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会计教育3+N集团化模式

高职会计教育3+N集团化模式

摘要:在知识型人才极度饱和的今天,职业教育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近些年来高职教育为了顺应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会计专业是目前高职教育中十分热门的专业之一,会计教育的集团化则是现阶段在高职院校中积极普及和推广的新型理念,基于集团化的视角,实施“3+N”集团化模式,根据先行试点、稳步推进、重点突破、整体发展的原则,全面推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学校发展与企业效益提升的双丰收,本文针对高职会计教育的“3+N”集团化模式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高职会计;集团化办学;“3+N”集团化模式

高职教育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具体体现在教育性、职业性以及层次性三个方面。教育性是高等教育的共有特点,也就是人才培养。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高职业技能的人才。层次性则是教育的不同阶段,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不同,要做到与时俱进,层次分明。这三个部分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培养技能型、职业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与社会需求契合,这是高职教育的优势,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个宗旨不放,而当前“3+N”的集团化教学模式是最为热门的高职教学模式,虽然在初级起步阶段,但其优势已经展露无疑,这种教学模式基于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实现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办学,也是对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完善,在高职会计专业中引入这种教学模式,突破校企合作的困境,实现高职教育的一体化办学,并最终推动高职教育的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一、“3+N”集团化模式概述

基于集团化理念下的“3+N”教学模式,在中高职链接教育方面做得更好,首先集团化教育模式本身能够实现学校、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极度整合,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及时分享,资源结构的优化与资源功能的拓展,极大提升了高职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与效益。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将中职与高职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捆绑为一个集团教育体系,实现了中职与高职的纵向连接,这对于中、高职业院校的教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有着巨大的作用。而“3+N”的集团化模式,将集团化进行了深化,是依靠三个牵头学校,或者是三大产业,实现对中职院校的托管,包括对中职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以及设置,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技能,配合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与社会现实现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专业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实习实训一体化、创业就业一体化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而基于集团化视野下的高职会计“3+N”集团化模式,就是针对会计行业所实现了中高职教学一体化,会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的同步,将教、学、做融合为一个整体;综合实训与分岗实训相结合;电算化与手工账实训的结合等等,针对这些内容开展中高职的衔接试点工作,目前中高职会计教育的衔接可以通过联合举办“3+2”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以及开展“3+3”联合培养两种模式进行。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现状以及问题

1.中高职专业非对口衔接。现阶段的高职学生生源基本有两个途径,首先是已经完成了高中学业的高考生,其中包括文科学生,也包括理科学生。其次就是中职毕业的学生,通过了升学考试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高中毕业学生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虑,因此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比较重视,而中职直接经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主要以会计专业课以及实践课的学习为主。高职会计专业中这两种生源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文化知识的吸收以及实践动力能力的参差不齐,在一体化办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难以适应新学习内容与环境的问题。

2.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交差重复。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所招生源中普通高中毕业学生比例大,中职学生数量少。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也往往都是依据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而定,并没有考虑到中职学生的专业基础特点,这就使得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交叉重复的现象严重。比如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会计基础,而普通高中毕业生不具备这样的基础,但是高职会计课程都是从零基础开始,这样一来中职毕业生,很难在吸收到新的知识,高职会计课程与中职会计课程内容上相似程度大,层次差异并不明显,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之后,依旧要从头开始学习基础公共课程以及专业课程,这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阻碍了学生技能的持续提升。

3.职业资格证书错位断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必须要凭借职业资格证书证明自己的职业技能。中职以及高职院校目前是采用会计从业资格证获得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认定,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必须要在中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都是是零基础的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样一来,那些从中职院校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原本就拥有了一定的会计基础,在从业资格证上是无法体现出高职衔接中的职业资格证书为途径的职业技能认定。

4.实验实训脱节、专业技能倒挂。目前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计划与方案中都忽视了学生毕业之后升学通道的问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基本是立足于高中毕业生的基础上,这样就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失去了连通性,无法实现专业基础的衔接和关联。中职院校本身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是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所培养出来的中职毕业生,在进入了高职学习阶段后,却要在高等教育的模式下进行学习,这样的情况使得中职学生在实务操作,专业技能方面无法继续提升,高职教学中零散的技能培训,不但桎梏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也荒废了中职学生原本良好的会计基础,会计专业技能倒挂的现象十分严重,非常不利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高职会计“3+N”集团化教学模式的思路分析

1.托管领办,实现中高职会计教学衔接。“3+N”集团化教学的特点就是能够有效确保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能够真正克服中高职会计一体化教学中的脱节问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分别组建三个产业的职教体系。比如,选择托管学校、领办专业以及挂牌分院等形式,提升中职学校的内涵建设与教学水平,并围绕当地的三大主流产业构建现代茶叶发展体系,牵头学校分别与对应组建三大产业的企业组建企合作联盟。实现被托管中职学校与牵头学校实现管理服务一体化、专业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创业就业一体化等等。

2.打造双师型的会计专业群教学团队。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落实“一师一企”制度,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认真落实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各大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手共同培育教师,借助“中小企业会计人才基地”平台,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积极贯彻落实“一师一企”制度。教师通过在站内进行工作与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素质教师;教师通过企业工作站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提高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3.实验实训相挂勾、提高专业技能。以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确定相关能力领域。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应突出对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等基本技能的全而掌握,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则应突出对会计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如通过建立财务管理、ERP沙盘等仿真模拟实训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打通学生由中职到高职阶段会计专业技能提升的通道,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会计专业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4.开展“3+2”、“3+3”分段,积极培养试点。会计财务管理专业获准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试点项目,高职院校以及当地政府要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而开展的省级教育改革项目。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对会计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实现了学院高职本科办学的新突破。有效地促进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学历阶段、不同教学层次的教育衔接。

四、结语

高职会计课程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构建“3+N”集团化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架起沟通社会与学校的桥梁,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也能够完善中高职会计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这对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亚琴.高职会计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SWOT分析[J].中国市场.2014(44).

[2]蒋亚琴.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商贸职教集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

[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

作者:彭芳 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