资助机制十分重要,建立此资助机制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贫困生进行精神与物质教育,帮助学生区分其中的关系,认识二者利弊,加强学生在满足生活刚性需求的同时丰富精神物质,进而实现激发学生爱国精神、奋斗热情。

4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倾向,导致国家资助活动成为贫困生获得资金的“待遇优享”,因此,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机制构建,帮助其获得精神方面的满足感,降低对物质层面的追求,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汪青松.精神富裕视域中的高职院校贫困生扶助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9):63-64.

[2]张慧荣.论当代大学生主观应对精神贫困问题[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39-44.

[3]张本钰,廖深基.给予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9):70-73.

[4]张静,庞杰.浅论高职院校新生入学心理帮助体系建设[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4-9

作者:孙晓利 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