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探讨3篇

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探讨3篇

(一)

一、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影响因素分析

1.会计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的结构复杂度上升,会计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对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管理工作来说也是一样,会计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许多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保证力度受到影响。会计法律法规的健全度从多个角度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造成影响,影响会计业务的正常开展。我国在会计制度与会计法律方面没有进行及时调整,使得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部分条款与会计工作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不足问题的产生。

2.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人员是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一线人员,他们的素质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着直接作用。但是,我国的一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不尽人意,使得一些违规操作的行为出现。一些会计人员为了使自己的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进行虚假报账或者对公款进行挪用,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受到严重威胁。另外,一些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并没且专业的会计资格,没有系统性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专业性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这些问题都会引发会计信息真实性不足的现象。

3.会计信息监督有待加强

单位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的监督是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监督工作的主要来源,但是,在一些事业单位之中,会计信息的监督工作并没有做到位,相关部门控制与管理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发挥。会计信息监督工作依托于监督工作人员,他们的主动性不足会大大影响到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监督力度。一些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对于会计信息监督工作不重视,使得一些会计信息监督决策无法得到有力的落实,造成监督工作流于表面,无实际作用的难堪局面。另外,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监督工作因执法力度不够也会造成信息的失真,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加强对策分析

1.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

会计行业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不适用于当代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加之许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会计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使得会计法律法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因此,加强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对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提高具有保障性作用。国家的相关部门要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建设与完善,规范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行为。财政部门要依据各个地方的财政报告来进行个性化财政政策的制定,利用有效的法律法规使会计信息真实性得以保障。

2.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

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工作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力度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与管理人员应当对会计工作人员与会计部门进行良好的引导,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坚决将这些决策、制度落到实处。事业单位要加强纪律检查小组与办公室之间的联系,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控制与管理。另外,要明确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信息管理职责与权利,使会计信息管理的权利得以分散,避免一人独权的现象出现。加强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感,使每一位会计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信息管理职责,保证会计人员工作行为的准确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

3.加强会计信息的监督力度

首先,从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工作来讲,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一个专门的会计信息真实性监督小组,对会计信息处理工作进行有力的监督,定期对会计信息真实性进行检查。其次,从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来讲,监督机构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建立一套完整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监督体系,研究制定科学高效的监督方法,规范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信息处理行为。除此之外,更要加大会计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对于暗箱操作的会计人员,要追究其经济责任,对于情节严重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只有监督工作做到位,才能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认识到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作用,严谨进行会计信息的管理与处理。

三、小结

综上所述,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以加快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进程,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管理、决策的需要,最大限度的保护社会大众的合法权益。笔者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因素出发,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加强各事业单位对于会信息真实性的关注,加强监督力度与管理力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与稳定。

作者:李秀丽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审计局

(二)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与原因

(一)会计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会计政策还不算太完善,这就势必造成会计信息的偏差与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政策的弹性造成了一定的会计信息失真。如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在固定资产折旧时于平均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选择其一,折旧方法的不同必然使会计信息产生差异。会计政策由于采用历史成本信息来反映会计信息,这也就是说在此期间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化都不能进行调整和更改,这必然就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会计政策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制定的,而经济时局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自然会涌现出新情况与新问题,但会计政策是不可能随时变更的。这必然就导致会计政策无法尽善尽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因此而受到影响。

(二)管理监督体制不完善

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同时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活动的各项措施、制度和办法不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各部门未能有效地协调合作,具体责任不明确,造成会计人员对自身的具体分工不明、责任意识淡薄。完备的内审制度和稽核制度的欠缺使企业内部无法实现有效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无法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未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氛围。外部经济监督缺乏刚性,外部监督机构众多,这些机构也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各种检查,但出于部门利益考虑与工作重点不同,也就没有充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且各种监督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横向沟通缺乏,管理分散,有效的监督合力也就未能形成。

(三)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的增强,会计程序和技术方法不断科学化,会计主体行为日益多样化,会计核算内容逐步扩展化。会计信息加工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与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但由于现实原因,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政治思想上对会计政策认识模糊,在业务方面也得过且过,责任心不强,账务处理不合理,不合法,不及时,有时会长期不对账,不清查,致使核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产生严重偏差。在一些企业中甚至存在会计从业人员独立性丧失,且会计信息的法律保护缺失的状况,会计从业人员为了个人私利会成为领导直接操纵并反映其意图的工具。加之企业高层管理者相关法律意识与观点的缺乏、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不健全,使得在企业中常常出现会计与审计都是相同人员的不合理不合法现象存在。企业的内部监督与制约功能未实现,企业的内部监督和内部约束效力弱化。这无疑也成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会计政策法规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确保会计法切实实施,令财务会计法规具有配套、全面、及时的可操作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同时,应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营造学法、懂法、执法的良好环境,确保国家法规被各企业严格执行;确保相关会计政策被企业经营者、财务会计人员自觉遵守,力求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实现。再者,应明确会计法律责任,力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对那些提供虚假资料及虚假会计凭证的会计从业人员、以及强迫诱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的企业负责人,定要严处。

(二)完善管理监督体制

1.应完善企业管理体制,健全企业内控制度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条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工作内部环境的重要方面。账户体系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账务处理流程、企业会计政策、计量和计价制度、会计报表编制、台账制度、审计及监督制度等是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内容。全面建立起内控制度并付诸实施,才能有效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2.完善相关监督机制也刻不容缓

①应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应提高监事的素质及独立性,改革监事会的成员构成,强化监事的监督职能,健全淘汰和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赋予监事会监督权。②应建立管理者考核监督管理体系,强化管理者公开信息的法律责任,从组织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③应加强社会与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因为其不仅直接指定会计信息,更要对会计信息失真负主要责任。欲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须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①应通过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深刻认识相关会计法规政策,学会应用会计电算化,精通会计业务,使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②需对会计人员予以更强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能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行,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建立全面统一且具有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严处违反职业道德规范人员,以此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使会计从业人员在任何情况下均坚守原则,不图谋私利。③应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从事财会工作所应具有的资质和条件,保障整体会计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

三、小结

综上所述,会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多变复杂性使得会计失真问题面貌不一,还呈现出隐蔽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引起会计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是由于相关会计政策法规与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和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所引起。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努力完善相关会计政策法规,完善会计信息管理体制,规范会计信息监督管理体制。通过加强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财经法规教育,并佐以职业技能培训来增强其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提高其工作能力和责任心。通过以上有效政策的实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作者:李春莲 单位:林西县城北街道办事处

(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不利影响

(一)误导企业投资者的决策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为了争取更多的融资或者在外界造成公司经营成果良好的假象而进行的粉饰报表和伪造会计信息等方面。而众所周知,企业财务人员对外提供的该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其他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是公司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参考标的。因此,会计信息失真的首要危害就是误导企业投资者的决策,甚至造成企业投资者收不到投资收益或者造成投资者的直接损失。

(二)危害企业信誉

企业的信誉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本之一,对于上市公司尤其如是。企业信誉在很多情况下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融资效果和经营效果。会计信息失真在很多时候造成的后果就是使得企业信誉受损,其一是造成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不再信任该公司,其二是消费者不再信任该公司,造成营业收入和经营效率的下滑。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信誉受损给企业带来的融资和经营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引发企业内部腐败滋生

企业会计信息造假和舞弊的动机往往是由于管理层或者财务人员的私人利益,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一旦不能保证,将会造成企业内部腐败滋生。为了满足管理层或者企业其他人员的私人利益而导致的会计信息造假和舞弊的现象只会不断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得企业的内部腐败信箱越来越严重,给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率造成负面影响。

二、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

(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实践证明,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包括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在企业内部严格进行权责分离。使不相容的岗位严格进行人员分离,从而从制度和理论上有效避免舞弊和造假的发生。有条件的企业或者一些大型企业还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以加强舞弊防范。通过这种方法提高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自觉性,最终达到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目的。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是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又能有效地维护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确保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改善单位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策略。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密不可分。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质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二)提高外部监督和监管效率

首先,提高外部监督效率包括聘请有经验会计师进行审计,以及保持外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有效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与企业长期有审计业务往来的会计师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很难保证。因此,提高外部监管效率的首要方法就是企业应当隔一定时间就更换事务所,以避免舞弊现象发生,从而保证审计的质量,加强外部监督,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政府和有关机构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以保证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提高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自身素质

提高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又一个重要手段。首先,提高企业管理层以及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聘请专业素养良好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会计专业人员进入公司,以及避免企业职位中由近亲属担任的过多的现象产生。其次,提高管理层和财务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还包括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不断加强其专业能力,避免舞弊和造假发生,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加大惩戒力度,以儆效尤

监管部门和其他的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对企业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进行有力的惩戒,以儆效尤。财务会计信息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很多时候是由于行业中企业造假成风,而监管不得力造成的。因此监管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出台一系列细化的政策规范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层人员的行为。利用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公权力进行惩戒比利用其他方式来提高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会计人员的自觉性更加有效。政府应当对会计信息造假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戒,使得企业真正意识到保证会计信息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以避免行业中造假成风,进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结论

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因此前总理朱镕基才提出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不做假账”。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会误导企业投资者决策、危害企业信誉以及造成企业内部腐败滋生等方面。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外部监管效率、提高管理曾和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以及加强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惩戒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实践中规范财务会计人员的行为,并切实保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作者:武丽君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石油分公司